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案例(通用4篇)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篇1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呢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啥?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啥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啥?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啥?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啥,就弹出啥。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也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啥?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简介,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季百花盛开。生3:冬季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啥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啥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么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啥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啥?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呢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篇2
(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
1、解说课题。
(1)“绝”是啥意思?
(2 )“绝弦”是啥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啥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 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
(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相应的、能够理解内容及课文所映射出的情感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句子来理解课文。同时,要学生能深一层的理解内容,适当的展开想象,展示相应的资料,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读为主,适时进行引导,真正的体现文言文的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伴着乐曲,学生再读课文。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绝弦”有进一步的感受,感受知音。 再回归课文,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读书,用心去体会知音。)
五、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 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二)教学实录
课前活动:
老师:同学们,老师很想了解大家。因此,我说人的姓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你们只需说知道或不知道就行了。周杰伦。
学生:知道。
老师:成龙。
学生:知道。
老师:李宇春。
学生:知道。
老师:毛泽东。
学生:知道。
......
一下问了七八个。学生都说知道。
老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偶像,老师也能说出来。说明我与大家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很大。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词语风暴游戏。游戏规则:看谁能也快也对的说出abcc式的词语。
学生纷纷举手说:神采奕奕、大名鼎鼎、文质彬彬、仪表堂堂......(学生一下说了十多个)
老师: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能够多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出示abcc式的词语)我们来看看。
学生饶有兴趣的小声读着,老师静静地等着。
老师:你们说说这些词语描写的是啥方面的?
学生:风。
学生:云。
学生:杨柳。
......
学生说了一些景物。老师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是属于啥?
有学生:景物。
老师:是呀!这些词语是描写景物的词。大家可以再看一遍。
上课钟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候。
一、 揭题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个人物(出示人物幻灯片):你们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就是晋国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上大夫和一个樵夫之间居然发生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出示课题(课件)
2、学生读课文题目。老师指正“绝”和“弦”的读音。学生再齐读课题。
老师过渡语:今天,我们将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让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老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学生自读)老师指名读,指导“哉”和“兮”的读音。
2、老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节奏和韵味。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出示幻灯片),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学生试读)
3、老师:在听你们读,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面老师读一读。(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过渡语: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先从文章的题目开始——伯牙绝弦,怎么理解?
1、解说课题。
老师:“绝”是啥意思?
学生:断绝。(很多学生认同的点点头,并放下手。)
老师引:试着把“断绝”放入“绝弦”中来理解试试。
学生纷纷说着。有学生笑了:不通。
有学生开始举手,学生:砍断,绝弦就是砍断琴弦。
还有学生说:割断,割断琴弦。
老师进一步引导: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著名的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老师略微停顿,有学生说出绝交)——绝交,所以,不在弹琴了,叫(学生说出绝弦)——绝弦。
2、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
老师:读了课文,我们不难知道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你了解了他们的啥情况?
学生:俞伯牙会弹琴,钟子期会听琴。
老师:相当接近。用课文的句子那句话能体现出你们刚刚说的意思呢?
学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句子)
老师:自由读句子,根据注释再来说说意思。
学生各自在说,讨论着:“善”的理解,师生谈论着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很会欣赏。
老师出示幻灯片指名读材料。老师:秣,吃草,一般的马怎么吃草?
学生:低头食草。
老师:仰秣?指马怎么样吃草?
学生:抬头吃草。我认为这里是说:伯牙弹琴时,连吃草的马都抬头倾听了。
老师:这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意思,相当好。
老师:可见伯牙擅长啥?
学生:弹琴。
老师:伯牙善鼓琴,子期呢?
学生:钟子期善听
老师出示幻灯片(简介资料),学生读。
老师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么样读才能突出两个人的特点?(指名读,齐读)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老师: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学生边读边动手画句子。
4、学生反馈:
学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听了发言后放下了举起的手。)
老师: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同学把大家的心思给说出来,可见他的心与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他很棒。我们联系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各自小声的在说着。
片刻,老师: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浮现出怎么样的泰山呢?
学生:巍峨高大。老师追问:从哪看出?学生:峨峨。
老师:读句子,读出泰山的高耸。(指名读,学生读。)
老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啥想说的吗?
学生1:巍峨高大的泰山。
学生2:壮观的泰山。
学生3:登泰山而晓天下。
老师:这位同学了不得能知晓“登泰山而晓天下”。同学们,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就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
老师:你从子期的其他话上能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吗?
生:善哉!
师:用现在的话就是。
生:好啊!
师:谁也能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
老师:“善”字的不同意思。 “哉”是啥意思?
学生:相当于“啊”
师:为啥用两次语气词来说呢?(学生不语)平时我们只说:‘她唱得真好啊!’而这儿相当与用了两个“啊”。
学生有的在小声的说:是不是,为了赞美?(说明学生不确定)
老师:有同学了不起,能类推了。这就是为了赞扬伯牙琴声的美。我们可以读出赞美的味道。(指名读,齐读)
指名说意思。学生: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后说:‘弹得太好了,我面前像屹立着一座巍峨的泰山。’
老师:小结学习的办法。从词中理解,从读中体会。读书就该如此吧。读好了这句话,我想下句话也就不难了。(课件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怎么样读这句话?啥样的江河?与刚才高山句有啥区别?带着我们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话吧。注意高山流水的不同啊!
学生读,反馈:
学生1: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像有一条滔滔的江河从我身边流过。’(有学生仍着举手)
学生2: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我身边像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学生举起的手陆续放下)
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好,从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说就可以了。(此时有一位学生犹豫得举起手)
老师看看后问:这位同学,你还有啥要说的?
学生:老师,这里的‘洋洋’我不懂。(有学生点头赞同。)
老师:没关系,那位能说说:‘洋洋’的意思。
学生:这里是不是像‘峨峨’一样的来理解。说明水流很大。
学生:是呀,水流很大,书上注释也是这样说的。
老师:是呀,我们在听课探讨,同时还要关注课文给出的信息。
学生:可是,为什么不用‘我身边像有一条很大的江河流过。’
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呀!(那位学生把头低下了)很大的江河流过也可以说奔腾不息和滔滔不绝。
老师:这位同学你能理解的很到位,是很不错。那位同学他可能一下没想起。你不能说他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这样评价别人的,我们是同学,也是朋友,将来还有可能成为知音呢!我们要有包容心,要互相帮助。假如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别的同学也这样说我们,我们心里是何感想?(这位学生一下脸红了,似乎不满、羞愧。)下去我们可以围绕“假如被别人看不起,我心何以堪”为题作一个主题班会。
老师:很大的江河没有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具体生动,这里就可以说很大。要说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更有‘洋洋’之意。
5、深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老师拓展 :既然伯牙善鼓琴,他所弹的内容就肯定不止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我是伯牙。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课件),子期透过琴声感受到霞光的灼灼了吗?子期会怎么赞叹?......
师生:伯牙鼓琴,志在霞光,钟子期曰:‘善哉,灼灼兮若霞光。’(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老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时,钟子期曰
学生: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老师:志在杨柳,
学生: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老师:志在明月......,子期也会怎么赞叹?请选择你喜欢的景物,用abcc式词语再现当时的情景吧。(同桌试说)指名。
学生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学生2: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学生3: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4:钟子期曰:‘善哉,凉凉兮若清风。’
引出知音,老师:说得太好了,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也罢,明月也罢,真无所谓,不管伯牙心里想啥,钟子期都能知道。用书中的话说。
学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第四句)
老师:‘念’做何解?为啥‘必得之’?
学生:念,思念。必得之,一定要得到。
学生:在这里,应该作心里所想来理解。不是得到,应该是一定知道。
老师: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我们应把‘念’当做心里所想,必得之,一定知道。就是平时说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虫子,我想啥你都知道。
学生点点头赞同道:呀!
老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学生说出后半句),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他们是——知音(学生一下就说出“知音”,老师板书)
老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啥偏偏是钟子期为知音呢?
学生:钟子期十分懂俞伯牙的心思。
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幻灯片)。学生默读。
老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他最想对子期说啥呢?
学生:知道我的人,非是钟子期不可。
有学生说文言文:知吾者,子期也!
老师:是呀,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6、理解并体会“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老师过渡语: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他们俩多想像高山流水一样永远相伴、永远相依,于是,他们约定来年再来相会。第二年中秋节,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如约而来。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不语。(幻灯片出示第5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老师:自己试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一下也进入了自己的思考中,陆续的有学生举手。)四人为一组的说一说。
指名说,学生: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自己的知音了,于是,就把琴弦割断并砸破琴,终身不再弹琴。
学生: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自己的人。于是,就把琴砸了,终身不再弹琴。
老师:破琴绝弦,就是把琴砸烂,割断琴弦。也就是把琴一次的弄烂。目的就是再也不弹琴。
7、小结
老师:你们认为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啥?
学生: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
学生: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学生: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
老师:是呀,同学说的多好呀!俞伯牙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
最后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过度: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幻灯片出示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拓展短歌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同步指导》默读,谁觉得自己最能表达伯牙的心情?酝酿情绪,指名读。(学生读)
老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伤齐读后一句。(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老师:然后伯牙摔碎了瑶琴。随着那声断弦,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也成绝响。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啊!这后人根据这一荡气回肠的故事,也编了一首同名的乐曲,(就连电也想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请同学们欣赏这首乐曲,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读一遍课文吧!
2、情感升华(课件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伴着乐曲,学生再读课文。(下课钟声响)
六、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三)教学反思
上完《伯牙绝弦》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1、资料的适度引入,引领学生去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怎样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此窗口为契机,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连的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进推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的量,也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我让学生用游戏的形式说一说abcc式的词语,然后用幻灯片出示有关描写景物的abcc式的词语,让学生吟读,在吟读中加深对这类词语的积累,以及为进一步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做准备。理解知音时出示的相应资料,让学生能够深刻的领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互为知音的情意。在课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入短歌,让学生加深伯牙失去知音时心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小孩们的心便不会拘泥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拨开层层迷雾,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小孩的语文生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更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我们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小孩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2、用自己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情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读中升情。我知道课堂上,感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而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气氛,一定会真情依依的体现。因此,整节课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渐入佳境。本篇课文是古文,小学生接触的古文并不多,古文是以读为主的,而教学中,我也深情的进行了范读,学生也试着深情的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面带笑容,特别伯牙遇知音时我更是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学生也是很激动。但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一下用很低沉的语调进行过渡语,学生一下也被我的情感带到了底谷,学生居然还带着伤感的语调读了这句话。最后在音乐伴奏下的朗读更是时教学达到了高潮。
3、注重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本节是一节公开课,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以至于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严谨也不失活跃。预设了课前的游戏为课堂教学服务;预设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抓住课堂的生成,使课堂变得更精彩。在课堂中出现了很多次得超出预设,如,有位不会的学生说后遭到的别的学生的打击,我抓住文本对嘲笑的同学进行了引导,也说出了同学及朋友乃至知音而回到课堂。再如,停电和来电时的话语,使学生的心很快的能回归到文本,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篇3
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1:白雪茫茫。
生2:虎视眈眈。
……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小黑板出示)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泪水涟涟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笑声朗朗
师:同学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
评析:初看起来,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啥新奇之处。其实,我在设计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的时候,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
正式上课:
师:江城武汉,九省通衢,在长江与汉水交界之处,有一处著名的,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景观,你们可知道,是啥吗?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的对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知道那是啥吗?
生:龟山电视塔。
师:在龟山电视塔的脚下,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大家知道吗?
生:(齐)古琴台。
师:是啊,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回响着一段千古传诵的绝唱……有谁知道古琴台这个地方的来历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生:讲述古琴台的故事。
师:你讲得真好啊!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好小孩。你刚才讲的只是一个民间故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记载。只有5句话,77个字的一篇小文章。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7页。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评析:老师从学生身边的景观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景观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台,这样的开课,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来,请一个同学简单的讲一讲古琴台这个地方的传说,引入课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老师提出的“5句话,77个字”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片断3: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句话是啥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江河一样广阔!”
师:你说得太好了!“志”是啥意思呢?
生:心里想着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后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办法。同学们,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是怎么赞赏的呢?
生:“善哉,”
师:这里的“善”是啥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告诉老师吗?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补充他的,这里的“善”表示的是赞美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个“善”字还在课文里的另一句话中出现了。(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有是啥意思呢?
生:这里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难道钟子期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吗?还有啥呢?
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生2:我想还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还有他思乡的情怀。
……
师:是啊!伯牙的琴声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课前谈话中的词语)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读通文本,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的“善听”,尤其是后面的发散,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当伯牙的琴声中有清风、芳草、炊烟、杨柳之时,钟子期是怎样赞美的,由于有了课前对“清风徐徐、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杨柳依依”等词语的积累,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同学们的齐声回答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教学片断4: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同学们,你们都已经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们把这些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课件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师:这句话谁都懂了呢?“念”是啥意思呢?
生:我觉得“念”应该是“心里想的。”的意思。
师:答得真好!“必得之”也是啥意思呢?
生:我认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师:是啊!凡是心里想的,都能够知道。这多么不容易啊!由此看来,钟子期不但能够听得出伯牙的“琴音”,还能识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够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为如此,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师板书:琴音 情音)
师:知音难道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的人吗?请你们再读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读之后对知音还有啥新的理解或认识?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读了这句话以后,觉得这里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仅仅听“琴音”,知“情音”还不能称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他!是啊,知音,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师板书:知志向)正因为这样,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从理解字词入手,一步步向文本的深处挖掘。尤其是在对“知音”的理解上,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袋”已经知道了,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本课时,就仅仅停留在对知音的字面认识上,认为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为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他的琴声。其实这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师紧紧抓住“所念”“必得之”两个词,让学生的理解向深处前进了一步:知音不仅是要“听琴音”,还应该“识情音”。接下来,现次出示上文,让学生联系上一句中出现的“志”字来再次深入理解,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对“知音”一词有了如此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篇4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叙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设计理念】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教学难点: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而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弦”。(强调“弦”读xīán,不能读xuán。)
3、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整体读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正确
1、明确自学要求:自由读,大声读,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带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尤其注意朗读难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正确停顿。
三、初解绝弦
质疑:读了课题“绝弦”是啥意思?(绝:断绝。绝弦:不再弹琴。)为啥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啥?(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出来吗?(板书:伯牙子期知音)
师:啥是知音?
生: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板书:善鼓琴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第一句中两个“善”是啥意思?(“善”擅长)
第二句的两个“善”是啥意思?“善哉”相当于现代的啥?(好啊)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样说?
(真棒啊!了不起啊!真厉害!……)
师:由此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样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叫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引导理解知己: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念:想。之:伯牙所想(板书:所念必得之)
(2)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联系上文,伯牙“念”了啥?(高山,流水)这就是善鼓琴的伯牙。伯牙想到高山,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峨峨若泰山!”伯牙想到流水,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洋洋若江河!”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指导读好句子。指名读,指导感受“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指名读,指导感受子期对伯牙的由衷赞叹;指名读,指导感受知音之乐。
(4)想象说话
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啥?
例:绵绵春雨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滚滚波涛淙淙流水隆隆雷声茵茵绿草皎皎明月竹叶萧萧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皑皑白雪)
你会怎么样赞叹?出示课件让学生同桌练说,再推荐代表表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小结:好一个善弹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心灵相通,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3、质疑:如此善鼓琴的伯牙,在楚国会缺少赞美吗?想象:周围的人会怎么样赞美他?(预设:琴艺高超、琴技炉火纯青等)。这些赞美者中有真正理解伯牙和他的音乐的吗?
(1)出示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2)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生:无奈、失望、难过、寂寞)
(3)伯牙渴望啥?他一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啥?
(生:他心里一定在呼唤谁能真正懂得我的音乐,谁是我真正的知音呢?)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得钟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也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啥?
(生:高兴、欣喜若狂……他会对子期说“知我者子期也”……)
(5)他们相遇相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仅仅是音乐的知音吗?更是啥?
(生:心灵知音、心心相通、用心灵交流。)
4、师:知音欢聚,其乐融融。再读课文2-4句,感知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五、情感导读,感悟失知音之痛
1、可惜,快乐的日子多么短暂,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出示句子深情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子期死)
2、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也回到那无人理解的日子中,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绝弦)
六、创设情境,感悟失知音之痛
1、小练笔: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有啥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子期,你为啥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3、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也是啥心情?(生:悲痛欲绝、痛不欲生、伤心、无奈、悲痛……)
4、子期一死,伯牙也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他完全陷入一种绝望,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对子期的思念,让我们感受到知音难觅,友情可贵。
七、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伴着伯牙的《高山流水》,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播放高山流水。)
2、尝试背诵。
3、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交朋结友的名言佳句。
课件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唯美日志、昆虫记读后感1000字、自考本科报名官网入口、江西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我爱祖国作文、清正廉洁演讲稿、湖北学位英语成绩查询、事业编报名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