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

  对课堂教学的三点认识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任务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都要以学生的变化来实现.教师无法也不应该取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进入情境与否,是隔岸观火还是身临其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也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进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也丰富了课文情境。

  2、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

  俗语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办法使学生爱学,“对人心有力量的东西是能引起我们欲望的,即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能满足好奇心、能玩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办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使学生愿意学。

  有了“愿意学”的意愿,还必须采取办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欲罢不能”,积极深入地学。“教任何人都不可快于他们的学习进度。”因此,我们应把优化教学结构的重点放在科学的呈现教材方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强化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成功的敲门是以情感为纽带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实际上,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积极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我们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啥素质可言.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呢?我们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接、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认识指导实践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是进行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创设了让学生“当当文学家“和“考考科学家“的情境,让学生在求美求真的“力”的鼓舞下,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良好的课堂气氛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适时点拨;二是生——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不能让尖子学生受青睐,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苍蝇和蚊子虽不漂亮,但琥珀是美的;琥珀虽美,但这两个小东西的命运是悲惨的。大自然神奇,生命可贵,人道主义思想应从这里萌发!

  教学实录

  一.   导入,板书课题.:琥珀(提示其写法).

  二.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要检查预习的效果。请看判断题,看谁反应快。

  1) 琥珀是松脂球。                     错

  2) 琥珀的形成差不多要一万年。         对

  3) 琥珀里都要有两个小虫子。           错

  4) 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对

  5) 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               错

  师:大家都能很快的判断,现在我们改正以上三道错题。但是呢老师只给大家一个字 “不 ”,这次看谁先想好。

  评议: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小学生天性喜欢竞争和比赛,以上的练习既复习了课文关键点,也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 变序法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就是琥珀(出示琥珀图)漂亮吗?

  生齐答:漂亮。

  师: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

  生:这块琥珀是黄色的,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生:这块琥珀是透明的。

  生:苍蝇的脚上有很多细细的毛。

  生:苍蝇和蜘蛛脚的周围有一些圆圈。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小东西和我们常见的苍蝇和蜘蛛一样吗?(一样)

  评议:观察美,描述美,苍蝇和蜘蛛当然不美,但是呢这里的两个小东西却让人只觉得美,教师带着怜惜的语调说“两个小东西”就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引导。

  师:但这只苍蝇和蜘蛛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

  生:一万年前。

  齐读这一段

  师:一万年前的故事,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

  生:想象

  师:说得对。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啥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 这个词呢?

  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一生答:推测这个词形象一些。

  师反问:形象?

  众生笑

  生2:如果用“想象“这个词就显得这个故事是假的一样。

  师:方向对头。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啰?继续说。

  生2:我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真的的话,就不会有这个琥珀。

  师:讲得好。想在大家想一想:“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也是想象,和文中的想象有啥不同?

  生1:一种是真的,一种是假的。

  生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头脑中想出来的,文中的故事是有证据的。

  师:你认为的证据是啥?

  生2:琥珀。

  师:对。这两种想象都值得我们学习,前面的想象是文学家的想象,它追求的是美;文中的想象,即“推测”是科学家的想象,科学的想象追求的是真。

  板书    文学的想象——求美

  科学的想象——求真

  师: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有很远大的理想,有些想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有些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么今天杨老师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也要会欣赏美,要学一点文学;文学家也要学会怎么样求真,有一点科学的思维。

  评议:有理由相信这一段话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语文课也岂止是语言文字课呢?它对学生的意志、情感、人生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

  四 学习故事的前半部分

  1、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学家,发挥文学家的想像,看看有啥感受。

  听范读,闭目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说感受(文学的想象):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生1: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生2: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生3:这是一个紧张的故事。

  生4:这是一个恐怖的故事。 ……

  评议:通过想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进入情境,陶冶情操,是情境教学的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里注意启发学生的不同的个体感受,并都加以充分的肯定。一句:“文学家”暗示了对学生的期待和肯定,使学生获得鼓舞。

  2、慢慢品味,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感受。这么多同学这么多独特的感受,说明你们都有成为一个文学家的素质。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有没有成为科学家的素质。科学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推测”。

  请看考题:

  只有滴下来松脂的足够大,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松脂滴下来的时机足够巧,才能________________.

  (学生踊跃作答,略)

  评议:“考考科学家”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呼应,有调动学生情绪“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我已经发现了不少小科学家。科学家的另一个特征是善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书中的材料造句,用上下列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只有……才……              如果……就……

  学生讨论3、4分钟左右,然后分组汇报。

  评议:学生要做出这组题目并不容易,需要对课文认真阅读分析,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这是“淡化分析,着重感悟”的体现。教师基本上没有讲解课文,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办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科学的推测。我们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我们班发现了很多未来的小科学家。(师也笑着说)这么好的素质,可不要放弃,希望大家以后能梦想成真。

  3、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不对?(不对)

  师: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

  为啥?

  生:一直挂下去的话,它就会变没有了。

  生:一直挂在这里的话,他就会风化的。

  4、所以科学家也推测了下面的变化,齐读第8自然段。

  表达练习:科学家之所以推测陆沉海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议:要把学到的知识变活,成为主体掌握的可资运用的东西,进而转化为能力,还应该具备一个外化的过程———不尽入于心,还要出于口。通过表达,通过尝试运用,使知识富于动态性和潜在的发展性。

  5、知识拓展,地球上这样的变化很多,例如现在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一亿年前是海洋,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很多的海洋生物化石;而现在的中国台湾,一万年以前是和祖国大陆联系在一起的。

  评议: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学生所获不菲。

  四、情感渗透

  这篇课文讲了一只苍蝇和一只蚊子的故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故事,读读看,有啥不同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苍蝇的故事,指名读

  那只苍蝇头是绿的,翅膀也是绿的,眼睛还泛着绿莹莹的光。它停在那碗饭上,显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我只好叫老板换了一碗饭。刚坐下,眼前飘过一道绿影,耳边传来一阵嗡嗡翁的声音。唉,它也来了!

  (读完,学生情绪很活跃,纷纷举手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我的感受不同,这只苍蝇然人讨厌。

  生:文中的苍蝇命运悲惨,引起人的同情;这只苍蝇破坏环境,让人厌恶。

  师:你能看出作者在写这两个故事时的不同态度吗?

  生:文中的故事,作者是怀着对苍蝇和蚊子同情的态度写的,我从“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和“这两个小东西”感受到;而后面作者是怀着厌恶的态度写的,要不不会在后面说“它也来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万年前的苍蝇和蚊子与现在的苍蝇和蚊子并没有啥不同,但由于他们所处环境不同,与人们关系不同,作者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们的感:受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立志作文学家的小作者们,可得好好努力呀!

  五 总结(略)

  评议:也一只苍蝇,有奇峰突起的效果,完全不同的描写,完全不同的感受,“文似高山不喜平”,教亦如此呀!出学生意料之外,在老师掌握之中,达到学习的高潮。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了读写的兴趣。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工:琥珀

  2.提问:你们见过真的琥珀吗?

  3.你们想了解琥珀吗?你们想从哪些方面了解琥珀?

  (出示CAI课件)站起来,大胆地说。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予明我们小孩子都是爱动脑筋的小孩,聪明的小孩,也是最棒的小孩。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语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简介的琥珀。下面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通过读,大家知道了啥?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2.好!说得非常准确。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学习,(出示CAI课件)

  合作要求:

  A 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1~2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B 你们组采用啥办法学习的?

  C 通过讨论学习,你们知道了啥?

  三、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课件)

  天气热 时间漫长

  松脂球 松树 毛琥珀

  苍蝇、蜘蛛 地壳变化

  △这块琥珀是怎么样发现的?

  海浪把琥珀冲到海岸上

  发现的条件——孩子发现

  爸爸识别

  △这块琥珀的发现有啥价值?

  四、总结

  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现在还有很多同学的问题在书上没有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大胆地提出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解答,谁答的问题最多,,谁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小灵通,大家想不想当?好!提问开始。

  五、质疑问答,扩展知识

  (1)一问一答

  (2)大胆简介

  (3)评比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啥体会和收获?

  七、作业(出示课件)

  1.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么样形成的?你是怎么样想像,和大家交流交流。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3

  教学目标 :

  1、基本技能目标: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2、基础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么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琥珀》的教学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琥珀。

  我请一个同学来板书一下。(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三部分

  1、课文里有这样一个生字,(课件出示“推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那啥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课件出示)

  2、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中哪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

  “不知道”的事?(课件出示问题)(生边读边想)

  (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3、我们先来讨论已知的,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第三部分,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这块琥珀有啥特征?(生边读边想)

  (生答课件出示)

  A: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B: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C: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4、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啥问题?

  (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的研究价值)板书:价值

  (二)教学琥珀形成的过程

  1、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作者推测出了一个故事,大家都看过故事了,从中你知道了啥?

  (看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的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2、大家发言很积极,但讲的不够具体。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A: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B: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C:这块琥珀是怎么样被发现的?

  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生讨论)

  3、你觉得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啥?

  (必须先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那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A:炎热的夏季。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C:时间的巧合。(随机出示)

  4、那这只苍蝇和这只蜘蛛是怎么样出场的呢?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3、4、5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指导读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再指名读)

  5、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也发生了啥事?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6——9自然段。

  (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数渗出许多的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有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是啥意思?

  生:时间的巧合。(课件出示)

  6、同学们说得真好,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加上自己的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复述一遍。(生说并评议)

  7、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也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第10——12自然段,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啥?

  (课件出示)(学生边读边想)

  地壳裂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几千年)(随机出示)

  8、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么样被发现的呢?

  (在海滩上被一个小孩挖了出来)

  9、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啥?

  (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10、整个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现在同学们都了解了吗?这个故事你喜欢吗?请你把你的同桌当成一个听故事的人,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学生互说故事)

  11、同学们,课文我们差不多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啥收获?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说)

  你还想说些啥?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再加上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4

  片段一:

  师:小科学家想像的真丰富啊!继续谈。

  生: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师:你想像的是当时的天气。为啥要选在一个炎热的天气呢。

  生:因为天气炎热才会使松树滴出松脂。这也是琥珀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

  生: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因为我觉得能形成这样的琥珀是非常凑巧的。

  师:(打开幻灯出示课文第九段)你能在这段文字中找出体现事情凑巧的词语吗?

  生:能体现事情凑巧的词语有:刚、突然、刚好、一齐。(幻灯相机打出)

  师:事情多么凑巧呀,就像这位同学分析的那样。现在让我们将当时的情景真实再现,请你为动画配上合适的解说词。(生配解说词)

  推荐理由: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办法,使学生的想象得以巩固和延续,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里,教师为学生设置动画,让学生配上合适的解说词,学生要扮演“配音演员”的角色,精神备加振奋,乐此不疲地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片段二:

  师:理解的好,读的也好。继续想像,还会有怎么样情景出现?

  生: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也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师:为啥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呀?

  生:因为没有这么长时间,是形不成的琥珀的。

  生:后来也发生了变化。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片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师:你能想到地壳的一系列变化,真了不起。祝贺你,张科学家。

  师:通过科学家的想像,我的脑海里真的出现了琥珀形成的一系列过程。现在再请科学家“推测”以下几个问题。我要看看你们推测的科学吗?有充分的根据吗?请你们现场解答,大家来抢答。

  (出示三个题目:①琥珀形成的条件 ②琥珀为啥能保存完整 ③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

  师:竞答题不多,先来抢答第一题: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生: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天气火热、老松树、小苍蝇和小蜘蛛、松脂还要不断下滴。

  生:我要补充一下,刚才他说的只是松脂球的形成条件,这里还需要化石的形成条件:时间漫长、地壳运动、海水淹没了那片松林、松脂球被掩埋在泥沙下面。合起来才应该是琥珀的形成条件。(学生鼓掌)

  师:第二题,自己独立思考再回答。

  生:因为琥珀在地壳运动以后,一直被埋在沙滩下面。没有经过风沙、空气的腐蚀,所以他才会保存完整的。

  生:别外,发现琥珀的人是个经验丰富的人。发现琥珀后,能够很好的保护好,展现在世人面前。

  师:第三个问题是科学家研究琥珀有哪些价值?注意,“哪些”就不是一个方面。要想答得全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建议大家合作一下,合作产生大智慧。(学生合作学习)

  哪个小组准备好了,请汇报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1、可以研究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事情。2、可以研究昆虫的发展史。

  生:我们补充一下,还可以研究当时的环境和当时的地质情况。

  师:看来,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呀。

  师:这三个问题,大家答的特别好。现在进行科学家互访。听好了,科学家互访就是:你有啥样的问题,可以向其他科学家发问。从文章的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都可以问。多问几个“为啥”,这是学习的态度。

  推荐理由:在教师循循诱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了想像力,理解到位而深刻,思路通畅而开阔,想像丰富而合理,语言表达清晰而流畅。同时教师利用“科学家互访,互提问题,共同商讨”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很感兴趣。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虚拟主机”和“合作互动”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尽情释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所学的东西要比教师告知要多多少倍。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啥?它是怎么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啥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简介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季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a、时间长。b、陆沉水漫。

  c、松树腐烂。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么样形成的?你是怎么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板书:

  松树林

  松脂球的形成 天气炎热

  琥珀的形成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

  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时间长

  化石的形成陆沉水漫

  松树腐烂

  泥沙掩埋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6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简介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么样形成的,也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啥,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么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季,只有夏季的天热。

  板书:夏季

  生:夏天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啥?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么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啥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也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也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啥也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也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么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啥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怎样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也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7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办法。

  过程与办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办法。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气氛中积极积极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办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办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化。比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也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啥?它是怎么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简介自己记生字的办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

  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啥?(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

  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季,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

  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啥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也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啥也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也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么样形成的?你是怎么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 形成 发现 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么样形成的?你是怎么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8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简介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进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 “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小孩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小孩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天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小孩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此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

  开平镇后屯小学 陈雪玲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也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进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结的办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办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办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也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小孩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进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怎样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进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强化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办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近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办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办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么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啥特点;(2)这块琥珀有啥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办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比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啥意思?为啥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季。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季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季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办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办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办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 “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办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办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啥特点;(2)这块琥珀有啥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啥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啥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办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么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办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办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例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啥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简介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啥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也是怎么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啥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么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泪珠指啥?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啥?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也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么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小孩。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啥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啥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办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办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啥内容,按啥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啥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季;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啥?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啥?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季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季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1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么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啥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啥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啥意思?为啥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也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季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季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啥?(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啥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也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也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么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么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小孩踩着后挖了出来,小孩的父亲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啥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办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办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么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 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啥特点;(2)这块琥珀有啥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 ,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办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比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啥意思?为啥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季。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季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季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办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办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办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办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办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啥特点;(2)这块琥珀有啥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啥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啥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办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么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么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办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办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例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啥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2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简介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进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办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到过琥珀吗?谁来简介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简介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啥?(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啥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啥?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   形成过程   发现过程   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啥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么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啥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 :松树脂              松脂球             化石

  2、  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季,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么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  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  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         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么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啥样的事情?你是怎么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么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啥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季,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么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小孩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啥?(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么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啥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么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啥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上党课的心得体会、九一八演讲稿、受委屈的作文、河北高考查分、荷花作文网、好心情日志、考试报名入口官网、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2019国考报名入口官网、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233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