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12篇)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读题。
师;月光多美啊,再读读。你想到了啥?
生:一位慈祥的妈妈抱着她的小孩,唱歌谣、猜谜语。
师: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读,看看你能感受到啥?生读书。
指名读。
生:读“月儿弯弯—”。
师:歌谣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有喜欢这种歌谣的吗?
生:我感觉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凰代表吉祥。
师;凤凰是传说中吉祥的象征,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生:读“月亮出来—”
师:这种歌谣是讲了他们的生活。妈妈还有三首童谣。你喜欢哪首。
生:“小老鼠—”,告诉我们不能偷东西。
生:“毛娃—”,我觉得毛娃很可爱,很有童趣。
生:把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的形象跃然纸上。
师读。你听。
生:很押韵。
师:怎么读出它的韵味呢?
生读。师轻轻击掌。再指名读。
生:读“小红孩—”这首歌不仅押韵,而且有童趣。
师;用南京话来说说这种童谣。生读。
师;这就是乡音乡韵,特有味。现在你对歌谣/童谣有啥新的认识。
生:押韵/有趣/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小动物,幽默丰富。
师:怪不得有位作家说,童谣是小孩们的。你们的认识与孙友田的认识是一样的,一起读。
(明快/风趣/幽默)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听童谣。
生:让我想起了《二泉映月》,好像山泉----
生: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优美动人。
生:像黄鹂的歌声催我入睡。
生:像为我们唱催眠曲,很美妙。
师;我们的感受都丰富,像小诗人。谁来读一读。(出示:她用甜甜------)
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们想像一下,当时的我怎么听妈妈唱。
生:想象到我依在妈妈怀里,很陶醉。
生:我趴在妈妈腿上,摇着头在听,很动人。
师;把这些美妙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这儿为啥用“芳香的音韵”?好词语要好好地品。
生:像花儿一样美。
生:妈妈的歌谣实在是太美了,超载了嗅觉与听觉,感觉到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就是孙友田感受到的“芳香”的音韵。妈妈不识字啊,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静下心来读一读。用笔圈圈画画是个好的办法。
生:读“妈妈天资聪颖—”。
师:你读的这句话里有两个“长”字,一个是“生长”另一个呢?
生:流传。
生:孕育。
师;黄河是我们的妈妈河,孕育了许多歌谣。滋养了一代也一代人。引读“妈妈用歌谣把—”她真是我的(指题目,齐读)还用啥启蒙了我?
生:神话、谜语。
师;妈妈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妈妈说得那么投入。(出示:此时明月已经中天--)
师:见过玉石雕像吗?你想到啥词语?为啥妈妈就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课文为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如今他已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妈妈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
推荐:孙友田的《妈妈》/原文的省略部分。
师;当孙友田看到这轮明月,会想到啥?出示句式: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想起……拿出笔来写一写。
师:把你写的内容,深情地读出来。
生交流。
师;是啊,看到那些明月,我们就会想到妈妈,想起那些歌谣。感谢《月光启蒙》,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民谣。
引读。搜集民歌民谣,相信也会在你们心中播下种子。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2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妈妈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妈妈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妈妈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妈妈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妈妈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想说点啥?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妈妈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妈妈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妈妈还是小孩。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么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啥?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小孩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小孩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啥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啥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啥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小孩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啥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妈妈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啥?
生:妈妈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妈妈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妈妈对小孩的爱意。作为小孩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妈妈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啥像三月的和风。
生:妈妈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也是怎么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啥像小溪的流水?
生:妈妈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妈妈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啥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啥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妈妈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妈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妈妈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妈妈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妈妈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啥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妈妈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妈妈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小孩,听着妈妈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啥?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啥?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啥?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家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家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妈妈的口也传给了我。
引读—“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妈妈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妈妈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妈妈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妈妈怎样?
生:妈妈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妈妈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妈妈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妈妈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妈妈讲的故事里。妈妈也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妈妈是怎么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啥?
生:妈妈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妈妈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妈妈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啥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妈妈,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妈妈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妈妈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妈妈说啥?
生:妈妈,我要感谢您。
生;妈妈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妈妈。
生:妈妈,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简介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妈妈》,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妈妈
妈妈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啥,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妈妈的满头白发,如同家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妈妈怎样了?
生:妈妈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妈妈,心里会是怎么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啥?
生:我十分感激妈妈。
生:妈妈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妈妈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啥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妈妈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妈妈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妈妈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妈妈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妈妈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妈妈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妈妈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妈妈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啥帮助?你想对她说些啥?请你写一写,妈妈,我想对你说:
生:妈妈,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妈妈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妈妈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妈妈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3
作者:孙友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0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孙友田
阅读提示:
童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难忘的,今天我们和孙友田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倾听他的妈妈甜美地吟唱,那明快、流畅而也富含想象的民歌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民间文学的无穷魅力。在月光下,妈妈不仅给我唱好听的民歌,还给我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也是怎么样引领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呢?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孩眼里最美的时辰。妈妈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这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余韵。
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妈妈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爸爸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者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妈妈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朗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妈妈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也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猫咪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妈妈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啥呀?”
我问:“朝哪里猜的?”
妈妈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妈妈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妈妈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阅读思考:1.用钢笔描红.临写。笆 辰 澡 搂 凤
2.联系上下文,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1)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啥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4.摘抄文中的民歌童谣?再收集几首故乡的童谣读给同学们听听。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海口市秀英区西秀中心小学。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月光启蒙》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亲情依依”,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月光启蒙》的作者是著名煤矿诗人孙友田,原题是《月光妈妈》。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孩提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妈妈给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是妈妈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宝库,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全文洋溢着对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
文章语言纯朴优美、感情真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深受学生喜爱。这篇文章课文插图精美,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妈妈的深深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妈妈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中主要以品读感悟法为主要教法,穿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重点词推敲的办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涌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作为辅助教法,运用农远教学资源中的图片和音频文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本地民谣,童谣,作为知识拓展,使学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办法,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读、合作读、赛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书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利用农远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流利,读准确;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下面主要简介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一)、提纲挈领,理清文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月光下,妈妈是怎么样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进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理清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奠基。另外让学生板书,可以锻炼学生能力,体现学生主体。】
(二)、感悟启蒙,体会情感
“唱歌谣”部分
1、质朴的歌谣,甜美的歌声——感悟妈妈带给“我”的美好向往。
(1)、请同学们把课文里的歌谣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从中感受到了啥。
①生自由读。课件出示两首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②学生交流,谈从歌谣中感受到了啥。
③感情朗读,重点指导读出歌谣的韵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感受歌谣的内涵及意蕴美】
2、过渡:同学们读得好听,妈妈唱得更好听。课件播放农远资源下载的音频文件(妈妈清唱歌谣)
①同学们闭目倾听,想象——仿佛听到了啥,看到了啥?
②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导理解并读好“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句话。【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沉浸在妈妈甜美的声音中,自然而然展开灵动想象,进入文本营造的美好意境。】
(在这个步骤上,农远资源确实帮了大忙。怎样让学生感受妈妈声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般甜美,犹如花香四溢,若是光靠语言——很难。当时就上共享素材库找到这段音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妈妈天籁般的哼唱,让学生无比陶醉,这下,连“芳香的音韵”这个看起来搭配不当的词组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学生读书的声音也变得无比甜美,动听。)
3、妈妈不识字,却是怎样熟记这么动听的歌谣?
①指名学生谈,相机解释“莲花落”。
②指导理解“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里的两个“长”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虽然土地贫瘠,部长五谷,但是呢依然孕育着一代也一代的炎黄子孙。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给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他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设计意图:唤起情感,渗透民族主义教育。】
“讲故事”部分
过渡:妈妈不但会唱甜美的歌谣,还会讲故事,讲啥故事呢?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
1、神奇的故事,圣洁的形象——感怀妈妈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1)朗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重点引导了解“……”和理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妈妈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句话。体会妈妈对“我”的爱及“我”对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感情朗读。
“唱童谣”部分
风趣的童谣,轻松的气氛——感谢妈妈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指名读,正音。
(2)师生小结童谣特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童谣。
(3)朗读展示。看谁能读出“风趣幽默”来。
(4)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歌民谣。
原滋原味的本地方言民谣使教室里爆发阵阵欢笑,气氛轻松欢快。我告诉学生,至少这种民间文化艺术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希望他们把这种欢乐传承下去。【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本身就喜欢童谣,那就让他们尽情读。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在读中理解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
“猜谜语”部分
好玩的谜语,爱意的嗔骂。——感激妈妈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1)学生同桌分角色读。说说你有啥感受。
(2)展示朗读。
(三)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过渡:如今,孙友田已成为一个有名的作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妈妈月光下的启蒙。请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作者啥样的情感?
(1)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感悟作者对妈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师引读: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妈妈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设计意图: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强化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3)感情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这位平凡而了不起的妈妈敬佩之情,读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妈妈其实已身患重病……课件出示:
妈妈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啥,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妈妈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小练笔: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
想起……
2、学生交流练笔,深情诵读。
【设计意图:我在朗诵这段文字时进行了比较细腻的处理,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尽可能配合这句话的感情基调,创设出一个特殊的情境。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用老师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
唱歌谣
17、月光启蒙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展现了清楚的教学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板书我让学生自己归纳内容并完成板书,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
这堂课从一开始,我就参考了远教资源的教案设计。观看了“名师教学”视频。然后结合各方面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编写。在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别人的课件,做了一些修改,变成自己的。同时采用了资源库的音频文件(妈妈清唱歌谣部分),这个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有用。虽然我的教学课件略显单薄,但是呢我认为自己把远教资源用在点上了,事实上,这堂课确实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小孩们也喜欢,学习效果很好。远教资源为农村教育的飞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希望成为一个善于利用远教资源,让农村小孩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老师。
以上是本人利用“农远”教育资源教学《月光启蒙》的一些设想,恳请大家指教。谢谢!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2
真水无香——有感于刘艳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作者:莲落无忧
这次是我第二次听到刘艳老师的语文课。她也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她的课,顿时感到犹如清风拂面,感觉她的课实在有点与众不同。不同在哪里?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她是那么随和,你瞧,她倾听学生发言时那专注的模样:弯腰、侧头、凝神……满脸写满了真诚与信任,完全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看得出,这种真诚与信任,完全出于她的内心。以至于,她看上去是那么的年轻,怎么也想象不到她已满32岁了。童心使她变得更年轻了。
与我听到的其他一些公开课相比,刘老师的课没有啥花架子,听不到那种浮躁的喧哗声,她的课显得朴实而有思想。
一、重视了情感的渲染:
课堂中,妈妈那美妙的歌声一次也一次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以母爱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学生沉浸于其中,默默中受到感染,为妈妈对子女的爱所感动,感受到了妈妈的的慈祥与和蔼。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情感真了,感悟深了!
二、重视了朗读的训练:
第一范文应该姓“语”,第一范文应该书声朗朗。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
三、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刘老师的课堂更注重了向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课堂上,刘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气氛也比较热烈,但那绝不是一种“蛙鸣式”的浮躁,绝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而搞的“教学作秀”,而是努力地追求一种真实。然而,就在这朴实之间,却充满了思想和灵性,我分明是看到了,感觉到了。
在师生滔滔不绝,不时闪现智慧火花的过程中,我的脑中突然冒出“真水无香”一词。老子说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庄子也曾经讲过牙人辨猪的故事。最好最真的东西,总在看来最平常的事物之中。“真水无香”一如《月光启蒙》,如诗如歌;一如刘老师,清丽脱俗,毫不张扬;一如她的教学,质朴存真!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42
重备《月光启蒙》的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定制ifanwen.com】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妈妈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妈妈的深深感激,进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啥意思吗?
过渡:妈妈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啥?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季,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呢?那还等啥,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妈妈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啥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妈妈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啥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啥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妈妈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故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妈妈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妈妈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也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妈妈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也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妈妈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妈妈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啥把妈妈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妈妈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妈妈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妈妈回过神来,她也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妈妈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妈妈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妈妈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妈妈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啥呢?
如果没有妈妈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2、播放歌谣:月光下,妈妈歌谣声声,像一粒粒种子撒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童年夏夜依偎在妈妈怀里的情景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8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采撷
“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妈妈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的方式,不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还让我有了诗人的情怀,启迪了我的想象,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沉浸在马老师的课堂中,享受着母爱的甘甜雨露,忽然间我发现马建明老师的“启蒙”与孙友田妈妈的启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用自己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一、让问题触动小孩的心灵
【实录】
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却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知道吗?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按理说不识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呢?你们是否与我有同感?
生:(点头默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读懂这个问题。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就让我们在一起的读书中去思考、去解决,好吗?但是呢今天的读书我要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读出语言的韵味;二是要读出作家的内心世界;第三还要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
生:感觉。
师:对,还要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会读书。把书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轻声读,看看能不能先告诉我“为啥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呢?
(生自由读书)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也给了我一个快乐,就是刚才你们读书是那么投入,那么动情。多美呀!这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你来说。
生:(朗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师:读课文读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吗?
生:打开文学的宝库。
师:也就是让我喜爱上了……
生:文学。
师: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启蒙了我的文学。还有吗?
生: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师:还给我带来了诗情,让我拥有一个诗人的——
生:情怀。
师:让我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作家!对我还有哪些影响?谁来补充。
生:让我这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赏析】
一节课我们到底要给学生啥?要达成啥样的目标?往往可以通过师生所提的问题看出来,“按理说不识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呢?”学生的诸多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的目标都在教师巧妙而精心预设的问题中得到有效整合与提升。由于学生与教师的认知水平不在一个纬度上,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只停留在学生简单的认知层面上。从马老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提问,还是下面的默读、想象和写话等,马老师都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办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牵”的艺术——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课堂上学生沿着教师精心预设方向不断地向文本的深处“潜游”。
二、让文本贴近小孩的生活
【实录】
师:你看,他的故乡是啥样的,书上有一句话,不知你发现没有发现?你说——
生: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师:对!我们日子清苦,住住不起瓦房?
生:住不起!
师:住住不起楼房?
生:(笑着)住不起!
师:那就干脆连想也不要想了?真得就不想了?
(生各抒已见)
师:(追问)请大家独立思考一下,从哪看出想的?
生:(读)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我一直是在妈妈的歌谣当中对生活充满了啥?也就是说妈妈对生活充满了啥?你说——
生:热爱。
……
师:妈妈对生活的向往是没有止境的,你看先盖瓦屋,再盖楼房,东楼西楼盖上还不行,还要盖南楼遮太阳,我说盖完南楼还不行,还要盖——(手势)
生:摩天大厦。
师:还要奔小康,对不对?
生:对。
师:还要建设新农村,多么美好,这都是妈妈通过歌谣传递给我的,好了,我真的很激动,真的很幸福。
【赏析】
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怎样体现?首先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被教师解读得有多深刻,课堂就有多精彩!“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表现在哪里呢?课堂上马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出了歌谣的韵味,还读出了歌谣内在所表达的情感——“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是歌谣,就要“读出歌谣唱的是啥?读出唱出了啥?传递给我们的是啥?”而反思我们的很多课堂是很难读到这个层面上的,更多时候我们是停留在把歌谣读动听,读优美,让我爱上了文学这个层面。根本打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也怎能有独特的感受?空洞的、泛泛而谈的解读只能让学生在文本的表层面不断地徘徊。生活离课堂并不遥远,所以课堂上教师是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场景”——文本,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的。
三、让心灵在阅读中豁然开朗
【实录】
师:你读了这些童谣,你有啥感受?我看你一边读一边也笑了,为啥笑了?你先说。
生1:非常有趣。
生2:很幽默讽趣。
师:也幽默也讽趣,可是我们还没有把这种味道读来,我想请同学把书停放在桌上,我们一边拍着手一边来唱着童谣,好不好!找一找童谣幽默讽趣的感觉。(师起头,学生拍手唱童谣,学生那投入的劲头,已经完全融入到歌谣的意境中。)
师:幽默吗?这样幽默讽趣的童谣,让我怎样?
生:这些童谣让我认识了小猫、小狗和小老鼠。
师:让我亲近了这些可爱的动物,还有啥?快说——
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享受。
师:心灵的享受,你看还是那句话,那时我们日子清苦,唱着这样的童谣,苦吗?
生:不苦。
师:苦尽甘来,快乐着,享受着!的的确确这样的童谣让我有了诗情,让我有了童真,让我有了想象,让我有了快乐,也让我产生了无数次的创作的灵感。
【赏析】
“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求学生要潜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家进行对话,因为对学生没有提升的阅读,无论形式再多,花样再多,都是虚假的,华而不实的阅读就是最糟糕的阅读。从马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出半点的虚假,拍手唱童谣是儿童的天性,而马老师正是通过小孩们最喜欢方式让他们找到了童谣幽默讽趣的感觉,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亲近了那些可爱的动物,获得了心灵的享受……“快乐着,享受着!”有了这样的心灵体验,学生能不为语文感动?能不为生活感动吗?学生置身在这样的课堂中,混沌的童心能不豁然开朗吗?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6
听马建明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3月2日下午在墟沟小学阶梯教室听了马建明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马老师精心地教学设计、朴实独到的教学理念在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听完课后,不由为马老师的水平所折服。
马老师从课中一个生字“蒙”入手,再根据学生组的词“启蒙”切入:谁是你的启蒙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么样地印象?马老师教学点地切入不露丝毫痕迹,显得大方、机巧。马老师在指导学生文本过程中不刻意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训练,而是通过自己巧妙地教学设计,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对学生在初读课文遇到地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大胆地猜测它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地理解水平。对于学生读书时会产生地不同问题,马老师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而是总结巧妙地提高问题的办法,授学生以“渔”。对课文难点:“妈妈的歌谣与我的想象之间究竟有啥样地联系?”这一问题,他巧妙地安排学生仿照自己说话:在皎洁地月光下,妈妈给我讲着动听地故事。听着听着,我仿佛跟随故事来到了寒冷地月宫中,去陪伴那寂莫的嫦娥.......学生模仿老师说话地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过程。当学习完课文之后,马老师也安排了拓展阅读版块,阅读妈妈老年后的生活片段与“我”看望他时的情景。教学立意很快上升到了母爱这一主题,挖掘了文本的深层含义。马老师安排的练习也很有新意,写诗。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没有写完地诗(表现母爱主题的),与课文阅读、拓展阅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一,超时严重。这是公开教学中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为啥在我们地日常工作得大忌变成了公开教学的常见现象,我看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是借班上课,需要与学生有一个熟悉、了解地过程,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大家可以理解。但除此以外,还超时几十分钟(两节),是不是地阅读中存在着梳理过细,该粗线条没有粗线条的地方呢?二、文本的教学立意为母爱,歌颂伟大的母爱,这个主题很好。但对文中充满着浓郁地乡土气息这一文本特点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次教学中的一个遗憾呢?三、课间没有休息,学生上得非常疲劳。第二节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注意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是引领、组织、鼓励地角色,但只有几位学生与教师反复“交流”,细看有独角戏的意味。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妈妈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啥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怎样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爸爸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妈妈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么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妈妈是怎么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妈妈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妈妈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故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妈妈为啥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也是怎么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9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妈妈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妈妈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母亲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啥?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啥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母亲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母亲唱起歌谣时,他觉得母亲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母亲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母亲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母亲的怀里,伴着母亲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孩眼里最美的时辰。妈妈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么样的妈妈?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妈妈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妈妈一天忙了些啥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妈妈,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小孩唱着一首也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啥?(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故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母亲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也高也大的房子。母亲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妈妈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啥?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妈妈的歌谣中。你们听,妈妈的童谣也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啥?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妈妈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啥?
(1)你知道妈妈还会给我讲啥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妈妈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妈妈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妈妈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啥?
9、妈妈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妈妈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妈妈的身边,却发现……(出示:妈妈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啥,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妈妈,作者也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也荡起妈妈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妈妈。(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母亲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也伟大的妈妈!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啥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妈妈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妈妈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简介课外写妈妈的文章。(出示)
3、妈妈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小孩成长的快乐。每个小孩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母亲。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妈妈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不识字
妈妈 老师
聪颖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2
一、教材解读:
本文一是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妈妈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妈妈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妈妈。文中作者说”“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也许妈妈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小孩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妈妈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妈妈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啥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爸爸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妈妈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么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妈妈是怎么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妈妈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妈妈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故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妈妈为啥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也是怎么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妈妈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啥?或是想说点啥?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妈妈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妈妈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啥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孩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妈妈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妈妈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妈妈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啥美?2)体会到啥美?(嗓音甜甜,深情的。)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5)为啥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啥?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啥/读出来。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9)引读:“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小孩,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啥?齐读:妈妈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啥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啥?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妈妈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妈妈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啥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妈妈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妈妈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妈妈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妈妈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妈妈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故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进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妈妈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啥,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妈妈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啥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妈妈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妈妈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推荐站内搜索:石家庄自学考试、重庆专升本院校、寒假日记大全300字二年级日记大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准考证打印关于爱的日志、人事考试成绩查询、监理工程师考试时间安排表2021、主持人演讲稿、河南省特岗教师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