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啥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么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啥事?
说说为啥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不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啥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么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啥事?
说说为啥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不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悦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
为啥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办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怎样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啥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 骆驼 得意 称赞 群山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 ) ( ) ( )
整理整理 ( ) ( ) ( )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五、课外拓展。
1、学习古诗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阅读《同步阅读》P66 《差别》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训练重点
理解画师的最后的那段话
构建设计过程办法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也会告诉我们些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45页,默读一下阅读提示,了解本节课的主要问题。
自由阅读,自学字词
1、大家根据老师给的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显示学习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学生齐读。
3、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啥事?(汇报)
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既然这篇课文是讲一个画师考他的三位徒弟画骆驼的事,那画师的三个徒弟也是怎么画的呢?(根据提示自由读课文)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啥样的
(2)画师看了三个徒弟的画之后是啥反应
(3)小徒弟的画为啥可以得到画师的称赞
2、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找出答案,读出来,感受三个徒弟的各自的想法。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如果老师现在也给你们一张白纸让你们在上面画出最多的骆驼,你们会怎么会呢?
4、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生活中我们是否还知道一些这样的事例?
总结全文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小孩。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起因:画师考徒弟——同样的纸画最多的骆驼
大徒弟密密麻麻的小骆驼
经过:二徒弟许许多多的骆驼头
三徒弟两只骆驼在群山中
结果:恍然大悟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读书经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啥?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么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啥?为啥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啥?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啥?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么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啥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啥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啥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啥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啥?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呢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不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2、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多。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模拟情境、赏画导入
1、同学们,课前老师留了一个作业,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构思一幅画,谁愿意展示给大家?还要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藏的。
2、赏画,学生展示并解说。
3、评画,学生之间互评。
4、导入:通过展示,同学们已经对自己的画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暂时不做评价,虽然你们画得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努力把古寺藏在深山中,看来只要你肯动脑,就能想别人没想到的。看到*你知道了啥?
二、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阅读课前提示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画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合作学习,质疑互动
(一)独立学习
1、自读自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独立思考提示的问题。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学习
1、小组合作解决独立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独立思考提示的问题。
2、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觉。
(三)全班交流
1、汇报交流本组的收获和疑惑。
2、综合学生所提问题:
(1)画师为啥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
(2)小徒弟的画上只有两只骆驼,为啥说“谁也数不清山谷里有多少只骆驼?”
(3)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大徒弟和二徒弟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啥?这件事对他们会有怎么样的启发?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时相互补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画师说的话。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情景剧表演《比画之后》。
2、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名言、谚语和故事。
3、结合学习说一说“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揭开谜团,讲述“画师绘藏”
老师也来讲一讲:“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一角,有的画了群山逶迤,森林古木之中露出古寺似的塔尖。有一们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蜿蜒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打水的老和尚,使人Lenovo到深山中有一座寺院落。看这幅“和尚念经图”与这位画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是“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啥一见十分欢喜,当众表扬了他?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可作如下总结,并以此过渡到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如此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教师随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并引导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依然对故事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得到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师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并给足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
骆(luó)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召(zhào)集
连绵(mián)不断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提示:“骆驼”的“驼”应读轻声;“连绵不断”和“连绵起伏”是一对近义词;举几个第一个和第三个含“若”的四字词语,如: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明若暗等进行词语积累)
(3)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大徒弟,二徒弟_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_徒弟_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称赞。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初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述了啥事情,并学会讲清一件事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办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学生在自读自画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并为交流汇报作好准备)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啥?他想怎么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让学生报出具体的数字)
(2)二徒弟画了啥?他想怎么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请学生报出具体的数字)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在你看来,三个徒弟的画,哪一幅表现的骆驼更多?
(4人小组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呢……”“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啥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3)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先让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然后理解“若隐若现”。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啥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评价小徒弟的话,并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啥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恍然大悟)
理解了“恍然大悟”之后追问:他们“悟”到了啥?并用“原来……”练习表达。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呢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不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另外,在语言训练方面,是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1.拓展引导。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譬如,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也会用怎么样的办法予以表现呢?请同学们想想。然后来讲讲。
2.学生自由发言。(对于有创意的学生随时表扬)
3.揭谜巧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当时的画师是怎么样画的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更能体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
3.联系实际。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4.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个步骤,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个环节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啥?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啥启发?(多动脑,遇事不慌张等等)
师:这节课,老师也带了一个与动脑有关的小故事。
(板书: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师:现在老师再请大家快速地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里面的一些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划出来。
(生默读课文,划词语)
2.师:看看有没有跟老师划的一样的,我们来见见他们。
出示生词:召集 骆驼密密麻麻 得意禁不住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恍然大悟
(1)请同学读词语,正确跟读,错误指正。(选择普通的学生)
(2)请学生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先自由练习,再个别发言。(选拔尖的学生)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师: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画师要考徒弟画骆驼谁最多。徒弟们考得结果怎么样?
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师:读一读这句话,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
(预设):三个徒弟各画了啥?为啥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2、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啥?
(2)、二徒弟画了啥?从哪里看出比大徒弟多?
(3)、三徒弟画了啥?读一读画的内容?
生交流随机板书:大徒弟 画满;二徒弟 许许多多;小徒弟两只。
3、细读多
师:文中中哪些句子是大徒弟和二徒弟骆驼画的多的句子,请画出来。并思考哪些词语中可以感觉到他画的很多?
相机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纸只也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这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师:哪里可以看出画的很多?(密密麻麻、画满、许许多多)
4、细读少
师:小徒弟画得多吗?也画出来。
出示句子: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师: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出示课文插图)
5、读画师的话
师:是呀,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啥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我们看看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吧。
出示: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迷迷糊糊);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读画师的话。(师生配合读,个别学生读,齐读)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了画师为啥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你能自己说说小徒弟的画中的骆驼是最多的呢?
(请学生来当师父,用“虽然……但是呢……”或“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6、师:同学真厉害不仅明白了为啥小徒弟的画画的骆驼是最多的,还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呢,真是了不起啊!那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呢?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生:恍然大悟
师:啥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啥? (小徒弟画图“以少代多”)
五、总结与拓展
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啥?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不仅如此,还要多读书,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呢。老师这里推荐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后找来看看。
《踏花归去马蹄香》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小徒弟
两只——以少代多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句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啥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啥也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古时候,有一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想知道是为啥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
召 集 骆 驼 连 绵 不断 起 伏 若 隐若现
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
连绵不断:绵,延续不断。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隐若现:若,如,像。隐,不显露。现,显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楚,有时也看不清,看不清究竟有多少只
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讨论交流,领会内涵
故事的结果真让人感到意外,想知道为啥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吗?
1. 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你来帮大徒弟说一说绘画构思。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我”的想法就是把骆驼画的小一点,这样就能在纸上多画骆驼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 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二徒弟的办法和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画多少只骆驼?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他们俩的画法有啥缺陷?
(无论是画骆驼,还是画骆驼头,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
3. 那么,小徒弟画了啥,好在哪?指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
(小徒弟只画了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
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
(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不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让你画,你想怎样画?
(可以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四.广泛思考,课外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小孩。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啥?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 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画风,你将怎么样画呢?
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六.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
若隐若现:
2.补充词语。
连绵( ) 自( )为( ) ( )大悟
情( )禁 若( )若( ) 惊( )鸟
3.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成陈述句)
(2)少先队员应该助人为乐。(改成反问句)
(3)草地上开满花。(扩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9
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导入:
1、有一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同样大小的一张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画了起来。到底谁画的多,请你来读一读《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分
二、初读
1、第一遍阅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比比谁最先达到要求。
检查:
(1)恰好 连绵起伏
(2)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2、第二遍阅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两则寓言故事,比比谁读得最好。
检查:每人读一句,读得最好,做到正确流利的学生免做当天的朗读作业。
学生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
学生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办法做到正确流利。
扫清文字障碍,能过读准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过正确的断句停顿。
8分
三、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批。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困生。
学生自学课文,进行画批。
(1)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
(2)查字典,简单注明意思。
(3)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学。
(4)读后想法或感受。
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
8分
四、读中悟、悟中读
1、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问题要及时引导。
2、补充:
(1)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学习办法或理解。
(2)三个徒弟是怎么样画的?
(3)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为啥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题目。
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同时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用三种不同的线段画。
² 分段读课文。
²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互学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他人的学习办法。
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习惯。
15分
五、练习
1、找出描写山峰的词语。
2、词语替换
(1)这不恰好表明有不尽的骆驼吗?( )
(2)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
(3)若隐若现( )
进行语文知识训练
8分
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胆想象 学会创新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办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学生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小孩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办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办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也带来了一个,想听吗?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但是呢,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啥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也连声叫好呢?
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
大屏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半截
恰好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称赞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讲的归纳整理了一下(大屏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
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考题:
徒 弟
画 了 什 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2、小徒弟的画为啥得到画师的称赞?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啥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呢?
师: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这不恰恰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变换句式)
师:谁知道“若隐若现”是啥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啥妙处?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画师,用“虽然……但是呢……”“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个徒弟的画好不好?
师: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啥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师: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啥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啥?用“原来──”说话。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师:如果你是大徒弟或二徒弟,你会对小徒弟说啥呢?谁来表演一下。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不急于告诉我们该怎么样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小徒弟画的是最好的,这种写法是: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四、感悟道理、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啥启发?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后,其实大徒弟和二徒弟并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也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假如是你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可以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出示三个徒弟的画,分小组讨论点评,再指名点评。
大徒弟:一座茂密的森林里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二徒弟: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小徒弟::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师: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呢?或者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是写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师:其实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也收集一些创新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好吗?
五、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不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小孩。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不满意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称 赞
(妙在创新)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1
课程标准:
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办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进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把课文读懂,再明确学习的要求,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使学生学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评价设计:
1、 通过自主学习中问题1、2、3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合作探究中问题1、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拓展延伸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自学质疑)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么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疑)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三、合作探究: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样画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啥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找出画师的话,认真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小孩。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过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仿写词语
弯弯曲曲 七上八下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画满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以少代多(妙)!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么样看问题,怎么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办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制定了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通过讲述故事引起学生思考,并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并给足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听录音,学习朗读。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画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个啥题?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用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为啥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
(3)从三个徒弟画画中,你体会到了啥?
2、交流
(1)大徒弟画了啥?他想怎么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的骆驼)
(2)二徒弟画了啥?他想怎么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板书:许许多多骆驼头)
(3)小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只、几条线、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啥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反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3、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读画师评价小徒弟的话,并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啥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呢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两只骆驼代表了不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拓展引导。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蕴?请你选一选,并说说理由。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联系实际。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小孩。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得: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教态较和蔼大方,时间把握较好。
3、注重了知识的拓展,课外延伸。
4、师生配合较好。
失:
1、心理素质较差,在刚上课时有些慌乱,致使讲故事时有些词不达意;已准备的认读词语和词语拓展也忘记了。
2、由于对电脑操作太少,在放课件的过程中,不是特别顺利,有些部分没有放给学生看。
3、学生发言不是很积极。
归根到底,最主要的还是自己以后要提高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想办法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设计教学过程。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3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师
陈文娟
时间
一课时
课题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知识目标:a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
b正确理解“密密麻麻、 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c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啥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智能目标:a 思维能力
b 观察能力
c 自学能力
d 口语交际能力
e 朗读能力
非智能目标:a 产生学习兴趣
b 肯定情感的培养
c 意志品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目标: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课外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仿写词语 弯弯曲曲 若隐若现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给父亲母亲讲课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中寻找具有“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的事例。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疑问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问题“怎样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导入新课,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小孩,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问:你知道别人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小孩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啥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结束时,我也以故事来总结:《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你还有啥办法画骆驼?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第二部分:正文
教学过程
时间
纵轴
(分钟)
素 质 元
一、导入:
(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么样画?
(学生自由作答)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疑)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三、合作探究: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样画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啥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找出画师的话,认真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小孩。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过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聪明的华佗 爱迪生救母亲
3
10
17
5
5
非智能素质1: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智能素质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
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智能素质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5: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合作能力。
智能素质6: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非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浓厚感情
智能素质7: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非智能素质3: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心理体验,端正学习态度。
知识素质1:学好本课词语,达到“二会”(会认、会读)
知识素质2:学好本课生字,达到“五会”(会认、会读、会写、会拆、会用)。
智能素质8: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8: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10: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内化”水平。
技能素质1: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非智能素质4:学生自选课文中的自然段并有感情的朗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素质1:通过理解“小徒弟以少胜多”的原因,让学生逐步形成、提高对“想别人没想到的”认识能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智能素质11: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Lenovo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思想品德素质2:德育与文学、生活有机整合教育。
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办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进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呢……”“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办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呢……”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啥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啥也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啥?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么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啥?为啥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啥?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啥?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啥?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啥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呢……”“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啥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啥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啥?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么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啥?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办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办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积极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也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积极地学习。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积极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啥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呢—”“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积极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也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怎样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办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也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推荐站内搜索: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八个字激励短句、弟子规读后感600字、2023事业编制招聘岗位表、我的中国梦作文400字、我的中国梦作文800、考研准考证打印、2018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教学心得体会、选调生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