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引起了巨大反响,成绩显著。我市初中在新课程实验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在全省推行。说实话,在高中课改方面,我们都没有实践经验,但在对初中课改的不断研究、总结以及对其他省市高中课改的学习借鉴中,本人深深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相对与传统教学的巨大优势,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由传统历史教学向新课程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上尤为突出。本人就此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一、教学理念:由传统理念转变为新理念,是实践新课改的前提 新课程毕竟起步不久,许多老师对新课程了解的并不多,即便是在课改区,一些老师也只是被动地参与。我想,我们老师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参与新课改,将是很危险的。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评课也大多从教师的“教”这方面出发,应该说,“教”的如何确实是我们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但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我觉得应该完成以下理念的转变:第一,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选择地重点培养一部分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二,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培养,而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第三,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施行“标准化”教育,让所有的学生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目标,而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第四,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否则,我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理念上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那么,我们的新课改实施起来就会顺利的多。 二、课堂教学:借鉴传统,开拓创新,是实践新课改的保障 我们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后,应该有创新思维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毕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即使教师的理念再新,如果无法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法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那么新课改就会犹如纸上谈兵,名存实亡。 笔者在听取了我市一些新课程观摩课和在山东工作的一些朋友的反馈情况来看,有三类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新课改的精髓,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但是,学生的参与性决不能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老师的讲解虽然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否认的优势,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它也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我们一些课改区,似乎只有老师讲的越少甚至不讲,才越能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有的学校甚至还硬性规定每一堂课只能讲十五分钟甚至更少。还有的完全将一切放给学生,不切实际地强调自主学习,甚至出现了任何内容的教学都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做陪衬的局面。课堂要有一定的表演,但得适度。有人主张,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但是,牺牲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必然是肤浅的。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尝试,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旦做过了头,总让人担心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本来提倡百花齐放、张扬个性的“新课改”引到甚至是逼到了另外一条死胡同——从一种僵死的模式引入到另一种僵死的模式。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人绝非新课改的顽固派,如果学生的表演恰到好处,又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比如我市公开课中出现的学生以战地记者采访方式表现二战历史和一些戏剧表演就很成功。 第二类,你来我“做课”,你走我“上课”。山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他们区里,区教研员是经常到学校听课的,而教研员对课的指导一贯强调“少讲,甚至不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因此,只要有教研员听课,老师们一节课一般只讲十几分钟,其余时间放给学生去发挥。但是,“如果没有人听课,我们还是按老办法来上课,否则的话,一堂课总是表演来表演去,花招不少,学生根本学不到东西怎么办?”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人听课,就拼命“排练”,平时则又我行我素的老师并不在少数。向这种游走于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之间的做法,很无奈,也很悲哀。
第三类,管他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应该说,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调整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有些教师受能力、精力及观念的限制,用应试教育的方法上着新教材,在他们的课堂上,丝毫感受不到新课程的理念,上课依然口干舌燥满堂灌,学生依然死记硬背团团转。如果说有什么新意也不过是多媒体的“机灌”代替教师的“人灌”。象这种固守传统,落后于时的做法迟早会遭到淘汰。 其实以上三类人代表了三种对传统教学的态度,第一类几乎是全盘否定。第二类是明知其有不足,却又迫于现实游走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第三类则是对传统教学的坚持与固守。其实传统教学模式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以后,其中的利弊大家还是能分清的,它的长处就是在培养掌握基础知识方面尤为突出,但在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和全面发展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借鉴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长处,再结合新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那真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如何结合,那又是一个大课题,本人不敢妄发议论,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角度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我们还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和即将到来高中课改专题史的特点,为此,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首先,在学习的空间上,我们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根据特定的选题,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地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到一些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革命圣地等地组织学习。 其次,在学习的手段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插图、地图、挂图等。在需要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电视台的优势,用录像、影碟、电视、电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工具,充分展示历史学科无穷的魅力。 第三,在学习形式上,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座位限制,让学生自由组合,或一人独学,或二人对学,或多人群学。或自学,或讨论,或协作,或商讨等。同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伙伴,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四,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我认为不一定要区分哪些是属于传统,哪些是属于新方法。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就是好方法。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三、教学评价:要考试分数还是要综合素质,是实践新课改的关键 我们知道,配合新课改的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还没出台,在它出台之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但在实践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最传统的标准——分数上。即便是给学生打等级,其等级也是根据分数来判定的。一位历史教师也打过一个比喻:今天的课改就像当年的戊戌变法,理论家们和教师不过是光绪和康有为,而高考则是实权大握的慈禧。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改革方案将决定着新课改的方向与前途。纵观一些课改区的历史教学,即便老师们平时不停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着新课程的新理念,一旦临近考试,马上又“殊途同归”,为了分数,原原本本“又回归传统”了。教师对不听话的学生还是一骂、二罚、三停课、四不理。 在高考方案出台前,我们的教学评价恐怕很难有质的突破,传统的评价方式仍然还会制约着课改的进程,但不管选择何种评价模式,我觉得都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评价标准上,我们要变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尤其是历史学科这样的人文学科,更不能仅仅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大力提倡学生主动答题,对主动答题者,即便答错了,也要大力表扬,其实这就是对敢于面对挑战的主动精神的一种鼓励。其次,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教材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错误,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这就是对创造力的一种肯定。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对其中合作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表扬,这实质就是对团结合作精神的一种提倡。 其次,就评价的方式而言,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考试一种。在平时就可以采用考试考查结合,口试笔试结合,开卷闭卷结合,制订、记录完整的学生成长档案等多种方式,效果应该会十分明显。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还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决不能仅凭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仅微弱的那么一点。说不定就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么一点,学生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 今年的中考,我们历史学科采取了新的考核方式,这是巨大的进步。不论高考“指挥棒”何时以何面目登场,在这首“无主题变奏”中,老师们在教改之路上尽管有迷惑,尽管还在茫然,但我们仍然要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总结传统教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新课改的新理念和课改区的成功经验,我想,在即将到来的我省高中新课改中,我们就一定会从容面对,游刃有余的!
推荐站内搜索:毕业日志、河北省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拜年作文400字左右、河南省高考答案、新闻学考研科目、考研准考证查询、山西医科大学分数线、建党伟业的观后感、湖北省自考成绩查询、与你同行作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新课程改革与传统历史教学关系的反思
文章链接:
https://678999.cn/1067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