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分析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内容点析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 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农业与我们】1.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农业的地区分布】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3.对图4.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最好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内容:
  • 邯郸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初探
  • 探究目标:知识目标:巩固、深化、 “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转变发展方式”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与全面小康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认识;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教案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概要中国以农业立国,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随着生产工具、水利灌溉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经...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 从教材体系看,第三课讲“企业和经营者”,从微观的层次描述了国民经济的细胞,第四课讲“产业和劳动者”,则要从宏观的层次上剖析国民经济的“经脉”,而本框又是第四课的开篇之作,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 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4.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教学目标1.产业的划分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3.农业的含义、地位、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4.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主要措施 二、预习导读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 第2课时 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思想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农业与生活》导学案
  • 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2、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生产工具的进步。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 第1课时 农业与我们设计思想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的方向。...

  • 农业孕育着文明
  • 教学目标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教学准备1.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

  •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 教学目标一、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 确农耕 、畜牧、定居 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 农业 教案
  • 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 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原始农业和畜牧...

  •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一、教学目的1.知道水稻生长所需的自然条件及水稻分布;理解水稻与人口的关系;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2.知道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所需的自然条件;理解阿根廷发展牧牛业所做的工作。...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课时
  • 第3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设计思想“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 第1课农业的分布
  •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2、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牲畜。4、知道我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 查看更多>>

    八年级地理教案

7.关于第107页活动3。在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例如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对长江水文状况的影响(包括含沙量剧增、易发生洪水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内容:
  • 邯郸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初探
  • 探究目标:知识目标:巩固、深化、 “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转变发展方式”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与全面小康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认识;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教案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概要中国以农业立国,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随着生产工具、水利灌溉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经...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 从教材体系看,第三课讲“企业和经营者”,从微观的层次描述了国民经济的细胞,第四课讲“产业和劳动者”,则要从宏观的层次上剖析国民经济的“经脉”,而本框又是第四课的开篇之作,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 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4.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教学目标1.产业的划分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3.农业的含义、地位、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4.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主要措施 二、预习导读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 第2课时 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思想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农业与生活》导学案
  • 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2、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生产工具的进步。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 第1课时 农业与我们设计思想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的方向。...

  • 农业孕育着文明
  • 教学目标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教学准备1.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

  •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 教学目标一、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 确农耕 、畜牧、定居 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 农业 教案
  • 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 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原始农业和畜牧...

  •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一、教学目的1.知道水稻生长所需的自然条件及水稻分布;理解水稻与人口的关系;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2.知道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所需的自然条件;理解阿根廷发展牧牛业所做的工作。...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课时
  • 第3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设计思想“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 第1课农业的分布
  • 【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地位和分类2、知道种植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农作物。3、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和主要牲畜。4、知道我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 查看更多>>

    八年级地理教案

推荐站内搜索:2013年1月自考成绩查询、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捉蚊趣事作文400字、江西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新年日志、广东省学位英语成绩查询、山东高考时间2021具体时间表、日记300字左右、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684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