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日(通用9篇)
中国一日 篇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中国一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本人所带班级为嘉峪关市逸夫小学五年六班,本班共有53名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26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积极,善于思考,课堂参与率高,同学间互动学习能力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感受不深,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所以对这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及体悟会相对困难些。
三、教学内容分析:《中国一日》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文章以大量的数字和比较的办法,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让世人瞩目。
四、设计理念::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通过数字了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五、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新闻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办法。
六、教学重点:感知新闻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
七、教学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八、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
九、教学时间: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到了啥?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自读课文《中国一日》,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文章写了哪些方面?
(3)感知新闻的体裁结构。(这是一则消息,结构包括导语、主题、背景和结尾四部分。基本要求: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用事实说话。)
2、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a、认真阅读课文;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附资料: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啥?(小组讨论)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教师着重引导体会:
1、数字表达的作用是啥?从数字中你得出啥启示?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数字表达对增强说明准确度的帮助。
2、师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数字反映出的含义。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数据,学会表达:
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市场。以一天的( )为例,( )。
3、找出文中的几处比较办法的使用,说说这样的好处。
(四)、学会表达
1、展示搜集的课外资料,尝试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办法简介一件事情或物体。
2、学生互相评价,看说明办法使用是否恰当。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短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六)、作业:
1、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2、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
板书: 中国一日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自问自答:
问:短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巨大变化?
答:短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写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巨大变化。
中国一日 篇2
楼兰之死
一、 教学目的
1、 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 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 说明办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办法。
4、 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二、 教学准备:
(1)课件
(2)资料收集
三、 教学过程
1、 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啥样子的。
2、 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办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地名 时间 以前 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啥会死,为啥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
3、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4、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啥?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 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 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中国西部同沙线共有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横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直到东三省,直接威胁、危害着占国土总面积42.4%的辽阔地域,其中包括天津、北京两个大都市。 这是一条长达近1万公里,最宽的地段1000公里的浩浩荡荡的风沙线。 这是一条咄咄逼人的风沙线。 华北、东北、西北、三北地区200多个县、旗的人民在风沙线上挣扎,2亿多亩农田遭受风沙之害,1.5亿亩草场沙化、盐渍化,800多公里铁路、数千公里公路面临着被风沙压埋的前景。黄沙染上残阳之血。在任何一个初次与之相识的人眼里,世间美景不过如斯。但这却是一种死亡的美丽。而在沙漠面前,人类已经后退了数千年。现在,沙漠已经离我们不足70公里,内蒙古锡林郭勒方向呼啸而来的狂沙是造成每年春季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看着这张中国沙漠分布图,我想,或许,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打响一场与沙漠作斗争的首都保卫战…
中国一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办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啥?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 卢森堡43,940 2.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3.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4.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啥?(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9、延伸:
●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
中国一日 篇3
新华社北京1994年9月20日电(记者薛建华 胡创伟)一年365天,中国一日是怎么样的?研读中国经济运行最新情况通报,你会发现串串生动而也令人惊讶的数字。
每天,中国人要消费近6000万千克猪肉、1000多万千克食油和7。5亿千克粮食。如此巨大的“胃口”足以令任何政治家挠头,而中国的粮油市场却多年保护稳定。
许多外国经济学家说,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市场。仅仅是一天,中国人就会买下近6万台电视机、12万块手表;仅仅是一天,中国城乡就会开通电话1万多部,销售绸缎200多万米。每天,中国人的消费在被刷新。
海外游客形容今天的中国是“站在脚手架上的国家”:每天,中国城镇新增住宅73万平方米;农村新增住宅156万平方米。每天,中国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要运送旅客1800万人次,相当于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四国人口的总和。今年夏天,中国仅仅是铁路就承运旅客2亿多人次。
平均一天,中国有600多万册杂志出版,邮寄函件1500多万份;平均一天,中国要发行报纸5000多万份,而这约需400辆中型货运汽车能装载。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中国许多重要工业品一天的产量,已远远超过45年前旧中国一年的产量。如:日产钢24万吨,是1949年全年产量的1.5倍;日产原油近40万吨,是1949年全年产量的3倍多。现在中国每5天创造的国民收入,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国民收入。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国人口已达11。7亿人。如今,每天有近6万人出生,一年就将新增1600万人,比澳大利亚的总人口还要多。
去年,中国平均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近86亿元人民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已居于世界前列。可是,按人均计算,中国却仍然属于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中国目前尚有8000万贫困人口,但用10年时间消灭贫困的“扶贫攻坚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中。
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曾把“中国现象”称之为“奇迹中的奇迹”,因为,中国毕竟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中国一日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办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啥?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A、认真阅读课文;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 卢森堡 43,940
2. 挪威 43,350 5. 香港 36,800
3. 瑞士 39,880 6. 日本 34,510 8. 加拿大 31,300
4. 美国 37,610 7. 丹麦 33,750 9. 冰岛 30,810 98. 中国 1,700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啥?(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9、延伸: ●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中国一日 篇5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变化
单元课文:《楼兰之死》《中国一日》
《楼兰之死》
一. 教学目标:
1、查字典自学生字,积累新词。
2、了解楼兰之死的原因。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环保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增强环保意识。
4、正确流利地朗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楼兰之死的原因。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 跟老师一起学:
1、练习读课文。
2、范读。
3、自己练习读。
4、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5、理解课文。
楼兰原来啥样?现在啥样?读第1段。
浏览2——5段,概括“楼兰死了”的原因。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吞噬了楼兰和绿洲。)
6、结合环保资料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7、读王昌龄的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积累词语
店铺相接 客商云集 茫茫沙海 一片废墟 干涸 肆虐 吞噬 漫漫黄沙 肆无忌惮 人为 有增无减 破坏殆尽 听任
9、词语搭配。
(碧波荡漾)的罗布泊 (肆虐)的风沙 (死)的寂静 (默默、漫漫 )的黄沙
(无声)的回答 (脆弱)的生态植被 (著名)的诗篇 (不限)的感叹
《中国一日》
一. 教学目标:
1、查字典自学生字,积累新词。
2、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3、正确流利地朗读。
4、初步认识数字说明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 跟老师一起学:
1、练习熟读课文。
2、自己读,自学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
本文运用数字说明法和作比较的办法有利于把事情说明得更清楚,《中国一日》中,除了列举大量数字,还作了多种比较。读课文体会这种写作办法。
4、(1)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受?(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5、朗读全文。
6、作业:积累词语,词语搭配。熟读课文。
资料: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罗布泊西北岸,距库尔勒市340公里。楼兰古城形成于两汉,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楼兰古城遗址有4条干涸的河床,遗址坐落在第四条大河床的两条分*之间。周围是高低不平的雅丹地形,城墙遗址混杂于风蚀台地中。城周方形:316米,总面积10.82万平方米。城内以古水道为轴线分为两区,一为东北区,残存遗迹较少,主要有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一为西南区,有三间房遗址及一些小院落。佛塔残高10.4米,塔身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城西南住房已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扎固外面抹泥筑成,屋顶亦用类似材料修筑。城中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而过的古水道,是研究古楼兰城内水源的重要材料,城北约四五公里处有一座古塔,已风蚀。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出土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佉卢文残简,丝毛织品残件,漆、木、玉、铜器、料珠、金银戒指、耳环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等均有价值。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可从它身上看出最早是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本世纪初,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木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这座院落的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的。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城的官署遗迹。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也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被废弃了。
辉煌的楼兰古城就这样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稀世国宝楼兰彩棺隐身何处?
2000年8月中旬,国内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楼兰稀世彩棺神秘失踪的消息,在历史和考古学界掀起轩然大波。那么,这件至今下落不明的的国宝是怎么样被考察队发现的呢?仅仅1天的时间,在人迹罕至的大沙漠里它为何会“不翼而飞”?“死亡之海”腹地发现稀世彩棺
今年是楼兰古城遗址发现100周年,神秘的“东方庞贝”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早在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个名叫“楼兰学会”的民间团体,就以极大的热情想借此机会宣传楼兰,并组织了一次考察楼兰的活动。
3月26日下午6时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史志办张体先一行4人乘坐的考察队7号车,首先到达著名的营盘遗址古墓群与小佛塔中间地带。考察中,张体先在一条干涸的小河道里,意外发现了一具独木舟棺材。他们将这具奇特的棺木从河道里拉出来后,发现残棺仅剩85厘米长、50厘米宽,棺帮厚约2厘米,估计此棺原长约3到4米,其余部分已断朽在地下。当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个极“普通”的残棺,竟是出自汉晋的稀世国宝———楼兰彩棺!
国宝价值不同寻常 首次寻找彩棺未果
据发现楼兰稀世彩棺的张体先简介,发现残棺后,他们从现存部分看到,这一独木棺的胡杨木质仍还结实,外部构造精致,表面平整,内凹部分打磨得十分光滑细腻,底部的紫色油漆花纹仍十分明显。残棺上下均有竖道花纹,为方头如意纹及雀彩玄武纹。它是一具罕见的沙漠彩棺。对楼兰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张体先,马上意识到此棺的历史价值不同寻常。但考虑到考察队在进入楼兰遗址前就制定了铁的纪律;不准带走任何文物。所以,考察队决定到宿营地请示领导后再作决定,于是就把彩棺放在了原地。据张先生事后回忆,当时共有两辆车,有7个人看到过彩棺。
3月26日晚,张体先等7人回到宿营地后,集体向考察队领导汇报了发现彩棺的经过。据学者们判断,此彩棺极可能是汉晋时期西域36国中一个山国国王的墓葬。况且前两年考古学家在营盘遗址上,还发掘过一些颇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墓,所以考察队领导对此棺十分重视。27日上午10时,考察队一行出发去龙城前,有关领导特意告知张体先,要派一辆车去营盘寻找那具彩棺。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一名炊事员受了伤,等张体先为他包扎好伤口走出宿营地时,才发现寻找彩棺的车已走了。当晚在龙城宿营时,一位参加找彩棺的队员告诉张体先,因为他没亲自去,再加上沙漠里地貌极为相似,结果领导派出的那辆车,在营盘遗址周围转了很多圈,也没找到那具彩棺。
再度寻找出现意外 稀世彩棺不翼而飞
在茫茫沙海中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再加上这里是“进去出不来”的沙漠腹地,外人难以进来,所以当时众人想反正彩棺放在那里也不会丢,还不如等考察完周围的几个文物点,返回时再接着寻找。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具楼兰稀世彩棺会出啥意外。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29日,当考察队考察完预定地点返回到那条干涸的河道边时,几个人走到彩棺发现地一看,不由大吃一惊:楼兰稀世彩棺已不翼而飞!
国宝遗失,绝非儿戏。4月3日,考察队再度赴营盘所在遗址寻找彩棺。众人以原彩棺出土处为中心,在周围数十公里内展开梳头式大搜寻,仍一无所获。接着,也经一番艰难寻找后考察队领导终于失望了,他们断定这具彩棺已被人盗走!楼兰稀世彩棺失踪的消息传出后,引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后经数月查寻,彩棺至今仍下落不明。
楼兰考古百年
自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于1900年3月28日在罗布淖尔荒原上发现楼兰古城,次年实施发掘,时光已经流逝100年。这100年中,楼兰的发现、考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步入21世纪的前夕,回顾一个世纪以来有关罗布淖尔、楼兰的研究,不乏历史的教益。
(一)在许多人的概念中,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漠,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楼兰城,只是在19世纪末叶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宣称自己在这里发现了“真正的”罗布淖尔湖,斯文·赫定在20世纪帷幕初揭之际向世界刊布他在沙漠中找到了消失近两千年的古楼兰城,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前,不过是一片被中国人民遗忘了的角落。
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清乾隆时期(18世纪中)绘制完成的“嘉峪关到安吉延等处地理图”就清楚标示着“鲁普脑儿”(罗布淖尔);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及其后任魏光涛在1890年前后也曾命部属探察、绘制了“敦煌县到罗布淖尔南境之图”。现藏故宫档案馆的此图,不仅标明了自玉门关通往罗布泊的线路,而且在罗布泊西岸标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楼兰城,就在罗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统治者们,既没有及时向社会刊布这些资料,也没有组织对古城的考察、分析。这使斯文·赫定有机会戴上了发现楼兰古城的金色桂冠。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楼兰考察研究蓬勃展开的一个阶段,它带有十分浓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发展色彩。先后来到这片地区的有沙皇俄国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贝格曼,美国的亨廷顿,英国的斯坦因,日本的桔瑞超等,当年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人来到罗布淖尔,或进入楼兰古城,发掘古城附近的古墓。楼兰自然无法免除被一次也一次发掘、搜掠,文物被携走的命运。当年中国学者有幸进入这片地区考察的只有黄文弼、陈宗器两人,那是在中国学术界坚决抗争后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作为中方团员,才取得了这一机遇。黄文弼在楼兰城东北发现的遗址,所获有西汉纪年的木简,至今仍是楼兰研究中的珍品。陈宗器考察的自敦煌到罗布泊的线路,罗布淖尔湖的水文状况,在罗布淖尔地理研究中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在汉文史籍中,公元前176年始见记录,至前77年即更名为“鄯善”的楼兰王国,留在文献中的历史十分短暂。楼兰啥时候建国,是啥样的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观念怎么样,文献中没有留下记录。只是简单说明公元前1世纪,在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剧烈斗争中,他们曾经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存,自觉奉行“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的方针,但它却背逆着西汉王朝开拓丝路,统一西域的历史潮流。楼兰王国的最后落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西域史名家之一的冯承钧先生曾经穷搜史籍,刊布过《楼兰鄯善问题》、《鄯善事辑》,文中感慨:“考证西域古国今地,往往一件简单问题,变成极复杂的问题,楼兰就是一例。楼兰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处?
现在假定虽有几说,尚无定谳”。主要原因在于记录缺略,且难免舛错;而历史学者面壁为文,少有实际考察资料,于是就难能深入。
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互相发现,互相印证,许多研究将步入新的境界。
从这一角度看100年前开始的西域探察热潮,在沙漠中发现了许多古城废墟,保存完好的古代遗址中遗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它们给相关的历史、地理、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使西域研究由此而步入新的阶段,取得了划时代的新进展。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佣农民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的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件;随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在楼兰古城也发掘了大量文物,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不少文书均有纪年,最晚的纪年为晋建武十四年(330),其他还有不少佉卢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这里获得了汉文文书44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国内外史学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稿。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楼兰史的研究。
但他们在楼兰的发掘,却只是对珍贵文物的搜掠,是挖宝,而不是考古。桔瑞超携归日本现藏龙谷大学的李柏文书的出土地,因为当时没有记录,乃至成了一件公案,学术界为之探讨达数十年,才根据遗址照片肯定确是发现在楼兰城中。我们1980年在楼兰城郊发掘的一处汉代墓地,不少墓葬是当年斯坦因已经发掘过的。但他们却只掏了墓室的中部,斯坦因取走、也刊布了从墓室中部取得的部分精美丝毛织物,但在我们第二次发掘后,才对墓葬、墓室遗存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笔者1997年曾得机会在汉城韩国中央博物馆库房中目验桔瑞超当年取之于罗布荒原的草编织物,精美绝伦。但具体地点却因不见记录而永远无法知晓,进一步追寻遗存的线索自然不可能得到,更不必谈啥验证。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搜掠的指导思想下,只求取得文物、珍宝,必导致对考古遗存的破坏,进而制约和影响学术研究。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曾在罗布淖尔地区、楼兰古城周围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在楼兰古城西北70公里处,有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已完全掩覆在沙漠之下,只有一个微露于沙尘表面的木桩尖端,透露了沙下可能存在的文化遗存。数十名解放军战士用推车帮助我们清除了1600平方米范围内的黄沙,平均深度达40厘米,持续近一个月的劳动,终于揭露出一处不大的、布局奇特的墓地。因处无人地带,我们称它为“古墓沟”。
中国学者在这里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与30年代前古楼兰考古中曾经发生过的搜掠、随意、粗率,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楼兰城,我们测定了它准确的经纬位置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历史上煊赫一时的楼兰,实际不过是每边长为330多米的一个小小的城垣,城墙围成方形,透露着与黄河流域文化观念相通的精神。城墙已在长期的东北季风中断离残破,但城内高达10米的佛塔,土垣造就的三间房,相去不远出土过大量魏晋木简、文书的西域长史府故址,一间间以木为梁架、以红柳作墙垣的民居,都还傲然挺立在古城之中,诉说着曾经有过的历史沧桑。自古城西北进入、东南斜出的古河道,源自孔雀河支流,这是当年楼兰居民的生命之源,如今还依稀可辨,大略保持着当年的面目。
考古学者在楼兰城内发现了晋代汉文木简、大量汉代钱币、罗马风格的玻璃器、汉式陶甑、一枚贵霜钱,在城郊汉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黄河流域的丝绸织锦,也有西亚风格的毛布。最近,在楼兰城北20多公里处还新发现一具彩绘云纹、花卉、朱雀、玄武的彩棺,透示着浓烈的汉文化色彩,而入葬主人穿的棉布长袍、棺上覆盖的狮纹图案地毯,也保存完好。由楼兰西北走,在孔雀河谷的营盘,发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古代墓葬,人体已成干尸,棺上同样见到狮纹裁绒地毯,主人穿着人兽纹毛布袍,足穿绢面贴金毡靴。人兽纹长袍、狮纹地毯,其装饰图案明显具有西亚艺术的精髓,说明楼兰及继后的鄯善王国在联络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原,在人类历史上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曾经是交通要冲、绿洲上田连阡陌渠道纵横、人烟袅袅之处,不过数千年的光阴,竟变成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漠。其过程和原因,是人们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深入研究的课题。
80年代以来,不仅考古、历史、地理,而且沙漠、生物、气候、地质……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们,不惧危险,不虑艰难,不考虑工作条件的简陋,一批也一批地奔赴这片不见人烟的荒原,风餐露宿于野地之中。优秀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这一探察热潮中,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一探索、考察,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地区曾有的繁荣,它的变迁和最后的毁灭,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
罗布淖尔湖及其补给源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的尾闾地带,是古楼兰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不同学界的研究者们,在注目楼兰研究时,首先想到的问题中总有斯文·赫定曾经提出的著名观点:罗布淖尔,是一个以1500年为周期在游移中的湖。
这个问题,经过中国学者多年的考察、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罗布淖尔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比较于喀拉库顺湖要低10米,湖水不可能移到那里去。钻井分析,湖盆沉积物、孢粉说明,这里3000年来一直有水停积,湖泊的沉积作用从未中断。湖盆周围的湖堤,盐壳坚硬如铁,不惧风蚀。湖水确因注入径流之变化,水量有过盈亏,但却未曾越出最外层的湖堤。30年代,人们可以荡舟进入罗布淖尔,50年代,还可见湖水荡漾。只是人工在来水方向上建起了“大西海子”水库,美国卫星1972年的照片才揭示:罗布淖尔湖走完了它最后的一程,已经化作为一个干涸的湖盆。因此,与罗布淖尔大地生命关连最为密切的罗布泊湖水,只是在人为的控制、指挥下,才改变了它的进程。
通过考古工作,可以粗线条的追寻罗布淖尔大地上曾经有过的人类历史的印痕。
从地质时代第四纪起,罗布淖尔地区已经是一个干旱的内陆。但在不少地点,考古工作者还是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说明今天看上去不毛的荒漠,当年仍是可以进行狩猎,从事采集的天地;经过c14测定年代,结合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绝对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的古墓沟居民,当时种植小麦、饲养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器;规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围有七圈圆形列木,更外面还有放射状展开的木桩。统计一下,这样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当时的人们当然意识不到,对身旁林木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实际正是在制造着毁灭自身生存的基础。
古墓沟人生存的干燥环境,使墓地内的部分人体保存完好,成了干尸。对这片地区出土的干尸进行解剖,肺内碳尘、硅质物不少,说明日常的炊煮烧柴草及经常有风沙迷漫,都对罗布荒原上古代居民身体产生着影响。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一结论,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而发展到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明显有了新的发展,与高加索人种共生的,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看来都曾在探索、开拓的过程中,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
砍林伐木,破坏环境,这一恶果到距今2000年前的楼兰、鄯善王国时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出自楼兰荒原的一件卢文木简,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经过2000年的实践、体验,人们开始认识到滥砍林木对王国生存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汉代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适应丝绸之路的要求,当年的楼兰王国子民,要承担为往来官吏、使臣负水提粮,导引线路的责任。
人口增加,过境商业繁荣,对楼兰沙漠田的农业生产,肯定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在这里出土的晋简上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这类文字,透露着粮食供应的紧张。
楼兰及继后西域长史府所在的屯戍中心,公元4世纪逐渐被废弃。其中的原因不排除在干旱地区河水变化导致的困难。但当时大的社会形势,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事实。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经疏勒河翻库鲁克山进入高昌。负责西域屯田的戊己校尉府,这时就驻节在高昌。这条线路可以避开‘白龙堆’这一雅丹地貌导致的交通困难。交通线路变易,会立即使楼兰失却在丝路上的地位,失掉必要的、有组织的维持灌溉农业的力量。这样,人工绿洲的消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人类利益的趋动,在这里也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力量。
楼兰考古,有待展开的问题还有很多。罗布泊荒原上发现的古代遗址有数十处,目前真正做过一点工作的不过几处,待填补的空白不少。
楼兰考古100年的历史经验,使我们对21世纪将可能继续展开的楼兰研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罗布淖尔地区面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及与之伴随的考古、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学科的考察研究,必将会有新的更加丰富的成果。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可以期待楼兰考古展开全新的一页。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字组词
装(卸 御) 防(役 疫)
烟熏火(燎 撩) 导(至 致)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1、新陈带谢 吐故纳新
2、神机妙算 明知故问
3、喜出望外 翻来复去
4、血绩斑斑 粗制滥造
三、比一比,组词
蓉( ) 唾( )
溶( ) 锤( )
榕( ) 睡( )
锡( ) 滥( )
惕( ) 篮( )
踢( ) 槛(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注意搭配得当。
诱人的( ) ( )的声音
诱人的( ) ( )的声音
晶莹的( ) ( )的经历
晶莹的( ) ( )的经历
五、解释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深秋的天气异常爽朗。 ( )
屋子里传出了父亲爽朗的笑声。( )
2、你不听话,看父亲回来收拾你。 ( )
据点里的敌人全让游击队收拾了。( )
3、这几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
他俩吵架,闹得翻天覆地,四邻不安 。( )
六、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组反义词,使之组成一个成语。
声( )击( ) 以( )待( ) 化( )为( )
貌( )神( ) 欲( )故( ) ( )令( )改
( )辕( )辙 去( )存( ) 弃( )投( )
大( )小( ) 头( )脚( ) 以( )胜( )
以( )乱( ) 删( )就( ) 瞻( )顾( )
拈( )怕( ) 舍( )忘( ) 惹( )生( )
三( )两( ) 扬( )避( ) 喧( )夺( )
转( )为( ) 反( )为( ) 博( )通( )
七、阅读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__________(生活 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_________(增长 增添 )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__________(匮乏 缺乏)这一全球性_______(危险 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的水资源虚拟主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也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
2、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哪三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啥启示?
【试题答案】
一、选字组词
装(卸√ 御) 防(役 疫√)
烟熏火(燎√ 撩) 导(至 致√)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 )
1、新陈带谢 吐故纳新
2、神机妙算 明知故问
3、喜出望外 翻来复去
4、血绩斑斑 粗制滥造
三、比一比,组词
蓉(蓉城) 唾(唾液 )
溶(溶解) 锤(锤炼)
榕(榕树) 睡(睡觉)
锡(锡矿) 滥(粗制滥造)
惕(警惕) 篮(竹篮 )
踢(踢球) 槛(门槛)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注意搭配得当。
诱人的(水果) (微弱)的声音
诱人的(味道) (震耳欲聋)的声音
晶莹的(泪珠) (平凡)的经历
晶莹的(露珠) (传奇)的经历
五、解释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深秋的天气异常爽朗。 (凉爽 )
屋子里传出了父亲爽朗的笑声。(声音洪亮 )
2、你不听话,看父亲回来收拾你。 ( 批评,处置 )
据点里的敌人全让游击队收拾了。(消灭)
3、这几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巨大 )
他俩吵架,闹得翻天覆地,四邻不安 。( 严重,影响大 )
六、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组反义词,使之组成一个成语。
声(东)击(西) 以(逸)待(劳) 化(敌)为(友)
貌(合)神(离) 欲(擒)故(纵) (朝)令(夕)改
(南)辕(北)辙 去(伪)存(真) 弃(暗)投(明)
大(同)小(异) 头(重)脚(轻) 以(多)胜(少)
以(假)乱(真) 删(繁)就(简) 瞻(前)顾(后)
拈(轻)怕(重) 舍(生)忘(死) 惹(是)生(非)
三(长)两(短) 扬(长)避(短) 喧(宾)夺(主)
转(危)为(安) 反(客)为(主) 博(古)通(今)
七、阅读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生活 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增长 增添 )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匮乏 缺乏)这一全球性危机(危险 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的水资源虚拟主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也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填空。
2、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淡水所占比例很小,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
(2)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
(3)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3、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哪三个特点?
(1)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水资源虚拟主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
(3)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也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
4、读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啥启示?
我国水资源匮乏,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中国一日 篇6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办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啥?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二、阅读感悟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2、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a、认真阅读课文;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6、讨论:中国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05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1.卢森堡43,940 2.挪威43,3505.香港36,800 3.瑞士39,8806.日本34,5108.加拿大31,300 4.美国37,6107.丹麦33,7509.冰岛30,81098.中国1,700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啥?(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9、延伸: ●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 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
中国一日 篇7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中国一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本人所带班级为嘉峪关市逸夫小学五年六班,本班共有53名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26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积极,善于思考,课堂参与率高,同学间互动学习能力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感受不深,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所以对这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及体悟会相对困难些。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一日》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文章以大量的数字和比较的办法,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让世人瞩目。
四、设计理念::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通过数字了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五、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新闻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办法。
六、教学重点:
感知新闻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
七、教学难点:
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八、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
九、教学时间: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到了啥?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自读课文《中国一日》,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文章写了哪些方面?
(3)感知新闻的体裁结构。(这是一则消息,结构包括导语、主题、背景和结尾四部分。基本要求: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用事实说话。)
2、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A、认真阅读课文;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附资料: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8、看到这份资料你感受到啥?(小组讨论)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教师着重引导体会:
1、数字表达的作用是啥?从数字中你得出啥启示?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数字表达对增强说明准确度的帮助。
2、师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数字反映出的含义。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数据,学会表达:
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市场。以一天的( )为例,( )。
3、找出文中的几处比较办法的使用,说说这样的好处。
(四)、学会表达
1、展示搜集的课外资料,尝试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办法简介一件事情或物体。
2、学生互相评价,看说明办法使用是否恰当。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短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六)、作业:
1、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课后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2、学习作者的写作办法,写一篇新闻《我家的一日》。
板书: 中国一日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自问自答:
问:短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巨大变化?
答:短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写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巨大变化。
中国一日 篇8
《楼兰之死》《中国一日》是北师大九册三单元的两篇拓展阅读课文。《楼兰之死》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中国一日》这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办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现象,是“奇迹中的奇迹”。我在备教材的时候,猛地觉得这两篇文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这两篇都是说明文,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办法,但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我从以下几步实施了课堂教学:
1、让学生将两篇文章对比阅读,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1)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的写作思路。
(3)比较写作办法。
2、全班交流。
(1)生:第一篇主要讲的是楼兰国的消失,第二篇讲的是中国一日的情况,由此说明中国的变化。
(1)师:你感觉很哪篇文章很相像?
(2)生:《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3)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篇文章,作者围绕楼兰国的消失写了哪些内容?
(楼兰的消失、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造成这样的原因、再一次呼吁环保。)
(4)师:可不可以不要“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这部分,为啥?
(5)师:作者怎么说明这些变化的?(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思路,懂得引用、作比较、诠释等办法的好处,进而感受到语言的准确、形象)
(6)教师引到文中最后的反问句。
(7)接着,以同样的办法学习第二篇文章。
注意提醒小孩们啥是新闻导语。
3、在回顾两篇文章,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学法。
课后反思:一直在思考怎样把说明文上出语文味,通过这节课的尝试,让我找到了方向。让学生感受写作办法,反复朗读、比较,学生慢慢地悟出了言语的准确性、细致性,进而模仿着使用,渐渐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相信学生的能力也将在反复地悟中彰显出来。
中国一日 篇9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文章以大量的数字和比较的办法,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让世人瞩目。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中国的一日。了解两种说明办法:数字和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通过数字了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理解“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中国一日是怎么样的吗?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啥?(学生自由回答)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中国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从2-7自然段找答案。)
(2)课文是用啥办法来说明的?(数字和比较)
(3)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朗读课文。
1 以小组为单位练读。
2 小组派代表读,学生评价。
作业设计
写新闻:“我家的一日”或“班级一日”。
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推荐站内搜索:成绩查询网、小小动物园作文写家里人四年级、八个字激励短句、包头人事考试网、考研网准考证打印、成人高考查分广州自考专升本、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悲伤的日志、非主流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