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教学设计(精选44篇)我的妈妈教学设计(精选44篇)我的妈妈教学设计(精选4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的妈妈教学设计(精选44篇)

本站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4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 搜索到更多与《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

导入 : 朗读散文:《母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感叹:

读罢全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竟感动得泪流满面,彻夜难眠。

文中的养子受后母大多的呵护和关爱,而他却如此执拗而冷漠地对待后母,以至于他觉得“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位母亲是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一种品味.一种神圣的母爱所支撑的耐心。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怀和体贴挥霍在你面前,你心中。要你承受,这细微。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脏六腑,总有一天你会蓦然觉得无地自容。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向缺乏心存感激的心态。我们的互动互助欣慰多数人都认为是应该这么做的。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举动,比如文中的母亲的付出,她可做可不做,也就是说可以付给你,也可以付给别人。做了就是一种支付。我们应该学会这种谦让为人的品质。

读了这篇散文,我们都很有感触,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由于这篇文章的年代比较久远,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资料。

(参前略。)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你迅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点播,落实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

(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

(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分析可以结合旁批。

思考1、传统的教育希望孩子是怎样的?你认为好不好?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不需要有标准的答案。

(可以联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私塾教育对孩子的天性无疑是一种压抑式的教育,因为这那个时代里,只有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考科举,才是读书人的正途。但是如鲁迅,胡适这些经历私塾教育的学者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辨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我们今天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今天的教育应该要能够发现并激发人的优点。)

2、母亲对我的影响教育。(包括主体部分。)

(教师点评:母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文章中,她又是一个年轻的后母,有比他的年纪小不了多少的前妻子女。父亲的早亡使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解答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二)分析主体部分: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解答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1 、分析(结合)略

2、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解答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句子分析:

(1).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这一段在全文中既起过渡的作用,又起点明题目的作用。“究竟”是“到底,毕竟”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母亲对作者在品行方面的教育让作者感到弥足珍贵,作者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母亲既是“恩师”又是“慈母”,“恩”与“慈”字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2).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看过作者的身世,我们知道胡适先生三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对他娇惯,而是担任起子“严父”的职责,对儿子管束得近乎苛刻,“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虽然母亲对作者管束非常严厉,但是她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管束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是希望孩子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在孩子得眼翳病时,“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深。

因此,母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

(3)、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23岁做了寡妇,23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几步,尝到了一点生活的甜蜜,便丧夫做了寡妇,这大概可算是——个中国妇女的人生中最大的不幸!而她又要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带好自己的儿子,还要“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撑起这个八、九口的大家庭。况且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大哥又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

为了能让家庭平静而和睦地过下去,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对待大哥、大嫂、二嫂多宽容隐忍、仁慈温和,“从来不骂他一句”,“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儿子那时还年纪尚小,做母亲的受尽了人生痛苦和折磨,也无从诉说。所以作者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4)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三)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四) 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学生1 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她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这些美好品德即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

学生2 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

教师小结 两位同学能另辟蹊径,看到作者母亲身上的“不足”以及她身上的品质的现实意义,并且言之有理,说明对文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是值得肯定的。

(五)交流关于母亲的诗歌与文章。

课前。老师曾经要求大家去寻找有关母亲的诗歌文章,现在请大家找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六)请你谈谈你的母亲或者影响你最深的一个人。

(七)布置作业 :

作文,以《我的母亲》或者“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为主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写成人物传记,通过几件事情来塑造人物。

篇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作者介绍

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

三、给作者极大极极深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

四、为什么母亲会给他极大极深的影响?

通过具体分析课文中写的有关母亲的事情来分析母亲的为人和品质,从而来理解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五、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人影响过你吗?

请你回忆一下,说一说。

六、 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名人谈父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印发,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

推荐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父亲·童年》 林语堂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 唐韬

《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母亲》 碧野

《母亲》 李霁野

《母亲》 何家槐

篇三:《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

目标1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 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板书)

元宵夜的“巡阅”

涌流的眼泪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四、布置作业 :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1. 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2. 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 教师小结: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子深情的呢?(导入 下一环节)

三、研读赏析语言:

1. 学生活动: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 学生活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4. 教师总结: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四、写作训练: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六、布置作业 :

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

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篇四:《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概括母亲形象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悟父母与子女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截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2.学习记叙中穿插必要议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的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因此,从孟郊的《游子吟》到冰心的《母亲》,母爱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作品--《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挚爱亲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初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学生阅读、回答:一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

(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

(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

(二)概括出四件事,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第三部分(7-8段):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细品课文,感受挚爱亲情

(一)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然而这四个片段就让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每件事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分组讨论四个片段、回答、明确:

(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

(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

(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表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奉献精神,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二)具体语段解读

1.第一件事中,母亲“爱子的殷勤与细心”表现在哪里?

第3段结尾处有一句,“我现在想来……”详细分析出了母亲爱子的殷勤与细心,作者指出:母亲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的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这是作者用现在的推想补写一笔,而这推想的内容在上文的描写中已有伏笔,顺理成章。

2.第三件事中,母亲的矛盾心理是怎样的?请详细分析。

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一面期待着以严训使儿子成才,一面又为儿子受的皮肉挞罚而泪如泉涌、刺心地痛苦。

3.前三件事从“两三岁”写到“十岁”,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四件事发生在“我”八岁时,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放在最后写呢?

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前三件事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干,第四件事虽然也写母亲,但主要是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这里就不仅仅是母亲对子女的奉献与牺牲了,更有子女对母亲的真诚、执着的感恩之情。

四、解读手法,学习写作技巧

课文仅仅截取了四个片段,就将一位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感人至深,作者依赖什么将人物塑造得如此真切感人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典型”二字是我们作文选材的标准之一。在选材时,要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具个性,才能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事半功倍。

(二)穿插必要的议论深化思想内容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议论,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一定要注意分析、议论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可生搬硬套。

(三)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作者在记叙事件时,往往会抓住某个很细小的动作、表情加以描写,这就是细节。细节往往有点石成金的效果,某一个细节就会让人潸然泪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体悟细节--往往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凝聚在一碗粥里、一个宠溺的眼神里;在写作中也要重视细节描写。

五、感悟生活,体味人间至爱

“人间至爱是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正在为你做些什么?你可曾感觉到那份至诚至爱?你可曾想过回报父母?你可曾想过,当父母老去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请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选取2-3件典型事例来表现父母;

(2)要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3)在文中使用2处以上的细节描写。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五:《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

你觉得胡适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二、体会作者情感

1、文中作者对母亲表达了怎样一份情感?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直接抒发感激之情的语段。第4、第13两段。

学生朗读、互评,明确:作者感激母亲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

三、品读5~7段,理解母亲的做人训练

1、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

仔细阅读后交流:从关键的词句中分别品读出母亲对我的严厉、慈爱、呵护和期望。

2、引出胡适简介,学生谈对他的印象:

面对自己的这份成就,胡适心中会对母亲说什么呢?

用文中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

你那一句“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让我的人生之路有了航标,从此不再迷路。

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8~12段,感受母亲极大极深的影响

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

从关键词句中品读出:母亲的痛苦,母亲温和、宽容、仁慈和刚气以及对作者耳濡目染的影响。

五、引出《先母行述》中的语句,教师深情朗读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 ,何以如此!

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篇六:《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三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成功的人 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5. 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 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 “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 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 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板书设计:

勤劳俭朴的习惯 整日劳碌 节衣缩食

回忆我的母亲 宽厚仁慈的态度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朱德 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对我影响之大

教育之深

母亲

评:上完《回忆我的母亲》后,一直在不停地反思,应该早就自评了,只是因为学校网络不畅通,迟迟没有上传。今天周末来到朋友家才看到了同仁的建议和评论。在这里很快写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把《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设计为三课时,其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为了很好的品味课文的语言和重要段落。我是在上完两节课后和大家分享第三课时的。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方面的理解和陶冶,能够品味作者在词语和语言以及段落方面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设计的问题都是深思熟虑的。课堂气氛还是活跃的,民主的,平等的。我觉得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是我的考虑不周。对于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深表感谢!

篇七:《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①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③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画线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借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意、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篇八:《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请同学们先初读一遍课文

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

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词。

荒芜(wú) 宿(sù)命 剥(bō)蚀 淡褪(tuì) 玉砌(qì) 亘(ɡèn)古 撅(juē) 杈(chà) 捋(luō) 蝉蜕(tuì) 窸(xī)窸窣(sū)窣

嘈(cáo)杂 雕琢(zhuó) 熨(yù)帖 猝(cù)然 余暇(xiá)

羡(xiàn)慕 隽(juàn)永 恪(kè)守 坍圮(tān p?) 步履(lǚ) 狼藉(jí)

2.落实字词。

⑴肥美:意指肥沃丰美

⑵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

⑶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

⑷出阁:地方语,出嫁

⑸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⑹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⑺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

⑻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⑼撑持:支撑维持之意

四、请同学再次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悲伤难过

3.课文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敬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式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与余光中《乡愁》中对失去母亲的刻骨之痛具有着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六、学后小结:

以诗歌《母亲的爱》作结,我们永远也无法回报母亲的爱,就让我们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人。

母亲的爱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七、布置作业:

1、《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第一课练习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一、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二、 从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三、从塑造人物性格看

四、从表现母子情感看

五、重点段落分析:(第13段)

教学后记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主体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据此,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挖掘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母亲形象。

通过对文章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在布置作业方面,让学生将喜欢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去图书馆找有关母亲的散文进行阅读。这将极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强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

篇九:《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 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板书)

元宵夜的“巡阅”

涌流的眼泪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四、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2. 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 教师小结: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子深情的呢?(导入下一环节)

三、研读赏析语言:

1. 学生活动: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 学生活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4. 教师总结: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四、写作训练: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六、布置作业:

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篇十:《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胡适的资料,阅读《胡适自传》、《先母行述》,拓展视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二、导入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请听《妈妈的目光》)

胡适简介。

首先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句、段,适当批注。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课文,思考:

⑴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⑵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⑴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⑵ 怀念、感激、敬爱。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自由赏读课文

教师引:同学们,胡适,这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带着内心真诚的感谢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选读课文。

小组自由谈: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一个母亲教育你的感人事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检查反馈

1、第一课时学的字词。

2、口头梳理第一课时学习的知识点。

三、问题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2、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3、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四、情感延伸

1、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每年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结束语: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六、作业

1、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2、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篇十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大胆地上台进行朗诵或对白

2、能乐意评论他人的表演

3、能对自己的母亲有新的认识并大胆地把这种认识说出来与人交流

难点重点上台进行朗诵或对白

课前准备学生:练习朗诵或对白教师:指导并验收学生的节目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

1、 运用自主、合作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形式完成“往事再现”

2、 学生表演,再现往事

3、 师生共评,评价标准:(1) 语言朴实自然,符合人物身份、性格(2) 内容有创意,有感染力

4、谈谈你对本文母亲的认识和看法

5、 观看同学家长的真情告白,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我的母亲》3》。

6、 理解万岁:学生向家长告白真情

7、创作歌颂母爱的一首小诗

8、交流创作 1、 导入:播放《游子吟》或说一句法国大作家莫泊桑的名言: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2、 往事再现,形式参考:(1) 深情并茂的朗诵(配乐)(2) 淋漓尽致的表演(3) 面对面的对白(独白)3、 过度语:本文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有一定文化和能干的才具,有丰富的情感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作无尽的奉献。由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却只能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踏上社会施展才干。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他们也踏上社会的舞台,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呵护孩子,照顾家庭,因此有时我们对母亲有怨言,有不理解,下面请听来自我班同学家长的“真情告白”。(1) 播放录象4、 报得春晖(1)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5、《我的母亲》

篇十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

(1)浏览本单元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记下来。

(4)搜集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先生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先生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品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般的温馨。

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先生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

2. 学情分析

对于老舍先生,孩子们已经通过学习他的作品《猫》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应该说老舍先生对于孩子们不算是陌生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了解得就更少了,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先生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先生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先生,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先生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先生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先生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板书: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第二课时

一、深情导入,创设情境,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师: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先生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先生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先生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回顾全文,走进文本。

上节课我们一起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请大家回顾一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教师板书。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形象的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在书上。

1、全班交流。

2、感悟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在体味这句时,先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母亲的手会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谈一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几个关键词:从不敷衍清清爽爽残破的铜活发着光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从这些关键词中既要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又要让孩子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与歉疚之情。另外,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感悟母亲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的性格。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从本段中找出作者这样描写母亲的理由——面对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由此作者由衷的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觉得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教育?由此,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将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关键词:心横起来不慌不哭生命的教育

4、感悟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重点体会“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泪遮住了我的眼。”

让孩子们静心默读本段,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笑——愣——叹——递”,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却不给孩子任何负累的善良母亲形象。

三、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提升学生对身边亲人的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课文,母亲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此时让孩子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随着描写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升华。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幸的消息。”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让孩子们说说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受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再次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那份浓浓的深情。

设计意图:

以中心话题引领孩子感悟文本,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他们,渗透学法,培养习惯。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赞颂母亲,向课外扩展。

师: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追忆了“我的母亲”,不觉间,让人涌起一种酸楚。关于母亲,总是有抒不完的情,写不尽的爱。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搜集的关于母亲的诗歌、作品等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播放轻柔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我们自母亲与亲人。你的亲人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请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将写作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十三: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配以表现母子情深的图片导入。

导语:“生命的教育”,谁能担当?一位平凡的母亲用自己一生的为人之道和做事之法,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最好的回答。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一生一世的成长。

一个平凡的母亲养育了一个真情的儿子。“母亲”苦难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因贫穷改变做人的标尺,不能因距离淡化对亲人的牵挂。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感受:母爱的伟大,做人的率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二、作家剪影

通过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词。

荒芜(wú)宿(sù)命剥(bō)蚀淡褪(tuì)玉砌(qì)亘(?括?n)古撅(juē)杈(chà)捋(luō)蝉蜕(tuì)?O(xī)[email protected](sū)[email protected]嘈(cáo)杂雕琢(zhuó)熨(yù)帖猝(cù)然余暇(xiá)羡(xiàn)慕隽(juàn)永恪(kè)守坍圮(tānp)步履(lǚ)狼藉(jí)

2.相关资料的展示

四、品读课文

读一读 品一品

1.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是按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品析母亲形象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悲伤难过

3.课文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敬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式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与余光中《乡愁》中对失去母亲的刻骨之痛具有着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想一想 练一练

1.再次诵读表达老舍对母亲深厚感恩之情与不能回报母爱的遗憾、心痛之情的语段,引入思考。

2.抒写母爱,表达感激

(1)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你了解母亲最大的心愿吗?

(2)母亲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3)如果今天是母亲节,你最想对妈妈或关爱你的人说什么?如果让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3.写作训练

根据给出的画面,模仿《我的母亲》,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方式,将四幅画面贯穿起来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注意进行适当的夹叙夹议。

写作技巧点拨

①以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可以抓住画面场景给出恰当的时间标志语。

②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比如,画面上人物的语言及表情,合理想象构思。避免记流水帐,语言力求朴实生动。

③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善于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用记叙来表现母亲的心灵,用议论点明自己的感受,揭示写作的中心。

4.拓展延伸

(1)观看视频《感恩的心》,谈谈你对“感恩”一词的理解。

(2)看动漫,答问题。

一家大型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应聘者在进行考核前,必须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第二天,经过询问,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在回家后给父母洗了脚,只有一个应聘者一言不发,于是主考官特意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呢?”被问者回答:“十年前,在一次意外中,我的父母都失去了双脚,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给他们洗手。”这家公司率先录取了这位被问者。

①作为一位应聘者,猜测一下这家企业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

②被问者为什么会被率先录取?

5.学后小结:

以诗歌《母亲的爱》作结,我们永远也无法回报母亲的爱,就让我们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人。

篇十四:《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意,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二、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的母亲,共同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第一位老师。

默读过程

二、学生默读课文

标好小节号,勾画出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探究过程

三、学生质疑

学生间交流讨论

教师需补充、明确的有:

(一)字词(投影一)

正音

穈、锁匙、拧肉、轻薄

眼翳、宽裕、文绉绉

(二)胡适简介(投影二)(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三)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试给每件事情添加一个小标题。看哪一组的同学最懂作者。

请数名学生上黑板写。

师生共同指正。请学生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请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出示(投影三)

早训、催上早学、严厉

重罚、舔病眼、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朗读过程

四、同学们,胡适,这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带着内心真诚的感谢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选读课文。

请两名同学朗读。

感悟过程

五、同学们,本文是一篇传记,选自《胡适自传》。从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胡适对母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怀念。你们是否知道,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与母亲见面。直至1917年,即胡适26岁时奉命回家乡结婚,才见到母亲。后又回到北大。其间,胡适在美国留学,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他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1918年11月,其母便病逝了。胡适是悲痛欲绝,在他的《先母行述》中,他曾这样写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播放歌曲《懂你》

六、母爱无私,母爱深沉,母爱广阔。

同学们,我们现在每天都沐浴在母爱的温情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你亲爱的母亲说写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七、同学们,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也写过一首诗献给他亲爱的母亲。

请一名朗读好的同学朗读。

投影五《献给母亲的诗》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可爱,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八、同学们,此刻,让我们共同祝愿全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

投影六:祝愿全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

女生读一遍

男生读一遍

全体齐读一遍

篇十五:《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二.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篇十六:《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十七:《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有很多歌颂母亲的作品(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二、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它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 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⑶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将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篇十八:《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1.在范读引导中进入文本情境;

2.适当穿插原文内容,丰满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依托探究“亲情人物”的写法,在品读细节中感悟母亲的心灵世界。

教学目标:

1.走进作者再现的场景中,体悟作者的真情独白,理解一个伟大母亲的情怀。

2.研读文本的叙事写人方式,感悟在细节的描写中鲜活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3.品味质朴的语言中流动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特定情境下母亲的形象与情怀。

2.把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静听录音,圈画讨论。

活动一:圈画作者对母亲概括性的介绍和评价的段落和句子,并说说阅读感受。

活动二:作者回忆了和母亲在一起的哪些事情,作者内心有哪些感受?分别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亲情人物”写法专题探究。

活动一: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二:交流探究成果,归纳“亲情人物”写法要点。

▲讨论、拓展。

现在重新审视作者所说的,母亲“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结、作业。

篇十九:《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 穈先生 掷铜钱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

㈠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㈡合作探究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速度文章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㈢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七、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

篇二十:《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方面。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已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在设计中结合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中,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感悟亲情、体验亲情,并作真情告白,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充分展现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交流学习,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和阅读的成果。

2、表达训练,感悟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进而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孝。

三、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

四、教学难点

把活动与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实施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氛围。

师:老舍的母亲给予他的是生命的教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爱护我们、关心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感悟亲情、体悟亲情。

(二)交流分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收集到的有关亲情的资料。(学生做成多媒体课件)

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有关亲情的文字,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大家谈一谈阅读体会。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突然,有人惊呼:“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唯独屋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他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呼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的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除的泥坑,又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

师:同学们,我们从别人身上体会到亲情,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身,从我们的家中感悟亲情呢?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妈妈温暖的双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家里有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有那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敞开心扉,表达心中的爱吧。(想一想你们的父母为你们所做的一切。)

(三)真情告白

1、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对父母的爱,或谈父母(或亲人)对自己的影响。

2、或者以歌声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四)小结

同学们:世界上感情有多种,但真正说不尽、道不完的是伴随我们一辈子的亲情,我们要好好珍惜啊!

(五)布置作业

元旦就快到了,请每个同学亲手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诚挚的祝福,以表达你对父母的谢意和敬意。

(六)全班朗诵小诗《感悟深情》结束这节课

《感悟深情》

世间的爱千万种,

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她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融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篇二十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2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3体会文章的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质疑、比较、拓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2这篇散文的情感于平淡中见真情,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关怀之情,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子女对母亲的爱戴之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之所以广为传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憧憧蹑手蹑脚娓娓动听女红万籁俱寂歉疚惺忪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思考:(1)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请根据课文内容给3---6节加上小标题。

(2)这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出母亲性格中具有哪些闪光点?(3)这篇文章除了刻画母亲的形象以外,还反映了旧社会压抑、埋没妇女才能的社会内涵,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

〔点拨〕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1)欢悦柔和的容态、娓娓动听的讲述、泪如泉涌的痛苦、日夜劳碌的身影等。(2)第一个片段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以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二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对只子女启蒙教育的循循善诱。第三个片段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浒?之情。第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勤劳和奉献。(3)作者在文章中表现了对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如:“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名字”“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良师。”“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更有贡献的分子。”

2探究思路

思考: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可让学生讨论完成)

〔提示〕前三个片段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从“两三岁”,写到“十岁”,第四个片段写的是八岁。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前三个片段侧重在母亲,主要表现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才具,而第四个片段虽然也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但侧重点在我,透过一个八岁男孩的心灵,写出孩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歉疚,文章流露的情感又更进了一层。

3提炼信息

根据课文内容,为邹韬奋的母亲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如: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4课堂小结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亲,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第2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精读第三、四个片段,探讨两种矛盾心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研讨:)

(1)“清算”功课时,作者将母亲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想一想,母亲为什么这样痛苦?

(2)夏夜,母亲为我做布鞋,我心里有好多歉疚,可是又不敢说出口,如何理解孩子的这种矛盾的心态?

2理解文章运用的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思考:(1)课文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点拨〕(1)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2)画龙点睛。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或评价叙写内容,或拓展主题。特别是结尾,全是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谴责。

3探讨封建制度的罪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点拨〕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这个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4品味本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结合“探究练习二”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5理解截取法

比较《我的母亲》和《背影》在选材上的异同

〔点拨〕《我的母亲》和《背影》都采用了截取法。但《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我的母亲》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敬重母亲的哪一点?你最苦恼母亲的哪一点?如今身处幸福中的我们该怎样回报自己的母亲?

篇二十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课后字词及补充字词(注意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人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研讨与欣赏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同步探究》上自主性探究及开放性作业部分已学习过内容并评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完成《同步探究》“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篇二十三: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自我介绍

沟通为先彼此熟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互动交流介绍自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明确学习任务目标介绍课程框架构成及大纲要求认真领会初步把握职高语文学习的重点

熟读课文

预习为先

布置预习任务了解作者生平完成生字词

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形成预习任务报告培养自主学习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诗歌导入:

1、孟郊《游子吟》

2、犹太谚语:上帝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他创造了母亲。

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诗经小雅蓼莪》:“蓼蓼lu者莪e,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

5、展示成功母亲与平凡母亲的图片

6、引出:本文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用自己一生的为人之道和做事之法,给自己的孩子做的一个最好的回答。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一生一世的成长。

一个平凡的母亲养育了一个真情的儿子。“母亲”苦难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因贫穷改变做人的标尺,不能因距离淡化对亲人的牵挂。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感受:母爱的伟大,做人的率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讨论:对比几类母亲形象,思考“生命的教育”,谁能担当?引出母亲。再请学生思考你认为成功的母亲是应该怎样?

自主思考口语表达

互动交流

作家

剪影课件展示

语录:“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解决生字词

了解作家感受创作者

多元

教学

把握

课文一、请同学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提问:全文是按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多元教学

把握课文二、品析母亲形象性格特点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勤劳诚实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热情真诚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宽厚忍让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在老师引导下自主体会母亲形象

层层深入,体会语言背后的情

自主思考

在老师引导下体会母亲性格特点的具体表现

在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内容总结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体会鲜活的人物个性

锻炼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坚韧刚强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三、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对母亲深厚感恩之情与不能回报母爱的遗憾、心痛之情。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

总结出母亲性格中的五个特点

听讲授

自主思考

用心感知

总结归纳

感同身受的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悲伤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在文章中搜集表达作者悲伤难过的内容

思考自身

反思自己平时对母亲的态度

知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善待母亲善待家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生字词抄写三遍课后完成熟悉课文掌握基础语文知识

一、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二、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深入思考

归纳总结

启发思考从自己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并自主发言

思考发言

体会母爱的细节与伟大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三、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四、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

听讲并自主思考体会

教师引导下,自主总结

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特色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再次整体感知文章

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五、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吃着母亲特意为你做的饭,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欣赏诗歌:

母亲的爱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讨论母爱

发表自己的感受

篇二十四: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梳理作者记事抒情的语句。

情感目标1.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

2.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记事抒情的语句;

2.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导入法、开放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等

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篇二十五: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通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关于母亲的典型情节

二、能通过赏析描写母亲的细节,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能通过品味文中动人的语言,感知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重难点:

主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归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首舒缓动人的歌曲,一边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举一例说一说。

【学生回忆、分享,评价】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最动情的时候就是回忆母亲的时候。”每当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那沉甸甸的爱,总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会获得他人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著名新闻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

【出示课题《我的母亲》】

二、母爱之初体验

【过渡】在作者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以至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母亲的哪些画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片段?

(提示:概括文章情节可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概括。)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完善答案】

【板书】:

母亲在“我”两三岁的一天夜里背“我”去看花灯。

母亲给妹仔讲故事讲得热泪盈眶。

在“我”十岁时,母亲见“我”因背书被父亲打而陪“我”一同哭。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

三、解读母爱

【过渡】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在他心中留下痕迹的不是玩乐,而是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想必其中肯定有打动人心之处。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并尝试着把其中打动你的内容“保留”下来。

我们常说:“细节最能震憾人心。”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寻最打动你的描写母亲的细节,把它摘录下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原因何在,并把以上内容制作成一张读书卡片保存。

(示例:)

(提示:阐述理由可抓住描写母亲动作、外貌的关键词或语句)

【学生思考、制作、展示,师生评价】

【板书:】

母亲的形象:爱子心切塑造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细心

善良

循循善诱

望子成才

勤劳能干

无私奉献

四、母亲,我想对你说……

【过渡】母亲做的是普通的生活琐事,表现出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她的才能是那么丰富,她的品德是那么美好,读来令人动容。当时小小年纪的作者是否也被母亲的举动所打动呢?他有没有向母亲表达他的爱呢?多年之后回忆起英年早逝的母亲,他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认真研读文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儿时的作者理解并体恤母亲的辛勤付出的语句,思考:他对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

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深夜陪母亲做鞋

可是母亲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向母亲抒发他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们现在试想一下:在他终于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之后,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可以尝试着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句式:)

当他看到……(母亲的某个举动)时,他会对母亲说:……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

【板书】

他对母亲的感情:理解歉疚感激赞美怜惜……

对于母亲,作者有没有为她感到不平或遗憾的地方,如果有,请说说是怎样的不平或遗憾?哪些深层的社会因素造成了这些现象?

【明确】

遗憾或不平:英年早逝没有姓名空有才华却被埋没在家庭中

原因:封建习俗封建观念封建制度

五、寻找母爱

我想在这里化用一首歌的歌词:“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来体现母爱的特点。母亲虽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如出一辙。请同学们从课外搜集关于母爱的动人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讲给其他人听。

篇二十六: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提问讨论法、分享交流法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母爱是我们生活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作家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给下面生字字注音(小黑板)

文绉绉(zhōu)庶祖母(shù)吹笙(shěng) 绰号(chùo)眼翳(yì)舔去(tiǎn) 摹画(mó)侮辱(wǔ)

2、分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后思考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四、探究讨论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2、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3、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而且影响巨大。所以,前三段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6、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怀念之情,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1)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把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2)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五、分享交流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在生活当中,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

篇二十七: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篇二十八: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或《烛光里的妈妈》)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

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感受伟大而又温馨的母爱,同时,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诌议》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并划记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五、学习课文内容

1、思考:(1)请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 海求学1917年,19岁的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7月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其母对他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请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

师生共同明确,板书: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感谢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2、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6、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三、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四、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六、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七、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献给母亲的诗》

又如:通过欣赏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八、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附:

献给母亲的诗

海涅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爱,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篇二十九:《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四岁时便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学习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

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词语积累(给加红的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翳(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龌龊(wchu):不干净,脏。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下流: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二、分析课文,然后思考:

1、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1)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

2)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3)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4)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三、课外探索。

1、母亲往往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产生重要影响?同学们,你们的母亲,哪一点给你们的印象最深?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事情,把它们写一写。

篇三十:《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请同学们先初读一遍课文

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

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词。

荒芜(wú) ? 宿(sù)命 ? 剥(bō)蚀 ? 淡褪(tuì) ? 玉砌(qì) ? 亘(ɡèn)古 ? 撅(juē) ? ?杈(chà) ? ? 捋(luō) ? ?蝉蜕(tuì) ? ?窸(xī)窸窣(sū)窣

嘈(cáo)杂 ?雕琢(zhuó) ?熨(yù)帖 ? 猝(cù)然 ? ?余暇(xiá)

羡(xiàn)慕 隽(juàn)永 ? 恪(kè)守 ? 坍圮(tān p?) ? 步履(lǚ) 狼藉(jí)

2.落实字词。

⑴肥美:意指肥沃丰美

⑵姥姥:前指外祖母,后指老人

⑶家谱: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主要人物事迹的书

⑷出阁:地方语,出嫁

⑸洗三: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⑹刮痧: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⑺绞脸:用一条线两股相交,绞去妇女脸上的细毛

⑻庚子闹“拳”:指庚子年,即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⑼撑持:支撑维持之意

四、请同学再次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悲伤难过

3.课文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敬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式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与余光中《乡愁》中对失去母亲的刻骨之痛具有着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六、学后小结:

以诗歌《母亲的爱》作结,我们永远也无法回报母亲的爱,就让我们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人。

母亲的爱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七、布置作业:

1、《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第一课练习

2、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主体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据此,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挖掘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母亲形象。

通过对文章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在布置作业方面,让学生将喜欢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去图书馆找有关母亲的散文进行阅读。这将极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强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

篇三十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们可以写的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①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②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③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由此,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造句:“从 中,我感到‘母亲’是一位 人。”

④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篇三十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是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这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下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 ?穈先生 ?掷铜钱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

㈠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

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㈡合作探究

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速度文章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手重重责罚──教之严。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㈢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七、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

2.写作

教学设想

《我的母亲》一文语言质朴感人,讲究分寸,学习本文应让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根据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不会捕捉素材这一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从而知道写文章贵在流露真情,贵在选取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课前准备

1.划出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并体会。

2.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堂课我们就为母亲献上一首心中的歌。

师板书:

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二、教学过程

㈠自主合作探究

师: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结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师: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㈡写作链接

1.师:《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请说一说。(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你的母亲过生日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班内选出一名主持人)

(1)主持人开场白。

(2)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等。

4.学生写作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可以为母亲做传记;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

三、总结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

篇三十三: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老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 舔去(tiǎn)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达了母亲什么品质?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达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达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达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四、研读赏析语言

1、四个句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补充: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______ ,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达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⑴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⑵ 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⑶ 穿插必要的议论。

2、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结合练习二)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达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说: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二、迁移练习

1、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2、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三、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达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3、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篇三十四: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课前演讲,导入新课。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写给谁的,(母亲),那你们的母亲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和你母亲之间的故事,请同学们说说看。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品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一生。令读者开卷如沐春风般的温馨。

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这种挚爱深情让人读来不觉涌起阵阵酸楚,一汪热泪也不觉流了下来。

本文是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语言质朴,情真意切。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世。

二、作家作品: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血汗灌养和亲友的资助下,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老舍先生的母亲并不识字,但她通过生命的教育,把她性格中的坚韧、善良、宽容的品性和勤俭、好客的生活习惯传给了老舍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等。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课文内容分析:运用略读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 供给 提倡 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 敷衍 铜活 张罗 刮痧 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的形象。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11 我的母亲

勤俭诚实,做事认真

乐于助人,宁愿吃亏

坚强善良,热爱儿女

深深“影响”了我

1.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如“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

“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

2.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第二课时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老师示范朗读,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强调情感体验和感恩教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第四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分析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用无华的语言所表达的淳厚情感。

一、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三题。

1.课文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主要写了“缝洗衣服”、“收拾家务”、“款待客人”、“善待姑母”、“保护儿女”、“筹款上学”、“三姐出嫁”、“送我返校”等事件

二、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3、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哪些性格?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文导读:明确母亲的品性:坚韧、善良、宽容、勤俭和好客。母爱是一种岁月!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本环节大概用时10分钟加课前演讲共计15分钟。

三、分组推荐同学针对课文第十三、十七自然段进行朗读比赛,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四、填写一张妈妈档案,拉近母子亲情。

五、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课。

篇三十五: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多媒体显示)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说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你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

(投影)

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xxxx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xxxx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xxxx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xxxx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xxxx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xxxx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xxxx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 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⑴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⑵ 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⑶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① 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投影)

⑴ 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⑵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⑶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投影)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三十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二十三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十三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他在《四十自述》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和我的总是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我母亲耳中,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嫂嫂的“生气的脸”和妈妈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适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胡适母亲对小胡适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色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九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即使是尊贵显赫者,他的身上也会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胡适母亲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胡适十三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十九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xxxx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是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村姑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7月,江即北上与胡团聚,直至白头。当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的成材,也可瞑目了。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后胡适又发表诗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纪念母亲:“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大学者、洋博士胡适与其乡村母亲冯顺弟的情深义重,乡村母亲培养独子成材的种种轶事,将永远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请同学们结合补充材料,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个性化的评论。

教师点拨: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礼,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的缘故。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篇三十六:老舍《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避免由于作品的时代性与当代学生生活条件的反差导致的学生在体会情感时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消极因素。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吗?一样地道优美的北京话,一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样浓厚纯朴的情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叙事散文《我的母亲》。

二、请同学们先初读一遍课文

1.认识文章中比较生疏的字词;

2.结合阅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词。

2.落实字词。

四、请同学再次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明确: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自然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提问: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②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热情真诚

①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宽厚忍让

①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②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坚韧刚强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精读相关段落,对文章即事抒情的语段进行重点把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思考:通过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平凡与伟大,那作为儿子,作者对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①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②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③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

④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

⑤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回忆往事,悲伤难过深深的自责

⑦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⑨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担心

⑩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对母亲深深的惦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难过

⑾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⑿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悲伤难过

3.课文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敬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式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与余光中《乡愁》中对失去母亲的刻骨之痛具有着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再读重点段落(第12,13,15段)体会老舍先生语言运用的妙处。

篇三十七:老舍《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胡适的资料,阅读《胡适自传》、《先母行述》,拓展视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仁慈:仁爱慈善。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二、导入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请听《妈妈的目光》)

胡适简介。

首先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句、段,适当批注。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课文,思考:

⑴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⑵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篇三十八:课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当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们可以写的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①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②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③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由此,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造句:“从 中,我感到‘母亲’是一位 人。”

④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篇三十九:《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内容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内容

学习目标:

1. 了解母亲 的形象

2. 学习通过片断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3. 感悟母亲的深情

教学设想:

1. 本文文字浅显,重在理解母亲的深情,拟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读书卡片,摘录词语,评析领悟情感,《我的母亲》2。

2.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 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 ,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我们最熟悉的表现母爱的诗歌是什么?请大家一起背颂这首诗。

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课文《我的母亲》。

二、词语积累 生字

生词

语段积累 描写优美的 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概括母亲特点的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有可爱的性格,她有努力的精神,她有能干的才具。

1. 朗读生字

2. 解设词语

3. 朗读优美的语段,体会其好处。

(1)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这样写母亲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2)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3) 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4.朗读能概括母亲性格特点的词语。

片断 母亲的言行 我的感受 母亲的特点

元宵夜的巡阅 负、跑蹑手蹑脚 活泼的、欢跃的 呵护

涌流的泪珠 讲的`娓娓动听 必可成为良师 善良

违心的话语 泪如泉涌地哭着,勉强说“打得好” 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怜爱

劳碌的身影 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 说不出的歉疚,减轻心里的不安 勤劳

1. 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母亲的言行的句子

2. 集体朗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3.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什么特点?

4. 本文与《我的老师》在选材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我的老师》先写老师关心学生的五件事,最后写学生对老师的思念,既表现师生感情,又烘托蔡老师的形象。同样,本文先写母亲疼爱子女的三件事,最后写我的歉疚、不安的心理,烘托了母 爱的光辉,深化母子之情。

三. 交流

你所读过的作品中描写母亲的片断或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请概括叙述。

1 同学之间先交流.

2 指名叙述

四. 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的?那些方面是好的,那些方面是不足取?你对目前的家庭有什么看法?你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

作者的家庭中教育,重文化,对子女严格要求,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得。

五. 寄语:母亲为了孩子可谓是鞠躬尽瘁,在这里我要深情的说:“最疼爱我的人是您,最牵挂我的人是您,最忙碌的人是您----母亲,我衷心的祝福您健康快乐!”

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说出心理的话。.

六.亲情作业: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篇四十:初中语文《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四、研读赏析语言

1、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补充: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______ ,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⑴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⑵ 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⑶ 穿插必要的议论。

2、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结合练习二)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说: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二、迁移练习

1、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2、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三、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3、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篇四十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

篇四十二:我的母亲课文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课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①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②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①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②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①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②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 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们可以写的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①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②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③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由此,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造句:“从 中,我感到‘母亲’是一位 人。”

④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篇四十三:我的母亲预习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篇四十四:我的母亲预习教学设计

一、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二、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三、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高考 报名、8字短句感谢老师、伤感日志 情感天地、摘抄优秀作文10篇、优秀日记100篇、优质服务心得体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信息管理平台、吉林自考网成绩查询、有关于爱情的日志、

我的妈妈教学设计(精选4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我的妈妈教学设计(精选4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449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