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 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 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 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 齐读诗句

  2 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 ) 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 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么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小孩,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啥地方。

  2 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 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 补充阅读

  贾岛 《 剑客 》

  六 作业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填空 (练习册3)

  七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啥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啥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啥。究竟缺少了啥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啥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么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也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也问:“在山里的啥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办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啥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啥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啥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 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啥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 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季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么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小孩,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啥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附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简析】

  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怎样衔接 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译文】

  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

  秋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

  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

  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

  【简析】

  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

  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为啥要提到渭水呢 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也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也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也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也流畅的抒情佳品.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4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办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办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办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啥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简介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景色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简介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啥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啥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啥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也会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也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也问:在山里啥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3.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人的心情以及隐者形象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文。                                     二、品语言。                                               三、悟诗情。                                             四、写诗意。                               五、小结作业。     1.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这么多年的学习,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能吟诵一些吗? 根据学生吟诵古诗的特点启发其他学生,并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办法。 2. 揭示学习内容: 出示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你能读懂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字词分析。 3. 简介作者贾岛: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大家对他一定不陌生,能谈谈吗? 师补充:贾岛被世人称为“苦吟诗人”。他所写的每一首诗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他反复地推敲,所以才能被千年吟诵。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种品质,认真研读他的这首诗。 过渡:首先,让我们先读好这首诗。     1. 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我们来听一听课文的录音。 说说古诗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些啥? 1读准字音;2注意节奏,正确停顿。 2.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读一读,记住我们刚刚提出的要求。 检查。 3. 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读懂,有疑问提出来更好,记得在文中注上记号。 教师相机巡回指导。 1你读懂了啥?结合诗句说说。 2你还有啥疑问。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云深”。 播放视频,结合视频理解。 3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过渡:诗是语言的精华,它留给我们想象的虚拟主机是无尽的,只要我们乐于寻找,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1. 今天诗人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拜访隐者,随着他和童子的对话一波三折。请同学们把古诗再读一读,以作者的身份走进古诗,体会一下诗人贾岛的心情变化。 2. 结合诗句说,教师引导。 3. 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对话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虚拟主机: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请同学们自己先思考一下,把你想到的和组内的其他人商讨一下。 交流。 引导学生结合“松”“采药”“云”理解。 4. 多么了不起的隐者啊,贾岛怎么能不对他仰慕呢? 过渡:短短的古诗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如果我们能动手把作者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写下来,那就更好了。     1.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起因、经过和结果。 2.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顺序说说作者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引导学生多角度想象。 3. 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呢口语有很多的随意性,下面我们就来试着写一写。 时间原因,我们小组内分分工,按起因、经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路上山间的景色和与童子的对话)、结果分四个人写一写,写好的人帮助其他同学共同完成。 4. 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鼓励,没写完的部分以说代写。     1. 今天我们从品诗句、悟诗情、写诗意,三个方面学习古诗,钟声的敲响并不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课后仍需要同学们多读、多悟、多写,并用这样的办法学习课内外的古诗。 2. 作业: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继续完成小练笔。   板书: 寻隐者不遇           品诗句       悟诗情       写诗意     指名学生吟诵。             师生齐读。 讨论交流。 学生说通顺连贯的话。   指名学生作答。             齐读。       认真听。   多角度说。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尝试探讨。 用自己的话理解。 自由练说。 集体交流。 齐读。           自读自悟。         指名学生说。             小组讨论学习。   指名汇报。     齐读古诗。             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集体交流。                 小组内合作写作。 指名学生按顺序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虚拟主机,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虚拟主机,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啥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啥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样的人?谁来简介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啥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啥?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怎样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也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怎样?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啥?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景色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呢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啥?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呢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呢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啥?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也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也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也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 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   药

  松下   山中  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小孩,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提倡,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啥,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办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进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进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 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 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啥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realme”,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啥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 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啥去了,你从中读懂了啥?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纯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啥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啥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啥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啥?隐者到底是个啥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背诵本诗,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诗。

  2.掌握字词句意思,将诗意说准确、具体、丰满。

  3.凭借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

  1.推敲的故事——引入贾岛

  唐朝有个诗人,写诗特别讲究。有一回,他写了一行诗“僧敲月下门”。可是他对这个“敲”字还不太满意,换个“推”字吧,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不满意。走在大街上,他就这样一边做动作,一边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看到他这个样子,过路的人都笑话他,可他一点儿也不在意。结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当时做大官的韩愈的侍卫队上。哎呀!这还了得!侍卫立刻把他抓到韩愈面前。韩愈了解了情况,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和他一起研究,最后定下了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从此,这位大诗人就以“推敲诗人”的美名名扬天下。你们想认识这位写诗特别认真的诗人吗?(板书:贾岛)

  2.揭题、解题:这个题目读得懂吗? 寻 隐者 不遇

  3.读了诗题,你还想知道啥?质疑。

  板书:谁寻?为啥寻不到隐者?隐者是谁?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虑,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翻开被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清扫过的诗行,走进贾岛精神世界里最幽深的角落,伴随他一起寻找心中的向往和渴望。

  二、反复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做记号。

  2.自由汇报:读懂了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诗句。

  3.说通顺。

  再读全诗,质疑:还有啥读不懂的?哪怕是一个字、词。

  ——真正的高手看起来总是很平常的。这首诗读起来好像并不难懂,但是呢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贾岛写诗是特别讲究,要不然怎么能被称为“推敲诗人”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边对照诗,一边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看看这首诗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还有啥魅力让它得以流传至今。

  4.说具体。

  自由说诗意。

  说话发散点——松树外形、童子(儿童诗相机)外貌、动作、采药?(逍遥的生活方式)

  5.说生动,说饱满

  点拨:简洁——以问代答。

  三、再现情境,深化诗意,凸现情感脉络

  1.化境——想象

  让我们伴着音乐(佛教音乐《静心曲》),随着诗人轻快的脚步出发吧!请闭上你的眼睛。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心情很好(词串:兴致勃勃、乘兴而来、兴趣盎然、兴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隐居在山林里的好友,便兴致勃勃地上山找他来了。在一棵遒劲的古松下,就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你看到了那棵大大的松树了吗?(看到,啥样子?)

  ——那个小男孩你也看到了么?(看到,啥样子?)

  ——诗人快步迎上前去,兴冲冲地问道:“你师父到哪里去了?”(想象诗人此刻的心情吧,问话时该用怎么样的语气?)

  ——童子抬起头来,有礼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啥地方采药了呢?”“天哪,我乘兴而来,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话--------”

  ——“噢?他到底在山的啥地方呢?能说的清楚点儿么?”“---------”

  2.升华——说话

  睁开你的眼睛(关音乐)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么?你看到了那迷蒙的云雾了么?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

  ——说话练习:云海(发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来吗?)

  3.吟哦——背诵

  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哪!在这儿生活在这儿隐居,真是自由自在,飘飘欲仙哪!望着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峰,想着正在深山中采药的友人。诗人贾岛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范诵——引诵——再引诵——学生情不自禁跟诵——全体高声吟诵

  4.凝情——书写

  带着一丝失望,带着一丝羡慕,带着对隐者那白云般高洁、青松般坚韧、童子般纯真的心灵世界的向往,诗人贾岛回到家中,挥笔写下了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坐姿、写字姿势)

  四、巩固

  ——贾岛的诗刚写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他,看到贾岛坐在课桌前,快步走上去问:“贾兄啊,最近也有啥新作啊!”

  ——“王兄啊……”(生读诗)——“松下问童子,贾兄问了啥呀?”

  ——“只在此山中,是谁说的呀?”——“那么他究竟在啥地方呢?”

  ——“噢,原来把问话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难怪人们都称‘推敲诗人’呢!”

  五、拓展《剑客》

  中国古代,文人其实都有当文官报国救世界的梦想。真正让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大诗人李白就是个好诗人却不是个当官的好料子。贾岛同样如此,大家请看:

  ——也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啥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啥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也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分页标题#e#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啥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啥,还想知道些啥?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啥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也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2

  师:(出示课文插图)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啥?也猜到了啥呢?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孩子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孩子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孩子打听一个人,问孩子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孩子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啥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近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啥?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啥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也想对隐者说点啥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

  1、以图为导入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啥,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啥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积极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3

  佚名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简介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背诵本诗,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诗。

  2.掌握字词句意思,将诗意说准确、具体、丰满。

  3.凭借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

  1.推敲的故事——引入贾岛

  唐朝有个诗人,写诗特别讲究。有一回,他写了一行诗“僧敲月下门”。可是他对这个“敲”字还不太满意,换个“推”字吧,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不满意。走在大街上,他就这样一边做动作,一边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看到他这个样子,过路的人都笑话他,可他一点儿也不在意。结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当时做大官的韩愈的侍卫队上。哎呀!这还了得!侍卫立刻把他抓到韩愈面前。韩愈了解了情况,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和他一起研究,最后定下了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从此,这位大诗人就以“推敲诗人”的美名名扬天下。你们想认识这位写诗特别认真的诗人吗?(板书:贾岛)

  2.揭题、解题:这个题目读得懂吗? 寻 隐者 不遇

  3.读了诗题,你还想知道啥?质疑。

  板书:谁寻?为啥寻不到隐者?隐者是谁?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虑,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翻开被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清扫过的诗行,走进贾岛精神世界里最幽深的角落,伴随他一起寻找心中的向往和渴望。

  二、反复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做记号。

  2.自由汇报:读懂了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诗句。

  3.说通顺。

  再读全诗,质疑:还有啥读不懂的?哪怕是一个字、词。

  ——真正的高手看起来总是很平常的。这首诗读起来好像并不难懂,但是呢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贾岛写诗是特别讲究,要不然怎么能被称为“推敲诗人”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边对照诗,一边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看看这首诗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还有啥魅力让它得以流传至今。

  4.说具体。

  自由说诗意。

  说话发散点——松树外形、童子(儿童诗相机)外貌、动作、采药?(逍遥的生活方式)

  5.说生动,说饱满

  点拨:简洁——以问代答。

  三、再现情境,深化诗意,凸现情感脉络

  1.化境——想象

  让我们伴着音乐(佛教音乐《静心曲》),随着诗人轻快的脚步出发吧!请闭上你的眼睛。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心情很好(词串:兴致勃勃、乘兴而来、兴趣盎然、兴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隐居在山林里的好友,便兴致勃勃地上山找他来了。在一棵遒劲的古松下,就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你看到了那棵大大的松树了吗?(看到,啥样子?)

  ——那个小男孩你也看到了么?(看到,啥样子?)

  ——诗人快步迎上前去,兴冲冲地问道:“你师父到哪里去了?”(想象诗人此刻的心情吧,问话时该用怎么样的语气?)

  ——童子抬起头来,有礼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啥地方采药了呢?”“天哪,我乘兴而来,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话--------”

  ——“噢?他到底在山的啥地方呢?能说的清楚点儿么?”“---------”

  2.升华——说话

  睁开你的眼睛(关音乐)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么?你看到了那迷蒙的云雾了么?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

  ——说话练习:云海(发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来吗?)

  3.吟哦——背诵

  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哪!在这儿生活在这儿隐居,真是自由自在,飘飘欲仙哪!望着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峰,想着正在深山中采药的友人。诗人贾岛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范诵——引诵——再引诵——学生情不自禁跟诵——全体高声吟诵

  4.凝情——书写

  带着一丝失望,带着一丝羡慕,带着对隐者那白云般高洁、青松般坚韧、童子般纯真的心灵世界的向往,诗人贾岛回到家中,挥笔写下了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坐姿、写字姿势)

  四、巩固

  ——贾岛的诗刚写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他,看到贾岛坐在课桌前,快步走上去问:“贾兄啊,最近也有啥新作啊!”

  ——“王兄啊……”(生读诗)——“松下问童子,贾兄问了啥呀?”

  ——“只在此山中,是谁说的呀?”——“那么他究竟在啥地方呢?”

  ——“噢,原来把问话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难怪人们都称‘推敲诗人’呢!”

  五、拓展《剑客》

  中国古代,文人其实都有当文官报国救世界的梦想。真正让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大诗人李白就是个好诗人却不是个当官的好料子。贾岛同样如此,大家请看:

  ——也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

  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怎么理解?

  啥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

  “不遇”啥意思?

  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

  二、 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1、 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读古诗。指名读。

  (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诗人会问些啥呢?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啥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指名说,自己说说。

  2、其实他们的对话是多么丰富,但诗人把三次问答都浓缩在全诗20个字中。贾岛的诗,有很鲜明的特点,老师不讲,你们再来读读诗,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语言浅易,用字凝练,意味深长)

  3、 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心情也。是诗人心情、心声的表现,那么这首诗有没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么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怎样?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也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也怎样?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高兴——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心情变化。

  这首诗明明饱含着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诗中不着一字,这就是诗的魅力,更是贾岛写诗的特点:凝练。

  4、 你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心情吗?

  5、 含英咀华,品味诗韵

  a) 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深山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怅。昨夜老师构思这篇教案时,偶得灵感,将诗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换,也写下一首小诗叫做《寻隐者有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出示:寻隐者有遇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b) 指名读。

  c) 大家认为,两首诗,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个词,某一句诗来说说。

  松:松树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它有怎么样的品质?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是啊!苍松树历经风雨,坚忍不拔,志向高洁的,象征着隐者的风骨。

  山:你去爬过山吗?那里环境怎样?有些啥?

  是啊!深山才有苍劲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雾,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转的鸟鸣,给人幽静安宁,身心俱静的感觉,这才是适合隐者隐居的地方。

  云:给你一种啥感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是啊!白云山那样飘逸、轻盈而也品质高洁,也正象征了隐者那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一青一白,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四、吟诵诗句,书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意境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五、板书设计,简单凝练

  3、寻隐者不遇

  松

  山

  云

  隐者高洁,诗人思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6

  范立耘

  初读古诗   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小孩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小孩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也亲亲这个的脸。小孩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小孩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气氛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小孩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小孩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小孩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P><P> </P><P></P><P> </P><P>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么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小孩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小孩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也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小孩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啥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小孩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小孩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小孩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小孩们也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小孩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小孩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小孩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也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也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小孩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小孩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简介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也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简介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简介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小孩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小孩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啥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小孩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小孩向大家简介: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啥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呢,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父亲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小孩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怎样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小孩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小孩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啥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P><P>

  </P><P></P><P>

  </P><P>

  鉴赏古诗    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诗。

  (几乎全班小孩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小孩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小孩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小孩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小孩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啥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么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小孩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    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也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小孩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小孩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小孩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小孩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小孩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小孩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小孩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小孩)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小孩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小孩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么样?

  (小孩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啥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小孩,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小孩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小孩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气氛中,小孩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啥吗?(小孩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小孩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小孩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小孩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简介!

  (小孩们齐声说“好”!)

  师:我简介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小孩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小孩一见,急了,也是对他挤眼睛,也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到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小孩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简介好吗?”小孩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小孩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也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小孩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小孩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景色……”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小孩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小孩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小孩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小孩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小孩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小孩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小孩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小孩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小孩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小孩们,你有啥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办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 “我有!”“我们有!”

  课,在小孩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小孩不知会有多能干!”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啥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啥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也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啥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啥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也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内容分析:

  《寻隐者不遇》写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没有见到,通过和童子的对话,反映了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的生活。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该诗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教学设计思路:

  以往对古诗的学习是通过查字典及参阅注释来理解古诗中的字词,体会古诗的意境。本课的教学试图改变这一模式,根据以往学古诗的办法自主探究。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情况、理解难解字、体会古诗的意思。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对意境的感悟融入朗读之中。理解了古诗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人的作品学一学。然后运用简介、诵读、背诵、表演等形式与同学交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设计理念:

  整合课程,改变以往对古诗的学习的办法,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作者的情况、理解难解字、体会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4、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准确说出诗中包含的三问三答。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古诗,请大家读题目《寻隐者不遇》。

  2、声音真响亮,来,看着翟老师在黑板上写写这个题目,边看边想,从诗歌的题目里你能读到啥?你也读不到啥?

  师板书题目。

  3、哪个小孩来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能读到啥,怎么写?

  读到的:访的意思就是拜访,诗人去拜访隐者,结果是没有遇到。

  读不到的:隐者是谁、名字、寻者是谁、为啥没有相见隐者。

  4、你想知道他不遇的原因是不是这样?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带着问题去学等一下你会学的更明白,那么学的时候能不能把你心中的疑问都解答了。

  二、读诗悟情:

  过渡:好,下面我们来进行学习的第一步。想把这首诗学好、学懂,首先我们要把它的字音给读准。好,跟着翟老师说,读准字音。

  (教师板书: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读,个别生读全诗。

  个别学生读的过程中对生字正音。

  2、同学们会听了,说明在读的时候也能够读准读好了,咱们就这样一起来齐读一遍,徐老师走近你们听一听。我看到有的同学呢,他已经把该注意的音都标出来了。

  生齐读。

  3、第二步,我们还要继续再读一读,这一次,读啥呢?古诗古诗,就要读——(板书:读出节奏)

  指导:

  这是几言的古诗?

  用笔画一下间隔符、节奏符,看看应该怎么样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生边自读,边画间隔符、节奏符。

  指名读全诗,评价。

  师范读全诗,学生用古人读诗的方式来读。

  师:如果你认为用摇头晃脑加上手势能有助于你读得更好的话,你可以自由发挥。

  生齐读。

  4、同学们,读出了节奏,不等于把诗读懂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接着还要再来学一学、读一读,读啥呢?我们要读懂诗意。这首诗写啥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能读出感情来呢?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读了好几回,现在有机会你再读,读完之后,如果你觉得意思掌握的差不多了,跟你旁边的同学讲一讲。好,现在开始。

  生自读,同桌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重点理解个别关键词。

  5、我们刚才初步读了一下这首诗,大概的意思了解了,那么,他这个意思是怎样——通过啥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呢?想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是啥样的形式?(对话的形式)

  从哪里看出了问?哪里看出了答?

  6、他是通过问答这种形式把拜访不遇的经过写下来的。小孩们,我告诉你,里面呢,贾岛写了三问,童子分别答了三答,你能不能找出来?来,互相小组之间谈一谈,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贾岛隐藏了那么深的三问三答就找出来了。看来呀,贾岛写这首诗还挺有意思的,我们就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读一读。

  7、贾岛就是这样,只用了一个问题,,但是呢他把其他答案都写下来,让我们自己去揣摩。贾岛真不愧是一个推敲诗人呀。好,我们学完了这个诗意。翟老师在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我发现原来像贾岛这样访而不遇的经历很多诗人都有,你看,李白、邱为、皎然、岑参,你看看这么多不遇的诗,有没有啥疑问呢?

  8、同学太棒了,想到了那么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问题让你留在心中。等一等,等一等,我们来看看,读清了诗意原来还要看看为啥他们要把不遇写下来?看来这不遇大有考究呀。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这一次,我们要读出诗情。探究一下啥样的感情使得那么多的诗人都把他们的不遇写了下来。(师板书:读会诗情)

  同学们,我这个“会”是指“学会”?这个“会”是体会,这个会是意会,有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们要会一会,体会体会,意会意会。那么回到这首诗,我们还是拿贾岛的诗看一看,为啥有那么多的不遇的诗流传了下来,再来读一读,再来想一想。好,请你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读全诗。

  9、我看到只有一个男小孩举手,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这样吧,翟老师来帮一下你们。在这三问三答里面,始终有一个人没有出现在对话中,他是谁?(隐者)

  可是这首诗里也处处提到,从题目上看,他是去——寻找隐者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啥?(隐者)

  问隐者,言师采药去,师指何人?(隐者)

  只在此山中的是谁?(隐者)

  最后云深不知处的也是谁?(隐者)

  师:小孩们,想要体会这首诗里面的情感意会它,非得要把这个隐得那么深的隐者找出来,才能够体会。到底这个隐者为啥要居住在那儿隐得那么深,贾岛访而不遇呢?在唐朝啊,隐逸之风非常地浓厚,有很多人都跑到山里去隐居了。我们很熟悉的诗仙李白,也曾经作为隐居中的一员。(课件出示《山中问答》)

  有一天,李白在山中接待了一个访客,这个访客就是来访隐居的李白的,于是,李白跟他展开了一场山中问答。在这个山中问答中,他把自己的情感,自己隐居的心情,隐居的原因都写了下来,同学们,请你们去发现,按刚才那样学,把字音、把节奏、把诗意粗略地弄懂,去找找,去看看,开始。

  师:悠闲自在地在隐居,多美的生活呀,回过来看看我们访贾岛的这个隐者,这时候你能不能揣摩一下这位隐者,他也许就像刚才的李白一样,他在这里山上生活,心里也是——非常悠闲。你呢?

  他很开心,很悠闲,因此他隐居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隐者之情。寻者是带着怎么样的情感去访这位山中隐士呢?来,看看这个字(师指着寻字)带着啥样的感情而去——

  师:对,他觉得这样无忧无虑地去采访一位悠闲的诗人。好,他访但是呢却不遇,不遇的心情也怎样?来,读读这首诗,不遇的心情也怎样?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他访而不遇的心情是怎样的? 如果你去好朋友家里,但是呢他不在,你心情会怎么样?

  于是他在一首诗里,是这样把他的心情记录下来的(师边说边板书)“一川景色好,恨不有吾庐”

  师:你明白他在表白啥样的心情吗?

  他羡慕,羡慕得,恨不得住在那里,有吾庐就好了,有个草棚就好了,他住在那里。请原谅徐老师刚才很激动,这个字写得不太好。贾岛也是那么激动,看到了这里的景色,他会用啥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激动?来,大声地把情感读出来

  生边写边吟诵。

  师:贾岛写了这首诗,是不是丢在那里不管了?请坐。他会怎样?我们前面说过他写了一首诗要反复地——吟诵。

  同学们,吟诵声中我们的推敲可以延伸到课外,今天留作业给大家就是再推敲贾岛的诗。好不好?

  三、小结全文,下课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会诗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0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小孩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小孩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也亲亲这个的脸。小孩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小孩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气氛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小孩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小孩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小孩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么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小孩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小孩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也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小孩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啥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小孩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小孩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小孩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小孩们也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小孩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小孩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小孩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也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也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小孩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小孩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简介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也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简介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简介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小孩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小孩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啥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小孩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小孩向大家简介: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啥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呢,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父亲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小孩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怎样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小孩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小孩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啥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诗。

  (几乎全班小孩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小孩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小孩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小孩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小孩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啥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么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小孩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也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小孩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小孩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小孩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小孩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小孩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小孩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小孩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小孩)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小孩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小孩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么样?

  (小孩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啥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小孩,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小孩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小孩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气氛中,小孩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啥吗?(小孩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小孩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小孩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小孩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简介!

  (小孩们齐声说“好”!)

  师:我简介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小孩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小孩一见,急了,也是对他挤眼睛,也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到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小孩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简介好吗?”小孩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小孩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也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小孩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小孩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景色……”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小孩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小孩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小孩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小孩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小孩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小孩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小孩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小孩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小孩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小孩们,你有啥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办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小孩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小孩不知会有多能干!”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啥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推荐站内搜索:北京自考网上报名、我爱祖国作文、重庆沙区自考办、教师招考试题、斑羚飞度读后感2019江苏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云南考试网中心、河北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日志幸福、历年考研政治国家线、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5377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