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湖南郴州市二中 何忠朝师:有这么一个长跑运动员,他一心想出名。他的愿望是: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街头的宣传栏里,因为自己长跑成绩突出。他顽强地跑呀跑,当他跑了第十五名时,宣传栏里展出的是前十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七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四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三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只是第一名的照片。他终于跑了第一名,可宣传栏里展出的是这次比赛的群众场面!这个一个多么不幸运的人啊!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篇文章吗?
生:(齐答)《我与地坛》!
师:对!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这是《我与地坛》(板书此课题)中的一个故事,但老师也发现有的同学一脸茫然。说说看,为啥?
生1:我预习了课文,但没看到这个故事。
师:请问大家是哪里看到这个故事的?
生(齐答):《语文读本》!
师:对,《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散文,一共有七个部分。教材上只选了第一、二部分,《语文读本》选了后面五个部分。有的同学不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你没有按要求阅读《语文读本》,这是不对的,今后要认真阅读《语文读本》。
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板书此名),他是北京人,“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陕西务农,20岁时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返回北京。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请翻开课文,看看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也做了些啥。把这些文字打上记号,看完后请同学们举手发言。
生2:课文中写道:“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啥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终于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就是作者当时的想法。
生3:作者做的事就是去地坛。文中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啥也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我把轮椅开过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很好。作者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去的地坛。在地坛,他的心情有所好转。那么,作者为啥一再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请注意课文中的三次写景。
生4:在第一部分第三段,作者写道:“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也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可见,地坛是一个荒芜、古旧的所在,对于常人来说,这里实在不是一个好去处,可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却正好切合了当时的心境,仿佛是专为他准备的,于是作者选择了它。
师:说得很好,请坐,还有谁来说?
生5:在第一部分第五段,作者也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啥,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来的响动,片刻不息。”作者感受到了小生灵们生命的顽强,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给了作者强烈的震憾:细小的生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师:确实不错,你也请坐,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6:课文第一部分还有一段景物描写:“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季雪地上小孩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啥,然后也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季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这是一段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写景,这些景物使作者感受到了永恒的伟力和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在它们们衬托下,个人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际遇是无常的、偶然的,正是它们,使作者觉得自己的痛苦实在算不了啥。于是,他获得了解脱,重新树立起了对人生的信念。
师:三位同学都分析得非常好!从你们的举例分析来看,你们不仅认真阅读了课文,而且查阅了不少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家都要向这几位同学学习。
地坛这一座荒园,正是以它特珠的环境解决了作者特殊的问题,作者对生死的感悟,正是得益于地坛的和谐、平静的自然关系,得益于作者独处其间的心灵启迪,地坛已成了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现在老师要问的是:除了地坛,还有谁给了作者巨大的精神力量?
生(异口同声):妈妈!
师:对,是妈妈!那么,在作者心境的转变过程中,妈妈做了些啥?起了啥作用?
生7:妈妈做的是:1.“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2.“妈妈仍站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望着我摇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3.“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末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啥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4.“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妈妈就来找我。她来找我也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生8:“我”上地坛,妈妈送“我”;“我”在地坛,妈妈忧“我”、找“我”。“送、忧、找”三个字写尽了妈妈的悲苦与操心,使作者深深地感悟到妈妈的苦难与伟大。正是妈妈没有因为自己的担扰而剥夺儿子去地坛的机会,才使作者在地坛参悟生死获得再生。
师:说得很好!那么,走出生死界线的作者是怎么样表达对妈妈的深深敬意和怀念的呢?
生9:作者有4段表述:1.“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妈妈出了一个怎么样的难题。”2.“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妈妈,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妈妈。”3.“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时侯,我真是希望我的妈妈还活着……妈妈为啥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啥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有那么一回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4.“我只想着一件事,妈妈已经不在了……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妈妈已经不在了……妈妈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师:很好!谁还能补充吗?
生10:我还补充两点:1.“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小孩,千万不要跟妈妈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己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2.“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妈妈的脚印。”
师:补充得很对!儿子残疾,妈妈是多么悲伤啊!儿子不声不响地摇着轮椅走了,走向古园,却把担惊受怕和不祥的预感全部留给了妈妈。为了不伤儿子的自尊心,妈妈不能阻拦儿子,也不便公开地跟着儿子,只能偷偷地护着儿子。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成了作家,发表了小说《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荣获了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但原本健康的妈妈却过早地走了,作者只能以小说《合欢树》来祭奠自己的妈妈,表达对妈妈刻骨铭心的怀念。
妈妈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妈妈都是如此。现在请两个同学发言,讲述自己妈妈的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
生11:有一次,我和妈妈到外公家去,妈妈因事耽搁了一会儿,误了我们计划坐的班车,我们只好坐下一趟车了。结果,我们到县城时,已经没有了到乡下外公家的班车,只好走十多里山路。偏偏天一下子就黑了,山路崎岖不好走,妈妈眼睛也近视,一路走得东倒西歪的,摔了好几跤。我不但没帮助妈妈,反而一路都在埋怨妈妈,嘀嘀咕咕没个完。到外公家后,外婆问我母亲为啥眼睛红红的,母亲说是走夜路走的。这时我才明白(哭泣着说):妈妈这是被我气的。
生12:我家里穷,爸爸有病干不得重活,田里地里的活儿都靠妈妈一个人。初中毕业之前,我不想考高中了,心想:反正考上了也读不起,还不如回去帮母亲干活儿,母亲一定会很高兴。不知谁把这事告诉了我母亲,母亲一听就急了,连忙赶来学校劝我,因走得太急,摔了一跤,造成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我赶到医院,看到妈妈难受的样子,我也很难受(哭),我发誓一定不放松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哭得讲不下去了)
师:多好的妈妈!大家说,我们该不该为天底下所有的好妈妈鼓掌! 生(齐声):应该!(热烈的掌声)
师:课后,请同学再次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中《我与地坛》第三至第七部分,弄清楚:作者为啥要写那个不走运的长跑运动员以及在地坛活动的其他人物。
推荐站内搜索:培训心得体会、济南大学录取分数线2020年、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山西自考成绩查询、辽宁高考数学答案、财务会计实习周记、日记大全、日记150字大全、初中周记、2023事业编报名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