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备课参考(通用17篇)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二、“孔乙己”名称的寓意
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的绰号。鲁迅为啥要用绰号作人句呢?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时也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鲁迅用这个人物的绰号作为小说的题目,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三、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孔乙己出场时对他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一段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他身材很高大”,表明他的体质好,有力气,可是他也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他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也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了而不肯补,“脏”了而不肯洗,都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本来这件长衫可以脱下来换一换,洗一洗,可是他不愿意;这从他几乎成为口头语的“之乎者也”这类话可以作为补充说明。虽然已是胡子花白的人了,科举的途程对他已是毫无希望的了,但他仍然画饼充饥,聊以自慰,这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孔乙己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睛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
四、动作神态描写的目的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以不足3000字的篇幅,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修世态的凉薄,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极其生动、鲜明,令人忧愤,使人难以忘怀。同时,小说塑造人物的办法,历来也是人们称道的。
有人认为作品“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示了孔乙己善良的心地。”而依据是:“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我认为,这是以偏概全。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们吃,确实能看出孔乙己的善良,这与他所信奉的“君子固穷”是一致的。但是呢,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并不局限于此两处,还有许多。每一处都很细致地表现了孔乙己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以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看小说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提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也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心情。“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时的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我们再来看小说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也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这一句虽没有直接对孔乙己的神态进行描写,但孔乙己那难言的痛苦,在他的神态中一定有所表现。当短衣帮说“你一定也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这时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上。而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难以掩饰痛苦、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他追求功名没有结果的必然反映,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于是他“便也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喝酒,也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当掌柜的笑他也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身残气微,不复聊生,却依然麻木不仁,令人不忍卒读。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很多,而大多数的描写,都是着重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死爱面子、迂腐不堪、自欺欺人而也无可奈何的心理和性格。所以说,《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归纳是值得商榷的。
五、小说阅读教学办法建议
小说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阅读小说,就要仔细辨识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孔乙己》初读起来觉得很好笑,很轻松,其实,作品的意味很冷峻,很深沉,要理解得准确、透彻,是要用一番心思的,除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之外,有些细节也要细心品味。必须反复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Lenovo和想象,感知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评价。可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从比较中进行欣赏。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2
孔乙己
教学目标 :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办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也是怎么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季,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也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也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也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也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啥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啥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 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啥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啥?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也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简介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也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啥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
孔乙己
鲁迅
丁举人、何家
吊 打
取笑 没有进学 取笑
酒客 孔乙己 穷得快要讨饭 掌柜的
被打折了腿
哄 笑
“我”、小孩们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3
【教学设想】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已基本掌握,但尚停留在单篇的基础上,怎样将两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角度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蔡澄清先生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的教学理论,本节课拟就两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指导学生作一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得出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通过几节课学习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这两篇小说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课前已布置同学们试对这两文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比较。
二、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三、讲授新课:
1、提问:《孔己乙》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再现在啥地方?
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两文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制度的心态。
2、思考:《孔己乙》和《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人物塑造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边提问学生,一边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1)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拿一些无用的知识来炫耀,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有所抗争,但却是软弱无力的。而范进则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甘受屈辱,说“岳父见教的是”。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但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而范进对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世故、虚伪。
(2) 人物的命运不同: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而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3)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都是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这些酒客的无聊、冷漠和麻木的心态。掌柜追问“十九个钱”,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反映了世态的凉薄。《范进中举》则通过胡屠夫的前倨后恭,邻居在中举后的“热心”,特别是张静斋的赠银送房,极力拉拢,说明了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对酒店里酒客的麻木则透出深深的悲凉。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虽对范进的贫苦也充满了同情,但更主要的是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小结: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吴敬梓只限于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读书人的堕落;鲁迅直揭封建末世的病态。两个作家对两个人物给以不同归宿。
3、 思考:两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
《孔乙己》用冷峻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以“笑”写“悲”,沉郁含蓄。《范进中举》则通过变形的夸张,用漫画的笔调,诙谐幽默的语言,活画出一闹剧。
四、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就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附:板书设计: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比较阅读
孔乙己(悲) 范 进(丑)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贫困-中举-发疯-“打”愈
打折腿――死去
以 变
“笑” 人物命运 形
科举
迂腐 自命清高 懦弱 猥琐
死爱面子 性格 性格 甘受屈辱
写 善良 世故 虚伪 夸
伤 社会深度 胡
悲 张 屠 张
疤 静 夫
斋
冷漠 麻木 趋炎附势 前倨后恭
凉薄 赠银送房 拉拢
同情 悲凉 揭露 鞭挞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办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也是怎么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20xx年冬季,发表于1920xx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20xx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也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也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也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也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啥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啥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啥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啥?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也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简介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也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啥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丁举人、何家
吊打
取笑没有进学取笑
酒客孔乙己穷得快要讨饭掌柜的
被打折了腿
哄笑
“我”、小孩们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5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啥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么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啥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啥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啥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啥可笑之处?他特殊在啥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么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啥?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啥?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么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小孩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么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办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办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人物的手法上看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从表现人物所采用的角度上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啥不同?神态有啥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2.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小孩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么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4.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啥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1)这是从啥角度来写的?(2)孔乙己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一个啥样的问题?
明确:
(1)侧面描写。
(2)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有力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还来过一次酒店,范读第11段,(1)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啥变化?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小孩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最后也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
(三)分析小说主题
1.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怎样?
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
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2.总结主题。(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情节的高潮部分,体会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总结、扩展
小说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这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2.课后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八、布置作业
1.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么样?
2.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6
刘海燕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联系。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小说这一体裁在第三、四册略有接触,第五、六册曾系统地学习小说的文体特点,本课承接已有的知识,先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深入学习本文结构的安排和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备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这样两个指导思想:第一 注意线索清晰,是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 符合普遍认识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三、备课原则。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华,我在备课之前本着这样几个原则: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 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 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梯度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全面性。
5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办法。
6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备课原则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1、
2、 知识目标:
1) 字词的积累,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叙述特点。
3)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象。根据以上理论及我教的班级的现状,
六、重难点。
我把以上目标均作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为难点。
七、怎样突破重难点。
那么,我是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第三,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八、确立教法学法的依据。
以新大纲“教学中在重视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特点为依据,采取以下教学法进行教学:
1 分层次教学法。
2 目标导学法。
3 教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式”的分析归纳法。此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办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学媒体:采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九、预习
1、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 勾画、圈点、作批注、摘抄名句(习惯的培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十、教学设想:
1、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 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啥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么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办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另外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 ,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反动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 )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家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季,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也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 字词教学
5、 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 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
5、语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啥?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孩子,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啥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办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进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教学的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能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另外,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如说话、概括、表演、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 作业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作统一要求。
1) 创作课本剧,
2) 发散性思维训练。
3) 写作训练,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2002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
字数:300字以上。
3)内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要求:不少于300字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7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啥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么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啥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啥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啥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啥可笑之处?他特殊在啥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么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啥?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啥?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么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小孩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么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办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办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人物的手法上看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从表现人物所采用的角度上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啥不同?神态有啥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2.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小孩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么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4.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啥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1)这是从啥角度来写的?(2)孔乙己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一个啥样的问题?
明确:
(1)侧面描写。
(2)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有力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还来过一次酒店,范读第11段,(1)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啥变化?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小孩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最后也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
(三)分析小说主题
1.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怎样?
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
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2.总结主题。(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情节的高潮部分,体会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总结、扩展
小说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这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2.课后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八、布置作业
1.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么样?
2.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8
5 孔乙己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办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办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啥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也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季,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呢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呢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怎样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也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孩子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小孩分茴香豆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也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也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也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孩子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也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也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办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简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也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也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也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导入 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简介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啥?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简介,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啥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啥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啥?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小孩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也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也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也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怎样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也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也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也是啥?(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也是啥?(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9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曹桥中学胡芳华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也不脱离文本的教学办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么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怎样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怎样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怎样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进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
生:没有。(齐声)
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啥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
师:那么孔乙己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
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
生:迂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
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
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师:那他为啥还这么说?
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
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啥性格特点?
生:……
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
生:自欺欺人。(齐声)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
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
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啥?
生:他很喜欢喝酒。
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
你觉得孔乙己是怎么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
比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也令人讨厌的人。
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也可敬的人。
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也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值得。(生笑)
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么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李欧梵)
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刘再复)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钱理群)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鲁迅)
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啥共同点吗?
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教学片断二】
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么样一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怎样?
(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么样一个社会?
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
师:孔乙己的结局会怎样?
生:肯定是死。
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
师:为啥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到。
师:那为啥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出示投影)
【一】
小伙计至今仍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啥?
↓
生:孔乙己来了可以笑几声。
师: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
生:“我”、掌柜的、短衣帮、孩子。
师:这些人是不是同一个阶层?
↓
生:不是
师:那么在鲁镇这个社会的缩影中有没有认同孔乙己的阶层?
↓
生:……
师:文中其实有一个词就暗示了。
生:没有,因为他是“唯一”的人。
师:那孔乙己是个啥人?
生:多余人
师:【二】
孔乙己的腿是被谁打折的?(出示投影二)
↓
生:丁举人
师:丁举人为啥要打折他的腿?
↓
生:因为他偷了丁举人的书。
师:为啥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
↓
生:因为他有权势。
师:所以这是一个啥样的社会?
生:黑暗、腐朽、残暴的社会
师:【三】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啥途径知道的?(出示投影三)
↓
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
师:掌柜为啥要提起孔乙己,他们谈论的口气是怎么样的?
↓
生: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
师:他们谈论孔乙己时跟谈论一条狗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所以他们的口气很……
生:冷漠
师:我想请大家推举两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学生推举,两位同学表演,完毕,学生鼓掌)
师: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待不幸的人是一种啥态度?
↓
生:冷漠无情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孔乙己活得下去吗?
生:活不下去。
师:所以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
生:在那个社会里必死无疑。
师:(出示投影)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生:社会问题的悲剧
师:那么那个社会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同学们,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
(学生分为两派,各举例子)
师:我很想给大家看一段小录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视频)
(学生专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经泪流满面了,泣不成声了)
师:原来在我们的幸福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触摸过的灾难,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那就是初二(1)班的宋平泉同学(该生是曹桥中学现在在编学生,因患白血病在嘉兴接受治疗,我校师生共为他捐款一万多元),孔乙己跟他相比谁要幸福?
生:宋平泉。(齐声)
师:我这里还有几份资料(出示投影),一是为受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的丁磊,二是浙江省为受洪水侵犯的灾区捐款,三是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个社会更文明,更人文?
生:我们这个社会(骄傲的回答)
师:老师给你们看这段《灰色的震撼》是为了啥呢?
生: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不幸的人。
师:就为了让你们痛哭流涕吗?
生:不是(生笑)。
师:那是希望?
生: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人。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孔乙己》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更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吝啬我们能够伸出的双手。
【教学反思】
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脱离这个载体,一切的讲解都变得苍白,所以整堂课的起始阶段就安排在解读“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交流达到一个初步的共识,并能更全面的看待孔乙己这个人。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定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所以很多我们无法界定的答案也出来了,例如有人说孔乙己很坚强,因为他爬着来喝酒的等。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分析,让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到了自己探索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是感受。
可是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赏析上,每一个人都只是发现孔乙己身上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特点,在这点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心中还是独立的,或者说是被割裂的,于是我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碎片印象过渡到整体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么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比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我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发言,对于这种有高度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多了,这时举手的人数明显下降,但回答的精确度却在提高,这是对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应该说,课堂这块二十分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这为我转向难点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还只是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那么这堂课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所要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悲剧跟社会联系起来呢?毕竟他本身的性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迂腐不堪、也鄙视劳动的人实在很难有好的结局。于是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网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视频录像,利用电影里孔乙己的凄惨和旁人的冷嘲热讽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先从心灵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来感受这个已经有段距离的社会。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看这段视频,做到有的放矢,为回归文本埋下伏笔。
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学生把关注的角度转向了孔乙己身边的人,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会是个怎么样的社会。我把它分为三块,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进而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是个怎么样的社会,这是赏析。三个板块所有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赫然在目了,当我问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没有一个学生不说是社会悲剧了,学生至此达到了评价的较高层次。这种由浅入深,也深入浅出的教学办法是我成功解决难点的一大支柱。最后通过《灰色的震撼》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进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成了文学欣赏的最高目的——获得有益的启示。
整堂课就是在一个热烈而不失深沉的气氛中进行,这主要是得益于课堂创设的背景和紧扣的环节,当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力求一切能用的资源和能用的一切资源,以加大对语文课堂的辅助作用,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具备人文的美的享受。
注:这是我校胡芳华老师在市初三语文读写教研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及其第二课时在内的课例。
——曹桥中学教导处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0
细节是构成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最小细胞,是文学作品中细腻的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细节和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往往就在那些细枝末节之上,小说的生动之处,也常常就是那些最富特征的典型的细节描写。
鲁迅是一位精湛的写意大师。《孔乙己》的细节描写也具有这种写意性,即不用繁文缛节,不求纤毫毕现,仅用极精炼极俭省的笔墨去摹写人物的特质气韵,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形传神的肖像细节。试看孔乙己在小说中亮相的两个细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两个细节文字至简,而含义极丰。“站着喝酒”表明这个科举场中的失败者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看已经跌落到“短衫帮”的下层社会;长衬的脏破,也显示穷苦不堪和懒惰至极;然而他还是宁肯穿长衫,则表明他别无所有,他只能靠这件也破也脏的长衫来保住一点“读书人”的“体面”。一两句肖像细节就勾勒出了一个迂腐穷酸好喝懒做也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对于孔乙己长衫的细节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晴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本三分,做到了“廖廖几笔,而神情毕肖”。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的凸现他迁腐寒酸的性格。
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细节。显示个性是描写的宗旨,而显示个性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细节描写。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和其它细节描写一样,也能展现人物的性格。透过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君子固穷”、“窃书不算偷”等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迂腐、爬不上去却也不肯下来的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
彼此映衬的动作细节。《孔乙己》一文中的动作细节很多,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莫过于下面两个细节:“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既对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也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摸”,不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表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一文的细节描写如同针线细密的网络,细节之间彼此呼应,声息相通,或彼此映衬,或前后对照。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这个被封建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性格特征显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以含有丰富思想的形象感染读者,而每一个形象也都由无数生动的细节组成的。分析这篇小说,可以把分析典型的细节作为突破口,去沿波讨源,发微探幽,从中悟出作者独运的匠心,发现一片新奇的天地。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付义六,来自蔡山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么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办法,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办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1、教学办法:
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⑴ 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⑵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⑶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⑷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么样发现真理。而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文中感受人物留给我们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说教学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孔乙己图片、咸亨酒店图片)
由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导入 (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2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办法。
2.了解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
3.体会语言的精练、深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深刻。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小黑板等。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简介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入 :一个人活在世上,生与死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这两种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看看课文主人公孔乙己,人们对他的生与死是怎么样的看法,他的生死与社会有啥联系?(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补充鲁迅的作品。
要求:记住作者。
3.教师简介背景。(出示课件l。)
《孔乙己》是鲁迅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发表于1918年冬。中国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还在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与二十多年后的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要求:了解背景。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1.掌握字词。
2.孔乙己活着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3.假如孑L乙己和丁举人一样爬了上去,请你想像一下他会是一副啥姿态呢?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啥?谈谈你的认识。三、合作学习 。
1.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2.班内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四、反馈交流(出示课件3。)
1.给加点的字注音。(找一位同学回答,如回答有误,其他同学纠正。)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2.学生讨论:孔乙己活着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提示: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活着的价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进行分析。)
明确:(1)外貌、语言、动作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地位,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他的外貌描写揭示他的不幸遭遇,服饰的细节写出了他懒惰而也死要面子的特性,作者通过一件破衣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前后外貌对比更突出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仿照上例进行语言、动作分析。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封建统治阶级让百姓麻木不仁。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是劣质的,只值得奚落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孔乙己同样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只知道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明确:(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孩子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也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进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3.丁举人和孑L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啥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明确:(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4.“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这句话写的是孔乙己的价值,再读课文思考: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啥?
明确:(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个人原因: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麻木不仁。)五、研读赏析
阅读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讨论并完成下列题目。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句中“摸”能换成“排”吗?为啥?
(出示课件4。)
明确:(动作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
(“摸”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得严实,从侧面简介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已经没有“排”的炫耀之心和力气。)
2.作者描写孔乙己的办法有 、 、
明确:(塑造人物的办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3.写酒客和掌柜的笑的作用是 。
明确:(突出当时人们的麻木,点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4.两次写“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用是 。
明确:(说明孔乙己之所以让人惦记是因为他欠了十九个钱,辛辣地揭露了孔乙己还不如十九个钱有价值的残酷现实。)
(体会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结尾一句“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啥?
明确:(不矛盾。“大约”表明没有亲见,只是一种猜测,“的确”是猜测后的结果,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六、梳理巩固
学生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麻木不仁 笑声中出场 人情冷漠
好吃懒做 笑声中死去 社会黑暗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办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也是怎么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季,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也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也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也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也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啥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啥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啥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啥?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也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简介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也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啥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丁举人、何家
吊打
取笑没有进学取笑
酒客孔乙己穷得快要讨饭掌柜的
被打折了腿
哄笑
“我”、小孩们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4
一、(2004年天津市)阅读《孔乙己》片断,回答1——3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也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也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也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啥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啥\'君子固穷\',啥\'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2.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种修辞办法是( )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3.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性格随和,人们喜欢和他开欢笑。
b、孔乙己迂腐不堪,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
c、孔乙己言谈举止,引人瞩目,令人感到新奇。
d、孔乙己有幽默感,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二、(2002年河南)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1—5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也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也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已,你也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也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也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怎样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已和范进都是的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摘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二、1.(甲)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意思对即可)
2.冷嘲热讽(冷漠无情);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3.偷东两被打;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 (意思对即可)
4.既批判也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意思对即可)
5.比如: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已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
也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也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举一例既可,只摘句不给分,分析合理即可)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5
鲁 迅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办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 ,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也是以怎么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季,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呢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xx年废除,但是呢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天。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 找出生字词。
2、 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 亨(hēng) 舀(yǎo) 砚(yàn) 拭(shì) 附和(hè) 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 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 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 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 本文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也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也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也脏也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也脏也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也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 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也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也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也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也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啥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啥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 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啥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 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
4、 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啥?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么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啥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 交流、讨论后明确
1、 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虚拟主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也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 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也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 社会原因。
(1)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 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 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 理解小说主题
五、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 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简介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 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也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 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啥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孩子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也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进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 便排出九文大钱。
2、 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 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6
《孔乙己》教案
李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3、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办法:
1、诵读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质疑探究法。引导合作探究,鼓励大胆提问,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思考:1、文中主人公是个啥样的人?
2、文中的哪些片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读了本文,你有啥感想?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师生共同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
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啥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也是怎么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孔乙己》。
投影出示文题、作者。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按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
1、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
2、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和几类人物的信息。
3、时间:3——5分钟。
三)、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出示几道抢答题,考查学生阅读情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故事发生的年代
2、故事发生的环境
3、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
(1)交待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交待孔乙己的地位
(3)交待孔乙己的结局
4、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四)、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履历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
投影出示履历表样。
孔 乙 己 履 历 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写五十字左右 )
2、投影出示对履历表的说明:
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关系的人物,要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作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要想也快也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
3、学生填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履历表为大家熟识,让学生填写,易激发其学习兴趣,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填写履历表,学生能再次认真地阅读课文。同时,填表的过程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点的思考。)
五)、交流填表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履历表。
2、大家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那些结论?发现了那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师生共同进一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课后继续交流,讨论。)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资料:
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2. 课外小练笔:
《 我会走孔乙己的路吗?》
附:
《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刘云龙
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也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提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说课稿及其教案
阿勒泰市北屯镇中学 邓丽勤
《孔乙己》备课参考 篇1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教学重点
抓“半”字,感悟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预习指导:
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上课前 播放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去体味小说复杂的情感内蕴。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快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自由读课文,梳理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交流:
⑴交流生字词
⑵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再读,抓“半”字,感知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1、出示再读要求,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2、学生按要求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4、师生交流
⑴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进行评析,认识孔乙己。
指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理解
⑵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示:
半懂不懂
苦读半生,“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打了大半夜, “被打折了腿”
身份各一半
半途而废
肉体死了,可灵魂的一半
却还留在人间
……
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对“半”字的理解,抓住“半”字分析人物的思想。
(四)、思考:导致孔乙己的“半”字人生的原因有哪些?
1、分四人小组组讨论
2、交流后,教师总结
⑴封建的科举制度
⑵国民的劣根性
(五)、抓“笑”字,体会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
1、找出文中有关“笑”的语句,理解文中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体会文中人对孔乙己的嘲笑,体会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
2、播放《孔乙己》片断,谈感受。
(六)、总结课堂学习。
总结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走好人生路
(七)、课后作业
进一步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推荐站内搜索:考公务员的要求和条件、伤感日志、成人高考试题、国家公务员网准考证打印、简短的个人工作总结、比本科还牛的专科学校、安徽省教师编制考试时间、陕西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安徽省自考成绩查询、阳光高考自主招生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