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

  学习这篇山水游记,着重把握以下内容:

  1.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本文写景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味“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滁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串,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2.体会本文虚词运用的特色。本文21个“也”字煞句自然相连,所描绘的画面层层展开,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情绪与这舒缓的语气互为表里,令人回味无穷。25个“而”字用在句中,调节节奏,读时有轻有重,与“也”字配合使用,让读者吟诵之余感受到心旷神怡之乐。

  3.学习本文巧妙清晰的构思。

  本文的构思如下: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难点解析

  师:第一段主要写的是啥?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师:这一段里的名句是啥?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师:“山行六七里”中的“山”做何解释?

  生:山,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状语,是“顺着山路”“沿着山路”或“在山路上”的意思。

  生:“名之者谁?”句中的“名”是不是也有词性变化呢?

  师:对。名,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动词用,是“命名”的意思。

  师:这一段可以分成两层,怎么划分呢?各层的层意是啥呢?

  生:第一层到“醉翁亭也”,后面是第二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环境。第二层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微露主旨,为全文张本。

  师:第二段主要写的是啥?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师:第三段主要写的是啥?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师:“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句中的“渔”和“鱼”有啥不同?

  生:渔:捕鱼,钓鱼的意思,是动词。鱼,是名词。

  师:这一段的核心是啥?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作用是啥?

  生:全段的核心是“太守醉”。前面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

  师:“非丝非竹”句中使用了啥修辞办法?

  生:借代。以丝竹代指音乐。

  师:第四段主要写的是啥?

  生:归结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师:段中哪三个字道出全篇的主旨?

  生:“乐其乐”三个字道出全篇的主旨。

  师:贯穿全篇的主线是啥?

  生:“乐”。

  师:文中“醉”与“乐”是啥关系?

  生:“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生:本文的中心是啥?

  师:这篇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 ⑴ 作者及作品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啥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啥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上一篇:《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下一篇:《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办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办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洌

  蔌    弈   翳   射   觥  偻   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 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 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办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   “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 伛偻提携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孩子。

  f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 动词,靠近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办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b.肯定(用于简介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轻读)     表并列: 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办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啥?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办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啥内涵?

  3、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滁人:山水之乐。 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办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啥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啥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也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进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 “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六、课堂检测(另附)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4

  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办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     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     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     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简介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啥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啥样的解说词呢?

  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下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5

  问: 

  《醉翁亭记》结尾写道:"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中提"太守"共九次,至此方结出姓名,有何妙处呢? 

  答: 

  这个结尾当然点出了作者姓名,但它与古代一些"记"的结尾点出写作时间或者姓名有明显的不同。我认为完全可以去掉"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因为没有它,《岳阳楼记》在内容和结构上不受丝毫影响。同样,我们也完全可以去掉很多"记"后的点明作者的那句话,理由同上。可是,如果我们去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我们就会发现,文章少了一点悠然深长的意味。第三人称的虽也精彩生动,但总让人感到有些"隔",有了这最后两句,第三人称一下子变成了第一人称,抒情意味大大强化。也就是说,这最后两句是全文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文章文气流贯的自然结果。不仅如此,有了这最后两句,文章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因为它与文章前面的"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前者呼,后者应"的关系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6

  教学目标 :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提倡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进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也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也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 以后也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也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也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7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办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2.  背读课文。

  3.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啥而醉?

  2.我们为啥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啥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啥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么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虚拟主机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也是怎样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么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啥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有啥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办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怎样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8

  1. 环:环绕。

  2. 2.皆:都是。

  3. 3.诸:许多,各个。

  4. 4.壑:山谷

  5. 5.尤:尤其

  6. .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

  7. 7.深秀:幽深秀丽。

  8. 8.山:名词作状语,在山间。

  9. 9.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10.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

  11. 11.临:靠近

  12. 12.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13. 13.作;修建

  14. 14.名:取名,命名。

  15. 15:自谓:用自己的名号来命名。

  16. 16.辄:就。

  17. 17.号:称呼。

  18. 18.意:情趣。

  19. 1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20. 2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1. 21寓:寄托。

  22. 22:霏:雾气。

  23. 23归:聚拢

  24. 24:暝:昏暗。

  25. 25.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26. 26.晦:暗。

  27. 27: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已。

  28. 2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9. 2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0. 30.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1. 31.风霜高洁;t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32. 3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33. 33.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34. 34.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35. 35.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孩子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36. 36.绝:间断。

  37. 37渔:捕鱼。

  38. 38.洌:清澈。

  39. 39.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蔌:菜蔬。

  40. 40. 杂然而前陈者:杂乱地在前面摆着。陈,摆开。

  41. 41. 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42. 42:酣:尽兴的喝。

  43. 43.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统代指音乐。

  44. 44.射:这里指投壶。

  45. 45.弈:下棋。

  46. 46.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47. 47. 苍颜:脸色苍老。

  48. 48.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

  49. 49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形容醉态。

  50. 50.已而:不久。

  51. 51.从:跟随。

  52. 52.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53. 53. 树林阴翳: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

  54. 54. 鸣声上下:鸟到处叫。

  55. 55.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意动用法。第二个乐:快乐。

  56. 5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

  57. 57.谓:为、是。

  课文解析: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啥?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么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5.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啥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为啥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7.在第一层里,作者观察亭周围的自然环境时是怎么样的视觉角度和虚拟主机角度分别是啥?

  视觉角度:俯——仰 虚拟主机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8.在文中分别找出朝暮景色的特点、春夏秋冬景色、乐亦无穷”的原因?

  1.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上一篇:《醉翁亭记》说课稿

  下一篇:《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9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啥?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怎样观察按啥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色?按照啥顺序写的?你的感受怎样?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季,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天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季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啥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怎样?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么样?

  思考:为啥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呢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也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作者邮箱: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0

  [疑难解析]

  ①啥叫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比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强化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也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怎样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为使这二个方面融为一体,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

  ③岳阳楼之美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离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庆历六年)写的,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也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如今范仲淹受友人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要想不为败笔,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也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也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也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接下来的一大段,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呢,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显出喜的情怀。

  上两节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嗟夫!”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谓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作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然则何时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岳阳楼记》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见,从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的思想,带有很浓的忠君色彩,这是他阶级的局限,是其消极面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他也有忧民之情,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称道。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躬身实践。据《宋史》记载;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生中也着实为老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些都应该肯定。

  ④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你还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之一。他的《醉翁亭记》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现欧阳修谪居滁州的颓放情怀和纵酒山林的闲适情思,是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呢这丝毫也不能掩盖它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漪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至鉴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进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也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也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也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也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也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也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也“名之者谁”?暂接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达到首尾相照之效。

  [学以致用]

  一、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北通巫峡,南潇湘

  (2)云归而岩穴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__________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

  3.选出乙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成语: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景,乙描写了____________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啥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题考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1.考查的是对具体字词理解。极:到; 暝:昏暗

  2.考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答案是比较容易填写的,唐贤今人诗赋。

  3.题考查的有一定的难度,要从类似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的答案,这需要先理解诗意,才好解答,应选C。

  4.比较常见。(1)外界景物好,自己的得而喜;(2)外界环境坏,自己的失而悲。

  5.考成语知识,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特征具体描写。

  7.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下文,体会骈体文音韵美。

  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简析:这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这篇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情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鸢飞戾天,经纶世务都是指追名逐禄之人]。

  前七句是总写胜景,启发下文。用的是骈句“风烟俱净,天同共色”,美景如在眼前。

  从“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从“夹岸高山……有时见日”描绘了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极力突出一个“奇”字。文章不长,但是呢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有其较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之作。体现了骈文的音韵美。想一想,你能想象到富春江的雄奇秀丽幽静之美,你想到富春江去旅行和漂流吗?你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优秀小品文的传神美感了吗?

  [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A.鱼 B.渔),溪( )(A.清 B.深 C.浅)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A.洌 B.冽 C.烈),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为(1)中填写正确字词。______________

  2.从后面括号中选出正确的字词填在括号中。

  3.通过欧阳修向你描述他的郊游生活,你能想象出你所参加的野营生活比他的郊游更有趣吗?

  二、你听说过骈句吗?啥是散句呢?《岳阳楼记》中就有骈散结合的句法,你能找出来吗?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1

  一  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办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么样紧密结合起来的,进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 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 ”。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  自读作业 。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简介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简介亭的环境;后一层简介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 ……故自号曰醉翁也。

  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也)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

  5.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  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啥?作者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啥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啥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怎样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啥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  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2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因参与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滁州知州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笔者在研读这篇课文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在句子的翻译上应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古文中的句子表达习惯与白话文常常不一样,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遗憾的是教材中的几个注释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一点,让读者总觉得别扭。

  ⑴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句不难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问题出在对第二句的“太守自谓也”翻译上,想必教材的编写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P132(人教版初语第五册,下同)注释④中翻译成: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笔者查阅了好几种教参,对此翻译莫不如此。

  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翻译前言不答后语。因为原句问的是“名之者谁?”意思是说“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自然应回答是哪一个人才合乎情理。再者也只有回答是哪一个人才能与前一个句子的意思相连。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应译成: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也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整个句子应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人是谁?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

  ⑵风霜高洁……

  乍一看这一句是个主谓词组,主语是“风霜”(而“风霜”也是一个并列式词语),谓语是“高洁”。仔细一想,就发现不对头了。因为“风”可以“高”却很难“洁”,“霜”能够“洁”也怎能“高”?根据常理,应是“风高霜洁”才是。这一点教材在P132注释14倒是注明了——“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为啥会这样理解,教材并没有注明。我想只要用事实常理来作依据,就不难理解。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一句众教参均大致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太守喝醉了。此句实际上与第一例是大同小异,都要回答出是哪个具体的人才合乎常理,否则就是答非所问。所以根据句意应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喝醉了酒的太守。

  二、注意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里出现得较多,也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修辞。在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P152是这样定义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并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例加以说明。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共有两处这样的修辞手法。

  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遗憾的是笔者查阅的数种教参和学习辅导书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只字未提。(如:《最新初中语文教案与作业 设计初三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四轮全优学案初三语文上》,延边大学出版社。)它们统统把这一句译为: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显然这是多么地不合逻辑事理啊!试想:难道只有背东西的人才会在途中歌唱,行人才会在树下休息吗?事实情况是:那些背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走累了也会在树下休息;而那些爬山的人因为琅琊山景色优美,也会心情分外愉悦而在途中歌唱,他们爬累了也需要在树下休息啊!再对照一下“互文”的定义,就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互文”修辞格。只不过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休于树”,而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经出现的词“歌于途”罢了。如果把它补充完整应是“负者歌于途休于树,行者歌于途休于树”。据此应译成如下才合乎事理:至于背东西的人和行人,有的在途中歌唱,有的在树下休息。

  ⑵泉香而酒洌。

  此句如根据原句顺序来理解,就是泉水香,美酒清澈。众所周知,水是无色无味的,哪来的香气呢?自然这里也是使用了“互文”修辞格,其上文省去了“洌”,下文省去了“香”,补充完整应是“泉酒香洌”(“而”表示并列,无实义)。再根据常理就不难译作:泉水清澈,美酒飘香。遗憾的是上面两例,教材均未提及。

  三、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3

  教学目的

  一、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布置课前作业 ,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 强化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简介,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 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 听范读

  2、 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4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 ,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简介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办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孩子。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啥?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么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啥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啥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啥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也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也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也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篇15

  下面是《醉翁亭记》说课稿,仅供参考!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醉翁亭记》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既《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办法目标:诵读,运用Lenovo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就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办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本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但个别语句晦涩,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是本课重点;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加上文章表达主题的方式含蓄深沉,因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本文教学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办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诵读体验”“四边对话”“合作研讨、比较阅读”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办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办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办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5、运用Lenovo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五、板书主要抓住“乐”这一文眼,通过不同人不同形式的乐的对比,揭示与民同乐这一主题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六、教学流程

  ㈠、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说到安徽,大家在赞叹黄山的同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因此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啥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醉翁”一 起去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简介作者)

  ㈡、诵读,整体感知

  1、 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景色风俗画,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朗读完毕,教师以第一段为例,说明这“也”“而”的语气和读法。

  2、自读课文,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具体办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语气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3、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再听课文录音,体会“也”不同语气和“而”轻重音的不同,最后全班齐读。

  ㈢、合作,疏通文意

  1、 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 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 要求学生就一词多义、成语、常用词语,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㈣、品味,领会意境,突出重点。

  1、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醉”的双关义,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其中的一个意思:被美景陶醉。

  2、布置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美景。

  (通过这个环节,是想抓住本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意境,为把握文章主旨作铺垫。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啥?听到了啥?想到了啥?”以此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㈤、探究,理解作者旷达情怀,突破难点。

  1、本文的文眼是啥?

  2、文章写了哪几种乐?其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啥?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3、太守究竟在“乐”啥呢?他的醉翁之意究竟在哪里?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给你啥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突破难点,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㈥、齐声背诵《醉翁亭记》,把感情融入其中。

  ㈦、作业:从内容、语言、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选择你能把握的角度,比较《岳》《醉》的异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站内搜索:全国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新学期作文、湖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自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特岗教师报名入口、雷雨读后感、2013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高中数学题库、教资考试2022年笔试考试时间、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931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