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通用7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1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啥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自学交流为主,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这是一条啥样的鱼?2、为啥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讨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鱼的大,体会汤姆的舍不得。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我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的办法,让“爸爸”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第三个问题:结果怎样?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辩论中明理。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2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啥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自学交流为主,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这是一条啥样的鱼?2、为啥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讨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鱼的大,体会汤姆的舍不得。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我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的办法,让“爸爸”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第三个问题:结果怎样?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辩论中明理。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进述的是汤姆在父亲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这也是本课较难突破的重点目标。
作为三年级的小孩,较难理解这篇文章其中蕴含的道理。如果对文本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两种分离:第一,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淡化了语言文字,谈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分离开来而上成思品课。第二,在教学中,很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传导或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嘴说成人的话,使教师、学生、文本分离。基于这样的思考,对这篇课文,我采用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
一、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课时,我不是对文章进行仔细地分析,而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通过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进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汤姆的三处心情变化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并通过不同形式的重复朗读父亲的那句话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也创设了分角色表演父子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朗读与评读中加深对“必须”、“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人看到,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点词句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加上教师适时引领、点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
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用词的精当,进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学习第二部分时,通过“套上、甩起、抛向” 等钓鱼动作的理解,体会汤姆的技术娴熟、经验的丰富,“划破、沉入、泛起”等动词可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小心翼翼刻画了汤姆当时的情态,形容他小心谨慎,不敢丝毫疏忽的样子,非常贴切。再加上“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使得这一段描写更富诗意。引导学生多读句子,以便强化对词语的积累。教学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感悟汤姆心情变化,让学生找出表现汤姆心情的词语,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出“不情愿、慢吞吞、叹了口气”等词语。“慢吞吞”一词不只惟妙惟肖地勾勒了汤姆当时的情态,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他表明尽管内心不情愿,有点舍不得放掉大鲈鱼,但是呢在父亲的坚定态度面前也不得不这样做的心态,十分贴合孩子的心理。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在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产生共鸣的基础上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联系遵守交通规则来谈;联系爱护花草来说;联系校园生活中保洁来谈等等。)加上教师适机引领、点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课外积累,丰富学生积淀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内化、吸收,外显、运用。一堂课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是很重要的。这堂课我相机让学生进行古诗的积累,通过读背古诗《江上渔者》,体会人们为了尝到鲈鱼的味美出没在风波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联系汤姆,让学生再次体会汤姆不愿放掉鲈鱼的原因——我也想尝一尝鲈鱼的味道。他内心有啥想法,发挥想象,说一说。
四、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品行的形成
在读懂课文的内容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让学生来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公德,我们怎么样来自觉遵守;或者也可以说说你有没有看到过不遵守公德的现象,如果看到你会怎么做等等。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受到人性化的教育,形成健康的品行。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明白道理,避免空洞的说教。课的最后,我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地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把自已就当成是文中的汤姆和父亲,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3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早晨起来,发现不知啥时候下起雨来,绵绵细雨,在春风吹拂下,有些凌乱,四处飘散开去。到了上班时间,没有丝毫停下的迹象,我索性放弃骑车的打算,撑把伞向学校走去,正好想想上午的课怎么上。
今天要学的是第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小男孩汤姆在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前两个小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把鱼重新放进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啥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道德的道理。
究竟啥是“道德”?对于三年级的小孩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对他们讲道德的定义也没有啥用。课文并不是要学生掌握啥是“道德”的道理,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做人,因此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同伴之间的争论逐步“悟”出做人的准则来。
想好了上课的思路,我的脚步也加快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学校门口。
“赵老师,早上好!”
有人叫我,抬头看,是鸿的母亲。
我迎上去,她问:“鸿最近好吗?”
“挺好的,这小孩比较乖巧,很听话,就是上课不太爱发言。”
“对呀,我家这小孩就是内向,还请老师上课多提提他。”她一边说一边像熟人般的拉起我的手。
“你……”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她已经放下我的手,转身走了,留在我手心的是一张超市的购物券。
上课了,小孩们如我期待的那样讨论的非常热烈。
“我觉得父亲很傻。儿子钓到了那么大的鱼,周围也没有人看到,他们就可以把那条鱼拿走,如果他把鱼放走,可能那条鱼会老死,那样也浪费了。”小孩们笑了。
“我觉得汤姆做的是对的。因为那时的时间是十点钟,距离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就不能把鲈鱼拿回家里。”有些小孩在点头。
“我认为父亲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因为钓到了那么大的鲈鱼,周围也没有人,离开放捕捞鲈鱼还有短短的两小时,他还要让儿子把鱼放回湖里去。以后当他儿子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的话。所以父亲做的是对的。”发言的是班长,声音响亮,条理清晰,小孩们情不自禁的为他鼓起掌来。
这时,我看到鸿有些坐立不安,小脸逼得通红。
“鸿,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我……”他有些犹豫,顿了一下,接着说:“如果是我,我会舍不得,但我还是会把鲈鱼放回去,因为这样做才是对的。”
“因为这样做才是对的……”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放学了,我让鸿到我的办公室来,对他说:“今天你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回去后,把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读给母亲听,好吗?”鸿点点头,有些腼腆的笑了。“另外,请把这封信带给母亲。”他不知道信封里是一张购物券。
窗外,小雨依旧在悄无声息地下着,春雨滋润过的树似乎更绿了,花朵也更鲜艳了。
教学反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月31日上午,我在校内上了一节公开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原本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学到汤姆的爸爸要求汤姆将刚刚钓到的大鲈鱼放掉的段落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注意爸爸和汤姆之间的对话,找出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为了增加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个性的思维通过讨论和辩驳得到张扬和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条鱼是放还是不放?学生七嘴八舌,是张扬了个性,但是呢文本真正的价值取向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和强化。尤其是翔宇同学居然说规矩是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这条大鲈鱼放了就没了。他们总是想不通:为啥必须要放掉那条大鲈鱼呢?或者总不能从内心里认同把这条鱼放掉。
这堂课,我居然被学生牵着鼻子迷迷糊糊走了一圈,回过头来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课自然没有上好,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索:语文教学究竟怎样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如果纠缠于“放还是不放”的问题里就走不出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泥潭;如果不解开学生心头的疑惑,也达不到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的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样的时刻怎样得到真正的和谐的艺术的统一?由于对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没有深刻透彻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课堂上走弯路。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来呢?语文课,不管啥时候,它首先必须是一堂语文课,要充盈浓郁的语文味!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同的学生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这就是多元解读。语文课需要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语文教学理应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但是呢,语文学科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如果怕影响学生的多元解读而不敢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学到语言文字却没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却远比学会语言文字要重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就在于此。
对于本课中的问题,其实关键在于:因为汤姆是在不允许钓鲈鱼的季节钓到了鲈鱼,已经违反了规定。应该马上改正错误。对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规定,因为规定是容不得丝毫商量的,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不管你有没有意见,不管你有没有想通,都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社会才有秩序,人们才能安定地生活。对于这一点,的确只要简单地加以解说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去争论,去引申。
如果从来的话,我不会再让学生讨论:放?还是不放?而重点放在用不同语气朗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例如:父亲低沉的说,斩钉截铁的说,坚定地说……以此强化“不管有没人看到,我们必须遵守规定!”的价值取向。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和学生围绕着“这是一条啥样的鱼?为啥放,该不该放?” 展开讨论。讨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鱼的大,体会汤姆的舍不得。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我让学生扮演父子俩,再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
“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虽然鱼很大,也很难钓到,但我们必须遵守规定。”
“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关系的。”
“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没有人看到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在有人看到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
通过辩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明理,认识到人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这个道理。
总喜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新课学完后,我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学习上是否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并用“不管……都……”练习说话,小孩们说得倒“动听”,但在实际生活中,“原形毕露”者还是太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父亲为啥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在此之前,我们年级对这节课尝试了二次的试教,每次的教案都是通过大家合议后拿出台。可是每次试教下来都不免令人让人感到遗憾。
问题在于在教学预设中,我们认为本课文字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一定能很快解决“汤姆为啥不情愿放掉这条鲈鱼”和“从哪里看出他的不情愿”这两个问题。因此这两个问题没有被我们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紧抓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为啥父亲要我把这条鱼放掉,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质疑,解疑,探究。让小孩们自己解决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后将其内化为情感。表面上,看似一切都在我们教学预设之中,但预先设计的教案毕竟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有时未必和学生“情投意合”。
在教学中,学生是能很快的找到汤姆为啥不愿意放掉鱼的词句,但是呢大多数学生却不能准确的体会汤姆当时的复杂心情。因此在之后的学生读文中,个个感情平平,似乎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在教师的对重点词进行点拨下,小孩们才好似的找到了一点感觉,
语调的起伏中突出了重点词句。但我们旁观者清楚,往往还是摆脱不了教案的影响,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预设的答案,忽视了学生珍贵的个性体现与自我探究意。在此过程中,也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对我们的教学也做进一步的反思:在短短的40分钟里,我们到底应该做些啥?能做到啥程度,能令学生令自己满意吗?我想这取决于我们课前做了啥。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了吗?包括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和办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还有即使是在课上现场生成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预设。只要我们做到位,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的课堂,那样,在课上才能充满灵性,充满和谐。但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位呢?怎样在捉摸不定中寻找一种相对的稳定?两次试教后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了教学办法。我们以文本内容为凭借,以人性,人情为对话平台,自主研读为路径,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发,自主地投入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今天的这节课,学生在研读过程中,或体会汤姆当时钓起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的惊喜万分,或体会汤姆想说服父亲让他把这条罕见的大鲈鱼的侥幸心理,或体会听到父亲严格的教诲后,不得不放鱼时的惋惜。教师在此过程时对学生引领与鼓励使小孩们进一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碰撞,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小孩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在教师尽心设计的“台阶”上,各自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收到了真正的益处。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可见,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是兼容的,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有确定性,但不管怎么说,“预设”和“生成”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语言,更全面的感悟文本内涵,也许应该说:“生成”最终服务于“预设”。这也算是我们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得到的也一新的启示吧。当然,课堂上还是有遗憾的。有些学生虽然已经体会到文章中的感情,但是呢还有小部分学生体会的不到位。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6
这一段时间,学校组织校内教学能手赛讲,我听了这几位老师的课,他们的教学预设和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我受益非浅。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教师不但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啥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自学交流为主,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这是一条啥样的鱼?2、为啥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结果怎么样?讨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鱼的大,体会汤姆的舍不得。第二个问题是重点,教师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辩论的办法,让“爸爸”和“汤姆”各自找出理由来说服对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鱼必须放掉,因为公园的规定必须遵守。第三个问题:结果怎样?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在汤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让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辩论中明理,在感悟中升华。
但我感觉到一节好课,不仅有教师的精心设计,还要有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要有教师运用祖国文字的优美,用老师口语表达的优美来感染学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篇7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小男孩汤姆在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前两个小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把鱼重新放进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啥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道德的道理。
究竟啥是“道德”?对于三年级的小孩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并不是要学生掌握啥是“道德”的道理,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做人,因此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同伴之间的争论逐步“悟”出做人的准则来。
课堂上,在学习了汤姆的心情变化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父亲坚持要汤姆放掉这条鱼,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为啥?”本来我预设让小孩们进行争辩,但小孩们都自觉地喜欢父亲,赞同父亲的话,不知是小孩们懂事了,还是变得圆滑了。接下来,我列举了生活中的实例,让小孩们辨别,他们也纷纷表示会自觉遵守公德和规定。但我想:社会也是个大课堂,在我们中国这方面是很滞后的,需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教育。
推荐站内搜索:计算机二级成绩查询2021年3月、天津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童真作文、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点、初中日记200字大全、日记150字大全、河南工程学院专科录取分数线、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抄写三年级日记、公务员准考证打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