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精选12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成就——造纸术、数学、地理、医学。
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蔡伦改进造纸术;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完成填空,注意书写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_________早期用麻做的纸.
2._______时候,宦官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后人将这种纸叫做______________.
3.东汉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4.东汉时期,科学家___________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____________.这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5.汉代著名的医学家____________,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_____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__________.
6.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_______________,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
学法指导:学会用列表的办法、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课学到的科技和医学成就。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造纸 西汉
东汉 蔡伦
数学 东汉
地理 东汉
医学 东汉 麻沸散和五禽戏
东汉 张仲景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法建议
一.讲授本课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请注意理解: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论述啥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承认的三大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教学思路: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进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进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三、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气氛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我国 (西汉末)
2.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二、道教的出现
1.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
2.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三、王充与《论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论衡》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3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1、 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 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 他写了一部啥体裁的书?名字是啥?(3) 这部书记载了啥时期的历史?(4) 材料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啥?(5) 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感想? 3、现已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排列整齐,切都面向东方,为啥?你觉得秦始皇陵兵俑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风貌?
学习目标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知识结构: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①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②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2、道教的兴起: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之一: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二、司马迁和《史记》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③文学成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示内容:一、课程导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二、宗教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时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之一是 , 时在民间兴起三、史学: 时司马迁著 ,体例:___________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价值: 四、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
巩固达标: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帝王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2.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3.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应去下列哪一城市( ) a.北京 b.南京 c.洛阳 d.西安4.有位同学在学习道教时做了下列笔记,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教主是如来佛祖 ③追求炼丹成仙 ④ 迎合了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5.小明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来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他应该查阅的书籍是( )a.《离骚》 b.《后汉书》 c.《史记》 d.《春秋》6.《史记》成书于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汉明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文帝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 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8.下列哪一项属于道教的主张( ) a.有救世主可以普度众生 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时可以得到幸福 c.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到成仙 d.凡是道教徒都是兄弟9.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时,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墨宝“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相传四川青城山是______的发源地(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10.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在咸阳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故事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b. 这个故事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c.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有符合史实的一面d.这个故事不太真实,因为秦始皇建立的是道观11.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 a.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从唐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12.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 a. 《史记》 b.《汉书》 c .《后汉书》 d.《资治通鉴》
归纳生成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二、司马迁和《史记》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文学成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课后反思:13.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该纪传体通史不可能记载的史实是( )a.秦王扫六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张骞通西域 d.“神医”华佗14.阅读下列材料: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爸爸是史官。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爸爸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由于触怒了汉武帝,遭受“腐刑”,获赦出狱后,仍旧发愤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书。(1)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书”指的是啥书?(2) 简单简介一下这部“书”的特点。(3) 鲁迅曾怎样评价这部书?(4)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司马迁能够写成如此恢弘巨著的因素有哪些?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 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 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啥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啥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 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 :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啥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么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爸爸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本课主要简介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本课的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2)地动仪。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的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先提问:“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强化等等,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2.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纸发明以前,人们用啥作书写材料,并引用引言中提到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讲述纸的发明与改进的经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像机或投影仪、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办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
4.讲述地动仪之前,可由一名学生简介张衡的生平,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如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宣扬神学迷信的人就应运而生。张衡是科学家,他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终于制造了地动仪,进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办法看待、分析身边的事物,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点。
5.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制作动态地动仪震动示意图(没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自制活动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幻灯片,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6.引导学生分析“地动仪有啥价值”?使学生明白,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7.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与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课上由2~3人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8.新课学完后,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与探究的建议,组织学生做小实验: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或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片),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实验结束后,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论事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毛病。
2.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归纳概括出本课所涉及的秦汉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可以设计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出一期历史小报,在班级交流、展示。这既可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也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
可以书写;绘画;用于包装;用于制造纸质生活用品,如纸杯、纸盒、纸巾、纸衣裤等。
2.张仲景在205年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他写此书用了较长的时间。有的史书上记载: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高兴地说:“这真是救人的书啊!”华佗是208年被曹操杀害的。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啥?
华佗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张仲景在205年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而且写此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而华佗208年就被杀了。所以,他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书。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这是明朝人绘的《孔子圣迹图》中的一部分,图中错误很多,比比看,谁找的错多?
①孔子和他的学生读的书不对,因为那时还没有纸。②图中的家具是明代的,不是孔子时代的。③孔子的发髻不对。④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对。⑤孔子不应坐在椅子上。
第2、3题可自由发挥。
参考资料
竹简
在殷商时代,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需经特殊处理并由专门人员用刀刻写。在铜器和玉石器上也有铸刻文字的。西周时期,文字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到了春秋时代,竹木简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里就说到“书之竹帛,传遗世子孙”。直到东汉,竹木简牍和丝帛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西汉末年,刘向校定皇家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随时改动,待整理完毕,才将定本誊写在帛上。东汉的皇家藏书处东观所藏图书,就是竹简和帛两大类。
竹简是把竹材锯成圆筒,再剖成竹签。书写以前,先要在火上烘干,以防止虫咬和腐烂。简有一定的长度,如2尺4寸的简是用来写经典、法律和国史的,一尺长的简是用来写信的(所以后来把信叫做“尺牍”)。简上的文字,是用笔墨书写的;要删改,就得用刀削掉(所以后世也把删改文章叫做“笔削”)。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则用木材锯成段,再劈成片,刮削使平,成为木简。宽的叫“版”,或叫“方”。
蔡伦
蔡伦(?-121),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州)人,汉和帝时候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宦官。蔡伦有才学,他监造的宝剑和各种器械,质量都非常好。蔡伦曾受封为龙亭侯,因此后来人把他改进后的纸叫做“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造纸术从我国传播出去以前,朝鲜、日本也用简和帛写字,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树叶(我国通称贝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作纸写字。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贵。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因此,这些材料也都不适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传播出去以后,解决了上述那些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也进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它是通过多人之手,经过长时间的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定本。现在流传的是刘徽注释本,原本早已失传。全书分为九章,其中:①“方田”,主要是面积的量法和分数算法;②“粟米”,主要为粮食交易计算法;③“衰分”,主要为分配比例的算法;④“少广”,主要为开平方和开立办法;⑤“商功”,主要为立体形求体积法;③均输,主要为政府组织粮食运输、平均负担的计算法;⑦“盈不足”,主要为盈亏问题的解法和用同类计算办法解算其他类型算术题;⑧“方程”,主要为联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⑨“勾股”,主要为勾股定理的应用和测量问题的解法。全书汇集了246个应用题及其解算办法,系统总结了先秦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书中的分数解算办法、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负数等,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少年时好学,17岁离开故乡去关中一带游历,也到洛阳学习五六年。后来,他回到故乡专心研究学问,写成了著名的文学作品《二京赋》。他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研究。33岁那年,他被召到洛阳做起草文书的郎中,几年以后升任太史令。他进一步钻研天文、历法,精心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把前人制造的天文仪器加以改进,造出比较精确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后来,他也注意研究地震。公元132年,设计制造出可以测知发生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他还上书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指责提倡谶纬迷信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主张把谶纬迷信一律查禁。此外,他在史学、数学、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贡献。
张衡留下的书有《灵宪》和《浑天仪图注》,前者是天文学著作,后者是为浑天仪写的说明。他还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算罔论》,今已失传。
地动仪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频繁。据《后汉书》记载,从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间,就有23年在我国各地发生过地震、山崩、地裂或地陷等灾害。119年2月的一次地震,使京师洛阳和其他42个郡国地区,都或重或轻地受害。有的地方地面陷裂,有的地方从地下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郭房屋倒塌,压死了人。那时候,人们对地震现象还不能解释,封建统治者借此宣扬神学迷信。东汉时候的伟大科学家张衡,冲破了神学迷信的束缚,发明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科学仪器----“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记载了他发明的这台地动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它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这个原理至今仍然沿用。在国外,直到公元13世纪,古波斯的马拉哈天文台才有类似的仪器,18世纪,欧洲才出现了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可惜,张衡发明的那台地动仪不知在啥时候失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地动仪的模型,是解放以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凭借现代科学知识,参照《后汉书?张衡传》里的简略记载,经过多方钻研制成的。
张衡不为高官厚禄奉承权贵
《后汉书?张衡列传》载:“(张)衡不当(适应)世(不被时人所看重),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多年得不到升迁)。自去史职(指太史公之职),五载复还,乃设客问,作《应间》以见(现)其志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多),而耻智之不博。”
华佗
华佗(145--208),也名?(古敷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是个民间医生,一生不愿做官,不愿追求名利富贵。朝廷征召他做官,地方举他当孝廉(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举为孝廉的人,往往被任命为“郎”官),他都拒绝了。他擅长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精外科。创有称为“五禽戏”的保健体操。行医的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的部分地区,治愈的病人很多。由于他医术高明和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人们赞扬他为“神医”。建安十三年(208年)为曹操所害。
麻沸散
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其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风茄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3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关于华佗使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的情况,《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华佗)精于方药,处齐(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若在肠胃,则断截湔(jiān,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五、禽戏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并创造了一套以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办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办法已相当普遍。到了汉代,导引疗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中就出土了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导引图四十多幅。华佗吸收前人的成就,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出一套“五禽之戏”,即摹仿虎、鹿、熊、猿、鸟等5种禽兽动作姿态的保健体操。据说其弟子吴普每天做五禽戏,常年不断,“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后汉书?方术列传》)。
张仲景和《伤寒论》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市西南)人,是一位在医学上有卓越贡献的医学家。曾任长沙太守。他写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16卷。这部书经晋代名医王叔和整理,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伤寒论》22篇,是在以往医学著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的贡献主要是辨症施治。辨症指辨明症状,先分析是阳症(抗病力弱,病势亢奋的病症)还是阴症(抗病力弱,病势虚衰的病症),再由阴阳辨明表里,辨明虚实,再辨明寒热。这就是中医诊断学上著名的“八纲”。施治指辨症以后进行的治疗。张仲景用汗(用发汗的办法排病)、吐(用催吐的办法排病)、下(用下泄的办法排病)、和(用和解的办法去病毒)来概括各种症状的治法,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金匮要略》25篇,论述了内、外、妇,产各科的四十多种疾病,记载了二百六十多个药方。书里论述了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主张早期防治。
学术动态
关于造纸术发明者的争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后汉书?宦者列传》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认为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一片西汉古纸,特别是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中发现成叠的古纸残片后,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坚持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认为古书记载的“赫?(xītí,丝绵纸)”是漂丝的副产品,不是真正的纸,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先后在新疆罗布绰尔、陕西西安灞桥、内蒙古居延金关、陕西扶风中颜所发现的西汉古纸,均未用于书写或因质地粗糙不便于书写,只能算作纸的雏形。蔡伦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利用纯净纤维造出表面细致、书写性能良好的纸,是纸的真正发明者。另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纸,起码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植物纤维,二是要经过人工的机械化学作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西汉古纸都是麻类植物纤维纸,而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古墓发现的纸,更是既薄也软,平整光滑,上面绘有地图,它们已是真正的纸。当然,这并不抹煞蔡伦在造纸史上的作用。他的贡献在于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纸;同时,还主张推广造纸,用以代替帛简,使纸张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画说明
汉代造纸示意图
这是根据汉代造纸过程绘制的示意图。这幅图的内容反映了汉代造纸的复杂过程。最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切割、浸渍沤制和焚烧草木灰,即把麻头、树皮、破布、鱼网等原料用草木灰水浸渍沤制,使其膨胀和柔软,再用工具切碎,然后用水洗涤;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即用草木灰中的碱性溶液去掉原料中的油质、色素等杂质,然后用水漂洗、舂捣,将捣碎的细纤维加水搅拌成纸浆;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即用一种多孔的平面筛子将纸浆捞出,经脱水干燥后,就成了纸张。纸成型后表面粗糙、发皱,不利于书写,需用力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
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
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早在公元4世纪已毁坏。此模型是1959年王振铎根据《后汉书?张衡列传》和有关考古资料复制的,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
这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由于长期积水浸泡,出土后已成残块。经整理复原,帛画纵约五十厘米,横约一百四十厘米。导引是一种将呼吸运动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健身办法。《导引图》上面彩绘了44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共分4层,每层共有11个不同姿态的单人运动形象,其中31人有题迹痕迹,可以辨认出来的有20余种。这些人物的性别、年龄、衣着和动作各不相同,有的赤膊跣足,有的穿各色长服,少数人持械,多数人徒手,其中近半数为妇女形象。根据墓葬年代推算,《导引图》的绘制年代最迟不晚于西汉初年,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健身图谱。它的出土是我国医学史和体育史上的一大收获,为研究我国特有的“导引”疗法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形象依据。课本上的图画选用的是其中一部分。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 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 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啥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啥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 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 :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啥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么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爸爸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 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 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啥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啥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 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 :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啥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么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爸爸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法建议
一.讲授本课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请注意理解: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论述啥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承认的三大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教学思路: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进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进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三、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气氛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我国 (西汉末)
2.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二、道教的出现
1.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
2.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三、王充与《论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论衡》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也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法建议
一.讲授本课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请注意理解: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论述啥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承认的三大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教学思路: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进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进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三、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气氛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我国 (西汉末)
2.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二、道教的出现
1.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
2.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三、王充与《论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论衡》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10
(一)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造纸术的发现改进。《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二 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 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造纸术的发现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 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 :地动仪的构造原理。
教学办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秦汉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二、导学新课
(一)纸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纸的发明(板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从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讲起,以便学生了解发明纸的历史背景。
师问:甲骨文是刻写在啥上面的?
生答:龟甲、兽骨。
师问:“金文”是刻写在啥上面的?
生答:青铜器。
师问: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啥样的书写材料?
生答:竹简、丝帛。
(教师用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
师讲: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书。而帛也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也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从事造纸术的研究。
2、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
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己发明了造纸的办法,但纸的质量还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用课件演示蔡伦的图象),它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蔡伦用于造纸的原料。
师问:当时蔡伦都用哪些原料来造纸?
生答: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
(用课件演示造纸原料)。
师讲: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也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也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纸的质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仅提高了纸的质量还提高了纸的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
(略讲)纸的传播,(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也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师问: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主要长处是啥?
生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造价低廉而也携带方便。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全书共分九章,书中有很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此处师讲)
(三)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利用课件演示张衡与地动仪的图像)
师讲:张衡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是文学家,也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他于132年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1700多年,(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课件:向学生简介地动仪的结构和原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叙述地动仪结构的小字部分,然后说明其测报地震的科学原理。
(四)医学的成就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
1、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板书)
(利用课件演示华伦人物图像)
华伦是东汉著名的医生。他擅长针炙、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伦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他还创制了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这部分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
2、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课件演示张仲景图像)。《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
在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领先于世界的?(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华伦的麻沸散,并用它来实施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这么多伟大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四、巩固练习
利用课件演示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D)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二)填空题:
l、东汉时候,__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2、《 》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3 、东汉著名医学家____创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____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____”。
(三)讨论题:
为啥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也有啥重要意义?
本讨论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查找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一)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三、医学方面: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11
教学目标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的思想办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也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简介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简介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 :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强化,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啥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啥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进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啥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也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3.华佗(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还有许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单)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发明创造、有哪些人物、他(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纸的发明、改进和传播
1.从竹木简、帛到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
三、医学的成就
四、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昌盛的秦汉文化 篇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 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 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啥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啥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 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 :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啥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么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爸爸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推荐站内搜索:研招网官网、北京成考成绩查询、气象作文、空城计读后感、国博复兴之路观后感、亮剑精神演讲稿、湖南高考语文答案、新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成人高考准考证号、中华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