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啥?段与段是怎么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3~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啥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啥?
“永久保持”说明啥?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啥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啥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啥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啥样子的?有啥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啥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进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啥?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也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怎样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积极、生动活泼地学习,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问题提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呢怎样用教材来教,怎样更好地、更高效地利用这个“例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一般办法而言,可以“文字内化”,或者“角色体验”,再或者“情感熏陶”。今天,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我想尝试一下“教材重组”。
教学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女士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
“故居”,似乎一些有名的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才会称作“故居”,这个词有些历史的意味,也有着一些距离感;我们普通人以前住过的地方,会称作“老家”,“老宅”,很亲切,很靠近。“宋庆龄”,一个高贵的名字,属于需要心灵仰视的那一种。
再看作者的文字,简单、朴实,于淡淡的叙说中,弥漫着一种情感。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对应着人来读的话,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
教学时,我将四、五两个自然段抽离了出来,做了一次教材重组。思路:由题切入: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啥?——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人与树的关系——再生疑:为啥课文还要写其他的内容?为啥课题不直接写“樟树”?——读懂人——领悟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我想,这个思路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一个教学主张:顺应文本形式和内在文脉来进行教学设计,当教学的思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情感抒发的路径相一致的时候,那么,就会自然天成,就会不教而教。
设计过程:
情境研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
4、初步知道文章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情境研讨过程:
一、感受樟树的可贵
1、揭题后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从这个课题,你能一眼看出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啥吗?(樟树)
2、你对樟树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对樟树的认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简介。
3、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学生大声读课文4—5自然段,要求:大声朗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4、正音:稠密、蓬蓬勃勃、繁衍后代,并用不同的办法理解。稠密:“稠”和“密”同义词的构词方式,意思和两个构词的字相近;蓬蓬勃勃:我们一般用这个词来形容啥的?草木等植物,生命力很旺盛;繁衍后代:找同义词“繁殖”。
5、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啥?可以用笔圈画。
6、交流提炼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
7、樟树的这个特点,你比较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把文中描写这个特点的语句好好读一读,品味一下,想一想,你为啥喜欢?
8、学生交流朗读,交流重点:香气永存——可贵
9、师小结:这两段文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干净,已经是一篇比较好的简介樟树的文章了,可它却是我们课文的一个部分,课文其他部分到底还写了啥呢?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 的读书办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感受人与树的关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其他部分,想一想,课文除了描写樟树,还写了啥?
2、交流要点:
(1)人与树的深厚感情
重点扣“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a、引导想象,出示故居前的樟树图片:读着这一句话,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示范想象说话: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宋庆龄奶奶坐在树下,小桌上摆放着一杯清茶,宋奶奶一边喝着茶,一边凝视着天边的夕阳,若有所思。
b、学生练习说话。
预设:也许是在树下与人对弈、笑谈;也许是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在树下徘徊,对树诉说;也许是在树下静静看书,默默思考……
想象说话最后紧扣:宋庆龄奶奶与这两棵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瞻仰故居
a、用换词法理解“瞻仰”以及背后的含义。用“参观”可以吗?理解“瞻仰”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看
b、为啥要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宋庆龄的故居?宋庆龄是谁?相机资料简介:出示资料简介,再下发宋庆龄的2个小故事,学生阅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附资料简介: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c、她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被人们尊称为“国母”,青少年小孩子都亲热地称她“宋奶奶”。交流:你从简介和小故事中认识到一位怎么样的宋奶奶?
要点:伟大、高贵、让敌人很害怕、平易近人……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呢,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却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怎么样消除这种疏离感,亲近人物?我首先从樟树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接着从人们的态度出发,引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料简介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阅读则是给学生更具感性的印象。虽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些措施下,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
三、领悟“以树喻人”:
1、质疑:课文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人与树之间的情谊,也写了人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这和文中描写的“樟树”有啥联系呢?
生交流
交流重点:
(1)树象征着人——树“香气永存”和人“崇高品格”有着相似的高贵
(2)作者“以树喻人”的写法(点到即可)
2、再次叩题:此时,你再读课题,你能发现啥?(写树最终还是在写人、寄情!——樟树是表面上的主体,但,前面的定语才是真正的内涵)
四、升华情感:
1、小结:文章表面上是在写树,但实际上樟树正象征着宋奶奶的高贵品格,人们看到这两棵树,就仿佛看到了宋奶奶奋斗的一生、高洁的一生。
现在,每天宋奶奶故居前驻足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总要在樟树前留个影,抚摸一下粗壮的树干,凝视那绿得发亮的树叶,闻一闻散发出的清香,寄托不限的崇敬与怀念。
3、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4—5自然段,用我们最真诚的声音,和美丽的樟树一起,共同怀念一个美丽的名字——宋庆龄。(课件展示文字以及宋庆龄各个时期的照片,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树”的衬托下,人物显得更丰满了;在人物的映照下,两棵樟树也有了特殊的光芒。这个板块的设计,我努力使“树”和“人”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带着同一种特质——“高贵”,这一份“高贵”和那些描写樟树的文字一起,触动着学生的心扉。至此,最后一遍齐声朗读的时候,文字决不仅仅只是文字,它变成了有情感有温度的立体的形象,站立到了学生的心灵里。
教后反思:
课堂流程走下来,比较顺畅。我想:顺畅是因为符合了某种规律。
教材重组,意味着对文本需要作较大的改动,如果这种改动不能遵循某种规律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试图从这一课例来归理这种规律。
1、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特征
在解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也需要注意文本在表达这个内容的时候,有啥样的形式特征。因为,每一个文本当它在成为作者的叙说工具的时候,作者都会有意无意地用某一种特殊的办法,使得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强烈、更清晰。例如语言,有的优美华丽,有的朴素平淡;有的多排比气势很大,有的多短句紧凑灵巧……例如写作手法,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侧面烘托;有的借物喻人,有的举例说明……每一个文本,你细细品读,会发现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征,面目不一,像人一样,或勇或智,或巧或拙。
好的表达形式对内容肯定是起加分作用的。在解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就发现,它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为写好“人”起了很好的作用: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能更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人”与“树”两者之间的相似,能让四年级的小孩更好地理解、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语言的朴素、干净的风格,和人物的高贵一脉相承。由物到人,正是文章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由疏离到崇敬的情感生发过程。
只有发现了文本的形式特征,才有可能针对教材重组作进一步地思考。
2、遵循文章内在的文脉
这个观点有两层含义:其一,重组必须尊重文章内含的文脉,不能为了重组,而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和叙述感;其二,不仅应该尊重文脉,还应该顺应它,进一步地强化这一种效果。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由故居出发,写到樟树,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两棵樟树,由干而枝而叶,“香气永存”的特点是重点所在,最后轻点:人们的崇敬之情。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顺应这样的内在流程,由树及人,自然生发出对宋庆龄的敬意。
3、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
宋庆龄对于四年级的小孩们来讲,是很有距离感的。所以,如果能从树开始,深切地体会到两棵树的“可贵”之处,对于感悟人的高贵也就有了铺垫和阶梯。
在这一块,还有两个小地方可以助一臂之力:(1)推荐阅读宋庆龄的小故事;(2)结课时学生集体起立诵读四、五两个自然段。尤其后者,先后教学两次,到这个环节时,我的内心都不由地被一种神圣的东西所左右,学生们的神情也都肃穆而坚定。
教材重组,有时可以成为一个道器兼顾,文意兼得的较好途径。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用这种方式的。除了以上这种办法——将文本的相关内容,以不同于文本的叙述顺序呈现,以达到教学目标,教材重组还可以有很多操作办法:或是修改成与文本不一致但却相关联的文字,或是有意删除一些文字,或是调换文本的自然段落……只要能符合文本的形式特征,顺应文脉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教材重组就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今天有幸聆听了四年级两位老师的同体异构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两位老师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渲染的课堂,而是那一系列的巧妙的课堂设计,既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也让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一、看图想意
为了让学生对樟树有个了解,在课件上特地下载了一幅樟树图,樟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让学生来谈谈对樟树的最初的了解,有些学生说“叶子绿得发亮”、有些学生说“密得不透风”等等,有学生感性的认识,也有学生理性的想法,我相信这幅图一出来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识,这就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由以往的灌输式学习变成了积极、自觉的去思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所描写的樟树。打破了以往死记硬背,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二、关联词训练
在课中他们很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如用“无论……都……”造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哪怕是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他都写出了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樟树都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个句子很朴实非常生活化,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问题思考问题,加之老师课堂激励语的运用得当,更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三、说话训练
课要结束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说一段话“宋庆龄和樟树一样的……”,学生在对全文进行了分析与了解,已基本上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够把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基本都写出来了。这个设计环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教师也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在这节课中不是单纯地写教案,除了写以外,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去,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最终使教师达到了“以学论教”的目的,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放松。
一节好课是要学生学得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面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形成差异的策略也可理解为,一方面要尽可能缩小过于悬殊的差距,使后进生得以发展和提高,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扩大这种差异,使优秀生更加优异,出类拔萃,真正达成“和而不同”的教育目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宝应县叶挺桥小学 王洪霞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6两个自然段,现在回顾一下。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为啥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画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读后交流)
生:我画的是“蓬蓬勃勃”。
师:“蓬蓬勃勃”啥意思呢?
生:“蓬蓬勃勃”说明生命力非常强。
生:“蓬蓬勃勃”指长得很茂盛。
生:“蓬蓬勃勃”就是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蓬蓬勃勃
生:蓬蓬勃勃
生:齐读
师: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
(读后组织交流)
生:我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让我想起了“枝繁叶茂”。
生: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我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请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好。还有谁想读?
生:(有感情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美,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也多也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生:我还从“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
生:我从“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师引读:是呀,无论是__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生接读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啥环境中,啥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让我们在脑中留下它蓬蓬勃勃的气势,齐读
“蓬蓬勃勃”。
生再次美读该词。
师: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那样招人喜欢。除了外
形美,樟树还可贵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5自然段,边读边
画出有关句子。
(读后交流)
生: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
师:“本身”啥意思?
生:天生的
生:与生俱来的
师: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其它树木呢?把它读出来。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师:与其它树木相比,樟树是多么可贵呀!
生:樟树还可贵在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永久保持”,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读到这里,你读懂了啥?
生: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说明樟树已没有了生命力,但是呢它的香气仍然存在。
生:樟树制作成家具,哪怕是一张小凳子,它的香气永远不变。
师引读: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
生接读
生:我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也看出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从这句中的哪个词?
生:“只要……就……”
师:请你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生:(动情朗读)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是呀,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让我们一起记住它。
生齐读该句。
师:(映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此时,留在你脑中的是两棵怎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机勃勃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茂密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看到它,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它的主人——宋庆龄奶奶。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有哪些?
生:宋庆龄曾同何香凝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进步人士。
师:是一个爱国人士。
生: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生:陈炯明叛变时,宋庆龄勇敢地留在总统府,掩护孙中山脱离险境。
师:多么勇敢的女性呀!
生:宋庆龄曾接替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
师:听了你们的简介,老师感到宋庆龄真不愧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女性。老
师也带来了宋庆龄奶奶生前的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欣赏。
(映示宋庆龄的一组图片,并配简短录音简介)
师:如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
生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能明白人们为啥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吗?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使人喜爱。
生:这两棵樟树的生命力顽强,人们愿意向它学习。
生:这两棵樟树很可贵,就像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
生:在人们的心目中,宋奶奶的品质就像这两棵樟树。
生:人们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宋奶奶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师:是的,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宋奶奶的化身,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生完成课堂作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简介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办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办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啥,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小孩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怎样,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啥环境中,啥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啥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啥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虚拟主机,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进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啥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简介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办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为啥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也该怎样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幕卮鹫潦魉募境g嗖宦湟叮挥械乃得挥凶⒁夤挥械乃嫡潦骰崧湟叮植荒芫咛宓厮党鏊窃跹湟兜摹n矣智虢塘嘶局种沧ㄒ祷в强隙ǖ馗嫠呶遥骸罢潦骰崧湟丁薄n蘼垩芄环⑾只蛘卟荒芊⑾终饬骄浠暗拿苤γ矣ω萌绾蜗蜓菡飧鲂畔⒛兀?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他认为樟树会落叶。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啥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父亲。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办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季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也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呢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也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小节,知道了啥?
生:知道了宋庆龄舍不得离开故居的两棵樟树。
生:知道了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樟树。
生:知道了宋庆龄十分喜爱这两棵樟树。
师:是啊,喜欢这两棵樟树,课题应该怎么读。
生:再读课题(语速慢了,显得深感)
师:上节课,看看课题,还能记起上节课我们留下的三个问题吗?
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是个怎么样的人?)
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啥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樟树是啥样的?有啥特点?)
师:文章哪两小节仔细描写了樟树?
生:4、5 两小节。
师:齐读4、5 两小节,读后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生:蓬蓬勃勃。
师:蓬蓬勃勃是啥意思?
生:充满生机,很有精神。
生:有旺盛的生命力。
师:樟树很茂盛。
生:樟树长很茂密,枝繁叶茂。
师:前两位同学把樟树当做了人,从“蓬蓬勃勃”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后两位同学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蓬蓬勃勃的樟树。请同学们再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我从“稠密”看出樟树的叶子多而密。
生:我从“稠密”看出樟树枝繁叶茂,从“绿得发亮”也感受到它充满生机。
师:理解得真好,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
师:好!跟他读!
生:齐读
生: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我从“枝干粗壮”体会到樟树很强壮,像一位勇敢的战士。
师:能再读读好吗?
生:感情朗读。
师:我只感受到樟树“伸得远远的”,没有体会到“枝干粗壮”。大家试着练练呢?
生:感情朗读。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我从“四季常青”看出樟树生命力顽强。
师:是啊,樟树生命力顽强。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天寒地冻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是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荒野角落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多么顽强的樟树!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
生:感情朗诵。
师:课文还向我们描写了……(生跟说樟树的“可贵之处”)你心里还有哪些词和“可贵”意思相近。
生:宝贵。
生:珍贵。
生:高贵。
师:樟树高贵在哪呢?(投影第五自然段)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生:我觉得樟树高贵在于樟树本身具有一种香气。这香气能驱虫。
师:“本身”就是……(学生跟说“本来就有”)那么你的哪些品质可以说是本来就有的呢?
生:我从小就跟父亲学打篮球,雨天也很少放弃。我觉得我本身就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生:我从开始学习起,就很刻苦,很自觉。我觉得勤奋好学的精神是我本身具有的!
师:樟树本身具有一种香气!从中你知道了了啥?
生:我知道了樟树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小虫子都怕它!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一点也感觉读到你的肯定,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我从“即使……仍然……”感受到樟树的香气是本来就有的!
师:即使,就是……(生跟说:假如。)退一步说樟树枝枯叶落、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引读),香气仍然不变。
师:那么枝繁叶茂是呢?
生:当樟树枝繁叶茂时,香气四逸
生:当樟树枝繁叶茂时,你还没靠近它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
师:课文既然写樟树香,能驱虫,也为啥要写其他树招虫呢?
生:这是对比,更能突出樟树本身的可贵之处。
师:这就是侧面烘托。文章学到这,你觉得这是两棵啥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稠密、具有香气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扑鼻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能驱虫并永久保持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能驱虫,永久保持,深受宋庆龄喜爱的两棵樟树。
师:那么宋庆龄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曾学过《孙中山陋习》,我们把孙中山称为“国父”,那么宋庆龄就是“国母”了,看图,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生:美丽、慈爱、高贵。
生:漂亮、典雅。
师:漂亮、典雅就是高雅。
师:除了从图上看到的这些印象外,还能根据你课前浏览的资料补充一下吗?
生:她热爱祖国,身在过外,也想着祖国。
师:爱国爱民。
生:她热爱儿童,在“文革”期间,“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回到了上海,她驱车直往儿童艺术剧院深情地凝望着剧院的大门。很快,“孙夫人来看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宋庆龄的到来,迫使“四人帮”悄悄地撤走了。这件事被这里的人们称为“20世纪新神话”。
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是啥让“四人帮”如此害怕呢?
生: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
师:你真是宋庆龄的知音啊!
生: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追随孙中山革命了近七十年。
师:进七十年的革命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难怪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师:学到这你知道,我们认识了一位怎么样的女性呢?
生:这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充满活力、大义凛然的特殊女性。
生:这是一位一身正气、爱国爱民、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
师:作者为啥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了吗?
生:因为樟树和宋庆龄有很多可贵的相同之处。
师:能联系课文具体说说吗?
生:……
师:多么崇高的人啊。现在你知道为啥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引述: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办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办法:
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学习办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幻灯)
知道这是两棵啥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这两棵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幻灯)
2、师边板书边解说:注意“龄”字,左半边是个牙齿的齿字,因为从牙齿能看出一个人的年龄。注意“龄”的读音(板书:宋庆龄)齐读
3、板书:故居,“故居”啥意思?
4、看图:这白色的屋子就是宋庆龄的故居
5、看图:这就是宋庆龄。
(1)你了解宋庆龄么?师生交流。
(2)揭示资料(幻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秀教案设计
(3)师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医生、爱国的一生。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宋庆龄有关。(完成课题板书:的)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啥?
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啥样子?作者为啥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宋庆龄有何关系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分行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读音)
2、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理清脉络
(1)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
(2)第6小节主要写了啥?随机理解“瞻仰”
(3)第1-3小节主要写了啥呢?
三、精读感悟
1、学习1-3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说说有啥想法?
A、周总理为啥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呢?(提示:这偌大的一间房子,为啥周总理说它小呢?)
因为这个房子是用来——出示资料(幻灯)
B、原来这所房子既是宋庆龄生活的地方,也是她夜以继日工作的地方,这所房子的一切都已在宋庆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怪不得她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同学们,舍不得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想想你掉了你的心爱之物,离开你的亲人,谁来读?(指名读)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源于对它们的——喜爱。
(2)让我们也走近这两棵樟树。(齐读第1-3自然段)
过渡:学到这里,问题来了:作者为啥不在第1小节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两棵樟树,却要到第3小节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呢?
(3)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小节,边读边思考
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点明”樟树”,为的就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直到第3小节才揭示出这是两棵樟树,为的就是重点突出这两棵树的与众不同,并也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写两棵樟树是啥样子的。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小节却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再完整读读这三小节,细细体会一番。把宋庆龄是个啥样的人,周总理为啥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这个房子是用来干啥的一一藏入脑海。
(4)齐读第1-3自然段
那宋庆龄也为啥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来探究。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1、2、3自然段
3、继续了解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读课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宋庆龄奶奶,(板书:宋庆龄)也知道了周总理劝宋奶奶搬家,可宋奶奶却说(幻灯,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啥树呢?
生:这是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对,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幻灯)可令我们不解的是,像宋奶奶这样地位高的人,啥没见过,为啥会舍不得两棵樟树呢?(幻灯)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原因好吗?
话题出示:宋庆龄奶奶为啥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幻灯)
二、学习新知,感受樟树特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第5自然段,试着找找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幻灯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一)小组合作,初探究竟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大堂交流:小组汇报(随机幻灯出示,帮助理解词汇)
答案预设:a、学生抓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谈:枝干粗壮、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B、学生抓樟树的可贵之处(品质)谈: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同学们讨论好了吗?哪一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小组觉得宋庆龄不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随机理解:枝干粗壮、树叶稠密、蓬蓬勃勃)
3、教师小结,出示学生讨论的要点
(二)精读感悟,明确细因
1、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一
师:让我们细细来看这第一个原因(樟树外形与生长特点)
(幻灯出示图、文)
出示第4自然段: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枝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指名读。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怎么样的樟树?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美丽)学生交流。
请你也来读出它的美丽,你还感受到这是两棵怎么样的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随机理解: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情感读句)
(2)课文用了“无论……总是……”这组关联词,告诉我们啥呢?
多么顽强的樟树啊,不管遇到怎么样的环境和遭遇,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读出它的顽强?指读。
(3)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棵樟树的美丽与顽强。(齐读第4自然段)
(4)指导背诵:现在知道宋奶奶为啥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之一了吗?愿意把这两棵樟树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吗?不看书,我们一起来试试。(幻灯)
2、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二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所说的第2个原因。
(1)、指名读第5自然段,作者用了啥办法来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引导学生感受写作办法:比较)具体说说看呢。(理解繁衍)
哦,怪不得宋奶奶对这两棵樟树情有独钟了,原来——(幻灯出示文: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同学们,这樟树的香气有啥特点啊?(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那是多久呢?一年?十年?一百年?是啊,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幻灯、引读)只要——(幻灯、引读)也就是说,这香气能够——(板书:拒虫)
师:那么,当人们把樟树木制作成家具的时候,也就保护了里面的衣物。(板书:护物)
2、同学们,你们分析得真对,这的确是宋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也一个原因。你们看作者赞美樟树的时候,先写它的外形美,由外及内,再写它的可贵之处,也就是它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幻灯)(集体读: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三、走近人物,感悟品质
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宋奶奶不愿搬家情有可原,可天下樟树那么多,为啥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1、(幻灯揭示话题2:为啥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是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奶奶。
2、揭示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幻灯)
资料一:宋庆龄就如樟树蓬蓬勃勃。
资料二:宋庆龄就如樟树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这里的虫就是——(板书:敌)
是啊,宋奶奶一生——(幻灯)
3、现在明白人们为啥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了吧。(完成板书:樟树——香气——宋庆龄)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走进宋庆龄故居,也来留个影作个纪念吧。(幻灯,齐读第6自然段)
4、简介写作办法
现在我们再来想想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吗?就是因为它香气拒虫吗?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把这两棵樟树看成了自己,她要像樟树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民。(板书:民)学到这,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樟树吗?对,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办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喻)
过渡:像这种借物喻人的办法用得很多,看(幻灯)
四、拓展延伸
1、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读,诗中写的事谁?(指名答)
这个地方她在诗中是梅花,实际上是宋庆龄、王庆龄、张庆龄等革命者。
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
2、揭示陈毅的《咏松》
(指名一排读)写的是松树,松树代表谁呢?(宋庆龄,或者所有的革命烈士)
同学们,借物喻人的诗、文章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同学们去读读矛盾写的《白杨》,研究一下它写的也是啥?
推荐阅读:《白杨》——矛盾
3、(幻灯)老师模仿毛泽东的词自编了一首,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卜算子·咏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宋庆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仿照课文第4、5自然段写一种植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
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
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啥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啊,大家看(指着图片),这些树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密)。大家还知道生活中除了树叶以外,啥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
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
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
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
生:……(学生造不出啥句子)
第二次教学:
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啥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 茂密
1.蜀南竹海景点内28座山岭全是( )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 )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
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案例分析:
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啥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进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发展首先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再Lenovo到教学中也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心中不由恍然大悟:第二种教学设计不正是如此吗?看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是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更扎实的技能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一点,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我就第二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做粗浅赏析: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啥?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么样把它读好,啥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啥?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办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办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啥样的人,她和樟树有啥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也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简介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 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啥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啥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啥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天下樟树多的是,为啥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啥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啥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啥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啥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啥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呢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啥?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也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办法呀,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呀?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呢拖得较长。)
师:听你读,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虽然伸得很远,但是呢却太细了,是两棵细细的樟树。谁再来读?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啥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啥?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啥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啥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啥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师: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啥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啥。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啥?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师:有个成语叫“天生丽质”(板书词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啥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啥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啥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啥样的印象。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蓬蓬勃勃的。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非常粗壮,伸得远远的。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林故居的樟树的香气可以永远保持。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拒虫地香气。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啥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啥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啥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呢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啥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啥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啥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多么崇高的人那。现在你知道为啥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办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办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办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啥叫做对比的办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应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一、读一读————感受“蓬勃”
1、读读课题。
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告诉我们啥呢?谁来读读,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故居”)
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宋庆龄”)
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樟树”)
2、读读课文。
你最想了解些啥?
说说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啥?(提示:一个词语)
蓬蓬勃勃、高贵、瞻仰(崇敬)
师小结:正因为有了樟树生命力的蓬蓬勃勃,正因为有了樟树永久香气的高贵,才使得这两棵樟树更具有价值,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3、交流:哪些地方看出了这样的“蓬勃”?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相机板书:蓬蓬勃勃,粗壮、稠密、常青
提示:组织阅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情感。这里可突出“粗壮、四面八方、稠密、四季常青”等词语。
[教学随想: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中年级学生来讲,应该能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环节着重于读,思读课题、细读课文、感受读樟树的蓬勃,旨在通过读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悟一悟————品读“高贵”
1、交流:樟树的“高贵”也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
①“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他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提示: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2、交流:“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
组织阅读宋庆龄有关资料。
①宋庆龄: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此时的国民党也发动内战,宋庆龄虽然身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却继续募集大批医药物资,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运往解放区,支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1949年6月,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周恩来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宋庆龄见信后,非常感动,欣然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如既往,言行一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经常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筹大计方针,参加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并深切关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希望尽早实现祖国统一。
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连心。她谦逊和蔼,平等待人,兴办实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她曾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经常为少年儿童题词和撰写文章,鼓励小孩们健康成长。她经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她一生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
②上海宋庆龄故居:这是一座长方形院落,占地4336平方米。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故居纪念馆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1948年宋庆龄迁居这里成为宋庆龄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同年9月,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故居。10月9日,上海宋庆龄故居正式成立,实行内部开放。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简介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对宋庆龄遗物进行保管整理和研究.
主楼始建于1920年,是一幢白墙红瓦的西式三层别墅,楼前是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楼下客厅挂着孙中山遗像和毛泽东看望宋庆龄时的合影,宋在此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治家。楼上是宋庆龄的卧室和办公室,现陈设着她生前用过的物品。
3、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啥联系吗?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也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练一练————永久“瞻仰”
1、通读全文后实践(选做):
①人们为啥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请以《想去宋庆龄故居》为题写篇文章。
②游人为啥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请以《樟树》为题写篇文章。
③面对宋庆龄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也想说些啥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篇文章。
④结合《科学》课自我搜集樟树标本,查阅樟树的相关资料,搞清楚樟树香气能够拒虫的科学道理。
2、教师总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
3、回读课题。注重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随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的“练一练”既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也可以查阅相关语文资料,全面了解语文系统知识;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高贵的一面,也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推荐站内搜索: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六年级作文、神秘岛读后感600字、电影观后感800字、初一周记600字、小学周记200字、红领巾心向党作文、代价作文、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慈母情深读后感、教师节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