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精选6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教学办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啥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啥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啥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啥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啥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啥?(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啥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办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pad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啥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啥?(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么为啥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啥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群众线路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哲学依据是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作业】
XX年7月20日光明网载文指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为啥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但是呢,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啥?(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授正确无误,能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并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合理,程序严密、紧凑,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恰当。教学办法符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这一办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呢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历史知识比较薄弱。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本教学设计运用了相对基础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办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ⅰ【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ⅱ【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么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啥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处从三层论证为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如,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啥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了啥?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啥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啥?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啥?(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啥?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进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啥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怎样看待人民群众 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线路
①党的群众线路的地位:群众线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办法和工作办法。
②党的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作为办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ⅲ【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4.板书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篇3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线路,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办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办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办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进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办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篇4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体的学习,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结合教材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材料二是一种啥样的社会历史观?
2.材料一: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材料二:XX年奥运会开幕式给全世界人民献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华丽炫目的灯光效果、源远流长的文化意境以及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更让世人惊叹的是整齐划一,美轮美奂、壮观的人阵制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些都凝聚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据统计,参与的演员及工作人员达28583人。
材料三: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合同书上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实践证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1)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啥作用?
(2)材料二告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啥道理?
(3)结合材料三,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一: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总理在两小时后直达灾区最前沿;亲临灾区,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材料二:XX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XX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认识。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1.人民群众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指( )
a.工人阶级 b.农民 c.劳动群众 d.知识分子
2.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人民群众与各级领导干部有着密切联系
b.万事民为先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3.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4,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书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十万筑路大军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巧妙运用现代科技,用集体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一奇迹。青藏铁路的奇迹表明(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⑧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是四川省西部一个普通村庄。XX年10月,滚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了汤营三联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汤营模式”。上述材料表明了( )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必须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唯物史观的要求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办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某村党支部书记坚信“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他利用自行研制的冬暖式大棚技术,带领全村致富后也无偿向全国300多个县市推广,许多农民因此走上致富之路。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体现了共产党员在实践中
a.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办法
b.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二、非选择题
9.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啥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10.材料一:XX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强化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篇5
11月25日,教师进修校组织了教师进学校学习旁听的活动,作为高中组的新教师,我被分配到温岭二中进行学习,一共听课两节,分别是陈俊球老师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以及林萍老师的《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我们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给予我很多教学实践的指导,现在简单汇报下我对林萍老师的上课内容的反思与体会。《社会历史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点:一是人民群众的概念;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是办法论,即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了本课的知识框架,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原理不难讲,学生也不难理解,但原理非常宏观,举出合适的例子难度很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说它是难点,就在于原理比较空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书上的例子也不够具体形象,不太符合学生感性思维理解的需要。同时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课程,不能像上新课那样讲得那么详细具体。所以,怎样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再把具体的事例提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很难。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近期的热点事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风靡全球的娱乐界认识韩国鸟叔朴载相……”作为导入,因为时大家熟知的时政信息,同时也较为适合这部分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也比较自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总的看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素材时效性强、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时代气息。比如从导入到讲解人民群众的概念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素材就是最近热门时间的主角莫言和鸟叔。
二、较好地体现了五高理想课堂的要求,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的自学指导环节和误区警示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得出相关原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教师则侧重于进行引导;由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和劝学并上台讲解相应知识点,在争辩及相互纠错中得到正确的认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三、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但本节课也有两个缺陷:
一是本节课时间设计上不是很完美,在课室的时钟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教师的时间观念有点无法适应,以致于当堂检测时间不足8分钟;二是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刚开始阶段是有点冷场,特别是学生在对概念理解判断出错之后,虽然到了误区警示内容环节学生积极积极,但就整堂课而言是有遗憾的。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教育需要。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篇6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线路,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办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办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办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进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办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推荐站内搜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分数线最伤心的日志、广西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三下乡心得体会、学生会演讲稿、吉首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公务员准考证打印、护士资格证考试试题、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高中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