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通用17篇)《渐》(通用17篇)《渐》(通用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渐》(通用17篇)

《渐》(通用17篇)

《渐》 篇1

  多媒体展示丰子恺姓名及照片。

  ﹝师﹞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生﹞(纷纷)没有。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平。

  多媒体展示丰子恺大致经历和有关评价。

  ﹝师﹞丰子恺先生说,能够占据他的心灵的,只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经过刚才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他的信仰里有一种成分,那是……

  ﹝生﹞佛家思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漫画世界。

  多媒体展示丰子恺漫画作品。

  生笑。

  ﹝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里有儿童,有大人,有大自然,有谐趣,也有诗意,可见丰子恺先生追求的有儿童的真,人间的善,还有大自然的美。

  在刚才的资料中,我们知道他不仅是中国漫画的开拓者,还被称为“随笔大师”。课本里的注释说,他的散文代表作品有……

  ﹝生﹞《缘缘堂随笔》,《车厢人生》。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缘缘堂随笔》的第一篇——《渐》。

  在这篇文章里,“渐”的内涵到底是啥呢?我们可以先试着在每一段找出和“渐”字有关的句子。

  生翻看课文,思考。

  ﹝师﹞既然它是文章的题目,和文章主旨的关系一定比较密切,那么,和“渐”字有关的句子应该是每一段的……

  ﹝生﹞关键句。

  ﹝师﹞对,我们一起一段一段地来找。第一段的关键句是……

  ﹝生﹞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师﹞这一段给“渐”字下的定义是一种“要素”,一种“手段”。第二段呢?

  ﹝生﹞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师﹞对,第三段呢?

  生看课文,思考。

  ﹝师﹞这一段作者举了很多例子,都是为了说明……

  ﹝生﹞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师﹞这法则是啥?

  ﹝生﹞渐!

  ﹝师﹞这样看来,“渐”是大自然的一种法则。这一段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生﹞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

  ﹝师﹞“这”指代的就是“渐”。第四段。

  ﹝生﹞“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办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师﹞原来“渐”的作用是这样。为啥它能够隐蔽这种种变化,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呢?因为这种变化极……

  ﹝生﹞极微,极缓。

  ﹝师﹞“微”是变得小,“缓”是变得慢,这样来迷惑世人的眼睛。好,我们再看第五段,哪一句?

  生看课文,思考。

  ﹝师﹞每一段的关键句,通常在段首,有时也可能在段中或段末。看看我们找到的一样不一样,来,我们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大声读出来。

  ﹝师﹞﹝生﹞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师﹞原来,啥都在“渐”,甚至包括我们自己。第六段。

  ﹝生﹞“渐”的本质是“时间”。

  ﹝师﹞好,我们认识到了“渐”的本质。最后一段。

  ﹝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不限的时间并虚拟主机于方寸的心中。

  ﹝师﹞作者认为认清了“渐”,就要这么做。

  现在我们就可以自己来整合这些信息,给文章中的“渐”下一个定义了。“渐”实际上是啥?我们先给它一个中心语。

  ﹝生﹞变化。

  ﹝师﹞对!这种变化的特点是……

  ﹝生﹞极微极缓。

  ﹝师﹞它的本质是……

  ﹝生﹞时间。

  ﹝师﹞这样,“渐”就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极微极缓的变化。对吗?

  ﹝生﹞对!

  ﹝师﹞好,我们已经一起解读出了文章里的“渐”。从刚才对各段的中心句的解读,我们知道文章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世间万物都在“渐”变,例如第五段举了时针为例,时针的移动虽然不容易觉察,但我们依然看得到它的移动,这是有形的“渐”。可是,时钟代表的是它背后的啥?

  ﹝生﹞时间。

  ﹝师﹞时间的“渐”变我们能不能看到?

  ﹝生﹞不能。

  ﹝师﹞那么,相对于有形的“渐”,这种“渐”是……

  ﹝生﹞无形的!

  ﹝师﹞这样,我们就认识到,文章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渐”,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常态,都是“渐”变。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学着去把握“渐”,而渐的本质既然是……

  ﹝生﹞时间!

  ﹝师﹞那么,把握“渐”,换一个说法,就是要……

  ﹝生﹞把握时间!

  ﹝师﹞对!通过把握时间来把握“渐”!

  可是,世间的一切都可以“渐”吗?都可以变吗?

  生思考,沉默片刻。

  ﹝生﹞(几个声音)不可以!

  ﹝师﹞有啥不可以“渐”变?

  ﹝生a﹞: 亲情!

  ﹝生b﹞:友情!

  ﹝师﹞我们会慢慢长大,我们的父母会慢慢变老,这都是有形的“渐”。可是,我们和父母之间感情是无形的啊,我们愿意它“渐”变吗?

  ﹝生﹞不愿意!

  ﹝师﹞即使变了,也应该越变越浓,越变越好啊。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是都“渐”变“渐”好了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师朗读这一段的最后几句。

  ﹝师﹞在这一段里,从文中旅客搭车的那一幕,我们看到,毕竟还是有人在下车这件事上不跟随众人一起挤,这种人,作者说他们是啥样的人?

  ﹝生﹞明达之人。

  ﹝师﹞百年的寿命,大家觉得长吗?

  ﹝生﹞(笑)不长。

  ﹝师﹞可作者为啥说,“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生思考,讨论。

  ﹝生c﹞因为短期的明达容易做到,要长期做到就太难了。

  ﹝师﹞是的。在一时一事上明达容易,在长长的一生中要保持这份明达,就不容易了。所以,作者才会说,“我觉得百年的寿命,……”

  ﹝生﹞“定得太长。”

  ﹝师﹞对。佛家讲究人有善根,要守真守善。而这份明达,在信仰佛教的丰子恺先生看来,应当是内心深处的……

  ﹝生﹞真和善!

  ﹝师﹞不错。其实,作者不是感慨生命太长,而是感慨要在一生中坚守那一份真和善太……

  ﹝生﹞太难!

  ﹝师﹞所以,在看到能够在一生当中守真守善的人太少的时候,丰子恺先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百年的人生太长了!如果人的寿命就像搭船乘车的时间那么短的话,人世间也许会少一些争斗,多一些谦让,和平。如果能够坚守这一份真和善,那么,即使生命缩短为一个瞬间,那也是……

  ﹝生﹞美好的。

  ﹝师﹞既然这样,为啥作者也在最后一段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这和前文所说的宁愿缩短人的生命来使社会更美好,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为啥?前面明明说宁可要缩短生命,后面却说可以胜任百年或千古的寿命啊!大家讨论一下再站起来告诉其他同学。

  生讨论。

  ﹝生d﹞前面这么说,是因为能够在一生当中坚守真和善的人太少了,所以,宁可缩短生命的长度,也要守住这份真和善。虽然能够做到的人太少,但毕竟还是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人他不仅能够胜任百年的生命,还可以留传千古。

  ﹝师﹞啥可以留传千古?生命可以吗?

  ﹝生d﹞不可以。但他的精神可以。

  ﹝师﹞啥精神?

  ﹝生d﹞坚守真和善,一生不变。

  ﹝师﹞就像课文里的一句话所说,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他们能不为‘渐’所迷,……”

  ﹝生﹞(齐读)“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不限的时间并虚拟主机于方寸的心中。”

  ﹝师﹞对,前面的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后面的才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这两种观点是不矛盾的。当我们认识到有些事物是不可以渐变的,我们就要学着不为“渐”所迷,守住我们的真,守住我们的善,不让它们“渐渐”遗失。

  现在,文章的要旨我们都把握住了。有人说,读文章有三读,一是读文章,二是读作者,三是读自己。那么回到我们自身来,在学了这篇《渐》之后,同学们,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对待我们自己生命中的“渐”呢?我们好好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讨论。

  ﹝生e﹞升上高中以来,我没有把握好时间,不知不觉中成绩在渐渐地下降。到现在我才认识到是我没有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学习上慢慢松懈后,我不但没有发现这样的苗头很危险,还继续任它自由发展,一直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成绩。我不愿意它继续这样下去,我会努力,我要让我的成绩回升。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她的成绩渐渐地下降,自己一开始却没有发现这个苗头,这让我想起我们古代有一个成语叫“防微……”

  ﹝生﹞杜渐!

  ﹝师﹞对!在这个成语里,“微”就是事物不好的苗头,“渐”就是事物的开始,“防微杜渐”就是在错误或坏处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古人早就就告诉我们了,要制止不好的“渐”啊!

  生继续讨论。

  ﹝生f﹞我觉得有一些做人的原则不可以变。我会努力,去追求我的理想我的目标,但是呢,就算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管身边的世界怎么变,身上的真诚和善良我还是要坚守。

  ﹝师﹞是的!佛家认为人有善根,要守真守善。而在我们看来,如果我们原来就是真的善的,那就要防微杜“渐”,守住它们;如果我们身上本来就有不好的成分,那我们就要摒弃它们,迎接好的“渐”,努力使自己“渐”变“渐”好。在这种种的“渐”变中,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受到一点启示:从量的角度来看,人生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但不管是短还是长,我们都要学着——防微……

  ﹝生﹞杜“渐”!

  ﹝师﹞守真……

  ﹝生﹞守善!

  ﹝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有质量的!好,下课!

《渐》 篇2

  碧湖中学  章军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老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能充分享受习作的快乐,能积极轻松地完成作文。那么,任何才能轻松作文呢?

  一.勤读书,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书使人身心愉悦。在知识的海洋,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所以,对于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达到“言之有物”。学生的阅读量大了,思维活了,想法也多了,必然会产生说和写的欲望,这为习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小孩细心观察,做个有心人也同样重要。大自然的变化、植物生长、动物的乐趣、人们言谈举止等等都是他们观察的对象,只要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们写作的素材。不断地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当他们觉得“言之有物”时,这就把好了写作的第一关,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享受到了快乐!

  二.强口语,重规范,奠定写作基础。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用语言表述出来时,我们要规范说话。在说话时要做到“言之有序”,有顺序,有条理的阐述事情。我们不光要重视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规范学生的口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口语,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等都是学生展示才华,强化口语的好机会。我们班有个学生大家都认为他能言善变,可他的写作水平却是平平,后来我发现,每次回答问题或参加活动他最积极,可说的话条理不清,想到哪里说哪里,导致他的作文也没有整体性,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明。后来我们在口语上强化练习,力求在口语上做到条理清楚,叙述完整,再落实在笔头上,这样作文的水平有了提高,他自己也更愿意去说去写了。当学生能说出丰富多彩的话语,发表一篇篇精彩的演讲时,这就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写作,多练习,优化写作水平。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只有写得多,练得多,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写作技巧也随之积累。对于写过的作文,我们要做到及时总结,好的作文要汲取其精华,失败的作文要总结经验,在成功与失败中升华技巧,得到宝贵的经验,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写。当然写一篇优秀作文会花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不要忘了平时的小练笔,当心有所思时,写写日记;发生一些趣事时,写出来;认识一些新事物,把它记录下来等等,各种体裁的作文都去尝试,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也不要漫无目的只要求数量,要有针对性去强化练习,提高写作技术,这样才能优化作文水平。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她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可水平一般,我们就鼓励她多写多练,尝试不同体裁的文章,总结成功与失败。她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经常的练习,让她的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后来有几篇作文在报刊中发表了,这更激发了她浓厚的写作兴趣,不断的练习,让她写作成了轻松的事情,在写作中体会到了成功,享受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

  四.少指责,多鼓励,激发写作兴趣。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热情的保持与老师的评价是分不开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性教育已得到大家的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也少指责多鼓励为主。当学生认真完成一篇作文时,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无论学生作文水平是好是差,只要他们认真写作,有一定进步,我们都应该及时表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足的地方委婉提出,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自己写的作文被老师全盘否定,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必然会减灭,作文水平也不会提高。我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主要原因是自己学习热情不高,不愿意去学习,导致各科成绩都很差,作文水平更是一塌糊涂,他也很讨厌去写作文。有一次,写一篇关于学校的文章,也许是他对学校很熟悉,有很多话想说,居然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虽然水平还是一般,但比起他以前的作文已是个很大的进步,于是我认真给他修改,在评讲时表扬了他,还给把修改好的文章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同学们对他都刮目相看,他自己的兴趣也被提高了许多,在后来的作文练习中,他都认真对待,我也及时表扬和认真修改。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写作,反而有想写的欲望。老师简单几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的心中会荡起层层波浪,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找到自信,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当然,作文教学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去写,喜欢去写,才能更好的更轻松完成写作。

《渐》 篇3

  11、重复与渐变(新课标岭南美术第十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

  2、        运用重复与渐变构成原理装饰手提袋。

  教学重点:

  运用城府于渐变的构成原理装饰手提袋,加深对上述构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及较精确的徒手绘制的表现能力。

  课前准备:

  有关重复、渐变的实物和图片,手提袋、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        欣赏

  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物象千奇百怪,生活中的物象常常会呈现出有趣的排列现象。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也会把这种现象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斑马:

  斑马身上的线状条纹反复出现(重复)与从疏到密排列(渐变),表达了由节律的美感。

  圆的渐变:

  感受凹凸变化的“圆”世界,原点的大小、形状、间隔变化,产生了体积感、虚拟主机感和光影感。

  感受生活中的装饰设计:

  由小贝壳按现行、十字形排列的花边,使重复构成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后提袋、包装和上的团, 是由平行四边形(其中有两个圆角)重复排列形成的。

  二、共同学习美术知识,表现:

  出示图片和概念,小组学习,交流学习心得。

  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 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但亦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强化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高楼上的一个个窗子。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7.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渐变是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在自然界中能亲身体验到,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3.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  

  4.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虚拟主机感。  

  5.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  

  6.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渐变的骨格精心排列,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有时还会产生错视和运动感。  

  表现: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装饰手提袋。 注意选好骨骼,截取基本型。

  三、评讲作业:

  组织“手提袋”展销会,以自我简介来推销自己的设计意图,运用了重复与渐变的啥构成原理,效果怎么样。

  教学反思:

  学生基本能运用所学的重复和渐变的知识设计所需图案,今后还要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象,养成勤于观察、敢于表现、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

《渐》 篇4

  人生里总会留下一些温情的回忆。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原文:

  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也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路上一切踪迹。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被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亦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

  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也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男子们的布鞋多是黑色。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妍,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究其原因,大抵是女人们开始愈来愈多地参与生产劳动,旧时那些典雅的颜色已无法经受土埂田畔的磨砺。只有布鞋中的鞋垫作为附属物竟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鞋垫上依然花红柳绿、鸳梦鹊飞、蜂蝶奔忙。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妈妈和姨娘、姑姑们的眼睛已开始昏花,年轻的女子们早已遗弃女红技能。多少年来,再也没有了与黄土地中的乡村隔着层层棉布相亲相近的时刻。城乡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工业时代的便捷正彻底取代手工时代的劳累和繁缛,在这期间丧失的美感已无法追寻。布鞋们已载着那些旧人飘向了黄土之洋的远处或深处,唯有留守在乡村的一些老人们依旧守着布鞋,把他们光滑单薄的脚印再一次覆盖在已夹杂了诸多时尚花纹和形状的其他脚印之中去。我能体会外祖父那种穿着烂旧布鞋依然乐呵呵的心情,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对给他做布鞋的女人们的怀恋,对乡村土地气息的怀恋,也是同自己命运属性之间的一种和谐共鸣。

  有一次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去看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窑。土窑门窗全无,即将坍塌般黄土粼粼。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灶台上,那儿有一小堆颜色各异的孩童布鞋。我和弟弟妹妹欢呼着进去把它们提起来,争论着哪双布鞋是我们几个谁谁谁穿过的,不知不觉中,眼睛就潮了。

  朦胧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穿了其中的一双红底黑点儿的布鞋,烂漫地奔跑在绵软的黄土上。

  (选自《散文》20xx年第6期,有删改)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题目:

  17、文章开头写脚印、蹄印有何作用?(4分)

  18、布鞋承载着乡村人们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19、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的两畦花圃中。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答案:

  17、①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人与家畜相伴而行、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布鞋的描写。(1点2分,共4分)

  18、(1)女人对男人的绵绵情思(2)女人对美与快乐的追求(3)勤俭持家的妈妈们对家庭的细心呵护(4)留守老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对命运的坚守(每点1分,共4分)

  19、运用比喻手法,将布鞋比作围墙,将鞋垫比作花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们爱美的天性,和对欢乐生活的追求。(术语正确1分,效果分析正确1分,共2分)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分享的《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渐》 篇5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啥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啥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怎样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xx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啥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强化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内阁的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随着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的胜利,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地位更突出了。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选出,两党制逐渐形成。

  列举英国出兵伊拉克的例子:内阁首相布莱尔是由下议院多数党选举产生,所以他要出兵伊拉克,一般是很轻易就在下议院获得多数票数通过,但也有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那反对的那部分议员怎么办呢?他就需要首相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但是呢无论辩论结果怎样,只要下议院是多数票数通过了,最后英国就可以出兵伊拉克。讲述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设首相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也不减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此外,也可以看得出: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

  综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即是行政能力由国王向内阁转移的过程。

  通过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我们了解了英国的内阁。在中国的古代的明朝,明成祖也设了内阁,那么我们比较一下: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有啥区别?(投影)

  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教师完善答案: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的机构。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的产物。

  过渡: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后,责任内阁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呢,最初议会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资本阶级化的大贵族手中,其他阶层根本无法参政,于是,各个阶层都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终于使政治民主化得到实现。

  三、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设两个问题:1.英国民主化的趋势是怎样发展的?

  2.普选权的广泛性能否说明民主化的程度?

  由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后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教师参考:

  1、(1)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中

  (2)1832年,在英国第一次选举制度改革中,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代表

  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

  (3)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议会改革中,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

  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2、答案是肯定的。在人口不多、经济发达、教育普及的国家里,广泛的

  普选权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明民主化的程度比较高。

  四、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

  1、连续性。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2、渐进性。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三)结课

  以设计问题的形式结课。

  投影问题: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这句话说明了英王的啥地位?结合17世纪有关史实扼要说明英王地位的变化。

  参考:(1)说明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

  位。

  (2)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王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总结:可见,英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国家权力由英王移转于议会,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范围不断扩大,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度逐步形成与确立。它为美国、法国、德国等后起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范本。

  板书设计: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政治权力:国王        议会)

  1、《大宪章》

  2、《权利法案》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个人统治      集体统治

  人治       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行政能力:国王      内阁)

  1、内阁制

  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英国第一首相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2、两党制

  三、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1、1832年议会改革

  2、普选权的发展

  四、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

  2、渐进性

  3、创新性

《渐》 篇6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综合阅读中的第十首词,是一首送别词,其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的诗词中别具一格。

  全词以活泼的笔调、别致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回故乡时的心绪。词的上阕写友人归去的故乡山水秀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起首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反以山水形容女子的常态,翻新用女子容颜来形容山水,运用移情手法,把写景语变成抒情语,化无情为有情,把山水变成了有情物,似乎山水都为友人离去而动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的惜别之情。三、四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点出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三、四两句既是说友人家乡山水秀丽(去的目的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过程与办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3.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去、到。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4.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也撰《扬州芍药谱》 1卷。后官至翰林大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也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 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全宋词补辑》也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范读,齐读。

  4.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啥?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如果。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季,也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季,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也是用啥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么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景)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也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么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季,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送走了春季紧接着也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也是怎么样的感受?

  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季啊,但是呢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看到了啥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⑸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季相聚,和家人相聚。

  4.“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啥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啥啊?(板书:情)这是种怎么样的人生态度啊?

  ⑶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5.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家乡的秀丽山水,也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

  2.拓展延伸

  3.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渐》 篇7

  教学目标:渐变的形

  1.观察、寻找大自然和生活中渐变的图形。

  2.了解形的渐变的不同呈现方式。渐变的形

  3.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模仿或创作渐变的图形。

  教学重点:

  观察或选择大自然和(新)苏教版美术教案渐变的形生活中的各种图形渐变元素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再创作出有规律变化的图形作品。

  教学难点:

  把握渐变的形中形状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奇妙的想象,运用各种绘画办法将其表达和表现出来。

  教学办法:

  教学媒体:图片,实物,范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的形,(新)苏教版美术教案渐变的形寻找身边的渐变图形。研究探索更方便的办法表现渐变的图形。

  二、新授

  操作技巧

  可以先画出一种造型的草稿。

  再设计出该形状的渐变,要逐步的进行变化,否则会造成唐突的感觉。

  可以借助一些直线或曲线,先画出渐变的骨架,再添加渐变的形。

  操作步骤

  先向学生提问:构思设计一个啥样的形的渐变呢?

  根据设计需要,(新)苏教版美术教案渐变的形借助工具画出渐变的骨架,再添加出渐变的形,形象要有趣,构图要饱满。

  可以用色彩或线条来创作。

  三、指导学生练习:

  1可以先画出多张设计草图,再选择满意的一张进行加工。 2要求创意独特,构思巧妙,形象生动,有趣。

  四、课后拓展

  同学自由组合,尝试摆出一个渐变的姿势或动作。

  教学反思:

《渐》 篇8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第一课内容,前四个单元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的基础上才能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因此,本课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在必修ⅲ模块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艰难渐进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办法

  1、提供有关文字资料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设疑引思,使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课堂辩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与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教学重点)

  2、评价洋务思想,认识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并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

  三、教法

  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设计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角色饰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奔驰(日本)、梦特娇服饰(法国)、诺基亚手机(芬兰)、肯德基(美国)、电脑(第一台产自美国)。以上涉及的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现在我们随处可见,已广泛接受。但在近代中国却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西学东渐之路。

  设计依据: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导课更加直观简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首先让学生粗略阅读课文,找出本课向西方学习的几大阶段:(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并说出这些阶段分别与哪些战争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进而探讨得出结论:向西方学习是在民族危机时刻,因此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相结合。

  设计依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抓住时代主题,培养爱国情感,

  一、开眼看世界

  引入资料:材料一:林则徐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首先,引入林则徐和魏源的两则材料,然后依据材料设计提出相关的问题

  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啥?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啥?(“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应当怎样评价?③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其原因是啥?

  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认识到林则徐、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主要提倡者;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训练军队、抵御侵略;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可贵精神;理解这一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认识到林、魏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设计依据: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的办法;培养放眼世界、探索进取的精神

  二、体用之争

  1、洋务思想

  设问:怎样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想?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掌握重要概念及其提出的目的。

  资料引入:材料一:奕忻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也以制器为先。”

  材料二:李鸿章说:“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富强,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

  材料三: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课件展示奕䜣、李鸿章和冯桂芬的三段言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①三段材料中,洋务派各提出哪些挽救时局的(自救)主张?②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思想的思想认识有啥继承和演变?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问题。归纳洋务派提出的主张,“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从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对两代政治人物的思想认识作比较:(继承──都主张学习“夷之长技” 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演变──40年代,“师夷”内容局限在西方军事技术方面,“制夷”反侵略思想是精髓。60年代,“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付诸了实践,镇压人民反抗成为当务之急)

  设计依据:通过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异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办法,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习惯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资料引入;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抗外侮。

  引入李鸿章和顽固派大学士倭仁的两则材料,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①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有何异同?②“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影响是啥?

  根据材料与课文相关内容,小结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及其异同。深刻理解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其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

  设计依据: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早期维新派

  出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冯桂芬的思想与郑观应的思想有何不同?

  通过分析导出:洋务思想的局限性——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后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

  早期维新派转向: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三、维新思潮

  课前学生自学课文,分组合作,归纳维新派观点及作用;搜集相关资料,根据老师设定的特定情境(时间、地点、人物: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和顽固派李鸿章、荣禄)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课堂上开展大辩论。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具有思想解放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设计依据:培养合作意识,锻炼组织策划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比较历史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完成如下表格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无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四)小结

  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围绕救亡图存,怎样向西方学习的主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渐进历程,不但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空前解放,而且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呢由于阶级的局限,这些先进思想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的出路依然在茫茫的摸索中前行

  (五)、板书设计:(既 体现了学习的主体,也突出了西学东渐的渐进过程,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线索)

  抵抗派 :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军事技术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造器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学政治制度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为啥?请阐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五、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着重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料作依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办法,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渐》 篇9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明史太祖本纪帝疾大渐》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明史太祖本纪帝疾大渐》文言文阅读原文

  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

《明史太祖本纪帝疾大渐》文言文阅读题目

  10.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恶恶 恶:憎恨,疾恨

  B.徒为生民之患 患:担忧

  C.士诚器小 器:器量

  D.燕都既举 举:被攻占

  11.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安吾民 斧斤以时入山林

  B.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蟹六跪而二鳌

  C.志骄则好生事 水至清则无鱼

  D.以为之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料敌如神的一组是

  ①统一方夏,纬开经文 ②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

  ③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④友谅志骄,士诚器小

  ⑤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⑥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

  A.②④⑤ B. C. 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2)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3)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明史太祖本纪帝疾大渐》文言文阅读答案

  10.B(祸害)

  11.C(均为连词,就。A项前者介词,表目的;后者介词,按照。B项前者连词,表递进,而且;后者连词,表并列,和。D项前者代词,他、他的;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2.A(错在作者认为,这些话都是太祖朱元璋自己在遗嘱里说的。)

  13.(1)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啥哀念之情吗?(得、其、奚、哀念之有宾语前置各1分)(2)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用尽国家兵力)而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了。(向使负固空国各1分)(3)(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急并力猝北各1分)

《明史太祖本纪帝疾大渐》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啥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这个诏令之中的,依据这个诏令行事。辛卯日,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他说:我时逢丧乱之际,当初起兵乡里,本来只为保全自己。等到渡过长江之后,看到群雄的所作所为,只是祸害百姓,而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大蛀虫。士诚倚仗富有,友谅倚仗兵强,唯独我没有啥可以倚仗的。只有不嗜好杀人,布施信义,实行节俭,和你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起初与张士诚、陈友谅二位敌人相对峙,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我依据友谅志气骄傲,士诚器量狭小,志气骄傲必然喜欢生事端,器量狭小必鼠目寸光,所以首先攻打友谅。鄱阳湖之战,士诚终于不能走出姑苏一步去支援陈友谅。如果先攻打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我就会腹背受敌了。两个敌人都已经消灭,于是北伐中原。之所以先取山东,再夺取河洛,并制止潼关的军队不急于攻占秦、陇,是因为扩廓铁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未必愿意甘拜下风,(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燕都已经攻克,然后西征。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然而扩廓仍然在极力抵抗不愿屈服。假使那时未攻下燕都,骤然和他们斗力,谁胜谁负就难以预料了。

  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天道后起者胜。这绝不是偶然的。

《渐》 篇10

  第21课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方学习。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比较系统地简介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影响: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为一股社会思潮;启迪着人们摆脱闭关锁国的束缚,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去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②从此,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的含义:

  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以为之用。

  4、影响:

  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

  ①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的影响;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东渐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①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撰写《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公车上书;办报;建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上书光绪皇帝等;

  ②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④严复:系统简介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①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

  ②意义:

  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冲破封建顽固思想束缚,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渐》 篇11

  课题九:纯度渐变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1、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掌握色彩基本知识,了解明度、纯度的概念和纯度渐变的调配办法。 苏少版美术教案——课题九:纯度渐变

  2、操作领域:要求学生通过色彩纯度渐变的调配练习,学会色彩,掌握其绘制的办法。

  3、情感领域:分析色彩对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培养对色彩的渐变的兴趣,体验出纯度渐变的艺术风格,提高表现能力。 苏少版美术教案——课题九:纯度渐变

  教学重点:1、了解纯度的概念,感受纯度渐变的艺术特点以及构成规律,练习掌握其绘制的办法。

  2、骨骼、自然形的设计。

  教学难点:1、探索纯度渐变的规律,绘制丰富的纯度渐变图案。

  2、添色时要均匀有致,细致耐心。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准备好作业所需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颜料中的色彩着手,找出红、黄蓝等各种系列的色彩。比较颜色的鲜艳程度,通过实践引出问题。

  二、新课教学。

  a、先选择一种原色,逐渐调入一种灰色,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颜色的变化。

  b、回顾对比色的概念,选择一种原色,逐渐调入对比色,要求学生观察说出变化。

  c、回顾明度渐变的骨骼设计,在创新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骨骼。

  学生观察、讨论,试着调配色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调色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并把结果有序的添在作业纸上。

  四、布置作业。 苏少版美术教案——课题九:纯度渐变

  a、设计骨骼或者自然形。

  b、练习色彩调配办法,调配出有区别的纯度渐变色彩,有序排列。

  五、学生自评。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说出感受或是进行评价

《渐》 篇12

  一、         教学内容

  主题:探索并掌握声音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              本课的知识点,认识一对作用相反的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它们能使演唱产生强弱起伏的听觉效果。

  第二、              歌曲的情感处理:《火车开了》、《小宝贝睡着了》、《赛船》这三首歌曲都可结合旋律走向和歌词内容作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表现音乐形象。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提炼并总结出渐强渐弱概念并识记其记号。

  2、              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记号,表现音乐形象。

  3、              审美目标: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歌唱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并总结出声音力度的。

  难点:将渐强渐弱记号运用于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之中。

  四、         教学办法

  创设情景活动法、开放式启发教学法、游戏法、讨论法。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通过学生自由地演奏几种小乐器(三角铁、木鱼、竖笛、鼓、响板)仔细倾听它们的声音。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这些声音具有长短、高低以及强弱的对比变化。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对声音的奥秘产生进一步去探索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之一

  1.              利用多媒体的音响给学生演示多种交通工具的临场音效。(飞机、警车、救护车)

  2.              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式谈话,总结并提炼出这种声音的变化在音乐的理论上被称为渐强和渐弱。

  (三)、引导探索之二

  1.          学生寻找讲述生活中具有渐强和渐弱声音变化的实例。

  2.          请出几位小孩对同学们进出教室的声音是否具有渐强、渐弱变化进行亲自实验。

  3.          全体学生在教师指挥下以击拍的方式体验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

  (四)、引导探索之三

  1.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划船游戏规则,知道比赛过程并进行现场录音。

  2.       学生倾听现场录音,进一步体验因为船队人数的增减 而造成的渐强、渐弱力度变化。

  3.       在背景音乐(具有渐强、渐弱力度变化)的伴奏下,想象画出两个记号的雏形。

  4.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作品,部分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作品并讲解自己的创意。

  (五) 、归纳识记渐强、渐弱记号

  1.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并配以手势动作帮助学生识记渐强、渐弱记号。

  2.              教师以动作带领学生朗读识记儿歌。

  渐强号象呐叭,左边小来右边大,声音越唱越响亮。

  渐弱号象把剑,左边宽来右边尖,声音慢慢听不见。

  (六)巩固运用

  选用三首不同内容,不同训练程度的歌曲对渐强、渐弱记号进行巩固运用。

  1.       对歌曲《火车开啦》进行力度处理

  A.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火车开动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其声音的强、弱变化。再讨论说出《火车开啦》的开头及结尾部分应该选用的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

  B.      按照力度记号标识完整演唱歌曲。

  C.     为歌曲配上模仿火车开动的动作进行表演。

  D.     教师带领学生为大屏幕的动画配上进行力度处理后的情景表演。

  2.《小宝贝睡着了》的艺术处理

  A.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数码歌单,教师创设为正在睡觉的小孩子演唱摇篮曲的形式范唱歌曲。

  B.      学生通过聆听找出歌曲的演唱情绪(安静、优美)并对歌曲的结束句采取启发式谈话的办法进行渐弱处理。

  C.     配以动作进行完整表演唱。

  3.《赛船》的力度处理

  A.听录音范唱要求学生体验歌曲激烈的比赛场景找出演唱时的情绪。

  B.通过聆听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歌曲的演唱情绪(饱满、热情地)对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进行渐强的力度处理。

  C.按对歌曲的力度处理完整演唱。

  D配以锣鼓表演唱。

  六、         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活动非常的愉悦而有意义。小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找到了声音的也一个秘密——渐强和渐弱。把它们运用与歌唱当中效果也很棒。音乐王国的秘密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把握今天的知识继续明天的探索吧!

《渐》 篇13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有《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等众多作品行世。

  【识记积累】

  注音

  纨绔子弟     佣工    围炉拥衾    刑笞

  牛犊     轧朋友      倾轧       轧钢

  【课文初探】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啥?

  2.作者用怎么样的办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各项词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朱拓(tuò)      仓颉(jié)  

  胚胎 ( pēi )    瓮牖绳枢(yǒu)

  b.炮烙(páo )     喁喁(yóng)   

  埋怨(mái)    牛山濯濯 (zhuó)

  c.吮吸(yǔn )     脑髓(suǐ)   

  札记 (zhá )    一觞一咏(shāng)     

  d.讥诮(qiào)     畏葸(xǐ)    

  祈祷 (qí )     横样子 (hèng)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暄  藕段丝连  张冠李戴   天有不测风云

  b.迄今   百无聊赖    翻云覆雨    皇亲国戚       

  c.通宵   礼上往来    星陨如雨  幅员辽阔

  d.恶梦   没精打采    不成体统    凭心静气

  【疑难探究】

  1.文章两个故事寓意含蓄而深刻,即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分别对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有啥深刻寓意?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这句话中“人”的理解?

  【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9-12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小孩“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也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小孩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一句中,“圆滑”的含义是啥?

  2.如果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因为其变更是一分一秒地渐进的”,这样好不好?为啥?

  3.为啥说“渐”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为啥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请联系文段,用自己的话来作答。

  4.对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不知不觉中,经过长时间后,好人“渐渐”坏了。突出人生变化的巨大和不幸。

  b.人的变化,短时间里是不知不觉的,在较长时间里是巨大的。突出人的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渐进过程有很强的隐蔽性。

  c.在不知不觉中,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人生之变不易察觉。

  d.在不知不觉中,人“渐渐”地变化了。突出人的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鬈曲(quán)     汲水(jí)

  娓娓而谈(měi)  摇曳(yè) 

  b.镌刻(juān)     粗犷(ɡuǎnɡ)

  汨汨流水(ɡǔ)  泥泞(nìnɡ)

  c.暌违(kuí)     鞭笞(chī) 

  不能自禁(jīn) 棱角(línɡ)

  d.镶嵌(xiānɡ)    颓圮(qǐ) 

  喇叭声咽(yè)  彳亍(chìc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走头无路   励精图治  钩心斗角  静谧

  b.庖丁解牛  苦心孤诣  峥嵘岁月  絮聒

  c.光怪陆离  无是生非  扶摇直上  漪沦  

  d.休戚相关  声名狼籍  功亏一篑  恸哭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是

  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请说说,你在台上装腔作势是出于你的内心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低档观众的需求?

  c.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b.狗咬人,当然是该谴责的,叫做“狗咬吕洞宾”。但为啥老天注定狗咬的一定是吕洞宾呢,明明有许多警犬咬的不都是贩毒分子、车匪路霸吗?

  c.庖丁解牛,世称绝技。解狗骂人,没有一个不是天才,能把狗的每一个零件都拿来骂人,连狗尾也逃不过,叫“狗尾续貂”。

  d.他一向写鼓吹的文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你可千万别当一回事。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  的小曲,在  的日子里寻一点  的安慰和满足。

  ②所有小孩生来都是天才,但家长却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六年里,    了他们的天资。

  a.风味  苦涩  短暂  磨灭

  b.风格  苦难  临时  消灭

  c.风尚  辛苦  暂时  磨灭

  d.风姿  艰苦  须臾  泯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再次证明,不管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之间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b.新落成的图书馆分别设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英语角等多个部分组成。

  c.创刊一年来,该报针对行业特点,遵循“指导性强、信息量大”的办报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誉为“导向好、品味高”。

  d.来自铁路、邮电、卫生、公安、金融、电力等行业和部门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厦门、大连、苏州等城市的有关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马  诗(选一)①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②。

  何当金络脑③,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二十三首,是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种种感慨。②燕山,指幽州蓟门一带藩镇割据最甚的地区。钩,古代的一种弯刀。③金络脑,指一种贵重的鞍具。

  1.找出诗中表示意象的词语: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1— 4题。

  胡 杨 仰 止     王本道

  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的文友——啊,是胡杨!

  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

  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他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树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胡杨林深处,我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他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鹊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虚拟主机。

  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的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细想起来,胡杨的奉献何止是“一生”?她经历的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怀着肃穆与景仰,文友们也开始了新的旅程。我的目光依然搜寻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胡杨。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视野中时常与胡杨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只是房屋显得有些低矮,也没有炊烟、鸡鸣、犬吠。新疆的文友告诉我说:“那不是村庄,是少数民族的墓地。”茫茫大漠的十几天行程中,我所见到的这样的墓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墓群,实在比村庄还要多,与绿洲、河流、帐篷、牛群、羊群一道,构成了戈壁滩亮丽的景色。各民族长眠于地下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剧,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过,燃烧过,奉献过,因此活着的人才精心维护着这些墓群,作为缅怀列祖列宗的一种方式。

  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在荒凉的戈壁之上,我还碰到过十分眼熟的馒头一样的墓群,那就是生产建设兵团【注】的“十三连”。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戏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十三连”是清一色的土坟,没有鲜花,没有装饰物,只有周围几株胡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坟前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亡人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故乡:河南、上海、天津、山东……

  天空中有苍鹰在盘旋,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也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拱北、敖包,是“十三连”。它们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呢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止,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下了,他的生命还在大地的深层中延续着……

  【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1.开头描写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有何作用?

  2.文章描写了胡杨的哪些特点?试根据三、四两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3.(1)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胡杨,可作者为啥要用大量篇幅写坟墓?

  (2)文章特别点出新疆各族对坟墓的称呼,以及“十三连”简陋木牌上的故乡名,这是为啥?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最后两句,就“那一片片的浅绿”设问作答,流露惊赞之情,起到了突出胡杨、激发读者情趣的作用。

  b.“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以夸张的笔法抒发感受,表现了戈壁滩的孤独、寂寞和荒凉。

  c.文章描写胡杨仿佛具有灵性的各种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虚拟主机,意在表明沙漠具有勃勃生机。

  d.末段写“村庄”成员谛听“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讴歌新时期边疆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

  e.文章以“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的旅程为线索贯穿全文,抒写自己一路的所见所感,由物及人,思路清晰。

  【语言表达】

  1.根据下列内容写一则通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要点,语言简明、连贯。

  ①校学生会准备举行欢庆XX年“元旦”文艺晚会。②全体同学参加。

  ③晚会时间为XX年12月31日19时。

  ④晚会地点在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

  答:

  2.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请拟一条以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答:

  3.将“大海”“思维”“翅膀”三个词语,或“生命”“物质”“价值”三个词语连缀扩展成一段话,或描述一种情景,或陈述一种见解,要求内容合理,有意蕴,语言生动流畅。(说明:三个词语的语序可以改变,不少于40字)

  答: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本汉字检定协会每年都举行“世态汉字”活动,评选出一个汉字反映当年的日本社会世态。XX年12月12日,该协会宣布当年的当选汉字是“伪”。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得知这个结果后表示:“虽然同为‘人’字旁,但与‘伪’相比,我更愿意选择‘信’。”

  那么,“伪”和“信”两个汉字(或者其中的一个汉字)让你想到啥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说你的经历、感受或看法。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1.渐

  【识记积累】

  纨绔子弟wán kù    佣工 yōng     围炉拥衾qīn

  刑笞 chī 牛犊dú   轧 gá朋友    倾轧yà     轧zhá 钢

  【课文初探】

  1.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2.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办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夯实双基】

  1.d。a朱拓(tà)、b埋怨(mán)、c吮吸(shǔn )

  2.b。a藕断丝连、c礼尚往来、d噩梦、平心静气     

  【疑难探究】

  1.(1)联系课文理解,“犊”可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2)根据课文第六段论述“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明确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

  2.指具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文章虽未指明这样的人是谁,但从文中关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

  ‘人生’的长期的旅客”的描述,应该指对上社会、对人生有所补益,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心态的明达之人。

  【文段精析】

  1.人生各阶段的变化非常细微、平缓,不易察觉。

  2.不好。这里使用繁笔,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变化的“渐进”的过程,和下文的比喻也更加吻合。

  3.“渐”使人生圆滑地进行,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变,由小孩最终变成老头子,而这种渐变也不留痕迹,让我们误以为恒久不变,这不是受了“渐”的欺骗吗?“渐”让人生的变化不易察觉,让人易于接受,如果让一个少女很快就变成老太婆,那就难以承受了,所以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

  4、b(注意:对“渐”的特点描述的准确性,对表达意图分析的合理性。)

  【基础知识】

  1.b  a娓娓而谈(wěi)c棱角(lénɡ)d颓圮(pǐ)

  2.b   a走头无路――走投无路;c无是生非――无事生非;d声名狼籍――声名狼藉

  3.d   a“干警”为常用语,中间不必用顿号隔开;b选择问前一个问题不用问号,用逗号,只在最后用一个问号即可;c“就是乱说”后用冒号,表示后面部分是对前面的话作总括。

  4.a “出类拔萃”的含义是“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此句中使用不当。

  5.a “磨灭”是经过相当时间的逐渐消失,“消灭”的对象应是具体的。

  6.d   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管”改为“尽管”;b句式杂糅,“分别设有……”与“由……组成”;c成份残缺,“誉为……”后缺宾语中心语“报刊”。

  【诗歌鉴赏】

  1.大漠、沙、燕山、月、金络脑、清秋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也不被赏识的惆怅之情。

  【阅读提升】

  1.展现浩瀚戈壁的独特景观,交代胡杨特定的生存背景,为下文写胡杨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胡杨的情感作铺垫。

  2.胡杨粗壮刚劲,明艳旺盛;奇形怪状,似有灵性;生命长久,坚韧倔强。意思对即可。

  3、 (1)坟墓与胡杨、牛群等共同构成戈壁亮丽的景色;赞颂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奉献燃烧的墓中人。意思对即可。

  (2)有助于表现新疆各族、祖国各地人民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伟大贡献。意思对即可。

  4、a、e。b项“洪荒”,指混沌蒙昧的太古时代,从下文“时光的足迹”不难看出,非指“孤独、荒凉”的感觉。c项错在“意在表明沙漠具有勃勃生机”,实际上“各种形态”仅是人们关于胡杨的想像。d项“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固然含有歌颂新时代的意义,但文中主要表现胡杨即使倒下生命仍在延续的品性。

  【语言表达】

  1.示例:校学生会将于XX年12月31日19点在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请全学校同学准时参加。

  2.示例:⑴能识字,真好。⑵扫盲使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⑶文明开启心智,文化建设家园。

  3.示例:⑴我喜欢在大海边静静地思索。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像面对缥缈无涯的晴空一样,思维的翅膀才在这广阔的天地里飞的很远很远。

  ⑵示例:不要浪费生命,去积累那些最终只会灰飞烟灭的东西。追求物质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理想,因为理想本身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写作导引】

  “伪”字获选XX年度“世态汉字”,主要是因为日本社会爆发了多起知名食品公司造假的丑闻,让民众心生感慨。“伪”代表世态,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日本民族的“真”和“勇气”。平心而论,这个“伪”如果放在中国是否合适呢?答案不言自明。从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不胜枚举的假冒伪劣产品,到见诸报端有关各行各业造假行为的报道,从高校、医院、企业界、学术界到楼市、股市、文物、学历……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到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中国人的造假能力令人瞠目。

《渐》 篇14

  【教材分析】

  《动静结合总相宜》是河北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第8课,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powerpoint,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能对制作好的幻灯片进行播放和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powerpoint这一教学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同时《动静结合总相宜》这一课趣味性较强,学生也较感兴趣。这节课是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powerpoint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办法,能制作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办法;动画幻灯片对象顺序的调整。

  【教学难点】

  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的办法。

  【教学办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实践──讨论交流── 自主创造──效果评价”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进行教学。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我与学生这样交流:同学们想不想做导演,为啥?这节课我就给你们这个机会让你们过一把做导演的瘾。在你们做导演之前我已经过了一把瘾,我是用幻灯片来实现的,看我是怎么做的。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小丽和聪聪是好朋友,一天是聪聪的生日,小丽打算给她过一个快乐的生日。第一次我是这样设想的,出示幻灯片1,小丽先布置好房间,等聪聪回来之后对她说聪聪生日快乐,并捧上了事先做好的蛋糕。第二张我是这样导演的,同样先布置好房间,聪聪进来以后肯定非常吃惊,因为房间变了呀,然后小丽拍着手出现了说“聪聪生日快乐!”然后献上蛋糕。你觉得哪一张幻灯片导得更好,为啥?要想在幻灯片里实现这种效果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选择喜欢的幻灯片。(学生会选择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因为它比较新颖、生动、更吸引人。)

  在第二张幻灯片中我运用了自定义动画中的效果设置,如果我把这些布置房间用的鲜花、水果也设置成这种动画效果,你觉得怎样?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研究的问题。(揭题:板书“动静结合总相宜”。)

  请大家帮我将第一张幻灯片也设置成第二张幻灯片的效果。先打开硬盘文件夹下的“礼物幻灯片”把它变和第二张幻灯片一样吸引人。那么自定义动画从哪里找呢?(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寻找有关“自定义动画”命令。

  自定义动画命令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这里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不将直接的操作办法告诉学生,而是将怎样尝试的办法告诉学生,因为信息技术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相通的。需要学生学会探寻的办法。)

  任务二:学习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找到命令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自定义动画”这个命令把第二张幻灯片设置出动画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办法。)

  学生操作(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也可以单击“操作演示”来自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在学生练习、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进行指导(选择的效果是否合适)。

  教师再次提出一个场景:小丽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小女孩,聪聪回来以后正在惊奇之时忽然听到“聪聪生日快乐”然后小丽蹦蹦跳跳的出现了,然后也象变魔术一样变出一块生日蛋糕,这个效果好不好,你设计的是这样的顺序吗?你能把你的幻灯片改成这个顺序吗?我们一起来试验一下好不好,提出顺序和时间设置。

  请学生进行汇报演示,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老师通过演示提示注意点:如果对象没有动画效果,就用不到“顺序和时间”命令,只有对象被设置了动画效果,“顺序和时间”才有用。请同学们自己试验练习。

  三、自主实践,巩固练习

  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给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为啥不让我们制作的“小蝌蚪找母亲”的连环画也动起来呢?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制作的“小蝌蚪找母亲”的连环画,把其中的第3张“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画面设置出动画效果。要注意只有“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才会问话。

  1.练习:利用“自定义动画”将小蝌蚪和鲤鱼的图片分别设置动画效果。你们先来看一看老师制作的效果。一只蝌蚪,两只小蝌蚪,三只小蝌蚪游了过来他们看到了鲤鱼阿姨和她的小孩小鲤鱼在觅食就问鲤鱼阿姨,它们的母亲在哪里?鲤鱼阿姨回答它们。

  2.讨论:怎么样让两只或三只小蝌蚪一起出现呢。

  演示:把两只或三只小蝌蚪进行组合后再设置动画效果。

  3.学生练习。

  小组长进行指导。

  4.小组汇报进行作品评价。

  教师提出:幻灯片的动画效果要做到动静结合使用,动画效果是让小蝌蚪游动起来,体现小蝌蚪活泼的性格特征,而没有设置动画效果的鲤鱼显得成熟稳重,进而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教师小结:好。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用自定义动画给自己的作品设计了动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创作一个作品吧。

  四、自主创造

  xx年奥运会马上就来到了,在这个时刻假如要让你用幻灯片给外国小孩子们简介中国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你会怎么简介呢?我这有福娃的图片和相关的简介,请同学们用幻灯片把它们展示出来,要求至少有三张幻灯片,并用上合适的效果。

  (这个环节我希望能把学生课堂上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并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五、效果评价,指导激励

  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评,并请制作比较优秀的同学简介学习办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渐》 篇15

  探幽览胜 渐入佳境

  ——《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者:安陆市实验小学 李翠花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也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办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啥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师:对,这是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书潮),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潮是怎么样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啥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啥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也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啥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么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啥?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师:你找得真好,从这些词,还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你们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啥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也怎么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师:那么你们看看就明白了!(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哪幅图填横贯江面?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啥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啥不明白的吗?

  生:为啥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师: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听到这么有气势的声音,人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吧?谁来说说?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啥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啥?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啥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也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到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也”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师:那么精彩的大潮,作者没有写人们的表现,我想大概是要留给我们思考的吧,请你们想想,人们的表现可能是怎么样的?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

  附: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在很多阅读课上,老师们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引导,进而把课堂带到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整节课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执教本课时,我也想过像这样以学定教,毕竟这种办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但反复权衡,我还是采用了按观察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体会,我想,课堂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应该不排斥老师的引导吧,事实上,学生通过“人群”、“大潮”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理性阅读,课文读得更好了,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也超出文本。记得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我也何必拘泥于教学的方式呢?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CAI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CAI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办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办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路线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积极,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也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呢,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沈爱贞)

《渐》 篇16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了解形状渐变动画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2、了解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不同点;

  3、学会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办法。

  过程与办法:1、通过简单几何图形渐变动画的制作,掌握形状渐变动画制作的基本办法;

  2、通过两种渐变动画不同点的比较,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动画制作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形状渐变动画的整个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动画制作的求知欲;通过探究任务,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点]1、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办法;

  2、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1、形状渐变动画的适用条件;

  3、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区别。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是flash动画制作课,是应用于flash软件来制作完成文字渐变动画的课程,在初中flash软件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设计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并完成flash作品。

  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微机室多媒体 adobe flash mx professional cs3

  相关动画    相关素材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动欣赏flash动画。 2、我们所看到的渐变和上节课学习到的渐变是一样的么?  3、指导“对学”讨论交流,分析动画中的几个渐变。1.  学生欣赏动画作品。思考“渐变”形成过程 2.    “对学”讨论交流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考动画是怎样做出来的?教学过程在很多电影的特技里,经常看到这样形状的变形:一只小鸟变成一只蝴蝶,一条鱼变成一个乌龟等等,具体这个“变”是怎么样做出来的呢? 1、“群学”:怎样实现“形状渐变”? 2、指导小组讨论 3、出示学习任务一:制作”圆”变“正方形”渐变动画1、小组讨论,归纳渐变要点:渐变动画只需要制作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创建补间中间部分由flash自动完成。 2、组内展示准备“任务一” 3、优秀小组代表演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渐变动画制作的原理和制作办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教学过程1、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某一个关键帧中的图形形状逐步过渡到另外一个关键帧中的图形形状。 2、演示动画 “太阳”(圆)变 “日”(汉字) 3、帮助学生分析各帧内容,加深理解。  观看动画、组内交流动作渐变与形状渐变的异同进一步明确原理明确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不同教学过程  任务二:创建图形与文字的形状渐变动画任务三:制作文字渐变动画“滴”变“翠”。指导学生自学、实践教师演示指导学生上机自学探究:制作文字渐变动画(p50至p54页)共10步骤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文字渐变的实际动画制作明确文字渐变动画的制作过程教学过程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并分享给大家  优秀小组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欣赏、评价  展示作品     任务四“蜂”变“莲”、“舞”变“香”。看谁做的也快也好也有新意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小结完成 “蜂”变“莲”、“舞”变“香”。   欣赏优秀作品点评    交流、协作分层教学教学过程  分享与交流:优秀小组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过程简介。简介作品,评价、鉴赏他人创作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作品创作观。归纳总结  归纳:   思考与总结动作渐变动画制作要点:(1)在场景的起始和终止关键帧;(2)设置形状补间动画。    再次加深学生对动作渐变动画原理的理解。明确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区别。

《渐》 篇17

  (一) 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哪些是不良行为,知道不良行为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

  知道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析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提高杜绝不良行为的能力.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法律意识,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要防微杜渐,做一名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哪些是不良行为,知道不良行为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

  教学难点:青少年怎样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让自己成为一名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办法和手段

  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热点评析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影像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说课: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远离违法犯罪》——《防微杜渐,从现在做起》.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渗透遵法,守法,知法的法律意识,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有许多是错误的,也是违法的,进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守法好公民.这节课从教学办法来说,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讲求"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的五步法教学模式.着眼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和学习办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时,我力求两个结合:把学校的省级课题"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与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相结合;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新课改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案例分成四个部分,让四组同学分别选择一组题,每小组选派代表,集中本组同学的观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既训练了小组代表的归纳,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生生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了五步教学模式:"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我也设计了让学生提出质询,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办法.使五步教学法中的"引进信息,扩展延伸"得以更好地运用,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法律有了更多的了解.

  总之,在教学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了知识和法律常识,让我也受到了启示和教育,让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离违法犯罪》,了解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触犯法律.可是有的同学却说:"我年龄小,违法犯罪的事与我无关.我不用去学习法律."这种说法和做法同学们应当怎样对待呢

  (板书) 《防微杜渐,从现在做起》

  教师:请大家看书p42

  请回答:小萌的故事说明了啥问题 (学生答略)

  (板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五步教学法之一:阅读教材,获取知识.)

  教师:同学们正处在未成年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差,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形成.而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诱惑,如果我们的意志不坚定,就会出现由不良行为习惯演变到违法现象.不良行为习惯发展下去——不道德行为积累到一定量——违法行为,它们之间仅仅是一线之隔,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道德现象和违法行为的出现实质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提出问题:下面老师要讲给大家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老师设计了四个情节,请大家分组回答问题.要求:

  每一小组回答abcd中的一组题

  小组同学把要回答的问题写在纸上

  选派一个代表

  小组代表下去集中本组同学意见,快速整理出来,然后代表小组意见发言.

  要求每小组同学对老师的问题,续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老师用多媒体打出四个案例)

  a 题:a同学十分喜欢文曲星,一日他在上体育课时,趁机回到班级,将同学的文曲星偷走.他忐忑不安好几天…….

  b 题: b 同学正在玩游戏,这时上课时间到了,他对自己说:担搁一天不要紧的,下不为例……

  c 题: c 同学面对朋友递过来的一支烟,心想:这是朋友看得起我,不接过来抽一支不够意思……

  d 题: d 同学喜欢打扮,过于突出的装饰常常引起校外坏小孩的注意和赞赏,她心里十分高兴.她今天有点小麻烦,想让他们帮助摆平一下……

  问题1.上述四名同学的不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地矫正,会导致啥不良结果甚至违法现象的发生 请全体同学续编.(写在纸上) (老师用多媒体打出字幕)

  小组代表答 略.

  老师小结:四名同学由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后发展到违法犯罪,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也是让人值得深思的.我们时常地习惯于总结别人,讨论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人和事.却很少把这些行为同自己的行为相对照.

  二,分析问题:

  问题2. 你,或者说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哪些 (写在纸上) (老师用多媒体打出字幕)

  小组代表答 略.

  老师小结: 同学们分别找出了存在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的不良习惯,这些坏习惯如果任其发展会给同学们一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问题3. 通过这些案例让大家总结出啥道理 写出告诫他人的警示语(写在纸上) ,让我们把它张贴到班级或者校园里,以警示他人(五步教学法之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五步教学法之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老师用多媒体打出警示语)

  小组代表答 略.

  老师小结: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是由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后发展到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没有守法意识,有的是做人的价值观念扭曲.

  我们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父母,老师,社会给予我们的重任.要想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就必须除了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本领,更主要的还要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知法,懂法,斩崭断违法犯罪的渠道.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三,解决问题

  问题4.请大家讨论: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守法公民 (五步教学法之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老师:做守法好公民小结:打出:在思想上,要强化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在行动上,要学法,知法,严格依法自律.

  小组代表答 略.

  下面老师要讲的一个小孩,就是不知法,不懂法,才酿出悲剧.(老师用多媒体打出案例)(五步教学法之五:引进信息,扩展延伸)

  四,答疑,扩展延伸:

  问题5.小明因父母离婚,无人管教,缀学在社会,混迹于不三不四人群中.他参与抢劫,盗窃,并致人重伤被公安部门抓捕.他对警察说:"我是未成年人,听说不承担法律责任."

  请同学们说一说,他的说法对不对,为啥

  同学参与评议 略

  (老师用多媒体打出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下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人致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老师:《新文化报》报道"十七岁少年四进公安局",它表明,惩罚违法行为是对正义的伸张.尽管我们法律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是呢这不能说明未成年人可以任意胡作非为,一切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把好关,斩断一念之差.不去网吧;不看暴力,黄色录像;不打架,骂人;不逃课;不吸烟喝酒.正如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做道德人,理智人,守法人.

  小结:

  总之,违法和犯罪行为不仅害别人,也害了自己,更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我们要减少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就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今天,法律知识和违法心理成因的研讨课就讲到这里,大家表现得都很棒.我最后要把一句话送给大家:别把不良习惯当正事.努力学习是大事.

  板书设计:

  6.2 远离违法犯罪

  防微杜渐,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做守法好公民

推荐站内搜索:日照人事考试信息网、伤感日志 我累了、湖南省自考成绩查询、鲸的自述作文、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夺冠观后感、河南省自考成绩查询、关于毕业的日志、包饺子日记、内蒙古考研信息网、

《渐》(通用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渐》(通用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926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