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1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重点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一、导入:
出示一杆秤。问:“同学们,这是啥?(板书:秤)它是做啥的?(称东西的)噢,它是用来称东西重量的。秤是由秤盘、秤砣和秤杆组成的。怎么称才行呢?咱们来试一试称一称iPhone。现在我知道了iPhone的重量了,怎样?秤杆平了。提起秤,指着秤杆问:“这叫啥来着?”板书“杆”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秤,在认真观察一下“杆”字,你发现了啥?读秤杆。
它能称大象吗?(贴象的图片)古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要称大象的重量,到底是怎么称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称象(板书:称)
二、初读课文,注意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同学和老师。)
2、用最快的速度数一数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刚才同学们说不能称大象,为啥?
象很大,看看书,这头象有多大?它是啥样子的?指名读。
过渡:这么大的象,你说有多重呀?(指着一名同学问。)你问一问;另一位官员。官员们在做啥?(议论)
2、出示:议论。啥叫议论?(讨论)刚才我们就是在议论。议论离不开语言,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言字旁。
3、齐读议论
官员们也接着议论了。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官员们在议论啥?
5、官员们首先想出了啥办法?(指名说)
拿着板书指名读:砍一棵树造一杆秤
老师在这里提醒一下,很早以前,人们用来砍树的斧头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砍”字是石字旁。
这种办法行吗?
6、官员们也想出了啥办法?出示:宰割
啊?他们竟然要把人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送来的大象“宰”了?还要用这么锋利的刀个“割”了。读
读完后你心里有啥感觉呀?
这种办法行吗?
7、谁想出办法来了?(曹冲)板书:曹冲
8、谁愿意把曹冲的办法读一下?(指名读)
9、看课件(咱们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来看一看好不好?注意在看时,一定要用心去听,一会儿,老师让你来说)边看教师边叙述。(注意用:首先然后接着直到为止最后)
10、指名到前面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师适当给予指点)
11、曹冲真聪明,造不出大秤,可以用一艘大船来代替,船舷就相当于秤杆;不能宰大象,就用石头代替,他们想出了连大人都想不出来的办法,真了不起。我想咱们班的同学更聪明,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啥?
12、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一看,咱们黑板上还有哪两个字长得象?
注意“秤”和“称”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同。读。
13、记住这个聪明的小孩,(曹冲)他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咱们班有姓“曹”的吗?((预设:如果有就说:你一定也和曹冲一样聪明,同学们一定早认识这个“曹”字了是不是?如果没有就说,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这个“曹”字。跟老师读)
14、说到曹冲,希望你也要记住另一个名字——曹操,以后咱们会学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操”字,咱们经常用,就是我们每天伸伸手,弯弯腰做的“早操”的“操”。
四、巩固识字,借助板书讲故事。
今天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曹冲。下面,谁能借助老师的板书,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复述课文。
五、文章升华、拓展。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小礼物了,想不想要?咦,怎么锁上了?怎么办?哎呀,还有拦路虎呢!我们开火车大声喊一喊它们。
出示儿歌。自由读。一齐拍手读。
儿歌内容:
曹操一日好心情,众人观象真高兴。
一个问题提出来,大象到底有多重?
砍树造杆大秤用,秤大没人提得动。
先宰再割分成块,活活大象要送命。
曹操有子叫曹冲,小小年纪很聪明。
议论声中站出来,我有注意大家听。
一艘大船停水中,大向稳稳站船中。
船舷上面刻记号,再换石头容易称。
石头多重象多重,智慧解题传美名。
我们立志学文化,中华少年出英雄。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聪明才智,知道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
3、会用“也……也……”和“谁带着啥人去干啥”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办法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讨论、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对课文初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激发对人物的认识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板书:称)
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啥?(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到别人或知道有人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讲的就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师简述曹冲: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3岁。当时他只有7岁,却想出了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觉得曹冲怎样?想进一步认识曹冲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实现对人物的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
2、小小组交流检查。
3、集体交流:出示带生字的新词及文中的新词。齐读—指名读。
在出现的生字新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学起来有些困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请同学帮助你?重点落实:“宰”、“微”、“搬”、“称”和“秤”的区别。
4、指读课文,哪个地方你认为读得较为满意了,就请你来展示一下。
5、读了课文,你对曹冲也有啥感受?
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啥称象”的问题。
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小孩,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啥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回答。
2、了解这是一头怎么样的大象。
出示句子,比较:这头象也高也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这头象身子高大,腿很粗。
这两句话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读好这句话。
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啥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
五、作业。
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办法,能正确评价办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办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准备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饭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平秤等,演示“称象”实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新词。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办法,但都行不通,最后是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冲聪明在哪里。
二、学习课文,研究怎么样称象。
1、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曹冲聪明的句子,想想为啥。
2、交流讨论:
(1) 这头大象如此高大,曹冲居然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通过大象的样子,曹冲的年龄来领会)
(2)曹冲当时才7岁,,就能想出称象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吗?为啥?
(3)官员们都想不出让曹操满意的办法,曹冲却想出来了。
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表示啥?
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有啥不足,让曹操直摇头。
(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
表演两个官员的争论。
在两个官员争论的时候,你认为曹冲在想些啥呢?
小结:是呀!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办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办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办法中的不足,另想办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
3、知道曹冲称象的办法。
(1)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清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
(3)开展模拟实验,体会称象过程。
请小孩子们用手头的实验材料,操作整个“称象”的过程,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说清每个步骤。想一想实验过程中,哪个步骤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实验的成与否。(体会课文中“沿着水面、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等词语用得十分准确)
(4)根据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
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
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5、小练笔。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啥?(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
三、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办法、手段)
简单的设计与不简单的收获——〈称象〉教后感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办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啥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小孩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办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孩子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小孩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小孩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怎样激发小孩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孩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也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不久,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办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也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小孩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呢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办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呢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么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办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办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积极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3
《称象》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这一段是教学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有些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实验法。我在备课过程中,觉得采用实验法有三点不足之处:(1)制作大象与大船的模型费时费力,若非专业人员制作,效果也大多不理想;(2)大象上船、船身下沉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这个动作,由于容器体积的局限以及容器内有水,实验时不容易完成;(3)实验进行时远处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
因此,我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
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
此时,让学生思考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的关系。
实践证明,这一办法比实验法效果好。◆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4
安徽省阜阳市莲池小学 陈新意
《称象》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这一段是教学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有些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实验法。我在备课过程中,觉得采用实验法有三点不足之处:(1)制作大象与大船的模型费时费力,若非专业人员制作,效果也大多不理想;(2)大象上船、船身下沉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这个动作,由于容器体积的局限以及容器内有水,实验时不容易完成;(3)实验进行时远处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
因此,我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
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
此时,让学生思考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的关系。
实践证明,这一办法比实验法效果好。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12期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也高也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办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办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办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办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办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简介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 ,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啥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啥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啥?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啥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样?(也高也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也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啥?“到底”啥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也……也……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办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样?“直摇头”啥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啥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啥?(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啥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啥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啥?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办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办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也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办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办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么样?“果然”一词啥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啥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办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啥?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啥?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啥能想出科学的称象办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啥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啥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办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也高也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这个办法的由来。
2、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比较、Lenovo,并灵活运用。
3、理解“议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提示找出有关小节,懂得一小节中的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教具准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也高也大也重的感觉来?(个——跟老师一起读)
出示:
这头象也高也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
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办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 (造称)
(宰象) 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
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办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办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啥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
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办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Lenovo,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办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办法,说说看。
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写话训练
把你设计出的称象办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
这头象也高也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Lenovo,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7
导学流程:
一、导入 :
1、小孩子,昨天我们上课时同学们都做了实验,很多同学都能想出曹冲的这个办法,用它来用小秤称大物件。小孩子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读这个故事,争取能讲给别人听。
二、朗读感悟。
1、请小孩子一边听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写了一件啥事?先小组讲,指名讲主要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把你读得最好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组织学生反复读,弄清: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赶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4、学生再读三、四自段,比较一下,官员们提出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有啥不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也不杀大象。)
5、在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其余的四个二类字,“倒、艘、沉、止、微”。使学生结合课文理解。
三、实践创新。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啥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学习讲这个故事,讲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第三课时
导学流程:
一、导入 :
1、小孩子们,我们知道,我们不但要读故事,讲故事,还要从故事中学会认字,那么上节课小孩子们们学的字都还记得吗?出示生字,如果大家全部认识,老师会奖给大家一个故事。
2、师讲故事:聪明的徐文长。
3、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啥?启发学生遇事要动脑子。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说出自已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已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ch5ng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啥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啥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也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办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进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办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办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办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办法,为啥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啥办法称象?结果怎么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啥。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啥?(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办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啥?(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这个办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办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办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啥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 ,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也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 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啥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办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办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也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办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9
安徽省阜阳市莲池小学 陈新意
《称象》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这一段是教学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有些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实验法。我在备课过程中,觉得采用实验法有三点不足之处:(1)制作大象与大船的模型费时费力,若非专业人员制作,效果也大多不理想;(2)大象上船、船身下沉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这个动作,由于容器体积的局限以及容器内有水,实验时不容易完成;(3)实验进行时远处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
因此,我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
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
此时,让学生思考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的关系。
实践证明,这一办法比实验法效果好。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也高也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办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办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办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办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办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简介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 ,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啥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啥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啥?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啥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样?(也高也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也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啥?“到底”啥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也……也……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办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样?“直摇头”啥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啥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啥?(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啥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啥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啥?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办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办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也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办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办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么样?“果然”一词啥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啥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办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啥?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啥?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啥能想出科学的称象办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啥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啥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办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也高也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003年12月7日]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11
一、读读下面的拼音,再填空。
ch?ng xi?ng c?o c?o y? l?n xi? ch?n
( ) ( ) ( ) ( )
zh?ng li?ng y?o t?u gu? r?n hu? xi?n
( ) ( ) ( ) ( )
二、写出下面字的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____( ) 提 ( ) 线 ( ) 竿 ( )
称 ( )____( )____ ( )____( )
____( ) 象 ( ) 块 ( )
吹 ( )____( )____ ( )
三、用“称”字的不同读音写三个句子。
分析:先弄清“称”的三个读音,根据读音组词,最后用词造句。
① 读 “ch?ng”时为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特指杆称;
② 读“ch?n”时为适合、相当称心;
③ 读“ch?ng”时赋予某人、某单位或某事物的名称。
四、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秤 一( )大象 一( )大船
一( )线 一( )墙 一( )鱼
一( )大树 一( )柱子 一( )帽子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把大象赶到船 上,看船 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 上装石头。
(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
【答案】
一、
称象 曹操 议论 下沉 画线 重量 摇头 果然
二、
称(称象) 提(提问) 线(电线) 竿(竹竿)
秤(秤杆) 题(问题) 浅(很浅) 杆(栏杆)
砍(砍树) 象(大象) 块(石块)
吹(吹牛) 像(好像) 快(快乐)
三、
称(ch?ng):他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称(ch?ng):称砣是用来使秤平衡的金属物体。
称(ch?n):他的出色表现,我称心如意。
四、
一(杆)秤 一(头)大象 一(艘)大船
一(条)线 一(堵)墙 一(条)鱼
一(棵)大树 一(根)柱子 一(顶)帽子
五、
⒉ ⒊ ⒋ ⒈
《称象》随文识字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称象办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办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Lenovo,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也高也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办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也高也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啥?(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啥?(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啥?(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啥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也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办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办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办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Lenovo,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 2、3题。◆
推荐站内搜索:题库精选、小伙伴作文、2021浙江高考查分时间、西游记读后感800字、河北教育考试院自考成绩查询、2020考研国家线会降低、河南二级建造师准考证打印、成人考试、高考录取查询、作文网 小学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