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  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啥?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指啥?

  (3)你怎么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2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啥?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啥?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啥?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啥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啥?“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也指啥?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啥?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啥?“展翅飞翔”指啥?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啥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办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提出问题

  (教师朗诵诗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从同学们的眼睛里,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这首诗的喜爱。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电脑显示):

  1.为啥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2.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首诗为啥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生:因为它押韵。

  师:这首诗押的是啥韵呢?

  生:它押的是“ang”韵。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啥叫诗的韵脚?诗的啥地方需要用韵脚呢?

  生: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一般来说,诗的双句句末用韵脚。

  师: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用“.”标记出来。

  师: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对诗的韵脚要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

  生:诗人在延安追寻啥?

  (师板书:追寻啥。)

  生:诗人为啥要把延安追寻?

  (师板书:为啥追寻。)

  师:下面,老师重点指导大家理解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要注意老师指导的步骤,学完后将学习办法归纳出来,然后,根据这一学习办法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

  二、学习第二节,理解“追寻啥”这一问题

  师:诗人在延安追寻啥呢?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生: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师板书。)

  师:同学们对延安的这些地方一定比较陌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师放录像。)

  师: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啥?

  生:诗人在追寻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

  生:诗人在追寻伟人的革命足迹。

  生: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

  (师板书:延安精神。)

  师:请同学们联系刚才所看到的录像,以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延安精神是一种啥样的精神?请自由发言。

  生: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但延安精神并不只包括这些,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让我们怀着对延安的一片深情,朗读第二节。

  (学生齐读。)

  三、归纳学习办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按照怎么样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呢?

  (电脑显示:1.自由朗读,找出主要问题;

  2.再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

  3.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

  四、学生自学第三至第六节,理解“为啥追寻”这一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办法自学,弄懂“诗人为啥要把延安追寻”这一问题。老师还会给各组分发不同的练习题,请你们认真讨论,共同解答。

  练习一

  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2.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练习二

  讨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啥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练习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改句练习:

  1)请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3)你能用“因为……所以……”造句,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2.通过完成上述改句练习,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些?为啥?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理解了“诗人为啥要把延安追寻”这个问题。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第三至第六节,请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女同学读第三节,男同学读第四节,全班齐读第五、六节。)

  五、学习第一节

  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延安精神。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因此,诗人把自己对延安的追寻比作啥呢?请女同学齐声告诉我。

  (女同学齐读第一节。)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二类教材中诗歌的学习办法。同学们通过自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积极地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附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附图{图}

  评析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过去,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自己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自己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办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比如,“我”到延安追寻啥?为啥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自己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也有小组的讨论、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得到了学习上的满足和乐趣,形成了“自学,*自己学”的思想。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出发,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追寻啥”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办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因此,对第二个问题“为啥追寻”,学生学得更加积极积极。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一些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效果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深刻,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办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积极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啥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检查自学,导入  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xiaomi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呢,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啥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勾画难点、疑点。

  (这里学生提出的难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诗中“延河”、“枣园”、难泥湾”、“杨家岭”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不太了解。教师可借助图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对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有一定难度。可告诉学生待下一步解决。)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他们朗读时就会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美、韵律美之中。

  (三)学导结合,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首先把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组间相互补充,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如,对重点句子“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适当点拨:“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课文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全诗通篇围绕追寻延安展开。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②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啥?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指啥?③你怎么样理解“追寻延安”?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教师作适当点拨,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四)激发想像,引起共鸣

  1、指导朗读,激发想像力。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朗读体验,升华情感。

  (多次的朗读体验,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欣赏诗的美。

  (可引导学生从作者所用的修辞办法、诗的韵律等多角度对诗进行品析,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拓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不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强化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简介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啥?追寻啥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不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数码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啥?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指啥?

  (3)你怎么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啥?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指啥?

  (3)你怎么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我们为啥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啥?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进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季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啥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啥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也有啥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气氛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简介、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啥?还有啥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啥?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指啥?

  (3)你怎么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啥?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啥?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啥?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啥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啥?“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也指啥?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啥?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啥?“展翅飞翔”指啥?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啥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啥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啥特点?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师:还有啥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啥体会?也有啥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啥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啥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啥感受?有啥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啥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xiaomi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呢,全(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啥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啥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啥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啥办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啥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啥?(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啥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啥?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啥办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啥?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数码时代,为啥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办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强化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啥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啥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也有啥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气氛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简介、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啥?还有啥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1

  一、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啥?为啥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啥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丢掉了老牛破车”,就是丢掉落后,“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就是要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4)如果一旦失去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讲失去延安精神的严重性。)

  (5)第六节的三个“追寻”。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追寻温暖,追寻光明。诗句中的“延安”仍指延安精神。)

  4、在深入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后,可用引读的办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 参考资料

  难忘延河

  祈念曾(新闻工作者,现居深圳)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我8年前的一首诗作,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第12册语文课本中。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我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我的日记本上。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延安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漫伸…… 我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的礼堂,毛泽东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回响在我的再边。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构思,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诗写完后,1992年,收入我的诗集《人生之恋》(陕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这首诗,1993年荣获全国诗歌“菊花奖”,1994年入选《新时期诗歌精选》。1997年选入5年制语文课本第10册,今后也选入6 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

  1992年,我来到深圳,虽然离开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黄土地,但延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净化我的灵魂。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季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啥?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啥?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啥?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啥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啥?“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也指啥?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啥?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啥?“展翅飞翔”指啥?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啥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3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啥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啥特点?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师:还有啥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啥体会?也有啥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啥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啥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啥感受?有啥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数码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4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啥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xiaomi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呢,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啥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啥要追寻延安,追寻它啥?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啥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啥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啥办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啥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啥?(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啥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啥?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啥办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啥?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数码时代,为啥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办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强化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啥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啥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篇15

  戴志强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啥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也有啥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气氛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简介、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啥?还有啥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么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推荐站内搜索:我想握住你的手 作文、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讲规矩守纪律演讲稿、爱情伤感日志、经济师答案、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三年级作文300字、空间伤感日志大全、2013成人高考报名时间、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7523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