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

《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

《父与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爸爸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爸爸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

  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温暖而热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平时不太在意它,可这种平凡的爱在危急时刻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走进课文体验维达尔无私的父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读课文。

  3、读后回答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把话说完整)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指导书写:爆  砸)

  4、这是一对_____的父与子。

  二、朗读感悟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本节课我们先学习爸爸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次序根据学生找的情况进行)

  句子1: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是爸爸对儿子的承诺,爸爸在实现,儿子在坚守。)

  句子2: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句子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地震中,一位爸爸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的坚毅。)

  与句子:“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三、引发思考,感情升华。

  1、出示问题:想一想如果爸爸挖出了小孩,但是呢小孩已经死了,爸爸是否还“了不起” ?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悟更多的了不起的父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回报。

  四、留作业

  (1)积累课文中所学的新字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母亲听。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 、3小题选做其中一题)

  第二课时

  一、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二、学习课文的表达办法以及章法结构。

  三、完成课后小练笔,给课文补白。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       父   各守诺言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不

  起       子  同死神搏斗  鼓励同学  先人后己

《父与子》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爸爸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爸爸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进而体会作者是怎么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啥事?

  (3)用圈点批注的办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爸爸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爸爸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爸爸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爸爸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爸爸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课文结尾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啥?(爸爸关爱小孩,担心小孩会有危险了。)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啥?

  (爸爸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啥?(爸爸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啥要这样描写爸爸的外貌呢?

  (爸爸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爸爸对儿子爱的伟大)是啥使爸爸没完没了地挖呢?  

  (5)儿子看到父亲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父亲,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父亲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啥?(儿子对爸爸的信任,他坚信爸爸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爸爸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爸爸先救他人,而这也是那朴实但也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爸爸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爸爸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啥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板书设计: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小孩脱险

《父与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质疑:这是一场啥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啥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

  2、这是一场啥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简介的办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啥故事?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爸爸冒着( 危险 ),抱着( 坚定的信念 )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 )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爸爸,了不起的儿子。板书:了不起 爸爸 儿子)

  三 、品读爸爸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爸爸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爸爸的了不起的。(心理的变化、对小孩的承诺)

  (2)爸爸一开始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伤心绝望)指导朗读爸爸撕心裂肺的呼喊

  (3)爸爸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啥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爸爸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5)这段通过啥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板书:心理描写)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小孩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爸爸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么样体会出爸爸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啥样的写作办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爸爸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爸爸的表现为啥能与众不同呢?(引读:他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爸爸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么样体会出爸爸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啥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a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b 、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也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 、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啥?(生答)而爸爸却在——生答(不停地挖)爸爸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搬、推、挪、刨等)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爸爸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爸爸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曾经有哪些人劝阻过他?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爸爸,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爸爸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啥描写?(语言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啥特点?(都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呢爸爸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生接)爸爸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因为失去小孩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3)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爸爸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塌方、爆炸)师:所以,爸爸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4)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啥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啥?(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爸爸。)

  是啥支撑着爸爸,让爸爸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生:不论……)师: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爸爸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配乐)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 、总结

  1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爸爸的了不起。

  2 、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爸爸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 、小结阅读办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 、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六、阅读推荐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爸爸》

《父与子》教案 篇4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办法设计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朴实、自然、柔美的风格。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 课题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感受爸爸的了不起1、研读“时间长”: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3、研读“可怕的样子”: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教学重点、难点】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生字全解】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  “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多音字】                   le (好了)                                                                    了                                                     liao(了不起)        【词语全解】昔日:指往日,从前。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疾步:快步行走。绝望:毫无希望了。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句段解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爸爸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小孩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爸爸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爸爸!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爸爸!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爸爸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爸爸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啥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爸爸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爸爸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爸爸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爸爸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爸爸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4、课文讲了一件啥事?事情是怎么样发生的,经过怎么样,结果怎样?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五、为啥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一)感受爸爸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啥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爸爸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爸爸说的话。(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2、当得到爸爸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爸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爸爸,一个伟大的爸爸对儿子的影响,进而进一步写出了爸爸的伟大。【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爸爸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爸爸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爸爸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爸爸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六、强化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  )      fèi xū(  )   

  chàn dǒu(  )      wǎ lì(  )

  hùn luàn(  )        xī r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绝望──(   )  幸福──(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⑶ “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爸爸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啥?由爸爸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Lenovo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啥?说些啥?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也例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爸爸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爸爸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父与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啥,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 昔日 废墟 绝望 破烂不堪 挖掘 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啥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么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小孩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 “爸爸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父亲是这样和小孩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父亲的做法是——

  (预设:爸爸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父亲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小孩,天天陪伴小孩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阿曼达在摔交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父亲的做法是-----

  (预设:带着小孩开车兜风,请小孩吃饭•••••)

  现在不测风云降临于阿曼达,他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预设:爸爸无论怎样也要想办法找到他。)

  如果他还活着,爸爸一定要马上见到他;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的尸体!这就叫————

  (引读不论……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爸爸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爸爸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爸爸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 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小孩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爸爸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爸爸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爸爸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爸爸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爸爸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父亲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不限想象的虚拟主机,这两天两夜爸爸到底是怎么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四、总结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设计精品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爸爸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爸爸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师:当年仅7岁的儿子面对黑暗、饥饿、恐惧和危险时,是爸爸的话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那就是――

  师:当安全出口向14位小孩敞开的时候,儿子选择最后一个离开,因为爸爸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爸爸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父与子》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爸爸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爸爸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爸爸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爸爸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爸爸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爸爸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啥故事?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A、(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B、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就读懂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啥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爸爸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啥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爸爸,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爸爸 儿子)

  三、聚焦爸爸,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爸爸。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爸爸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爸爸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爸爸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爸爸,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爸爸?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爸爸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啥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爸爸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爸爸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爸爸有点儿想不通,为啥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啥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爸爸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爸爸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爸爸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爸爸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爸爸,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啥不离开?那其实是爸爸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爸爸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爸爸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爸爸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爸爸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啥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爸爸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 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爸爸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也累也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么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啥?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啥?(爸爸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爸爸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爸爸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爸爸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啥支撑着这位爸爸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爸爸。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么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爸爸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爸爸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爸爸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啥是一个爸爸心中最深的伤痛;也是爸爸,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幼儿的母亲,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爸爸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爸爸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啥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爸爸。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爸爸,也有着一位怎么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办法与能力】(1)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情感与思想】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诺言汲取的力量。

  【拓展与延伸】进行一次逃生演练,让学生真正体会身处险境时的感受,锻炼并培养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及团结、守纪和相互关爱的品质。

  【重、难点突破】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中,体会父子能够最终团聚的原因,即父子为何被作者称为是伟大的你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年的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即使现在我们回想起来也会感到痛心。而这篇文章写的也是一篇地震中发生的事情——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感受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文中的人物也是一对怎么样的父子?

  提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初步了解文中父子的“与众不同”,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这对父子的特点:“了不起”“感情深厚”“儿子对爸爸无比信任”“爸爸救儿子的不放弃”。

  父与子的“了不起”中同时也蕴含了他们的“信任”、“不放弃”和“感情深厚”。所以,我们可以抓住他们的“了不起”来进行学习。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对父子很“了不起”?想一想,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找?

  提示:对于写人与写事的文章,在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我们应该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理解,而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还要通过人物间的对比加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要求:学生按课文的顺序,有感情地朗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寻找与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3有感情地、投入地朗读课文。

  4“不论发生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啥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啥好处?

  提示:因为它对爸爸对儿子的承诺,是爸爸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反复出现,多处呼应,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爸爸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儿子对爸爸多难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板书设计:

  父:“不论发生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放弃:挖掘) 伟大的父爱

  地震中的 与 创造了奇迹——“了不起”

  子:“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信任:得救)情深的父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来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是我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爸爸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呢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啥,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爸爸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小孩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20xx年5月12 日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小孩,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啥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爸爸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爸爸。大家都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小孩的爸爸就更加觉得这位爸爸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啥或者对这位爸爸说些啥,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小孩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爸爸说些啥呢?把你们对这位爸爸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爸爸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 坚守承诺" 、"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也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啥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角色替代” 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小孩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爸爸的不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妈妈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小孩嘴里含着妈妈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妈妈,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妈妈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小孩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小孩,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母亲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小孩快抓紧母亲的手》

  小孩快抓紧母亲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母亲怕你碰了头

  快抓紧母亲的手

  让母亲陪你走

  母亲怕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小手

  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小孩,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父亲的拳头

  你要记住我和父亲的摸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母亲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不哭

  哪一个人的母亲都是我们的母亲

  哪一个小孩都是母亲的小孩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小孩吧

  母亲,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

  母亲我会记住你和父亲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啥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爸爸及后来这位妈妈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 。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重读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啥作文的负担。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父与子》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爸爸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啥,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孩子。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进而学习作者的表达办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爸爸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了不起。

  (1) 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 透过爸爸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爸爸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 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爸爸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办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么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爸爸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办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爸爸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啥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爸爸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小孩中的爸爸或妈妈,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爸爸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啥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父与子》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漫画作品内容,尝试运用语言和图画刨编故事结尾。

  2、通过漫画欣赏、初步了解漫画的基本特点,更加喜欢漫画这一艺术形式。

  3、养成细致观察和大胆想像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漫画书《父与子》一本,完整的4幅漫画作品、不加背景的图4一幅。

  2、供婴儿续编添画的作业纸每人一张、黑色水笔每人一根。

  3、布置一个漫画墙,上面贴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单幅的、连环的、黑白的、彩色的、有趣可笑的、充满幻想的、讽刺褒贬的)。  

  活动过程:  

  1、婴儿在漫画墙前面自由欣赏漫画。  

  谈话:小孩子,你们喜欢看漫画吗?为啥喜欢?(可根据婴儿回答归纳漫画的部分特点:幽默,夸张;文字很少,小孩子、外国人不识字也能看懂;有彩色,有黑白:简单,一目了然……)  

  2.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漫画的特点。

  简介漫画书《父与子》及作者,为婴儿理解作品做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小孩子带来了一本漫画书。作者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卜劳恩很爱自己的儿子,常常把父子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画下来。

  简介漫画作品名称《假日的第一天》,出示图片1~3幅,引导婴儿观察、讲述。  

  讲述参考

  第一幅: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还在唾梦中,父亲和一个叔叔轻手轻脚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要给儿子一个惊喜。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是“轻手轻脚”?还可以用啥词?

  第二幅:他们轻轻地把儿子抬上了汽车。

  第三幅:儿子睡得可真香,还没有醒。汽车开在马路上,马路上的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们。爸爸把手指放在嘴上示意大家别吵醒儿子,指挥交通的警察也让大家保持安静。

  师:猜一猜,父亲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出示第四幅没有背景的图片,引导婴儿观察图片中儿子的表情,想像、讲述。

  分组讨论:每组一名婴儿将自己小组讨论中最“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大家听。

  出示漫画原稿,感受漫画带来的惊喜与幽默。

  提问:这是啥地方,景色怎样?

  讲述参考:爸爸把儿子抬到了森林里(或公园里、牧场)。太阳出来了,儿子醒来一看吃惊极了:“咦,我是在梦中吗?”他看到了…….以为在做梦呢。父亲躲在树后悄悄地笑了。  

  3.教师和婴儿一起小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爸爸对儿子深深的爱。  

  4.婴儿完整讲述漫画作品。  

  延伸活动:

  婴儿尝试用漫画的手法创作故事结尾。

  教师:今天,小孩子通过自己的想像,编出了和画家不一样的故事,非常了不起!我们也来做个小画家,把你们编的故事画下来,好吗?

  给每个婴儿一张缺少背景的作业纸.婴儿创作漫画结尾。

《父与子》教案 篇9

  来源:学前教育  沈蓓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以后,小孩们特别喜欢看漫画。一有空闲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漫画书来看,常常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漫画也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小孩们,它夸张的手法、幽默大胆的想像、简洁的图文、出乎意料的结局,正符合小孩们阅读和欣赏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漫画欣赏这一新的教育内容,将美术欣赏与语言讲述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引导婴儿从艺术的领域去欣赏漫画.从语言的领域去读懂漫画。使婴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像。   重点难点   1.欣赏和感知理解漫画作品.需要婴儿集中注意观察,这也是能否达到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从活动开始便设置了一个个悬念,直到结尾也就是高潮部分,我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留给婴儿一个充分的想像虚拟主机。这样,使婴儿的注意得以长久保持。   2.了解漫画特点对婴儿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也不是一次活动所能完成的。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不能空洞地将一些抽象的词汇灌输给小孩们听,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让婴儿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有机渗透在活动中。我还设置了漫画墙作为准备和延伸活动,长期贴在教室里,使婴儿自己从中慢慢体会,不断深入地了解漫画。   活动目标   1.理解漫画作品内容,尝试运用语言和图画刨编故事结尾。

  2.通过漫画欣赏、初步了解漫画的基本特点,更加喜欢漫画这一艺术形式。

  3.养成细致观察和大胆想像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漫画书《父与子》一本,完整的4幅漫画作品、不加背景的图4一幅。

  2.供婴儿续编添画的作业纸每人一张、黑色水笔每人一根。

  3.布置一个漫画墙,上面贴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单幅的、连环的、黑白的、彩色的、有趣可笑的、充满幻想的、讽刺褒贬的)。   活动过程   1.婴儿在漫画墙前面自由欣赏漫画。   2.谈话:小孩子,你们喜欢看漫画吗?为啥喜欢?(可根据婴儿回答归纳漫画的部分特点:幽默,夸张;文字很少,小孩子、外国人不识字也能看懂;有彩色,有黑白:简单,一目了然……)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漫画的特点。

  简介漫画书《父与子》及作者,为婴儿理解作品做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小孩子带来了一本漫画书。作者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卜劳恩很爱自己的儿子,常常把父子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画下来。

  简介漫画作品名称《假日的第一天》,出示图片1~3幅,引导婴儿观察、讲述。

  讲述参考

  第一幅: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还在唾梦中,父亲和一个叔叔轻手轻脚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要给儿子一个惊喜。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是“轻手轻脚”?还可以用啥词?

  第二幅:他们轻轻地把儿子抬上了汽车。

  第三幅:儿子睡得可真香,还没有醒。汽车开在马路上,马路上的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们。爸爸把手指放在嘴上示意大家别吵醒儿子,指挥交通的警察也让大家保持安静。

  师:猜一猜,父亲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出示第四幅没有背景的图片,引导婴儿观察图片中儿子的表情,想像、讲述。

  分组讨论:每组一名婴儿将自己小组讨论中最“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大家听。

  出示漫画原稿,感受漫画带来的惊喜与幽默。

  提问:这是啥地方,景色怎样?

  讲述参考:爸爸把儿子抬到了森林里(或公园里、牧场)。太阳出来了,儿子醒来一看吃惊极了:“咦,我是在梦中吗?”他看到了…….以为在做梦呢。父亲躲在树后悄悄地笑了。   4.教师和婴儿一起小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爸爸对儿子深深的爱。   5.婴儿完整讲述漫画作品。   延伸活动

  婴儿尝试用漫画的手法创作故事结尾。

  教师:今天,小孩子通过自己的想像,编出了和画家不一样的故事,非常了不起!我们也来做个小画家,把你们编的故事画下来,好吗?

  给每个婴儿一张缺少背景的作业纸.婴儿创作漫画结尾。

《父与子》教案 篇10

  《父与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爸爸和小孩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带给大家怎么样的启发呢?下面就让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父与子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父与子》阅读原文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悦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也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小孩,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父与子》阅读题目

  1.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

  2.文中“老爹”和陈双喜各是怎么样性格的人?

  答:

  3.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小孩,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答:

  4.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

  答:

  5.“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

  答:

《父与子》阅读答案

  (三)1.爸爸来校看双喜;双喜为聚会安排爸爸看电影;双喜不愿接受扫把,爸爸动怒;双喜转变。

  2.“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陈双喜:热爱爸爸,爱慕虚荣,知错能改

  3.点拨: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4.(略)

  5.点拨:⑴发扬父辈的美德;⑵珍惜父母之爱;⑶善待父母之爱;⑷要学会感恩。

推荐站内搜索:河北考研成绩查询、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专升本报名时间2021年、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读后感作文400字、成人高考考试时间2019、1000字读后感、新疆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育局24小时咨询电话、东北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父与子》教案(通用10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7089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