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通用17篇)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课文导读
条分缕析 鞭辟入里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导读 本文是《爱的艺术》中“爱的理论”的重要章节,作者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爱”的理论。文章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共分10个小节,描述了一个幼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构成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富有理趣,是本文说理的一个鲜明的特点。阅读此文,我们应该注意梳理作者分析说理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体会深刻周详的理趣。 第1至3小节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一部分按儿童情感成长过程来阐述,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由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的变化:(1)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2)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3)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4)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意识到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5)成熟时期: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的过程。 第4至第8小节从情感对象的角度进行阐述。先叙述现象,再阐述原因。第4小节指出“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指出了人出生前后,爱的不同对象: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同母爱的关系尤其密切,而待到婴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他同爸爸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第5小节由表及里,指出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本质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深的渴求”;并指出“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牢牢保留着对母爱的的渴求。第6小节递进一层,用对比、比喻的办法描述妈妈与爸爸同儿童的不同关系和作用。妈妈代表着自然界,爸爸代表着思想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第7小节用对比说理的办法,进一步剖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指出爸爸作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强调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父爱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作用:消极的一面是父爱须靠努力获得,积极的一面是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第8小节再深入一层论述,分析父母的爱的态度与小孩身心成长之间的关系,指出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作用:母爱给予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给予小孩自信心,使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还指出了父母给予小孩的爱的表现的要求:妈妈不应让小孩惶恐,爸爸不应专横,而要宽容。 第9、10两小节是这一部分的总结,第9小节解释了一个成熟的人的内涵: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既发展了爸爸的良知,也发展了妈妈的良知;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因为这样的生命个体既秉承了父爱与母爱的优点,也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弗洛姆不同意弗洛依德的关于合并父爱与母爱而产生一个新的心智结构的观点,而是强调了父爱与母爱是在人的心智里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能够综合而不是“融合”或者“结合”。 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洛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的。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所以,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是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训练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一课一练 一、 选择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恋(liàn) 孪生(ruán) 诞生(dàn) 涎( xián)皮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 家什(shí) c.赢得(yíng) 羸弱(lě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⑴8岁以下的小孩还不会爱,他对爱的 是感谢和高兴。 ⑵“政协”和“人大”两会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因为两会的议题与国计民生 。 ⑶如果他只有妈妈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 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a.反映 休戚相关 阻止 b.反应 息息相关 阻碍 c.反应 休戚相关 阻碍 d.反映 息息相关 阻止 3.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两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 c.小李在学习上很有一股钻劲,不管遇到啥疑难都要归根结底,弄个明白。 d.欧洲人何以对千分之零点五的转基因稻米惶恐不安,这让美国人实在无法理解。 4.下列一段话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二、阅读与理解 母爱是对小孩生存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对小孩生存的肯定有两方面:一是对保护小孩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它是灌输给小孩对生命的爱的态度,使小孩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就好。母爱的这两个方面的责任,简明地表达在《圣经》故事的创世说之中。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与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相一致。①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创造了自然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上帝都说:“这很好”。第二步,母爱使小孩感到: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很好;母爱灌输给小孩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着的愿望。同一思想在《圣经》另一象征主义中,可能被表达出来。乐园(土地总是妈妈的象征)被描述得“富饶而实足”。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象征着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②大多数妈妈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妈妈能同时贡献“蜜”。为能提供“蜜”,一个妈妈不仅必须是个“好妈妈”,而且还必须是个愉悦的人——许多人达不到这一目标。这种对小孩的作用大概没有被夸大。妈妈对生活的爱象忧虑一样感染小孩。③两种态度都对小孩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实,人们是能够在小孩——或大人——中分辨出谁仅仅得到了“乳汁”,谁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节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 1.请简要概括本段文字所述的主要观点。 答: 2.文中画线①处的“但上帝超出了这个最低要求”的“这个最低要求”指的是: 。 3.文中画线②处的“两种态度都对小孩的全部个性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一句中“两种态度”分别指的是啥?请联系本段语境阐释。 答:(1) ;(2) 。 4.请解释文中画线(1)处语句的含义。 大多数妈妈有能力贡献“乳汁”,只有少数妈妈能同时贡献“蜜” 。 答: 。 5.这一段作者在说理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 。 【参考答案】 一、1.选d , a. 孪生(luán) b. 熨帖(yù) c. 水獭(tǎ)(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个常用字的字音的认读能力,为便于比较迁移,强化记忆,采用形近或同声旁的字来设置干扰项) 2.选c,(本题检测课文中几个常见的易混成语与词语的意义的理解) 3、选c,应改为“寻根究底”。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的意思;而寻根究底,是寻求根由,追求底细。(本题检测学生对课文中四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的能力。) 4.选a (本题检测学生连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 二、1.母爱是对小孩生存和需要的肯定,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小孩生存和发展的关心和责任,对生命的爱的态度。2.对生存的简单关心与肯定。3.(1)对小孩的爱的关心和肯定;(2)让小孩感到生活的甜美、爱和生存的幸福。4.大多数妈妈能负责任地关心和保护小孩的生存和成长,而只有少数的妈妈同时能使小孩觉得活着是美好的,能以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小孩。5.(1)类比论证,如阐释母爱的两个方面的责任,用《圣经》中的创世说的故事(上帝造人)来类比;(2)比喻论证,如分析母爱的两种态度,分别用“乳汁”和“蜜”来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2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参加XX年省优质课比赛有感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外国语中学 李晓
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抽到的课文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是人教版的必修四的第九课,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一篇文章。课文共十个自然段,三千字多字,是融哲学、心理学于一体的议论文。就比赛课来说,是比较长的了,较具挑战性,而且考虑学情,面对的是入校仅十二天的新高一学生,许多需要他们尝试和改变的高中的学习办法和思维模式几乎是空白。我知道,我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设 想
新大纲对语文教学做了如下指导: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经过细致的研读和教研室党红英老师和其他同仁的指导,我确定本文的教学思路为:紧扣文本,灵活运用“读”的方式,使学生从读中获得体会,升华情感,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探 索
思路是确定了,可是探索才刚刚开始,试讲了几次,我发现这节课远没有最初设想的的那么容易和顺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朗读应该怎么样处理
从各方面来说,本课不适合朗读。篇幅太长,粗略浏览就需要6-7分钟,还会冷场;朗读全文则需要15分钟左右,太费时间;而且课文是心理分析,写得非常冷静,没有适合反复吟诵的句子;比赛中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寸时寸金,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该怎样平衡,才能既不失语文课本色也不单纯是读课文而已?党红英老师给了我非常宝贵的指导,她指导我采用了“倒食甘蔗”的办法:
8-10:成熟的爱 朗读——回答其特点
1-6:妈妈的爱 快速浏览,画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齐读品味难理解的句子
7-8:爸爸的爱 朗读——小组讨论、质疑——写下母爱父爱的感悟并读给大家——教师范读自己的感悟
全文:浏览——找出成熟的爱的标准
拓展:学会给予,学会爱人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读了,而且方式多样灵活,不会觉得重复厌倦;圆形的结构使得首尾呼应、文意循环、似余音绕梁。党老师真是点石成金!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晚上,在十二中试讲完后,党老师提出了这个设计思路,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从学校出来已经很晚了,我却觉得满天星斗那么迷人,眼前的道路那么宽阔……
2、这么长的文章怎么样取舍
读的问题解决了,也一个难题摆在眼前:这么长这么难的课文,讲啥?
只读,谈感悟,假大空;逐句理解,不可能;讲重点句,怎么选,怎么讲?孙云飞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告诉我一句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实实在在地讲实实在在的课。经过反复讨论和实践,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方式:
母爱部分(1-6段)讲重点句。我选择了两个句子,既是难理解的,也恰好反映了母爱的消极面和积极面。在解读句子时教给学生文段阅读的办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同时可以相机点拨母爱的两方面,远比去文中找“消极面”“积极面”并分析为啥要高明得多。前六段一千左右的文字,我只讲了两句话,这一大胆的取舍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父爱部分(6-7)设计了一组问题,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紧扣文本。这一环节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另一个办法:“尊重作者,敢于质疑”,同时在上一环节自主学习后自然过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
不记得哪位同仁说过:一节课能让学生有一点收获就足够了。“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课不能面面俱到,而日常的教学怎样取舍还需要我们年轻教师不断的学习摸索。
3、老师的亮点怎么样彰显
语文课离不开读,教师饱含感情的出色的范读、美读不仅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使课堂增色。我个人喜欢朗读,可是这篇课文找不到范读的“点”,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絮絮的讲解该是多么遗憾啊!在初读这篇课文时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中学教师,做了三十年班主任,很是严格,从小到大,我从未听到过她的一句表扬。到了现在,我更明确,也许正是妈妈的严格才使我学习工作从不敢懈怠。我写下了自己的感悟,稍加整理,形成了几行文字:
您是教师,您是母亲
您有着妈妈的慈爱,更多的是教师的严格
我曾经多么怕您严厉的批评,多么怕您严肃的眼睛
直到岁月苍老了您的容颜,斑白了您的鬓发
直到我也做了教师,直到我也做了母亲
我才知道,真挚的爱往往是严肃的爱
而我,正是您一生的事业
——献给我的做了三十年班主任的母亲
这几句话,也许是自己真情所至,我每遍都读的眼眶发热鼻子发酸。经过反复的尝试,我把它加在了学生读自己写的感悟后面,作为教师的展示出现。每次读完,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那其实是给母亲的。党老师说:我们不启发学生鼓掌,就要这一次掌声,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果然,在比赛中,我眼含热泪读完这几句时,学生和听课教师掌声如潮。
实 践
准备的过程不用说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次的备课,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推翻重头再来……到正式比赛时,我一共手写了80页的教案,试讲了八遍,每遍都各不相同,每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到正式比赛时,我已经非常透彻的理解了课文,基本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回答方向。
比赛在郑州公安干校举行,能容纳一千人的礼堂灯光明亮、座无虚席。讲课前,我看了看一直陪着我,从抽课开始就不知牺牲了多少时间的党老师,她刚刚才给我别好了话筒,调好了课件,试好了音量,拍了拍我的肩膀……现在她拿着我的东西坐在了舞台的边上,笑盈盈的望着我。
我看了看一直鼓励支持我的皇甫校长,他喜欢去听课,听完把我批得一无是处,然后很得意地告诉别人:我们的选手可厉害了……现在他站在舞台的一角,手里拎着一瓶水,那表情我太熟悉了,既严格也有着期待和骄傲。
我看了看台下的同事,姚玉栋老师、邓文武老师、裴丽霞老师、黄红艳老师,都在。不管多晚、不管我在哪里试讲,他们总是听到最后,把自己的建议、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我……
我的手机里存有不少学生的短信,“老师加油!”“老师你最棒了!”“老师,不要太累,不要太辛苦。”……
我告诉自己:把课讲好!课讲得相对平稳而不够激情,这是我没有处理好的地方。两组比赛结束了,我第八名,是一等奖。想想指导我的皇甫校长、党老师、屈老师、孙老师的水平之高,我只觉惭愧。
收 获
比赛已经结束,但它带给我的影响远未终止。
经过这次比赛,我收获了很多,例如:刚拿到一篇文章时,我们都会觉得很难,但是呢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认真读,都能读出味道来。例如:语文上实在高手很多,自我满足实在是年轻教师的大忌。例如:我们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平时就应该注意多听课也多请别人听课,集思广益,提高自己……
通过这次历练,我深深感觉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我真切地体会到:听不到批评是人生的不幸。
这次比赛的经历我将终生难忘。
【教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焦作市外国语中学 李 晓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解读论说类文章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
【教法】
情境引导 提问点拨 拓展延伸
【学法】
情景体验 探究分析 讨论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短片《爸爸妈妈》)
刚才我们看到了以个关于父爱母爱的短片,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这种爱也该怎样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 、研读赏析
1. 简析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
通过我们的预习,应该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达到成熟的。请大家朗读文章的最后三段,看看成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体察母爱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帮助我们心灵成长的正是每天陪伴我们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用自己各不相同的爱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那么,母爱、父爱各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请大家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品读中体会母爱。
请同学们提一提,这里有没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点讲读两个句子
①“我被人爱是因为我也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这两个句子体现着母爱的无条件和博大无私的特点。
2. 研读父爱
母爱如此,那父爱呢?请大家朗读6-7自然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点。
下面来看思考题,小组讨论:
①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啥?
②在你的实际生活中,妈妈就一定温和,爸爸就一定严厉吗?
③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观点?
3. 感悟思考
对于一篇文章我们要读懂作者的意思,通过这些办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请同学们写下对父母的爱的感悟,交流一下。
三 、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在父母的共同关爱和影响下我们才会成长为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应具备成熟的爱,那作者认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各有啥特点?
其本质区别在于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
你关爱过自己的父母吗?
你关爱过素不相识的人吗?
四 、结束语
同学们,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我们去有意识的学习,让我们学着去关爱父母,学着去关爱他人,学着体会给予的幸福,学着尝试付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的健康,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五、作业布置(实践)
把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告诉你的父母
【板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弗罗姆
妈妈 爸爸
爱
小孩
(以上转自焦作市高中语文工作室)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3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样理解“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一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爸爸从小孩六岁左右开始,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爸爸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父母对小孩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小孩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小孩的爱”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小孩还没有积极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小孩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小孩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小孩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幼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小孩,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啥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啥都不懂。啥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呢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么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小孩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4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就是一篇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过程与办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办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进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小孩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也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小孩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气氛;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
(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么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幼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结尾对于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分。
问题2、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优缺点(或积极性与消极性)各是啥?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再进行概括总结:
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性:不需努力即可拥有;消极性: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性:必须努力,否则将失去。
两种爱的进一步区分在课文的第6段:母爱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爸爸代表思想的世界,爸爸是教育小孩,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对于作者提出来的关于母爱和父爱的理论,你认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此处学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论不一定要认同,学会怀疑;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成理论问题,进而有所思考。
问题3、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么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爱是怎么样的”,由此提醒学生看清问题再作答。
母爱应该给小孩安全感,应该希望小孩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小孩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小孩健康成长的需要。
问题4、对于小孩,成熟的爱应该是怎么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爸爸和妈妈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
(四)课堂小结:弗洛姆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五)课后作业:听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读一篇文章《小孩,我为啥要打你》
(六)板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幼儿—“自恋阶段”母爱+父爱=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无条件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必赢得可以赢得
无法赢得必须努力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5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也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呢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办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办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爸爸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妈妈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小孩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也怎样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一文。(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办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妈妈的依赖和爸爸的,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妈妈 爸爸)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
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文章标题为啥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小孩之间的爱” ?
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即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小孩的发展进行的剖析,让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幼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婴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
(多媒体展示题目)
① 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小孩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②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③ 怎么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进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④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爸爸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去实践这两种爱,也怎样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怎样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啥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爸爸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弗罗姆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者直接读給他们听。
附:板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的发展: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爱的对象的发展。(妈妈 爸爸)
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教学反思: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6
新课改体验材料——
活动课题:《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天气晴朗的星期四下午,韩永凤同学捧着语文书快步走上讲台,抿着嘴开口了) 【开场白】爱,生来就有,并以多种形式诠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物,有这不同的情境,爱便有了不同的方式。(永凤脸红了)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如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情感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台下听呆了,一双双眼睛直瞪着)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下面有请陈芳希同学给大家讲释。(顿时掌声雷鸣般地响起) 陈芳希同学从座位猛地站起大步走向讲台,然后面对同学笑了笑,说:今天我结合课文谈几点个人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请大家打开课文54页看到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 问题一“这种爱不仅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我认为,文章大篇幅内容都在极力强调母爱,母爱是无条件的,他对小孩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话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凸显母爱。挥手在黑板上写下:母爱是无条件的。(台下一片哑然,然后唏嘘,芳希真行!) 大家请看55页第七排。 问题二“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怎样理解?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文章叙述的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句话似乎与内容毫无瓜葛,但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诠释了爱需要的是付出,给予比得到更重要。(芳希同学看了看台下,仿佛有点胸有成竹。) 大家请看56页倒数第二段“妈妈的良知对他说”与“爸爸的良知却说”的话。 问题三“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爱?(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陈芳希同学是这样阐述的:这两个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 别。看似两句相互对立的话,却是我们一生无法忘却的励志之言,两者缺一不可。 同学们,我的汇报到此结束。下面上场的是王熙同学,大家掌声欢迎。 (王熙同学低着头笑眯眯地走上讲台)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解答的是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一、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真的如此吗? 结合课文与寻查资料,我认为并非如此,母爱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他需要你是妈妈的小孩,这才会得到妈妈的爱,妈妈只爱自己的小孩,他希望自己的小孩最优秀,并视其所有希望能够达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己,这是有条件的回报。(话音刚落,台下炸开了锅……) 任情同学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赞同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说,每个妈妈都对小孩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那也是每个妈妈对小孩的爱。但从不去想回报。例如在历来看妈妈都易衰老,那是妈妈想的多,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的未来,只要我们成龙、成凤,即使她们走后,她们也不会担心。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求。所以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如果说母爱是有条件的,那对他们而言也有啥好处呢,再多再好也怎么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吗?(台下支持的、反对的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出场了,只见老师两手一拍,大家静了下来。笑哈哈地说:同学们太有才了!我想大家的意见都是对的。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站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 王熙同学接着说:预习题二、文章说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同学们,我的理解是,前者是不成熟的爱,它以自我为中心,爱以被爱为前提,爱只因为满足需要;后这是成熟的爱,他开始体验和关心别人,爱别人所以才被爱,需要只是因为有爱。 同学们,预习作业选做的解答到此结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组还设计了两道题目与大家交流,请同学们积极发表意见。 问题一:为啥既要发展一个妈妈的良知,也要发展一个爸爸的良知?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本质上的区别? (全班同学前后左右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还拿出读书笔记进行交流) 王熙同学清了清嗓子说,下面我想请郑锋同学发表意见。 这时的郑锋望了望台上的王熙站起来说,对于问题一,我是这样理解的,拥有“妈妈的良知”和“爸爸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有的两种素质。“妈妈的良知”就是对别人有仁爱之心;“爸爸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是适应社会的,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的话还没有落音,吴文涛同学立刻站起来抢着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这是我对问题二的解答。 王熙对吴文涛同学积极回答问题进行了肯定,接着对问题二作了补充: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他是她的小孩,不需要努力去换取,也根本无法赢得。爸爸的爱是有条件的,而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了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控制和受努力的支配。谢谢大家的配合!下面请林倩同学给大家作总体上的赏析。 余味未尽的同学们,看着台上的林倩,听着她细小而有清脆的声音顿时静了下来。 同学们,总的来说《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弗洛姆写的伦理方面的随笔, 所谓随笔就是作者的随想随写,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一般主观色彩较为浓重。但作者通篇都在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给读者以崭新的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 读完全篇,我对文章的精到之处可提炼成十个字“感性与知性,给予与索取”。所谓感性可以理解为是妈妈的爱,妈妈对于小孩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他最多的只是给予不求任何回报。而知性也可以理解为理性,即爸爸的爱,正如作者文中提到的,父爱是需要你履行你的职责,你必须符合他的要求,这既有给予也有很多的索取! 同学们,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具有妈妈的良知和爸爸的良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迈向成功! 我们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课后思索 大部分同学课后会想起语文老师第一堂课给我们说的: 能帮助别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篇不会何以读多篇,一题不会何以做几题,课上不会课外奈何? 没有发现个性的学生,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老师,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成才的学生。 多读书,少做题。不会玩的学生,出息不大。不会引导学生玩的老师,是培养不出发明家、科学家的。 进入高中,教语文的老师还告诉我们: 学习成绩的提高,第一是习惯,第二是办法,第三是预习。学习好对社会有用;书读得好,有益于自己。 连江三中高一(5)(6)班 实施新课改语文学习花絮 XX年4月12日星期四语文课,黄星铭同学走上讲台当着前来听课的老师背诵了韩愈写的《师说》,还即兴翻译讲解了第四自然段。他这一举动,让听课老师和在座同学目瞪口呆,顿时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由前来听课老师随意抽点学号作即兴口头演讲时,被点的19号是邱燕岚同学,她沉着地走上讲台面对同学和老师演讲了由古诗Lenovo到《学无止境》这个话题,3分钟的滔滔不绝,同学们颇受启发。 最精彩的是杨瑜这个组自学《师说》,模仿老师上课。课堂上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一句句精典的表述,让人赞叹不已,记忆尤深,历历在目。 XX年4月21日星期六,语文课前即兴演讲的陈冰如同学,由历史人物曹操的有才、爱才Lenovo到我们学生的成才,也用类比的办法联系现实生活促使自己成才。她那独特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XX年4月3日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5)(6)两班进行了古文背诵比赛。(6)班的林玲同学一气背完了贾谊写的《过秦论》后,还即兴对文章后面的三个自然段进行了翻译以及阐述了个人的理解。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称赞。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7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办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办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小孩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么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气氛。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妈妈。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妈妈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小孩,还活着!”小孩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小孩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小孩从对以妈妈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爸爸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爸爸和妈妈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么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进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啥?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爸爸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四、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么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怎样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么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么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8
(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办法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简单简介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办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来听两首歌曲《妈妈》《爸爸》。听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倾听他是怎样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刹( )那 给予 罪孽( ) 咄咄( )逼人
辨认 渊源 履行 咄咄逼人 归根结蒂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问题。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安排好每道题的发言人,指导组员整理好每道题的答案,并安排好发言人,补充人。(整理如下)
1、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
1、他首先阐述了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
2、小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3、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幼儿时期:幼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妈妈就微笑;他如果哭泣,妈妈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妈妈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
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妈妈一个东西……
(2)“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小孩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正是这种由母爱衍生的爱人之心让每一个人意识到他人的重要和社会的美好,进而构成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嗯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3、阅读4-7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这一句中的“这种变化”具体指啥?
明确:这种变化指的是小孩与妈妈的关系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
同爸爸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2)联系全文,回答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啥不同,各有啥积极面和消极面?
明确: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爸爸给小孩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私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
母爱的积极面是: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小孩安全感。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唤取,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小孩失去独立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失去,有时过于严厉。
4、阅读8-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么样的?
明确:能指导小孩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
应该使小孩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么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妈妈的关系,并能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3)《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啥?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小孩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爸爸在指导小孩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小孩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延伸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去实践这两种爱,也怎样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啥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妈妈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妈妈。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根据体验和经历,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课堂反思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9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诞dàn生 刹shà那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渊yuān源 秩zhì序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婴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妈妈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爸爸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妈妈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小孩。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妈妈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小孩满足了她的啥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小孩。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小孩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小孩成为自己的主人,进而能够脱离爸爸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爸爸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爸爸是教育小孩,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爸爸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爸爸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妈妈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小孩同爸爸几乎没有啥联系,在这个阶段爸爸的作用几乎无法同妈妈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5~7题。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妈妈。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小孩被妈妈爱是因为他们是妈妈的小孩,有被妈妈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小孩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小孩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幼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幼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小孩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妈妈。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妈妈。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8~11题。 虽然对妈妈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妈妈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小孩身上妈妈超越了自我,她对小孩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呢小孩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妈妈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妈妈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小孩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妈妈和小孩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妈妈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妈妈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小孩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小孩的妈妈。但是呢当小孩处于同妈妈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小孩的妈妈。 对正在成长的小孩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呢由于妈妈对小孩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小孩,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小孩的妈妈。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小孩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小孩的妈妈,但永远成不了爱小孩的妈妈。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妈妈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小孩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小孩。(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啥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9.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啥论证办法?试加以说明。 10.作者为啥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1.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 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 c(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成分残缺,应在“爸爸”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4. c(整段文字都在谈爸爸教育的职责,先用妈妈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爸爸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5.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幼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6.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小孩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小孩变得消极、被动”。) 7. b(文中第二、三段说,小孩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也说8岁以下的小孩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8.妈妈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小孩,进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9.对比论证。将真正疼爱小孩的妈妈允许并希望促成小孩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进而指出妈妈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小孩的成长。 10.“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妈妈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妈妈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小孩。 11.在小孩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小孩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小孩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小孩。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0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样理解“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简介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怎样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怎样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幼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怎样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幼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啥?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父爱(有条件)
母爱(无条件):表现是啥?
怎样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啥?在文章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也意味着啥?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爸爸、妈妈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也该怎样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啥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小孩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 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 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 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进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呢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呢《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
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啥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啥都不懂。啥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呢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办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办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妈妈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小孩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也怎样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小孩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小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啥?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么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小孩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父亲母亲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啥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小孩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么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也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伟大的,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例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积极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啥?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母爱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父爱给小孩信心指导小孩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小孩爱,他们还使小孩在爱中成长,也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么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独立温和),也是自己的爸爸(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妈妈和爸爸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妈妈的良知,也要发展爸爸的良知。也就是有妈妈的爱的祝福,也要有爸爸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爸爸、妈妈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也该怎样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啥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2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办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办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小孩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小孩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么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气氛。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妈妈。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妈妈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小孩,还活着!”小孩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小孩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妈妈是小孩的“自然世界”,爸爸是小孩的“思想世界”,小孩从对以妈妈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爸爸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爸爸和妈妈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么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进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啥?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爸爸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三、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么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怎样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么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么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办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妈妈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倾听他是怎样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办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 秩序 刹那 咄咄逼人 惶恐 休戚相关 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也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 :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四、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 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妈妈、妈妈、小孩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小孩
明确:
1、 体验母爱(1-3)
2、 感受父爱(4-7)
3、 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家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 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啥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积极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怎样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去实践这两种爱,也怎样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怎样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 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
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啥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妈妈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妈妈。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
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啥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父母和小孩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小孩的婴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小孩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小孩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妈妈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妈妈的心摔了出去。这时妈妈说话了:小孩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母爱——童年时期 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4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样理解“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一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爸爸从小孩六岁左右开始,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爸爸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父母对小孩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小孩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小孩的爱”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 既是自己的妈妈,也是自己的爸爸。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小孩还没有积极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的要求,小孩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小孩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小孩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幼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小孩,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啥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啥都不懂。啥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呢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么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小孩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小孩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小孩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母亲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爸爸指导小孩怎样学习,怎样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小孩的一种啥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怎样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简介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悦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小孩”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幼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终回脱离对妈妈的依赖和爸爸的*,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小孩从以妈妈为中心转到以爸爸为中心,然后*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进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妈妈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爸爸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爸爸从小孩六岁左右开始,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爸爸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幼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幼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幼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妈妈对小孩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妈妈保护幼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幼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妈妈就微笑;如果他哭泣,妈妈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妈妈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妈妈的小孩。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小孩与人*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幼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妈妈的小孩”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啥也不做就可以赢得妈妈的爱”,*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妈妈的小孩。所以,如果他吃东西,妈妈就微笑;如果他哭泣,妈妈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妈妈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爸爸和妈妈,进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小孩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小孩是怎样发展妈妈的良知,而也发展爸爸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爸爸和妈妈,进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爸爸妈妈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么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初几个月和*初几年同妈妈的关系*为密切,妈妈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小孩。(让学生举例)
2.婴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爸爸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爸爸是教育小孩,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爸爸的良知,*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6
一、三维目标
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教学办法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小孩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怎样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
(二)、作者简介
艾瑞克·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宗教》、《被遗忘的语言》等。
(二)、文本分析
①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②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③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问题探究
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呢?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时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作者是怎么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啥样的本质区别?
(1)、父爱与母爱的特点
①母爱的特点
妈妈代表自然世界,是家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妈妈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小孩以爱和关怀,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
②父爱的特点
爸爸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爸爸向小孩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小孩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2)、区别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你没商量;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须得像我。
3、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也有何缺点?
(1)、母爱:①优点:无条件②缺点:无法赢得。
(2)、父爱:①优点:有条件②缺点:必须靠努力,否则会失去。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啥?
(1)、母爱代表自然世界,给小孩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2)、父爱代表思想世界,给小孩信心,指导小孩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小孩爱,他们还使小孩在爱中成长,也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5、小孩的爱与母爱、父爱有啥样的内在联系?(归纳主旨)
小孩逐渐长大,爱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成熟时期,他综合父爱和母爱进而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6、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么样的爱?
①他发展了一个妈妈的良知,也发展了一个爸爸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妈妈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爸爸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妈妈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爸爸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七、课堂小结:
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七、课后作业(学有所悟)
1、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母爱或父爱》的随笔。
《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课文导读 篇17
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二、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进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杂文,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与母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小孩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还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三、学生分析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而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作为首先出现的议论文,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办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办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办法。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再想一遍,想文章的旨意、结构层次。3、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4、再细读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议论臧否的分寸。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人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初步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
难点: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七、教学用具
ppt课件
课堂系统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
1.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动因:尽管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但文章饱含感情,语言精粹洗练,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可以更好地领会文章内涵、品味语言。)
2.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弗罗姆。
3.思考以下问题:
同学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你越来越体会到父母对你的爱的不同。请具体评述。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推荐站内搜索:日记350字大全、济南大学录取分数线2020年、贵州自考成绩查询、红色故事演讲稿、共筑中国梦演讲稿、江西公务员报名时间、350到400分的二本大学、我有一个愿望作文、参观心得体会营养师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