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精选12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人物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戏剧知识简介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虚拟主机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3、了解剧情和背景
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也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4、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学法建议】 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预学思考
1、掌握下面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睥睨( ) 污秽( ) 犀利( ) 迸射( ) 播弄( ) 虐待( ) 雷霆( ) 拖泥带水 伫立 咆哮 稽首( ) 驰骋( ) 诡谲( ) 占筮( ) 潸然( ) 鞭挞( )
2、解释词语
睥睨: 播弄: 鞭挞:
3、阅读舞台说明,说说舞台上的屈原是个怎么样的形象?
二、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2、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啥特别之处?
3、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饱含了屈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想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一种啥样的感情?这是一种啥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呢?
三、检测反馈 背诵前六段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屈原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7课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 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办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 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 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试教通讯》2003.4)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办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咆哮(xiào)波澜(lán)
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
虐待(nüè)驰骋(chěng)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啥,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啥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也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此外。《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办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啥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啥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4
福建顺昌埔上中学 陈冬枝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例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二、简介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简介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教师简介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也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嵇 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也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
3、理清结构
老师先简介《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小结: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 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办法?有啥表达效果?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办法。
比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啥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也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五、对比阅读,与以前学过的《静夜》《天下的街市》对比,说说本文诗作的特色
《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Lenovo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办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简介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家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它剧作。
作者邮箱: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5
一、课文分析:
《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呢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啥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啥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内涵。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进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
四、教学准备:
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
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也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这个曾经强大的祖国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败落,为啥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无人理会,最终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系列疑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啥感情。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最终也一次在1942年重庆上轰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雷电颂》。
2、检查预习,感知文意。
①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独白”一词指啥?(心理描写,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借助一系列自然现象及不同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那么文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形象,依据屈原的不同态度,大家觉得可以将之分为几类?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归纳:风、雷、电(呼唤它们摧毁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渴望走入它们的世界)、土偶木梗(愤怒地指责、控诉)
③总结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顽强战斗精神。
3、朗读指导
过渡语:屈原是怎么样的人?或许你有已经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们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屈原,让我们通过朗读,赋予文字以生命,点燃心中的激情,荡涤心中的尘埃……
①语气,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倾向。
语气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途径。下面这几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呢?为啥?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东君,你是啥东君?
(学生活动,依据提示,明确朗读的语气,再朗读,先个别读,再齐读)
提示:
⑴结合上下文及对戏剧内容的简介,感受屈原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对照《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全体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哪能够以干净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诗句,思考屈原呼唤风的原因。(对现实黑暗的愤恨,表达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对于风的情感是啥样的?(期盼、颂扬)屈原还对文中的哪些意象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风雷电)
⑵屈原对于剧中众神的情感也是啥样的?(对他们的蔑视与批判)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批判他们的原因是啥?(无能、愚昧)补充戏剧中的郑袖勾结张仪出卖国家利益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张仪选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怀王偏听偏信,根本不听屈原的辩解。再对照《离骚》中对世人的描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说说剧中的众神是啥人的化身?(就是楚国贵族的写照,也代表历自私短视、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是黑暗势力的化身)
⑶面对这些统治者屈原屈服了吗?他凭借啥与之斗争?(风雷电)于是自然界的风雷电就有新的含义,是啥?(与黑暗世界抗争,改变黑暗世界的力量)风雷电都在呼唤光明,创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来到长江、东海及无名的小岛,这里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这里是光明、自由的。
总结:这种用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达特殊含义的手法,叫做象征。作者在这里用风雷电象征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与黑暗世界的抗争。
拓展:从文章中任选一句话,揣摩语气,朗读评析。
②语调,把握情感的变化。
语调主要包括抑扬顿挫(下降、上升、停顿、转折。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与轻重缓急两种情况,这是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请大家朗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读出语调的变化。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呢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也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语调下降、上升、停顿与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对应的,在这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吗?找出文中情感与主体内容不相同的语句。(“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也合拢了来”)
⑵语调的轻重缓重与情感的激烈与平静相对应,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现情感最激烈的语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避开”)
(学生活动:先齐读,指导后自读,再由个别学生先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齐读)
总结: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呼唤风雷电,这种修辞手法叫啥?(呼告)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强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双方力量的悬殊,但他依然表现出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这里情感的变化正是他精神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文中表现出啥精神。
4、体会精神。
①对照屈原的诗句,感受本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有啥不同?
朗诵《怀沙》片段:“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啥可说。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对照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有啥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写出《雷电颂》这样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与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补充背景:1941年祖国山川正遭日寇践踏,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民流离……而同时,“皖南事变”的血腥,窒息着国统区每颗进步心灵,愤怒了华夏每一个正直的灵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构想中,是要把《屈原》写成一部时间跨度达成20年的作品,其间屈原的命运也几经沉浮,最终在国家遭遇毁灭性打击后自杀殉国。但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被浓缩为一天,屈原也奔向汉北,与当地人民一起抵抗秦军的侵略。作者为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甚至要改变历史人物的结局?
选择一段情感比较强烈一点的,齐读体会(预设第8段)
朗读设计:学生读——教师指导——领读7段学生跟读8段
情感激发: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当道,祖国即将毁灭,大殿外雷声轰鸣,狂风大作,闪电霍霍……读8节
5、拓展练习:
本文在写作上多用象征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同时接合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称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强情感及感染力。请大家模仿文中的写法,对自然界的事物写一段相关的描写。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区的陈隽老师开设了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之所以称之为成功,是因为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极其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陈老师的视频请见我仔细分析了全课的主要内容,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执着于分析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而是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即可。他在朗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强调了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选择的两组朗读的例句,以训练语调、语气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变化。这两个训练内容,学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课朗读的核心内容。因为通过这两段朗读的练习,也就将文本的主题明确了出来,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可以说,体现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6
教学内容:雷电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二、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睥睨 咆哮 污秽 稽首 犀利 虐待 踌躇
鞭挞 忏悔 罪孽 迸射
三、伟人掠影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进行展示:
屈原(约前340-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啥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根据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
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思考并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啥特殊的含义?这是一种啥手法?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你觉得作者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
5、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啥特殊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啥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我们曾学过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请你将这两首诗歌与《雷电颂》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
板书:
风雷电: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咆哮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
八、教学后记: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啥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Lenovo,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么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啥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啥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
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2、拓展延伸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8
《雷电颂》教学设计
重庆市兼善中学 张春艳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也是怎么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啥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 跳读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么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
如:(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也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啥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爸爸和妈妈!”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啥特别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啥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语文实践: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点评: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并在学习正文前交流简介出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也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的机巧与犀利。既做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办法。同时,在评价方面还注重了学生互评为主,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办法,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后的“语文实践”更是将课内与课外、文字与表演结合了起来,在扩展文字运用、激活想象虚拟主机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重庆市兼善中学特级教师 张仕维)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9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啥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也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也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不限的虚拟主机。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 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 播放《雷电颂》朗读:,要求学生注意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啥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语言品味: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么样的内心情感。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啥特殊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啥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参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课后参考资料第二部分。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
参考: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运用排比和反复,使句式整齐;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五) 拓展阅读:
1、《醉》
——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对光明的渴望和寻求
却被扼住在这黑暗的年代
心中纵有铁马金戈却脱不去身体的悲哀
终究是个凡人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达碎千年的禁锢
雷鸣,电闪,风的狂吼
咆哮,炸毁,力的崩裂
地洞山摇的伟力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其实你也是神灵,却化成肉体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献给无边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见到远方的光明
从不喝酒却在一间孤独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诸神面前似癫似狂
你心中的无形的长剑正划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电光
还有雷
炸裂滚动着惊天的巨响和风一同在云中
咆哮
也许有铜和铁的颜色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象铁一样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镣铐的沉重也给你搏斗的力量
当你的音乐和诗在风中流淌
雷电都化成利剑
可悲痛却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体的疼痛
以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得不可捉摸
你连性命也不顾及
滚滚的汨罗江水沸腾着
那水中涌动着暗红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
谈谈你读了《雷电颂》后是否和本诗的作者有类似的感受?尝试着也将其写下来。
2、阅读郭沫若《凤凰涅槃》,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写作风格。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办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澜(lan2)
污秽(hui4) 犀利(xi1)
劈开(pi1) 稽首(qi3) 驰骋(cheng3)虐待(nüe4)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啥,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啥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也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此外。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办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啥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啥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1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
(一)民俗导入 :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啥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也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也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不限的虚拟主机。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 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 播放《雷电颂》朗读:,要求学生注意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啥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语言品味: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么样的内心情感。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啥特殊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啥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参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课后参考资料第二部分。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
参考: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运用排比和反复,使句式整齐;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五) 拓展阅读:
1、《醉》
——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对光明的渴望和寻求
却被扼住在这黑暗的年代
心中纵有铁马金戈却脱不去身体的悲哀
终究是个凡人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达碎千年的禁锢
雷鸣,电闪,风的狂吼
咆哮,炸毁,力的崩裂
地洞山摇的伟力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其实你也是神灵,却化成肉体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献给无边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见到远方的光明
从不喝酒却在一间孤独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诸神面前似癫似狂
你心中的无形的长剑正划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电光
还有雷
炸裂滚动着惊天的巨响和风一同在云中
咆哮
也许有铜和铁的颜色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象铁一样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镣铐的沉重也给你搏斗的力量
当你的音乐和诗在风中流淌
雷电都化成利剑
可悲痛却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体的疼痛
以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得不可捉摸
你连性命也不顾及
滚滚的汨罗江水沸腾着
那水中涌动着暗红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
谈谈你读了《雷电颂》后是否和本诗的作者有类似的感受?尝试着也将其写下来。
2、阅读郭沫若《凤凰涅槃》,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写作风格。
初中八年级语文《雷电颂》导学案 篇12
《雷电颂》教学设计
重庆市兼善中学 张春艳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也是怎么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也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啥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 跳读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么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
如:(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也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啥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爸爸和妈妈!”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啥特别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啥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语文实践: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点评: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并在学习正文前交流简介出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也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的机巧与犀利。既做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办法。同时,在评价方面还注重了学生互评为主,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办法,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后的“语文实践”更是将课内与课外、文字与表演结合了起来,在扩展文字运用、激活想象虚拟主机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重庆市兼善中学特级教师 张仕维)
推荐站内搜索:黑龙江自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查询入口、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重庆交通大学分数线、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时间2021报名、90000000000000000字作文、吉林省自考成绩查询、阳光高考自主招生报名入口、吉林自考网成绩查询、河南自考准考证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