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过剩知识扼杀创新精神 北欧基础教育考察见闻之一!
一些教育界人士在对比中外教育时常常强调, 我们的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尤其是数理化学科要比国外同龄学生强得多。的确, 不少在国内学习成绩平平的小孩, 一旦转到国外就学, 顿时便成为班上的解题能手。然而记者日前随全国中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在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考察时发现, 被认为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优势的这一特点,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制约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于这个问题感受最深的是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正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0.; A?>/: 中学学习的李千姿, 在比较了对两国基础教育的感受后这样对记者说: “国内的学生无论有啥特长,将来从事啥职业,也不管学了有没有用, 每一门学科统统都要学得一样深, 一样难, 都要通过同一标准的考试。学校经常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可我们学生的感觉却是担子越压越沉, 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哪里还谈得上啥创新? 这对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啥好处?” 李千姿是山东师大附中高二学生, 今年! 月根据BC D:@0E F9G::0交流计划和其他& 名山东中学生一道被选送到=/>>?@/0.; A?>/: 中学学习。这个在外语和音乐方面颇有天赋的女孩告诉记者, 在这里应付数理化课程简直不用动脑子, 因为相关内容在国内早就被反复操练过了。确实, 记者在北欧几所学校的课堂考察时注意到, 他们的教学内容之浅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芬兰学校高一年级的数学课教的是中国初一年级就学的一元两次方程; 而在诺贝尔奖的家乡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所中学, 高二化学课讲的是我们初三年级学的简单置换反应。然而李千姿也说, 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外上学就一定比国内轻松, 相反不少中国学生还常常感到手足无措。例如,芬兰和瑞典的中学的物理、化学实验,老师通常只是提出实验的要求, 而具体的实验内容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流程的安排、结论的推导等等, 都必须由学生自己自主完成。这对于只会按照老师说的和教科书上写的依样画葫芦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经过了几番无从下手的尴尬之后,李千姿和她的中国同学感到,这种教学办法比起国内的死记硬背来,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确实有很大帮助。 课程内容那么浅显, 是不是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将来的发展呢? 当地教育界人士的回答是否定的。瑞典教育署教学主任西莉雅·尤妮女士解释说,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有统一的规定, 在高中阶段的$* 种国家课程中, 母语、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等核心课程是必修并要通过国家考试的, 这就确保了每个学生对于基本的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 每门核心课程也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分为若干等级, 如社会科学被分为H、C 两级, 而数学则分为H、C、I、J 四级, 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一级的内容学习并参加考试, 比如将来想成为工程师的, 数学就必须通过最深的J 级, 而社会科学只需选择较低的H 级; 而如果有志于成为艺术家的, 社会科学就要通过最高的C级, 而数学只要掌握最基本的H 级即可, 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用到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课程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和课程(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设置并没有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反大大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芬兰、瑞典等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率团考察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认为,这个事实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很有启迪。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方向是千差万别的,对于这种差别视而不见地“一刀切”无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灵活地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笼统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只有那些有用的知识加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力量。如果我们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每个学生对每门课程都要同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掌握也深也难的、其中许多是对自己无用的知识,就势必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被一大堆无用的知识所扼杀。推荐站内搜索:小学周记300字、的滋味 作文、会计考试题库、过年的作文600字、四川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1~6年级一等奖手抄报、自考成绩查询系统、2014年国考行测答案、非主流女生伤感日志、周记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