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

  出色的心理描写。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进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小弗郎士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它和那极其简洁的直接对心理活动的刻画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的心理状态。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也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也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有许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写和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如小弗郎士进教室:“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贴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刻画的。

  总之,这篇小说描写心理活动的段落很多,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心理刻画的办法。但无论用啥办法描写心理活动,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

  (摘自刘宪章《〈最后一课〉分析》,载《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145—146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2

  一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说这个不同说明啥。

  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不限珍惜。

  二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根据下列提示举例说明。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比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也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也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到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军队在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这显出他还不懂事,还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从这起,他倾注了全部感情上好这最后一课。对于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

  三 阅读下边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为啥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啥?钥匙比喻啥?怎么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进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也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啥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啥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么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四  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略。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一、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给小说主题以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更真切动人。教师可向学生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这篇小说。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进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三、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有共同点:热爱祖国,仇恨敌人;也有不同点:身份、年龄、性格不同,对事物理解往往不同。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要恰如其分。

  四、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3

  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汤婉君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             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             教法、学法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办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么样导入  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啥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              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办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办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怎样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办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啥?文中为啥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啥?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呢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办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啥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啥?表达了他啥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啥?(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啥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么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办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4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进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啥,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啥?文中为啥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也出了啥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啥?最后一课有啥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啥?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小孩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啥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么样的心情观察老师,Lenovo到了啥?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啥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啥?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啥评价?用了啥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啥?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进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么样安排的?有啥用意,产生啥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啥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也为啥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办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5

  《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摆脱内政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本文反映的就是国土沦丧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止开法语课时,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踱 ( ) 挟 ( ) 郝叟( )

  捂 ( ) 懊悔( ) 惩罚( )

  赚钱( ) 钥匙( ) 祈祷( )

  哽 ( ) 督学( ) 膝头( )

  2、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

  ┍ ┍ ┍

  帖┤ 强┤ 结┤

  ┕ ┕ ┕

  二、解释词语:

  宛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也不失本意;②(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本文中的意思是②。

  诧异:惊奇。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三、本文内容

  (一)关于课题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关于本文人物

  韩麦尔先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从地位看,他担任最后一课的教学工作,精心安排了语法、习字、历史等课内容,在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了他,这最后一课就不存在了。从作者意图看,主要从他身上体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情。作者从服装、动作、表情,特别是极富感情色彩、含意深刻的语言,多方位地刻画他。而小弗郎士仅是个线索人物,一切都是透过他的眼看、耳听来写的。作者主要写他的心理变化,表现他在爱国感情的感召下不断觉悟成熟。他的变化完全是来说明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来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如果缺了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照样进行,而缺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了最后一课。

  (三)关于故事情节

  1、本文情节简单但很动人的原因是啥?

  主题动人。爱国主义感情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崇高伟大的感情,极易感动人。

  选材集中,角度新颖。反对异国统治、热爱祖国是一个重大题材,而作者却不写普法战争全貌,也不写法国社会形势,只选了一个小学校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来写,时间集中、矛盾鲜明,概括力强。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表面上是教师、学生和沦陷前的镇长、邮递员及村民来上最后一课,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是法国各阶层人民。因此,虽只一节课,但却精彩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反抗异国统治的整个事件。爱国感情最常见的是表现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上,而此文作者却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个角度上来表现爱国感情,很新颖。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就是浓缩的对祖国的爱。

  文章的起笔和收笔都很适当,恰到好处。写一堂课从何处下笔?作者选了小弗郎士不愿上学并迟到做起点。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一下子就提出了矛盾,他将怎么样上这最后一课?结果会怎样?进而引起读者的兴趣。②舍弃了接到通知后老师的心情,怎么准备这最后一课以及清早大家进教室等繁琐的过程,使文章紧凑,省笔。结尾就在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的高潮中结束。用韩麦尔先生悲痛的身影及身后黑板上醒目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组成一幅永不屈服的图画,留给人回味的余地。

  2、理解下列句子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啥作用?

  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这笔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②“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也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啥样的心理?

  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③“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啥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啥?

  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④“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么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四)这篇小说的中心是啥?作者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

  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作者通过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林边宛转歌唱,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美好的国土沦丧,法兰西民族遭遇不幸;②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这一切说明人们内心极度悲愤,并说明法国人民不甘被奴役,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深挚的眷恋与热爱;③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贯穿全文始终。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中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对课本,对老师恋恋不舍——明白了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理解老师,仇恨侵略者;④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个普普通通的祖国语言(母语)教师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渊博 开恳 声名狼藉 B、辩论 悲恸 穿流不息

  C、蹊跷 和谐 雍容典雅 D、缄默 佳肴 甜言密语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A项中“开恳”的“恳”应写为“垦”,“开垦”是“开辟荒地”的意思,故为“土”字底。B项中“川流不息”的含义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所以应写为“川”,“河流”的意思。D项中“甜言密语”应写为“甜言蜜语”。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B、《敕勒歌》和《木兰诗》都选自《乐府诗集》。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D、《背影》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A项。小说《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作者都德不是德国作家,而是法国作家。

  3、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杜甫被称为“诗仙”,李白被称为“诗圣”,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B、《陋室铭》的“铭”,《捕蛇者说》的“说”,《出师表》的“表”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

  C、《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彷徨》中。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泊桑。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A项表述有误,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C项的说法不正确,《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呐喊》中,而不是《彷徨》;D项的说法有误,《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也是法国的作家。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考查分析人物行动与心理描写的作用。

  【分析】:答案: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会由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仔细推敲语言所含的哲理,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人物行动〔把职业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由行动看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啥问题?说吧。”“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啥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父亲,因为她父亲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父亲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啥?”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办法是( )

  A、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B、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马市长”和“马市长的女儿”中选择填空)

  参考答案:

  答案:5、A 6、马市长

  知识点:分析对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办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办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办法指的是啥,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办法、表达方式的可能。描写人物的办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悠闲”、“顿时收敛了笑容”是对马市长的神态描写;“品茶”、“放下手中的茶杯”是对马市长的行动描写;另外还有三句对马市长的语言描写。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对人马列主义,对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此外“溺爱小孩实际上是害小孩”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

  震撼人心的一课

  ――《最后一课》

  山西 李国涛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终身印象。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篇作品给我的震撼力量。抗战时,我还是孩子子,在沦陷区生活。我体会过做亡国奴的痛苦和耻辱。我在4O年代读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这一篇。后来,我在英语课本上也读到一次,事过50多年,我也还记得题目是《The last lesson》可见这篇作品早已是著名的好教材,是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记得我读的中文教材是胡适先生译的。后来也想,胡先生不精于法文,他不会从法文翻译,难道从英语转译吗?请一位学者查看,果然胡适曾译此篇。那么,我的记忆不错,我是从教本上读过两次的。另外我再说,以儿童的视角写的短篇小说,再也没有哪一篇比《最后一课》更使我感动的了。当然,在中外的众多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我们有《小英雄雨来》,有《小兵张嘎》和《鸡毛信》;前苏联的作品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和《青年近卫军》,有些虽然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写出的,但也是以少年(《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在开始一段)的视角写的。这些作品写青少年的机智勇敢,出生入死,甚为动人。它们也写出青少年的幼稚和成长过程,塑造出英雄人物,自有其妙处。不过,那些作品都是在一个长的或稍长的过程里展开人物的活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面对敌人,进行斗争时的行为。而《最后一课》不同。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著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把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割让给普鲁土。普鲁土侵占了法兰西的土地、村镇,人民的生活秩序都归他们统治。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这一切都意味着啥。小弗郎士同一切贪玩的小孩一样,不爱上课,不喜学习。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去上学,依然迟到,心神不宁地等待着接受训斥。但是呢,一切与他的期待相反,一切都也那么出人意外,不可理解。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常见的不一样。从老师的神情(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到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使得小弗郎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他的心里永远地、深深地印上了: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上的是法语课,也就是法国儿童的国文课或语文课。这是小说家精心的安排。请想一下,如果上的是算术课或英语课,那就写不出如此的效果了吧。因为普鲁士军方的命令到了,从明天起不许再上法语课,而改上德语课。这对法国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对学生如此,对每一个法国人都是如此。请注意,这里有一个悬念的使用。先写在镇公所门口有人围着布告牌看,小弗郎士只想:也出了啥事?匆匆而过。到课堂上,上了半节课,小弗郎土才闹清楚:“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再不许学法文了。所以韩麦尔老师说,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我们对中文也是这样感觉的,它如此美妙,也如此精确、简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厚的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以前有人说中文不能在电脑上使用,现在人们说中文最宜于应用于电脑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中文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中文与中国人可以说是同在的。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里,曾有过迫害华侨的事件,其做法之一就是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中文。华侨反抗,他们以为不忘故国的首要事情就是让子孙后代不忘中文,会用中文。所以他们集资花钱办中文学校,使下一代人不忘中文。这是许多地方华侨的毕生心事。没有自己的语言,这算啥中国人呢?这是最不可改变的民族感情了。我听到去过东南亚的作家讲,在那里参加华文文学聚会,与会人们是带着神圣、崇敬、虔诚的情绪而来的,使人非常感动。我们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语之美,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而不是科学的论断。应当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尤其是古老的文明的民族语言。德文也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语言,但是呢对于受普鲁土压迫的法国人来说,那是不堪忍受的语言。我记起我在沦陷区读书时,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学习日本文。必学,不学不行,那是奴化教育的一种。小孩们和家长们都反感,学生不愿学。那时候会日文的中国人不多,有一些也去干别的事去了。所以一般是日本人来教。也不知是些啥人,中国话也讲不了,就教起来。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当时不过十三四岁,因为回答日语不合格,被那个日本人打了重重的一个耳光,他的脸当时就有五个手指印。同学们都非常难过。我想这种情绪,在小说里的小弗郎土也会有的,每个法国学生都会有。当然,也许那将是另一篇小说的题材。

  这篇小说只写课堂上的故事,当然没有血,只有泪。但是呢一个国家、民族,被占领、征服以后,不会不流血的。近来我们读到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半个月里,杀了几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在苏联、法国、波兰,也是如此。我们读的这篇小说里,没有写到这些,这只是选材的问题。它感动读者的力量是一样的;它激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是一样的。至于选取啥题材,那是由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特点共同决定的。作家都德是参加过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有生活经验,但他只选了这一点小事来写。近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都德的《磨坊书札》,那是他的成名作(1866年),轻松可爱的散文。那是他的风格。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6

  1. 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最后一课》

  2.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二. 学习重点:

  1. 熟记这两篇课文的文学常识。

  2.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办法。

  3. 学习《最后一课》中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五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作此集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 词语正音释义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           缠(chán)络

  觅(mì)食   竹筛(shāi )      渊(yuān)博           鼎(dǐng)沸

  倜傥(tì tǎng)    书塾(shú)  桑葚(shèn)斑蝥(máo)

  臃(yōng)肿           攒(cuán)        敛(liǎn)     秕(bǐ)谷    油蛉(líng) 人迹罕(hǎn)至    叵(pǒ)   

  拗(ǎo)      窦(dòu)          厥(jué)       锡箔(xībó)

  确凿:确实。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安心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派。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

  倜傥:洒脱,不拘束。

  缠络:缠绕联结。

  多音字:

  攒  3. 重点与难点:

  (1)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2)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碧绿”“紫红”是从色彩角度来描写景物,“高大”“肥胖”能让人想起皂荚树、黄蜂的形体;“长吟”“低唱”“弹琴”“窜”是从动态写景,而“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都是静态的景物;“黄蜂”“蟋蟀”“叫天子”“蜈蚣”“斑蝥”是动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都是植物;这样具体与概括相衬,动植物交杂,动态与静态互补,内容丰富。作者也将这些多彩多姿的景物有条不紊地加以描绘。先由低处写到高处,再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视觉写到听觉,这样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也使文章条理清楚。阅读文章时还要注意作者对冬季百草园的描写,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办法写了“雪地捕鸟”一事,用了九个动词生动有层次地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冬季的百草园同样充满情趣。

  (3)课文的第9自然段,是个过渡段,在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文中三个“也许”写出童年的鲁迅的一种猜测心理,表明当时对家人送他进三味书屋的不理解,也流露他当时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两个“ade”则风趣地表达了他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的感情。

  第六课《最后一课》

  1. 正音释义:

  哽(gěng)   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挟(xié)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祷: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惊奇。

  2. 文常: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他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3. 重点、难点:

  (1)《最后一课》表现人物性格有哪些办法?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逐步展示出来的。小说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小孩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既交待了时代背景也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文章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地方还有很多,都贯穿了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此外文章还写了韩麦尔先生的外貌,着重写了他的衣着“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课》怎么样描写小弗郎士的?

  《最后一课》多次对小弗郎士的心理进行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想逃学——约束自己——痛恨侵略者剥夺学法语的权利——懊悔没能好好学法语——专心听讲。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师,这种感情的变化来自韩麦尔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来自小镇上的人们对小弗郎士无声的教育。透过小弗郎士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人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 重点语句的理解

  阅读下列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是啥描写?为啥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解答:这是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也叫衣着的描写,都属于外貌描写中的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啥?钥匙比喻啥?怎么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解答:这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进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也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

  (为啥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啥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解答: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时间到了,从此将和法语告别。“惨白”是内心痛苦的表情,是对失去祖国的巨大悲痛。

  小弗郎士完全理解了先生因失去祖国而痛苦的心情。“觉得……高大”是对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崇敬,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么样理解韩麦尔先生举止和表情?)

  解答:先生的举止(动作描写)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5.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一是破,二是折。所谓破,就是解释或补充说明。所谓折,就是语意转换递进,跳跃或转折,说话意思中断,引申出有声音延长,副标题的前后等。

  例句: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解释说明)

  (2)窗外也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解释说明)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延长,话未说完)

  (4)“散学了,——你们走吧。”(话题转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选出加点字拼音正确的一组(    )

  a. 倜傥(dǎng)      惩罚(chéng)          确凿(záo)  菜畦(qí)

  b. 踱步(duó)         犀利(xī)         气氛(fèn)        秕谷(bǐ)

  c. 桑葚(rèn)          皱边(zhòu)盔甲(kuī)     捕鸟(bǔ)

  d. 褪色(tuì)          蝉蜕(tuì)   绣像(xiù)        脑髓(suǐ)

  2.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字,将词语补充完整。

  长(yín) (yōu)愁          海(ōu)    

  (zhuàn)钱 操(liàn)  懊(huǐ)     

  (wǎn)转    皂    (jiá)

  3. 用横线划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中改正。

  我一纵身垮过板蹬就坐下。我的心稍为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道,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票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    )

  4.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整个词语。

  (jiàn)赏 人迹    (hǎn)至

  (chà)    (yì) (sù)儒

  5. 选出与例句所用的修辞办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远看大斗笠像蘑菇,是那么美。

  a.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得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b. 我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国旗在飘扬。

  6. 选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偶然。

  b. 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c. 我就要和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分别了。

  d.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小刚在人声鼎沸地说话。

  7. 选出问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b.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c.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d.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也出啥事啦?”

  8. 《最后一课》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写了天气、画眉、草地以及普鲁士士兵的活动,还有布告牌,它的作用是(    )

  a. 烘托小弗郎士天真活泼的性格,表明他贪玩。

  b. 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c. 为下文小弗郎士没好好学习,旷课做铺垫。

  d. 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暗示国土已被侵略,为下文做铺垫。

  9.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课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郝叟老头认识到没文化的危害,不顾年老体弱,要从头学起。

  b. 表明镇上的人们在国土沦亡之际,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崇敬。

  c. 表明镇上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d. 是为了给小弗郎士做个榜样,教育他要好好学习。

  10. 关于作家作品联系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b.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c. 《我的老师》——魏巍——当代作家

  d.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当代女作家

  二.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场所,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生活的心理。(    )

  2. 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关于美女蛇的传说、雪后捕鸟和寻蝉蜕都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3.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对学生教育方面的开明思想。(    )

  4. “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句话中“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作者在这里活用贬义词,表现出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

  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

  a.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钥匙。”

  b.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两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写韩麦尔先生(    )

  ① 外貌    ② 动作   ③ 语言   ④ 心理   ⑤ 神态

  2. 填出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韩麦尔先生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喻作      ,把       喻作“钥匙”。

  3. b段的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      的信念,也表现了他对国土被侵占       的心情。

  4.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    )

  ① 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② 表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 表现小弗郎士感情变化。

  ④ 表现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教书育人的崇高品格。

  5.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愤激动作的句子           ,描写韩麦尔先生木然动作的句子   

  。

  6. 这个语段集中对韩麦尔先生的         、         、         进行了描写。

  7. 这段集中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     。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 不必说(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不限的趣味。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括号里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是(    )

  a. 碧绿    深蓝    乖巧    敏捷

  b. 深蓝    紫红    臃肿    灵活

  c. 紫红    碧绿    肥大    轻快

  d. 碧绿    紫红    肥胖    轻捷

  2. 第②句中“单是”的作用是(    )

  a. 表示仅仅泥墙根一带有不限的趣味,其他的地方都没有。

  b. 突出泥墙根一带有不限趣味,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c. 符合儿童心理,他们只对泥墙根一带感兴趣,因为那里有吃了可以成仙的何首乌。

  d. 说明泥墙根一带最安全,是玩耍的好地方。

  3.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和         。

  4. 本段文字中叙述了四件趣事,请依次进行概括是哪四件。

  ①       ②       

  ③       ④       

  5. 本段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整体写得概括,局部写得详细。

  b. 整体是由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由动物写到植物。

  c.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物。

  d.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长句是在说“单是”之前所写的景物是作者所不感兴趣的,“单是”之后所写到的景物才是作者所喜欢的。

  【试题答案】

  一. 1. d

  2. 吟;忧;鸥;赚;练;悔;宛;荚

  3. 垮——跨;蹬——凳;道——到;票——漂;绉——皱

  4. 鉴;罕;诧、异;宿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诧异:惊奇。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5. a    6. d    7. c    8. d    9. c    10. b

  二. 1. √    2. √   3. √    4. √

  三.

  (一)

  1. ③②⑤    2. 打开监狱大门的;监狱大门;法语    3. 法国必胜;悲愤    4. ②

  5. 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6. 语言、动作、神态

  7. 爱国主义精神

  (二)

  1. d    2. b

  3. 记叙;描写

  4. ① 找蜈蚣   ② 按斑蝥   ③ 拔何首乌   ④ 摘覆盆子

  5. d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办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办法。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课标描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办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说出其改变原因。

  2.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至少说出一两点对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看法,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3.通过辨析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结合这些句子说说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本文中有大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意义时,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也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写。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办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办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首先有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读后自由交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法、朗读感受法、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讲具体陈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老师缓缓朗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怎样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为线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

  1、 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此环节学生通过跳读课文会很容易的找到“怕”“诧异”“懊悔”这三词语,“明白”会稍微难一些。教师可提示学生在16段中寻找。教师板书: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诧异 懊悔 明白)

  2、 过渡语:请你抓住“怕”等四个词语,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

  以“‘我’怕……”为格式说话。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此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四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也理解了小弗朗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对于最后一个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学生说得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有关的句子进行揣摩理解。)

  3、 过渡语:通过按句式说话,我们对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已经有所把握,请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他也是因为啥原因改变了学习态度呢?

  (通过上个环节的说话练习,这个问题会容易许多。只是第二问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勾划,找到小弗朗士改变的所有外因: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法语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以及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角声。以及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通过理解,学生会明确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应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个。)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对小弗朗的转变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写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所以他也是体现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人物,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中的描写,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办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1、过渡语: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你自己的阅读,你认为韩麦尔先生的哪些举动让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2、过渡语:大家都认为这个特写镜头让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表演一下,请各位同学做导演,认真观察,对照树上的描写,看看我的表演怎么样?

  (此环节请同学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写的过程,学生找到毛病,纠正错误,再说明书上为何这样描写,作用何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办法并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3、过渡语:通过分析,请你指出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办法都有哪些?

  (此环节做一个人物描写知识的总结。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总结出:神态、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教师板书。

  4、 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概括韩麦尔的形象,明确韩麦尔先生也是最能体现小说主体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说的主人公。)

  (四)写作训练。韩麦尔先生从课上到课下的心理描写

  过渡语: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主要用了前四种描写办法,而缺少心理描写。这是因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为第一人称来写的,透过他的眼睛,他只能透过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而无法将韩麦尔先生最真实的心理写下。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视角,请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设计意图:这本是课后一道练习题。但有时我们容易把课后题当作作业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应把课后题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指导,课后只是巩固强化。所以此环节教师可 提示学生:根据文中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1) 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教室听课时会有啥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会想些啥?

  (3)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会想到啥?

  (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啥?

  本题学生当课进行,动笔写作。写后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朗读。找同学评价,再修改。)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二

  (五)揣摩语言,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也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提倡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

  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韩麦尔先生为啥这么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是怎样认识的?)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啥?表达了他啥样的心情?

  (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啥意思?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感情?)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啥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么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内容,针对人物描写提问,带动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阅读探究。)

  检测学生达成度,落实目标三

  (六)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既是对课堂老师授课内容的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情况;也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提炼能力。)

  引导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吗?

  (七)布置作业

  1、摘抄一段人物描写,并结合课文所学自己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断,要求用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2、文中还有那些细节描写你认为比较精彩,请在文中勾画出,并做好批注。

  六、说教学评价

  根据课标的“评价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制订本课的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讨论题:课后第四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后第三题。)

  七、说板书设计(略)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8

  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办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9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在日本特别是面向少年的读物或是小学教材中常被选用,所以一向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只是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它,实际上读到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对我这个不熟悉法国文学的人来说:“啊!世上也有这样的事!”就小说而言,我觉得接近实情,所以也有相应的感触。可是长大成人之后,没有相当有冲击力的东西,一般不会受啥感染的,这个短篇不久也被沉进了忘却的云雾之中了。

  可是在为本年度(1981)使用的中学三年级国语教科书撰写《民族与文化》一文时,突然也接触到了这篇作品。这是因为我当时也在写关于因外国的统治而被剥夺了说自己母语的民族问题。我就文章草稿与编辑交谈时,他突然提醒我说:“都德的《最后一课》也是描写这方面的问题啊。”这在小学教材中也有选用,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也表示赞同,于是在我的文章中也加上了一行此项内容。

  时隔半年,我打开以前买的田中克彦写的《言语的思想》(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刊),这本书是以前买的一直未细看过。其中提及都德这个短篇的有两处。文章对都德短篇的内容并无啥直接的质疑,但在气氛上田中氏似乎对都德这个短篇有些啥不满似的。我想有机会一定向田中氏请教,但一直也未如愿。

  也过了半年左右,还是一本以前买的没有看的书,莲实重彦的《反日本语论》(筑摩书房刊),打开它我吃惊地读到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这是一篇不到20页的叫做《文学和革命》的文章。简言之,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我们所理解的内容是完全相反的,倒不如说都德是站在加害者的一方,而且是语言强权主义的积极袒护者。详细内容请读者阅读一下原文,大致内容如下:

  小说的舞台是阿尔萨斯地区,阿尔萨斯语是德语系方言,是阿尔萨斯人的母语。尽管他们在“法国”这个人造边境内,但法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倒不如说是政治上强制的异民族语言。这不仅限于阿尔萨斯,18世纪的法国有1/3的地区不懂法语。如有阿尔萨斯语、巴斯克语、布鲁顿语及其他独立地区的语言。这些是他们各自的母语。19世纪以后的法语的历程一贯是对这些地区方言压制的历程,而对这种压制抵抗得最坚决的正是阿尔萨斯地区。那么用法语来上课对阿尔萨斯人来说就是把别人的语言作为“国语”强加在他们头上,那么老师实际上就成了加害者。

  如把舞台移到日本考虑也许更清楚一些,一百年前北海道的大部分是阿伊努的土地,阿伊努民族当然是以阿伊努语为母语的,但由于明治政府的强迫性的“同化政策”和“初等教育”强制性地使其改用日语。

  好了,假如日俄战争是日本战败,俄罗斯占领了北海道。莫斯科中央政府强行推行俄语为国语,在北海道的小学里会发生啥故事呢?

  好比在日高二风谷那里、阿伊努小孩较多的小学里执教的日本老师与都德作品中的法国老师互换一下,这样就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场景。明天开始就变成俄语了,今天是日语的最后一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日本万岁”。

  以阿伊努语成长起来的阿伊努的小孩们他们怎样看待这件事呢?阿伊努的父兄们做何感想呢?他们一定会说:“别逗了,开啥玩笑!”

  对,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占法国相当比例的法国人(阿尔萨斯系、布鲁顿系等在法国境内不以法语为母语的人)中的确他们想说:“算了吧,开啥玩笑。”

  事实如果如此,尽管小说属于虚构范畴,但如此完全相反且露骨的卫道士行为也实在罕见。这的确是可怕的。有机会的话,下次我也许得将拙稿《民族与文化》中加上的那一行删去了。

  由此引起的兴趣,我有幸得以采访了活跃在文化教育界的西乡竹彦氏。于是对这个短篇的考察越来越有兴趣了。西乡氏的意见简约如下。

  很久以前,大约十几年前,西乡氏调研过这个问题。为何作调研,起因是由于对《最后一课》中以下部分有疑问。

  现在那些普鲁士人便有权力对我们说这样的话了,“怎么,你们自以为是法国人,可是你们既不会念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的可怜的弗郎茨,罪过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大家都有好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以上章节中,特别是“自以为是法国人”这一句中的“自以为是”,西乡氏对此表示怀疑,为啥不简单地说成“是”而要说成“自以为是”呢?西乡氏为了精确无误查阅了别的译文并也查了法文原文,答案都是一样的。

  经过很多调查,西乡氏感到了这篇作品背后的宗教问题的强烈气息。阿尔萨斯地区在民俗、语言上倒不如说与德国更接近,语言属于日耳曼语系方言。但是呢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与其让普鲁士统治倒不如想隶属于法国,这是由于法国对信教自由度放得更宽,这也是因为法兰西革命形成的。所以说居民的意识在法国革命后倾向于法国。

  但是呢,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北,在1871年法兰克福媾合会议上把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所以发生了《最后一课》这样的情景。

  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尽管阿尔萨斯属于德语系统,但还是自己的独立方言。所以不论是德语还是法语,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在这一点上,莲实氏的记述是完全属实的。所谓不得不选择一种普通话,那么当然最理想的形式莫过于阿尔萨斯作为一个独立国选择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作为普通话。实际上这种运动过去一直在进行着。但理想总归是理想,作为一种不得已求其次的策略,德语与法语哪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比较欢迎”,这就是问题的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西乡氏做了推断,如要在法语和阿尔萨斯语中择一的话,作为当地居民意识当然是阿尔萨斯语。但是呢如要在德语和法语中二者择一的话,作为不得已求其次,还是法语为好。所以《最后一课》中的居民意识远比都德描写的复杂得多。但是呢作为最后结果还是反德的。所以那种情景也不能像莲实氏所说“与事实完全相反”。以上大约是西乡氏的观点。

  作为考虑此事的重要线索,其实这篇作品还有它的续篇,名叫《新老师》,已被译成日语(永井顺译,富山房百科文库104)。并作为补充教材也被录用小学校国语学习指导书《光村图书》。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作为新老师克劳茨从普鲁士被派遣到学校来了。他的到来学校变得不自由了。他头脑僵硬,只知道纪律。特别是在宿舍,学生们简直受不了了。其中一个学生叫加斯卡尔,他是那种所谓成绩差的学生,德语单词也记不住,只是梦想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的小孩。他被鞭打、被禁食,终于逃回家去。克劳茨来领他回校,加斯卡尔拿起菜刀来抵抗,但终被绑上了马车。在马车上,弱小的加斯卡尔蹲在车角上哭泣,他用阿尔萨斯语恳求着“lossomifortgenherrKlotz(让我回家吧,克劳茨先生)。”

  这篇文章的最后,从加斯卡尔的母语倾诉中西乡氏感觉到了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即作为都德确实在表面上倾向于法语,但在内心深处也许对阿尔萨斯语(民族语)的复权是同情的。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并是颇具说服力的推理。但像我这样的外行,手头上也不掌握啥资料,对于莲实和西乡两氏的见解不好妄加评论。听说莲实氏也看过这个续篇。不过莲实氏是把都德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作为问题焦点来研究的。例如说在日本战时为天皇制军国主义的政策积极摇旗呐喊的作家到处散布军国主义思想,都德也是这种类型的作家中的一人,为法国语言帝国主义政策效力,压制地方语,向巴黎政权效忠谄媚的一人。

  不管怎样,《最后一课》这篇作品远比一般日本人的感受有着似乎更为复杂的背景。所谓文学作品的弦外之音的确是一篇“痛快”之作。围绕语言问题的各个侧面到这里大致就全涉及了。

  这篇作品的时代距今已有百余年了。能记着当时实际情况的居民大概已没有了。但他们的小孩们大多数都还健在吧。对当时的小说舞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对都德作品的评价办法,也许能写成一篇饶有兴味的报告文学,这对考虑我们现代的情况也许是有益的。

  如有机会,我很想尝试一下。

  (选自《语文学习》1996年,苏思纯译自《蹲着,姿势丑陋吗?》潮文库出版)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0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摘自金留春《爱国主义的颂歌》,载《课文分析集》第二册147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1

  教学目标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办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呢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怎样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啥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 导入课文。

  2、  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  学习生字。

  4、  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啥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8、  是啥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啥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也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么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啥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啥(吸取到啥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啥变化?是啥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啥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小孩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3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办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办法 

  1.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简介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啥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啥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小孩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小孩”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小孩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小孩  

  ⑵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啥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个啥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也一节课……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作者为啥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啥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布置作业 ]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

  最 后 一 课

  小弗郎士               变               韩麦尔先生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4

  第7课

  教学目标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也将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办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5

  课题:第7课《最后一课》周次: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时:教学办法、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简介故事背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二、  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ăo (    )(    )哽(    )2、解释下列词语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三、  整体感知(一)感知课文1、   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2、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3、   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二)初步分析课文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啥?2、简介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简介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预习检查感知朗读思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啥区别?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Lenovo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心理)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课题:第7课《最后一课》周次: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简介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时:2教学办法、教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办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不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不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么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也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也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也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也表明啥?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也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么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也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也见到了啥?也有啥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6

  7《最后一课》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 余国福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 背景简介: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办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么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啥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啥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啥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孩——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六)韩麦尔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办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啥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也柔和也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小孩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呢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不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办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啥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3. 为啥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九)品味语言。

  1. 读24-29节。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啥?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啥意思?该怎么样读?③怎么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啥?

  明确: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五.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达标检测】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晃眼(    )    征发(    )   思量(    )   钥匙(    )(    ) 

  挟着(    )    碑帖(    )   哽咽(    )   郝叟(    )(    )

  诧异(    )    妥帖(    )   请帖(    )   祈祷(    )(    )

  服帖(    )    字帖(    ) 一帖药(    )   捂着耳朵(    )

  晃动(    )    虚晃一枪(    )    用热水袋焐手(    )

  二. 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

  duó(    )步    wǎn(    )转     tān(    )开      沙tān(    ) 

  tān(    )痪    kuàng(    )课   kuàng(    )产    ào(    )悔 

  cǎn(    )白    紫téng(     )瀑布     téng(    )细浪

  三. 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幸 _____ (        )      钩______(         )    赫      (         ) 

  辛 ______(         )      钓______(         )   郝      (         )

  四. 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2. 我看到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五. 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六.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办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七. 阅读。  

  (一)

  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③ 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写。

  b. 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2. 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孩。

  b. 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

  c. 暗示当时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

  d. 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悦。

  e. 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也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呢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小孩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 这段文字是对教室啥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 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 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简介。     

  2.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办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语言描写 b. 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d.肖像描写 [    ]

  3.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么样的感情?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也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呢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

  2.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么样的心情?

  3. 小弗郎士为啥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八、个性化备课

  九、教学反思

  二. 略。

  三. 略。    

  四. 1. d         2. b             3. a

  五. 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六. b

  七. 阅读  

  (一) 1. a         2. ace

  (二) 1. b         2. b               3. 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

  (三) 1. 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 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篇17

  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但需要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理念

  1.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2.读写相联,以读促写。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也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三种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

  1.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切入,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贯穿对文章语言、情感的体味。

  2.从学生的欣赏点切入,根据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到的欣赏点,分别从叙述角度、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3.教师在课外选一篇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实施

  一、 导入  新课

  以爱国为话题引入新课。

  二、 查预习

  1 给生字词标上拼音

  2 畅谈阅读感受

  3 朗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到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啥?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啥?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啥?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也出了啥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啥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 有啥不一样呢?这说明了啥?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不限珍惜。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a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表现怎么样?

  讨论并归纳:

  a.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

  b.小弗郎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c.每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有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呢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小孩都不分心。

  d.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也想笑,也难过。

  e.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b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啥变化?

  a.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b.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啥?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的心理活动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五、课外比较阅读

  最后一课(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啥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也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免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呢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到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怎样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上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到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啥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思考:

  1. 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 本文用了啥描写办法?

  3. 谈谈两文的异同。

  作者邮箱:

推荐站内搜索:考研分数线公布的时间2021、卫生人才网准考证打印时间查询、吉林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试题最新中央人事任免、专升本考试资料、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2021年下半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入口、长安大学考研成绩查询、我爱我家作文600字、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985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