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精选17篇)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
第五课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啥?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 你是怎么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啥?
3、为啥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
2、 车到山前必有路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
7、
8、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啥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啥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集思广益】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板书设计
一、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新时代条件下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
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怎么样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伟大的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朗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
勤劳勇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
(3)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竭力量之源
【啥是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4)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民族精神我传承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的感受】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怎样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2
第五课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标:
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影响深刻。
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教学办法:“三刻钟”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标注知识点)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啥?中华文化是怎么样形成的?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啥?
3、请你简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容
4、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三、师生共同探讨,校对预习答案
四、当堂检测
1、各族人民 、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 。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 、 和 之中。
3、中华文化的总的特点: 、 。
4、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
。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 、 和 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 的进步和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华传统美德具有 、 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时间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 。
拓展训练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书法、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外,还有能极为准确地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
(1)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 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至少三个)
(3) 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4) 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至少两个)
五、小结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课 题: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苦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丰富与发展;每一个中华儿女培育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新时代条件下,用自己实际行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巨大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办法:“三刻钟”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标注知识点)
1、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
2、民族精神的含义
3、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
4、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增添了哪些新的因素?
三、师生共同探讨,校对预习答案
四、当堂检测
1、民族 是民族 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 ,
, ,才能 ,才能 ,才能 。
2、以 为核心的 、 、 、
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 。
3、中华民族历经考验知难而进在挫折中奋起就是因为伟大的
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 、 、战胜强敌与困难的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有 、 、 等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民族精神有 、 、 、
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5、 是民族的根, 是民族的魂。
6、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
。
7、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 、
、 ,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拓展训练
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XX年开始,把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请回答
:
(1)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啥?
(2)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啥?
(3)你认为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小结
六、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3
第11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旅行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行年,安徽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徽文化、让旅行更精彩”的口号,借助主题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徽文化,推动安徽省文化、旅行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这里,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
江淮大地,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灿若星河,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无不特色鲜明,别具韵味。
文化是旅行的灵魂,旅行是文化的载体。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旅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旅行强省建设构筑起重要的资源支撑。
1.说明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许多成语典故的出现、悠久的传统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独特的徽派文化,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精彩纷呈,成果享誉国内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怎样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2)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方式传播安徽文化。
(3)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使徽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也体现时代性。
1.黄梅戏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清道光前后,由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也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选c。黄梅戏是在吸收和借鉴民间艺术、一些地方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即包容性。a、b两项没有体现,d项说法太绝对。
2.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利用徽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安徽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徽文化走向世界。如果你参与“实施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讨会,需要拟定一份发言提纲,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抓住机遇,加速融合,全面占领国外文化市场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全面改造提升徽文化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
d.立足特色,相互尊重,全面强化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选d。文化走出去既不是占领国外文化市场,也不是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是借鉴交流、融合,促进文化发展,排除a、c两项。对徽文化要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全面改造,故不选b项。d项符合题意。
例1:(•广东•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呢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①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例2: (•海南•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认识。②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③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符合题意;①④表述错误。故选c。
例3:(•福建•39)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以树立海洋意识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属于分析型主观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此问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若学生没有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不会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两个方面分点作答,进而导致失分。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4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本框要学习的内容“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理解它的关键是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生已学过传统美德是从传统文化中得来的,要从内在关系上把握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业就落空了。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难点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一、 目标及分析
目标定位
(1) 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 牢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目标分析
(1) 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 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有所减弱,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了解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一些中学生中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了解传统美德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加以弘扬。
三、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不使用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论述“中国的脊梁”的一段话,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民族气节、民族品格,初步感受啥是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
例一、 教材p68页练习
变式练习:在你看来,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是啥?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1)、啥是民族精神?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人物和事例体会啥是“中国的脊梁”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提倡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践行的“鞠躬尽誶,死而后已等。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丼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2)、思考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英雄事迹,感悟啥是长征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问题二、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感悟,谈谈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深化对相关观点的体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变式练习:见教材p71页。
师生活动
(1)、这些中国学生的行为为啥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2)、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啥?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3)、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也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5
教材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教材以真实的案例开篇引领学生去思考、感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教材选取了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引领学生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简介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以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提高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能力;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明确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知道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是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形成原因、地位,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作用。
学情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概念初三学生是比较生疏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民族区域自治离我们生活很遥远,虽然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等了解的很多,但是呢要做到更好的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并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各民族有好往来,必须对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进一步了解,进而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更好的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遵循“以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思路,把活动作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本课共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听歌悟理。
让学生听《爱我中华》,思考两个问题:你从歌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获得了啥感悟?学生得出了“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平等、团结,和谐相处”等结论,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教师在出示三则材料(历届人大代表少数民族比例、中心向西藏赠予“民族团结宝鼎”、东西合作的重大工程)让学生“深入分析”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活动二:东西论坛。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站在东部和西部的角度上,分析各自的优劣,明确东西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得出: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是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教师再进一步列举前苏联、南斯拉夫、伊拉克、卢旺达因民族不团结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加深对这一结论的熟悉。
活动三:自主探究
让学生探究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形成原因、地位、作用这四个问题。教师根据材料中关于内蒙古取得的巨大成就重点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
活动四:走进生活
让学生设想:假如你们小组有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在平时的交往中你应该留意啥?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我们应该拥护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
活动五:我的收获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从知识、能力和行动上对学生提出要求。
之所以把活动作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活动,熟悉将不能顺畅进行。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去充分思考,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熟悉水平,这比老师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很多。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条件。根据初中生特点,多组织活动无疑是提高其爱好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途径。为了完成活动,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充分启动思维,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极大提高。
需要留意的是,活动首先是学生的活动,其次才是教师的活动,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多数时候只是起点拨、引导作用。要相信学生能够完成绝大部分任务,假如教师的干预过多,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处理
(一)关于基础知识的处理
首先,从获取的途径上来看,应该主要以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应该设计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得出结论。如在本课《听歌悟理》环节,通过设置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这一情境,学生在探究中能够比较轻松的得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这一结论,这自然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效果要好。
其次,在把握策略上,要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只有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有助于加深理解,进而牢固记忆和应用。
再次,在学习习惯上,要让学生学会记课堂笔记。
另外,在指导策略上,要有侧重点。对一些不必要的知识要大胆舍弃,以突出重点。
(二)关于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设置问题情景,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1.合理选取情景材料。首先,材料要有有用性,材料要有针对性,要围绕学习目标而设计,为完成学习任务服务;再次,材料要有时代性,要选取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
2.科学设计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要害。首先,难度要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其次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和层次性,逐渐上升,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体现面向全体的原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
1、采用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选择了学生关注的话题,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培养了他们对生活中时事的关注。
3、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分析然后内化在他们的思想中,外化在他们的行为中。
4、采用自主阅读体验,彼此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进而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
不足之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小组来说只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的效果。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6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引言
【赢得XX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因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第一节 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啥?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简介。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啥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称谓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思想家 孔子 整编《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经)、儒家学派创始人
军事家 孙武 《孙子兵法》
文学家 曹雪芹 《红楼梦》
…………
——为啥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3)中华文化的构成 文学艺术
道德伦理
…………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如:a、吃一堑 长一智 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活动四】与传统美德有关的成语或故事,说出它们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苏武牧羊——爱国主义 徙木为信——诚实守信
负荆请罪——宽以待人 都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表现 内容
奉献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爱国情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崇高志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昂扬锐气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广阔胸襟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英雄气概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为政风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活动五】练一练:名言警句于传统美德连线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e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d ) b、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重道德内省 ( a )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胜者强;君子强学而力行)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c )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不求富贵)
捍卫道德尊严( b ) e、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道德传统( f ) f、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礼之用,和为贵)
(2)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例:南京路上好八连
第二节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动一】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啥?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答:“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国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为啥?因为一个民航组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质,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动二】朗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该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么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九•一八”以后,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热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歌颂了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啥是中华民族精神?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么样的民族精神?
答:(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所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
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
勤劳勇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解力量之源
【活动三】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啥是长征精神?
答:(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a、宣言书: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等是完全无庸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b、宣传队:它向11个省大约两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c、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公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民族精神我传承
【活动四】○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为啥会赢得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的感受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2)面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也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怎样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活动五】在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我们可以说:
﹡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等等
请你结合和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1)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a、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应该抛弃,哪些是该继承的,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b、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3)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a、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b、任何时候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c、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典型题目:
1、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从“愚公移山”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理解。(4分)
答: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刀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刀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列举一位我国古代或近代史上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史实,谈谈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5分)
答:比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你该怎么做?(5分)
答: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强自信。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败后不能心灰意冷,要善于找到差距,弥补不足,争取成功。
2、阅读古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说它出自何处?大意是啥?体现了中华民族怎么样的传统美德?它告诉我们在新时期应怎么样做?
答:(1)、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2)、大意是: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3)、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4)、它告诫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反对懒惰奢侈、贪图享受的恶习。
3、请你说说中华文明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不少于三个)
答:(1)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种。如“年年有鱼”。(2)女书。(3)武术。(4)古代诗歌、汉赋、唐宋传奇等。(5)独特的中国戏曲如京剧、昆剧、越剧、粤剧、豫剧、黄梅剧、川剧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7
一、认清目标 明确要求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办法:查找资料、链接所学历史知识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本课知识脉络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识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自主学习 认真准备
课堂预习(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啥?中华文化是怎么样形成的?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啥?
(3)请你简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
(4)请你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6)请列举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提出质疑:(2分钟)(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写下来)
四、互动交流: (13分钟)
五、课堂检测(10分钟)
(一)填空题
(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________ 、___________。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独具特色的_________、浩如烟海的____________,名扬世界的__________异彩芬呈的____________,充满智慧的__________,完备而深刻的_________等,共同组成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二)分析说明题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书法,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外,还有能极为准确的表达语意的成语,这更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1、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 请说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并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至少三个成语)
3、 请说明中华文化的影响
4、 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试举二、三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8
第11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旅行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行年,安徽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徽文化、让旅行更精彩”的口号,借助主题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徽文化,推动安徽省文化、旅行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这里,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
江淮大地,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灿若星河,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无不特色鲜明,别具韵味。
文化是旅行的灵魂,旅行是文化的载体。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旅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旅行强省建设构筑起重要的资源支撑。
知识链接
1.说明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许多成语典故的出现、悠久的传统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独特的徽派文化,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精彩纷呈,成果享誉国内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怎样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2)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方式传播安徽文化。
(3)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使徽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也体现时代性。
针对训练
1.黄梅戏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清道光前后,由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也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选c。黄梅戏是在吸收和借鉴民间艺术、一些地方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即包容性。a、b两项没有体现,d项说法太绝对。
2.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利用徽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安徽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徽文化走向世界。如果你参与“实施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讨会,需要拟定一份发言提纲,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抓住机遇,加速融合,全面占领国外文化市场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全面改造提升徽文化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
d.立足特色,相互尊重,全面强化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选d。文化走出去既不是占领国外文化市场,也不是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是借鉴交流、融合,促进文化发展,排除a、c两项。对徽文化要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全面改造,故不选b项。d项符合题意。
高考展示
例1:(•广东•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呢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①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例2: (•海南•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认识。②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③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符合题意;①④表述错误。故选c。
例3:(•福建•39)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以树立海洋意识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属于分析型主观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此问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若学生没有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不会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两个方面分点作答,进而导致失分。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9
一、【主干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
3.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7.为啥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8.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9.为啥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怎样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具有包容性
2.下列选项中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地方文化各具风采③史学典籍一脉相承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总的来说,具有______特点。
①实用性②理论性③整体性④尖端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XX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1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4.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5.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安置了56根民族团结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②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④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正确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b.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
c.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7.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a.文字b.史书典籍c.音乐d.绘画
8.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所罕见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锤炼和升华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①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③是战胜各种灾害的强大物质力量④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______,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______.
a.爱好和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自强不息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c.爱国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勤劳勇敢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
15.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关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几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16.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17.XX年6月26日,由四川省什邡市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在后重建步伐”知名专家及主流媒体座谈会在什邡市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抗争救灾精神”无时不刻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总能克服困难,赢取一个也一个胜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讨,将成为中国面对各种各样困难的理论武器,对灾后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深远意义。
(1)你认为抗震救灾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啥关系?怎样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价值?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a5.a6。b7.a8.d9.d10.b11.a12.a13.d14.c15.d
(二)非选择题
16.(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所以,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7.(1)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各种抗灾难和困难的力量源泉。②抗震救灾精神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抗震救灾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④抗震救灾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文化窗体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住呢个却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也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0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懂得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②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④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时政分析法等学习办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作用。5.教学难点: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在全面了解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后,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事物认知和理解能力,对国情国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四)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枯燥,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时政新闻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分析时政热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一、 教学过程 (一)时政热点钓鱼岛事件导入新课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相撞。我国被撞渔船“闽晋渔5179号”遭到日方扣押。船长詹其雄及14名船员被日方逮捕,中华儿女群起抗议…(二)讲授新课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环节一】:民族精神我感知(内涵)列举五千年发展中,”中国脊梁”以及他们身上流淌着啥品质和气节? 注:1.学生列举并感知,师生共同归纳完成p69表格;2.根据师生共同归纳完成p69表格后, 能否概括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啥?内容名言历史典故热点事例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69爱国主义(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过渡) 不同时期,民族精神有着不同表现,尤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环节二】:民族精神我感悟(体现)老师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展示,归纳那时期民族精神体现的以及实质注:采用启发式、讲授法,边展示边启发,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材料(7图).二: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2)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世博志愿者精神…
(过渡) 正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虽历经无数考验,面临巨大的灾难—自然灾害外敌入侵,但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从未退缩过、屈服过,而是知难而进,在挫折中奋进,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是
【环节三】民族精神,我领悟(地位、作用、意义)注:先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课本p68-69,然后参与讨论并归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是啥?
三、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p68)。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p71)。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p69)3.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71)【环节四】民族精神,我传承时政点击钓鱼岛事件(续): 船长詹其雄在被拘留期间表现非凡注:1. 分析为啥说詹其雄船长是“英雄好汉”?他的力量源自于哪里?2.学生畅谈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从内容、形式、对文明成果态度等)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2.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v 时政点击危机也起:青年一代,任重道远(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可谓不惜代价、不计成本。两天多的时间里,渔政201、203两条船一共在钓鱼岛周围遭到了8艘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舰的跟踪、挤挡。)【环节五】课堂小结我们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须过三关:第一关感知民族精神,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体现;第二关领悟民族精神,深入理解它的作用;第三关传承民族精神。第三关是我们学习本框的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1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进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 ---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
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
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期。
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
三、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以及再创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青年学生: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啥?(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啥?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啥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勤劳勇敢可以体现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为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过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
◇能够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德典故与名言。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可见,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或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怎样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也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代青年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结合新的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2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讲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华文化的标志、见证及近代经历的衰微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此考点将是今后高考命的方向,命题角度也比较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可结合史书典籍或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文物古迹方面的新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来复习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该考点要注重理解包容性的两层含义。借助一些历史史实和现实事件,还可以结合民族之间的态度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从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现象中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相对于外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中华文化根据地域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命题,“为啥”“怎样”。可结合抗击冰雪精神,航天精神等来分析,要求全面牢记所有要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知识清单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的作用。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要保持民族性,也体现时代性。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1. 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独特性。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重要提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表明了中华文化动、静结合的特点。源远流长是动态,表明中华文化的历史;博大精深是静态,表明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重要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涵盖两层意思: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要求能够结合材料区分开来。 [重难点突破]重点1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华文化源远流长是纵向表明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或中断或湮灭,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从发展历程年,其特征是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横向表明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1)独特性: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其想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采。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体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典例1】(·广东饶平模拟)在我国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欢迎的歌舞主要有黄河以北各省的“秧歌”、西南各省的“花灯”、南方各省的“采茶”、东北的“二人转”、内蒙古和山西的“二人台”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 a.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b. 不同的区域,文化一定不同 c.丰富多彩,有区域特征 d.通过社会体验获得 【解析】c。本题主要通过不省份不同的文化特色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 重难点2 怎样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方面。1.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例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是一视同仁。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也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3.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也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把它当做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儒家的仁义醇厚,道家的清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峻,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是呢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精华相互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典例2】(多项) 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进而形成我国元宵节晚灯习俗。这表明( ) a.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b.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c.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d.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解析】ab。本题主要是考查外来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交流与兼容性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分析可知,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人我国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进而形成了我国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兼容性,因此ab正确。c、d项错误。 重点3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灿烂辉煌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中,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有着中华文化共性的特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化的特征。 【典例3】藏族文化中的成就突出的天文、历法、医学,技艺高超的绘画、建筑、雕刻,令人陶醉的音乐、舞蹈、曲艺,众多的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等,记录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a 。此题考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并长期积淀形成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由此可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但也形成一体。④说法错误。高考考向探析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命题角度一:中华文化经历的历史阶段
【例题1】(·广东雷州调研题)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剖析】b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故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命题角度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表现【例题2】(·广西玉林调研)(多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收集了当时齐、鲁、楚等地的各具特色民歌,内涵深厚丰富,其四言诗格式,为中国格律诗之滥觞,造就了中国文学不同于别国文学的独特风格,明代以来已被翻译成英、日、德、法、俄等多种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这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 )a.中华文化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更优秀b.世界上各国的文学都继承了《诗经》的风格c.中华文学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d.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绚丽多彩【剖析】cd。《诗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a、b两项说法错误。命题角度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区域性表现【例题3】(·广东佛山调研题)“五羊”是广州城市最为知名的一个标识,广州XX年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五只羊分别有五种不同的色彩,包括蓝色、黑色、红色、绿色和黄色,分别象征着珠江、岭南文化、木棉花、白云山和“穗城”。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b.独特性的特点 c.区域性的特点 d.民族性的特点 【剖析】c 。抓住题干“珠江、岭南文化、木棉花、白云山和穗城”,这都是广东特色,因此c项正确。 【名师指引】这一考点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常以选择题为主,但并不排除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复习我们要综合来考虑。高考命题将会以有关史料和古文为载体,考查对这一知识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复习时注意把握两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产生的原因、意义,要注意联系当前的一些文化活动,如中华民族对传统节日的继承、我国丰富的文献资料、最近举行的文博会、文化艺术节、中外文化交流年、奥运文化、孔子热等活动来理解。 【新题导练】1.(多选)“门前潮汐家家海”和“华夷估舶(注:估舶意为商船)自成群”,无疑对岭南文化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这说明岭南文化( )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它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c.是岭南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剖析】bc。岭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不能认为是民族,因此a、d两项说法错误。考向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命题角度:中华文化包容性表现【例题4】(XX年高考政治,广东卷)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剖析】b。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包容性,因此b项正确。 【名师指引】关于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有一个关键的细节问题需注意,即“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往往只考虑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而忽略或遗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全面,不可忽视对教材中一些细节问题的把握,且这一考点的出题形式比较灵活,要注意把握对包容性的两层含义的区分,可结合“孔子热”、党的xx大报告中的有关文化的部分来分析。【新题导练】2.《红楼梦》中贾府为秦可卿发丧,和尚、尼姑、道士、儒官,各色俱全。这从一个侧面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 ①包容性 ②求同存异 ③ 兼收并蓄 ④差异性a.②③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剖析】b 。 题干“和尚、尼姑、道士、儒官各色俱全”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即包容性,没有差异性,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考向3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角度: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例题5】(·江苏启东调研)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凋《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剖析】bc。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a项错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d项错误。
【名师指引】虽然目前这一考点在各种考试中大部分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但并不说明该考点不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注重从问答题的角度进行复习,要注意结合前面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新题导练】3.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吸收了往届奥运火炬的优点,也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火炬造型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好传播。“祥云”的文化概念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火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的无穷魅力。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啥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一是得益于他特有的包容性。分析时注意不要遗漏。【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是因为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想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限时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b. 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c. 异彩纷呈、一脉相传 d. 薪火相传的继承性
【解析】b。抓住题干“以众为师”,即可选b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强化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因为( )a.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c.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d.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解析】c。强化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先c;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3.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成功地运用了视觉艺术的世界语言,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鲜明而美丽地表达出来,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击缶、日晷、飞天、活字印刷、丝绸之路等中国故事,用全人类都能接受的表现方式讲述了( )
a.中华民族的智慧优于其他民族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b。奥运会上通过“击缶、日晷、飞天、活字印刷、丝绸之路”等中国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4. “门前潮汐家家海”和“华夷估舶(注:估舶意为商船)自成群”,无疑对岭南文化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这说明岭南文化( )①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它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②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③是岭南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民族特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d。岭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不能认为是民族,因此①④说法错误。
5. 有一首歌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解析】b 。此题是记忆性题目,依据知识点可知①②③④全选。二、多项选择题
6.“原生态唱法”是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最大亮点和热点。观众从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
陕北民歌中感受到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这表明( )
a.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凸显民族的个性和特征,需要加以融合
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解析】ad。由题干“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陕北民歌”等原生态唱法,可得出ad;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不合题意。7. 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人们尊陆羽为茶圣,但各地喝茶方式也有不同,比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有多样性 【解析】acd。中国人喜欢喝茶表明文化有共性,但各地喝茶方式也有不同表明文化有区域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同时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表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三、简答题8.XX年5月23日上午,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说明了啥问题?【解析】抓住问题关键点“源自史书典籍”。“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而这一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仍有深刻影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可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点来回答。【答案】(1)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多难兴邦”源自春秋时期的史书典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抢分频道基础提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法正确地是(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文字 【解析】c。本题考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的传见证的理解。a、b、d三项错误。 2.《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而成。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解析】b。《论语》这一史书典籍经由其弟子收集整理传承下来并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 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解析】c 。从“东酸、西辣、南甜、北咸”可知体现的是地域性,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 4.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b.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c.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d.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解析】ab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a、b、c三项分别是从时间历程上、汉字上、史学典籍上证明,d项不符题干要求,故选abc。5.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没有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也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解析】acd。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三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因此b项错误。三、简答题 6.材料一: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载下来,流传后世的。钱伟长先生就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XX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却可以。”材料二: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史官的设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如《春秋》、《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等。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啥特征?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内容比较简单,但让注意问题的要求“结合材料”,所以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来分析中华文化的这两大特点。【答案】材料一说明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内涵丰富,到今天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材料二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自古就有史官一职,使大量的史实得以记录,丰富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为中华文化的传存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力提高训练一、多项选择题1.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a.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b.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c.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d.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解析】abcd。本题是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可作包容性的含义和作用上来把握。a、b、c、d四项都是从作用的角度来分析。2. XX年12月3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人民大会堂作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形势报告时指出: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b.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解析】acd。 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及它特有的包容性,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b项与材料无关。二、辨析题
3.XX年3月24日上午17时,北京奥运圣火在希腊奥利奥林匹亚举行。
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XX年”,北京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50XX年的灿烂文化。
辨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解析】本题是不完全式辨析题,是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的考查。解题思路如下:首先要找出辨点,辨题肯定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需要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这一点是合理的;但是呢没有看到除了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其次根据辨点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判断。
【答案】(1)汉字这种独具独具特色“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因此,此观点是片面的。
4、材料一: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办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材料二:“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和中医药界人士撰文或以其他不同方式对这种活动予以驳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
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解析】本题是对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的深化理解,可以结合材料从两个特点的原因、作用、表现上来分析即可。
【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从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办法,诊疗手段,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3
XX届一轮复习政治: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高考重点提示
注◆◆◆◆◆为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重要程度为最高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重点)◆◆◆◆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4、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3)着眼于古代能够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重点)◆◆◆◆◆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也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重点)◆◆◆◆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啥的中华民族精神?(重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点)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重点)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重点)◆◆◆◆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6、综合探究:怎样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点)◆◆◆◆◆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的作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4
中考政治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通过复习,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办法】:归纳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课堂迅速浏览课本:
〖二〗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该教材考试范围:
〖三〗 归纳本教材的知识(第二单元第五课)要点,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能级要求: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是啥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①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②良好的国际形象;③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④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⑤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⑥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 (教材p63)
1、灿烂的中华文化 p64
(1)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啥?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中国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等。 p64
(2)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p64
(3)中华文明为啥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p65
(4)中华文化的组成(/主要内容/表现):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p65
(5)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位: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p66
(6)中华文化的影响: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②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66
(7)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 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奉献精神;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操;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志趣;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昂扬锐气;⑤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政风范;⑦厚德载物,道济天下——广阔胸襟;⑧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英雄气概;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等。 p67
(8)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2、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p68
(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啥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p68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p69
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p69
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或意义):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p69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p7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族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5)啥是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p70
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6)为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召开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个主题和宣传标语:主题——弘扬航天精神;宣传标语——发扬航天精神,做时代栋梁。
青少年应怎样学习航天精神?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勤于实践,敢于创新;③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7)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也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p71
(8)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p71
(9)青少年应怎么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四〗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中考复习指导相关的习题师生共同讲析上述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答案:c
2.如今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为了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求,也为了推广和发展中国文化,我国将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办100所中外合作孔子学院。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已经取代世界各国文化 ②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外界隔绝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走向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3.XX年3月,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
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④当前我们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4.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获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齐声喝彩。这说明 …( )
①我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 ②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④对外来文化要全盘吸收
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
答案:b
5.(四川广安) XX年11月11日,XX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国福娃在北京正式亮相。吉祥物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这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①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 ②要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③要传统的文化少一点,外来的文化多一点 ④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6.(浙江金华)中法互办文化年和“意大利文化年”在上海的举办,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 )
①全球统一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 ②体现不同民族的创造力 ③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④建构和谐世界的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7.(山东济宁)国际“孔子教育奖”——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也早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XX年9月28日的全球祭孔,曲阜更是万人空巷。这一材料反映了( )
①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学文化成就 ②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优秀的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④强化对外文化交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答案:c
8.(浙江绍兴)“福娃”的形象设计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也融入了现代奥林匹克的文化元素,吉祥物一经面世便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喜爱。我们从中深深地领悟到,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要学习和吸收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更要( )
a.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b.珍重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c.促进一切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答案:b
二、理解与分析
9.《时事》杂志1~6期共向我们简介了十几位时代先锋。其中有: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宋鱼水;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飞翔在世界田径巅峰的运动员——刘翔;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雪城神医——李素芝;爱心铺就助学路的离休干部——江诗信;等等。他们身上体现了哪种时代精神?请简要评述。答案一:他们身上体现了立足岗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作为中学生,要学习他们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答案二:他们身上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答案三:他们身上体现了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女排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些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具有时代性,答案具有开放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立意具有创新性。
10.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唯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
你同意以上观点吗?
答案:同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解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也要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发展。
11.(湖南怀化)去年9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立于芷江县的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悲壮的抗争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答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浙江)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浙江精神”,如“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和“既能做老板、也能睡地板”的“两板精神”。
(1)“浙江经济”反映了我国实行啥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啥决定的?(2)列举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经济建设成就。
(3)“浙江精神”体现了怎么样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发扬“浙江精神”?答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列举内容的要求:①是浙江的。②是经济建设方面的。③是有一定影响的。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⑤是具体的。
(3)①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或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②继承和发扬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五〗布置作业:完成中考复习指导中相关的其余习题。
【教后记】: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5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对今天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能力目标:从文字、风俗习惯、建筑、服饰、科技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力量;列举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从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说明中华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选取几条广为流传的传统美德格言,说明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用事例说明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用事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大大增强,并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二、知识网络
三、学法点拨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我们来说,文化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极大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我们民族的发展道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
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涵盖为人、做事等各个方面,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传统美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到传统美德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从民族理想、民族信念、民族品格等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系;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过程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从当今世界形势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看,在新的时代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6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0、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为啥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2)中华文化的组成: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地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拖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4)中华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5)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尖刻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6)中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7)民族精神的地位“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需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9)为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增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呢,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10)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精神有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11)为啥说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蛤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2)国家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涉取世界各民族精神的精华,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第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体现在祖国面临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13)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一,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着和建设者,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二,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缺了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的挫折和逆境,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第四,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所长,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努力克服艰难险阻,把科学态度和创新热情结合起来,增强自己的各项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4)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的必要性对国家和民族来说:第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需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提高民需的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对个人来说:第一,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崇高是历史名,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明祖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有助于培养我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7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本框要学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八年级已经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各国文化,在此基础上本框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目标与分析:
1、 目标定位:
(1)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 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3) 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 目标分析:
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重点在于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难点在于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借机蔓延,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教学支持条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我们的黄梅戏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极小的一部分,中华文化还包括哪些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故乡文化导入,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进入教学情景。
例题1、变式练习:今年4月,访问肯尼亚时,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学生用流利的汉语与进行了交流:“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汉语,非常热爱中国文化。”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时下汉语在外国人心目中的位置。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3000万。正在走向世界的汉语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非凡魅力。
(1)、你怎样看待全球正在兴起的“汉语热”?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怎么样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问题二: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然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在课本上做标识,初步了解教材,生存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手到眼到心到的良好习惯。
(1)、灿烂的文化是谁创造的?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啥?
活动一:品析文化的特点:(阅读教材65页)
“中华文化知多少”小组赛。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参赛,让学生例举方方面面的文化事例,分享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情趣,品出文化的第一特点(博大精深),结合渔洋村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引导学生品出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源远流长)。
活动二:品析文化的影响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座右铭,体会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深远持久的影响。
说说我的做右铭,谈座右铭对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问题三: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影响呢?对世界的影响呢?
引导拓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式练习:下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啥影响?
“吃一堑,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问题四:你所了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涉及修身、齐家等各个方面,通过交流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拓展:从董永卖身葬父到田世国捐肾救母,让学生理解传统美德的品质。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变式练习:
1、 分析教材第66页三幅历史故事,指导学生观看图画。讨论: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啥影响?
2、 我国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立志为祖国的植物病毒研究事业作出贡献。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与追求,它与病魔苦斗了20多年,多次带病坚持去新疆从事植物病毒方面的科学研究,最后在新疆大戈壁以身殉职。
彭加木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
问题五:怎么样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片虚拟主机,让他们自己往前走,道德教育是生活经验的感悟、体验,给学生展开思考的虚拟主机,引导学生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落实到行动中去。
六、教学总结
总结本课内容,提出要求:传承民族文化,我们能够做些啥?
推荐站内搜索:2021甘肃高考成绩查询入口、观察植物日记、中南大学考研成绩查询、廉洁从教心得体会、河南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题库网、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自考时间安排、2017国家公务员报名入口、江西自学考试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