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学案例(精选16篇)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
《南辕北辙》一文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远行》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一个人想到楚国去却走错了方向,面对朋友的劝告仍然固执己见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啥事,方向不对,是到达不了目标的。面对别人劝告我们也要接受,不要太固执。本文语言描写相当精彩,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学生对《南辕北辙》一文非常感兴趣,本班学生非常喜欢个性化阅读,善于从读中感知、感悟,敢于质疑、想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是按“说寓言故事,激趣导入——播放录相,形象感知——自读识字——理解内容,体会寓意——课外延伸”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寓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也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背古诗、读成语小故事、寓言故事等,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注重积累,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生:我知道了《画蛇添足》的故事。
生:我还知道了《守株待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故事《南辕北辙》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辕是啥意思?辙是啥意思?
生:老师我想问一问:南辕北辙是啥意思?
师:这两名同学真善于动脑,认真读书相信大家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爱问是小孩们的天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老师不仅要保护小孩的好奇与好问,更要培养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播放录相,初读感知
1、播放录相,形象感知
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南辕北辙》一文的故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完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啥。(播放录相)
生:我看到一个人应该往南走,他却往北走,方向错了。
生:我看到这个人的朋友劝他,他根本不听。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生:想!
师: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看通过读你也有啥收获。
生:通过读课文我也知道了这个人的朋友叫季梁,他多次劝他的朋友,但他的朋友就是不听。
生:我还知道了季梁的朋友到不了楚国。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
(直观、形象的画面,学生由看、听到说再到自己尝试着去读、去悟,兴趣被激发、迁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也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
三、再读课文,学文识字
师:刚才读课文时是不是遇到不很多不认识的字?
生:是。
师:那怎么办?
生:可以读拼音。
生:可以问别人。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猜一猜。
生:……
(教学生学全办法比教学生学全知识本身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师:好!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咱们分小组学习课文,看哪个小组合作最愉悦!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亮出你的“金点子”,看谁的“金点子”最亮!
生: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子旁,表示和车有关。
生: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一点也不透风,还能组词“坚固”、“牢固”。
生: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它的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生:“奔驰”的“驰”我在“驰中牌”肴驴肉包装袋上见过。
生:我们小组发现“梁”和“高粱”的“粱”上半部是一样的,下半部不一样。
生:我们给“恳”找了许多朋友“跟、根、很、狠”我们能给它变字形小魔术。
生:……
(让学生学全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发挥,在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交流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得以体现。不难发现,发自学生口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备课中学曾有的。)
四、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读文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解”就是“不理解,不明白”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这个人虽然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但他的方向错了,结果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固执己见”是啥意思?
生:“固执己见”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劝告。
生: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犟”。(生笑)
生:“诚恳”是啥意思?
生:非常真诚。
生:我从“季梁再次诚恳地说”中体会到了季梁多次劝说他的朋友。
生:我从“不怕,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体会到了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听劝告。这就是“固执已见”的表现。
生:我真想教育教育他。
师:你怎么教育他?
生:你明明错了,面对朋友的劝告你怎么不听啊?这是不对的。
生:你的方向错了,即使你的马再好,旅费再多,车夫技术再高,也到不了楚国。
生:我能想象出这个人以后的情景:这个人走啊,走啊,有一天,他的马跑不动了,旅费也花光了,车夫也累坏了,他们只好坐在了地上,这时他后悔极了,心想:我明明走错了,怎么就不好好想想呢?朋友啊,我当初听你的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生哄堂大笑)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正确,如果你走在路上,一个陌生人骗你说:“你奶奶病了,正在医院里。叫我来叫你去呢。”你能听吗?对别人的劝告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的情感被真正激发,热情的火焰被点燃,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辩论,不但能学文而且能明理,可谓水到渠成。)
2、体会寓意
师:现在大家明白“南辕北辙”是啥意思了吧?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个人他去楚国明明应该往南走,可他偏偏往相反的方向去,结果他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南辕北辙”就是你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你的目标的。
生:我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一点启发:方向不正确,是到达不了目标的。
3、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想不想分角色读一读?能加上动作、表情更好!生读,读后评价。
(在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去读,会更多感悟,可谓情由心生。再加上动作、表情表演性地读既面向全体,也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总结深化
1、生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啥收获?
生:通过本课学习我用“金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认识了很多字。
生:通过本课学习我能非常有感情地读课文。
生:通过本课学习我知道了季梁的一位朋友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他却向北行驶,季梁多次劝他它都不听,结果这个人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通过本课学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啥事,方向错了,是到达不了目标的。
生:我积累了一个成语“南辕北辙”。
师:是呀,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很多的字,读懂了课文,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啥事,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六、课外延伸
1、学生自主设立作业。
师:你想给自己布置啥作业?
2、教师布置作业:搜集寓言故事读一读,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课文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自己通过读书、感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到生活中。还能辩证地思考问题。看来,只要教学得法,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受到很多启发:备课时教师要更多地“备”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课堂中如果出现了与自己设计思路不同时,要及时调整。课堂的生成性对教师来说是提高,更是挑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点评:
本课教学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首先让学生谈知道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立即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鼓励,有效拓宽语文学习渠道。然后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录相,一下子将学生吸引到新学故事中来。最后当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寓意之后也让学生分角色读,再现当时情境,也是学生所喜欢的。
二、教师能够做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
整堂课,学生初读感知内容、合作识字、畅谈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学习收获,甚至自主设立作业,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学会求知、明理,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三、注重了识字办法、识字途径的多样性。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首先交流识字办法,然后也发挥小组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识字,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的平台,学生在汇报识字办法时,有的小组从字形、字义上分析,有的小组从生活中识字,有的小组还能进行字形变换。充分体现了识字办法与识字途径的多样化。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啥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也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谁有问题?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啥意思?
生:好车夫。
师: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谁认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字形,你发现了啥?
生:都带车字旁,都跟车有关。
师:真聪明。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先观察它们,是啥结构?
指名回答。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也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小孩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小孩。
师: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啥。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贴的对吗:是不是相反?
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啥?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也是怎么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多么固执的坐车人,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啥?
生: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3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啥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么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啥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啥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办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 )地问 ( )地说 ( )跳
( )地笑 ( )地看 ( )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精品教案: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办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习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我们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弄清楚季梁跟朋友说了啥,我们该怎么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啥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么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简介。
二、初读感知,愉悦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办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悦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 可以开火车读 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啥?还有啥不明白的吗?
估计小孩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例如:
1、我也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4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呢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啥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办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强化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进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啥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办法。第一小题是简介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啥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例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啥?”“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么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啥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也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3)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啥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4)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
2、过程与办法:通过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无论做啥事都必须先弄清方向,要听从朋友的提醒
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辕北辙》,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的去学习,看看,它到底告诉了我们啥。
二、精读课文,感悟寓意(7分钟)
1.出示课件。“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他的朋友看到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师:读出了啥?
师:他和他的朋友会有啥样的对话呢?
2.出示课件:“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请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啥?(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边走) 演示:如果楚国在这里,谁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那么,坐车人有啥理由呢?他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课件:“没关系,我的马快” “马跑的越快不是离楚国越远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车把式” “那你那天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指导读出坐车人满不在乎,自以为是的语气,朋友迷惑不解的语气。
3.分组分角色表演,知道读出语气
师:那么,坐车人能到达楚国吗?
4.出示课件“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快,赶车的本领越高,盘缠带的越多,走的越远,他越到不了楚国” 读的时候强调五个“越”字,体会坐车人南辕北辙的荒谬。
师:坐车人条件这么好,为啥他就越到不了楚国呢?
师:你想到了啥?
三、总结
是啊,我们无论做啥事,都应该先确定好方向,并要听旁人的提醒。 现在,我们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比喻目的和行动方向一致。(课件) 希望同学们无论做啥事,都能先确定好方向,千万不要南辕北辙 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将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回去后将这则寓言讲给父亲母亲和伙伴们听。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6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认识“辕、辙”.
师: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啥?(都带车字旁)“辕”是车前驾牲口的两根长木头。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辙”车轮走过的痕迹,指道路。“南辕北辙”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车子却朝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 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a还有哪个词不理解?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盘缠”——
“好把式”——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
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啥意思好车夫。
b
三、 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故事的内容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啥。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师:从这一句,你知道了坐车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也是怎么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啥?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7
《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
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小孩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革的魅力所在。比如在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课堂情景如下: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南辕北辙》这一课,和以往一样,课进行得非常顺利。正当我要对这一课进行小结时,一个平时十分调皮的学生举起了手。
“向尚,你有啥啥问题?”
“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不对,因为他这样走,也能走到楚国去。”
教室里发出了哄笑声。
“真的,老师,他如果一直走,就可能绕地球一圈,就到了楚国。”向尚红着脸争辩。
学生们都不解地望着向尚。
正在这时,也一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认为向尚说的对,因为地球是圆的,麦哲伦就曾经环球一周。”
向尚高兴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麦哲伦是谁?”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麦哲伦是……”
向尚声音响亮地向同学们简介了起来,其他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
“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不肯罢休,都争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书呗!”向尚自豪地回答,这个一向被同学们认为不听话的学生第一次尝到了被人佩服的滋味。
正在向尚得意的时候,张佳反驳道:“我认为这个人也不能到楚国去,因为他的钱可能不够多,没到楚国就花完工了。”
“对,还有可能遇到大海,没有船,就不能走了。”
“还有可能没到楚国,那个人就老死了。”
学生们都笑了。
“看来,前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是非常有趣,那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啥吗?”
一阵沉寂。
“老师,我从中知道了每一个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正确目标。”
“我知道了多看书能获得很多知识。”
……
新课改提倡开放的课堂,要求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呢?从这一个课堂片断中不难看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必须善用教材,善待学生,让新教材真正地成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宽容充斥我们的课堂,进而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小课堂中去真实地感受生活这个大课堂,为学生发挥个人的潜能提供充足的时间,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教版)第六册 9 寓言两则《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会认“缠”等字,会写“盘、缠、硬”,正确读写“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南辕北辙》,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啥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老师把一件物品放在右边,让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回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师所指的方向有误,老师追问为啥取不到?
过渡: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而他偏往北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南辕北辙(板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引入课文,教学生字。
1、读课题,解课题
2、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3、学习生字“盘、缠、硬”,生词“盘缠、硬要”。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小声跟读,想一想:课文写啥人?做了啥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述。板书:去楚国,却向相反方向走。)
2、让学生把朋友三次提醒的话在课本上画出
3、第一次朋友是怎么提醒他的?(指名找出)
(1)从朋友的提醒中同学们知道了啥?(那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2)他的朋友这样提醒他,他怎么回答?(指名找出)板书:马快
(3)同学们,马跑得快就能到楚国吗?为啥?(不能,方向相反,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4)请两位同学进行对话。
4、第二次他的朋友怎么提醒他?(指名找出)
(1)出示小黑板: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这是个啥句?(反问句)
你能换一种叙述方式说这句话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对比读这两句话。
(2)听了朋友的话,那个人也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板书:车夫本领高
啥是“好把式”?(驾车的技术非常好的车夫)
(3)同学们,车夫的驾车技术好就能到楚国吗?为啥?
(4)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对话
5、第三次朋友也是怎么提醒他的呢?他也是怎么回答的?(指名找出)
6、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盘缠多
啥是“盘缠”?(出门带的钱)
(1)盘缠带得多就能到楚国了吗?为啥?(方向不对,他永远到不了楚国。)
(2)朋友提醒了他多少次?(3次)他都没有听,结果怎么样?齐读最后一段。
(3)“硬要”是啥意思?(一定要)
( 三)、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啥?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如果你们看到这个人,你想对他说啥?
4、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行动和目的相反,是永远达不到目的地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只有认准正确的方向才会成功)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总起——去楚国,却向相反方向走
(1)
马快
南辕北辙 分析—— 车夫本领高
(2-9) 盘缠多
总结----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10)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②、认读生词,理解词义。
2、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3、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4、情感目标
做啥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办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故事中的故事,例如“山上有座庙”。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弱,但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魏国国君面前时,给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啥故事?
对,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解题
1、通过课题你了解了那些知识?
2、理解“辕和辙”。
三、初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
提问:
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师:课前让你们预习,你们能把课文读通读准吗?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理解词语
南辕北辙 季梁 遇到 行驶 楚国 不解 应该
奔驰 虽然 旅费 诚恳 驾车 固执己见
①选择其中的词语造句
②老师给小组长发生字卡,由小组长帮忙检查,并汇报检查情况
四、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默读课文,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2、质疑:
①、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是谁?
②、季梁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那个朋友是怎么说的?
③、从中反映出了季梁是一个啥样的人?
④、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啥?
⑤、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并说说理由。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数学课上学习的方位坐标,我们都知道上北下南,楚国在南面,马车本应往南,他却往北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与付出的行动
⑥、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啥呢?
⑦、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啥意思吗?这个故事它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啥道理呢?
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啥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五、拓展寓言。
师: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能给大家讲讲吗?
六、课堂总结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呢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啥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办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强化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进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啥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办法。第一小题是简介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啥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例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啥?”“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么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啥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也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啥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⑵ 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⑵ 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做啥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啥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啥?或是有啥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也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啥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啥?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么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啥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啥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⑴ 小组合作交流。
⑵ 反馈交流。
2、师小结:
是呀,我们无论做啥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南辕北辙”的寓意,能客观分析人物的主观原因,进而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
2、结合课文学习“把式”、“盘缠”、“硬要”等生字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寓意。
难点是让学生客观分析评价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计划:4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学习的基点。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这些故事的名字吗?(让学生自由说)相信大家还记得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能否选你印象最深的的故事谈谈。(让学生自由发表)(表扬激励)是呀!这些寓言故事用鲜明活泼的语言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将教会我们啥?(板书:南辕北辙)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扫除语言学习的拦路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建立对文本学习的原点。
1、扫除“拦路虎”
预计生词(课件展示):
把式:精于某种技术的人。本课指车夫的是一个赶车技术水平很高的人。
盘缠(pán chan):路费。
硬要:一定要。
2、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预计:
1、傻(笨、愚蠢)。2、这个人永远也到不了楚国。3、这个人很糊涂。……
三、学生默读全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课文。提炼寓意,发掘人性的缺憾。
1、语言训练,为提炼寓意作铺垫。
师:为啥说这个去楚国的人笨(糊涂、傻、愚蠢)?(学生默读全文从文章中找依据。然后组织学生先说一说,接着教师提出语言组织的建议)
课件建议:请选用下列关联词组织理由。
a、尽管……尽管……尽管……但……
b、无论……无论……无论……都……
2、提炼寓意。
3、引导学生发掘人性的缺憾。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可是我突然这样想:如果这个去楚国的人听从了朋友的劝告,他会南辕北辙吗?(学生回答不会)对于朋友的再三劝告,他依然硬要往北,他的这种错误的行为我们能否给个词形容一下?(自以为是[思维方式]、固执己见[性格特点]、死不悔改[行动外象]等等)
a、引导学生读那个要去楚国的人说的话。
师:那么这个人说的几句话该怎么读呢?
b、引导学生读朋友的话。
师:正是因为他行动上自以为是,在错误面前固执己见,所以朋友除了奇怪,只剩下啥情感?(无奈)从文章哪儿可以看出来?
(读朋友的劝说的话。)
四、回归生活,写话训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南辕北辙的事我们能无奈了之吗?(出示课件)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事是南辕北辙呀?其实,南辕北辙的故事一开始就是用来劝人向善的!(播放课件)
1、让学生选一个话题,为南辕北辙者写一段或几段劝说词。
2、选作评读。
五、学生读文总结。
附板书:
南 辕 北 辙
| |
| |
| |
目的<——>行动
|
|
|
无法实现愿望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3
假如你遇到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你想对他说些啥?
生:我想对他说:“你应该听从朋友的劝告。”
生:我想对他说:“你走的方向反了,到不了楚国。”
生:我想对他说:“你错了,要及时改正,这样你才能到达楚国。”
生:我想对他说:“如果你听朋友的话,你很快就能到楚国了。”
…………
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说:“你虽然带的钱多、马夫好、马也好,但你走错方向了,永远也到不了楚国了。”
生:我想对这个楚国人说几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楚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有多么好,也无法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你想去楚国,可是从家走的时候方向错了,而且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可能你想,绕一圈就能到得了楚国,可是地球一圈是40076千米,就是你的马能跑到200千米,也得跑200380天,相当于562.8651685年,你能到得了吗?
不听劝告,自然也会得到不听劝告的惩罚。你要是听了,现在你肯定能到楚国了。你说你的马好,赶车人的本领大,盘缠带的多,这些都不是理由。如果这样就能到你去的地方,那所有人都会这样了。方向错了就大错特错。
我很想知道你不接受别人的劝告是为啥。难道别人说得都不对,就你对?如果你不是这样想的,那就请你反过来走正确的方向。如果你不想这样,那你就不可救药了。我还是希望你自己改正,这样你就会认识到自己犯了哪些错误,你就会立刻改正。
我想对去楚国的那个人说
我想对去楚国的那个人说:“我觉得你应该听朋友的劝告,就算你往北边走可以到楚国,但是呢你的命也不可能有那么长,所以你更该去珍惜时间。人们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有钱也怎么样,钱买不了时间,钱也不是万能的。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走下去,不要以为优越的三个条件是万能的……”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4
一、说教材 说学情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办法。。
课文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文体短小精悍,叙述生动,三年级学生已学习并了解了寓言这一文章体裁,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较好理解。。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c: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做啥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三、说教学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阅读教学。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阅读阶段的过渡时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我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重视字词学习 虽说字词的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个别难写、难认的字进行辅导。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2、强化学习办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怎么样学习寓言的办法, 让学生以后在自学中也可以有办法可循。在理解字词中,理解“辕”和“辙”中学生是通过查字典理解的,抓住课文南辕北辙的那个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点,我在设计中让学生小组内竞赛看谁读得最好,设计以导演演员这样的环节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力争本课教学中体现由“师教生学”转变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表扬鼓励,用使学生对学习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希腊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课堂上我设计当导演,当演员这样让学生喜欢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qing,用尝试给人物加上动作、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努力实现这样的一种课堂学习状态: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眼发光,小嘴常开,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课的目标,我设计以下6个环节: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啥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简介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 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简介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也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啥?(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啥意思?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虚拟主机。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强化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小孩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小孩。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非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啥。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啥。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也是怎么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也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啥?
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么样做。)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5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啥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简介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 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简介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也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啥?(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啥意思?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虚拟主机。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强化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小孩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小孩。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非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啥。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啥。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也是怎么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也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啥?
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么样做。)
《南辕北辙》一课教学反思
有幸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简介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进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学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也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也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办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教学案例 篇16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寓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也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故事《南辕北辙》。
生: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辕是啥意思?辙是啥意思?
生:老师我想问一问:南辕北辙是啥意思?
师:这两名同学真善于动脑,相信大家认真读书,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爱问是小孩们的天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老师不仅要保护小孩的好奇与爱问,更要培养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播放录像,初读感知。
播放录像,形象感知: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看完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啥?
生:我看到一个人应该往南走,他却往北走,方向错了。
生:我看到这个人的朋友劝他,他根本不听。
师:读一读课文,看通过读你也有啥收获。
生:我也知道了这个人的朋友叫季梁,他多次劝他的朋友,但他的朋友就是不听。
生:我还知道了季梁的朋友到不了楚国。
[直观、形象的图画,学生由看、听到说再到自己尝试着去读、去悟,兴趣被激发、迁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三、学文识字。
1.刚才读课文时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你是用啥办法学习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
生: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一点也不透风,还能组词“坚固”、“牢固”。
生: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它的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生:“奔驰”的“驰”我在“驰中牌”肴驴肉包装袋上见过。
生:我们小组发现“梁”和“高粱”的“粱”,上半部是一样的,下半部不一样。
生:我们给“恳”找了许多朋友“跟、根、很、狠”,我们能给它变字形小魔术。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发挥,在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交流中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得以体现。不难发现,发自学生口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备课中不曾有的。]
四、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读文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解”就是“不理解,不明白”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这个人虽然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但他的方向错了,结果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固执己见”是啥意思?
生:“固执己见”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劝告。
生: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犟”。(生笑)
生:“诚恳”是啥意思?
生:非常真诚。
生:我从“季梁再次诚恳地说”中体会到了季梁多次劝说他的朋友。
生:我从“不怕,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体会到了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听劝。这就“固执己见”的表现。
生:我真想教育教育他。
师:你怎么教育他?
生:你的方向错了,即使你的马再好,旅费再多,车夫技术再高,也到不了楚国。
生:我能想像出这个人以后的情景:这个人走啊,走啊,有一天,他的马跑不动了,旅费也花光了,车夫也累坏了,他们只好坐在了地上,这时他后悔极了,心想:我明明走错了,怎么就不好好想想呢?朋友啊,我当初听你的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生哄堂大笑)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正确,如果你走在路上,一个陌生人骗你说:“你奶奶病了,正在医院里。叫你去呢。”你能听吗?对别人的劝告要分析。
2.体会寓意。
师:现在大家明白“南辕北辙”是啥意思了吧?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个人他去楚国明明应该往南走,可他偏偏往相反的方向去,结果他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南辕北辙”就是你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你的目标的。
生:我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一点启发:方向错了,是到达不了目标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的情感被真正激发,热情的火焰被点燃,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辩论,学习知识、产生情感的体验比教师的讲更深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看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一定读得比他们好,那就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吧,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看看谁是你们小组的“今日之星”。(生小组内读,互评。)
[在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读,会有更多感悟,可谓情由心生,加上小组内加动作表演性的读,既做到了全体参与,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师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很多的字,读懂了课文,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啥事,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五、课外延伸。
1.学生自主设立作业:我想有感情地读课文;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母亲听。
2.布置作业:搜集寓言故事读一读,下一节课讲给同学听。
〖教学后记〗
我在教学之前,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我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想像,更能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延伸到生活中。看来,只要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受到很多启发,真是教学相长。
推荐站内搜索:中学生周记500字、假如我是一坨屎作文、爱的教育读后感800、题库、129运动演讲稿、贵州人力资源考试官网、公务员考试准考证、中国十大含金量证书、合肥自考成绩查询、自考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