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精选14篇)
《醉翁亭记》 篇1
●教学重点提示
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严谨的结构。
4、了解本文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习要求
1、走进作者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成人。
2、了解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请摘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不少于三个)
4、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读懂课文,并根据表中要求完成自学作业。
段落 工整抄写课文 注音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全文
第
1
段
环滁
林壑( )尤美
翼然临于泉上
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
寓之酒
第
2
段
林霏( )开
云归而岩穴暝(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第
3
段 伛偻( )提携
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 )
杂然而前陈
宴酣( )之乐
觥( )筹交错
颓( )然
第
4
段
树林阴翳( )
醒能述以文
太守自谓
●导学探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请给第三段划分层次,摘引文中语句概括层意,并指出这一段的核心内容是啥?
3、作者用了一个“乐”字贯串全文,请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4、你是怎么样理解作者的“醉”和“乐”的?
5、试举例说明本文写景的方式(如由远到近、自外而内等)。
●课堂练习
1、填空: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2、理解性默写:
1)滁州的地理环境: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的句子:
3)文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
4)文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醉翁的自画像: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 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⑵ 环滁皆山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⑶ 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⑷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吾谁与归( )
⑸而乐亦无穷也( ) 游人去而禽鸟乐( ) 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⑹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朝而往暮而归( ) 而不知人之乐( )
⑺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4~7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也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名之者谁 名: (2)欧阳修谪滁州 谪: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7、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啥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也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也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10、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1、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4、(1)命名(2)降职(远调、贬官)
5、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6、饮少辄醉,年也最高
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7、与民同乐
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8、(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9、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
10、(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11、与民共乐
《醉翁亭记》 篇2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啥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简介,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简介“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简介“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简介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简介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也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简介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简介 ;后一层简介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简介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简介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也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也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也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怎么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查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准备给全班讲讲这个故事。
《醉翁亭记》 篇3
.《醉翁亭记》教案5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体会
.《醉翁亭记》学习指要 授课提纲 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案3
.《醉翁亭记》教案2
.《醉翁亭记》教案 2份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译文
小议《醉翁亭记》的线索
.《醉翁亭记》综合能力测试
.《醉翁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3份
.《醉翁亭记》练习
抓住文脉,熟读成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背诵指导
异彩分呈两奇——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
《醉翁亭记》译文ppt课件9
《醉翁亭记》ppt课件7
《醉翁亭记》ppt课件6
醉翁亭记》ppt课件5
《醉翁亭记》ppt课件4
《醉翁亭记》ppt课件3
《醉翁亭记》ppt课件2
《醉翁亭记》ppt课件1
《醉翁亭记》mp3课文音频朗读
《醉翁亭记》flash课件3
《醉翁亭记》flash朗读课件2
《醉翁亭记》flash朗读课件1
《醉翁亭记》 篇4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也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也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线路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啥: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啥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啥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啥特点?这样写有啥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么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啥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醉翁亭记》 篇5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篇6
教案 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办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1)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啥而醉?2.我们为啥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啥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啥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么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虚拟主机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也是怎样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么样的神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3.那啥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有啥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四、反思阅读办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怎样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 篇7
广宇学校—XX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课题 《醉翁亭记》 课时2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3.散中有整、别具一格、错落有 致的句式。
板书设计
醉 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 亭名: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翁 山水乐
景色画:朝、暮、春、夏、秋、冬
亭
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 宴酣乐
记 太守归——禽鸟乐
归
主旨:醉——醒 太守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庆历五年被贬邓州,欧阳修也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我们知道范仲淹在被贬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巧的是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另一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美文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 尊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 奏。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1ánɡ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暝(mínɡ) 晦(huì) 伛偻(yǔ lǚ)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ɡōnɡ) 弈(yì)翳(yì) 颓然(tuí) 肴(yáo)
3.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2)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 生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提醒:
①生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
伛偻提携:文中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文中指坐落在高处之意) 临溪而渔(靠近,此指“在……旁”)
b、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名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命名,动词)
c、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e、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③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语句检查提问。
二、自主探究,梳理文脉
提问:请大家研究每个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整理出来。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段:
明确:山、水、亭、名、太守
学生分组简介第二、三、四段:
明确: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节:
(1)作者为啥自号“醉翁”?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啥?二者关系怎样?(结合作者的经历,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来理解)
[点拨](1)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折射。(2)主线是“乐”。(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是事物的表象,“乐”是“醉”中之乐。
(2)“乐”点寻踪: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点拨]句子:略。作者写 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文章第一节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也是谁呢?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这样安排结构有何作用?
[点拨]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周密的结构,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2.研读第二节:
(1)找出文中准确、生动地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的词语。
[点拨]“出”“归”“开”“暝”四个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山间景象的“晦明变化”。
(2)描写四季景色时,作者分别展现了各个季节怎么样的景象?如果每个季节调出一个背景色,你会怎样配色?并说明理由。
[点拨]春——繁花争艳、幽香扑鼻;夏——万木竞秀、枝繁叶茂;秋——秋高气爽、霜华洁白;冬——水枯石瘦、草木凋零。绿、红、白。(言之有理即可)
3.研读第三节:
这段分为几层?试用文中的话概括。作者描绘这几幅图景有啥用意?
[点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作者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的政绩。
4.研读第四节:
作者是怎样突出“太守之乐”的?为啥“太守之乐”是别人所不同的呢?
[点拨]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也以游人乐衬托太守乐,层层推进,来突出太守之乐;因为太守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他要以治滁的政绩证明:自己政治上虽然遭受沉重打击,并未消沉颓唐,滁人安乐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 己 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四、课内小结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 做知州时留下的名作。文中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当地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本节课通过研读,我们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韵律美、情境美,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醉翁亭记》 篇8
教案 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办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1)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啥而醉?2.我们为啥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啥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啥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么样?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虚拟主机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2.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也是怎样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么样的神态?(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3.那啥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有啥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四、反思阅读办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怎样欣赏一篇散文佳作?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 篇9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也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也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线路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啥: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啥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啥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啥特点?这样写有啥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么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啥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醉翁亭记》 篇10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篇11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
3、作者简介及背景简介。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也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4、齐读第1自然段。
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 深秀, 。 山行 。
峰回路转:回, 。 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6、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7、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
1、齐读第2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4、概括段意。
探究质疑
1、齐读第3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孩子。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4、概括段意。
精读品析
1、齐读第4自然段。
2、结合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学生自译,然后抽查。
4、概括段意。
拓展延伸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啥?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么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啥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啥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啥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也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而
表并列( ) 表承接( )
表修饰( ) 表转折( )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篇12
教学目的
1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 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教学设想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本篇文字不太难,一些生字生词要让学性懂得。强化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正音、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妈妈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pnb0教师范读课文
、 \pnb0正音
壑(hè) 蔚(wèi) 琅琊(láng 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颓(túi) 阴翳(yìnyì)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字音、句读正确,语气恰当。叫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毕,教师讲评指导。
五、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之。
要求:1 懂得句意。不懂之处划上记号。2 理解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记在笔记本上。3 有啥问题,当堂提出。
布置作业
思考回答:1 全文四段,各段写啥? 2 本文描写景物采用了哪些办法?文中的写景主要起啥作用? 3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啥思想感情?其中有啥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懂得词句、段意。
2 了解写景的几种方式。
教学过程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
第一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啥?”
2 词语、句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表陈述。“壑”:山谷。“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并。“深秀”:幽深秀丽。“者”:的,这里指地方,山。“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潺潺”:象声词,水声。“而”表并列。“于”:从。“回”:回环。“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临”:临居。“于”:在。“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作”:建造。“者”:的,的人。“也”:表肯定。“名”:定名。“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于”:到。“辄”:总是,就。“曰”:称为。“意”:意思,意趣。“乎”:于。“也”:表感叹。“而”;表承接。
3 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啥?
讲解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这段采用啥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2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2 词语、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若夫(fú)”:像那。“而”:表承接。“霏”:云气,云雾。“开”:散开,消散。“归””返回,归聚。“穴”:洞穴。“暝”:昏暗。“晦明”:阴暗明亮。“者”:的,这里指情形。“芳”:花卉。“发”:盛开。“幽香”:清幽的香气。“佳”:美好,好。“秀”:茂盛。“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而”:因而。“亦”:也。“穷”:尽。“也”:表感叹。
3 内容
提问一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提问二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啥方式?
讲解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3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 词语、句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前者”:前面的人。“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绝”:断。“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临”:到。“渔”:捕鱼,捉鱼。“而”:因而。“酿”:造酒。“为”:成为。“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野蔌”:野菜;“蔌”,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陈”:陈列。“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酣”:酣畅,饮酒尽兴。“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中”:射中目标。“弈”:围棋。“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相互往来。“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倒塌坠落。“乎”:于,在。
3 内容
提问一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提问二这段为啥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讲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第4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啥?”
2 词语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已而”:不久。“而”:表并列。“阴”:通假“荫”,覆盖。“翳”:遮蔽。“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去”:离去。“而”:因而。“然而”:但是呢。“而”:却。“而”:连接状语与谓语。“其”:指自己。“其”:他们,指众宾客。“以”:用。“者”:的,指人。“谓”:通假“为”,是。
3 内容
提问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啥?
讲解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啥思想情怀?
讲解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也 1 表陈述语气。“环滁皆山也。” 2 表肯定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 表感叹语气。“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于 1 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 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而 1 顺接(并列、承接、因果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转接。但是呢,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 连接状语与谓语。“朝而往,暮而归”。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作课文后的练习。
《醉翁亭记》 篇13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啥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简介,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简介“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简介“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简介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简介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也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简介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简介 ;后一层简介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简介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简介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也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也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也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篇14
醉翁亭记》教案5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体会
.《醉翁亭记》学习指要 授课提纲 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案3
.《醉翁亭记》教案2
.《醉翁亭记》教案 2份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译文
小议《醉翁亭记》的线索
.《醉翁亭记》综合能力测试
.《醉翁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3份
.《醉翁亭记》练习
抓住文脉,熟读成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背诵指导
异彩分呈两奇——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
《醉翁亭记》译文ppt课件9
《醉翁亭记》ppt课件7
《醉翁亭记》ppt课件6
醉翁亭记》ppt课件5
《醉翁亭记》ppt课件4
《醉翁亭记》ppt课件3
《醉翁亭记》ppt课件2
《醉翁亭记》ppt课件1
《醉翁亭记》mp3课文音频朗读
《醉翁亭记》flash课件3
《醉翁亭记》flash朗读课件2
《醉翁亭记》flash朗读课件1
推荐站内搜索:乌鲁木齐市人事考试网、江西自考所有成绩查询、陕西科技大学自考、安徽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国庆阅兵观后感2000字、摘抄优秀作文10篇、河北省自考、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名著读后感、小学生周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