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啥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啥?(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行线路?教你一个办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比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行线路?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行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啥?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啥镜头?为啥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简介: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啥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啥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啥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例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啥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也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父亲母亲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行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简介,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景色。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啥?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么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区。小导游简介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简介,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简介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办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简介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简介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么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也怎么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啥说"即使不比做啥,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简介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简介,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啥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啥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行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啥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啥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景色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景色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啥?
⑵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啥?
⒊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么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啥?(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啥办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啥意思?为啥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啥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啥?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啥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啥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么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办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么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啥景物。
⑵作者用了啥办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么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办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到了啥样的景观?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啥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办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啥?(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简介的小船是啥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啥意思?叶圣陶爷爷为啥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么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办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啥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啥?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附学生的片段练习。
“ 我”乘车穿过金华城,大约行了五公里来到了罗甸。只见一座红色的山映入眼帘。还有几分亮绿点缀着。是那么另人心醉!汽车迎着山路盘曲而上,仔细看那些红色的小东西,原来是一朵朵红色的油桐花。这些花开得太繁了,太密了,就象一团团的红园球,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些红色的绒球呢!“叽叽叽……”我朝树枝上一看,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伴着溪流的溪声,它唱起了歌儿,真有节奏。
学生:黄秦
溪流之女滚滚地流动着,洁白、清透。她唱着婉转的歌:有时咕咚咕咚、有时叮当叮当。她很温柔,如一个和蔼可亲的妈妈,轻柔地扶摸着水里的石头,在她的呵护下石头静静地进入了梦想,当它们醒来时以换上了新衣。溪流之女时时变换着身姿,摇动着它的长裙。“它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米的感受”只听见耳边所有的事物都在赞叹。突然,一束太阳射下的金光,穿透了溪流之女的心。她的歌声更加动听了。
学生:喻涵
我坐船来到内洞,见内洞漆黑得没有一丝光亮。工人拿着油灯在前面引路。这时我才感觉内洞比外洞大多了。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再往里走,洞里安静得出奇。乳石的水滴下来,发出“嘀,嘀”的声音,人走在里面觉得很阴森。突然,一滴水滴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吓我一大跳。也走了一段,听见有水流声,原来是溪流的来源。这时我发现内洞太大了,人在里面只不过是一个微生物罢了。接着,我排着队出了洞。
学生:闫墨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么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啥?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啥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办法: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办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办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办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区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区(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简介(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区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行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区)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办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啥,掌握了些啥,遇到啥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简介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办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办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查字典)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办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④“三要六不”。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③学生自由练读。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区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区(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办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怎样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简介: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办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区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啥?“艳”指的是啥?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怎样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么样说明“窄小”的?也是怎么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么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也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简介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怎样?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景色名胜区,其自然景色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啥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么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简介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行呢?它有啥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行,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啥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么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 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 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区?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线路。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 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交流:作者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板书:山色水声]
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啥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啥?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你知道了啥?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啥?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 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么样向旅客简介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也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线路是怎么样的?每一处景区有啥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简介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简介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简介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线路: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5
【重点语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节)
【教学设计】
1、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内容是啥?
2、这几句话可以归并为三层,谁来试试看?
3、在分层的基础上,请再仔细读书,给这段话编拟一个“阅读提纲”:
4、指导阅读;并以“阅读提纲”为背诵思路指导背诵。
【训练目的】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从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努力地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反映这种联系的根据,以发展语言和思维。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教法建议
一、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
二、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导游图。
三、抓住重点段落“由外洞进入内洞”,通过词句品析、演示、复述等办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文章内容,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五、注意本课生字的学习。
词语解释
盘曲:盘旋曲折。[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杜鹃花。
明艳:明亮鲜艳。[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近、反义词
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
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
写作特点
文章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听他边走边简介,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两条线索—游览的顺序及泉水流经的线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课后题解
2.金华城→罗甸→双龙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课文主要写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景以及内洞洞顶的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3.在外洞找到泉水的来路--孔隙,孔隙可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由内洞的工人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去),大约二、三丈的水程,就进了内洞。
先提问,再说明小船仅两人并排仰卧,不能容第三个人,来表示小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只能容一只小船进出。不能划桨,只能靠两头系绳子进出。作者这样描述它的窄。
品读感悟
本文的叙述条理清晰。作者观察细致,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文中有多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河流的赞美之情。如“……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文章结构
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自然段):简介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简介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第6、7自然段):简介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乘船出洞。
难句解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啥,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语言积累
盘曲而上或浓或淡明艳突兀森郁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受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在朝我挤压过来。
阅读提示
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是石灰岩溶洞,因有钟乳分悬洞的两侧,蜿蜒如双龙,故此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写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编写课文提纲。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事物的办法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7
内洞漆黑一片,啥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啥那是啥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啥,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再查___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5、用“”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啥吗?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____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____,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____,一条____。
9、从画线的句中,你体会到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8
张书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啥?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也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啥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啥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么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山色怎么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么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也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一)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二)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外洞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三)洞内 宽 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 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 长 约二三丈
光线 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 双龙(青、黄)
洞内 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多端 颜色各异
大小 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 上源在深黑处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办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简介智多星夺标旅游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孩子们在夺标旅游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孩子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这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游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区,有何感受?
2、这次旅行你想有啥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这次旅行路线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啥?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有啥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孩子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孩子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啥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啥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啥?有啥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么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怎样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办法。
3、师:“我们的旅行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行路线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路线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行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孩子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数码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孩子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孩子们:
你们的这次旅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悦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行路线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行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游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孩子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行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孩子们再见!”
生:“再见!”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与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与资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办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农远资源进入学校,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是幸福的,它为教师的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农村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远程教育给我们农村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开拓师生的视野,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本课课件的图片及录像等素材都是从远程上下载的,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文中的一些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结合远程资源和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办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景色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景色区这样的景区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办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办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办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办法。
二、说教法:
1、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以读促学的教学办法,注重学生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办法。
3、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办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办法和表达办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进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先用课件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啥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啥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啥特点?立刻有学生说:“突兀森郁。”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录像,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办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师:“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师:“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师:“外洞这么大,内洞是啥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气氛,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啥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小孩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啥,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啥,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啥?”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办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播放录像,导游解说,游客提问。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1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范文由小编为您提供!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引发学生热爱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色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虚拟主机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要领
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
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好像到了个大礼堂,四周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肯定不以为拥挤。”然后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渗透排泄作者团体感知也详细化形貌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啥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索拉船,心情朗读进洞时的觉得,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头脑的训练。当老师问学生对内洞的啥景色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小孩们好奇心强,兴趣浓重,全神贯注地寓目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悦目吗?”学生说:“悦目。”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革多端,颜色各别,纵然不比作啥,也很值得抚玩。”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啥,就更值得抚玩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换:“这些石钟乳、石笋像啥?”老师发图片,联合课件开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辉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实激活了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党羽。内洞的石钟乳,石笋自己就多姿多彩,独特悦目,被学生想像成种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笔墨在学生眼前变幻成生动的画面,使人感触身临其境,意见意义无穷。
〈三〉音像豪情,开导学生口语外交
学生兴高采烈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云云迷人,下面谁乐意当导游,领导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谓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列位老师、列位密斯,你们好!接待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观光……”音像出示,导游教学,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外交,在内化语言的同时,也进步了学生的念书悟文本领,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要领
在同学们追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致后,导游相机说道:“实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识得还多,对双龙景色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由于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聚在胸,此时生生互动,大家感情鞭策冲动,老师随即总结:实在像金华景色区这样的景区另有许多,我们的故国地大物博,山水奇丽,以后有时机去游览,盼望你们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头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要领,也写下脍炙生齿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2
【引言】
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景色神奇秀丽。你喜欢旅行吗,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吗?
热爱旅行的同伴们,在这里你们都是小小旅行家,同时,还是小科学、小作家。这个项目研究祖国的壮丽山河。引发你们去思考、去寻找有关旅行、环保信息。
要完成这个项目,你们得扮演旅行探索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作家,分别尽自己的所能去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像《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的神奇秀丽的景色,知道我国的山河的壮丽,分析保护景色名胜区的方案。
【任务】
你们不但要在实践生活中留意有关祖国的景色名胜的情况,还要在相关的网站中广泛阅读有关祖国的景色名胜的资源。找出能体现你们的研究专题的语句、图片、文章,收进个人的文件夹里。你们充分的了解了,自己寻找出来的像金华的双龙洞一样的神奇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每个小组仿照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按游览的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做到主次分明。写一篇既有趣,也让人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的好文章。把你发现的景色名胜简介给别人,还要求配上这个景色名胜的图片或照片,如果能找到纪录片更好。
注意:观察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不但要注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而且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及重点景观是啥。
建议你们先解决以下问题:
1、叶圣陶描写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地貌怎么样?
2、溶洞、石笋、石钟乳形成的原因是啥?
3、人们为啥喜欢到这里游览?
4、由此分析,人们喜欢到啥样的景点旅行?
5、分析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写作办法,那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好处是啥?
6、读了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你受到怎么样的启发?
以下问题是你们探究的指南:
1、我们祖国有哪些景色名胜?
2、这些景色名胜的美体现在哪儿?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哪些精彩的诗词文章?
3、你们打算从那个小方面去说明我们人类对为了保护这些景色名胜所作的努力?
4、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用啥方式和手段来保护我们的景色名胜?
5、找到我们生活中或网络上简介的景色名胜,学习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配上图,写一篇文章,作为演示稿,作为你们的学习成果。
【过程】
1、分组,五人一组。并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信息收集处理、总结。
2、每个小组设有一个文件夹,组员们收集的材料,都以文件的形式收集在文件夹里。(要花较长的时间)
3、个人完成“建议你们先解决以下相关问题”一栏中的问题。
4、组内根据组员的兴趣分工,完成“以下问题是你们探索的指南”一栏中的问题。
5、小组内进行交流以上的学习成果。(不能单独一人完成)
6、组长组织组员把有关信息进行归类,给每个组员分工,准备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或网页,每个小组要准备两篇以上。
7、每个小组要提一个或以上的景点保护措施的建议。
【结论】
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成为了探索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作家。我要把你们的作品挂在网上,让更多的人阅读、学习,提建议,并评出“精英分子”给予奖励,并给你们的家长发喜报。
完成了这个研究项目后,你们都可以学会:
1、积极、全面的探究文学作品。
2、怎么样与他人合作。
3、怎么样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
4、通过网上有效信息,学会模仿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写一篇既有趣也是人们懂得环保益处的写景文章。
5、就自己所写的文章和文件夹里收集的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的问题。
6、甚至还能为我国的景点保护状况提出更好的建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3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啥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啥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啥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啥?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虚拟主机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啥也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虚拟主机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办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啥?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么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啥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也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么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也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也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啥?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啥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啥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啥?(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啥?(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啥?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办法。在理清游览线路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办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办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办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办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与评析
执教者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曹永鸣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啥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啥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啥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啥?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虚拟主机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啥也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虚拟主机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办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啥?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么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啥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也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么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也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也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啥?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啥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啥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啥?(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啥?(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啥?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办法。在理清游览线路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办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办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办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办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教学中怎样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锲而不舍地钻研。以下是由我上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探讨的一堂语文课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原设计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第二课时就是学习孔隙和内洞。我第二课时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理解孔隙的特点,学生4人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实物演示的,有当导游的,有画画的等等。接着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内洞,由于内洞的内容比较简单,我的设计中也只是让他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研究,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最后让他们欣赏一下我精心准备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这也就足矣。学生的表现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图,现将内洞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2班上课的情况)
二、教学片段
过渡:通过这种奇特的游览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灯片)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它也给我们留下啥样的印象呢?你也是用啥办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阅读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感觉到内洞很黑,我是从文中“ 漆黑一片 , 啥也看不见”“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看出来的。
师板书:黑师:那你能读读看,让我们感觉内洞确实很黑吗?生读,读完评。赛读。
师: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啥特点?
生:我觉得内洞很宽。我是从最后一段“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看出来的。 让学生结合读,让人感觉确实很大。
板书:宽
生:我觉得内洞很美,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师趁机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边指边解说:你们看,它仅仅是美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避水金针”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你们说它还仅仅是美吗?
生一个个都陶醉在神奇的内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好美,太神奇了。
师板书:奇
师:谁能把这几句读一读,让人感觉内洞原来是这么美、这么神奇!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课前,我发现同学们查到了很多双龙洞的资料,谁来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内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学生补充简介自己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有关于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诗人、作家到过这里,还补充石笋、石钟乳的形状和命名,还简介了朝真洞和冰壶洞等等,有一个学生简介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也趁机让学生跟书上的十来进房子来比较,也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来跟内洞对比,于是,学生更能感受到内洞原来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也都发出赞叹之声。
小结:在飘忽不定的灯光下,这么多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是多么神奇啊!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象。
总结:游览了双龙洞,它给你留下啥印象呢?──神奇美丽(师趁机板书)这么美的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啊!扩展延伸到课外你们知道吗,叶老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他干啥去了呢?原来,叶老游玩了双龙洞后,兴致正浓,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就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更迷人(师趁机也让学生一睹冰壶洞的幻灯片),回去后叶老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建议同学们上图书馆或书店去阅读,也可借初中的语文课本来读一读。
三、课后教研
由于这节课是作为观摩课,上完后,全学校的老师及领导都积极参与了评课。肯定了在学习孔隙这一重、难点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办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实物展示、角色模拟、作画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是人人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如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而学习内洞时,虽然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学习,但学习的形式就显得单薄些,而且学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过场,有名而无实,教师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好象是为了响应现代化教学而做着好看的。怎样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凿地落实,让同组的成员一个都不落单,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绩呢?为了能真正落实合作这一问题,老师们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级试验,向专家请教,深入了解学生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设想出炉了。
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再设计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简介。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简介。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啥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也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啥?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啥,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啥……(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简介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简介,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也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简介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比如:导游在简介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简介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简介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简介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也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办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办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呢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呢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呢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 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 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 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 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 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⑺ 学生间互相补充修正。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线路,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区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行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区。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简介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啥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这次旅行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区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区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线路,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区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办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 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么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 为啥“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 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也多也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简介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 “突兀森郁”啥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啥特点?
⑶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啥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 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啥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 作者也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啥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啥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啥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 船怎么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么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也小也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简介)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么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也会出现啥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也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也是怎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给你的感觉是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啥?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啥就想啥。(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线路怎么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啥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啥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啥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啥(板书:中心),我要怎么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推荐站内搜索:公益性岗位考试试题、童年的读后感600字、八省联考历史答案、周记500、承德考试网、挂职干部心得体会、新疆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广西高考试题、2013成人高考分数线成人高考准考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