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通用12篇)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1
(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办法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简单简介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办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来听两首歌曲《妈妈》《爸爸》。听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倾听他是怎样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刹( )那 给予 罪孽( ) 咄咄( )逼人
辨认 渊源 履行 咄咄逼人 归根结蒂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问题。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安排好每道题的发言人,指导组员整理好每道题的答案,并安排好发言人,补充人。(整理如下)
1、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
1、他首先阐述了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
2、小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3、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幼儿时期:幼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妈妈就微笑;他如果哭泣,妈妈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妈妈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
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妈妈一个东西……
(2)“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小孩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正是这种由母爱衍生的爱人之心让每一个人意识到他人的重要和社会的美好,进而构成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嗯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3、阅读4-7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这一句中的“这种变化”具体指啥?
明确:这种变化指的是小孩与妈妈的关系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
同爸爸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2)联系全文,回答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啥不同,各有啥积极面和消极面?
明确: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爸爸给小孩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私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
母爱的积极面是: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小孩安全感。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唤取,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小孩失去独立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失去,有时过于严厉。
4、阅读8-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么样的?
明确:能指导小孩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
应该使小孩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么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妈妈的关系,并能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3)《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啥?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小孩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爸爸在指导小孩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小孩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延伸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去实践这两种爱,也怎样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啥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妈妈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妈妈。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根据体验和经历,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课堂反思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2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样理解“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一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爸爸从小孩六岁左右开始,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爸爸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父母对小孩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小孩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小孩的爱”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小孩还没有积极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小孩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小孩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小孩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幼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小孩,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啥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啥都不懂。啥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呢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么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小孩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对弗罗姆的“爱”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学会一种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的研究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研讨目标的确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教学过程]
一、个人准备阶段
认真阅读文本,整理四项内容:
1.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4.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目标确定阶段
教师明确中心课题:深入理解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具体方向:
1.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现新的内涵
2.通过对弗罗姆《爱的艺术》的阅读,对课文进行进一步阅读
3.通过相关的评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组成学习小组,就研究课题进行讨论,每一个人都应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必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课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件,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协商确立一个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并请教师提出意见。
三、研究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必须保证每一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札记,最终汇集成课题研究的档案袋。
四、总结汇报阶段。特别鼓励学习小组进行富有创意的回报与展示
【相关链接】
1.重读弗罗姆
在中国,有赤裸的资本主义者;在西方,也不乏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弗罗姆是其中之一。最近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弗罗姆论文集》,收集了弗罗姆的一些主要著作,从最初的《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再到晚年的回忆录式的著作《超越幻想的锁链》,虽然不全,但能给读者一个有关弗氏著作思想的全貌,也给爱好弗氏著作的读者们一个收藏的机会。
纵观弗罗姆一生著作,发现他是以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的理论即传统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纯理论性的科学,而他自己的理论即批判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并力图把它付诸实践,建立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与马尔库赛不同的是,弗罗姆的理论缺少一种冲动和激情。却多一种沉稳和理性,这注定了他的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循序渐进深远而持久的,而不是热烈而短暂的,他属于不容易被人忘怀的那一类。事实上,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弗罗姆摒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个体性心理动力学的研究,与阿德勒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以“普遍的人”为研究对象,来构建自己“普遍的人道主义”。因此,他的理论也是以“先验的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爱的艺术》中对爱的本质的精彩描述。所以理解弗罗姆不应拘泥于某一学派。虽然弗氏一生著述颇丰,但他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健全的社会》、《为自己的人》和《爱的艺术》等著作中,特别是1947年由纽约出版社出版的《为自己的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思想。
所谓“规范的人本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学说,弗罗姆称之为“普遍的人道主义”。他的普遍的人道主义以“先验的人”为基础,利用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以伦理学为范畴,剖析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内在与外在的关联。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外在矛盾和冲突,实质是“代表普遍的人”的个人与“代表少数的权威”的社会的冲突,是人权与特权的冲突,而个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越发展,就越少自私性”,他的“生产性的力”要释放,“爱的顶点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之所以普遍的人道主义的伦理与社会的内在的权威主义的伦理总是相冲突,在于以往的社会“不健全”,所以他针对权威主义的伦理学构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所谓人道主义的伦理学,就是一套由人自己制定评判善恶标准的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以社会权威评判为标准,因为存在着“人性的固定法则和人性发展和实现的固有目标”,即是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然而人性的发展规律是啥呢?单就“普遍的人”而言,“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还是人类的一个成员,个人代表着全人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自己,展现他自己的力量。因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由人自己定的,即它在多大的程度上遵循了他自己的本性。所以,弗罗姆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都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研究,并在他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人学理论,同时扩大了“异化”的概念。事实上,作为一种企图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西方,弗罗姆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现代乌托邦。
然而弗氏的理论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所洞察的可能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他所强调的可能正是我们所不以为然的。在西方,弗罗姆是孤独的呐喊者;在中国,或许他能找到知音。愿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弗罗姆。(熊平等)
2.《爱的艺术》选段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也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在一个小孩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小孩都同妈妈融为一体,只要妈妈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妈妈的存在,同妈妈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和缓。一直到小孩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妈妈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办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啥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也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悦,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4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办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办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小孩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么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气氛。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妈妈。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妈妈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小孩,还活着!”小孩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小孩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小孩从对以妈妈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爸爸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爸爸和妈妈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么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进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啥?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爸爸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四、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么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怎样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么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么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5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就是一篇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过程与办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办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进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小孩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也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小孩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气氛;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
(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么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幼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结尾对于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分。
问题2、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优缺点(或积极性与消极性)各是啥?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再进行概括总结:
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性:不需努力即可拥有;消极性: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性:必须努力,否则将失去。
两种爱的进一步区分在课文的第6段:母爱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爸爸代表思想的世界,爸爸是教育小孩,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对于作者提出来的关于母爱和父爱的理论,你认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此处学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论不一定要认同,学会怀疑;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成理论问题,进而有所思考。
问题3、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么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爱是怎么样的”,由此提醒学生看清问题再作答。
母爱应该给小孩安全感,应该希望小孩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小孩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小孩健康成长的需要。
问题4、对于小孩,成熟的爱应该是怎么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爸爸和妈妈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
(四)课堂小结:弗洛姆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五)课后作业:听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读一篇文章《小孩,我为啥要打你》
(六)板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幼儿—“自恋阶段”母爱+父爱=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无条件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必赢得可以赢得
无法赢得必须努力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6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样理解“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简介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怎样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怎样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幼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怎样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幼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啥?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父爱(有条件)
母爱(无条件):表现是啥?
怎样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啥?在文章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也意味着啥?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爸爸、妈妈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也该怎样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啥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小孩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 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 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 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进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呢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呢《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
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啥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啥都不懂。啥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呢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7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课文导读
条分缕析 鞭辟入里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读 本文是《爱的艺术》中“爱的理论”的重要章节,作者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爱”的理论。文章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共分10个小节,描述了一个幼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构成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富有理趣,是本文说理的一个鲜明的特点。阅读此文,我们应该注意梳理作者分析说理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深刻周详的理趣。 第1至3小节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一部分按儿童情感成长过程来阐述,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由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的变化:(1)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2)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3)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4)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意识到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5)成熟时期: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的过程。 第4至第8小节从情感对象的角度进行阐述。先叙述现象,再阐述原因。第4小节指出“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指出了人出生前后,爱的不同对象: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同母爱的关系尤其密切,而待到婴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他同爸爸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第5小节由表及里,指出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本质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深的渴求”;并指出“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牢牢保留着对母爱的的渴求。第6小节递进一层,用对比、比喻的办法描述妈妈与爸爸同儿童的不同关系和作用。妈妈代表着自然界,爸爸代表着思想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第7小节用对比说理的办法,进一步剖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指出爸爸作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强调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父爱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作用:消极的一面是父爱须靠努力获得,积极的一面是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第8小节再深入一层论述,分析父母的爱的态度与小孩身心成长之间的关系,指出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作用:母爱给予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给予小孩自信心,使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还指出了父母给予小孩的爱的表现的要求:妈妈不应让小孩惶恐,爸爸不应专横,而要宽容。 第9、10两小节是这一部分的总结,第9小节解释了一个成熟的人的内涵: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既发展了爸爸的良知,也发展了妈妈的良知;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因为这样的生命个体既秉承了父爱与母爱的优点,也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弗洛姆不同意弗洛依德的关于合并父爱与母爱而产生一个新的心智结构的观点,而是强调了父爱与母爱是在人的心智里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能够综合而不是“融合”或者“结合”。 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洛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的。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所以,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是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训练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一课一练 一、 选择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恋(liàn) 孪生(ruán) 诞生(dàn) 涎( xián)皮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 家什(shí) c.赢得(yíng) 羸弱(lě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⑴8岁以下的小孩还不会爱,他对爱的 是感谢和高兴。 ⑵“政协”和“人大”两会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因为两会的议题与国计民生 。 ⑶如果他只有妈妈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 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a.反映 休戚相关 阻止 b.反应 息息相关 阻碍 c.反应 休戚相关 阻碍 d.反映 息息相关 阻止 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两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 c.小李在学习上很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啥疑难都要归根结底,弄个明白。 d.欧洲人何以对千分之零点五的转基因稻米惶恐不安,这让美国人实在无法理解。 4.下列一段话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二、阅读与理解 母爱是对小孩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对小孩生存的肯定有两方面:一是对保护小孩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它是灌输给小孩对生命的爱的态度,使小孩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就好。母爱的这两个方面的责任,简明地表达在《圣经》故事的创世说之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与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相一致。①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创造了自然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上帝都说:“这很好”。第二步,母爱使小孩感到: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很好;母爱灌输给小孩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着的愿望。同一思想在《圣经》另一象征主义中,可能被表达出来。乐园(土地总是妈妈的象征)被描述得“富饶而实足”。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②大多数妈妈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妈妈能同时贡献“蜜”。为能提供“蜜”,一个妈妈不仅必须是个“好妈妈”,而且还必须是个愉悦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这种对小孩的作用大概没有被夸大。妈妈对生活的爱象忧虑一样感染小孩。③两种态度都对小孩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实,人们是能够在小孩——或大人——中分辨出谁仅仅得到了“乳汁”,谁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节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 1.请简要概括本段文字所述的主要观点。 答: 2.文中画线①处的“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的“这个最低要求”指的是: 。 3.文中画线②处的“两种态度都对小孩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一句中“两种态度”分别指的是啥?请联系本段语境阐释。 答:(1) ;(2) 。 4.请解释文中画线(1)处语句的含义。 大多数妈妈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妈妈能同时贡献“蜜” 。 答: 。 5.这一段作者在说理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 【参考答案】 一、1.选d , a. 孪生(luán) b. 熨帖(yù) c. 水獭(tǎ)(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个常用字的字音的认读能力,为便于比较迁移,强化记忆,采用形近或同声旁的字来设置干扰项) 2.选c,(本题检测课文中几个常见的易混成语与词语的意义的理解) 3、选c,应改为“寻根究底”。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的意思;而寻根究底,是寻求根由,追求底细。(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四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的能力。) 4.选a (本题检测学生连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 二、1.母爱是对小孩生存和需要的肯定,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小孩生存和发展的关心和责任,对生命的爱的态度。2.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3.(1)对小孩的爱的关心和肯定;(2)让小孩感到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4.大多数妈妈能负责任地关心和保护小孩的生存和成长,而只有少数的妈妈同时能使小孩觉得活着是美好的,能以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小孩。5.(1)类比论证,如阐释母爱的两个方面的责任,用《圣经》中的创世说的故事(上帝造人)来类比;(2)比喻论证,如分析母爱的两种态度,分别用“乳汁”和“蜜”来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8
一、三维目标
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教学办法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小孩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怎样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二)、作者简介
艾瑞克·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宗教》、《被遗忘的语言》等。
(二)、文本分析
①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②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③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问题探究
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呢?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时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作者是怎么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啥样的本质区别?
(1)、父爱与母爱的特点
①母爱的特点
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②父爱的特点
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爸爸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2)、区别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你没商量;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须得像我。
3、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也有何缺点?
(1)、母爱:①优点:无条件②缺点:无法赢得。
(2)、父爱:①优点:有条件②缺点:必须靠努力,否则会失去。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啥?
(1)、母爱代表自然世界,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2)、父爱代表思想世界,给小孩信心,指导小孩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小孩爱,他们还使小孩在爱中成长,也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5、小孩的爱与母爱、父爱有啥样的内在联系?(归纳主旨)
小孩逐渐长大,爱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成熟时期,他综合父爱和母爱进而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6、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么样的爱?
①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七、课堂小结:
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七、课后作业(学有所悟)
1、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母爱或父爱》的随笔。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9
新课改体验材料——
活动课题:《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天气晴朗的星期四下午,韩永凤同学捧着语文书快步走上讲台,抿着嘴开口了) 【开场白】爱,生来就有,并以多种形式诠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物,有这不同的情境,爱便有了不同的方式。(永凤脸红了)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如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情感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台下听呆了,一双双眼睛直瞪着)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下面有请陈芳希同学给大家讲释。(顿时掌声雷鸣般地响起) 陈芳希同学从座位猛地站起大步走向讲台,然后面对同学笑了笑,说:今天我结合课文谈几点个人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请大家打开课文54页看到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 问题一“这种爱不仅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我认为,文章大篇幅内容都在极力强调母爱,母爱是无条件的,他对小孩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话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凸显母爱。挥手在黑板上写下:母爱是无条件的。(台下一片哑然,然后唏嘘,芳希真行!) 大家请看55页第七排。 问题二“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怎样理解?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文章叙述的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句话似乎与内容毫无瓜葛,但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诠释了爱需要的是付出,给予比得到更重要。(芳希同学看了看台下,仿佛有点胸有成竹。) 大家请看56页倒数第二段“妈妈的良知对他说”与“爸爸的良知却说”的话。 问题三“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爱?(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陈芳希同学是这样阐述的:这两个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 别。看似两句相互对立的话,却是我们一生无法忘却的励志之言,两者缺一不可。 同学们,我的汇报到此结束。下面上场的是王熙同学,大家掌声欢迎。 (王熙同学低着头笑眯眯地走上讲台)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解答的是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一、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真的如此吗? 结合课文与寻查资料,我认为并非如此,母爱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他需要你是妈妈的小孩,这才会得到妈妈的爱,妈妈只爱自己的小孩,他希望自己的小孩最优秀,并视其所有希望能够达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己,这是有条件的回报。(话音刚落,台下炸开了锅……) 任情同学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赞同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说,每个妈妈都对小孩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那也是每个妈妈对小孩的爱。但从不去想回报。例如在历来看妈妈都易衰老,那是妈妈想的多,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的未来,只要我们成龙、成凤,即使她们走后,她们也不会担心。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求。所以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如果说母爱是有条件的,那对他们而言也有啥好处呢,再多再好也怎么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吗?(台下支持的、反对的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出场了,只见老师两手一拍,大家静了下来。笑哈哈地说:同学们太有才了!我想大家的意见都是对的。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站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 王熙同学接着说:预习题二、文章说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同学们,我的理解是,前者是不成熟的爱,它以自我为中心,爱以被爱为前提,爱只因为满足需要;后这是成熟的爱,他开始体验和关心别人,爱别人所以才被爱,需要只是因为有爱。 同学们,预习作业选做的解答到此结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组还设计了两道题目与大家交流,请同学们积极发表意见。 问题一:为啥既要发展一个妈妈的良知,也要发展一个爸爸的良知?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本质上的区别? (全班同学前后左右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还拿出读书笔记进行交流) 王熙同学清了清嗓子说,下面我想请郑锋同学发表意见。 这时的郑锋望了望台上的王熙站起来说,对于问题一,我是这样理解的,拥有“妈妈的良知”和“爸爸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有的两种素质。“妈妈的良知”就是对别人有仁爱之心;“爸爸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是适应社会的,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的话还没有落音,吴文涛同学立刻站起来抢着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这是我对问题二的解答。 王熙对吴文涛同学积极回答问题进行了肯定,接着对问题二作了补充: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他是她的小孩,不需要努力去换取,也根本无法赢得。爸爸的爱是有条件的,而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了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控制和受努力的支配。谢谢大家的配合!下面请林倩同学给大家作总体上的赏析。 余味未尽的同学们,看着台上的林倩,听着她细小而有清脆的声音顿时静了下来。 同学们,总的来说《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弗洛姆写的伦理方面的随笔, 所谓随笔就是作者的随想随写,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一般主观色彩较为浓重。但作者通篇都在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给读者以崭新的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 读完全篇,我对文章的精到之处可提炼成十个字“感性与知性,给予与索取”。所谓感性可以理解为是妈妈的爱,妈妈对于小孩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他最多的只是给予不求任何回报。而知性也可以理解为理性,即爸爸的爱,正如作者文中提到的,父爱是需要你履行你的职责,你必须符合他的要求,这既有给予也有很多的索取! 同学们,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具有妈妈的良知和爸爸的良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迈向成功! 我们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课后思索 大部分同学课后会想起语文老师第一堂课给我们说的: 能帮助别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篇不会何以读多篇,一题不会何以做几题,课上不会课外奈何? 没有发现个性的学生,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老师,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成才的学生。 多读书,少做题。不会玩的学生,出息不大。不会引导学生玩的老师,是培养不出发明家、科学家的。 进入高中,教语文的老师还告诉我们: 学习成绩的提高,第一是习惯,第二是办法,第三是预习。学习好对社会有用;书读得好,有益于自己。 连江三中高一(5)(6)班 实施新课改语文学习花絮 XX年4月12日星期四语文课,黄星铭同学走上讲台当着前来听课的老师背诵了韩愈写的《师说》,还即兴翻译讲解了第四自然段。他这一举动,让听课老师和在座同学目瞪口呆,顿时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由前来听课老师随意抽点学号作即兴口头演讲时,被点的19号是邱燕岚同学,她沉着地走上讲台面对同学和老师演讲了由古诗Lenovo到《学无止境》这个话题,3分钟的滔滔不绝,同学们颇受启发。 最精彩的是杨瑜这个组自学《师说》,模仿老师上课。课堂上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一句句精典的表述,让人赞叹不已,记忆尤深,历历在目。 XX年4月21日星期六,语文课前即兴演讲的陈冰如同学,由历史人物曹操的有才、爱才Lenovo到我们学生的成才,也用类比的办法联系现实生活促使自己成才。她那独特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XX年4月3日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5)(6)两班进行了古文背诵比赛。(6)班的林玲同学一气背完了贾谊写的《过秦论》后,还即兴对文章后面的三个自然段进行了翻译以及阐述了个人的理解。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称赞。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样理解“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一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爸爸从小孩六岁左右开始,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爸爸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父母对小孩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小孩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小孩的爱”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小孩还没有积极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小孩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小孩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小孩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幼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小孩,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啥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啥都不懂。啥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呢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么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小孩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办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办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妈妈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小孩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也怎样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小孩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小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啥?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么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小孩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父亲母亲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啥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小孩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么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也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伟大的,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例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积极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啥?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母爱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小孩信心指导小孩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小孩爱,他们还使小孩在爱中成长,也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么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独立温和),也是自己的爸爸(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妈妈和爸爸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妈妈的良知,也要发展爸爸的良知。也就是有妈妈的爱的祝福,也要有爸爸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爸爸、妈妈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也该怎样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啥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学案 篇12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也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呢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办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办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爸爸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妈妈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小孩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也怎样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一文。(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办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妈妈的依赖和爸爸的,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妈妈 爸爸)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
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文章标题为啥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小孩之间的爱” ?
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即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让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幼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婴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
(多媒体展示题目)
① 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小孩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②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③ 怎么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进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④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爸爸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去实践这两种爱,也怎样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怎样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啥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爸爸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弗罗姆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者直接读給他们听。
附:板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的发展: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爱的对象的发展。(妈妈 爸爸)
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教学反思:
推荐站内搜索:日记大全300字、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观后感大全、农村信用社考试题库、吉首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教师资格证笔试准考证打印、云南自考成绩查询秋游日记、执业药师成绩查询入口官网、湖北自考成绩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