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

  【作业导航】

  1、了解鲁迅生平;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3、学习阅读文章的技巧;

  4、根据上下文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

  一、基础部分

  1、判断下面加粗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纠正到后边括号内:

  菜畦xī (  )  竹筛shāi(  ) 觅食nì (  )       蟋蟀xǐ (  )  鼎沸dǐnɡ(  ) 确凿záo (  )

  2、下面加粗的注音或解释均有一个有错误,把序号写在后面括号里:

  ⑴ a、确凿(zuò)    b、倜(tì)傥

  c、轻捷(轻快)   d、缠(chán)络(  )

  ⑵ a、消释(溶解)   b、盔(kuī)甲

  c、秕(bǐ)谷     d、书塾(shǔ)(  )

  ⑶ a、珊瑚(hú)    b、收敛(jián)

  c、菜畦(菜地)   d、斑蝥(máo)(  )

  ⑷ a、系绳(jì)     b、诧异(惊奇)

  c、方正(淳朴)   d、骨髓(suǐ)(  )

  3、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句中:

  ⑴ 葚 湛 堪 斟

  ① 我们看到了李宁精__________的体操表演。

  ② 秦始皇兵马俑__________称世界珍奇。

  ③ 桑__________比覆盆子味美。

  ④ 请你__________酌一下,怎么样改这篇文章。

  ⑵ 荚 夹 颊 狭

  ① 豆类植物的果实叫__________。

  ② 张飞鸟的两__________是白色的。

  ③ 这是__________义的理解。

  ④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一个__________角。

  4、依照文学常识或课文内容填空:

  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__》。作者鲁迅,本名________,字_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收在《____________》里。

  ⑵ 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我不知道为啥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⑴ 回忆原文,本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

  a、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的过渡

  c、总结百草园的生活

  d、引起思考

  ⑵ 选择能够准确体现“也许”这一词语意思的一项( )。

  a、表达了“我”的极度不满的心情。

  b、表达了“我”非常气愤,懊恼的心情。

  c、表达了“我”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d、表达了“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认真思考的心情。

  ⑶ “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啥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

  ⑷ 本段文字运用(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景物描写

  二、提高部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说《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也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震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选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啥修辞手法?有啥表达效果?“全体”在这里是啥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啥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啥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

  依据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出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中,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故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家乡明”的感慨。

  【参考答案】

  一、1、qí  √  mì  xī  √  √

  2、⑴ 凿应读záo;⑵ 塾应读shú;⑶ 敛应读liǎn;⑷ “方正”的意思为正派。

  3、⑴ ①湛  ②堪  ③葚  ④斟; ⑵ ①荚 ②颊  ③狭  ④夹;

  4、⑴ 朝花夕拾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小说 杂文 散文 诗歌 鲁迅全集

  ⑵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不限趣味

  5、⑴ b 

  ⑵ c

  ⑶ 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小孩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

  ⑷ b

  二、1、心里很震惊。 粗糙不细致。 

  2、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3、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更具体形象,写出“我”当时的心情。

  4、表达“我”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及对这四本书的喜爱之情。

  5、善良、心细、乐于助人。

  【试一试】 

  我梦想,来到了赤壁古战场,在滚滚的波涛中,感受惊涛拍岸的豪情;我梦想坐在岳阳楼上,从一望无际的湖水中,体会波澜不惊的境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2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基础巩固题1.给加点字注音。  (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桑椹(    )          脑髓(    )            收敛(    )            脊梁(    )书塾(    )        和蔼(    )        宿儒(    )            金叵箩(    )蝉蜕(    )        倜傥(    )        秕谷(    )            锡箔(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组人迹罕至a.稀罕    b.稀奇    c.稀少 宿儒a.年老的,经久其事的b.住宿的      c.一夜的识破机关a.计谋,心计  b.开关    c.关键3.下面的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正确使用标点)a.新的学年开始了,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魏校长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读书为了啥?b.一桩桩的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c.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d.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4.下面横线处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            的石井栏,_____的皂荚树,_____           的桑椹……a.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b.碧绿    光滑      粗大    紫红c.绿色   光滑    高大    红色                        d.碧绿    光滑      粗大    红色5.少年时代的鲁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是因为(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鸟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有力地吸引着他那好奇的心。b.他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希望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过无忧无虑的生活。c.他不愿意上学,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在百草园玩得最快乐。6.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故事的问题,下面有四种看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合情合理  (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a.这是个迷信故事,是吓唬小孩的,作者是批判这个故事的。b.这个故事是从儒家说教派生出来的,原意是在于逼诱儿童“有志于学”。c.这个故事是说百草园内有恶毒事物。d.这个故事很吸引小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7.填空。(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_____   ,原名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他一生著作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收在《        》里。本文选自《        》,此书是鲁迅先生回忆_____的一本_____。(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体裁是_____,标题当中的“从……到……”表明文章主要是以____             为顺序记叙的。(3)课文通过百草园_____            生活和三味书屋_____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含蓄地批判了                     。(4)全文运用_____办法,突出中心思想。(文学常识、记叙顺序、中心意思、写作特色相关知识要点)●强化提高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回答问题。 (一)不必说_    ,_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不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bān máo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_____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_____,_____,_____,_____。8.将文中横线处补全。(强化记忆力)9.在原文中用“∥”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10.这段景物描写扣住景物各自的_____。描写菜畦、桑椹,突出了它们的_____;描写皂荚树、石井栏,突出它们的_____;描写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_____;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_____。(a.形状  b.颜色  c.声音  d.状态  e.特点)11.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其原因是  (注意详写与略写内容)a.这些景物描写同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比较,没有趣味,因此“不必说”它们。b.这些景物没有啥特色,因此用“不必说”来否定它们。c.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简介,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12.这段文字描写景物有详有略。详写啥?略写啥?正确答案是a.详写两个“不必说”所说的百草园的概貌,略写“单是”所提的“泥墙根一带”景物。b.详写“单是”所提的“泥墙根一带”景物,略写两个“不必说”所说的百草园的概貌。13.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14.“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这句话表现了儿童的一种啥样的天性?  15.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每件事不超过4个字)(1)_____      (2)_____      (3)_____      (4)             (注意字数要求)16.上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各举一例。  (修辞手法的辨认)    (二)冬季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7.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段段意:_____                      。(要注意语句的“简洁”)18.给文中加“△”的字注音。塑_____               罕_____         觅_____               系_____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词义。  (字词的音和义的掌握)鉴赏                        人迹罕至_____                        相宜_____                       20.在原文中用短线画出准确描绘捕鸟全过程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表达了儿童捕鸟时啥样的心情。  (理解动词所起的作用)   21.这段内容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要将文段的作用放到全文中理解)   (三)我不知道为啥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22.这段文字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从内容上看重点是承上还是启下? 2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哪些语句表现得最充分?  (紧扣“留恋”的感情去寻找相关的句子) 24.文中加点的词语可不可以删去?为啥?  (关键词是“也许”和“我的”) ●课外延伸题爱  的  弧  线文/马德  ①妈妈胳膊腿疼的毛病,是在生产队担沙的时候落下的。记得我都上小学五年级了,还拿妈妈开玩笑。妈妈在灶火堂一边烧火,一边说,今天的胳膊疼痛得厉害,该变天了哦。我便趁势学着电视里天气预报的口气,高声播报:胳膊疼,腿疼,下雨天阴。②那会儿,更多的事情不懂。有一次,妈妈到大队里,为队部洗床褥被单。那些床褥被单,时间太久了,臭气难当。当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当着妈妈的面说,丢人,竟然去给大队洗被褥,梁顶的四茹他妈都不会干,你却去,胳膊腿疼,活该!爸爸拿起笤帚就揍我,一边揍,一边骂,不多挣个义务工,你拿啥去上学?虽然妈妈竭力地袒护着我,但我内心里依旧充满着对妈妈的不屑和蔑视。③但啥也阻隔不了妈妈对我的爱。有一年,妈妈来县城的高中看我。换粮的车队临时有事,到马市口去了,妈妈只好中途下车,离城里还有十五的路呢。妈妈背着个大包袱,硬是一步一步,拖着疼痛的双腿到了县城。看到我的时候,妈妈哆嗦着站不住,就坐在学校大门口的水泥台上,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揉搓着有些肿了的双腿。妈妈走的时候,我要送她一程,妈妈说:“妈没事,妈没事,你回去吧。”说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结果,没走出几里路,妈妈便疼得一步也走不动了。④大二的寒假,我用做家教的钱破天荒地给妈妈买回几瓶治关节炎的药。妈妈高兴极了,来说,她把药放着,却舍不得吃。逢左邻右舍的过去,才从柜里拿出来,说:“这是小子给买的。”言语中充满着喜悦和自豪。后来,我上了班,再给妈妈买药回去,她便责怪起来:“贵巴巴的,买这个干啥?我的胳膊腿也没事,好好把钱攒__下来,等着买房的时候用吧。”有一次,妈妈悄悄地把我拉到柜边,把上面的米轻轻扒开,露出几张钞票来,说:“这不,妈也正给你攒着呢。”⑤我不禁泪水朦胧。⑥好不容易,房买下了,账也还清了,妈妈该享几天清福了,有一天,妈妈打电话来说,她把村里的二十几亩稻田包下了,准备种几年。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一天到晚胳膊腿疼的,还包稻田,简直不要命了。我给姐姐打电话,劝母亲把地退了。然而,妈妈最终还是没有听我们的。我说:“你不把稻田退了,将来身体出了啥问题可别想让我们管!”说完后,我不管妈妈饿反应怎样,就气呼呼地把电话挂断了。⑦这两年,教重点高中,我一直顾不上回去。今年春节的时候,硬着头皮和学校请了个假,我和妻儿从平原回到了家。妈妈似乎早已忘了我对她的“训斥”,忙着杀猪、压粉条、磨豆腐,乐呵呵地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二十九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喝酒,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上学的事上了,姐夫说,他们村里的小旦,今年考上了大学,结果家里拿不出钱来,去不了。说到这里的时候,爸爸端着酒杯,把杯凑到了我儿子唇边,说:“咱小宝不用发愁,你奶奶说了,再多包几年稻子地,一定把你上学的钱攒出来。”说完,爸爸笑了,儿子笑了,一家人都笑了,而那一夜,我却喝醉了。⑧初四,我们张罗着回单位去上班。将走的时候,姐姐、姐夫、小外甥一家人出来相送,妈妈腿脚不方便,我没让她出来。我们在车里坐定,朝着窗外的人挥手,就在这时,我看到不远处的土坡上,妈妈不知啥时候,也出来了,风很大,妈妈倚 __ 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她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也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车已经启动了,当我向那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妈妈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⑨一条比疼痛更长的,爱的弧线。 1.文章说“我内心里依旧充满着对妈妈的不屑和蔑视。”我为啥会有这种想法? 2.从文中第四段看,同是儿子给妈妈买药,但妈妈前后的态度却完全相反:由“高兴极了”到“责怪起来”,该作何理解? 3第三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推测一下妈妈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4 “妈妈似乎早已忘了我对她的‘训斥’”中“训斥”具体指啥?(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 “我不禁泪水朦胧。”“爸爸笑了,儿子笑了,一家人都笑了,而那一夜,我却喝醉了。”这两句话分别反映了我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6在文中有多处刻画妈妈的句子,请任意找出两句加以品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考模拟题一.古诗文默写。(给条件默写)①《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军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          。②《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       !③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吟颂黄河,赞美黄河。请写出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句子(意思完整的上下两句):                 ④、写出古诗词中带月的诗句。                         。⑤、写出古诗词中带雨的诗句。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试题。绿色的心①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的春花。②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年;                                ③夏、秋、冬只属于肉体,心灵之树是常青的。④“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⑤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跨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⑥德是高的,心是诚的,爱是纯的,心便会永远是绿色的。⑦季节的斑斓和诱人,来自自然的造化;芸芸众生的春景,源自于创造。诗人有云: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⑧一生的春色,需要一生的装点。⑨拥有绿色的心,便会拥有一切。 1、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                                  宛若:                      斑斓:                因噎废食 :                            芸芸众生:     2、之所以说心灵之树是常青的是因为                 ;心灵之树常青就应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生命应该保持本色呢?本色有是啥呢? 4、生命的意义是啥?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模仿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仿写句子,要求话题一致,结构、句式、修辞相同(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基础巩固题一、1. shèn  suǐ  liǎn  jǐ  shú  ǎi  sù  pǒ  tuì  tì tǎnɡ  bǐ  bó2.c  3.c  4.a  5.a  6.d7.(1)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小说  杂文  散文  诗歌  鲁迅全集  朝花夕拾  早年生活  散文集(2)散文  虚拟主机的变化(3)自由欢乐  单调枯燥  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4)比照(对比)二、强化提高题(一)8.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长吟  伏  窜  斑蝥  喷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也酸也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9.去了。‖单是……好得远。第一层:写百草园的概貌。  第二层:详写泥墙根一带的不限趣味。10. e  b  a  c  d  11.c  12.b  13.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不限趣味。14.儿童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究。15.(1)找蜈蚣  (2)玩斑蝥  (3)拔何首乌  (4)摘覆盆子16.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比喻: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二)17.雪后捕鸟充满乐趣  18. sù  hǎn  mì  jì19.欣赏;少有人来;适合20.扫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兴奋欢乐的心情21.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这一段再写冬季的捕鸟活动,就写出了一年四季百草园都是“我的乐园”。(三)22.重点是承上,是对百草园生活的小结。23.“我”对百草园的生活是留恋的。  ade……木莲们!……24.不可以。不删掉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若删掉了三个“也许是”则由无法肯定变为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了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书塾的反感。删掉了“……我的木莲们!”表达不出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离开百草园的无奈。三、课外延伸题1.我觉得妈妈竟然去干连“梁顶的四茹他妈都不会干”的“为队部洗床褥被单”的事情,丢人,没面子。2.“高兴”是因为妈妈感到儿子长大了,很懂事了;“责怪”是指妈妈在我上班后仍为我操心,想为我攒钱买房,不舍得花钱。3.从妈妈“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揉搓着有些肿了的双腿”可以看出她的腿很疼,但是呢为了不上儿子分心,担心,便强忍着疼痛去掩饰。4.“训斥”指“我说:“你不把稻田退了,将来身体出了啥问题可别想让我们管!”说完后,我不管妈妈饿反应怎样,就气呼呼地把电话挂断了。5.我为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体贴感动,自豪。6.“妈妈哆嗦着站不住,就坐在学校大门口的水泥台上,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揉搓着有些肿了的双腿。妈妈走的时候,我要送她一程,妈妈说:“妈没事,妈没事,你回去吧。”说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结果,没走出几里路,妈妈便疼得一步也走不动了。”通过语言和动作写出妈妈对儿子的关心;“妈妈悄悄地把我拉到柜边,把上面的米轻轻扒开,露出几张钞票来,说:“这不,妈也正给你攒着呢。”这一细节描写再现了妈妈的体贴入微;“妈妈不知啥时候,也出来了,风很大,妈妈倚 __ 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她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也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车已经启动了,当我向那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妈妈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写出了妈妈对儿子的依恋。   中考模拟题一、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略二、《绿色的心》1、凋零:花朵凋谢零落  宛若  好象    斑斓  灿烂多彩    因噎废食:比喻怕出问题,索性不干     芸芸众生  指众多有生命的东西。2、搏动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的春花。有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3、从成、败、荣、辱四个方面论述生命应该保持本色、保持超然的态度、具有博大的胸怀、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坚韧的品质4、生命在于创造,行动是美好的语言、足音是征途的节拍。5、晚春四月,芳菲渐尽之际,远山幽径,柳暗花明,辉煌着黄昏的执著,这是晚晴的暮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3

  教案示例之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二、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比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词语教学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题解:在纪念鲁迅先生(板书有着重号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 总表)诞生一百 周年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从报纸、电视、电影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①,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生平。(学生读注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么样分?回答,归纳:第一部分(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集体朗读课文第1节。

  提问:文章一开头简介了啥情况?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简介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么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也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节(或听录音),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么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啥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么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 (写在小黑板上)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啥季节的景色?春天(写在小黑板上)。作者描写春天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啥季节?夏天。作者描写夏天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啥季节了?秋天。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也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啥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 ”,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不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啥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也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么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节,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节并思考:这儿写了啥事?回答:写了长母亲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做“思考和练习五”。

  3.预习课文(第7节到末尾)的词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7—24节)

  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词注音,正音,然后释义。)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渊博yāun,消释,

  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

  厥土jué,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

  绣像xiù。

  三、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1.齐读课文(第7—8节)。

  提问:这几节主要写了些啥?回答: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季的乐趣。

  默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办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文章第8节也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爸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

  2.轻声齐读课文第9节。

  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么样的心情?回答,归纳: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小孩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么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3.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么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也怎么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14节)后回答。

  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我对先生的印象也怎么样?回答,小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也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课文(第10—11节)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4.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么样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4节)(一人当“我”,一人当“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第20节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请同学们加上标点)

  提问:“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么样的?回答,归纳: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的教学办法: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教学内容:“有念……”“有念……”,“有念……”,是封建陈腐,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籍。这里作者如实地描绘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俗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当先生摇头晃脑读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这反映了小孩们的爱好同封建教育内容、方式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提问:你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10—24节)对三味书屋有怎么样的印象?回答,归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

  5.归纳主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同欢乐有趣的百草园对比着写,突出了怎么样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6.归纳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办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以课文第2自然段为例)

  四、布置作业 :

  1.做“思考和练习四”。

  2.抄写课文词语。

  3.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可以说历年来都有争议。人教社新初语第一册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这个问题就不能回避。老实说,笔者对此文已教过数遍,但随着生活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了新的理解,这恐怕也是这篇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我认为本文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对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也有人据“我”在文中询问“怪哉”一事,归纳为“追求知识”,笔者以为欠妥,充其量也只能算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不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理由如下:

  首先,从作品的写作背景看。

  众所周知,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从百草园到在味书屋》也不例外。它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所以《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也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而《朝花夕拾》的写起缘起和本意,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有明确的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写作此文时,正是作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芜杂”(烦乱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在“小引”里,还有以下两段话,供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呢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作者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的一篇,其创作动机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二是这篇文章是作者“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完成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呢我不能够。”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地艰难,心情也是多么的“离奇和芜杂”。

  其次,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

  作品共写了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二者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谁褒谁贬,厚此薄彼的情况。百草园的生活自不必说,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也何尝不是呢?这里环境优美,“走过一道石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可谓曲径通幽。书房里的陈设也让人产生新奇之感:“中间挂着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更是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那种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溜到园里玩耍的乐趣,是何等的刺激而也令人难忘!而且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呢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没有啥师道尊严。写三味书屋的乐趣,就如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是一样的,可谓历历在目。就连小孩们最头痛的读书活动也充满着乐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从以上所举的这些描写来看,无一不是充满着率真的生活乐趣。那种认为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里的封建教育对儿童束缚的观点,实在是牵强附会。

  问题是,作者为啥要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的生活?除了作者在“小引”中提到的心情“荒芜”,聊以自慰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为了正义和生计,四处奔波,却到处受到排挤,打击和碰壁。其处境正如作者在《自嘲》诗中所说的那样“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被学者们挤出集团”是多么惨痛的结局啊!故作者只能回忆童年时代的美好生活,聊以自赏、自慰,来舔噬伤口,并表达自己对黑暗残酷现实的不满和强烈愤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之所以创作《桃花源记》,不就是用来表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吗?所以,笔者以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表达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不限留恋外,更主要的还是把童年生活与现实生活作出鲜明的对照,突出现实生活的阴暗,表达自己被“挤出集团之后”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中文语文》03年第9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简介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呢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怎样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啥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呢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呢在这篇文章中也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季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呢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6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办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么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啥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啥?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啥动人之处;“似乎”,也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孩子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么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也酸也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小孩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也写的是啥?是一个啥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啥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小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啥?

  写的是冬季的百草园。 

  4. 冬季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啥事?

  5. 捕鸟 。

  6.文章是怎么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啥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办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啥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啥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啥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么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也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呢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啥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啥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

  第三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

  一、 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 订正作业 。

  三、 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不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也有      、     、     。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故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

  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不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写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表现百草园中的不限乐趣。用提问“怪哉”、小园乐趣、师生读书的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学情分析】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课文中生僻字词较多,要利用工具书掌握。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复述课文几个片段的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比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进而领会文章主题的深刻性。解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气氛中完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办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办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虚拟主机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课文按虚拟主机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也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

  (指明几个同学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

  二、解题

  1、由学生来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啥,这里指啥?(早晨,童年)“夕”本来指啥,这里指啥?(晚上,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3、解题:

  首先,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

  ⑴ 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么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

  ⑵ 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怎样。

  ⑶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同学们就一起走进百草园,跨进三味书屋。

  三、阅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⑴ 体会上面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

  ⑵ 用横线话出你不认识的或是不懂的字词。

  ⑶你对“百草园”的印像怎样?

  2、字词掌握: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倜傥 书塾

  桑葚 油蛉 斑蝥 珊瑚 攒 敛 脑髓 人迹罕至秕谷

  系 宿儒 蝉蜕 拗

  (出示课件,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学生活动: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启发学生分段)

  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哪两个片断?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

  第一部分(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第二部分(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可能产生的分歧,第9段是应该划分为哪一部分?明确:过渡段一般从属于上面的部分)

  启发: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四、精读课文百草园部分

  1、“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呢,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啥?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啥要这么写。

  2、请同学速读课文开头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

  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一共有14种:“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表现这些景物呢?

  (学生上黑板填写)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长呤的)鸣蝉,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 (低唱的)油蛉 (弹琴的)蟋蟀

  (喷出烟雾的)斑蝥 (像人形的)何首乌 (也酸也甜的)覆盆子

  学生活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些修饰性的词语都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其些的词语换一下,让其表达出的是厌恶的感情。该怎么改?

  油蛉在这里(低啼); 蟋蟀在这里(抽泣)

  有时会遇见(吓人)的斑蝥;喷出一阵(恶臭)

  归纳总结:

  ⑴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也许是因为井栏经过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也许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

  ⑵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

  ⑶ 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利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们的羡慕。

  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小孩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

  作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这些景物的呢?

  (提示)形状、声音、颜色、味道。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啥季节的景色?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这是啥季节?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该是啥季节了?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也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融情入景,景中有人。作者在写景的时候洋溢着喜爱的感情,作者用了哪一个句式,把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两个句式往往是表达对事物更进一步的说明。

  用了两个“不必说”,先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不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

  先写了整体的百草园,从特别的泥墙根一带。

  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景物井然有序,条理清楚。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和“单是……就……”造句。

  本段中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起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喜爱的感情,注意读出感情来。

  3、研读第3段至第6段:

  除了百草园这些可爱有趣的自然景物外,百草园还有一些啥让我觉得它是我的乐园呢?

  美女蛇的故事,雪天拍雪人,捕鸟。

  试着复述“美女蛇”这个故事。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啥联系呢?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五、小结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里不仅有春夏秋美丽的动物,植物,还有惊险的传说故事。那么百草园的冬季是啥样的呢?在冬季也会发生一些啥事呢?

  六、布置作业

  1、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

  2、背诵课文的第二段。

  3、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品赏文中最喜欢的句子。

  3、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品赏文中最喜欢的句子。

  2、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一起背诵课文第2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里不仅有春夏秋美丽的动物,植物,还有惊险的传说故事。那么百草园的冬季是啥样的呢?在冬季也会发生一些啥事呢?二、研读捕鸟一层。

  1、捕鸟的过程(第7段):

  作者一开头写道:“冬季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冬季的百草园真的无味吗?不下雪就无味,下雪了就有味了,可以拍雪人,塑罗汉,捕鸟。作者最喜欢在雪地里做啥呢?

  (捕鸟)

  请同学们默读第7段,找出描写捕鸟的部分,画出描写捕鸟一系列动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想一想这一连串动词,可不可以颠倒呢?

  (这些动作都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作者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2、第8段写了一些啥?

  润土的爸爸。

  写润土的爸爸有啥作用?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爸爸。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爸爸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总结百草园

  读完了鲁迅先生简介的百草园,百草园给你留下的啥印象呢?

  有趣──乐园

  三、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百草园里有我的许多趣事,是我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也是怎么样呢?

  1、你是怎么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2、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像百草园中生机勃勃。

  寥寥几笔,就使我们感到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4、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注意下面几句话的读法:

  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⑵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⑶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意思是: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⑷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⑴ “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

  ⑵ 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⑶ 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

  ⑷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⑸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的教学办法: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教学内容:“有念……”“有念……”,“有念……”,这些生涩难懂的句子。少年的鲁迅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吗?

  板书:枯燥的读书生活──三味书屋

  五、研读第9段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使我畏惧,作者是怎样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在一起的呢?

  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九段,思考: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啥作用?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啥样的感情?

  作者是怎样将自己对百草园的流恋写出来的呢?

  三个“也许”表示猜测,不肯定的语气,作者在猜测为啥把自己送进私塾里去,是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在百草园做的一些事情。

  “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加上“我的”,表示了与这些东西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似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六、讨论归纳文章的主旨

  1、你认为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根据鲁迅先生在不止一篇文章中都批判过封私塾教育的陈腐,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文章中有许多部分都写出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2、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对比,表现了儿童们更加与大自然的接触,渴望自由的生活,而不是那种呆板的教育。这一观点的重心在于表现儿童的向快乐的生活。

  3、无论是乐园生活,还是读书的日子,其实对于童年来说都是一份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在书屋里不是也有许多乐事吗?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于表达作者我的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八、作业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季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8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

  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

  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

  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而对“三味书屋”部分,因其距学生的生活略

  显遥远,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

  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

  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

  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虚拟主机和气氛,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一、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这一课着重实现两个教学目标 :(一)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写事物的办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二)体会作者轻松愉悦、幽默风趣的散文笔

  法。

  二、导入  新课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

  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悦、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

  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四、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

  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

  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

  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

  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

  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

  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

  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

  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

  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

  把桑椹,也红也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

  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

  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

  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

  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

  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也从高处写到低处,写

  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也从动物写

  到植物,动物也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

  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

  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不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啥句式?(采用了“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

  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不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

  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

  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

  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

  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不限的

  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

  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

  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季的百草园怎样呢?(不下

  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

  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

  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

  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

  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办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

  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也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

  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啥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

  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啥,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

  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

  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全文见新高

  中《语文》第二册)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怎样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

  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

  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啥?(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

  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

  ……;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

  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

  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

  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五、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

  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悦,幽默风

  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六、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妈妈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

  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季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

  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办法试着

  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9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还常随妈妈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16岁时去学堂读书,后也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也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回忆了他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

  三步自读

  一、泛读。

  正音

  确凿(zuò) 畦(qí) 椹(shèn) 蛉(líng)

  蝥(máo) 珊瑚(shān hú) 攒(cuán)

  敛(liǎn) 髓(suǐ) 罕(hǎn) 觅(mì)

  秕(bǐ) 系(jì) 绳 筛(shāi) 朔(shuò)

  渊(yuān) 蜕(tuì) 鼎(dǐng) 窦(dòu)

  厥(jué) 柚(yòu) 倜傥(tì tǎng ) 叵(pǒ)

  拗(ǎo) 盔(kuī) 箔(bó)

  课文注释中必掌握的词语

  确凿 菜畦 长吟 轻捷 攒 机关 敛 罗汉 鉴赏 人迹罕至 书塾 无从 方正 东方朔 宿儒 对课同窗 戒尺 人声鼎沸 绣像 影写 绅士

  补充释词

  1.纳凉:乘凉。纳,享受。

  2.毕竟:到底。

  3.牌位:指神主、灵位或其他题着名字作祭祀对象的木牌。

  4.片段: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

  二、速读。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也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也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简介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不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母亲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季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简介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精读。

  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第9自然段在全文有啥作用?

  第9段是过渡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迁移、生活变化,没有过渡前后两部分就连贯不起来。本段不但是呢结构上的过渡,也是思想感情的过渡。全段五句话。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让人惧怕和压恶的。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这种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绝然不同的态度,正是我们理解全文的钥匙。

  2.作者为啥喜爱百草园?

  ①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一下这段写了啥?再看看用啥办法写的?为啥这么写?

  这段写了热天百草园草木葱茏,色彩斑斓,昆虫鸣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明这里能给小孩们不限趣味。作者用了以下办法:A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强调园中最不起眼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不限趣味”,那么显眼的地方自不必说了,这样写突出了整个园子的乐趣,给人总的强烈的印象。B每种景物的特点都用准确的语言形容描绘出来。对好看的景物描绘颜色:如“碧绿”显得菜长得旺盛。“紫红”写桑椹成熟,令人眼馋;描写形状:“如“肥胖”是黄蜂的特征。“缠络着”是两种藤树的生态;描写动态:如“伏”、“窜”等。对好听的就描写声音:如“低唱”、“弹琴”写出油蛉和蟋蟀和谐的叫声。对好玩的就写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斑蝥从后窍喷雾,象人形的何首乌根吃了可以成仙。对美食就写味道:如覆盆子“也酸也甜”。准确描绘景物特征使人印象真切,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充满乐趣。C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写。如“碧绿”和“紫红”,“伏”和“窜”,“肥胖”和“轻捷”,“长吟”和“低唱”,“高大的”树上和“断砖”底下等等。这样对比不但给人印象鲜明、强烈,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式各样,丰富多采,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的确乐趣“不限”。D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办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对小昆虫产生亲切感。“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不但颜色美丽,而且很珍贵。总之,鲁迅用了多种手法写百草园的景物,寄情于草木虫鸟,是为了表达对那段生活的喜爱。

  ②阅读第7段,说说鲁迅对冬季百草园的感情。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字有转折的意思,强调雪天是有趣味的。这趣味从捕鸟可以看出。鲁迅用了9个动词把捕鸟时准确的动作、紧张的心情全写出来了,连回忆时的愉悦心情,也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

  ③第4-6段和第8段写长母亲讲故事和闰土爸爸教捕鸟,这些和百草园的乐趣有啥关系?

  这两段是插叙,是对热天“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做解释,对冬季捕鸟做补充说明。长母亲的故事优美动听,闰土爸爸教捕鸟经验丰富、耐心诚恳,这些都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母亲和闰土爸爸是鲁迅童年崇敬、佩服的、对鲁迅有很深影响的两位劳动人民形象。插叙这两段虽不是实写百草园的景物,但揭示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另一原因。

  ④联系“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说说百草园为啥是我的乐园?

  这句回忆时的话,是对百草园的客观评价。因为,百草园尽管在小孩们的眼里是美的,但毕竟不是景色胜地,而是以野草多而有名的。句中也强调它是“我的乐园”,暗示我们,它的乐趣不在于景物。读完第一部分更可以看出百草园成为乐园的原因是:那里有自由愉悦、生动活泼的生活;在那里能学做人,长本领。

  3.作者为啥不喜欢三味书屋

  先要看看鲁迅回忆三味书屋生活,主要写了几件事?再看看每件事想说明啥?

  ①“怪哉”虫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压抑学生的求知欲。②去后园的事,说明在三味书屋“只要读书”,不准玩,没有正当的娱乐,枯燥无聊。③师生读书的场面,除喧闹可笑之外,还说明三点:A学生读的都是《论语》、《尚书》、《易经》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B读时不懂书上的意思,不知该在哪里停顿,有的句子还心不在焉地念错了。C读几句应付一下先生也就算了。以上说明在三味书屋是只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学内容和办法都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还要明白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不是由于自己不爱学习。鲁迅当年是个爱学习的小孩。他热爱老师,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第11段)。他爱读书,读的书多,成绩也好,得到老师喜爱(第16段)。第22段“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不是说没有读书,是说鲁迅并没有成为那些书的俘虏。而一本本绣像实质是对旧教育反抗,是对自由活泼的生活的追求。

  4.鲁迅当年已46岁,为啥要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段生活?

  1926年,鲁迅由于坚持在文化领域同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及其帮凶进行斗争,受到北洋军阀的通缉和迫害。为了避开这些,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他从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就发现厦门一样弥漫着封建主义的毒气。厦大校长还在提倡复古尊孔,学校一片腐败现象,很使他失望。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的总题目陆续发表。“重提”清末社会的往事,流露的却是由现实斗争激发出的反封建主义的毫情。

  5.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回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的腐败,含蓄地表现了他反对封建主义的决心。

  知识检测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系2.攒3.凿4.间

  二、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解释。

  三、听写下列词语。

  确凿 菜畦 轻捷 臃肿 脑髓 陌生 乘凉 鉴赏 人迹罕至 缘由 渊博 毕竟 人声鼎沸

  四、填空。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 在树叶里 , 的黄蜂 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的 的 一带,就有 。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 ;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 ,便会 ,从 喷出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木莲有 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 的,吃了 ,我于是 拔它起来, 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如果 ,还可以摘到 ,象 的小球,也 也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五、下面一段话中的加黑字是否可以和括号中的词语换一下,为啥?

  扫开一块雪,露(显)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架)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扔)些秕谷,棒上系(拴)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拽),便罩住了。

  深入探求

  回忆性的散文应以记叙往事为主,但旧事重提总有缘由,所以也往往有“重提”的感慨。而鲁迅的感慨也常是含蓄的。请你找出“重提”的语言,领会其含义。

  第1段简介百草园时说:“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中“早已”、“连……也……”等词除了表明离开园子时间久远外,还流露了一种遗憾之情,给全文的回忆定下了留恋的基调。对百草园的留恋实际上是对当时厦门污浊社会的不满。

  第6段,除了“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是照应第3段外,全是抒发旧重提的感慨。“觉得做人之险”是鲁迅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是想整治社会中的“美女蛇”。“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的遗憾,是针对着鲁迅在厦门时身边还有“美女蛇”而发的感慨。那么,为啥也说“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呢?这句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是相传的、故事中的蛇,因故事带点儿迷信色彩,当然决不会真有的。鲁迅此处也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极想得到“飞蜈蚣”,决不是因为见到了故事中的蛇。那么重提此事的目的也就清楚了。

  文章结尾提到大本的绣像时,鲁迅感慨道:“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说他的同窗随地位的升高,越接近统治者越不会珍惜这本绣像的。而鲁迅却十分痛惜,痛惜绣像,痛惜做指甲戏、画画儿那种不受封建教育束缚的生活。这种感慨是记叙的自然延伸,并和开头对百草园的留恋相呼应,首尾情调一致。

  不难看出,鲁迅重提旧事是在追寻童年生活的美。而追寻中也有一种伤感。这伤感不仅是因岁月流逝,童年不可复得,而且还由于对美的强烈追求,也含蓄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

  (赵家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0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啥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啥?(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啥?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积极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虚拟主机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不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1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家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虚拟主机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

  4、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么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啥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也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  竹筛shāi   觅食m    渊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èi  绣像 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 shǎng脑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怎样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虚拟主机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也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也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简介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不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母亲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季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简介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么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怎样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天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天,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天。"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Lenovo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天。

  二分析 (怎样叙事)

  1冬天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天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也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爸爸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爸爸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办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季百草园

  二分析(怎样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呢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么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爸爸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啥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么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也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Lenovo到啥?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啥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天,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天。也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天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也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季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季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小孩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简介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天。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季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季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不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虚拟主机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天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天

  ↓↓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天

  分写局部(详写)  {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也酸也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天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Lenovo)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办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   3融情入景   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2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办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办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虚拟主机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

  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1、3,本文的第2自然段

  三、教学用时:3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 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huò 此处状声  

  觅食mì 找食                  渊博yuān 学识深广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 líng   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ò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ǔ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士jué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ó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 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  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啥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啥情况?这在文中起着啥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啥动人之处;“似乎”也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啥?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啥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 

  美好呢?作者为啥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啥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小孩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么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天;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天;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天。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也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啥修辞办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啥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啥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强化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啥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母亲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啥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母亲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啥?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季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办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啥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啥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爸爸。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爸爸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啥?表达了啥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啥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也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也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也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么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啥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也怎样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啥?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也是啥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也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啥态度?(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小孩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母亲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爸爸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办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爸爸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啥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啥关系?

  (学生回答)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啥祥的中

  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七、作业 布置

  1、     完成两本练习,本课生字词抄写两遍;

  2、     预习《最后一课》,先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失败的教育

  旁板:

  碧绿、紫红、黄——色

  视觉                                                

  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触觉:  光滑                                     形

  听觉:  长吟、低唱、弹琴——声

  味觉:  也酸也甜——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我”的乐园

  不必说:莱畦、石井栏、

  皂荚树、桑椹                    油蛉、蟋蟀、

  春夏秋冬的景物                           单是……就有   蜈蚣、斑蝥

  百草园                    也不必说:蝉、黄蜂、                    何首乌、木莲、

  叫天子                        覆盆子

  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神秘色彩

  冬季的游戏: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扫、支、撒、系、牵、看、拉)

  颜色:黑油

  环境                     严肃

  陈设:匾、画

  只读圣贤书     

  三味书屋    活动    习字、对课       枯燥无味

  读书死记硬背

  方正、质朴、博学——恭敬

  老师    不回答“我”的问题——不满     慈祥、和蔼,旧制度的卫道者——

  戒尺、罚跪不常用——开明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八、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3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啥,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啥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啥,这里指啥?(早晨,童年)“夕”本来指啥,这里指啥?(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么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怎样;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解放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怎样?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呢,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啥?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啥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啥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天,后写冬天)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啥?

  开门见山点题。

  为啥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孩子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啥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家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啥?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乐园”的。

  4、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春、夏、秋天的百草园的?(2~8)写了些啥?

  ⑴先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啥?

  (单是……不限乐趣。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啥?有啥变化?

  “不必说……也不必说……”

  (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样?记叙的对象也有啥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啥语法成分?

  (定语)

  “鸣”是啥用法?

  (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

  (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啥?

  (泥墙跟──不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啥好处?

  (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啥?有啥趣味?

  (动物,植物,我的活动)

  “低唱”、“弹琴”是啥修辞手法?

  (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啥?

  (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啥好处?

  (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啥特点?

  (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⑵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承上启下。

  ⑶第四、五自然段写了啥?

  (听长母亲讲故事和得到的教训)

  ⑷第六自然段写了啥?

  (写“我”的心理活动)

  “觉得做人之险”是他小时候的想法吗?

  (不是,是指1926年的黑暗时代,鲁迅所处环境的险恶)

  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深意?

  (实际上是用“旧事”来讽刺“时事”,向敌人猛投一枪)

  5、冬天的百草园怎样?

  (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

  (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七自然段写的啥?有啥特点?

  (捕鸟的经过)(动作描写)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

  (扫开,支起,撒,系,牵着,走到,拉)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捕鸟是否有趣?

  (再读一遍)

  那么写百草园突出了啥特点?

  (有趣──乐园)

  第八自然段写了啥?有啥作用?

  (润土的爸爸)(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1、朗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主要是写啥?

  (读书生活)

  2、第九自然段写了些啥?

  (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啥?

  (过渡)

  哪些词句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表明啥?

  (孩子不懂事)

  “最严厉”表明啥?

  (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啥?

  (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3、第十自然段写了啥?

  (学校,环境──竹门,匾,画)

  这些陈设使我们有啥感觉?

  (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冷清)

  突出写这些有何用意呢?

  (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你觉得那里的学习生活会怎样?

  (很枯燥,很单调)

  4、第十一自然段写了啥?

  (老师和我的态度)

  5、第十二──十六自然段写了啥?

  (学习情况)

  学习办法怎么样?

  (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啥态度?

  (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啥?

  (这是对封建学校学习办法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学习办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习内容是啥?“只”表现了啥?

  (非常单调)

  学习内容说明啥?

  (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6、第十七──二十三自然段写啥?

  (我在学校的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啥?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啥意思?

  (对这种学习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

  (爬,折,寻,捉,喂)

  7、为啥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互相映衬,鲜明对比)

  三、讨论

  为啥作者把一个荒凉的园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鲁迅在这篇有名的散文里,以生花的妙笔,充分地描绘了自然的乐趣,把一个荒凉的普通的百草园写得花团锦簇,有声有色,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心理,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特别感人。)

  这么写的用意是啥?

  (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篇文章里,鲁迅表达了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封建教育的憎恨和批判。)

  【写作训练】

  1、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每组写一种,集体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2、记一次春游或秋游(题目自拟)。

  <t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4

  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虚拟主机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过程和办法目标: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  对童趣,童真的感悟。

  教学办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办法

  教具:

  黑板,讲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查字典,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也发现啥问题。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1)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2)简要简介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办法)

  [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啥?(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1)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么样描绘的。

  (2)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3)作者用了怎么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4)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1)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啥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母亲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啥感受?(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不限趣味的动植物,长母亲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爸爸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也是一种啥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 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啥”、“最严厉”)

  (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啥?“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么样的心情?

  (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感情?(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啥不同;先生和长母亲、闰土对“我”的态度有啥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55页第2──4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

  [引导](1)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啥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2)应当怎么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啥?(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4)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怎样体现的。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喜爱)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依恋)

  (3)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小孩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 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孩子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么样的。

  (1)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2)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作业: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5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2、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比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3、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词语教学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4、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作者和题解

  在纪念鲁迅先生(板书有着重号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从报纸、电视、电影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①,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生平。(学生读注释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  菜畦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人迹罕至 臃肿 豁 敛 脑髓 陌生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么样分?

  (第一部分是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是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集体朗读课文第1节。提问:

  ⑴ 文章一开头简介了啥情况?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简介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⑵ 怎么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

  (“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也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小结:第1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节(或听录音),思考:

  ⑴ 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⑵ 作者是怎么样写这些景物的?

  ⑶ 为啥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

  ⑷ 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么样的印象?

  (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4、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⑴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⑵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补问:

  ①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啥季节的景色?

  (春天)作者描写春天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②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啥季节?

  (夏天)作者描写夏天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③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啥季节了?

  (秋天)

  小结: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也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啥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不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⑶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⑷ 提问:作者为啥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

  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也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⑸ 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么样的印象。 

  (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⑹ 教师小结: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5、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节,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6、学生自读默记课文第3~6节并思考:

  这儿写了啥事?

  (写了长母亲讲美女蛇的故事。)

  小结: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预习课后读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学习课文(第7~24节)

  2、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二、检查复习

  (给小黑板上加黑的词注音,正音,然后释义)

  鉴赏 人迹罕至 觅食 竹筛 秕谷 系 传授 书塾  

  渊博 消释  宿儒 蝉蜕 人声鼎沸 窦 厥土 

  倜傥 金叵罗 盔甲  绣像

  三、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1、齐读课文第7~8节,提问:

  这几节主要写了些啥?

  回答:写雪天捕鸟,

  (这是百草园冬季的乐趣。)

  2、默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办法的一连串动词: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3、教师讲解过渡:

  文章第8节也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爸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

  4、轻声齐读课文第9节:

  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小孩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小结: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么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5、指导学习第二部分,思考:

  ⑴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么样的?

  ⑵ “我”对先生的印象也怎么样?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14节)后回答:

  ⑴ 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⑵ 我对先生的印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也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小结:课文(第10~11节)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4节)(一人当“我”,一人当“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第2节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请同学们加上标点)

  提问:⑴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么样的?

  ⑵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么样的?

  (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的教学办法: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教学内容:“有念……”“有念……”,“有念……”,是封建陈腐,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籍。这里作者如实地描绘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俗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当先生摇头晃脑读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这反映了小孩们的爱好同封建教育内容、方式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

  小结: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7、小结提问:你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10~24节)对三味书屋有怎么样的印象?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

  四、总结归纳主题

  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同欢乐有趣的百草园对比着写,突出了怎么样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五、归纳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办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以课文第2自然段为例)

  六、布置作业

  1、做“研讨练习三”。

  2、抄写课文词语。

  3、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篇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啥?贯穿全文的也是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4)“……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野草”为啥能成为“乐园”呢?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6)为啥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7)童年鲁迅眼中的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你们心中的那位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样全面评价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

  (8)文章为啥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办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办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课题及内容上看,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表示对百草园式生活的加倍怀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4.有关三味书屋先生的评价。

  对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面理解。我们可以从作者对这位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办法对以后学习各类写人的记叙文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鲁迅叙及他的和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5.有关课文语段赏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的百草园的不限趣味全部包容其中了。知道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好奇地在那里摸爬滚打过;知道皂荚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攀爬过它,爬到它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枝权上,双脚蹬着树杈,两手成一字形横支在两边的树干上,摇啊摇,晃啊晃,甚至还爬上树权,弯下树枝荡秋千呢!当不小心摔在地上时,摸着摔疼的屁股,仰望皂荚树,才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知道蜂之所以肥胖,那是因为同年鲁迅看到蜂之笨拙了!肥胖的小孩行动笨拙,行动笨拙的黄蜂自然也就是肥胖的了。知道覆盆子“也酸也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远,那是因为童年鲁迅不只一次地摘过尝过。童年鲁迅因此跟爱玩的儿童一样,不但摘、尝,还会用桑葚、覆盆子把口舌染得紫红;不但拔何首乌,而且还翻断砖,按班蝥;意外地遇见蜈蚣,不但惊吓,更有惊喜;班蝥后窍喷出烟雾,喜悦、满足,那是何等的乐趣。春有桑葚、菜花,盛夏有鸣蝉,秋季有蟋蟀,冬季也可玩雪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是呢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啥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啥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长的赤练蛇。于是作者也自然而然地引出长母亲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由此生发Lenovo。这一Lenovo有助于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虽然让人害怕、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小孩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欣赏品味童趣——《妈妈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啥?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妈妈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她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着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她心中萦绕,一旦进发应是那么滔滔不绝……

  妈妈小时候很顽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着一摞也一摞厚实的稻草,放学归来的妈妈耐不住寂寞,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嬉戏玩耍。从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小孩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不久,邻家的孩子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顾名思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烟雾”缭绕。妈妈见状,立刻心血来潮,加之别人怂恿,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回家,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妈妈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奔至二楼,撑开伞,刚想迈步,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双腿瑟瑟发抖,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热讽:“胆小鬼!窝囊废!”妈妈火冒三丈,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动弹不得。这时,邻家好友就给妈妈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妈妈不负众望,一鼓作气,紧闭双眼,撑住伞把,纵身一跳。“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轻烟腾起。妈妈缓缓地爬起来,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阵眩晕,边走路,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妈妈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的痛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

  每当妈妈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妈妈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7.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到的——为啥鲁迅忘不了三味书屋?

  推开油黑的竹门,我走进第三间房。

  我放下书包,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

  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琅琅书声,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等春节后再上学。这,我们自然特别高兴。

  后院的桂花树上长长的牵了几个字——“散学典礼”,一直牵到腊梅树上。还是用红红的朱砂写的。同学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天南地北地谈着。大家谈得最热烈的,还是先生要给优秀学生发的奖品呢。我真希望,我就是那个优秀学生,奖品就是先生的那枝精致的狼毫笔呀,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了。先生今天的头发梳得特别好,还穿了件总也舍不得穿的新长袍。他那总是板着的脸,也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意。“静一静,同学们,三味书屋的散学典礼现在开始。”喧闹的院子马上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已经几个月了……”听着先生的总结,望望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想起了在三味书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得有一次……

  那次,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

  他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比对独,目对角,鱼对兽,对得工整,真是绝妙好对!”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

  还有许多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提了苍蝇喂蚂蚁……

  “周树人,周树人。”谁在叫我,我从回忆中醒来,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你当优秀生了,还不快去领奖。”我惊呆了,真是我吗?我激动不已,跑到先生面前。

  “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特别慈祥,他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我。我点点头,接过盒子回到了队列中。

  打开盒子一看——啊,是那枝精致的狼毫笔。这枝笔,平常连摸一下都是不允许的。现在先生送给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爱这个书屋,爱这个自然纯朴、学识广博的先生,爱那些一起快乐地生活过的同学。

推荐站内搜索:新党章学习心得体会、吉林自考成绩查询、全国统一考研时间、句句深入人心的经典句子、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山东师范大学专升本、思政课心得体会500青岛滨海学院专科分数线、专升本考试网、生产实习心得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通用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674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