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三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陈梅秀

  教材:江苏省编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哪两件事?(1、栽花赏花2、写信教子)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啥?(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儿子种花草的句子。

  3、交流这些句子。

  4、练说: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父亲母亲,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季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6、出示春季美景图。练说:看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7、出示高尔基坐在花园中的情景。体会高尔基当时的感受、心情。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过渡:欣赏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的心里非常兴奋、激动,同时也感慨万分,他欣然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出示高尔基的信,指名朗读。

  2、自由读一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小小组组织讨论。

  3、交流讨论。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第七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2)第八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3)第九自然段中的“‘给’永远比‘拿’愉悦”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小练笔。

  1、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爸爸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写一封回信。

  2、交流信的内容。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写信教子  父爱子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实际,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悦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积极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回信时会说些啥呢?可谓是顺理成章。另外,新课程也十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充分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信的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三、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啥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啥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爸爸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爸爸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啥?(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季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季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爸爸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啥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爸爸说些啥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啥?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父亲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啥?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啥时候,啥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悦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悦(板书:“给”永远比“拿”愉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怎样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啥内容呢?(指名说)①父亲,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师)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课文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课文是怎么样具体描述栽花赏花这件事的?我们先来学习课文2——5自然段。

  二、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具体写儿子栽花,爸爸赏花的词句,并作记号。

  2、出示2、3两段,指名读

  3、交流找到的词句

  师:儿子是怎么样栽花的?你找到了哪些词句?

  (1)学生读出句子,出示画线句子。

  (2)齐读

  (3)师:在读这句话时,你会特别注意哪些词?

  (4)学生自由谈,找出“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5)理解“顾不上”,插入“年纪小”“路途远”的内容。(师:此时,高尔基的儿子需要休息吗?请你联系课文想一想;当时他才多大呀?他顾不上休息,在忙着干啥?为啥这么做?)

  小结:高尔基的儿子不远万里来探望爸爸,顾不上休息为爸爸栽花,可见儿子深深地爱着爸爸。(板书: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2、3两节。

  4、学习4、5小节

  师:儿子走了,但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他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

  (1)出示图片,联系课文第4节练习说话。

  (2)(师引读)多美的画面啊!——出示第4自然段,齐声朗读。

  (3)师:看着眼前的鲜花,高尔基心中涌动着怎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五节,体会一下。

  学生交流三点:无比的高兴 骄傲、自豪 对儿子的思念

  (4)小结:多么深厚的父子之情啊(点一点“爱”字 )

  (5)谁能把这一段朗读好?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6——9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件事,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然而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父子之情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件事,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写了些啥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内容,找出信的内容。

  1、你从他的信中知道了啥?(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再发言,谈对信的理解。)

  2、精读

  (1)问(第七节):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里“美好的东西”指啥?

  请同学们读读第8段话,想想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是指鲜花吗?

  (2)学生读想,交流

  师启发:这里是不是高尔基希望他儿子无论在啥时候,啥地方,都给人们种鲜花?

  这里“美好的东西”还可以指啥?学生讲。

  (3)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

  学生自己谈例子。

  师: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悦。”你尝到过这种愉悦吗?学生再谈事例。

  师小结: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的付出,都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所以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悦!——    

  (4)出示:“给”,永远比“拿”愉悦!

  师:这里的“给”就是给啥?(帮助、关心、安慰,给所有美好的东西),“拿”指啥?(向别人索要帮助)

  ①指名读

  ②比较读

  出示一组句子:“给”永远比“拿”愉悦!

  “给”,永远比“拿”愉悦!

  a、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自己练读。

  b、指名读

  c、听出两句话的不同了吗?学生讲

  d、老师说明: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3、总结

  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爸爸,他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父子之间的亲情上,更是一种崇高的爱,他写信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板书:教子)。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读好这一封信,(练读,齐读。)

  四、拓展

  1、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想一想,你有啥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受。

  2、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回信时,会说些啥?

  学生自己写话,再交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以无私奉献为单元主题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高尔基写信教育他的儿子——为人们奉献美好、奉献快乐。由此,课文可分两部分,一部分为高尔基为啥要写信教育他的儿子,另一部分为高尔基教育儿子的内容。

  高尔基为啥要写信教育他的儿子?一是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因为很爱儿子,才会有高尔基由赏花到写信教育儿子的事情发生。二是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在说不出高兴的同时,想到了自己还处在懵懂中的儿子——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呀,想到了儿子虽然在岛上种下了姹紫嫣红的鲜花,但他并不明白自己种花的意义。种花对于儿子来讲,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出于好玩……于是高尔基希望通过自己的信,使儿子明白为人们奉献美好、奉献快乐的道理。儿子的种花行为,是高尔基写信教子的基础。高尔基希望儿子把信的内容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来理解自己语言的含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我们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信中含义的基础。就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他为啥能够从蜘蛛织网中受到启发,因为他的遭遇与蜘蛛结网有着惊人的相似。

  高尔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安排信的内容独具匠心。由儿子熟悉的行为谈起,层层推进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使自己的儿子接近自己种花行为背后的深刻含义。高尔基首先提出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意在表扬儿子,唤起了儿子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唤起儿子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儿子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进一步说理埋下伏线,提供感性认识基础。信的第二部分,爸爸希望自己的儿子“无论在啥时候,啥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里美好的东西,就不仅仅指鲜花了。我想,由于唤起了儿子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他会推而广之,美好的东西非常多。它们都是快乐,都是幸福。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也许是一个关心的眼神,也许是救人于危难,也许是……并告诉儿子,如果这样,你会非常幸福、快乐——“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悦呀”。最后高尔基向儿子揭示出这种行为,这种愉悦背后隐含着的哲理——“给”永远比“拿”愉悦——就像自己种花一样,为别人付出,为别人奉献美好、奉献快乐,永远比向别人索取愉悦。

  高尔基的信,不仅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编入教材之后,更是写给阅读他的学生的,所以编者要求学生全文背诵。我们在教学时,万不可把信的内容搞的过深、过涩,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老师的水平。只要结合高尔基儿子的行为,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够理解就可以了。毕竟这是一位慈爱的爸爸,写给年幼的儿子,启发年幼的儿子怎样做人的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他希望儿子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教学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并努力实践。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悦”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给’永远比‘拿’愉悦”的深刻含义,读懂爸爸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啥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悦?”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高尔基对“啥事最快乐”是怎么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悦。”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啥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啥?②怎么“给”?

  二、品读"栽花赏花",领会“给”意,体会“愉悦”,感悟“美好”,感悟父子情深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子爱父"。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啥?”你是怎么样理解这个“探望”的?小男孩探望爸爸时做了些啥?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办法。”

  (2)、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办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啥,产生怎么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3)、课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啥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抓重点词句理解:“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而且这个小孩“只有10岁”。)

  (4)、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么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5)人物的动作行为往往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小男孩为啥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6)教师小结: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爸爸的爱。

  2、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感受"父爱子"。

  (过渡): 儿子就要回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用“他仿佛看到了……甚至仿佛闻到了……仿佛听到了……”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1)终于,春季到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鲜花盛开的画面)“从他的朗读中,你有啥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2)怎么样朗读才能把这段话的意思表现出来?(要读出春雨的滋润 ,花儿的竞相开放,读出高尔基的兴奋、自豪和得意)哪两个字突出地表现了高尔基儿子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令人喜悦的收获?(全都)通过这两个字,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鲜花的词语?

  (3)看图练习说话: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啥呢?

  (4)深入研究,体会“愉悦”:“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悦”:“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5)、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啥?”“给”可以理解成哪些词汇?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三、品读"写信教子",领会“拿”意,体会“奉献”的愉悦。

  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鲜花,一种难言的快乐涌上心头。质疑:儿子把快乐仅仅给了高尔基一个人吗?

  1、教师范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引导学生从高尔基信中“在岛上”一词展开研究)明明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儿子的花草种满了庭院,怎么会说是在岛上呢?从信中,你知道高尔基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2、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悦“的理解;

  想象一下:当儿子知道自己亲手种下的鲜花开满整个小岛,当儿子想象着小岛上的人们一边欣赏着娇艳的花朵,一边翘起大拇指夸奖他时,儿子的内心会是一种啥情感?你也曾经把“美好的东西”给过别人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想象:高尔基的儿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是会选择“给”,还是会选择“拿”?你呢?你会选择啥?

  3、小结:人生的快乐到底是啥?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适时扩充一些名言,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课外延伸,表达感想

  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感想一定很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题完成。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写给你的信,你准备给父亲回信时说些啥呢?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回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呀!)

  3、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的愉悦,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附:板书设计

  14高尔基

  写                赏

  信         “给”永远比“拿”愉悦    花                                  

  教                栽

  儿 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6

  许勤 发表

  三、 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栽花”?

  生:第三自然段。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栽花,写出了栽花的地点。

  [评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不错!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赏花”?

  师:剩下的第6—9自然段写的就是“写信”。

  [评析:隐形分段,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让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读读第2、3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啥?啥地方不懂或者认为啥问题值得研究?(学生读书、思考)

  [评析:通过自主学习,读懂自己所能读懂的内容,为合作交流准备条件;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自己无法独立读懂的问题,为合作探究准备内容。]

  师:好!有感受就说,有不懂就问,有研究的问题就提。(学生交流)

  生:老师,我读懂了,知道了栽花的时间是“有一年”,地点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

  师:你通过读哪个自然段读懂的?

  生:第2自然段。(生读第2自然段)

  师:对,你讲得真好!第2自然段不仅向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还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谁已经记住了?

  (学生准备后试背)

  生:我觉得“他的儿子是怎么样栽花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师:跟他有相同感受的同学请举手。(一大半同学举手)

  好!请你把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我不知道,意大利的这个小岛叫啥名字?

  生:这个我知道,叫“喀普里岛”。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昨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

  师:查找资料能帮助我们学习课文,了解背景,真不错!

  还有吗?

  生:我读懂了,知道了高尔基的儿子年龄小,个子矮。(生读句子)

  师:(出示句子比较)

  比较一下:

  (1) 高尔基的儿子10岁。

  (2)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

  两句哪儿不同?哪儿好?好在哪?(学生回答)

  师:你懂“镢头”吗?

  生:刨土的工具。

  师:你见过吗?(生都摇头)(出示简笔画“镢头”)这就是“镢头”。

  你们看高尔基的个子怎样?(指导读好句子)

  [评析: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孩不知道“镢头”是啥样的,简笔画“镢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尔基儿子的个子高度,进一步地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生:我觉得“高尔基的儿子怎么样种花?”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学生板书)

  (解决黑板上两个问题)

  师:他的儿子是怎么样种花的?课文中只写了一句话,看看哪些地方令你很感动。把它读出来吧!(稍待)边听同学读边跟着老师圈点。(指导读好、背好)

  师:高尔基的儿子来岛上后,不休息,就忙着栽花,(指问题2)这是为啥呢?

  同桌讨论讨论。(相机板书:爱)

  师:是啊!他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爸爸表达爱,他们也跟他差不多大,你们是怎么样向关心、爱护他们的父亲、母亲表达这样的情感的呢?

  师:是啊!他们向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可爱,只有10岁的他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爸爸身旁后,却“顾不上休息”为爸爸栽上了“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行动多感人啊,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自由背第3自然段,指名读)

  [评析:文道统一,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同时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栽花”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8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悦……

  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往往把这个“给”理解为给别人东西,“拿”则认为是拿人家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于是,我问学生,学了今天的文章,你能用文章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句话吗?这容易,马上有学生说,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留下了他种下的鲜花,父亲得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很高兴,而高尔基的儿子也十分愉悦。这就是“给”比“拿”愉悦。于是,我也说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吗?学生大同小异,举了这样一些:生1:我们为贫困生捐款,他们得到我们捐的款,就有钱读书了不起,而我们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学习,心里也十分愉悦。这也是“给”永远比“拿”愉悦的一个例子。

  生2:我有两只钢笔,写钢笔字时,晨晨的钢笔总是写不出的,我总是把我的一枝钢笔借给他,他用我的钢笔写的字,老师给他批了“优秀”,我心里也高兴。这也能说明“给”永远比“拿”愉悦的。

  生3:龙龙学习不认真,老师您让我多督促他学习,现在他作业按时完成了,您有时还表扬他,看到他进步了,我心里也高兴。

  我因势利导马上说:对,给别人帮助也是一种“给”,你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帮助家人做事情,或者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献一份爱心等等太多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给”的意思原来是如此宽泛。所以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小弟弟摔倒了,我扶他起来,并问他疼不疼,还帮他找母亲。我这也是一种“给”。有的说:电视中有人得了重病,他们家的钱给花光了,这时候,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纷纷送钱送物,最后他的病治好了。这也是说的这个意思。有的说:有的人经常义务献血,这也是一种“给”。有的说:老师经常教我们,给我们知识,让我们懂很多,这也是一种“给”。老师看到我们进步心里无比高兴。……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感动极了,学生能站在我的立场上想,很难能可贵。我向他表示感谢。

  最后我也问:谁给我们的很多,因为受前面的影响,学生说老师,我也问除了老师还有吗?谁为我们操劳最多,学生马上说父母。我接着教育,父母已经“给”我们很多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已经“拿”了许多,那么有些同学就认为伸手向父母要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不管家里的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好吗?学生马上意识到平时自己行为的不妥,好多学生都开始摇头。有的甚至低下了头,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样做呢?学生很机灵,有的说:我们不应老向父母要钱、让他们买这买那。有的说:我以后不老缠着母亲给我买新衣服了。有的说:我以后遇到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让父母帮忙。有人马上说:对!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已经四年级了,以后我不让父亲母亲接送我,我自己走回家,我会当心的。……

  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涵义深刻,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一番,使我们都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要多给予别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这样做、都这样想,我们的世界将更美好!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8

  教材:江苏省编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哪两件事?(1、栽花赏花2、写信教子)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啥?(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儿子种花草的句子。

  3、交流这些句子。

  4、练说: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父亲母亲,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季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6、出示春季美景图。练说:看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7、出示高尔基坐在花园中的情景。体会高尔基当时的感受、心情。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过渡:欣赏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的心里非常兴奋、激动,同时也感慨万分,他欣然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出示高尔基的信,指名朗读。

  2、自由读一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小小组组织讨论。

  3、交流讨论。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第七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2)第八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3)第九自然段中的“‘给’永远比‘拿’愉悦”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小练笔。

  1、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爸爸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写一封回信。

  2、交流信的内容。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写信教子  父爱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意图

  向阳小学 张春  

  一.        关于拼音教学。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有了较强的拼读能力,但学生也常有拼音回生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拼音的教学中:1、要有侧重点。本篇课文,在学生自读第4小节前,教师有意识地请学生借助拼音读准了三拼音、翘舌音、前鼻音。在读后,也进行了重点正音。2、从学生角度出发。如:在找到写儿子的句子后,老师发现学生对儿化音的不熟练,“镢头”对小孩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名词,因此,教师随即侧重指导了“个儿”和“镢头”的读音,为读好课文扫清了障碍。3、有意识地滚动复习。平时,对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的拼音,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滚动复习。

  二、关于识字教学。

  进入二年级,识字仍然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虽然和一年级一样都承载着识字的教学任务,但在不同的阶段,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本学情及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识字的效率,做到识字、阅读、发展语言三促进。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理解词句”,识字教学切忌脱离文本中的语境,有时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本篇课文的识字教学首先做到了“在语境中识字。”

  其次,教学有侧重。二年级的学生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识字量和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对课文的生字并不一定要逐字讲,每个生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教学前,我们给本篇课文中的生字有意识地进行了分类、梳理。 “姹、嫣、晃、阵”四个字重在读准字音。其中“姹紫嫣红”一词,教师不但指导学生读准了音,而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词意,并适时地拓展了意思相近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基”和“嫣”教师重点强调字形的记忆。“妻”和“霞”则重在田字格中位置的把握。                                                                  

  最后,分散集中相结合。这堂课中,生字出现的形式有2种:按照课文内容顺序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词一齐出现;正是这样的形式,使得我们的生字教学有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认识了“高尔基”后,学习了生字“基”,找到描写鲜花的第4小节后,集中重点识字“姹、嫣、晃、阵”。在最后,教师通过书写指导集中学习了“妻”和“霞”。

  三、    关于阅读教学。

  (一)              预习反馈,整体进入。

  进入二年级,学生在学前都进行了预习,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教师请学生用一句话来简介高尔基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课外的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文本中预习到的内容反馈出来,引入课题后,学生也通过文中的句子了解了高尔基的儿子。对课题中的2位人物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整体进入课文,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地串说板书,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              朗读训练的定位。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单元的朗读要求为: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这篇课文中的第4——8小节相对而言,比较重要。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目标要求应逐步推进。比如第4小节:第1次读——读准句子中的字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第2次读——老师的多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使词语教学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让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花儿艳丽,蜜蜂采蜜的美景再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学生再读,读好文中的关键词。第3次读——教师请学生进行朗诵,把句子读美。第4次读——学生看教师的提示读,为背诵做准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对刚才的4、5遍读并不感觉枯燥、乏味,这时,文本中的内容自然在学生的记忆中生成了。7——8小节,教师通过师生配合读,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文中美好的东西是鲜花。

  (二)多种语言能力的训练。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这堂课的阅读教学,我不一一展开说明,因为大家都是一线的教师,哪些环节适合学生,便于操作,都能看懂,下面我只想把这堂课中语言训练的亮点或者说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大家都觉得较好的环节,能给学生多种语言能力训练的设计做一个说明:                                                     

  这篇课文中说的训练较多,1.理解词语“姹紫嫣红”时,用了一个句式“春季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      ,有(有的)        ,还有(还有的)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组不同花儿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句式对花儿的颜色、品种、姿态等进行说话,学生的说是有感而发,教师的评是清晰的,(如:你是从颜色来说的——)教师的评讲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引导。2、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高尔基会怎样?也用上了一个句式“高尔基看着       ,闻着       ,他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找到有关内容。学生有了读的要求,读得专心,也积极思考,给于一定的句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说话规范,而且能培养学生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教师能够通过学生说的不同的内容,再及时地回到文本中,把说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3、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说“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给了学生倾诉的机会,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加深了对“美好的东西”的理解。

  四、    关于写字教学。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教师平时的写字指导,首先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办法,对一些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办法尚不够正确的学生则需要继续纠正。其次,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好字的办法: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办法,先认识字的整体结构,再看清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要找到字的关键笔画(如:“妻”的女字底的一横写得长,字才会漂亮。“霞”下面一部分的2个横折基本都写在横中线上。)

  整个指导书写的过程从“整体——局部——关键笔画”,让学生学会观察,找到规律。

  (第一范文 www.定制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语言。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3、学会积累感悟的办法,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悦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悦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做一期相关的采蜜集,摘录积累相关语言,并进行自学感悟。(采蜜集布置要求:按课文顺序摘,由课内摘到课外,可以从六个层面谈自己的感悟。)课前预先审阅,准备好主讲人,做到有的放矢

  2、自己做一期相关采蜜集。

  3、卡片(人名)

  4、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生读)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伟大,老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写作水平高,作品产量高,文学地位也高,简称“三高”,是不是因为他姓高?

  老师查了一下资料,高尔基的全名是: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佩什科夫,(出示,生读)阿历克赛,以前中文翻译为“阿辽沙”,读过高尔基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些作品的同学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就叫“阿辽沙”,那是因为这些小说很多都取材于高尔基的亲身经历,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俄文的意思是“痛苦”。.

  2.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的高尔基痛苦吗?而是非常的“快乐”,这也是为啥呢?让我们今天来细读课文。

  二.检查自习情况。

  1.课前,我请大家自读了这篇课文,并要求大家做了相关的摘录,都做了吗?老师也摘了,不过我先听听你们汇报一下自学情况,好吗?

  2.打开你们的采蜜集,先简单地交流一下,这篇课文中,你们积累到了哪些认为有价值的句子?

  a.请一位学生交流摘录到的句子,(视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上台展示采蜜集)初步指导读好相关句子,(生朗读不佳,师范读,请生评点,指出好的地方,学生模仿)

  b.师统计班中的相关人数,请相关同学再读这句话,概括成小标题并板书。

  c.如果有句子有价值,学生摘到的不多,师出示自己的摘录本,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4.一些冷门的句子可以事先交流掉。

  3师汇总大家都有同感的句子

  总体评价:这些句子,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值得感悟一番的,同学们很有眼光,老师也很认同,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1.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以上句子在书中划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感悟这些话。

  2.文章不厌百回读,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来读读这些话,之前没摘到的,你用心品悟一下,相信你也会有所发现,可以把感受写在书上,先前有摘录的,如果现在有新的发现,也可以在书上继续补充,这叫温故而知新,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之后我们来集体交流。(先民主再集中,每个交流的同学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眼光独特,书写工整等等)

  二、重点交流。15-20

  1.安排主讲人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这些话,我想每句各请一位主讲人,(解释主讲人身份,激发兴趣)你拿好你的相关材料,到台前来交流,其他同学干啥?(如果基本认同,可以就他的发言进行补充,如果不太认同,可以提出你新的见解。)如果你们的交流能够让陈老师这本采蜜集拿不出手,那你也姓高。

  2.学生交流

  教师鼓励(评点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的)引导(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品评一下),交流不到位的,出示老师摘录本。

  3.指导朗读与背诵

  预设重点句子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父亲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耍

  儿子种花:爱之蕴含

  10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同龄的小孩子可能都在玩耍,而高尔基的儿子却不顾身材矮小,放弃了休息来种植花草,那流淌在土地中的滴滴汗水,都是他对爸爸的爱啊!

  1.学习重点:说话练习,儿子的小,种花的辛苦(想像),种花的用意。

  2.朗读背诵:读好几个关键词。

  3.展示老师采蜜集中未涉及的部分。

  春季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美景如画:爱之呈现 

  花儿的颜色是多么鲜艳多姿,花儿的芳香也是多么沁人心脾,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啊,而这些,都是儿子之前的辛苦劳作换来的。

  学习重点:朗读练习,体会当时的美,色,姹紫嫣红,香,引来了……

  朗读重点:换成小诗,读出节奏感,

  春季到了,

  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春风吹来,

  姹紫嫣红的花儿

  轻轻摇晃着。

  散发出

  阵阵芳香,

  引来一只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爸爸赏花 爱之体验

  只有在深爱并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作为爸爸,看到儿子为自己种的花,那是多么幸福啊,虽然儿子不能长时陪伴身旁,这些花草却可以让他不再感到孤单。

  学习重点:学习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儿子的“给”。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啥时候,啥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悦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悦……”

  写信教子  爱之升华

  终于明白儿子为何会不顾辛苦种那些花了,因为他给得快乐。终于明白高尔基为啥宁愿流亡海外也要不断写作了,因为他也给得快乐。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践行着这条真理,并传达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习重点:学生充分交流,指导思维辨析(儿子与爸爸都给了啥美好的东西?联系生活实际拓展体会美好的东西)

  引导步骤:1.出示“给”永远比“拿”愉悦……

  “给”,永远比“拿”愉悦……

  朗读体会这两句话的不同,突出“给”。

  2.结合文章,儿子给了啥?鲜花,就是尔基所说的“美好的东西”,回读,为何不顾辛苦?因为他给得快乐。

  3.高尔基给了啥?作为一名作家,高尔基也给了啥?(简介背景)这些,也是美好的东西,为何高尔基要“给”,因为他给得也快乐。

  4.出示名言,体会名人的给。

  5.生活中,哪些是美好的东西?(说不出可以创设情景)

  总结:美好的东西,可能物质方面的,你借给同学的一枝笔,一块橡皮,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你对别人的一次安慰与鼓励,一次宽容与谅解,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那些也是美好的东西。

  三、总结升华 5(灵活)

  我借花献佛,想把这段话,送给吴怡,

  请吴怡读最后两节,请十八位学生读,请全班读。

  是啊,何时何地,我们都能给人送去美好的东西,相信,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快乐。 请一起背诵最后两小节。

  四、指导背诵5(灵活)

  师范背,生评点,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信心。(时间充许,学生也背)

  五、布置作业

  以书信格式出示高尔基的信,以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儿子种花 爱之蕴含

  美景如画 爱之呈现

  爸爸赏花 爱之体验

  写信教子 爱之升华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最近一直在提“生态课堂”,啥是生态课堂?莫衷一是,似乎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说法本身没有错。可是,教师在哪里?是不是教师只要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现就是所谓的“生态课堂”?如果是这样?那老师在课堂上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已的一言一行,都成了这“生态课堂”上的非生态因子,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不作为”,那么这样的课到底是“生态课堂”还是“原生态课堂”?

  老师是啥?很久之前就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老师比成园丁,那学生自然是那些花花草草,需要老师在修枝裁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生态的说法。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既是“树人”,其中也必定包含着课堂教学的成份。我相信,有关课堂教学,不管是任何思潮、运动抑或是主义,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可能废弃,它和提倡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导啥,怎样导的问题。

  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导,首先是导自己。对课堂,对学生,对文本,首先自己要有坚定的立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上纷繁复杂的局面,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要做到这点,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情,也需深入研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站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有一份“我就是语文”的自信。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导自己,最终还是为导学生服务的。对学生的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示范,教师课堂上需“言传”,更需“身教”,同样读一遍课文,任何的多媒体设备,都起不到教师亲自读一遍的作用。教师的示范,不仅确立了一种标准,更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吸引力。二:评价,评价是课堂上的润滑剂,它能营造浓浓的课堂气氛,也能使教师始终掌控着课堂的“温度”。三:提炼,对于学生上课讲的比较到位,全面的内容,老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加以引导,化繁为简,用较为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四:梳理,对于学生理解较为片面,只能停留在只言片语的回答,教师要有梳理的能力,采众生之长,加以整理,进而从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解。总之,教师的导,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使之理解得更为清晰,全面。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执教这篇课文的,纵观这堂课,虽然课前的想法比较多,但是呢在课堂上的实际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在学情的把握上不够准确,虽然课前准备方面以予了重视,但是呢课堂上,学生还是有点畏难情绪,不敢谈,谈不出。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环境的不适应,这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后面有听课老师等,这些有别于平时的课堂,学生产生了不适应。二还是主观的原因,我在课堂的引导还是不够,没有适当调整学一的情绪,合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学生想的不是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是在想这个问题我要不要说,这样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效率,使得课堂的节奏缓慢,本课的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地落实。三是在备课前,自已一头的备课备得太实,预设得太多,忽略了课堂上的“备课”,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太可能关注一些学生生成的东西。这些都说明我在导的具体操作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鉴,并逐步改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悦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我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父子之间的爱。3.初步懂得人间有爱才快乐,爱就是奉献的道理。针对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运用生本的教学理念1.全面依靠学生。2.高度尊重学生。运用生本的教学办法:1.前置性学习。2.小组合作。3.小组互动。前置性作业:第一次:1.  读熟读好课文。2.  借助工具书理解“姹紫嫣红”的意思。3.  查找高尔基的资料。4. 课文主要写了啥?第二次:1.查找有关“爱”或“奉献”的资料。2.  小组在习网上或qq群上交流读书收获,在交流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读懂了啥?是从哪里读懂的?是怎么读懂的?想到了啥?为了让第二天小组汇报时能给其他同学留下较深的印象,也便于小组间的互动,我还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了展示用的课件。生本以来,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则:1.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3.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指引学生搜集阅读高尔基、有关“爱”、“奉献”的资料,课上以课文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适时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和理解课文相结合,努力实现着大阅读。布置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先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以课上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小组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骤: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互动、教师抓点提升三个大的步骤实现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抓重点、抓关键,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一节课紧紧围绕你读懂了啥?从哪里读出来?怎么读懂的?想到了啥?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推进阅读上,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课前听《海燕之歌》的朗诵,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中也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

  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第一次前置性作业进行,目的主要是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学课文,查找资料的情况,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再次朗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交流了高尔基的资料,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一步。此时,我也及时布置了第二次前置性作业。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但也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努力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提出几点要求,我想结合这几点谈一谈我在这节课上的实现过程。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表扬激励学生,如注意运用 “说得好”“不错”“掌声””掌声表扬“”掌声鼓励”“热烈的掌声响起来”等语言,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激励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发言。整节课围绕着读懂了啥这个问题来进行?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呼吸”,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在这节课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就是高尔基爱儿子,儿子爱父亲,但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但却达不到高尔基的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所谓大爱,就是高尔基希望儿子爱所有的人,爱就是付出,大爱就是更大的付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小组间的汇报,及时点拨,这是提升,但我觉得这还是小的提升,是在学生小组汇报基础上的提升。但,教师还要有一个针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提升:那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大爱,大爱就是希望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再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进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解读:

  课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全权爱心。本文围绕一个“爱”自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

  课文献血父子家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解释出“‘给’,永远比‘拿’愉悦”这一哲理。这种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的写法值得学习、借鉴。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投影、录音、音乐磁带。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词语,能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简介一下?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知识扩展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的有《在人间》、《妈妈》、《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

  (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啥字?(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

  要求:

  1、学生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4、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过渡:经过课文的初读、再读,相信同学们画出的生字字音一定能读准了,这些生字应该怎么样正确书写呢?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和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话。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齐读出正确读音。

  2、填空:

  xiu xin fang cha yan

  养赏香紫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啥?(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学生试背诵。(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啥?(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啥呢?(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小孩为啥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爸爸表达爱)(板书:爱)

  (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怎样?为啥?(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啥?(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啥?(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悦”)他为啥这么说?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悦)(爸爸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悦……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高尔基 儿子“给”比“拿”好

  教育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3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下面请大家把课文读一遍。(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再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再读,师巡视)

  师:两遍了吧,再读。(生继续读,师巡视)

  师:很棒,读书很投入,很专心,读了三遍,你认识了哪些字?

  生1:我认识了“镢”。  生2:我认识了“嫣”。  生3:我认识了“妻”。

  师:拿着书,把它写在黑板上。(让三名学生分别板书)

  师:把书盖起来,你记住了哪些词语?考考你的记忆力。

  生依次说出了:姹紫嫣红、镢头、红扑扑、彩霞、脸庞、栽种、蜜蜂(师让学生拿着书一一板书,并强调“蜜蜂”不用写,因为这个词简单,大家早就知道了)

  师:你看,这就是收获,读了三遍课文,认识了这些生字,还有词。(师边说边指着黑板上的字、词)来,我们读读这些字。(生读字)

  师:镢,还能组啥词,谁知道是啥意思?

  生:耙子。

  师:记住了才是自己的,记生字,记词语,记得越多越好。

  师:姹紫嫣红是啥意思?猜错了表扬,(边说边竖起一个大拇指)猜对了也表扬。(竖两个大拇指)

  生:形容很鲜艳。

  师:啥很鲜艳?   生1:形容花很鲜艳。  生2:形容花颜色很多。

  师:姹和嫣有区别吗?老师认真查了词语大字典。姹:鲜嫩。嫣:刚开的花。鲜嫩的,刚开的花,明白吗?接着读

  师:脸庞的“庞”可以换啥词?

  生:脸颊。

  师:(指着脸颊处)就这里,小了点。

  师:还有一个词形容也多也乱。

  生:庞杂

  师:庞还有啥意思?

  生:庞大,庞然大物。

  师:三个字要写,(妻 庞 紫)先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书空。然后拿出钢笔在这,端端正正地写。(生描红,师巡视)

  师:指名一生推荐三位书法家。(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分别写,其他同学在下边写一遍,写完后对照。)

  师:拿出一学生的字展示,然后评讲板演的三个字,画圈,修改,指出优缺点,接着让学生观看老师怎么写,展示自己课前练写的字。

  师:写字就应该认真,现在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字是练出来的。——于永正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课文是怎么样读的,指名一生读第1段。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流畅。接着往下读。(随即也指名一生读第二、三自然段)(生读)

  师:一字不差。(生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师:纠正姹紫嫣红的花儿的读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生读)

  师:正确流利。(指名读剩下的部分)(生读)

  师:目前为止,我非常欣赏你的语气,你比他们自然。

  师:下面,老师把课文念一遍,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有啥不一样?

  师:再听一遍,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有啥不同。(师范读,生听读)

  师:你觉得于老师的朗读和你的朗读有啥不同?

  生1:于老师读得很投入。 生2:您读书有感情。生3:您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脸上有丰富的表情。生4:您适当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在哪儿停顿的时间比较长?

  生:读到每个句号的时候都要停顿一下。

  师:停顿最重要。题目读好,一段读好都要停顿。

  生1:老师读的语气很自然  生2:从你的话里我明白了啥叫“抑扬顿挫”。

  师:还有一大特点你们没有听出来,在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有啥不同?

  生:最后一段读得很轻很轻。

  师:是呀,因为那是一封信,信是不会讲话的,我是在替高尔基念。

  师:你们的优点加上我的优点,你们再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师:我认真看每个同学的表情,下面请大家再把信的内容读一遍,看谁笑眯眯的。

  (师指名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朗读,请拿起笔来默读全文,你觉得哪些是要背下来做个记号?你觉得哪些话引起你的思考也做上记号。该背的用一种记号,该思考的用另一种记号。对着要思考的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思考,老师巡视)

  师:通过默读,你觉得哪些句子最值得背诵下来呢?

  (通过交流,总结出最后两段,教师让学生读三遍,然后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你在旁边写了啥?

  生:我画了“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悦。”这句话。

  师:读自己画下来的这句话。

  生1:我从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2:我们应该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快乐。  生3:给:给予 ;取:索取。

  师:高尔基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会永远记住他。(师简介高尔基的情况,并展示自己课前写的批注。)

  生:我画的是“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把花比作红扑扑的脸庞,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

  师:于老师看到这两句话,想到两个词,你们猜猜看。

  (等学生猜之后,教师投影展示自己的批注: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师:读到这,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句话:书是读出来的——于永正

  师:还有一道题:请你替他的儿子写一封回信。师引领学生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1、花开了很漂亮  2、思念儿子  3、多助人)提醒学生注意信的格式,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写回信。(师巡视,从中发现学生的佳作)

  师:指名上台读自己的信,加以点评,评出其中写得精彩之处。(学生写的信很精彩,体贴入微)

  师:于老师也展示自己写的回信,(投影出示)说说最喜欢老师写的哪一段?

  (学生读出老师引用排比的句子)

  师:还喜欢于老师啥?

  生:您会分段;善于引用名言;符号也打在恰当的地方。

  师:会欣赏的人就会有发现,有进步。

  【总评】于老师的课朴实而也生动。其一,整个教学过程以读贯穿始终,课堂上,没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有的只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乐意从读中去理解字词,从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情感,并把文章读得津津有味,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谓是扎实而有效;其二,识字教学中更注重写字教学,不但要求写得正确,而且要求写得规范,把写字教学渗透于课堂的细微点滴之中;其三,读写结合的训练,待学生悟出情了,方才让学生下笔,并授以写回信的办法,所以学生的回信才会精彩纷呈,情真意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4

  智慧小木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开心一练

  一、朋友拉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假期  (    )的花草(    )的脸庞  (      )的花朵

  探望(      )  欣赏(      )    感到(      )     摇晃(      )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

  1.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            )的花儿(            )摇晃着。

  (            )的彩霞染红了(            )的天空。

  (            )的作家高尔基欣赏着(            )的花朵。

  2.补充词语。

  五(   )六(   )     五彩(      )       五(   )十(   )

  万(   )千(   )    色彩(      )    姹(   )嫣(   )

  三、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

  1.高尔基是一位           ,他的作品有《       》、《       》、《           》等。

  2.课文通过叙述高尔基和他的十岁儿子之间发生的"            "以及"           "的两件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         ,以及高尔基                       拳拳爱心。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

  改成"把" 字句:                                                     

  改成"被" 字句:                                                     

  2.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十分高兴。

  改成反问句:                                                           

  开心阅读

  五、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要是你(     )在啥时候,啥地方,留给人们的(    )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悦呀!"

  那时候  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你要知道    给  永远比  拿    愉悦        

  1. 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 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3. 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        )--(       )

  4.儿子留给高尔基的是       ,那是他                                        

  5."'给',永远比'拿'愉悦……"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日积月累

  六、读读背背高尔基的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是学习一辈子。

  4.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5

  一、揭示课题、创设爱的气氛

  1.同学们,静静地看……

  板书:高尔基

  △知道他吗?你对他知道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简介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文坛巨匠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段美丽的故事。

  板书:和他的儿子

  3.谁来读读课题?

  表示人名的词儿连读,意思可以表达得更清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4.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父与子之间发生了啥事?请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儿子是怎么样种花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只有一句话,看似简简单单,其实字里行间蕴藏着动人的小故事。仔细品一品。

  2.全班交流:

  (1)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整个假期没有停止过,很辛苦。

  (2)各种各样,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让我们了解一下:儿子有多大?

  △对儿子来说,种这些花很不容易。那他是种着玩的吗?

  3.闭上眼睛(学生),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这块芳草地。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配乐)

  △看到了啥?听到了啥?闻到了啥?

  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

  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

  听到:风儿和花在做游戏,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闻到: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师叙:这儿原本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的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季的歌。

  △想亲自去吗?美美地读读吧。

  △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啥?

  △在爸爸的眼里呢?他有啥样的感受?

  △这是个打比方的句子,这样的比方恰当吗?

  △你能读出感受来吗?试一试。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儿子思念爸爸,爸爸也何尝不想着儿子呢?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

  (1)捧着爸爸的信,儿子会怎么读?请同学们自己读读7—9自然段。

  (2)爸爸的希望,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

  △第二段信的内容中,爸爸再次提到美好的东西,是啥?

  (花、帮助、关爱、为别人奉献……)

  △给啥?给予、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啥?索取,一味得到别人的关怀而不付出。

  是的,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样的人生因此而快乐吗?

  (3)连起来读读这封信的内容,想读给谁听,就去吧,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他。

  (4)你们小小的年纪,也许爸爸的话语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但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张老师也是在童年时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十几年过去了,是这句话伴随着我长大的,生活的体验告诉我,付出真的是一种快乐。请允许我来代替爸爸,代替高尔基向大家诉说他对儿子,更是对每一位小孩的期望,好吗?

  2.听了爸爸对儿子的希望,看到儿子为爸爸种的花,高尔基博大深沉的爱包围着我们。

  板书:爱

  3.老师再送两句高尔基先生的名言,希望它们能伴随你们长大!

  幻想,使精神得到休息,还可以打扫一下心头的生活灰尘。

  每一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6

  一、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获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悦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三、教学理念

  1、简简单单教语文  2、.全面依靠学生3.高度尊重学生。

  四、说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了,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悦的理解。

  五、说教学流程:

  生本以来,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则:1.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3.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指引学生搜集阅读高尔基、有关“爱”、“奉献”的资料,课上以课文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适时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和理解课文相结合,努力实现着大阅读。布置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先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以课上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小组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骤: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互动、教师抓点提升三个大的步骤实现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抓重点、抓关键,以读引读,以读引说,课堂上紧紧围绕你读懂了啥?从哪里读出来?怎么读懂的?想到了啥?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推进阅读上,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课前听《海燕之歌》的朗诵,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中也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

  1、导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板书一下课题。(指名板书课题)(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写字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小孩们的胆量)板书完成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齐读课题。(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胆量,锻炼了小孩的能力)

  2、指名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让每个同学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是对上一节课的回顾,更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一步小结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组交流(学生交流,前一天的前置性作业。主要围绕读懂了啥?是从哪里读懂的?是怎么读懂的?想到了啥?每个成员交流完之后,然后小组中再围绕读懂的一个问题,再次深入交流。分好工准备展示)课堂四十分钟,不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正好这样的小组可以给每个小孩提供说的机会,锻炼了每个小孩说的能力。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巡视,看看每个小组,都是读懂的啥?这样让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

  4、小组展示

  (一)高尔基的儿子很爱他的父亲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父亲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父亲,跟母亲一起回家去了。

  “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读懂的,你想高尔基的儿子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意大利,一定很累,可是他顾不上休息,而是忙着种花,为父亲留下美好的东西,可见他很爱他的父亲。从上一个自然中的“探望”这个词读出来儿子很爱他的父亲。

  (二)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从“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读出来的。

  我们小组还Lenovo到一首写父母之爱的小诗:

  妈妈的爱 是一杯浓浓的茶 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明白 其中的甘美  爸爸的爱

  似一片浩瀚的大海给予我们一个温馨的港湾。“欣赏”这个词读出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要是你无论在啥时候,啥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悦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悦……”

  5、拓展提升

  .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在这节课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就是高尔基爱儿子,儿子爱父亲,但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但却达不到高尔基的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所谓大爱,就是高尔基希望儿子爱所有的人,爱就是付出,大爱就是更大的付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小组间的汇报,及时点拨,这是提升,但我觉得这还是小的提升,是在学生小组汇报基础上的提升。但,教师还要有一个针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提升:那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大爱,大爱就是希望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由高尔基的信读出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崇高之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高尔基的信中,细细体会这种崇高的爱。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静静地想,细细地品,看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一回过后,让学生看大屏幕,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岛上”“人们”“所有人”把这几个字变成红色。再让学生默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再上,学生可能发现高尔基对儿子的那种崇高的爱。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对儿子的教育,一起读(屏幕出示):“给“,永远比“拿”愉悦!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给”永远比“拿”愉悦。

  生举例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给学生以充分读、思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让学生有感而发。

  6拓展延伸

  你们读懂了高尔基的信,他的儿子也读懂了爸爸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爸爸说,他会说写啥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啥呢?设计这个环节,为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做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写些啥?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但也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努力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7、总结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

  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悦这个道理。赠送名言,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8、说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继续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围绕课文设计延伸作业,不仅能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

  9、说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悦

  总之,生本的课堂,一般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再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进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推荐站内搜索:湖南专升本报名时间、日志大全、感伤日志、2015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曲阜师范大学专升本、读后感1500字、反腐倡廉演讲稿、题库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会计资格证报名时间、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041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