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6篇)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 会教 到 会学与会教 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怎样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高啥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办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呢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积极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办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办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办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办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提倡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例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例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iPhone”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样称呼?他们是怎样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 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3高啥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办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 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并指出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 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呢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积极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办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办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办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办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 了解 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 百家争鸣 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 中庸之道 , 仁 和 尊老爱幼 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提倡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例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例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 夹缝中生存 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 夹缝中求生存 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 最近发展区 ,即 跳一跳,就可以摘到iPhone 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样称呼?他们是怎样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吃饱,吃好 ,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能吃到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 摘到果子 。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比如在讲解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和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时,我就适当补充了 神舟六号 、 嫦娥一号 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4通过近一年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教育教学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与同仁商榷。第一、高一历史必修二以经济史为专题,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第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辩证的、历史的思维办法,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突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参半?比如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全球化
第三、强化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强化历史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型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注重了同步辅导的课堂训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二是注重了单元、阶段及期考模拟试题的自测训练,教师及时讲评。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讲到 罗斯福新政 ,给学生简介罗斯福这个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唯一一位终生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但他身残志坚,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就在美国总统史上仅次于华盛顿与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怀念与尊敬。请牢记他的名言:Firstofall,letmeassertmyfirmbeliefthat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五、继续自主探索 合作探索的教学办法,注重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探究历史的求知欲。
第六、注重发挥多媒体电脑教学优势,精心准备课件,力争做到课件最优化,把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动画融为一体,讲练结合。
第七、有机引进远程直播课,采取拿来主义,听名师讲课,吸收其优点,为我所用,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
第八、教学生读熟课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重教给学生背记+理解+运用=收获。
第九、针对高一学生自控力较差的弱点,与学生约法三章:凡是上课、自习讲闲话、做闲事、闲思者写出说明书。变检讨为说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即养成教育)。
第十、以说服教育为主,忌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忌讽刺、挖苦及辱骂学生,对学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第十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多反思,宁静以致远。多虚心听取学生、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学相长,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创新,最终获得教育教学教研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5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也一只理想的风筝。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 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办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 谈腿疾 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 笑 酸涩 尊敬 ,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 写板书 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 撑地 离地 急速地一转 转向 转向 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6《祖国的春季》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的是祖国各地春季的美丽景色。由于我们这里现在春季的特点还不明显,学生缺乏感受,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突破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季景色的美丽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根据学生实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第一课时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精心的设计。
1、视频短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在讲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春季景色的视频短片,从直观上使学生对春季有了清晰的感知,唤起学生对春季美景的印象,进而感受到春季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
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多了。这此,我先通过范读诗歌,为学习诗歌定好基调,进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内容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3、花样练习,落实字词目标,为理解诗歌体会情感扫除障碍。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字词教学时,我根据目标,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内容和形式,来巩固夯实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看拼音读词语,去掉拼音再读生字,给生字组词,给易读错的字先选择字音,区别形近字,给词语选意思。
4、图片吸引,调动学生学习兴致。
文中的插图太小,也不是很吸引人,我就上网查了好多诗歌中景色的图片,做成幻灯片,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放给他们看,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感受祖国各地春季景色的美。再通过品析文本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季景色的美丽,进而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7本节课主要以草履虫为例展开对单细胞生物结构、生活,以及它们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课前我安排学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资源对单细胞生物的种类进行搜索,并归纳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节课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作用,先由学生简介单细胞生物的种类以及地位,再由教师对草履虫和眼虫的形态结构进行引导学习,最后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发言,探讨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利还让有害的各种体现。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较好。
但是呢这节课中,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开展,学生显得有些许失望;如果能展开这个实验,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这节课授课过程中个别学生的问题没能现场作答,我自己的课外知识也需要不断去学习和积累。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8这是一篇抒情的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也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抓住重点词来体味——重点词“冒”
《荷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阅读,并学生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其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
比如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单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更多了。怎样让学生有感情地体会,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研讨。在这段话中,虽然有许多好词佳句,但是呢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须有详有略,所以,在这段话中,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来体会这个字用得真好!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那个词语或那个字你觉得用得特别好?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冒”这个字。接着我问:怎样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呢?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应该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丰富多彩,比如:高兴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但是呢另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都没啥反应,一看这个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样预设,也没想到学生会是这样的反应。因此,我只能换一个问题:荷花冒出来是想干啥呢?这下,学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说因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了,有的说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快速地长出来了,还有的说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来打招呼,很高兴地长了出来……没想到,问题一更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体会句子中重点词把握。
2、学习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来仿写其他的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也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简介;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9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小孩们似乎长大了,听得那么专注,朗朗书声那么动听,每一个学生都在用心投入地学习。
两节课上得都很顺利。《燕子》是一篇老课文,篇幅短,借对燕子的描写赞美可爱的春季。一开课,先指导了 燕 字的写法,接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说说小燕子的样子: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皮,剪刀似的尾巴,轻快的翅膀。顺势引入第一段,读出小燕子的机灵可爱。
第二段的教学侧重于理解 像赶集似地聚拢来 一句,感受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第三段阅读前创设情境: 我们就坐在绿草如茵的小河边,看到小燕子在空中飞翔,有的.....有的...... 你能想像到小燕子怎么飞吗?学生提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字词: 掠 沾 一转眼 。通过能这些字词的品味,使小孩们理解到燕子飞行的特点:轻盈、欢快、敏捷。
最后一段是全文很有诗意的段落,呈现了一幅安静的画面: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清澈的河水、空中的细线和音符。
比喻更增加了燕子与春季的美感。本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样引导学生促进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为啥用几 痕 细线,而不用几 根 ?
全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季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学生觉得比较投入,多数小孩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不足是段落间教学似乎还缺少更为精妙的过渡,全文体现了阅读的 整体到部分 的框架,而缺少再回到整体的回归,如对燕子整体特点的回顾,如果最后让学生再来说说是不是更好呢?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0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学会换算和判断大小,学会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并换算成实地距离,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三种办法,记住基本的图例。在教学中讲解辨别方向的办法很容易,但是呢运用办法辨别方向却不容易,为此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坐标定向法,学生在地图上先按照老师讲解的三种办法即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向北方。 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然后在指定的点上画一个一个坐标,标上东南西北,那么,再判断它和另外一点的相对位置就轻而易举了。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办法屡试不爽,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听课的教师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之有效。
成功之处
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是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游戏、多媒体手段等办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昂。
三是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读图、识图、析图。
②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重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③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 灌输 接受 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习带来的成功,激励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讨论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宽松,由于老师引导的太过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学生思维,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二是由于害怕课堂组织教学不能收放自如,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如在经纬网上确定方向,老师生怕学生找不对,方向领着学生分析,而没有发挥出学生积极性。等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得。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1《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学上,我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出现的 漂亮 与 丑陋 、 可怜 与 可敬 等几处矛盾点入手研读,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发展性、创造性,进而达到激发兴趣。
1、对比朗读 感受贝的丑陋: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沙滩上,这只贝和其它美丽的贝相比显得那么丑陋。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
2、抓住文眼 重现贝的痛苦:
出示重点句: 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怎样不能挤碎它,也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这一段话,我把它聚焦成一个词 折磨 。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读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贝所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学们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经历吧?那谁来说说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时的感受? 学生肯定会说到想尽办法想把它驱除,觉得十分难受、痛苦,备受折磨。我顺势问: 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更何况钻入贝体内的是一颗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也是一种怎么的折磨啊! 然后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
3、紧扣默默 品味贝的孤独:
出示重点句: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通过教师引读,紧扣 默默 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 折磨 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紧接着让学生将他和别的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小孩的脖颈上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 寂寞、孤独、有苦说不出 的贝!
4、聚焦磨制 感受贝的可敬:
这仅仅只是一只可怜的贝吗?我简简单单的运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学生带入对贝可敬之处的研读。这时聚焦 磨制 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磨制 的意思,紧扣 血与肉 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我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年也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 ,即使 ,即使 ,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真是一只 。此时追问学生: 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吗? 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它以它珍贵的内里美展示于人,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始终是少数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缺少面向全体,另外在拓展中学生谈的多是大人物,没在关注生活中的身边人。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2书本问题一是了解全班同学对于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学生身边的事儿联系到一起。
请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前,可以先分析下要调查的主题:
要了解我们班同学 对于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的准确情况,可以作如下提问:
(1)问题的设计
我们调查的目的是啥?了解同学对于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怎样提问?
(2)答案的设计
对于这一个问题,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可以合为一个活动。
我们可以用划计法整理数据,先跟学生解释下划计法具体怎样操作,演示一下。
收集数据的活动形式稍作改变:首先请全班同学填写调查问卷,后将答案提供给组长,每小组轮流由组长汇报本组成员答案,一同学板演用划计法纪录数据,其余同学直接记录到作业纸上。
用表格整理数据时,表格最后一列是百分比,由于班级人数是48人,故在求百分比时结果不是整数,四舍五入后,百分比的合计不是100%。实际操作中多保留几位小数,提高精确度。
学生知道条形图和扇形图能更直观展示数据信息,并小学时已学过怎样画条形图,对于扇形图则是只会看图而不会画,故在请学生画之前,先提示一下扇形图的画法,尤其是怎样求圆心角。
数据的收集大多数同学都明白,知道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也知道分析数据,知道啥样的数据适合用间的抽样,啥样的数据用全面调查,但是呢绝大多数同学不能根据题意画出所要求画的图形,也不能根据图形的信息来回答问题,掉进出题人的圈子里,所以课后需加以讲解,让同学们知道怎样画准确的图形,怎样根据图形描述问题。
整节课中,我们要注意向学生强调:
1、调查目的:调查的目的直接关系到调查的方式的选择,有时必须是普查,有时只能是抽查,所以在分析相关问题时,首先要搞清调查的目的。
2、考察对象:许多同学在学习中,经常搞错 考察的对象 ,其实我们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可以从需要被收集的数据这个角度去分析,进而找出考察的对象。
例: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了我校七年级全体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这个问题中,被收集的数据是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因此,考察的对象是学生的数学成绩。
不断接近生活中的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3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夜归鹿门歌》,这篇课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在备课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切入口,最后,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这个单元的目标是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据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以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前四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孟夫子及其隐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讲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的鉴赏诗歌的三部曲办法。最后围绕此办法设计了四个问题。自我感觉不错,一气呵成,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呢等我讲完这篇课文,发现问题多多。
第一,问题设计有点概括化,第三个问题 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 ,在展示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好多同学仅仅是将课文内容翻译了一篇,并没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含义。我在此也没有提示学生对意象添加适合的形容词修饰,感觉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第二,老师的讲解太感性,第四个问题 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但是呢总感觉空落落的,原来老师在这里缺少具体的补充,例如 忽到庞公栖隐处 这句中的 忽 字的解释不到位,一句带过,应该重点讲讲, 忽 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应以的情趣。
第三, 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句话中读出了孟浩然看似洒脱隐逸生活背后的无奈与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感情,除了提供几则关于孟浩然求仕的轶事外,还应该联系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样一联系,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来的初衷也并非做一名隐士,而是积极博取功名利禄。在唐朝,文人们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得不到功名利禄时,往往选择了隐居。一种隐居是真隐居,过着与山林禽鸟为伴的生活,与世无争;另一种隐居是假隐居,即希望通过隐居这样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赞赏,皇帝的认可,然后图谋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终南捷径 。孟浩然的隐居应该属于后一种。他想得到官职却得不到,他想受到当局者的关注于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迫不得已,并非是一种自然率性。这样我们就越能理解孟诗这一句 惟有幽人自来去 背后的辛酸、落寞与孤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是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好好地备课,而且还要备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4《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办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进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例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进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办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例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样想?你碰到朋友会怎样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啥?”,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励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5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也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例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也如碧天里的星星,也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气氛,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也强化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6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季》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济南的冬季》是一篇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也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
但是呢,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一年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语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呢,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例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样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怎样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精选15篇)搭石课堂反思(精选5篇)牧场上的家音乐教学反思(精选15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反思(精选20篇)彩色世界教学反思(精选19篇)匆匆课文教学反思(精选16篇)反思检讨书推荐站内搜索:我和我的祖国作文、辽宁省公务员考试题、成人高考考试时间2019、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心得体会、有关于爱情的日志、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思政课心得体会、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初中开学第一周周记、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