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7篇)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7篇)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7篇)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精选17篇)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

  活动目标:1. 学习用刷子上下平涂,均匀的刷出背景色。2.能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3.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婴儿对小蝌蚪和青蛙已有初步的认识2.颜料、刷子、长卷画3.录像:小蝌蚪活动过程:一、 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激发婴儿兴趣。1.t:小孩子们好!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那我们来看一看需要哪些工具。(简介刷子、颜料、纸)2.t:告诉你们,在这张纸里藏着一只小动物,你们看到了吗?我能把它变出来,仔细看!t:轻轻的沾一点颜料,在盘子上舔一舔,从上往下轻轻刷,怎么还没有变出来啊?我们一起来念咒语:从上往下轻轻刷,这是谁呀?咦!青蛙母亲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春季到了,青蛙母亲在池塘里产下了小宝贝以后就去捉害虫了,可是等她回来的时候,宝贝都不见了,青蛙母亲特别着急!”)t:“那我们一起来帮助青蛙母亲赶快找到小蝌蚪好吗?”(教师示范将所有的底色刷完)二、引导婴儿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 t:“有没有找到小蝌蚪啊?瞧,他们都藏在这里呢!小蝌蚪们长的啥样子啊?它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观察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 三、示范手指点画及添画尾巴的办法t:小蝌蚪们真顽皮,他们都藏起来让母亲找,老师再来变个魔术,把小蝌蚪们都变回母亲身边去好不好?t:伸出食指在黑色的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手指按在纸上,再用蜡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t:“请小孩子来试一试,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吧!”四、婴儿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1.t:瞧,在这条小河里也藏着青蛙母亲和小蝌蚪,怎样把他们找出来呢?(复习平涂的办法)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3.展示作品,引导婴儿相互欣赏和交流。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春季”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母亲”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母亲”的音乐游戏。并可以请婴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怎样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2

  ,

  平阳县机关婴儿园       姜蓓蕾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婴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婴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婴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婴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婴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婴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婴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季”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季”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婴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婴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婴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婴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婴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婴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婴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婴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婴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婴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婴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婴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小孩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啥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小孩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婴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小孩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小孩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婴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婴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婴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婴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办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婴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婴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婴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婴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婴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婴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婴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婴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啥办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婴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婴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婴儿掌握正确的表现办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婴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婴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婴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婴儿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主机,鼓励婴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婴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婴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婴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婴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婴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母亲”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母亲”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婴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婴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婴儿细致观察。

  1、婴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婴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婴儿一开始就带着愉悦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母亲)

  老师:“咦!青蛙母亲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母亲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母亲好吗?”

  3、老师带领婴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母亲,母亲,母亲,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母亲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孩子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婴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婴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婴儿,

  5、婴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婴儿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主机,鼓励婴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婴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婴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办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孩子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婴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婴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婴儿学习的模式,让婴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婴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婴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办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婴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孩子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1] [2] 下一页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3

  共乐小学

  教学目标 :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 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老师昨天看到一张“寻人启示”,你们愿意帮忙找一找吗?

  出示启示内容,揭示课题:《小蝌蚪找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母亲。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母亲?

  2、质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表演。

  4、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笔标出能帮助小蝌蚪找到母亲的有关句子。

  2、指名说说青蛙的外部特征。

  3、请学生为青蛙画一张像。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读全文,思考:学完本篇课文你还了解了哪些知识?

  1、课件演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指名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幅图片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五、课外延伸,培养探索精神。

  1、学生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它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结束语: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4

  [教学要求]

  一、学会生字词,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激发学习情绪。自学课文。结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试读课文。理清层次、分段。范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朗读全文。简要复述。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激发学习情绪。

  这两天,小孩子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母亲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母亲,它们就去找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母亲》这篇课文。

  (揭示课题,“蝌蚪”(kē dǒu))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小蝌蚪为了找母亲,向谁去打听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母亲?它们的母亲是啥样儿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结合学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出示下列词语。

  lǐ

  鲤鱼 让学生看插图,认识鲤鱼的模样。

  guī

  乌龟 提示学生注意“龟”的下半部是不是“电”,“L”一笔上面不出头。

  dūn

  蹲 可指名一学生做“蹲”的姿势;发音强调韵母是un;教学字形时,提示学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横不能丢。

  pī

  披 让学生联词。(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披星戴月。)

  bì

  碧绿 让学生组词造句。(例:晚上,满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shāng

  衣裳 “裳”指导学生发轻声,后鼻音。

  四、试读课文。

  可采取全班轮读的方式进行。(一人读一句,或一人读一节)

  五、理清层次,分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先启发学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后再给全篇课文分段。(学生如有困难可先默读)

  提问:课文中写小蝌蚪找母亲,写了几个小节?(二、三两节。)

  中间这两节是写小蝌蚪找母亲,那么这一段前面一节(第一节)写的啥?这一段后两节写的是啥?这样,课文分成几段?

  课文可分成三段:

  1.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2. 小蝌蚪找母亲。

  3. 小蝌蚪找到了母亲。

  六、范读课文。

  请小孩子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母亲》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孩子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

  (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

  七、复习生字词。

  用小卡片全班轮读。(一人识一个,联一个词)

  快读。(要学生迅速读出字音)

  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一张画有水草的图,然后贴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纸。)

  提问:你们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帮助学生理解“一群”。)2.如果后面也来了几群(在远处贴上数群小蝌蚪的剪纸),这叫多少蝌蚪呢?

  (引导学生区别“一群”与“一群群”)

  3.(引导学生观察)谁说说这些小蝌蚪是啥样儿的(训练说一句话:小蝌蚪。)

  4.现在我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

  5.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孩子想想,我们还可以说啥快活地做啥,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6.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边说边揭示长了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的原来的水草图上),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啥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小蝌蚪游呀游呀,看到鲤鱼母亲在教自己的小孩捉食(揭示鲤鱼母亲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取下未长脚的小蝌蚪)。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母亲。)哪个小孩子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母亲的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母亲呢?

  我的母亲是啥样儿的呢?

  我们的母亲在哪儿呢?

  …… )

  3、小蝌蚪想母亲,就去向鲤鱼母亲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母亲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孩子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孩子读鲤鱼母亲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4、小蝌蚪照着鲤鱼母亲的话去找自己的母亲。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也有啥不同?

  (揭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5、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到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母亲的?乌龟也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母亲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也去找母亲,过了几天,小蝌蚪也发生了啥变化?(贴上脱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纸)

  2、(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母亲的?

  复习读:鲤鱼母亲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母亲,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母亲说些啥?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母亲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母亲,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母亲,原来你在这儿啊!

  母亲,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母亲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孩子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母亲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7、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样?

  8、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孩子,想一想,为啥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孩子要好好保护青蛙。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母亲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 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小蝌蚪怎么找母亲的,我们知道了,在找母亲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

  小蝌蚪找母亲——青蛙长尾巴

  两条后腿 披 碧绿的

  两条前腿 露 雪白的

  尾巴变短 鼓

  尾巴不见了。 蹲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5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二册《小蝌蚪找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小蝌蚪生字卡课件,课文六幅插图课件,歌曲《小蝌蚪》。

  教学教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小孩子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

  生:(大声说)想。

  (出示课件1)

  师:谁认对一个词语宝贝就可以得到一只可爱的小蝌蚪。(认对后点击一下生字卡,小精灵欢快地说:“奖给你一只小蝌蚪”)

  生认读生字。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师:小孩子个个都是认字的能手,池塘里的小蝌蚪可高兴啦!

  (出示课件2,即文中插图1)小蝌蚪长成啥样?看谁观察得仔细。

  生仔细观察后纷纷举手说。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脑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真行,正确地读出了“长”的两种读音。小孩子试着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你带着笑容把“快活”读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兴呀!谁也能高兴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高兴地读。

  师:真不错!小孩子读得这么高兴,李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孩子认真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棒!师范读后,问: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一(评):老师把“一群” “大大”“黑灰色”读得重一些,把“长长”读得长一些。

  生二(评):老师带着微笑读。

  师:谢谢小孩子的夸奖(点击小精灵),你们想读好这句话吗?

  生:(笑着说)想!

  师:请小孩子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3,即文中插图2)

  师:图2中的小蝌蚪与图1中的有啥不同?

  生: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你真棒!(点击小精灵)小孩子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长出了两条后腿。

  生:真可爱!

  师:小蝌蚪想做啥?为啥会这样想?

  生看图说话。

  师:小孩子真聪明,请小孩子找一找哪个自然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桌小孩子互相读读。

  生读。

  师: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读读小蝌蚪问鲤鱼母亲的话。

  生读:“鲤鱼阿姨,我们的母亲在哪里?”

  师:小蝌蚪是怎么样去问的?

  生:小蝌蚪是“迎”上去问的。

  师:小蝌蚪不“走”上去问而是“迎”上去问,这是为啥呢?

  生:(沉默)哦,小蝌蚪急着想见自己的母亲。

  师:谁来学着小蝌蚪急切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得更急切一点?

  生急切地读。

  师:读得好,还加上了动作。(点击小精灵)小孩子自己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母亲怎么告诉小蝌蚪的,谁愿意做鲤鱼母亲。

  生:(大声地读)“你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平时,当母亲看到你急着找东西时,母亲是用怎么样的语气对你说呢?谁能学着母亲说话的样子读读鲤鱼母亲说的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母亲真热情呀!小孩子也热情地读读鲤鱼母亲说的话。

  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长出两条腿的小蝌蚪从鲤鱼母亲这里知道了自己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没找到母亲的小蝌蚪多着急呀!它们该怎么办呢?

  生:(齐说)找哇!

  (出示课件4,即文中插图3)

  师:请小孩子学着上图的学习办法来学习这幅图。先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再扮演角色读一读课文内容,好不好?

  生分小组学习。

  师:小孩子学得多认真呀!想不想来展示一下。

  生看图说话。

  生一:(自信地站起来)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点击小精灵)

  生二:小蝌蚪游呀游,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这时小蝌蚪已经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你用上了“已经”这个词,真棒!(点击小精灵)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请一名小孩子读旁白,你们俩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其余小孩子当评委,好不好?

  生表演。师:我们来评评他们的表演。

  生评。

  师:你表演时既有表情,还加上了动作,顶呱呱(点击小精灵)

  生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变化,虽然很累,但它们不怕累,终于找到了母亲。

  (出示课件5,即文中插图4)请小孩子仔细观察,图上的小蝌蚪有啥变化?它们的母亲是啥样子?

  生观察后说说青蛙的样子。

  师:请小孩子边看图这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师范读)小孩子能不能学着老师的表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模仿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真棒!都奖一只小蝌蚪。(点击小精灵)小蝌蚪找母亲真不容易呀!它们找到母亲时的心情怎样?青蛙母亲的心情也怎样呢?小蝌蚪有啥变化?

  (出示课件6,即文中插图5)小孩子观察后说一说画面内容。

  生说画面内容。

  师:谁愿意来读读小蝌蚪和青蛙母亲的话?

  生一:(笑着叫:“母亲,母亲!”)

  生二:(笑着说:“好小孩,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真行,读出了小蝌蚪和青蛙母亲的高兴心情。(点击小精灵)小孩子想不想读读小蝌蚪和青蛙母亲见面时的话语。

  生:(齐说)想!

  师:赶快立起书来读读吧!

  生自己读第五自然段。

  师:假如你们是蝌蚪,找到青蛙母亲时会说啥话呢?比一比,看谁说得棒?(在小组内说)

  生一:“母亲,我们终于找到了你!”

  生二:“母亲,我要天天和你在一起。”

  生三:“母亲,我找到了你真高兴。”

  生四:“母亲,我们已经长成你这个样子了。”

  ……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小精灵)

  (出示课件7,即文中插图6)

  师:小蝌蚪找到母亲后,在干啥?它们有啥变化?

  生看图后说画面内容,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3、分角色表演,加深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师:小孩子个个都挺聪明,既会读还会表演。我还想看一看小孩子的表演,你们愿意把《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吗?

  生:(大声说)愿意。(戴头饰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鲤鱼母亲,两位女生扮小鲤鱼,一男生扮乌龟,一女生扮青蛙母亲,其他学生扮一群小蝌蚪。)

  生朗读全文

  4、活动——歌舞表演《小蝌蚪》

  5、总结,课外实践。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它们一找到母亲,就跟母亲学捉害虫的本领。它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课后去探究一下,在下节课把你们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

  教学反思:

  农村小孩子对小蝌蚪长成啥样,青蛙长成啥样,小蝌蚪长大变成啥,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啥变化及鲤鱼母亲、小乌龟、青蛙母亲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办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气氛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母亲》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简介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积极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小孩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简介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办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母亲》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强化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母亲的不易,进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气氛,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母亲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简介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啥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也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也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么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啥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1)、【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鲤鱼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画;     c、鲤鱼在前方,小蝌蚪游过去的动画。    (2)、【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到鲤鱼母亲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到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到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啥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母亲?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么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母亲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啥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到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积极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办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办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积极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母亲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母亲都说了些 啥?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母亲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简介:    【课件演示】播放简介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母亲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7

  ★看拼音写词语

  méi yóu xiàn zài shén me biàn huà miàn tiáo

  ( )( ) ( ) ( ) ( )

  ★填一填

  一(朵)红花

  一( )蝌蚪 一( )青蛙 一( )尾巴 一( )白云 一( )大山

  ★★选词填空.

  ①露 ②鼓 ③蹲 ④披

  1,青蛙( )在荷叶上,( )着碧绿的衣服,(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虫.

  ①蹦 ②蹬 ③跳

  2,小蝌蚪后腿一( ),向前一( ),( )到荷叶上.

  ★★连词成对

  雪白的 衣服 捉 游泳

  碧绿的 蝌蚪 学 害虫

  嘿嘿的 肚皮 找 东西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蝌蚪长着( )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 )的尾巴,( )地游来游去.

  2,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也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3,小蝌蚪向_______(谁)问他们的母亲在哪里,把_______(谁)错误地认为是他们的母亲,_______(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母亲.

  4,小蝌蚪的母亲唱歌的声音是( ).

  a.呱呱呱 b.哈哈哈 c.嘻嘻嘻

  ★★★我会说完整

  1,小蝌蚪在池塘里 .(干啥)

  2,小白兔在草地上 .(干啥)

  3,小孩子在 .(在啥地方干啥)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8

  一次听一位获过市级优质课奖的老师执教《小蝌蚪找母亲》。

  那节课上,小孩们积极地活动、快乐地提问、认真地思考,一切都和谐美好。“为啥小蝌蚪们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呢?”“写青蛙母亲时作者为啥说是 '披'着绿衣而不是'穿'着绿衣呢?”这些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孩们都有了满意的答案。

  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孩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啥乌龟有四只脚呢?”当时课堂上近百名听课的老师都轻轻地笑了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果然,老师带着笑很和蔼地踱步到小孩身边,摸了摸他的脑袋,自然地回答道:“乌龟本来就是四条腿呀!”

  对于这个回答,当场就有小孩表示质疑。其中一个学生说:“不对不对,是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听课的人也笑了。老师微微一笑,把话题重新引向课文。

  留心关注身边的小孩,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小孩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啥”;过了这个阶段,他也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啥”。

  当小孩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这位老师没抓住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以为是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更让人心痛的是,当时在座听课的老师们无一例外地笑了。我想这种笑,一方面是因为小孩太纯真可爱了,另一方面就是在笑小孩为啥会问出这么傻的问题来。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小孩,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啥有四只脚从生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甚至可以因此写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小孩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小孩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啥有四只脚”的小孩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谁也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小孩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qing,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小孩的质疑精神!

  和新课程一起成长──听《小蝌蚪找母亲》课后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西塘桥镇中心小学 金海萍 

  《小蝌蚪找母亲》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满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到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孩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孩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办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积极。这些充分说明了达到学生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条件。当小孩子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小蝌蚪们看到小孩子都有母亲,他们想:那我们的母亲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母亲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孩子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母亲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孩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进而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学生帮助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孩子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比如小孩子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母亲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母亲”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己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母亲的特征。学生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习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办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9

  春季来了,万物复苏,我们的自然角也散发着勃勃生机。一群小蝌蚪在自然角的清水中嬉戏,当小孩们看到小蝌蚪时,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王老师,小蝌蚪哪里来的?”“小蝌蚪怎么这么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吗?”……小孩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反思:应该把小孩们拉到我预设的活动中吗?很显然婴儿对小蝌蚪的兴趣很浓,马上打断他们,让他们来听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显得很生硬。于是我调整了原有的计划,让小孩们继续观察,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观察中,小孩们发现小蝌蚪的脑袋是圆圆的、扁扁的,尾巴是细细的、长长的,它游的时候尾巴是弯弯的,不动的时候是直直的,顺着小孩的兴趣,我们一起学学小蝌蚪,并把小蝌蚪的特征编到了儿歌里,大家非常快乐。这时,一个小孩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的。”有些小孩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在婴儿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婴儿完全沉浸在故事气氛中,还强烈想表演这个故事。

  其实,主题课程中是有《小蝌蚪找母亲》的经典故事,但教师积极引入和婴儿自发想知道而生成的课程在意义上是不同的,生成性课程让婴儿更有学习的强烈兴趣。小孩显然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要根据预设的计划马上把小孩拉到故事中,就会造成小孩跟着老师走的现象,那么这时我们就应顺应小孩的需要,既然他们对小蝌蚪感兴趣,就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小孩观察到一定的程度个别婴儿就提出:“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这时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母亲》,婴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效果则更加好,远远优于本来的预设活动。

  《小蝌蚪找母亲》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呢我们的小孩们仍然沉浸在快乐中。在活动中我发现每一个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兴奋。今后,我们要更加有心去发现和把握小孩在活动中的兴趣点,让婴儿快乐学习。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么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也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母亲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办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啥会把乌龟当成母亲。

  (四)解决办法:通过读鲤鱼母亲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母亲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母亲。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课讲了一件啥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样找母亲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啥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么样长大的?它的母亲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啥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啥?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啥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啥?它的身体有啥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办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   ”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么样找到母亲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啥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比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 一群 脑袋 黑灰色 甩着 快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啥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啥?会怎么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母亲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积极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小孩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母亲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母亲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办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母亲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母亲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啥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母亲?联系第二段鲤鱼母亲简介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母亲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蝌蚪找母亲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也学会了啥?小蝌蚪怎么样找到母亲的?它们的母亲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母亲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母亲,已对母亲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么样认出母亲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简介的特征与青蛙母亲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母亲。

  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啥?(要多问多想)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啥?(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四)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也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长出后腿 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

  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画,第8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写一“撇”。龟:共7画,下边是不是“电”。

  裳:共14画,下边是“衣”不是

  鼓:13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碧:第四笔是“提”

  (三)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的抄写。

  2.朗读课文。

  3.在实践中观察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1

  《小蝌蚪找母亲》教学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城西小学 冯 丹

  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小孩子的喜爱。如果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角色,表演成课本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小蝌蚪找母亲》这篇课文通过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简介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孩子的喜爱。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请了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母亲向鲤鱼母亲询问,小蝌蚪追乌龟母亲,错认母亲,最后终于找到了母亲。基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母亲向鲤鱼母亲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母亲,错认母亲,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母亲,最后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这两组小孩子表演的都不错,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特别是第2组的小孩子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重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看到鲤鱼母亲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到乌龟以为是母亲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孩子都表演的很准确、到位。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心,因为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非常棒,其中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大胆而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扮演鲤鱼母亲和青蛙母亲的那两个开始让我担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胆小的小孩能够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胆的小孩能够将角色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识,训练了胆小的同学,提高了胆大的同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在表演后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组织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我让学生再齐读课文,我觉得学生读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母亲时的着急,找到母亲时的高兴。”当读到长出后腿时:有几个学生不自觉的伸了伸腿。读到长出前腿时:也有学生不觉地动了动手。这就是课本剧表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课本剧也要从课文内容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乱演,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小蝌蚪找母亲》教学反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中心小学 王 娟

  《小蝌蚪找母亲》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母亲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孩子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母亲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孩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母亲是谁,从文中找出它母亲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也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到鲤鱼母亲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到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母亲说蝌蚪母亲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母亲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母亲长啥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积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母亲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例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办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Lenovo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母亲》教学反思

  上海市海江小学 全嫣婷

  《小蝌蚪找母亲》是一篇传统的童话故事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一、 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音,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啥?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大意?”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积极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母亲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 重点指导,举一反三,突出学法

  像《小蝌蚪找母亲》这类童话故事,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如这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们就可以借这类课文,指导学习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小蝌蚪找母亲》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第一步,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它们会说些啥?让学生先设想。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第二步,读文理解,小蝌蚪说了啥?为啥会误认鲤鱼是它的母亲?鲤鱼是怎么回答的?第三步,朗读体会,想一想,用啥样的语气来读它们的对话?指导读出小蝌蚪有礼貌,鲤鱼阿姨亲切的语气。第四步,复述课文,用课本剧或讲故事的形式来巩固课文内容。教学时思路要明晰,之后,用课件出示以上几个步骤,后几个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协作学习。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啥变化?

  2、它们看到了谁?

  3、它们是怎么样对话的?请分角色读出来?这样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积极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 启发谈话,引导实践

  在《小蝌蚪找母亲》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老师启发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母亲,心里多么幸福呀!假如你是小蝌蚪,你想对亲爱的母亲说些啥呢?” 总结后,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还可能遇到谁呢?”进行改编故事。“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该怎么样对待青蛙呢?”最后拓展提问: “你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吗?”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富有童趣的课文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这种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母亲,但也不知道母亲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母亲)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啥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啥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啥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啥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啥,问了啥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母亲在哪里。)c。它是怎么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啥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母亲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啥?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办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啥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啥?想到了啥?③小蝌蚪和青蛙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到鲤鱼、乌龟、青蛙母亲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啥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母亲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母亲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第一句话啥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第二句啥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啥?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母亲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母亲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母亲,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1、写生字2、写词3、课后练习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3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母亲为线索,简介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母亲。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母亲。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母亲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也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啥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小孩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办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办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母亲有礼貌的问话;叫母亲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母亲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进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4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曲调,会用自然的声音歌唱。

  2.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会用自然的声音歌唱。

  难点: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四、活动准备

  1、婴儿听过小蝌蚪找母亲的故事,知道青蛙母亲的小孩是小蝌蚪,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示,音乐《小蝌蚪找母亲》。

  3、场地准备:将婴儿椅子排成半圆形,教师坐在婴儿前面。

  五、活动过程

  1、结合故事,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婴儿兴趣。

  提问:青蛙母亲的小孩是青蛙吗?(不是,是小蝌蚪)

  小蝌蚪是啥样子的?(圆圆的脑袋,细细长长的尾巴,全身黑油油的等)

  一开始,小蝌蚪知道母亲是谁吗?(不知道,小蝌蚪在找母亲)

  教师以歌曲内容进行小结:小小蝌蚪游游游,圆圆脑袋黑油油,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转圈游。转呀转,咂咂咂,游呀游,咂咂咂,母亲母亲在哪里,母亲母亲在哪里?

  2、理解唱歌曲内容。

  (1)师:小蝌蚪真可爱。老师还可以把它唱出来呢,认真听哦。

  婴儿安静倾听。

  (2)提问:你听到了啥?

  婴儿回忆歌曲内容,讲述。

  (3)教师结合婴儿讲述,出示图示,引导婴儿有节奏的学说句子。

  (4)教师组织婴儿有节奏的完整学念歌曲内容。

  3、学唱歌曲。

  第一遍教师清唱,婴儿倾听。

  第二遍教师弹琴唱歌,婴儿跟着唱。

  第三遍教师弹琴,鼓励婴儿把声音放出来。

  第四遍教师弹琴,婴儿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4、歌表演。

  (1)师:我是蝌蚪姐姐,你们是小蝌蚪。

  (2)提问:小蝌蚪怎么游?谁来试试?

  教师鼓励婴儿大胆上前作小蝌蚪游的动作。

  (3)师:看看蝌蚪姐姐是怎么游的?小蝌蚪们,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在水里游游,去找母亲吧!

  婴儿跟着教师一边唱歌,一边扮作小蝌蚪游游。

  (4)提问:小蝌蚪是怎么吃东西的?

  婴儿尝试做动作。

  教师带领婴儿一起做动作。

  (5)师幼一起完整歌表演。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5

  教学目标

  1、 学会“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 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孩子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小蝌蚪)它们的母亲不见了,它们要去找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母亲》。(板书课题)

  (采用课件出示蝌蚪可爱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得知小蝌蚪要找母亲,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也迫切的要进行读书。)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 多媒体播放动画,教师范读。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小伙伴帮忙,把课文读通。

  3、 小组交流识字情况。读准字音,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记住这些字的好办法。

  4、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学生是识字的主人,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识字,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 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课文。

  3、 自由读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母亲了吗?

  (给学生自主选择读内容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有、在、什、么”引导认读。

  2、 观察特点,说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水底寻宝:(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水里看到了这些词:打鼓、披风、阿姨、迎接、追赶、头顶,大家读一读吧!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1、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读第一段,想想小蝌蚪是啥样的?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填一填: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2、自由读第二、三段,想想你知道了啥? 引导学生弄清上蝌蚪的变化,和从鲤鱼阿姨和乌龟母亲那里知道了啥?

  分角色读课文。

  3、小组合作读四、五段。

  讨论:你也知道了啥?引导学生了解青蛙母亲的样子和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朗读这一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想想这时的小青蛙在做啥?

  (文中的插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利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演读课文。

  1、 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

  2、 演一演。教师也参与表演。

  3、 说说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进入情境,能更好体会内容,获得审美体验。采用学生喜欢的表演方式,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四、练习拓展

  1、 出示课后“读读说说”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

  2、 练习填一填。

  3、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生长过程,向小孩子简介一下吧!

  (强化课内外的联系,交流中互相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五、指导写字  

  1、 出示“变、条”引导认读。

  2、 说说怎么样写才好看。

  3、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评析:

  1、体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关系。教师力求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伙伴的身体参与学习活动中,如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实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建立了民主、亲切、和谐的气氛。

  2、教师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课文的插图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许多教师所忽略,本课教师注重了插图的作用,进行图文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3、注重了语言实践。在学生充分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出示相关的练习题,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获得审美感受,使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6

  一、激趣导入。(看动画)

  1、师:池塘里有一群游来游去的小蝌蚪,这会呀他们可着急了!因为(生说:他们不知道母亲在哪里。)他们正准备去找母亲呢。(板: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美丽的童话世界,去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样找母亲的。要求仔细看,认真听。

  2、学生欣赏全文动画课件

  二、初读课文。

  1、看了动画,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生说:很有趣。很好看。)是呀,多有趣呀!有位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可好啦!同学们想读吗?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同学们自由读书。有两个要求:一、边读边仔细看图,动脑思考,看谁最快读懂这个故事。二、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做个记号。有啥问题不明白,待会可提出来。(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看看同学们读书后有啥收获。哪个聪明的小孩子来说说你都知道了啥?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师板:变)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到了母亲,他们的母亲就是大青蛙。(师贴青蛙图)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母亲时碰到了鲤鱼和乌龟,他们还把乌龟当作自己的母亲呢。

  生:我明白了小蝌蚪长啥样。

  师:小蝌蚪长啥样?请看图,说一说。(生答,师强调看图和说话要按顺序说。)课文里哪一段话是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来,自己轻轻读一遍,想想这段话描写的小蝌蚪给你啥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蝌蚪很可爱,很快活。

  生:我觉得小蝌蚪很活泼,很开心。我是从“甩着长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中看出来的。

  师:谁能把小蝌蚪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一生有感情地读)读得怎么样?(生评论)大家像他一样,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快活。(生齐读)

  师:你还知道了啥?

  生:我还知道了小青蛙会跟着母亲去捉害虫,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3、师: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很快就弄懂了这么多知识。聪明的同学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有什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有啥想知道的,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我想知道“迎上去”是啥意思。

  生:我想知道“追上去”是啥意思。

  生:“游哇游”是啥意思?(师请全班同学作动作告诉他)

  生:青蛙母亲为啥丢下小蝌蚪不管?害得他们到处找母亲?(一生答是因为青蛙母亲要去捉害虫。师给予肯定,并说也许青蛙母亲是为了让小孩学会自己独立生活的本领。)

  生:小蝌蚪为啥会变成青蛙?

  生: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

  生:小蝌蚪为啥会把乌龟当作自己的母亲?

  师: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认真读书),请带着这些问题,再细细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思考,争取自己解决问题。

  三、细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根据问题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把读书的收获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看看明白了哪些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四、解决问题,精读细品。

  1、师: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谁能根据小蝌蚪身体变化的顺序把图贴好?(请两名学生合作贴图,贴完可让学生点评)

  2、师:谁能看着图把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请一生说,师板书,然后同桌互说。)

  3、师:小蝌蚪找母亲时,看到鲤鱼就迎上去,看到乌龟就追上去,他们为啥要迎上去和追上去呢?还有他们为啥会找错母亲呢?要理解好这些问题,同学们还得认真读书。下面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4、指导朗读。乌龟和鲤鱼母亲的话要读得(亲切,慈祥),就像母亲对小孩讲话一样。小蝌蚪叫“母亲”时要读得(高兴,激动)谁愿意读好他们的话?(学生都争着想读,读得很投入,效果较好)

  5、理解“迎上去”和“追上去”

  师:(出示带有“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句子)请看看这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迎上去”和“追上去”换一换,行吗?

  生:不行。

  师:为啥不行?请同学们边看动画边思考。(看动画演示)

  生:因为鲤鱼和小蝌蚪是面对面,所以要用迎上去。

  生:因为小蝌蚪急着想找到母亲,所以就迎上去。

  生:因为小蝌蚪在乌龟的后边,他们一前一后,所以用追上去。

  师:从追上去还可以看出小蝌蚪的啥心情?

  生:可以看出小蝌蚪以为找到母亲也着急也高兴的心情。

  师:可见这两个词语不能换,同学们平时用这两个词语时也要注意用准确。

  6、理解小蝌蚪为啥找错母亲。

  师:老师觉得小蝌蚪真笨,居然会找错母亲。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为啥?

  生:不同意。因为乌龟是四条腿,宽嘴巴。

  师:说得还不是很清楚。谁再来说说?

  生:因为是鲤鱼母亲告诉他们他们的母亲四条腿,宽嘴巴,乌龟也是四条腿,宽嘴巴。

  生:因为鲤鱼母亲没有把青蛙母亲的样子全部说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找错母亲。(这个问题较难理解,应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7、假设问题情景,描述青蛙母亲的样子。

  师:如果你是鲤鱼母亲,为了让小蝌蚪一下子就找到母亲,你会怎么样对他们说?(一生饰小蝌蚪,一生饰鲤鱼母亲,进行对话。直至把青蛙母亲的样子说清楚说全面。学生踊跃参与,气氛热烈。)

  8、师:课文里有一句话把青蛙母亲的样子写得非常美,非常可爱。请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师:自己轻声读读,体会体会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露着”用得特别好,写出了青蛙肚皮的样子。

  生:我觉得“碧绿的”和“雪白的”用得好,写出了青蛙身子的颜色很美。

  生:我觉得“鼓着”用得好 。因为青蛙的眼睛是鼓鼓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这段话里的动词都用得特别好,把青蛙的样子写得非常生动。你们知道“披着”是啥意思吗?

  生:“披着”就是衣服不穿袖子,不扣扣子,搭在肩上。(师披衣服演示动作)

  师:这里用“披着绿衣裳”好还是用“穿着绿衣裳”好呢?为啥?

  生:用“披着”好。因为青蛙肚子上没扣扣子。(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理解了,但是呢没有表达清楚。谁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生:因为用“披着”就可以看到青蛙的白肚皮了,所以用“披着”好。

  师:回答得真不错!作者真会用词语!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一生读,读得不够好。)

  师:请大家评一评。(二生指出他读得不够流利及读错的字音)

  师:让我们为他的勇气鼓掌。下面让老师试试,我会用非常喜欢青蛙的语气来读。(师有感情朗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希望大家读得比老师更好。(生有感情齐读)

  9、师:小青蛙终于找到母亲了,这回他们是游过去,为啥用“游过去”而不用“追上去”呢?

  生:因为青蛙母亲蹲在荷叶上不动,所以不用“追上去”。

  五、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师:小青蛙终于找到母亲了,他们的心里多激动呀!他们会对母亲说些啥呢?青蛙母亲也会怎么样说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组里找朋友,续编对话。(学生积极参与,续编的故事也富有情趣,但说的量还要加大)

  六、结束课文,留下悬念,鼓励课外探索。

  师: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小蝌蚪为啥会变成青蛙?”这个问题挺难,就留给同学们课外去想办法解决,只要大家能够像小蝌蚪一样有勇气,积极去询问,去探索,并坚持到底,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母亲》 篇17

  《小蝌蚪找母亲》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怎样用创新、精巧的设计,在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显得生机勃勃、兴趣盎然呢?我抓住了以下两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母亲在哪里?听说二(4)班的小孩子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母亲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孩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  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写、贴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  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 自由读全文,标上小节。b.小蝌蚪的母亲是谁,从文中找出它母亲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应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母亲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姐的先碰到了,也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到鲤鱼母亲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以看到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h.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二)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六幅画,分别为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乌龟和鲤鱼。让学生先来贴这些动物各自的位置,贴好后再讲清理由,为啥要这样贴。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中词句作为贴画正确与否的依据,重点理解迎和追,以此促进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

  4.写——形式多样,写中练笔

  语文教学不仅是日耳之事,也要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公认的读书办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写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1)基础练习。在学生分别找到描写蝌蚪和青蛙外部特征的句子以后,及时填写:

  a.小蝌蚪,身子,甩着。

  b.青蛙母亲四条,宽,鼓着一对,披着,露着,捉。

  这两处练习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尤其是b处的练习不是读了课文就能信手拈来的,需要从乌龟和鲤鱼的话中概括得出,其次从这两处练习中可以对蝌蚪和青蛙的外部特征进行比较,进而为接着要学蝌蚪料的生长变化过程作铺垫过渡作用。

  (2)深化练习。对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教师在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同时,也不失时机进行写的训练。如:

  a.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母亲,是因为,说明。

  b.乌龟告诉小蝌蚪叫它的母亲,如果小蝌蚪光听乌龟的话,那,应该。

  这样设计旨在以学生读顺、读懂课文为前提,培养础解课文的能力。

推荐站内搜索:名著读后感2000字、夺冠观后感800字、副护士长竞聘演讲稿、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官网、师德建设心得体会、幼儿园教师演讲稿、青年节演讲稿、河北省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山东英才学院分数线、

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912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