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精选17篇)
《螳螂捕蝉》 篇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并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复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转来转去 祸害 大王 隐伏 处死 前爪 露水
(2)朗读写词语蝉 悠闲 自由自在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隐伏着祸患
(3)说话练习(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词语先说一句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 ①学生自己试讲后交流。 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教师小结 投影出示图片
(4)投影故事内容,齐读 (教师边出示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图片)
(5)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投影句子:“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学生齐读
三、质疑,导入精读
1、读了故事,你想知道啥?
2、学生交流,归纳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学生自主探求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桌讨论,有啥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生交流
五、指导精读感悟课文过渡;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 指名读
(3) 这句话大臣们是在啥情况下说的?
(4) 联系课文说说:“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的意思。
(5) 你觉得大臣的意见怎样?(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6) 指导读好这句话。
(7) 吴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应该怎么样读好这句话。
(8) 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过渡: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说吴王,他也是怎么样做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学生齐读 你认为应该怎么样读,你从中体会出啥?你有啥疑问吗?
(2)教师设疑:(机动)少年为啥不当场进去讲述这个故事?如果当场当时跑进去,会出现啥情况?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一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学生说说)
(3)教师小结以上段落学习的办法。
(三)指导精读、领悟课文第4-12段。
(1) 请大家照以上办法练读以下各个自然段。
(2) 学生练习朗读
(3) 检查: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想一想:每一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 ① 学生评议并进行朗读练习, ② 教师小结:讲一个故事要生动,不然,吴王不爱听。
(4) 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吴王、少年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神情。
(5) 男女生集体分角色朗读。
(6);出示句子讨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啥? “身后的祸患”各是啥? (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 啄 弹)
②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啥?
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啥?身后的祸患是啥?
④这句话和前面哪一句话是有联系的?
小结
(四)指导精读第14自然段
(1)吴王听了有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恍然大悟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啥意思?“恍然大悟”是啥意思?
②吴王到底明白了啥? 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二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说说)
③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 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国的念头。
四、 总结课文学了这一课,对你今后做事有啥启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
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啥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啥,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啥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啥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啥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啥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恍然大悟是啥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啥呀?他做了一个啥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啥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啥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也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啥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螳螂捕蝉》 篇3
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也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也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⑶黄雀延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啥?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啥?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参考答案: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到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捕蝉》 篇4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
(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么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
②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啥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啥?“隐伏着的祸患”也分别是啥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啥?
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
⑥齐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啥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如果吴国攻打楚国,点击一下。那么,周围的诸侯国就会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向吴国发起进攻。也就是大臣们说的——“乘虚而入”。
如果那样的话,吴国将面临怎么样的处境呢?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啥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各自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小结:
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①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 )
②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
③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
④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 )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么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插图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从读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啥成语?(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啥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啥?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也分别是啥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啥?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读课文12节)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啥意思?(板书:恍然大悟 )
3、这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啥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啥?会说些啥?[课件:说一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相机板书:楚国---吴国---其它诸侯国)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与大臣一样,只是劝说的方式不同,如果说大臣是直劝、力劝,那么少年就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一人提示语,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体悟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啥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
当时有啥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啥?(“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螳螂捕蝉》 篇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
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 陆智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
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 陆智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 )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进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么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也怎么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啥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啥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进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啥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么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啥?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么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9、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啥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办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 篇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作者:赵建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泗港小学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进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提倡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办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啥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啥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啥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啥?“隐伏着的祸患”也分别是啥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么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啥“虚”?其他诸候国乘啥“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啥“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办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啥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啥?)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么样的少年?吴王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少年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 篇8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给学生留存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虚拟主机。教师只须作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
【设计特色】开放、有情趣地解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别出心裁入新课
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蝉。(其中简介昆虫:“螳螂”和“蝉” )
2.理解“捕”字。(换成“捉、逮、抓、啄、吃、杀”等来读)
过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啥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理念:导入要自然 、亲切、不露斧凿痕迹,学生要在轻松愉悦、兴奋不已的气氛中开始学习,才能真正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课未始,情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怎么样的一件事?
① 指名说;②同学之间互相说;③再概括些怎么说?④点拨: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把内容再“减肥”怎么说?⑤想一想,吴王和侍卫官,主要也写谁?为啥?用一句话来说。⑥过渡小结:一篇5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侍卫官,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么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侍卫官是一位啥样的人,前面加一个啥词语?并说出理由来。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这一遍我建议大家细细地读,边读边画边思考。
(设计理念:强化初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强化初读,才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减肥”运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有利于训练整体把握的能力,进而发展语言。)
三、细读课文话侍卫
1.细读课文,教师巡视。
2.大家话侍卫官。
板书:侍卫官是一个( )的人。
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计答案有:非常勇敢、为国分忧、关心国家大事、有耐心、爱动脑子、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机智勇敢、粗中有细、爱和平等等。
② 师问:侍卫官的劝叫啥劝?(智劝、妙劝、巧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等)大臣们的劝也是一种怎么样的劝呢?(直劝、正劝、笨劝等)侍卫官是怎么样劝的?劝说内容是啥?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胸有成竹地读,不慌不忙地读,沉住气地读、不紧不慢地读等),自由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
(设计理念:多元解读课文,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学生反复玩味,看似多余,其实学生在这种循环往复,盘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感悟、积淀到内化,让人感受到语文课里有语文。)
四、品读课文悟关系
1.过渡: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上台用符号表示。讲讲你的设计。
3.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吴国、楚国、诸侯国;我们、玩耍、荒废学业等)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4.师问: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板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设计理念:提倡自主学习,绝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点。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
五、玩味词语掀波澜
1.师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啥叫“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啥?悟出了啥?(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卫官的机智勇敢,国家需要安宁,不要战争等等)
2.师总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设计理念:学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给学生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虚拟主机,引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玩耍←—我们←—荒废学业
附阅读短文: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定决心,于是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谁要是来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
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呢也不敢直说。于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也毫不在乎。他就这样连续在花园里转了三天。
吴王听说他这样,觉得挺奇怪,就问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园里去干啥?”
侍卫官回答说:“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并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捉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
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还常与“黄雀在后”一起连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么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妙在哪里?
2、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想到了啥?
《螳螂捕蝉》 篇9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溧阳市城南小学 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啥?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啥。(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么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啥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啥?(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啥?(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三、作业 :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 篇10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溧阳市城南小学 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啥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啥?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啥。(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么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啥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啥?(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啥?(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三、作业 :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 篇11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分小组讨论
(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啥遭到大臣的反对?
(2)少年是用啥办法来说明吴王的?
(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么样的人?吴王是个怎么样的人?
3、逐步讲解
问题:
(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啥?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
(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
(5)齐读这一段
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问题三:(先不讲)
(三)过渡:
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啥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
2.问“蝉怎么样?螳螂怎么样?黄雀怎么样?”
3.比较句子
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蝉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螳螂要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黄雀正要啄食螳螂
5.蝉、螳螂和黄雀有啥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
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啥?身后的陷患各是啥?
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啥联系吗?
(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让吴王发现他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从中你看出少年是怎么样的人?吴王是怎么样的人?
(少年:勇敢机智,爱国)
(吴王:知错就改)
10.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螳螂捕蝉》 篇12
《螳螂捕蝉》教案
丰台区右安门二小 周 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8课《螳螂捕蝉》。我们知道这种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么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新授:
(一)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评读,再指读。
2、范读,说说老师与他们读得有啥不同?
为啥老师能读得有感情呢?(老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词意思:
1、怎么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先理解课文的意思)
想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文言文的办法?(看注解、查字典、对照译文、读)
多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办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理解文言文的办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啥?
b、 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啥发现吗?
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的学习。
c、小结:今天我们有学习了一种“结合上下文”的办法理解文章意思。齐读所掌握的五种办法。
3、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 自己练习。
(2) 指名讲故事内容。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三)解决提出不懂的问题:
1、 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 少孺子为啥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 吴王为啥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 全班交流
第一题:
1、少孺子为啥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1)学生谈。
(2)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啥。(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3)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4)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啥?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5)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啥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也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第二题:吴王为啥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啥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啥?
在夸赞少孺子聪明、机智、勇敢、忠心爱国。
3、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这样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三、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 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对比读。
c、师生合作对比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四、 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1、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同样是劝,办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大臣的办法可能是直接讲道理,少年的办法是巧妙劝说,让吴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见这个少年正是聪明智慧。)
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也足见这个故事在语言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生命力和价值,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的复述。
现代语文是古代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如今大量的古代语言还存在于现代语言中,成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学好文言文,积累大量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 篇13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啥.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啥? 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么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 欲得其前利 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办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也做出了怎么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啥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啥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啥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 瞻前顾后 通盘谋划
不要 只顾眼前 顾此失彼
《螳螂捕蝉》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办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啥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并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一天,吴王决定出兵攻打楚国却招来群臣的反对。那么大臣们的理由是啥呢?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考: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啥?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啥?
2、结果怎么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啥意思?他悟到了啥道理?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啥?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你有怎么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说究竟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观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怎样,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么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么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啥?祸患也是哪些?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啥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啥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样是劝说,为啥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么样的语气?当时有啥神态、动作?)由此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啥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捕) 螳螂 (啄食) 黄雀 (打) 少年
楚国 (攻打) 吴国 (乘虚而入) 其他诸侯
《螳螂捕蝉》 篇15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啥?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啥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啥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啥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啥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啥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啥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啥?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啥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啥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啥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啥?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也是个怎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 篇16
[课题]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 螳螂捕蝉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办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啥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啥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啥?(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啥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啥?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啥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啥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螳螂捕蝉》 篇1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办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啥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也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啥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办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啥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也会有啥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啥?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啥办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啥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啥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啥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也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推荐站内搜索:教育心得体会、自考成绩查询系统、三年级日记大全、成人高考怎么录取、国庆和中秋同一天日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考研准考证查询、大连外国语学院录取分数线、游野生动物园作文、贵州大学自考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