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精选7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季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篇一: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语文课本几经变异,这篇课文仍然被编排进来,可见它的魅力,并它也是我初中时代就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呢,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例如:第二段的写景为啥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啥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母亲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办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呢,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也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啥,形成了怎么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啥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啥”、“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办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怎样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啥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小孩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感谢洪宗礼先生,和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的编写者们,在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家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怎样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啥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小孩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感谢洪宗礼先生,和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的编写者们,在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家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季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篇一: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呢,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例如:第二段的写景为啥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啥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母亲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办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呢,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也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啥,形成了怎么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啥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啥”、“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办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怎样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啥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小孩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4
身着长衫,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胡须。这是人们描绘中的鲁迅先生。在众多资料中,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神色凝重、言辞犀利的伟人。于是,鲁迅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令人敬而远之的,包括他的文章。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散文,自我从教以来,只敢浅谈而不敢亲近。
最初的转变来自于2024年许鞍华导演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电影反映的是作家萧红的一生。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憎恶黑暗犹如魔鬼,站在最前列的顽强战士,而萧红在那个旗帜鲜明、战火纷飞的时代实在是个另类的作家。她不愿为了乱世中国家救亡而写作,只专注于自己的个人创作。但那样一个在当时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不被重视,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作家,却是鲁迅家中的常客,得到鲁迅的青睐。这让我十分疑惑,这不是我印象中的大义凛然的战斗者的形象。再看电影中一个场景:鲁迅先生半躺在躺椅上,萧红穿一件红衣服,询问先生的意见。这个片段安排在鲁迅逝世、萧红即将启程去香港、前途未卜之时。明明是悲伤的回忆,明明是孤苦流离的人生,画面却偏偏斑斓明媚,鲁迅先生话语亲切而温暖,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为萧红,为鲁迅先生。也许真的是我不够了解,是我无知浅薄了吧。
而开学后的第一课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似乎确实是熟悉的作家、作品,我知道我应该重新再来。
于是重拾课本,重新备课,重新认识。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钱理群教授的《怎样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主要谈一谈我平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两点内容。
当头一棒便是钱理群教授口中的那句“神来之笔”。钱教授所说的“神来之笔”指的是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情之所至,就会出现了不合常规的句法或表现手法。那句“神来之笔”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只是把它做为一个过渡句,从来一笔带过,却不知真金在此!真正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该打!
我从不知那“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还有那个“Ade”有这么些奥妙在其中。我认为那句只是个过渡,从百草园转到三味书屋而已,那个“Ade”只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类似耍酷的一笔,犹如现在年轻人的告别:“我走了,Good-bye”一般。
钱理群教授的分析如醍醐灌顶般令我豁然开朗。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亲密亲近,失去乐园的沮丧,对未来的恐惧,以及成年后的鲁迅对这一“灾变”的愤激与无奈,尽在其中。这样的“神来之笔”必须抓住!抓住这一句,就抓住了全篇文章的“神”之所在!以这句为突破口,拎住它,就拎起了全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从文章开头开始分析文章的惯性思维,以这一句作为教学的起点,带领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呢?文章中显在与潜在的对照中,三味书屋无疑都处于劣势,那么在本课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就出现了:我们该怎样理解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感情呢?
语言是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写出了她对鲁迅先生的直观感受:“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萧红的直觉把握:对亲人,对朋友,他是一个卸下了盔甲,毫无机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真诚的人。这样的鲁迅先生也怎会对他的启蒙老师严苛呢?我想任何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无论快乐与否,往往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有迹可循的。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们找到这些“踪迹”。
既然去三味书屋是去读书,我们就从读书谈起。
“读书”在“三味书屋”这一板块中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在这“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最初的“就只读书”时的怨愤、不满,到“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作者的描述中多了些调侃,少了些抱怨;多了些温馨,少了些不平。乃至到描写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童年鲁迅正在用他充满好奇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是童年鲁迅记忆中终身难忘的瞬间,也许正是这懵懂间他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老师教书办法也许令小孩厌恶,学习的内容的确枯燥无味,但从鲁迅笔下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和幽默。
从他询问“怪哉”开始,从他观察老师读书的一刻,从他渐渐温厚亲切地描绘中,我们领悟到了鲁迅先生对知识的追求,对私塾先生的最终认可,对童年生活的怀想。至此,对于鲁迅先生的童年以及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应有了一个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篇我们读“熟”了,教“熟”了的文章,其中仍有许多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对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我实在汗颜。拜读了钱理群教授研究鲁迅先生的系列文章之后,我恍若觉得自己是花果山中的一只猴子,自觉在此山中生活多年,一山一水早已了然于胸,一草一木都不过是熟悉的景色。谁知这一天,来了位美猴王,带领群猴,“呯”一声,穿过了那道水帘,石破天惊,才发现那“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才是真正的美景啊!
看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任重而道远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5
在教授此文时,我也是把这样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的,唤起学生的乐趣,呈现出鲁迅另一个温情的形象。本文主要是两个部分,“百草园”有乐,“三味书屋”有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是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熏陶,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体会童真童趣以他们独有的眼光去体会鲁迅笔下的孩童世界,而不是一一罗列总共写了哪些景物、事情,把优美的文字用枯燥的讲解去分析支解,而忽略了文字里蕴含的最美好的情。通过品读学生感兴趣的语句,就可以两者兼顾,既可以把写得好的妙处落实,也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私塾中老师和学生读书这一段,学生一品一读,摇头晃脑的就特别的有意思,学生也读得很有趣味。
教完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写周记就是写有关学了这一课的体会,并写出自己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要模仿课文的样式来写。从学生的周记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从鲁迅的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并用文字流畅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
但是呢此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例如没有能兼顾到对学习不怎么积极的同学,一味的强调举手抢答,对那此没有举手的学生很少去关注他们。即使有问到,学生没有心来听课,往往也只是以“不知道”或者“不懂”、“没有” 来回答,面对这样的情景,心里往往觉得赶时间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他们深入的来解读课文。在做笔记上,往往也很兼顾得到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说的还是太多了,没有能够完全放手去让学生说,没有让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没有让学生发尽量说出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做为一名没有啥经验的老师,在备课中还会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很难抓到重难点,看到教参里面有啥就啥都想讲,生怕考试会考到,所以备课的时候备得很全,导致上课讲得也很多,学生说的就特别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6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语文课本几经变异,这篇课文仍然被编排进来,可见它的魅力,并它也是我初中时代就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呢,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例如:第二段的写景为啥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啥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母亲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办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呢,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也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啥,形成了怎么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啥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啥”、“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办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7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小孩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在新教参中再看不到“扣帽子”“喊号子”“贴条子”式的课文简析了,鲁迅先生也终于可以从那个凄冷的圣坛上回到温暖的“家乡”,美丽的“百草园”里了,相信这种以人为本的分析不仅让先生含笑九泉,也让一代代的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求的语文的真谛吗?
推荐站内搜索:参观心得体会国考考试时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稿、家读后感1000字、空间经典日志、2019江苏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2021高考文综答案、我和哪吒过一天作文400字、江苏省成人高考网、考公务员的要求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