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

《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

《统计》教学反思 篇1

  作者:hzhjy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办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啥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也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季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孩子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孩子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孩子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办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呢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呢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办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办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也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办法,喜欢哪一种办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办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办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办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办法,我也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学校2070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办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也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统计》教学反思 篇2

  篇一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 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学生没能记下数据?产生了怎样记录这一节课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展开思维的大门去寻找答案。结果是学生就记录的办法就有“正”字法、打钩法、画三角法、画圆圈法等几种。学生在这一个实践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2.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老熊花店的统计结果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当时课上我一带而过,没有进行原因的分析,可课后我想,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我不应急于下结论,应先让学生思考为啥会有错误?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这对统计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篇二

  我此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例1及其相关内容。例1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分别让学生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简介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聪聪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啥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么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设计的4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是在前3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一.教学中的临时处理

  1. 因为没考虑到他们对已经学过的复式统计表读的不熟,所以,临时加了对学生读题的指导。

  2.看到他们画图时很困难,画出的图形不美观,不准确,我临时加进了一个内容:“怎样把图画得美观,准确?”。

  二.教学的不足

  1.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绘图的速度和水平在纸上和书上有一定区别,学生在纸上画的快些,在书上慢些,所以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例1后面的练习及其和例一配套的做一做。

  2.对学生尝试合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后的总结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总结经验完成书上的复式统计时,还有小部分学生做得不是很好。

  三.教法和学法

  我想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尝试学习:教师适当点播的教法学法。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虚拟主机。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绘制2个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例1后面的“做一做”很遗憾没完成,它安排的是对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面的问题。第(4)小题可组织学生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分析和交流,发现本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的特点,知道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教材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设计及其策略

  1.把原教案设计中的“做一做”删去

  2.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做成作业单(一),便于学生完成。

  3.把教学中的尝试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改为作业单(二)

  4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做出详细总结: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时,首先注意看图标要求图啥颜色,然后,用铅笔和尺子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准确地画好各项图标,最后按要求找出相应的颜色涂色。

《统计》教学反思 篇3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积极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积极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办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进而促使他们积极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也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进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办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办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也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三、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学生自己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也动脑,才能有创造。”。

  同时也安排了活动和实践作业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孩子,你想怎么分类呢?”,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帮助他们开动脑筋,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我如果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办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办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运用以前的统计办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积极寻求科学的统计办法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最后,把分类统计的办法告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办法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充分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小孩说说通过观看这两个统计表你知道的啥,尤其是“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上分析得不够透彻。

《统计》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统计”。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办法,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三、教学片断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做了反复尝试和改进。在尝试和改进过程中,不断反思、升华。下面是几次尝试的片段。

  片段一

  (教师创设情境: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要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引入贴卡片的数学活动。)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粘贴在黑板上,iPhone卡片贴在第一排,香蕉卡片贴在第二排……注意粘贴时要从下往上,上下左右对齐贴整齐。

  (生粘贴图片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贴得很整齐,形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分类粘贴水果卡片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 反思 备课时,我担心学生乱贴,不好调控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可上完课后,对此环节仔细琢磨,却感觉到这样做虽然学生贴得很整齐,也学会了统计办法,但这种学习形式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根本不知道为啥要这样贴,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其然”也是教师直接“给”出的,不是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得出的,也怎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呢?这种教学纯属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有悖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于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也对刚才的教学进行了改进。)

  片段二

  (教师创设情境: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要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引入贴卡片的数学活动。)

  师: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有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喜欢的水果卡片。

  (学生准备好。)

  师:下面我们先请选iPhone卡片的同学到黑板上粘贴卡片(黑板上有画好的格子),其余的小组认真观察。

  (由于黑板上有格子,学生把卡片粘贴在格子里,很整齐。但格子上下两头都空着,因为第一位同学就把卡片贴在了中间,而不是有顺序地从下往上贴或从上往下贴。)

  师:对于iPhone队的贴法,同学们觉得怎样?

  生1:这样贴很整齐。

  师:(肯定)上下排列很整齐,还有别的看法吗?

  (多数学生面带困惑,过了很大会儿,一名学生站起来。)

  生2:他们粘贴时有的贴在上面,有的贴在下面,没有顺序。

  师面露喜色,赶紧接过来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应该怎么样贴更好呢?”

  生3: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对,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在粘贴卡片时,不光要竖排对齐,横排对齐,还要有顺序地粘贴。好,按照这种办法,各位同学开始行动吧。

  (iPhone队在黑板上重新粘贴,其他队有顺序地到黑板上粘贴。)

  师:刚才我们按照这种办法,分类粘贴卡片的过程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 反思 备课修改时,对于这个教学思路我还颇为自得,认为这次我让学生自己试贴,然后也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自己研究正确的粘贴办法,应该算是给学生积极探索的虚拟主机了吧!可上完课,却感觉到学生的反应仍是那么被动,评价iPhone队粘贴办法时,并不是我想像中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相反发现问题的学生廖廖无几。另外由于缺乏横向比较,他们更是不知道为啥还要横排对齐,而这样横排、竖排对齐,除了能更美观以外,还有啥更深层次的作用,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感觉到这样处理教材,学生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被激活。从总体思路看,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但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倒像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反复揣摩,与其总怕学生贴得乱,倒不如顺其自然,大胆放手让学生从“乱”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正确的统计办法。于是,我再次改进了教学方式,在第三次上课时,我把积极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片段三

   (教师创设情境: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要买同学们喜爱的水果,该买哪种水果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引入贴卡片的数学活动。)

  师:我在每组的大盒子里放了许多水果卡片,请你们任选一张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贴到前面的大黑板上。

  (学生贴卡片,黑板上乱七八糟。)

  师:现在每人喜欢的水果卡片都贴在这儿了,你们能不能看出我们班喜欢吃啥水果的同学最多呢?

  (由于卡片杂乱无章的排列,学生面部出现困惑,观点很不一致,出现争议。)

  一生数烦了,站起来就说:贴得太乱了,实在数不准。

  (让学生自然粘贴,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杂乱无章,因而不易看出班里喜欢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进而引发学生自主修改贴的方式,逐步形成条形统计图的初步模型。)

  师:(一看火候到了,不紧不慢)怎么样能一眼就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呢?看来大家都得动动脑筋,想个好的粘贴办法。

  (教师布置活动要求:老师在每组的小盒子里准备了一些小水果卡片和白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贴一贴,怎么样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哪种卡片最多呢?看哪个小组办法好!)

  (这样,学生很快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几分后各小组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小组的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啥卡片最多?

  生1:我认为第3组和第4组的办法好,因为他们一排一排排得很整齐,特别是开始的部分都对齐了。

  生2:第1组虽然分类放了,但贴得一堆一堆的还是不能很快看出来谁最多。

  生3:第2组有的竖着贴,有的横着贴,还是有点乱。

  生4:我觉得第3组的不如第4组的办法好,第3组竖着虽然排齐了,可横着排的不齐。

  (生4还未说完,同位急忙站起来补充。)

  生5:第4组横着排齐了,竖着也排齐了,不用数就能看出来,谁排的长,谁就最多。

  师:(鼓励)你们争论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真让老师佩服。第4组贴的时候,不仅开始的部分对齐了,上下的卡片和左右的卡片都对齐了,这样我们不用数就能一眼看出哪种卡片最多,老师也同意你们这个观点。

  师:下面就请第4组来整理黑板上的卡片,其他小组也拿回自己的作品按这种办法重新整理。

  (小组活动,整理成统计图。)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最喜欢的水果卡片整理好了,其实刚才我们完成的这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统计。

  (师板书课题:统计)

  四、教学反思

   这一次,我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虚拟主机。一开始,大胆放手让学生杂乱无章地粘贴,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参与,亲身经历探索整理卡片的过程;最后在学生对比互评、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新知网络,切实体验到当卡片从开始部分,左右、上下对齐才能直观看出哪种卡片最多;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作蜻蜓点水似的引拨小结,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虚拟主机里积极地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构建新知。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和体验,进而自主地构建知识网络。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反思以上三个教学片段,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来看,似乎“殊途同归”。但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过程体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片段一虽然也让学生学会了统计办法,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在活动经历中只充当了一个“操作工”的角色。这种学习实质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片段二乍一看似乎融进了新课改理念,转变了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不敢放手,既没有矛盾冲突也没有问题生成,学生缺乏深刻的探索体验,这样学到的知识很牵强,留给学生的记忆也是暂时的,应该属于一种“捆绑式”教学。而片段三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积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而构建新知,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方式才是真正地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构建的应该是一个开放、探索、生成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一点,在经历了这次课例研究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如果我们总是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用教师的思维捆绑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非但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消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的积极构建创设更大的虚拟主机,教师的教,不再“仅仅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实现自主学习。这才是新课改所期望的新课堂。

  五、案例点评

  本文是一年级上册“统计”教学片段与反思。教师对原有设计反复尝试并改进,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升华。

  三个教学片段,似乎“殊途同归”。但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过程体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片段一虽然看起来教学过程很顺利,但是呢贴的办法是教师直接告知的,学生并不理解为啥要这样贴,体会不到统计的必要性。第二个片段,看似教师是在让学生自主探索贴的办法,事实上,是教师设置了思维的框框,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活。第三个片段设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呈现贴卡片的几种方式,贴的乱七八糟,使学生意识到这样贴看不出来班里大多数同学喜欢吃啥水果,需要修改贴卡片的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条形统计图的初步模型,进而引出课题。这样处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教师适实地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统计》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块纳入其中,并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在其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在一年级学习统计的基础上再次学习统计,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选择办法,收集并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并初步认识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1格可以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提出、解答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整理数据。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通过对身边事例的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记录单、统计表、统计图、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经过了解,我发现你们称呼老师都是三个字。例如,班主任姓谢,就称“谢老师”,数学老师姓蔡,就称“蔡老师”。而我的小孩们对我的称呼却是四个字,会是哪四个字呢?

  生:伍老师。

  师:这是四个字吗?

  生:数学老师。

  师:好,猜对一半了。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我还有啥身份?

  生:母亲。

  师:这两个身份合起来就是……?

  生:母亲老师。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叫我的。你们也这样叫我一声,好吗?

  生:(小声地叫)。

  师:还能叫得更响亮一些吗?

  生:(大声叫)。

  师:知道母亲老师来自哪里吗?

  生:五峰。

  师:五峰可是个好地方哦!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要不要我带你们去感受一下。

  生: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播放短片)

  (学生们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

  师:欣赏了短片,想说点啥呢?

  生:我想说那里真美。

  生::老师的故乡真美。

  生:我好想去那里。

  师:哦,是吧!那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生:好。(学生情绪高涨,高兴溢于言表。)

  师:那我要先给大家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行吗?(生答:行。)旅行时,我们都戴上同一种颜色的帽子,把它作为团队的标志。万一谁掉队了,就能迅速找到集体。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三、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师:好,请看大屏幕。说说我准备了哪些颜色的帽子? 

  生(一起大声地说):白色、蓝色、黄色、红色。(师板书:白、蓝、黄、红)

  师:听蔡老师简介说,你们特别聪明,很会想办法。能自己调查出本组的同学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吗?

  生(自信地):能。

  师:我们进行调查比赛。先听清楚调查要求:第一步,一边调查,一边用符号在记录单上面作好记录;第二步,数出记录单上的人数,用数字写入统计表。做完这些,迅速坐好。最先坐好的小组就获得此次比赛的第一名。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组长拿出记录单和统计表,比赛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调查。

  师:比赛结束。组夺得第一。(组的同学互相击掌,欢呼。)下面请小组长简介你们的调查办法,谁先来?

  生1:我们是用举手的办法来调查的。用“√”记录。

  师:厉害!想出了一个很快捷的办法!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2:我们是用站起来的办法调查的。最喜欢哪种颜色,就站起来。用“正”字记录。

  师:这种办法挺实用的!你们真行!还有吗?

  生3:我们是用报数的办法调查的。最喜欢白色的就说“1”,喜欢蓝色的就说“2”。喜欢黄色就说“3”,喜欢红色就说“4”。用“×”记录。

  师:真有创意!就是聪明的阿凡提,也不见得能想出来呢。还有啥办法?

  生4:我们是一个一个问的。用“正”字记录。

  师:嗯,这主意也不错!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小孩!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非常了不起!小组长迅速把记录单和统计表送上来。我把每个组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要仔细看喽(老师板书数据)。要知道全班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人数,各是多少,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一边写加号,一边要求学生算,并将结果板书。

  师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调查、记录、数数,最后得出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课题: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首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据写入统计表。

  学生说,老师将数据写入课件中的统计表:

  颜色 白色 蓝色 黄色 红色

  最喜欢的人数 10 4 16 6

  四、讨论合作,共同完成统计图:

  师:如果要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并一格只代表1人,最喜欢白色的人数画几格?

  生(想了想):画10格。

  师:为啥要画10格?

  生(接着回答):因为1格代表1人,10格就代表10人。

  师:大家数,我来画。

  学生一起响亮地数,老师用课件画出了最喜欢白色的人数。接着也画出了最喜欢红色、蓝色的人数。

  师:好。(用课件涂色)任务完成一大半了。还剩下最喜欢黄色的人数,是多少?

  生:16人。

  师:这一列有多少格?

  生:10格。

  师:格子够不够?

  生:不够。

  师:怎么办?赶快想想。(老师故作疑惑状)

  学生认真地思考,课堂大约安静了一分钟。

  生1:往上面加格。

  师:(用课件出示这种想法)真不错!想出一种办法啦。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来吗?办法越多越好。

  生2(不太自信,慢慢地站起来):画在旁边。

  师:(用课件出示这种想法,并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哇,你的小脑瓜转得好快!第二种办法就想出来了。同学们加油哦,比比谁想的办法最多? 

  生3:把一个格分成两个小格。

  师(老师一边问,一边用课件演示):是这样吗?把一格分成两小格,两格就可以分成几小格?

  生3:4小格。

  师(目光注视全体学生):10格呢?

  生(多数人大声说):20小格。

  师:仔细观察一下,现在格子够了吗?

  生4:够了。(生3非常得意,面露微笑。)

  师(脸上写满了疑惑):为啥够呢?

  生4:因为现在有了20小格,就可以代表20人。最喜欢黄色的人数只有16人。格子就够了。

  师:嗯,你很会动脑筋!好啦,现在已经想出了三种办法。还能想出来吗?

  生5:我觉得他们的办法都不是很好。可以用一格代表2人。

  师: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像个男子汉。(师先在课件上涂出一格,再把左边的数量改为“2”)是这样吗?(学生点头,默许,师再问)这是几个2?

  生5:1个2。

  师:(在课件上再涂一格)现在是几个2?

  生6:2个2。

  师:代表多少人?

  生6:4人。

  师:为啥代表4人。

  生6:因为一格代表2人,两格就是2个2相加,也就是4人。

  师:2个2相加,用乘法怎么表示?

  生7:2×2,也就是二二得四。

  师:(用课件依次往上涂格,一直到第十格)几个2啦?代表几人?

  生回答。

  师(语气缓慢):现在格子够不够?

  生1:够了。

  生2:还有多的呢。

  师(望着生2):为啥啊?

  生2:因为现在也可以表示20人,而最喜欢黄色的只有16人,20比16大4,也就多了4格。

  师(边说边向他伸出大拇指):你真让人刮目想看!说得太有水平了!(被表扬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好啦,同学们已经想出四种办法。还有吗?

  生:摇头。

  师:就这四种办法,是吧?(课件出示学生想出的四种办法。)哪一种办法比较好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组刚才讨论得最热烈,先请他们发表一下意见。

  生1:我们认为第四种比较好。因为前面的三种办法也要加格,也要画线,很麻烦,只有第四种比较简单。

  生2;还有不需要做任何改动,画起来很方便。

  师:哦~~,那其它的小组,你们是啥意见?

  生3:我们也认为第四种好。因为它比较方便。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也摇头)没有了,是吧?(学生点头)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我也觉得第四种比较好。既然同学们一致认为一格代表2人(板书:一格代表2人)的办法是最佳办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画统计图。最喜欢黄色的人数怎么画?

  生:画8格。

  师:为啥只需要画8格就可以了?

  生:因为一格代表2人,8格就是二八一十六人。

  师:你是这样想的,能大声地讲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再次讲述):因为一格代表2人。八格就是8个2相加,那就是二八一十六人。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听懂他的意思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

  师:看来,你们都弄明白了。那最喜欢白色的人数怎么画?

  生:画5格。

  师:为啥要画5格?

  生:因为一格代表2人,5格就是二五一十人。

  师:(老师满意的望着大家);是这样吗?

  生(异口同声):是的。

  师(一幅高深莫测的模样):其实,画统计图是有诀窍的。你们坐好了,我就告诉你们。(学生纷纷坐好)这幅统计图,只要看清楚颜色,和左边标明的数量,就知道怎么画啦。你们看,最喜欢白色的有10人,只要画到这里就可以啦。(师一边说,一边用课件演示画到10。)谁知道最喜欢蓝色的人数怎么画?最喜欢红色的人数呢?

  学生说,老师在课件中涂色。

  师:经过咱们的共同努力,画出了一幅漂亮的统计图。你们说,去后河旅行,戴哪种颜色的帽子?

  生:黄色。因为喜欢黄色的人数最多。

  师:为啥要选择人数最多的颜色?

  生:因为我们要少数服从多数。

  师(欣赏地):你们能有这样的想法,真为你们高兴。

  五、大胆放手,独立完成统计图:

  师:解决了帽子的问题,还要让你们了解一下后河。后河,是 世界级的“自然博物馆”。据统计,已知的有珙桐、红豆杉等20种被称为“活化石”的珍稀树木,有火棘、鸡蛋花等8种奇花异草,有华南虎、云豹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听到了啥数据信息,赶快在脑中整理一下。

  师说完迅速走到讲台前,让学生说出珍稀树木、奇花异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种类,并将数据用课件写入统计表。

  名称 珍稀树木 奇花异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种类 20 8 15

  师:同学们听得专心,也就得到了准确的数据信息!如果要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会不会?

  生(充满自信地):会。

  师:请同学们拿出这幅统计图,用水彩笔画,画完就举手。比比谁画得最快、最好。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的动作很迅速,多数人都完成了统计图。告诉我,珍稀树木和奇花异草的种类,怎么画?

  学生回答,老师利用课件演示。

  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

  生3:画7格半。

  师:为啥要画一个半格呢?

  生3:因为一格代表2种,一个半格就代表1种。7个半格就是14人再加1人就是15人。

  师:你上来。用鼠标指指,在哪里画半格(生3在电脑上用鼠标指,老师注视着全体学生,问)。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我们要先在格的正中间画出一条线,把这个格平均分成两个半格,再涂色(边说边用课件演示)。你们既聪明,也爱动脑筋。我要考考大家,请看第一题,谁知道?你说?

  生:珍稀树木。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的直条最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直条最长,表示种类最多。相反,直条最短,表示种类最?

  生(齐):最少。

  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二、三两小题。

  七、拓展应用,训练学生思维及其看图能力:

  师(手指大屏幕):这些神奇的自然资源,让后河的停车场停满了各种车辆。一天,细心的小红画了一幅统计图(课件出示),说是四个直条分别代表这四种车的辆数。认得这四种车吗?

  生(一起说):大客车、面包车、轿车、吉普车。

  师:(课件出示一组信息):究竟哪个直条代表哪种车的辆数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师:好了,谁愿意上来在电脑上把这四种车放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并大声地说说为啥要这样放?(学生纷纷举手)你上来。

  生(一边放一边讲述理由):大客车的辆数最多,就把它放到最长的直条下面;吉普车的辆数最少,就把它放到最短的直条下面;面包车和轿车的辆数一样多,就把它们放到一样长的直条下面。

  师:他说得头头是道,为他精彩的讲述鼓掌。

  学生鼓掌。

  师:是不是只能这样放?

  生:还可以调换面包车和轿车的位置。

  师在课件上操作。

  师:根据统计图,你知道大客车、面包车、轿车、吉普车各有多少辆?

  学生回答,老师将数据写入统计表:

  种类 大客车 面包车 轿车 吉普车

  数量(辆) 18 10 10 3

  师:这么多的车,坐的都是游客。你想对司机叔叔说点啥?

  生1:叔叔,您辛苦了!

  生2:叔叔,您一定要注意安全啦!

  生3:叔叔,请您慢点开。

  师:谢谢你们说得这么好!作为司机,一定要注意乘客的安全。你们,也要注意安全喽。这节课,了解了五峰的后河,学习了统计的知识。热心的的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帮忙统计一下想去后河旅行的同学有多少人吗?

  生(很乐意地,声音响亮):能。

  师:那在这先谢谢大家喽!好,下课。

  课后反思:

  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次在武汉参加省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可以说是辛苦多多,感触多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教研员尹老师。从教案的预设到教案的实施,对我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经过这样的一次活动,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所做的一切都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下面就以执教的第三册《统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充分预设,促进生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地预测,才能让自己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像我开始在预设当格子不够,同学们会想出哪些办法时,就没有预设到“把一个格子分成两小格”的情况。结果试教时,小孩们提出来了。好办法啊!可以为“一格代表2人”的办法打好埋伏,作好铺垫。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下课以后,迅速调整教案,更改课件。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对学生理解“一格代表2人”的办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看来,充分的预设,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

  2、大胆放手,培养能力。小学低年级的《统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开始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我是先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用投票的方式告诉老师,再让学生经过投票、唱票,得出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试教了一下,虽然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但感觉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走,不太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于是,我想,能不能把这个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去调查呢?我把他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调查小组内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人数。经过再一次的试教,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有举手的、有站起来的、有一个一个问的、有报数的、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把这几种颜色写在牌子上,调查的时候就举牌,让我惊叹不已!由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不是我们的小孩不行,而是我们不太相信他们。总觉得他们太小,不敢放手,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虚拟主机去想象、去思考,束缚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办法,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观察中发现、在学习中思考,导致思维的火花不断发生碰撞,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其数学个性。

  3、引导得法,突破难点。这个课时,一格代表2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真正体会到一格代表2人的办法最佳后,利用这个办法来画图,还需要一个进一步引导的过程。记得第一次试教时,最喜欢黄色的人数是16人,问学生怎么画,有的说画16格,有的说画8格,还有的同学不明就里。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怎么样引导学生用一格代表2人的办法来画图呢?第二次试教,引导学生发现格子不够,要学生想办法。当学生说到把一格分成两小格时,因势利导,把一格分成两小格,可以代表多少人?学生说2人。那一小格代表的是几人?学生说1人。再让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学生说,还可以用一格代表2人。我就在课件中涂了一格,并在图的左边标明数量“2”,问学生,这是几个2?学生说一个2。再涂一格,问这是几个2?学生说2个2。也问,可以代表几人?学生说4人。接着问,为啥是4人?学生迅速想到2个2相加就是4。继续问,2+2用乘法怎么表示?学生说2×2,也就是二二得四。我依次往上涂格,每涂一格,就问现在几个2啦,代表多少人?由于有了这个引导过程,后面的画图就变得很顺利。看来,教师的引导要得法,要具有实效性。

  4、结合实际,重组教材。编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使一本教材符合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处理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编和重组。例如教材创设的情境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我觉得这样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转为通过欣赏五峰的后河,让学生觉得后河美、后河神秘,激发学生想亲自去感受一下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旅行情绪,进而提出一个建议:旅行时,每人都戴上同一种颜色的帽子,继而统计最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这样一来,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他的实际需要,学习效果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5、巧妙设计,练习有坡度。说起数学教学的练习设计,还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怎么样设计,既能巩固新知,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果子,需要我们多费心思,巧妙设计。就拿这一课时的教学来说,练习设计就有点偏于简单,感觉落地时轻飘飘的,不能掷地有声。而究竟怎么样设计比较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不过,我还会继续思考,直到自己比较满意为止。

  啰唆了半天,其实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学无止境,要学而不止。只有学习了,才能提高。我会自己督促自己,多学、多思、多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在为小孩们着想,切实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统计》教学反思 篇6

  背景与导读: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一册就有所涉及。教学中让学生走入真实、有趣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办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了解与第一册《统计》的有所不同,积极地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教学内容,是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重要的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代表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结合生活,激情引趣

  出示四季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教师朗诵《四季歌》)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课件,四季图)。你们从片子里看到了啥?你们喜欢啥季节呢?为啥?

  生1:我喜欢冬季,因为冬季可以堆雪人。

  生2:我喜欢春季,因为春季有好多美丽的花。

  生:......

  师:其实我也喜欢夏天,因为夏季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哟!

  师:隔壁二(6)班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人数画成了一幅图,(课件出示《最喜欢的季节》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啥?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喜欢秋季的人最多。

  生2:我看到了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人。

  生:......

  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知道的,那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等效果将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愉悦中回忆统计初步知识,这样不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龄儿童对色彩鲜艳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探究兴趣。新课开始后,我顺应学生心理趋势,用多媒体出示的四季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下伴着老师的朗诵深深吸引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师:秋季真美呀!树叶儿黄了,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里,学校准备带我们去秋游。恩施有那么多有名、漂亮的景区(出示龙麟宫、民族大观园、森林公园、儿童乐园景区图案),所以学校决定这次秋游的目的地由同学们自己来决定。你们想去哪儿?

  生:......

  师:哟!大家都想去很多美丽的地方,那就请你们拿出小纸条,在你最想去的地方下面画上一个记号,注意只能画一个。(收集卡片)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师:现在同学们的卡片都在老师手上,你最想知道啥信息?

  生1:我想知道想去那里的人最多。

  生2:我想知道想去儿童乐园的有几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地方)

  师:请四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统计人数,可以用画○、画□或画·等办法。(老师可适当的添加自己的一票,以便统计的数据全是双数)

  记录完后得出结果,并总结啥办法最简便,引出画“正”字的办法也快、也不宜出错。并把数据填在课件中的统计表里。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

  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过去那种老师告诉数据,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的方式。而是利用当地民族旅行特色,一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小孩热爱故乡、热爱自然的情操。一边用学生喜欢集体活动这一特点出发,让他们亲身体验选择、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由于调查办法不同,记录数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让学生用画○、画□、画·等办法体现收集数据的多样性,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出方便、常用的方便的“正”字法。

  这个环节我的问话有些不妥,其实我认为学生可能会采用“举手”或“分开站”等更直接办法统计数据,但课堂上学生并没能说出来。我分析如果在整理数据之前先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办法去整理繁杂的数据,小孩们可能会在更开放的教学虚拟主机中得到更宽敞的思维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意识到问话环节的不对,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补充了“举手”等整理数据的办法。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还应改善之处。这样才能真正的营造一个思维的虚拟主机。

  【片段三】

  围绕新知,合作探究

  师:在整理数据画统计图时发现想去大观园的人数超过了老师准备的格子,这该怎么办呢?(讨论)

  生1:再在上面画几个格子。

  生2:把它画在旁边的格子里。

  生3:可以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办法好些,为啥?

  生4:我觉得画在旁边的格子里不好,因为那样土就混在一起了,这样不好看,不容易分清。

  生3:我觉得一格表示2个人好,因为那样10个格子就可以表示20个人。

  师: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更同意谁的意见呢?为啥?

  请学生在前面演示1格表示2个单位的画法,并在统计图上图颜色。

  【反思】

  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这里利用已收集的数据而“方格不够”的实际和学生以掌握的统计图基本绘制办法,巧设疑难,为小孩提供思维虚拟主机。在这里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能互相启发。由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小孩们自己提出来的,小孩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最终用他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方格代表2个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最后从清楚、美观的角度思考把统计图创造出来。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也为以后学习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操作中感悟了“替换”、“对应”的数学思想。

  【片段四】

  巧设疑难,深化新知

  师:儿童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玩具(课件播放玩具录像),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最喜欢玩啥?

  生:......(看到玩具片段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最喜欢玩过山车、海盗船、碰碰车、高空飞机的分别举手,但注意每人只能举一次。(在老师的参与下有意识出现单数的情况)你能把刚才统计的全班《最喜欢玩的玩具》的统计图完成吗?学生小组完成。

  生1:呀!老师,那喜欢玩海盗船的有11人怎么画呢?

  师:哎呀!是呀!这可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吧!(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生2:那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生3:我可以左、右半格来画。

  生4: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上、下半格来画。因为我们看统计图时是看竖条上面对着几,如果左、右半格画,可能会使别人看不清楚。

  (学生画后展示作品)

  【反思】

  这里我选择小孩们喜闻乐见的玩具来调动新课后疲倦的情绪,过山车等玩具的图片出现把小孩们带到了游戏的乐园。他们都争着说啥好玩、啥有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让小孩们用“举手”等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完成练习。我在单数这个环节中没有直接传授画的办法,而是给小孩虚拟主机想象。但我没想到,小孩会说出分左、右半格来画的办法,还展开了到底那种办法好的辩论。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加以“建构”。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片段五】

  课堂延伸,感受统计多样性

  儿童乐园好大呀!不知道你们玩累了没有,我可有点口渴了,来点儿饮料怎样?可同学们的口味不一样,拿出手中的乒乓球,向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前管状通明条中投进去。来选定同学们最喜欢喝的饮料。

  师:你们观察投球的结果,和我们学习的啥很相似了?(条形统计图)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统计的办法,你能说说吗?

  生:我们教室里每星期贴的小红旗就是。

  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旧能发现他的奥秘!

  【反思】

  设计课堂延伸,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会画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即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让学生在管状通明条中投乒乓球来选择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的游戏。乒乓球能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的反映出统计结果,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也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统计的多样性和生活化。最主要是让学生们欲言未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欲望。

  点评与拓展:

  “统计”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办法,本课着重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感知“统计”的实用性、广泛性等。教学要立足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肖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这一点的体现。

  1、首先在设计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导入设计巧妙,充分刺激学生视、听觉,还配上“四季歌”,由诗意的气氛调动学生注意力,使人感觉眼前一亮,带动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课堂。结束新课时,也回到生活中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多样性。使整个过程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

  2、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第三册统计一课中,书中用喜欢的小动物乌龟等开始新课。但老师在设计中结合教学实际变革教材,选择学生特感兴趣的秋游活动来展开新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将秋游的目的地定为大家选择最多的地方,营造出学生想学习数学的气氛。

  3、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个课堂由始至终的问题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发挥其积极性,在生活中探究。新课深入时,教师采用学生最喜欢的海盗船、碰碰车等来设计练习。让学生自己统计最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进而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讨论的帮助下完成统计图。在格子不够这一环节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再添上几个格子;把它占两列格子;1格表示2个单位等办法时。教师并没有评断谁对谁不对,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1格表示2个单位办法好的原因。尊重每一位小孩,倾听他们的发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进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4、充分挖掘人文价值。

  结合恩施民族特色的本地实际,运用恩施人为之自豪的人文旅行景观贯穿整节课,教师就能很容易的营造情景。最终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积极解决的态度,还使小孩们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推荐站内搜索:2023一本二本三本的分数线、环卫工人作文400字、浙江三项考试成绩查询、内蒙古自学考试2023事业编制招聘岗位表、广东省学位英语成绩查询、研究生考试准考证打印、北京自考成绩查询、北京成人高考分数线、感恩 演讲稿、

《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统计》教学反思(精选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422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