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12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12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12篇)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精选12篇)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1

  学习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办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讲述过程

  问题探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内阁的设立 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史料研习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板书:

  教学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一、明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分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其长官分别为布政使、都指挥使与按察使。后来,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权位比布政使、都指挥使、按察使高。布政使之职权渐轻,至清代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按察使在清代也同样成为督、抚的属官。清朝在入关前已建立八旗制度,明朝的都指挥使司与都指挥使便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亡,未为清朝所继承。

  明太祖为啥要废除丞相制度?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师)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同学们可以回忆: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啥?

  (生:回忆,回答)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等。

  (师:总结)尽管“宰相”不是某种官职正式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请大家查阅字典,“宰”和“相”的本来含义是啥?

  (生:查阅字典后回答)“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生:讨论,回答)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啥后果?

  (生)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

  (师)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

  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也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相权与阁权的区别。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也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

  康熙帝亲政后,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也在故宫乾清宫西南角设立内廷侍候皇帝的南书房,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强化。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七年(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十年(1732年)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走,俗称小军机。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也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进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2

  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础掌握:

  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         ,在地方设        ,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      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       和       ,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        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内阁的出现:

  1.直接目的:帮助皇帝         。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            ,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选拔         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认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

  二、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       负责奏章票拟;

  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           、和          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强化       。      (2)直接目的:办理        军务。

  3.时间:       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               执行。

  5.认识:(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手中,       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课标三维集训:

  1、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

  a 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3、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b 皇帝任人唯亲

  c内阁和六部职权强化       d专制皇权强化

  4、明朝建立以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    )

  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    )

  a 皇权日益强化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强化

  6、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皇太极时

  7、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④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下关于“票拟”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随着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

  ②票拟是指内阁大臣替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处理意见

  ③票拟权的取得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高

  ④票拟权的取得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    d雍正

  10、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11、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    )

  a皇帝把军权掌握到自己手里     b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c军机处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d军机处设立后,原来权利很大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不再限制皇权

  12、材料解析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那些改革?

  (2) 啥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 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啥特点?

  addba   aaadc   c

  (4)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那些改革?

  [1] 之前明太祖废除了行省,设立三司,强化了中央集权。 [2] 他还废除了宰相制度,让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5) 啥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殿阁大学士;

  (6) 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啥特点?  

  君主专制大大强化;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进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办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办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办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办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办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而得出明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例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强化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进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

  ⑵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⑶理解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⑷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2.情感价值

  ⑴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⑵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式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重难点】

  重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感悟导入】

  当小燕子满天飞的时候,人们表面上陶醉在赵薇的大眼睛里,实际上是沉浸在大清皇帝的龙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体恤下情联系群众。真该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我们不再有这般的福气。于是伪造了些虚拟皇帝,虚拟的幸福。古代的臣民臣妾们真如人们眼前的影视剧那么美好吗?没有。难怪鲁迅要说,翻开整部中国历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几个字。杜甫有诗:"被驱不异犬与鸡"。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有良心的作家还是感到了人毕竟不同于"蝼蚁",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可惜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鸣,对皇权罪恶的批判,反而被越来越多对清官和好皇帝的称扬取代了。

  我们公民社会的确立为啥如此艰难?这与臣民社会的难以割舍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在某些艺术家的眼中,这种社会还是有着其美的。正如鲁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思考与判断: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归纳梳理】

  1.内阁制度的形成

  ⑴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隶属于皇上.

  丞相制度废除的影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也导致从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⑵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为强化皇帝专制。

  设立:永乐帝.

  职权范围: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影响:太监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⑵设立:雍正年间

  ⑶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⑷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3.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⑵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民思想的发展;

  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难点突破】

  1. 怎样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明朝建立以后,为强化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强化皇权,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和原因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开始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可以想象,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放在一个人手中是多么危险!

  但是呢,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原因,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了。

  [例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时,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d

  2. 为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它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庐只称“军机堂”,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政府部门相比,工作起来显然方便多了。速,即办事效率高。按照内阁规则,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经过多重部门,前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旨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也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事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密,是指军机处设在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严禁外官擅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强化,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啥?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啥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⑴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巩固总结】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强化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例]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b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5

  必修1学习辅导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图片说明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本名重八,也名兴宗,字国瑞。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朱元璋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创建内阁 朱元璋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

  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

  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也给予了分解。例如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而且这三个地位平等的机构互不统辖,都单独向中央负责——这就避免了地方官员由大权独揽渐至割据一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可能。

  军队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

  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特务组织锦衣卫。

  休养生息朱元璋的民生政策

  长期战乱后的明初,鉴于人口剧减的社会现实,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从人口多的地区迁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国家还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给移民;为解决流民的无地问题,朱元璋鼓励老百姓开拓荒地,规定凡所开垦荒地,其田均永远为开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税;朱元璋还鼓励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规定凡种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开始征税;诸如此类,通过一系列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朱元璋高度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正常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帮助;税赋方面,不仅农业轻税,商业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对于小摊小贩,则一律免税;大力实行军屯和商屯,所谓军屯,就是军人也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所谓商屯,就是由商人运粮供应军队,而商人以此获得盐等特种货物的经营权——商人从内地运粮去边地路途太远,于是纷纷就在边地雇人种田——军屯和商屯成功地减轻了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

  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如救灾制度:全国各地凡逢遇水旱等灾害,则不但免除当年的税赋,并开仓赈灾;再如济贫制度:设立济养院,凡生活无着落者则收留之并按月发给粮食等;贫穷人家无力埋葬死者的,由政府赞助陵地和丧葬费;年满八十的老人,国家赐给爵位及养老待遇;在立法上多“佑贫抑富”,穷人家卖子女的,官府出钱收买,同时安排富人收之为佃户,并鼓励富户贷米给穷人,国家以免富户杂役的形式来承担利息;粮食涨价时,政府开仓平价卖米以平抑米价,并提前发给各级官员俸米以压米价;外出的饥民回到故乡以后,政府按日发给口粮,国家则办公共工程以安置流离失所之民。

  ——中国网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内阁大堂位于今故宫博物院西南文华殿对面的红墙院内。内阁大堂院内设有汉票签处、满票签处、蒙古堂、满本房、典籍厅、红本库(提本呈皇帝,经批本处朱笔批写于提本面上,就叫红本。)、实录库等机构。

  ★重点阅读

  ◆朱元璋废除丞相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卷59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卷72《职官志》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明朝的内阁

  明内阁的发展:太祖时期(1382年后),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秩不过五品。到成祖时(1403-1424年),“内阁”之名正式确立,与皇帝议国家大事,章疏常直达御前,渐受重用。至宣宗(1426-1435年),为内阁制的第一阶段。宣宗时大学士地位日隆,掌“条旨”(票拟),俨然汉唐宰辅。英宗(1436-1449年)时,为内阁制的第二阶段。英宗开“首辅”专权之始,阁权已超过六部。后来,世宗至神宗初期,为内阁的鼎盛期。威权已超六部,无宰相之名,却有“相权之实”,不过此时阁臣互相争夺首辅之位,间接形成党争,造成政治的不稳定。最后,到神宗后期(约1570年后),内阁权力渐衰。皇帝一面仍以内阁首辅票拟,但同时一面假手宦官居间传递奏章,令宦官渐专权。自此以后,皇帝多信用宦官,内阁根本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明代的内阁乃前朝所未有的组织,但它只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结构,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与一般的中央政府组织有别。

  明代内阁的特点:

  首先,是变动性。明代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缺此少彼成为常事,须视皇帝好恶而定,而大学土员额亦多寡不等。至于内阁权力亦随皇帝宠信的程度而转变。

  其次,是附属性。内阁权力常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且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向各部及地方政府下达命令时,必须通过皇帝谕旨,可见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

  再者,是个别性。内阁大学士虽由皇帝任免,但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助君主。

  明代内阁制度的影响:

  首先,是助长君主专制。内阁首辅虽俨如汉、唐之宰相,但并无节制君权的作用,事无大小都要秉乘皇帝的旨意行事,内阁只是皇帝强化专制独裁的工具而已。

  其次,是助长君主荒政。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对奏章作出票拟,再呈皇帝批红,原意在于使大学士能对政事作出“提议”,但若皇帝无心理政,可以不加细阅,便作批决,阁臣亦无可奈何。因此,内阁的“意见”遂演变成为“决策”,无疑助长助了君主荒政。

  再者,是形成宦官弄权。明中叶以后,皇帝日渐颓废,往往深居内殿,不亲政事,不与大臣相接,而往往把宦官视作心腹,委以重任。

  还有,是演成朋党倾轧。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箝制,内受宦官操纵,阁臣之欲握权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结内监;另一方面则也须倾轧同列之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最后,是导致政风因循。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 

  ◆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廷寄》

  ★课文注释

  ◆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引起朱元璋极大不满。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殿阁大学士

  官名。朱元璋废丞相后,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也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翰林院

  翰林院始创于唐朝。初时主要收集各类文学、医卜、方伎、书画方面的人才,供皇帝游乐消遣。自唐玄宗后,分出翰林学士院,负责为皇帝起草机密诏制,旧翰林院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唐朝之后,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经历过“两高三低” 的变化。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得势,翰林势力大降。宋朝后翰林院结构得到规整,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亦确立下来,权力达到唐以后第一次高峰。辽、西夏、金、元时期,虽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笼络汉族文人,但实权很少,辽朝更是将翰林院、国史院合并。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复唐宋时的地位,达到第二个高峰。永乐朝之后,翰林院被内阁代替,逐步远离政治,成为撰修书史和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机构,但作为养才储望之所,翰林地位清贵,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都从此而出。清朝时,翰林的地位并无变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使翰林院逐渐没落。清朝灭亡后,翰林院不复存在。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honor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延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也称国议,为中国清朝前期的重要决策机构,创立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

  议政王大臣会议初设时,组成成员为八位兼任议政王的贝勒与少数满籍议政大臣。该会议决事项,可不经内阁票拟即可付诸实行。1643年,顺治即位后,该会议再加入汉籍大臣,并将职能扩大为“决定国家重大机密事务”。

  1677年(康熙十六年),康熙以南书房为行政中枢;之后,雍正七年也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直到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该结构正式废除。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解题关键:解读材料,审明题问。

  思路引领: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也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强化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本课评测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强化有何作用?

  解题关键:解答此题时审题至关重要,关键是要从“强化皇权”的角度去分析内阁和军机处所起的作用。

  思路引领:先回忆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做到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再分别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对皇权的强化所起的作用。

  答案提示: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强化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解题关键: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思路引领:解答此题可分三步:首先要从年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体会出“统一是主流”“延绵不断”等结论的正确性。第二步要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两大趋势。最后,要概括指出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6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君主专制

  1、废行省,设三司——中央集权,宰相职权

  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

  三司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有关部门

  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2、废中书省和宰相

  ①明朝一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吗?

  不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省

  ②那么,为啥后来要废除宰相制度呢?

  a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会导致社会。

  b宰相胡惟庸专权

  ③朱元璋是怎么样废除宰相制度的?

  诛杀,裁撤和,不许以后。

  ④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

  1、明太祖设——侍从顾问,很少政务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他是怎么解决的?(答案置于上)

  △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和地位怎样?(答案置于上)

  2、明成祖设——大学士开始参与的决策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权(替皇帝起草批答)

  △特别注意: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的机构。阁臣的升降由决定,职权的大小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取决于的批红。

  由此可见,内阁的出现——(下文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使之达到,同时,也提高了办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重——皇权受到很大

  △权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之上,军国机要由定夺。

  2、康熙帝:设南书房——强化了

  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进而——(下文置于上)

  3、雍正帝: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旨意,、皇帝诏令,军国大事均由一人裁决,进而——

  (下文置于标题“三”之后)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③有利于民族和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容易出现决策,形成和

  ②经济上,阻碍和的发展

  ③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阻碍科技的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

  △随堂练习——《全品》第4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4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强化。《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目“内阁的出现”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过程,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进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上一版本的新教材最后通过把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说明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这本新教材将这部分删掉,但既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而且也方便之后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前后对照,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通过横向对照,阐明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材特点】

  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也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化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影响。

  【过程与办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办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为啥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呢要有目的、有意义。例如:

  1、通过已有知识直接导入。可用表格将从秦到元的制度演变作一归纳总结: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实质

  秦

  汉

  隋唐

  宋

  元

  备注

  君 权

  与

  相 权斗 争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中朝与外朝

  (决策、执行)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君主专制

  中 央与地 方斗争

  郡县制

  郡国制

  削王国势力

  文臣为官(知州),

  通判,

  转运使

  行中书省,

  路、府、州、

  县,宣慰司

  中央集权

  进程

  建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新发展

  通过表格分析,归纳总结从秦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内容,探究其发展趋势,在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且在新课结束时将其补充完整,可做到前后呼应。

  2、利用不同材料设问,增强学习兴趣。如: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啥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明朝的学习。

  或者利用黄宗羲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设问:为啥黄宗羲说明朝没有开明的统治,从朱元璋废宰相开始呢?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新课]

  我认为本节教学可从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啥,为啥,还有啥。

  1、是啥——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啥要废宰相。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简介)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强化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强化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么样的结果?

  结果:①强化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②“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实录》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参考表格: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制约皇权

  对皇权影响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任  免

  侍从咨询为主

  中央一级决策者

  职  责

  皇帝个人信任

  宰相制度赋予

  权力来源

  内阁首辅

  宰相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六部 、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2、为啥——

  a:明清统治者为啥要采取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 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控制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控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控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当正常手段无法再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极端措施。

  b:探讨君主专制的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提供材料:

  ①“……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也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②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汝主,立法diy,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件碑刻反映,苏州“常、昭二县绸布各铺张恒运、孙恒茂等呈称:窃绸布店铺,凡遇万寿圣诞、上宪按临,经胥乘机滋扰,任意借用。不能如数,则受□灾之累。付后求领,也多守候。用过绸布,日晒雨淋,几同旧物。再遭差承刁蹬,或被短少,或有被损,铺民焉敢造追求价。”            ——《禁革绸布店铺当官碑》

  (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④经济发展)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消极——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申)

  ④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3、还有啥——连接整个单元知识,对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本课小结】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总结由秦到清的变化,前后呼应。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单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总结。同时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抓紧机遇迎头赶上。21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任务很艰巨。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8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文自习】

  【思维能力提高】

  1、 啥是内阁?内阁的职能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

  2、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3、 清朝前期是怎么样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它形成的原因是啥?

  【课堂巩固训练】

  1、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

  2、“票拟”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政府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始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宣宗     d.康熙帝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关于“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巨大变革

  b.有利于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利来强化中央集权

  d.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6、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7、明初强化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8、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9、《大明律》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这充分体现了:

  a.封建法规的尊严     b.法制意识的强化     c.君主专制意志     d.地主阶级的利益

  10、“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强化中央集权     c.强化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11、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12、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课堂自我小结】

  1、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后巩固拓展】

  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么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你是一个皇帝,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威胁你权力的丞相呢?你该怎样处理地方上的一些事务呢?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9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办法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办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办法。

  2.教师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1.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与自己制作的课件。

  教学办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①同学们谁能背出中国历代王朝的名称顺序?②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统一的王朝明、清是怎么样建立的?

  引入: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大大强化。

  【自主学习】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啥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2.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啥措施?后来形成了啥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么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啥影响?

  【知识梳理】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废除宰相制度

  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2.过程:明太祖因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二)创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

  2.过程: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有利于皇权的集中;雍正帝设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认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为何不许立丞相?

  (2)你认为应怎么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胡惟庸谋反案。

  (2)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探索攻关二:认识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一 据史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32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上海xx年高考卷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也置文华殿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编、检、讲读之官,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出现源于啥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殿阁大学士职权演变的过程。

  〖参考答案〗(1)源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决的办法是设置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2)过程:明太祖时备皇帝顾问;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但不能专制诸司;世宗后,权高于六部。

  附: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探索攻关三: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材料一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至嘉靖以后,严嵩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十《乞休第十一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并简要评述之。

  (2)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丞相制度建立于秦,到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皇帝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明代的首辅即使是变相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这种观点不对。严嵩、张居正等专权是倚仗皇帝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也就没有他们的专权。这说明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探索攻关四: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啥不同?

  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定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民主的象征,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探索攻关五:认识军机处

  材料一 国初diy,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一个啥性质的机构?它与皇权的关系怎样?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指的是哪一机构?它是它是一个啥性质的机构?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是啥?简要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1)机构:清初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关系: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使皇权受到制约。

  (2)机构:军机处;性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区别: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影响: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强化,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强化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例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例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进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进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智能训练】

  1.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国家都进行了强化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如东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阳王”,他们都使中、法两国进入到封建的鼎盛时代。但改革却在中国和欧洲产生了不同影响。这是为啥?通过网络或有关论著,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启示: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教学后记】

  1.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时已经接触过“内阁”“军机处”等概念,也知道这些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阶段。但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后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

  2.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补充或扩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

  3.由于各班授课学生素质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4.由于平时只顾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还显得不太够。对新课标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时感觉也有点无从下手,因此恳请同行多指导。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10

  【课标点击】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_______”。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进一步强化。④但是呢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  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

  (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强化了君权。

  2.设置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核心突破】

  1.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啥?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么样解决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的,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化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①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②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预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 万历年间(1573-1620),中国的明朝政府实行的内阁制度,首辅张居正当权,位极人臣,权压众臣。几十年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起了内阁制度,试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内阁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②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①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利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明朝的内阁实际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②英国革命后的建立的内阁是法律规定的最高机构,其权利来源于法律而不是来源于英国国王,内阁对首相及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作用:①明朝的内阁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促使资产阶级政权的完善,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英国在为近现上的一大强国。

  4.军机处职责特点和影响是啥?

  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特点:勤、密、速。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响: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呢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啥他们就做啥,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啥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强化,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西汉、唐朝、明朝时期是怎么样一步步解决的?

  提示: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强化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本题试从历史纵的角度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进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明朝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进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案例导析】

  1.明太祖决定改革政治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强化中央集权      b.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c.废除宰相制度      d.协助处理繁多的政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改革者的阶级实质分析问题,可以得出答案选b。

  [思维点悟]

  1.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明太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其行为最本质的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2.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南书房的设置      b.军机处的设置

  c.丞相的废除          d.内阁的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相继取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制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故答案选b。

  [思维点悟]

  2.创设一个新的知识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再认再现并理解历史知识。审清题干中限制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是解决好本题的关键。

  3.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点同样是考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皇权的强化走向了极端。说明这种制度依靠正常的运行已经不能维护其利益,而要依靠极端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故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这种制度走向没落的表现,故选b项。

  [思维点悟]

  3.把握好中国历史的阶段性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时期。这种阶段特点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顽强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4.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思维点悟]

  c 此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不断强化,秦朝设立丞相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来因为相权逐渐增大,威胁到了皇权。历代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啥他们就做啥,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啥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实战练兵】

  1.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 明初在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丞相的废除                b.皇权的强化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的废除

  3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4.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

  a明宣宗时     b.明英宗时    c.顺治时期    d.康熙时期

  5.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实质就是宰相。因为内阁首辅(    )

  a.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对很多问题能直接决策

  c.掌握着最高的行政权力   d.在文武百官中地位最高

  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 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 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9.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a.设参知政事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10.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2. 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是(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3.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 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5. 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1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1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8.“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 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陶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啥?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啥样的变化?

  (3)指出军机处最初的名称、设置的时间、所在的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4)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1.c 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2. a本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进而提高了六部的权力地位。

  3.b 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这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4.b 主要考查对内阁形成发展演变的掌握能力。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

  5.c内阁是皇帝顾问的机构,既无决策权也无行政权,更无法制约皇权,只是在文武官员中地位较高罢了。

  6.d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7.d从材料中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设置军机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 c 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9.d自秦至清,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最高峰在清朝时。a项为北宋,b项为元朝,c项为明朝。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强化。

  10.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11.a从明太祖与大臣的对话中,惟独万钢得到赏识,主要是因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个人的成就为主,没有从皇帝强化君主统治角度出发,而万钢的言论强调了天下人都应服从君主的专制统治。

  12. c  a符合秦代,b符合宋代,d符合清代,c项材料中涉及了内阁和票拟,符合明代。

  13.b  对于组合类选择题,最简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4.a结合军机处的职能考虑并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说明”。军机处虽然 “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

  15.d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明朝时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强化君权。

  16.b 此题为文字材料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罢丞相”进行判断。

  17.c

  18. d 西方的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设立的,而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作为决策机构或执行机构出现的而始终是皇帝的顾问。

  19.①原因:为了处理西北兵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变化:由当初单纯处理西北军事事务的临时性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各中央机构之上,受皇帝直接控制的常设备皇帝顾问的中央决策机构。③最初名称:军需房(或军数据中心)。设置时间:雍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条件: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④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发展成一个常设决策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事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提示: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全面说明,读懂材料并紧靠材料回答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11

  一、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办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办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例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等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啥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啥措施?后来形成了啥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么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啥影响?(让学生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给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讲授新课]

  思考:明清两朝为啥都要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

  在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权),权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你认为应怎么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同时请同学联系p17“历史纵横”)

  讲解:这里讲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当时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为后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啥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这实际上是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我们已经说了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啥后果?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内阁制的创立。

  (打出表格)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通过学思之窗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使学生更好理解内阁制)

  p18【学思之窗】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同时给出一段史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由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虽然明朝强化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角色扮演,由教师当一回皇太极,向学生简介当政时的一些情况。我(皇太极)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呢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啥实权。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但是呢,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做的决定。接下去由学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学们简介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

  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简介军机处(利用插图及p19资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担心机密泄露为由,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三年后更名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也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为啥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讲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呢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啥他们就做啥,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啥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强化,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啥影响?

  同时打出材料: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呢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引导: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当时的西方发生了啥大事啊?出现了一种啥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呢?)

  总结: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进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本课小结]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强化,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强化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例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例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进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进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巩固练习]

  1.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2.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c]

  a.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b.内阁的设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机构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挥司

  4.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a]

  a.设南书房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5、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d]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b]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神宗时

  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b]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b]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9.阅读下列材料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材料中所说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哪一机构?其设立的实质是啥?试说明原因。

  军机处;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原因: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10.明朝既然废除了丞相,为啥也设立内阁?明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权?为啥?

  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是吸取元朝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后也设殿阁大学士,是由于政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而且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虽然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但他的批复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所以,内阁的设立并未危及皇权。

  [本课评测]

  1.明太祖为啥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啥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延伸]

  撰写小论文,谈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文内容: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与同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对比。

  附学习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青网史海泛舟: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七、教学反思

  1、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补充或扩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

  2、由于各班授课学生素质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3、教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是呢我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因此,因材施教还并未落到实处。

  4、由于平时只顾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还显得不太够。

  5、对新课标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时感觉也有点无从下手,因此,肯请同行多指导。

  八、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篇12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见教参

  过程与办法:

  开展讨论、辩论,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影响 

  导入新课: 以胡惟庸案、和珅(曾任军机大臣)导入。

  讲授新课: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自阅课本,考虑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啥?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由于政务繁多,明太祖采取了啥措施?后来形成了啥制度?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进行下一问题的学习。

  2、 内阁的出现:

  明代内阁出现的原因是啥?其演变过程怎样?其性质和影响各是啥?

  (由学生梳理课本后,完成下表的填写。)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性质

  影响

  明太祖时期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地位逐渐上升

  明宣宗以后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核心突破:

  1、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明代的首辅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 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从性质、产生、权力、地位四方面比较)

  明朝的内阁是封建性质的,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首辅由皇帝任命,其权力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皇帝随时可以撤换。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由议会选举产生,首相拥有行政大权,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阁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

  教师点出: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2)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 属中央部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处的设立:

  自阅课本,思考军机处设立的背景、职能、影响各是啥?

  教师点出:

  军机处设立的意义:(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思考: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啥影响?与此相反,西方国家的状况怎样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西方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开始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进而使中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小结:

  1.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啥?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2、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强化,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强化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3、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由学生完成)

  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

  a.军机处的设置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严酷的文字狱

  2、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 )

  a.皇权日益强化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6、“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适应军事需要    b.强化中央集权    c.强化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7、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8、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二、材料解析题

  9、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你认为,应该怎么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10.阅读下列材料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材料中所说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哪一机构?其设立的实质是啥?试说明原因。

  军机处;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原因: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推荐站内搜索:山东公务员分数线、50字日记、考公务员的要求和条件、福建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寒假日记、味道作文、四级报名入口官网网址、山西专升本成绩查询、挂职学习心得体会教师资格证下半年考试时间、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959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