明湖居听书(精选12篇)
明湖居听书 篇1
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首先作者简介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 ——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此一番话让老残哑然,“以为观止”的音乐竟不是极品,那么白妞竟怎样呢?
作者已是用尽心智赞白妞说书,也怎样写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让老残心痒难耐了,也让读者亟盼白妞出场的同时不得不拜服于刘鄂的此一番绝好的铺垫,先以说书场之大,听书人之多之杂,听书人到场之早,为白妞出场蓄足了势,也以黑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烘托。直到此时,略带些神秘而令人渴盼一睹为快一听为乐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场了。
作者并没有赋予白妞出众的容貌和华丽的装束,而是让她一身素衣与黑妞一般无二的登场了。这时的老残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两块顽铁一响,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发声,已是先声夺情,而那双“白水银里装着两丸黑水银”的灿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扫,便已造成“以为白妞看到了我”之效果——白妞见“我”,“我”之荣幸啊!“而鸦雀无声”之场景,则已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啊!
作者对黑妞说书已是用尽了溢美之词,那么也怎样来描写白妞的说书呢?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鄂以一业余作家之笔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写白妞的唱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用“花坞春晓”写其声音之妩媚。更兼作者调动通感手法,以“听者如吃了人参果,三十六万个毛孔,无一处不舒畅”写白妞说书的妙处。怎见得王小玉高于黑妞之处呢?听书人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
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
本课原选入高中教材,题目为《明湖居听书》据本章内容而定;教材改版后,选入初中教材,更名为《绝唱》此题目较原题不仅简练,而且也极佳的赞叹白妞的说书艺人。但《绝唱》删掉了“到了十一点钟……所以说的啥话都听不清,也不去管他”一节,使原本浓墨重彩的铺垫变得单薄,原本作者铺就的烘云托月之之势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明湖居听书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么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啥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啥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进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啥?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也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也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也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①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例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例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也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一幅由声音构成的立体图画。
如果说用层层叠叠的山峰来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读者面前所出现的,还只是凝固的、静止的画面,那么,当作者在描写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转”的声音时,就选用了一个活动画面,用一条“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把白妞那轻快、曲折、甜润、宛转的歌声写活了。
作者以视觉设喻不但善于绘形,而且还点染以色彩。例如描写“陡然落下”,“忽也扬起”的声音时,作者就选用了一个“东洋烟火”上天的比喻,使扬起的声音形、色兼备,更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以“百鸟”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作者通过这多角度的描写,精彩的设喻,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白妞演唱的妙处。通过他的描写,观众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写中除了运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还反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从总体上说,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但却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写琴师是为了衬托白妞,写黑妞更是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
具体来说作者运用对比,也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在对同一人的描写中进行对比。如写老琴师,初时“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样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艺人演奏的成功。写黑妞的表演,是用“铮铮 ”,“丁丁当当”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变不穷”叹为观止的演唱进行对比,来突出黑妞的动人歌喉。写白妞则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绝妙进行对比,以增强读者的美感享受。(2)通过人物的评论进行对比对黑妞的演唱,人们议论说:“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议论的重点不在黑妞而在白妞,处处说白妞的好处;而对白妞的演唱,在观众中也有议论,议论的重点仍在白妞,总觉得听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改为“三月”才透彻些。通过议论的对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3)通过观众的不同反映进行对比对琴师的弹奏,台下是“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而对白妞的演唱,台下却是“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通过观众对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艺。
[1] [2] [3] [4] 下一页
明湖居听书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进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办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也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呢,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便是“可观”的一节。
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啥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也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也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简介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啥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也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啥特点?用了啥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办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也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Lenovo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进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比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也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也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明湖居听书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 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办法。
三、 教学办法:赏析式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 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鸿 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 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 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四)提问讨论
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啥写法?对写白妞有啥作用?
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参考内容:
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写琴师貌甚丑陋, 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啥?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啥?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也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怎样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怎样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写
“忽也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1、 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
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描写
9、怎样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业布置
1、利用通感手法写一篇练笔,描写一段精彩的演出场面或比赛场面。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2
明湖居听书 篇5
课 题明 湖 居 听 书总课时 3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1、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 体会正面铺陈和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2教 具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简介:2、 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找出要点。(1) 作者通过丰富的Lenovo,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或正面铺陈,或侧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夸张;或赋声以形,或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表演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2) 品味本文华丽绚烂的语言。一、 默读全文:1、给生字注音: 揖 嘁 喳 橘 抑 挫 髻 褂 铮 羯 遽 调门 耍 媚 煞 皓 协调 熨 啭 仞 骋 匝 坞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啥? (一)(1~2)戏园子的盛况 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作业布置 课后体会 授课日期 2005 年 9月 7 日 星期 三 课 题明 湖 居 听 书总课时 3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运用Lenovo、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2、体会文章华丽绚烂的语言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1教 具粉笔教学过程:一、细读七、八两段,重点赏析课文描写王小玉演唱的 文字,通过文字来感受音乐,并品味语言。 (一)“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二)“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也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三)“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四)“忽也扬起”----演唱的高潮----“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有不限声音俱来并发”。(五)“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阅读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比喻句,通过文字具体感受演唱的美妙。二、课文采用通感的写法,从多种角度设喻,选用具体的形象、可体验的感觉做喻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多方位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来感受音乐的美妙。1、 从感觉的角度赋声以形;王小玉初唱时的歌声,人们听来“只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歌声的妙境转换成一种视觉);2、 从视觉的角度绘声以形;王小玉“越唱。。。。。。抛入天际”,作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一种视觉;
3、 从视觉的角度点染以色,“像放那东洋烟火。。。。。使扬起的演唱声形色兼备,十分动人。 课 题明 湖 居 听 书总课时 3第 3 课时 教学目的1、 讲解思考练习及同步练习;2、 通过练习巩固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1教 具粉笔教学过程:一、重在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2、“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季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1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3
明湖居听书 篇6
一.教学要点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设喻的运用,领会其作用;
3.学习通感 比喻 夸张等修辞办法。.'
二.教时安排
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演奏艺术的办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本课选自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时代社会现实的谴责小说,写的是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各地行医时的所闻所见及活动,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别抨击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嘴脸,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现实。
此部小说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小说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啥?
2.根据分析说说小说采用了怎么样的写作办法?
(三).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本篇课文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办法,这些描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侧面描写
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怎么样写的?
讨论归纳:
戏园盛况__人们赶往戏园听戏的盛况;听戏的有各阶层的人;杂乱的场面描写。
琴师弹奏__先抑后扬,先写丑陋的外貌(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 再写弹奏,重点突出其绝妙的轮指:
(抑扬顿挫,入耳动听, 恍若有十几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黑妞演唱__先写外貌,再写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声声婉转, 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急或缓,忽高忽低;其中转腔转调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
观众议论:(略)
作者通过这些侧面描写,目的在于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正面描写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对白妞进行正面描写的?
出场__写外貌 (白净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场时的简单动作和产生的效果:
两片顽铁,到他手里,就有了五间十二律似的;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 左右一顾一看......满园子里便邪雀无声,比......
说书__作者根据演唱情况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完整表现演唱的全过程,也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阶段作了细致的描写。
听众反映__
3.重点研读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啥特点?
初不甚大--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忽也扬起--不限声音 俱来并发;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设喻的办法对白妞的演唱进行描写,作具体分析。(讨论完成练习二)
注:本文设喻的角度的多方位的,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有的用视觉,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铁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验证以描述的演唱/
(四).作业:三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3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5
明湖居听书 篇7
一.教学目标:
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2.通感
3.中华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文学家的创造性
二.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学习目的
创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说,是极具创造性的语言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杰作。从学习该文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成功办法,提高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意的能力,而且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学习《自读提示》,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读两分钟。
2、同学们自学关于作者刘鹗和《老残游记》的知识,完成一篇短文,简介刘鹗和《老残游记》,400字,独立完成。
3、学习第二段
①请一位学生读 ②请一位学生概括文段的两个要点:
《明》一文的艺术特色和学习重点
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都是为了表现白妞的精湛技艺。
(三)课文研讨:
一、正面描写:
1、根据提示,找出6-9自然段。
2、听录音,或请学生朗读。
3、分层次。两层: 白妞出场——白妞说书
4、研讨“白妞出场”:
着重写了啥?外貌、动作、眼神——魅力动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她丰富的的内心世界和生动的表现力
5、研讨:“白妞说书”:
过程分成五步,以声音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划分层次
显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二、通感:(成功的奥秘)
1、学习其定义 (见自读提示)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像
2、补充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
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 无
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味
嗅
触
通感
视
听
4、补充例子:
目光锐利 (视——触) 耳朵太长 (听——视)
笑声很甜 (听——味) 声音响亮 (听——视)
味道很浓 (味——视)
联系《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品味课文例:
l 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听,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l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三、侧面描写:
1、学生快速阅读后,归纳层次大意。
①戏园盛况 ②琴师演奏 ③黑妞演唱 ④群众反响
2、讨论侧面描写的作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宝玉的侧面描写。
——烘托与铺垫
3、集体品读第七、八自然段。
四、总结:
《明湖居听书》是描写说书艺人精湛技艺的成功片段。就其描摹音响效果这一点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可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的写作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声世界,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我们还要向作者刘鹗先生和白妞式的中国艺人表示敬意。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为中华民族文库增添了瑰宝。
五、作业:
1、给白妞演出设计一幅广告,可文可画。
2、课外阅读《老残游记》,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
(制高点)
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拎动点)
正面描写
铺垫 赋声
侧面描写
通感
烘托 以形
1、戏院盛况 1、白妞出场:外貌、动作、 (语言训练)
2、琴师演奏 眼神(学生搜寻、分析) 1、定义
3、黑妞演唱 2、白妞说书 2、举例
4、观众反响 ① 开端:初不甚大 3、课文具体表现
(学生自读 ②发展:越唱越高 4、学生自己举例(迁移)
逐点归纳) ③跌宕:陡然一落
④高潮:忽也扬起
⑤结束:人弦俱寂
(师生朗读、研讨、分析)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7
下一篇:《文学的趣味》《明湖居听书》同步练习
明湖居听书 篇8
一、填空1、《文学的趣味》作者朱光潜,选自《谈美• 谈文学》,本文运用了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的办法,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2、《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 二 回,作者是 刘鹗 ,字铁云,笔名 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 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琴师和 黑妞以及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 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有状物,时有可观”。3、复句关系分析: a研究文学也是如此,|(承接 )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假设) 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b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 |(因果)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因果)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比喻 其作用是活画出了白妞双眸神采照人,富于青春b、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夸张 其作用是渲染出白妞说唱的巨大艺术魅力。c、几啭之后,也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通感 其作用是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Lenovo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进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二、阅读理解 (一)1阅读《文学的趣味》节选,然后答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呢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1.本文作者对知、好、乐三者关系的看法与孔子有啥不同?( 2分) 孔子认为, (不超过7个字) 作者认为, (不超过7个字)2.“这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啥?导致这三种毛病的主要原因是啥?(每处只答4个字)(4分)三种毛病:①是 ,即 。②是 ,即 。③是 ,即 。主要原因是 。3.作者引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旨在说明啥?(答案不超过30字) (2分)说明 、 。4.下列说法中,本语段中不包含的两项是( )(2分)a、文学的趣味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阅读、学习培养的。b.通过多多益善的各项比较才能掂量出价值,才能培养出趣味。 c.知、好、乐都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这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d.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 (二) 2阅读《明湖居听书》中的几个段落,完成练习。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也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也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到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迥环转折:几啭之后,也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予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也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也极力骋其千迥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也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光十色,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不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予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熨( )斗 人参( )果 相和( )相合 花坞( )春晓2、解释下列词语。 (1)装束: (2)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3)陡然:(4)周匝:(5)屏气凝神:3.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对王小玉说书情景的描写,试概述王小玉演唱过程中各个阶段展现的说书技艺。 (1)“声音初不甚大”:(2)“唱了十数句之后”:(3)“他于那极高的地方(4)“陡然一落”:(5)“从此以后”:(6)“两三分钟之久”:(7)“这一出之后”: 4.文章的作者在表现王小玉的说书艺术时,运用了多种比喻将听觉艺术转化为读者能感知的各种形象,使我们“如闻其声”,获得美的享受。根据作者选用的多种喻体,摘出相应的语句。(1)看得见的景象: (2)经历过的事情: (3)体验过的感觉: (4)想像得出的形象: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时也运用了精彩的比喻。阅读下列诗句,比较《琵琶行》中的比喻与本文中的比喻的异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相同点: 不同点: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8
下一篇:没有了
明湖居听书 篇9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办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一千一百多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我们也被音乐打动着,感染着,激扬着。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怎样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么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也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2)你最喜欢哪句话?为啥?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欣赏的理由,然后读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小结:作者创造性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办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
(3)“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散读、品读后,我要求大家齐读第5段,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次的诵读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动。
4、同形训练,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依据学生习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并故意在音乐结束后留下半分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品味,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5、小结
王小玉说书是美的,更美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Lenovo和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6、布置作业
(1)短短的40分钟帮助学生感知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印象初浅,美文的陶冶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5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达:有人说,因为能够倾听,所以感到幸福。你听,琅琅的读书声,操场的喧哗,师生的交谈,迅急的风雨,悦耳的鸟鸣……仔细倾听和体会周围的这种声响,借鉴课文的描写手法,记录和描绘你的感受与想象。
上一篇:《小巷》 教学案例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赏析
明湖居听书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进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办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也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呢,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啥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也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也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简介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啥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也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啥特点?用了啥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办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也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Lenovo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进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比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也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也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2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4
明湖居听书 篇11
一、传统型分析课文的方案
这篇课文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并不难理解,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可由学生朗读课文,以提问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
参考问题:
1.第1、2段写的是啥内容?
2.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啥作用?
3.文章是怎么样写出场的男人的外貌的?
4.这个男人弹了几个曲子?弹得怎样?
5.文章是怎样描写黑妞说书的?
6.黑妞唱得好不好?写黑妞的演唱有啥作用?
7.文章是怎么写白妞的外貌和神情的?
8.文章是怎么写白妞(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的演唱的?
9.白妞说书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的是啥?
10.文中几次写观众的反应?是怎么写的?
二、把音乐引入课堂,帮助新课的教学
这篇课文类似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虽然有人物的描写,但主要不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也有环境的描写,为的是烘托音乐的描写。而且这篇文章的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不难理解,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办法,把《明湖居听书》上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比如,可以由音乐导入,让学生欣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由此引出课题,通过分析课文归纳出音乐描写的办法。可让学生闭目聆听音乐,然后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写成文章。这样把课文、音乐、写作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快掌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音乐描写,是《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的精彩之处,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无形的音乐的描写上,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分析小说结构,欣赏经典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三项任务。
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交接点,力求以此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会有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4
下一篇:《明湖居听书》教案6
明湖居听书 篇12
[课堂实录]
一、导入 新课
师: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录音。学生很快便沉浸到音乐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 音乐的缘由。这段音乐情感极其浓烈,听者极易受到感动。)
师: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板书课题)
二、把握课文框架
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学生迅速浏览,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已经进行预习,所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师:那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啥作用?
生:烘托陪衬白姐。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①:琴师弹奏技巧纯熟,“入耳动心”,如此高明的琴师必有高超的歌手才会相称,他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铺垫。
生②:(补充)琴师弹琴时,“人也不甚留神去听”,这节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场时“满园子里便雅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那么写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人听了“以为观止”,但这样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远”,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炉火纯青。
师:除了用人来衬托王小玉说书,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加重语气,暗示可从另一角度考虑。学生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④:文章开头写戏园子挤满了人,有官员、读书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点就满座了,以致于老残要小小地行个贿(众笑)才得到一个小凳子,说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来的。所以,这里是用场面描写来衬托重点内容。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⑤:还有最后一段,听众引经据典高度评价白妞在衬托中心。
师:(总结)经过层层铺垫,便给读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悬念,人们不禁想探究:这尚未出场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为啥她使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当她正式演出时,作者便集中笔墨写尽了她的风采。最后的观众评论,要言不烦而也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乐,围绕着主旋律,音乐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去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题成为立体丰满的复调!
三、品读重点段落
师:现在,我们进入攻坚阶段,让我们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写王小玉的文字,画出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读书、动笔勾画。稍后,有学生举手。)
生:我喜欢“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个字。
师:为啥?
生:这八个字刻画了白妞的风度神韵。
师:哦,你用了“神韵”二字,从哪儿学来的?
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看到的。
师:(由衷地)你阅读面真广,理解运用得也很不错。确实,王小玉相貌平平,“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请问,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啥地方?
生:通过眼睛写她的气质。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师: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行”也有说“不行”的。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生①:我觉得可以写简单些,不是说简洁是一种境界吗?“眼如秋水”已经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复了。
师:你认为后面几句是画蛇添足?(该生点头。教师也请另一位学生发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说不准。不过,既然刘鹗是大文学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
(学生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师:你这种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学大师笔下确实不会有太多问题。但猜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必须从语句本身去找根据。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组博喻,请你说说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师:秋水与眼睛的相似处在哪里?
生:(顿悟)这句话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纯净。
师:(追问)那么,“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师:“宝珠”呢?
生:有美丽的光泽。
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呢?
生:黑白分明。
师:仅此而已?
生:(补充)圆润灵动。
师: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请你把他(指生②)刚才的分析综合一下好吗?
生①:这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
师:你还认定后面几个比喻是蛇足吗?
生①:(笑)这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不能算蛇足。
师:是呵,作者用一组比喻把一双眼睛描写得如此动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动人的眼晴是最美的景色。但是呢,本文中最美的还得算那动人的演唱。刘鹗用了两大段来描写这精妙绝伦的表演,请大家细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1.演唱可分为几个环节?2.作者是怎样描写空灵飘忽的音乐的?
(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偶有小声讨论,教师巡视指点。)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王小玉的演唱可分为六个环节:起初低唱,接着高歌,然后降调回旋,回旋后越来越低直至声音休止,短暂的沉寂之后突然爆发,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结束。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音乐发展示意图。参见文后板书。)
师:概括得很好,请坐。(另指定一学生。)在这些环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请按文章列举。
生:我觉得“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一句特别生动。
师:这是从啥角度来写音乐?
生:(沉思片刻)从听众的生理感受角度。
师:不错,入耳动听的音乐,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顺便问一句,这句话若能换个标点,层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来吗?
生:(略一思索,随即抢答)“伏贴”后改分号!
师:为啥?
生: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前一分句写五脏六腑伏贴,后一分句写全身毛孔畅快。用了分号层次更分明。
师:是呵,读书作文理应一丝不苟,这种认真也应落实到标点上。(一学生举手发言)
生:第二环节中,形容歌声越唱越高时,用“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我觉得特别传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细细的钢丝笔直地窜向天空,觉得那声音果然高极了。
师:对!你已经道出了描写音乐的一个重要办法,那就是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音乐是无形的是飘忽易逝的,只有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并获得美的享受。文中还有许多类似于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来吗?(学生纷纷发言。)
生①:用登泰山一层高过一层来形容歌声的节节高起。
生②: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比喻歌声回环往复。
生③:用东洋烟火形容歌声的纷闹繁多。
生④:用“百鸟乱鸣”形容歌声的和谐悦耳、活泼热闹。
师:请问,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啥修辞手法?
生:(齐答)比喻。
师: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丽的景色线。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心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现在,同学们从这两段文字中悟出了几种描写音乐的办法?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①:要写出音乐的表演过程和基本内容。
生②:要写出听音乐者的感受。
生③:(补充生②)这些感受可以从生理上写,也可以从心理上写。
生④:最好能运用比喻来描写。
四、听音乐谈感受
师:我们分析了全文结构,也欣赏了作者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现在,让我们再欣赏一遍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听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重播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有学生不时提笔记下瞬间感受。音乐结束后,教师不急于发问,有意留下3分钟空白,让学生沉浸在对乐曲的回味中,以期营造一种余音绕梁的气氛。)
师:说说你听音乐时想到的内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罗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发着枯叶气息的白桦林,冰雪覆盖的世界,饥寒交迫贫穷无助的凄苦的农人。
生②:我仿佛看到伏尔加河上一艘货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夫正吃力地撑着船,春季料峭的寒风吹在他瘦削的脸上;船尾一个小女孩托着脸望着岸上开得很早的几点小黄花,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师:除了这些由音乐Lenovo起的景象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谈?
生:听了这段音乐,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紧缩,我好像喘不过气来,鼻子酸酸的,我想放声大哭!
…………
(铃声响起。教师要求学生将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并加上小标题,作为课后作文上交。)
[简要说课]
《明湖居听书》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课文。
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体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的小说,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则着重学习小说的鉴赏,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册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便应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单元中其他三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灌园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说,惟独此文几近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虽有人物描写,但主要不是为刻画性格;也有环境描写,却是为写音乐张本。况且本文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不艰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编排体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乐欣赏课。
音乐描写,这是本文的精彩之笔。本教案删除一切旁枝,不讲通感夸张,略讲烘托渲染,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拟用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分析小说结构,欣赏一段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以音乐导入 课文,以分析音乐描写办法为课堂主体,以欣赏品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
本设计试图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交接点,并力求藉此培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因为语文课总是以人类一切文化积累为其背景的,将教学适当地向其他艺术类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但无论怎样,它首先还应该是语文课。细细品味语言,立足于字、词、句、段、章,仍是本设计所始终关注的。
总之,一切教学设计都应考虑到如下因素:教材特点、学生的需要、教师自身的专长。三要素若能和谐统一,教学中使易于发掘教材魅力、体现教师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专家评点]
邓彬老师是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第二届“语文报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十余年来,他业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课教学实际便充分体现他的教学特色。综述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不拘一格
“教无定法”虽系一句耳熟能详的套话,但在教学实际中却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对教材深透的理解和对教学规律深刻体会的基础上的教学,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别出心裁,这样的教学才会蕴涵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本课教学紧扣音乐,由音乐起至音乐终,结构严谨自不必说,最令人称绝的是教师巧妙地借助音乐完成语文教学,两大艺术门类在这堂课上结合密切,和谐有机,毫无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设计常令执教者为之着迷,最终却忘了设计的本意。我在欣赏本设计精巧的构想之余,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师在导入 课文之后即空出一段时间供学生把握全文框架,在重点段落处也留出空白供学生品读,其余各处常常可见教师的“留白”。无字句处有华章。没有空白时段供学生思想自由翻飞,一切精彩的师生交谈便失去了依据;而若无教师精到的引导设问评述,这些“空白”就会变得单薄苍白。请读者留意这些“空白”。
3.注重归纳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结论而更应是过程;人类的认识主要是归纳而不是演绎。要求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既可以先示以规律再引例佐证,也可以通过侧重的是后者。他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操作规则,他实际上将整个思维过程演示训练了一遍,其中合乎认知规律之处自不必多言。
如果说本课还有啥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话,我认为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再集中些。既然主体是音乐描写,则干脆将“把握框架”一环处理为让学生课外把握,集中力量听音乐、评音乐,将课后练习——“写音乐”一环置于课内。如此,课堂主体更加突出,一些精彩语段便可以让学生品得更深更透,本课的语文味道也许会更浓更醇。
推荐站内搜索:湖北省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作文《难忘的一件事》、自考考试时间作文网 小学五年级、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模拟试题、2021年英语四六级报名入口官网、关于幸福的日志、江西省自考成绩查询、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