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树立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当前树立文化自信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被党和政府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我国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了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怎样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最大化新媒体在文化自信中的优势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我国文化及新媒体发展情况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新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怎样更好运用新媒体树立文化自信提出对策。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新媒体 机遇 挑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后两年时间里,总书记也数次提及这个议题:“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也一次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论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创新性地将“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可见,树立文化自信已被党和政府提至国家战略高度,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课题。
而作为社会有机体组成部分的传媒业,自古以来就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密不可分,传播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产物,媒介不仅反映文化,还可以通过媒介产品传递文化观念和行为,影响任何社会,进而影响社会变迁。传播更是直接参与了所有时期的文化积累和创造,具有长期的、抽样化的、仪式化的作用,与文化积累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文化的载体,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媒体形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独大的局面,媒体形态日益丰富。新媒体所具有的强互动性、数字化等特征在传承民族文化、引导网民树立文化自信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同时其所带来的受众近用权的提升、超时空等特点也给文化自信的树立带来一定挑战。本文将从当前我国文化及新媒体发展情况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新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怎样更好运用新媒体树立文化自信提出对策。
一、背景
(一)树立文化自信迫在眉睫
1、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的功能决定了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具备多重功能,是人们交往和联结的精神渠道,是国家和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具有维持和稳固特定社会制度,调节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功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一旦丢掉了了思想文化这个精神支柱,国家和民族将失去自己的根基,无法在世界之林屹立。
其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华五千多年来的滋养出的优良传统文化不但为党治国理政提供诸多启迪,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许多启示,我国现在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长时间的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唯有坚持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未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中坚持前行,我们才能发展当下的事业,一旦抛弃了文明的承继和发扬,中国梦就很难实现。
最后,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气。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关系愈加紧密的今天,文化自信越发成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更是如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头悠远,坚守包容,不单单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源自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有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文化,因此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坚持文化自信的。
2、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我国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后劲,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前我国仅仅是一个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现实状况与物质硬实力的日趋壮大并不对等,对外缺少强劲影响力,对内没法应对其他文化的入侵。因此,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非常严峻的一项课题。
一方面,国际地位的提升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以第二大经济体强势崛起,更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然而,与经济政治实力相比,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却相对较弱。纵观近代发展史,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角度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复兴我们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之外,还要加快文化实力的复兴,扩大文化影响力,进而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另一方面,文化入侵局势迫切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趁虚而入,利用信息和文化产品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入侵。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为了削弱中国,不断试图从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更重要的是中国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呢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不足,难以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国主义学者席勒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跨过媒介公司和广告,向世界各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文化的入侵,而中国作为和资本主义意识迥异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西方国家文化入侵的重要目标,大批含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投入我国市场。相对的,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足,难以在美国文化产品入侵时,从受众角度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价值观作斗争,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认为,若中国屈从于美国,势必形成“中心——边缘”的依附格局,边缘化的中国的发展将受到美国的掣肘,大国崛起遥遥无期。
(二)当前我国新媒体呈迅猛发展之势
上世纪90年代末,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也在这场革命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各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相继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进入21世纪后,Web2.0技术的兴起打破了web1.0时代以门户网站为主导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将传播带入“一对多”甚至“多对多”时代,依托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的兴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关系。新媒体的交互性、数字化等特征带来了传播者的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的深度变革以及传播效果的超时空,短短的十几年间,我国互联网业发展迅猛,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经济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助推下,我国网民规模愈加壮大,媒体形态也日益丰富。
1、我国网民规模大,结构复杂
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总体网民的96.3%。[3]总体来看,近年来,网民规模呈稳定扩大态势。
在整体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我国网民结构日趋复杂。首先,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其次,我国网民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9%、25.5%;最后,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24.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0.9%,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5.1%。[4]
2、新兴媒体形态多样
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进入稳健发展期,加之技术的进步及国家多项政策的扶持,个人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新兴媒体形态也日趋多样化。
首先,传统的门户、搜索类应用依旧发挥强大作用。Web1.0时期诞生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及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应用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进行升级,积极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算法持续改进,优化用户体验,整体呈现移动化趋势,进而在信息传递方面仍然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其次,即时通讯、社交媒体发展迅猛。随着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和移动4G网络的普及,微信、QQ等即时通讯发展愈加迅速,数据显示,即时通讯的用户渗透率明显领先其他手机应用,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流量入口。同时,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信息传递、舆情发酵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阵地。
再次,视频类应用抢占电视媒体份额。以爱奇艺、优酷为代表的视频终端强势崛起,视频网站一方面通过购买版权获得大量受众,另一方面通过自制剧、自制综艺等方式不断抢占着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中青年受众的视频接触习惯也逐渐由电视端转移至移动端。
最后,形态多样的应用兴起,不断改变信息传受方式。技术的进步,推动问答类应用、直播类应用陆续成为风口,媒体形态更趋多样化,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
(三)媒体在培养文化自信中发挥重大作用
首先,媒体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的四大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文化传承、提供娱乐,其中“社会遗产继承”这一职能,往往被媒体和受众所忽视,但是呢传媒业确实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的参与社会文化的传递。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沟通的新成绩和新形态都陆续经由传媒业的出版、播出不断的被传承乃至交融。
其次,媒体的教育功能更具普适性。与家庭、学校等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新闻、电视、电影乃至互联网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加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在人们离开学校之后,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融入社会,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
最后,媒体能够为社会树立文化规范,对培养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媒体通过提供信息、观念构建的符号真实能够对受众的社会真实建构产生巨大影响,并通过暗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受众的价值观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令人们构成“共识”,为社会树立文化规范,人们在这种社会文化中生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与这类文化相符合的价值观念。因此,媒体可以通过选择象征性信息、构建报道框架来培养社会的文化自信。
二、新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机遇
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及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使得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新媒体的运用日趋轻车熟路,这就为树立文化自信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
(一)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培养文化自信的新渠道
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较为枯燥,不仅以单向性的传播为主,而且传播内容聚焦于宣传主流文化,虽然存在民生新闻等形式,但整体上受众的可参与程度较低,因此,人们通过传统媒体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也相对较低。
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一对一甚至多对多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载体逐渐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主要阵地。
因此,新媒体的兴起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可以通过在新媒体上以人们喜闻乐见的GIF、小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受众传播、宣扬中华文化,并可以借助各种热点事件,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中华文化的讨论和传播中来。比如,人民日报、武汉大学等官方微博就经常在微博中发布传统文化小贴士,并在与网民的互动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如,2024年,中国共产党首支公益广告《我是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热议。
(二)灵活的传播方式优化文化自信培养方式
文化自信培养的传统方式主要以课堂和教材为主,培育形式较为呆板,受教育者没办法直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的培育形式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上效果较差。
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效果的超时空,信息传播的方式更为机动,文化自信的培育也不再局限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更为直观的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具有十分正面的作用。
另外,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得到传播和扩散,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使得人们能够轻松地在互联网中了解到各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进而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及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三)传授双方互动化促进文化自信培养趋于生活化
除了媒体发挥的作用之外,传统的文化自信培养途径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强行灌输特定理论,却忽略了接受者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自主能动性,不仅极大的削弱了受众对所授内容的兴趣,甚至会使受众产生抵触心理,更有甚者将这种抵触情绪移情至中华传统文化。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文化信息和培养方式,并可以在学习过程很便捷的与他人互动交流。同时,与传统的课堂、书本相比,新媒体上的形式更加灵活,与生活更为贴近,内容也更加丰富,文本、图片、小视频、H5等多种形式应有尽有,提升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和接受度。例如2024年7月刷爆朋友圈的H5《穿越故宫来看你》就以故宫经典IP形象及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探索出传统文化的活化模式,使得传统文化以这种更具生活化的方式得到最大化的传播。
(四)即时传播增强了培养文化自信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育及媒体传播方式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传播者无法对接受者的接受程度进行及时的掌握,进而导致传统的文化自信培养方式的效果较差。
然而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即时性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传播者可以通过微博转发、评论,微信朋友圈转发评论等方式,了解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及接受程度,实时掌管人们的思想状态及他们所关心的内容,并经过微博微信与之互动,及时查看和解决他们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碰到的疑惑。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具有积极作用,保障了文化自信培养的实效性。
(五)新媒体促使传统媒体变革,推动传统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媒体产业的依据凸起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垄断上百年的媒介格局,改变了传统受众的阅读习惯,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在如此严峻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必须进行改造升级,一方面积极拥抱互联网,开发新的传播形式,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来吸引受众。
因此,传统媒体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方式,转而通过更迎合市场需求的内容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践行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从2013年至今,《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中华好诗词》、《国家宝藏》等大量旨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火爆荧屏,并在社交网络中引发热议,在此过程中,电视媒体担任了引导观众进行文化寻根、文化溯源的“带路者”,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培养中的重要角色。
三、新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挑战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尽管新媒体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确实也给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新媒体中多元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价值稀释
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主体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等特征加大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同时与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相比,网络监管处于被动地位,发展较慢,这就给西方国家可乘之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劲的科技优势和传播实力,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我国输出大量含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试图在文化上影响甚至同化我国。而我国网民以年轻群体为主且受教育程度较低,容易受到这些内容的影响。
新媒体中多元文化的入侵,致使我国的文化自信面临着价值被稀释的危机,不但可能会导致网民盲目接受外域文化,甚至可能导致网民对中华文化产生盲目自卑的心态,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二)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弱化了传播主体的掌握力
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拥有着确定的信息准入权,他们通过把关有效限制不和谐言论及虚假信息的出现,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严苛的审查制度保证了传统媒体中正能量文化内容的传播。
Web2.0的诞生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近用权,传统媒体时代纯粹的信息接受者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集信息生产、传播、接受于一身的产销者,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人人拥有麦克风”的网络空间似乎提供了一个无人把关的自由平台。新媒体中充斥着不同身份的人发布的各类文化信息,网民们接受到哪些信息,怎样判断,是否认可,传播主体没有办法全部掌握。新媒体中充斥的各类文化思想极大地削弱了主流文化传播者的掌握力,使得正确文化观的树立面临困境。
(三)新媒体的低门槛操作降低了主流文化的深刻性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任何人不需要经过特别困难的注册和审核即可以轻易的进入平台,并可以平等地使用新媒体进行发声,如此低门槛的准入方式为人们提供了释放生活压力的入口。
然而,主流文化都是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传承下来的优质文化,其深刻性不仅表现为内容具有丰富底蕴,而且表现为对社会的凝聚力,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喜欢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将其作为接受信息和表达自我的平台,然而新媒体的低门槛操作使得各种看法混合此种,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导致主流文化被随意评论甚至娱乐化解读,而且会使各类文化信息更趋碎片化,进而降低主流文化的深刻性,导致网民思想愈发多元化,大大削弱了主流文化的凝聚作用和向心作用。
(四)强互动的快速传播干扰文化信仰的价值判断
新媒体的互动性强化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传受双方不限次数的双向沟通增强了媒体的反馈机制,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效率。此外,新媒体中的信息不仅可以在传受双方之间实现交流,更能够让第三方轻易看到。以微博为例,发布者不仅可以@指定接受者,还可以让关注自己的其他人获取,同时他人的转发更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传播者发布的信息,这样就让信息具备了更为立体的互动性。
这样的强互动为网民获取多方文化信息带来不限便利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思考性。在文化观点多方互动、传播速度不限加快的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各类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年轻化、受教育程度低的网民很难对正确的文化作出判断,这就影响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信仰,另外,新媒体中一部分 “意见领袖”并非在传播正确的观点,而是试图借助炒作和偏激的观点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当遇到某些特定事件时,低素质的网民易在特定意见领袖的煽动下一点就燃,被其观点做绑架,对主流文化失去信心,进而阻碍社会文化自信的树立。
四、对策
新媒体作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从技术层面上看并无优劣好坏之分,关键是看作为媒介主体的“人”来怎样使用,我国作为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经济大国,应当积极把握机遇,克服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也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全社会的文化自信,进而使我国真正成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居于全球领先的世界强国。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
相较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监管还处于被动地位,这严重影响新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二)推动媒体融合,发挥主流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主导作用
传统媒体长期累积的权威性、公信力与专业性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中,应积极推动媒体融合,通过智能终端与自媒体等方式,让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与新媒体的便捷性交融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彼此利用及优势的相互借鉴,进而提高文化自信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三)利用新媒体了解受众需求,改进文化自信培养方式
用户在新媒体上的行为具有可寻址性,传播者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及偏好,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文化自信培养方式,通过更贴近人民生活、人民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而最大化新媒体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
五、结语
内部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外部多元文化的入侵使得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严峻课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方式灵活化、传播主客体互动化及传播速度即时化等特征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及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新媒体所具有的个性化传播、低门槛操作、强互动传播等特点也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带来了不少挑战和问题。因此,传播者应当积极寻求措施,从宏观政策、媒体融合、技术应用等角度出发,通过改进文化自信培养方式,发挥传统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主导作用等措施使新媒体在树立文化自信中发挥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3]郑继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76-78.
[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4(04):21-24.
[5]薛秀军,赵栋.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引擎[J].理论探讨,2015(06):37-41.
[6]王艳.电视媒体践行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挑战[J].电视研究,2024(09):14-16.
[7]程芳芳.新媒体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带来的机遇[J].人力资源管理,2024(08):314-315.
[8]邹悦.筑牢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自信[J].中外企业家,2024(17):271.
[9]余虹.新媒体时代怎样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24(04):130-131.
[10]郑继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76-78.
[1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0-185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推荐站内搜索:作文《难忘的一件事》、考试题库、上海自考报名时间、心得体会、试题答案网、关于爱情回忆的日志、北京成人高考报名、高考录取查询、开学周记、元宵节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