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孩做教育的主人
-------------浅谈学习新《纲要》后的认识
学习完新《纲要》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教育理念的变化。旧《纲要》是注重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主体;新《纲要》是注重教师的导,以小孩为主体。真正的从小孩的角度出发,让小孩的创造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就需要自身的提高和探索。可以说新《纲要》的实施,是婴儿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飞跃!对幼教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新的挑战。
通过对新《纲要》的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纲要》总则的四、五条中都反映了“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让小孩做教育的主人”的观点。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同时也是很单纯的。准确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特点,进而正确的认识婴儿,这是婴儿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深刻的理解他们,才能有效的教育好他们。通过一年的小班教学,我发现一般小孩都有好动、好奇、好说和喜欢模仿等特点。作为我们就应该保护小孩们的这些天性,利用他们这一特点,让婴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而达到教育目的。比如:有一次我拿出来两张不同的信纸放在桌子上,然后自己坐在一边。立刻,就有许多小孩围了上来。他们有摸的、有说的、有的还拿起来看看,请听听他们的对话吧:“快看,这张纸上有花,这张纸上没有。” “这都是写信用的纸。”“这张大,这张小。”“哈哈,你们闻闻这张还有香味儿呢,这张就(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没有。”“我姐姐告诉过我,这张是大人用的,这张是孩子用的。”“这张纸软,这张纸硬。”……小孩们通过多种感官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对这两张纸进行讨论。说出了信纸的简单用途及分类。而老师所要做的是纠正小孩的用词不当,帮助婴儿总结一下他们的探究结果就行了。这样看来,婴儿是可以以自身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进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育效果。
倾听婴儿的讲话,让婴儿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看起来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用这种探究式教育来代替以往的告诉式、灌输式教育,充分发挥了婴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小孩真正做了教
育的主人!但是呢要想让婴儿自己去探究,就必须充实他们的大脑经验,也就是丰富他们的环境范围。婴儿的知识能力是由经验而来的。环境越广泛,知识就越多,能力也就越强。在新《纲要》中曾多次提出给小孩创设适宜他们发展的环境,而这种适宜婴儿发展的环境究竟在哪里呢?当大自然渐渐被高墙、铁栏、紧锁的教室所代替的时候,卢梭便开始大声疾呼:“让小孩回到大自然吧!”
小孩一旦走进自然界,便完全恢复了自己的天性。再那里无拘无束,从那里他们会知道,松树是会冒油的;小草是会变黄的;树叶会掉下来的;泥土是可以垒城堡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自然界中的律动,用自己的身体来倾听自然界中的声音。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小孩们去看农民伯伯收秋。小孩们各个兴高采烈,他们会用棒皮当成翅膀,在田地里尽情飞舞;他们会指着粘有露珠的棒穗问我:“老师快看,他身上为啥有这么多的水珠呢?”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国胜也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在那里,他们懂得了珍惜粮食,懂得了疼爱父母,认识了马、拖拉机、大汽车,知道了蚱蜢是坏东西……回来后,他们自己动手画了大大的玉米,用棒皮给小熊安上了翅膀……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教育是最真实的、最本土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让小孩做教育的主人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一、限制小孩
1、行为的限制
由于婴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对啥都产生好奇,都想
去亲身实践一下,都想自己去摸一摸、碰一碰、试一试、尝一尝、问一问,对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效果,喜欢营造一个安静的气氛,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小孩的学习和发展。便在小孩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限制小孩的行为。就拿最简单的上课发言来说,时常当小孩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气氛中时,往往是边说边举手,或者屁股离凳子老高,边举手边叫着:“老师,叫我,叫我!”更有甚者,干脆直接跑到老师跟前,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为了稳住常规,一味的强调坐好、举手、闭嘴,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回答问题。这样做不仅限制了老师和更多小孩的交流机会,还淡化了课堂气氛,最主要的是忽视了小孩好动的天性。天长日久会扼杀了小孩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教师在行为上对小孩的限制,使小孩无法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使老师无法获得小孩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无法得到小孩最原始的信息反馈,也就失去了很多对小孩随机教育的契机。
2、思维的限制
有些教师认为小孩的学习就是应该静静的听,忽视了婴儿自主探究和自己学习的特性。对婴儿实行思维“垄断”。例如:户外活动时,教师正在组织小孩们玩游戏,一架飞机从上空飞过。小孩们便停下游戏抬头去看飞机。有的边看边叫,有的边拍手边跳,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致使当前游戏无法进行。然而,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期游戏内容,不顾小孩的兴趣转移,强迫小孩重新投入到游戏中。或者有些
教师爱说:“不许说话,好好听我说。”“照我的做,和我学。”“记住了。”“不对。”等话,使小孩们按老师禁锢的模式模拟学习,来限制他们思维的扩展。这些都无形中抹煞了小孩们活泼、好奇的天性。3、教学计划的限制
我们的备课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婴儿的思维灵活,跳越性比较大,不拘于教师的拟定计划范围之内,万一遇上意外,教师便千方百计的让婴儿向已定计划走。婴儿源自其经验的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视制止,为计划“让路”。例如:教师要通过一辆有两种颜色的汽车教婴儿认识颜色,而婴儿却讲起了回家路上看到的汽车。教师则让婴儿停止思路,来和他认识颜色。把学习限制于计划之内,却对这种来自婴儿生活事件的计划之外的学习相对忽视,这就使教育脱离了婴儿亲身体验,也使婴儿远离了自己的世界。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项目教学法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孩的谈话和平时的观察中寻找兴趣点,从中选择适合婴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既符合了婴儿的身心发展,也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需要,进而使他们得到各种发展。
4、环境的限制
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一个关于环境话题的讨论,目的就是想还给小孩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小孩在这种环境中自我创设、自我欣赏、自我启迪、自我发展。可是实际中我们往往在主观和客观上给自己找一些理由,变相的在环境创设中限制了小孩的自主性。比如:“把你的贴在这。”“你画片叶子,你画个小人。”“你把它涂成红色。”……类似的话便在我们的美术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让小孩做教育的主人
活动、活动区中悄然崛起。当你正在追求还给小孩虚拟主机的同时,不正是变相的限制了他们吗?小孩们上墙的东西只拘泥于老师所指派的任务,他们所完成的东西要贴到老师所指派的位置。的确,这样既美观,也照顾到有小孩的作品参与。但是呢你可否想到,小孩这时成为了你手中的一项工具,工具可以思维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此时会有人提出随着小孩的意愿随便贴画,那教室还怎么看呢?其实,我觉得小孩的世界本是无时空、无规律、无秩序的。然而在他们的世界中也渗透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毫无雕琢的、原汁原味的美!我们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小孩,为了一切小孩,为了小孩的一切。”所以那些理由便不再是理由了。我们可以根据小孩的高低先给他们一片墙,让他们来做主人。当他们有奇特的想法,会画在上面;当他们有满意的作品,会贴在上面;当他们有新奇的玩法会体现在上面。当我们把墙面真正的还给小孩,让他们来设计时,你会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设计者。他们的作品是那么的美丽、生动!
一、 放纵小孩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些老师盲目的追求“以小孩为中心”。
尊重小孩的一切。才是一个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老师。认为只要是小孩提出的都是正确的;只要是小孩做的,都应该发扬的。往往跟着小孩感觉走,忽略了自身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小孩的行为中有很多是盲目的,随即的,不一定有价值的,或有价值自身却不能感觉到的。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求婴儿用油画棒画动物,但要注意不要弄脏衣服。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小孩在衣服上做起画来,教师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给予鼓励。认为这样就是给了小孩想象的虚拟主机,给小孩插上了创作的翅膀。却忽略了小孩这样做的弊端,即不良习惯的产生。
过分的放纵小孩,不仅对小孩有所影响,也可以助长部分教师不求上进、懒惰的习惯养成。使得对小孩的教育失去导向。比如:一次我和一位教师一起带小孩到树林中进行教育活动,偶然遇到其他婴儿园的老师也带小孩到树林玩,我一看那位老师拿了一个垫儿坐在树下,而他的小孩们在树林中追逐嬉戏,当个别婴儿有出格动作时,该教师会大喊一声:“你会玩不?、”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已失去了一个老师应尽的“导”的作用,而让小孩纯粹的放纵。这不正是我们所摒弃的“放羊式”教育吗?看这那些可爱的“小羊”乱蹦乱跳,看似是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虚拟主机和活动范围,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却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全放任的教育会导致茫然,而这种茫然会导致无趣,无趣自然会发展为无聊,无聊就会走向压抑,恰恰是这种压抑会致使兴奋扩散,使原本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时机丢失。进而“殊途同归”!所以,在提倡“以小孩为中心”、“尊重小孩的主导作用”的今天,教师应怎样进行引导,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既不能限制小孩,也不能放纵小孩。可以说限制和放纵是一个事态的两个极端。怎样把握两者的教学尺度,让小孩真正的作为教育的主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教育网-婴儿教育频道()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谢绝采集。
让小孩做教育的主人共3页,当前第3页123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自考成绩查询、2013成考试题、江苏自考准考证打印、50字日记、日常周记300字、新疆自考成绩查询、干净短句暖心8字、公务员试题下载、河南工程学院专科分数线、下雪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