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精选1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也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也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也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 骈 槽枥
②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① xiànɡ pián cáo lì sù
② 食:通“饲”,喂养,读“sì”。
材:通“才”,才能,读“cái”。
见:通“现”,表现,读“xiàn”。
邪:通“耶”,吗。
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如:不以千里/称也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⑶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⑷ 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⑵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积累重点词语:相、骈、枥、策、粟、邪
② 掌握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③ 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⑴ 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⑵ 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不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
⑶ 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啥样的人才?怎么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啥样的写作办法?说明了啥道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么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出示课件18)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婪,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9)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出示课件20)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21)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啥?有啥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出示课件22)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啥修辞办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么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示课件23)
⑴“不拘一格”啥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啥“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出示课件24)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出示课件25)
⒌感悟写作办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办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也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6)
⒈拓展: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还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划分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诗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己亥”解释得有点笼统,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住细节,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办法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 亥 杂 诗
12314;清12315; 龚 自 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啥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 :泛指全中国。 恃:依靠。
喑:哑。 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 师: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第一句诗大概是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好吧?(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一句诗的意思:只有风雷激荡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有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状况的担忧之情。
2. 师:好!第一句诗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再看到第二句诗大概是啥意思,也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等会也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二句的意思:我奉劝天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束规格,以降生更多的人才。(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五、再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1. 师: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看这首诗主要讲了啥?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
(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出示)
2.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和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六、古诗音乐欣赏。
师:我们学习这首诗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好!我们放松一下子,听听古诗音乐欣赏,同时也能强化我们对诗歌的背诵。(教师用课件演示诗歌音乐欣赏2遍,再让学生跟着唱)
七、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教师用课件展示)
1、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课后默写这首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4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啥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啥?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啥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啥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啥办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啥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样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简介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也是啥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么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啥?听到了些啥?也想到了啥?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么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啥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啥?(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也是一幅怎么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啥?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些啥人?诗人为啥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也是啥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怎样?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也怎样?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么,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啥? “胡尘”也是指啥?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么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也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也一年”,你们可知道,这“也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简介,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么?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样样?你们听出了啥?(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样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么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啥?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也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办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把握这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天堂”用来比喻啥?
2.(出示课件1)看,鸟儿们在这里自由飞翔,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儿们快乐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生初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生字词圈起来,可以用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解决。
2.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话简介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出示课件3)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啥时候?看到了啥?
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4)
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5)
板书: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出示课件6)
找出这部分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其作用
生总结,汇报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划水的声音比作乐曲,体现出声音的优美,同时也点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出示课件7)
这一次,“我们”去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为啥?这部分中,作者把精力放在景物描写上,也是为了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晓。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8)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看看“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办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听写生字词。(出示课件9)
白茫茫 规律 榕树 纠正 错误 片刻
天堂 应接不暇 错过 兴奋 留恋
二、快速阅读,把握重点
1.读5~14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10)
A作者详细描写大榕树的目的是啥?
B描写鸟儿们,作者用了怎么的顺序?
C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么的改变?
生总结,汇报
2.把握重点段落:
⑴指名读5~9自然段:(出示课件11)
说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啥特点?
板书:大、美
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出示课件12)
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出示课件13)
板书:大榕树的静态美。
找出体现大榕树动态美的句子。
板书:动态美
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啥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出示课件15)
(4)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出示课件16)『』
(5)读10~13自然段,思考:这次作者看到了啥?(出示课件17)
(6)这里的鸟有啥特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板书:多、欢 热闹景象
(出示课件18)
(7)对鸟儿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找出相关语句。
板书:动态描写
(8)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3.朗读第14自然段。说说作者为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的确,确实,果真。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有人类对鸟的保护,所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板书: 离开 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4.小结: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鲜明的印象。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出示课件20)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啥收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课文第八自然段。
2.说说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见或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而明确鸟的天堂的特点。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情感变化,突出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从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办法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我通过“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办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这篇文章课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深、加宽对文章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6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落花生的特点进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啥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啥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妈妈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啥,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啥?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啥意思?为啥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样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谜语引入。
由谜语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大家猜猜他为啥取这个笔名呢?(指多名同学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画出重点词语,作好记号。
2、老师今天带来了花生,大家想不想尝尝,检查生字情况。(出示动画)
3、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些啥?
4、对作者影响的是哪件事?
5、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啥,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出示阅读要求),其他小孩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啥?
7、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出示课件)
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父亲说:
8、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
9、指名读父亲的话,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iPhone、桃子、石榴有啥不同的地方?
10、练习填空作比较。(出示课件)
11、从爸爸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啥?
12、自己读一读讨论:父亲在赞美花生的啥精神?学生结合父亲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多名同学读父亲的话。
14、父亲仅仅在说花生吗?父亲教育小孩们做啥样的人?
15、父亲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么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父亲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 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16、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小孩读,女小孩读
17、年幼的我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为啥用落花生做笔名?)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学生再次读爸爸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
(1)、花生好、桃子、石榴、iPhone不好。( )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教师总结:文课中爸爸用花生同桃子、石榴、iPhone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19、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iPhone,石榴那样的人呢?为啥?(出示课件讨论)
爸爸引导小孩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么的人;爸爸教育小孩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我们谈
谈花生 赞花生
爸爸谈
学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7
C光
【答案】
一、1.冠军2.一枚赤红
二、1.轻易2.轻松
三、C
种说明办法,同时还明白了这两种说明办法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这篇文章出现了同学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通过图片、课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做得更细腻,让学生多了解陌生事物。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目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办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
(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也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 津津.有味(jīn) 催.促(cuī) 笸.箩(pǒ) 天罡.(gāng) 地煞.(shà) 荡寇.志(kòu) 消遣.(qiǎn) 堆砌.(qì)
6、理解生词。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怎样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9
教学目标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谜语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同学们,你们知道是啥吗?生猜谜语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中国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啥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啥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出示课件4)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妈妈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妈妈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部分(2)写妈妈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爸爸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啥,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啥?(2)质疑、解疑。①“开辟”是啥意思?为啥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②“居然”一词怎样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会写课后10个生字。2.熟读课文。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啥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办法。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2.自读课文,画出爸爸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样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爸爸的话)①出示爸爸的话。②指名读爸爸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爸爸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爸爸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呢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③分析爸爸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a.“爱慕”是啥意思?啥是“爱慕之心”?b.爸爸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爸爸对啥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c.啥是“最可贵”?爸爸为啥认为花生最可贵?(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iPhone、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d.学生再次读爸爸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a)花生好,桃子、石榴、iPhone不好。(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出示课件13)④教师:本课中爸爸用花生同桃子、石榴、iPhone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2)体会第二层意思过渡:爸爸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iPhone的特点,爸爸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①出示爸爸的话。②学生齐读,谈理解。(爸爸引导小孩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么的人;爸爸教育小孩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③教师:爸爸的话小孩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④理解“我”说的话:a.齐读b.讨论交流“体面”啥意思?啥叫“只讲体面”?啥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啥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啥样的人?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三、分清课文的主次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种花生→→→(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啥要这样安排?四、总结全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啥?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五、延伸拓展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0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么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简介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啥?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啥,做啥?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文章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1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办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气氛。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也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2
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啥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啥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样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样?民间为啥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啥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样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小孩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办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也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也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小孩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也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啥?(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啥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1.读课后《资料袋》。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四、召开故事会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牛郎织女(二) 痛失老牛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反思: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体会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2.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怎样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也明白浅显。五年级下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是怎样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悬念 笸箩 酷爱 消遣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啥?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再读课文总结大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要求简洁明了。)
老师总结: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5、试着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怎样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篇末巧妙地借儿童刊物要作者题词指导阅读,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主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6、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每组派出两个代表回答)
三、作业:
1、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2、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指名答)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给老师发的读书视频!
师小结:有的同学能做到每日坚持阅读,真是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回顾课文、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啥内容?(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感受)
2、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办法是啥?(要素归纳法)
三、知读书经历、体感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啥顺序来简介读书经历的?用“( )”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交流。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文中作者读了许多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用---标出书名、用“=”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 《西游记》 很精彩 《封神榜》 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5、从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大家感受到了啥?
6、你们都读过啥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书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啥读书心得?也总结出啥办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冰心给儿童刊物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啥?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啥?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依据)
读书好:(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指导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数,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读好书:(但是呢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几千字……)
4、谁还有啥读书办法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指名答)
5、同桌之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书的好处。(生自由回答)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以致用小练笔”
1、这篇课文运用了啥写作办法?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指名汇报
作者运用对比的办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办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并简单简介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人品、知经历
随着背景音乐简介冰心的读书之路及成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
七、拓展作业
1、阅读冰心《寄小读者》。
2、继续坚持每日一读,筹备“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忆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的亮点是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啥,引导学生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深入读课文,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读书的好处,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并“读好书”。
课文所涉及的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少,不太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对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造成了阻碍,是不可取的。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作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运用电教媒体,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一、出示课题
1、指名读题。你觉得他读的怎么?评价:读出颜色,读出美。
2、文学大师笔下的白鹭很美,出示赞颂白鹭的诗句。“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你还知道哪些写白鹭的诗句。
3、出示: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怪生白鹭飞无数,水落滩生易取鱼。——陆游
3、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也很美。请你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课文赏析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2、组织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啥?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白鹭是首精巧的诗的?
(3)、出示白鹭图片让学生欣赏白鹭的美像首精巧的诗。配乐
(4)、你能用朗读来展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小结过渡:因为白鹭的颜色配合和谐、身段大小精巧,所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作者的眼中它还是啥呢?(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6、7、8、9自然段,感受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啥样的画面?
5、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6、组织交流
(1)、第六节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啥画面?
(2)、出示画面。请给起个名。(白鹭钓鱼。白鹭垂钓)
(3)、第七节呢?出示画面,能给起个名吗?(白鹭极目远眺、白鹭观景、白鹭思乡、白鹭……)
(4)、第八节呢?出示画面,(我仿佛看到白鹭在低飞、白鹭低飞、白鹭在暮色中翱翔、白鹭飞翔。)
(5)、回想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白鹭垂钓,白鹭低飞,白鹭了望。想想你比较喜欢哪幅图,为啥?
(6)、放声读一读你比较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很有味道。
(7)、引导感悟白鹭是首韵味无穷的诗。你喜欢哪幅图?可以说说原因吗?
A、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办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B、瞭望图:
师:啥叫嗜好?
生:爱好;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啥?
师:假如这是一只少年白鹭。他在了望啥?
假如这是一只妙龄白鹭,她在了望啥?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先生,他在了望啥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母亲,她在了望啥?
不同的白鹭了望的景观不一样。假如他不是在了望,他在干吗?
他会想干嘛?
生自由发挥想象发言。
C、低飞图
师:白鹭低飞。飞向哪里,你们有品味,有欣赏,有独到的见解。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功课,放学回家的小孩,偶尔看到白鹭,会说啥?
生:。。。。。。
师:干完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的爸爸,看到后会说啥?
生:。。。。。。
师:有人说白鹭不会唱歌是美中不足,你怎样看?
生:。。。。。。
师: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三、总结课文
1、小结:不管是早晨、白天,还是黄昏,不管是白鹭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作者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让我们借用作者的语言,再一次来赞美一下白鹭,齐读1、10节。
(出示1、10自然段的内容)
2、你还想用怎么的语言来赞美它?(学生说话训练)
3、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4、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不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四、拓展深化
1、白鹭如诗,是一首……白鹭如画,是一幅灵动的画,白鹭如歌,是一首无言的歌,白鹭如舞,是多姿的舞,曼妙轻盈的舞。让我们再看一眼美丽的白鹭。让我们的心与之共舞。
2、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
(多媒体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配以优雅的轻音乐。包括白鹭的外形图、觅食图、栖息图、晚飞图等。)
3、小练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理解到了,欣赏到了白鹭的美,同时也领略到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你一定也想对白鹭唱一首赞歌吧?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一首赞美白鹭的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也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季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也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啥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也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啥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啥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染、晕、紫、昏、鸦”,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重点: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师:播放有关四季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都是哪个季节的?
生:举手自由发挥。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第六课,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一样!(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生:齐读课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不懂的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贴卡片: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啥?(生答)
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举手朗读,之后再指出一名学生朗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的好不好?那谁能说一说,春季最美是啥?
生:春季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第一句话。(黑板板书:黎明)
师:很好,那请拿起你的笔,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师:在读的过程中,谁发现了一个多音字?
生:“晕”是多音字,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红晕,还有一个音是一声,晕倒。
师:你真聪明!(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那我们把这个多音字带入这个自然段中,再来读一读。
师:看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了,但是呢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是怎样去读的?(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老师读的怎样样?那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
生:请一个组的学生读,读完,相互学习生字“染、晕、紫”。
师:你们真棒,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季的美!那过了春季,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季!
你们喜欢夏季吗?为啥呢?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季的原因。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夏季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季的美!
(师读第一句话,随意点学生接着读)
师:听他们读完,让你感受到夏季最美的是——夜晚。(黑板板书:夜晚)
师:(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和本段填空)是啊,看,夏季确实很美!在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
生:“着”是多音字。
师:是啊,这情景着实迷人,迷在哪里呢?咱们班女生来读一读!
生:男生评价女生,之后男生再读。
师: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添了不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生:举手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啥季节?(手指着秋季卡片)
生读:秋季!
师: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季的黄昏!
师: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
生:两位或三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师:你找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生: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联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师:那么秋季最美是——(贴卡片:黄昏)
生:秋季最美是黄昏。
师:讲解句型“在高空中比翼连飞,尤其叫人感动”这个句子,并叫同学用“尤其”造句。
师:是啊,秋季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季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生: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完,相互借助工具书学习“昏,鸦”。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季,哪怕秋雨绵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
(课件出示冬季图片)
师:冬季哪一个时刻最美呢?我请这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冬季最美是早晨。(师贴卡片:早晨)
师:是啊,落雪的早晨当然美(随手拿出水晶球),边说边指着学生往下读。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多么美四季呀!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播放录音)
师: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播放音乐)
生:伴着音乐读课文。(美美的读)
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
(若时间允许,试着背诵)
六、小练笔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四人小组写一写!
生:四人小组,派代表读。
七、播放一首跟四季有关的歌曲。
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笔下的美丽四季(指着板书,让学生说出四个季节不同的最美时间段)。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四季之美
春季 最美是黎明
夏季 最美是夜晚
秋季 最美是黄昏
冬季 最美是早晨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7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也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也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样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__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啥?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么由和到不和也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啥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也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啥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啥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啥样的人?蔺相如也是啥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样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啥办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2、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办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办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3)小练习:师:廉将军为啥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啥也负荆请罪了呢?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啥?蔺相如也会怎样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办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三、总结: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引导学生回答)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四、作业设计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办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啥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也是怎样“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也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8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也将流露出一份怎么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啥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简介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样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啥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办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办法自学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啥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啥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也一程读出这是怎么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也一程
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啥?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啥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啥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为啥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啥,看到了啥,感受到了啥?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啥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也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啥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呢,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也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呢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 篇19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
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也告诉了我们啥。(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啥问题?(我的“长生果”是啥?为啥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办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啥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呢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么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办法和读书办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啥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推荐站内搜索:民族团结心得体会、党课学习心得体会、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13、一秒泪崩的句子、浙江省会考成绩查询、初级会计考试试题题库、2013成人高考报名时间、月光下的村庄铁蛋六年级作文、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夺冠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