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也是怎么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啥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么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么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也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也问:“在山里的啥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啥,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也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也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 汤华林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呢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积极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Lenovo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悦,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3

  范立耘

  初读古诗   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小孩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小孩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也亲亲这个的脸。小孩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小孩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气氛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小孩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小孩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小孩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P><P> </P><P></P><P> </P><P>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么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小孩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小孩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也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小孩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啥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小孩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小孩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小孩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小孩们也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小孩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小孩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小孩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也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也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小孩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小孩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简介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也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简介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简介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小孩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小孩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啥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小孩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小孩向大家简介: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啥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呢,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父亲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小孩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怎样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小孩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小孩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啥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P><P>

  </P><P></P><P>

  </P><P>

  鉴赏古诗    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诗。

  (几乎全班小孩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小孩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小孩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小孩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小孩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啥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么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小孩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    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也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小孩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小孩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小孩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小孩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小孩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小孩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小孩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小孩)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小孩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小孩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么样?

  (小孩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啥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小孩,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小孩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小孩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气氛中,小孩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啥吗?(小孩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小孩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小孩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小孩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简介!

  (小孩们齐声说“好”!)

  师:我简介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小孩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小孩一见,急了,也是对他挤眼睛,也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到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小孩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简介好吗?”小孩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小孩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也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小孩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小孩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景色……”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小孩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小孩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小孩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小孩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小孩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小孩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小孩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小孩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小孩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小孩们,你有啥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办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 “我有!”“我们有!”

  课,在小孩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小孩不知会有多能干!”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4

  今天,也读古诗了,还记得读古诗的一般办法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好的,不错,我们就按照这个办法来学习这首诗。

  谁来说说关于诗人。

  简单地说: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

  啥叫苦吟诗人?

  不错,他的作诗之苦,有两句诗说得很形象,记下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与孟郊其名,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

  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意思?好,暂时按下不表,我们看诗题。

  几个词语: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诗题是啥意思呢?

  好,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谁连起来将诗的意思说一说?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我看到了许多同学的预习资料里都提到了,这首诗采用的“问答体”的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呢?请在书上标出来。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言:师采药去

  (贾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最后一项,领悟诗情。

  再来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情绪是有变化的,我们来尝试一下。

  (贾岛满怀希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热情)言:师采药去

  (贾岛失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你就别找了。) (失落)

  你看看,这童子够贼的。硬是折腾贾岛,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也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的小火花。再来念念这首诗。

  再看看,诗中写到了啥景物?(青松,白云)有啥特别之处吗?

  对了,就要往深里挖。

  那刘老师要问个问题了,这首诗的题目,有人觉得是用访好,你以为呢?我们也来推敲一下。

  好,这个存疑,我们先尊重课本。刘老师昨晚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这首诗有啥好教的呢?大家读一读,就懂了。想着想着,就迷糊过去了,这一迷糊不要紧,我就做了个梦,梦见有个家长来骂我,“你这个笨蛋,教了我们家小孩两年了,作文一点进步都没有。”老师胆子小,就吓醒了。嗳,这一醒不要紧,我发现,这首诗对我们的作文大有帮助。

  我们来看看,如果把这首诗当做一篇文章的话,这是一篇啥体裁的文章?

  (叙事的)。

  不错,记事的文章要写清楚啥?(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好,读读这首诗,有吗?

  这件事情写完整了吗?

  作者是怎么样写的?(人物对话)

  不错,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人物的对话,是个好办法。

  除了人物对话,还有啥?(环境描写)

  我们还读出了啥的?(心理活动)

  很棒,那,你能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5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细读了文本,破译了诗句中的语言密码,才能引领学生多元对话,深层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以“寻”为主线,与作者对话,理解事情,体会贾岛的内心

  从题目和诗句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心情。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仍抱希望,会追问童子隐者到哪儿采药去了;当童子回到“只在此山中”时,贾岛顿生一线希望,肯定要求童子带他去找隐者;最后的“云深不知处”,打破了贾岛的希望,现在是彻底失望了。“寻”的过程中,蕴含着诗人内心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起伏过程,真实,富有情趣。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寻”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对话探究:一是理解诗句,让学生读出诗句中隐含的对话,并让学生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理清“寻”的过程,理解“寻”的事情。二是体会内心,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从题目中的“寻”能想象到怎么样的画面,从诗句的对话中,你也能感受到贾岛怎么样的情绪变化,并用波浪线板书出贾岛内心的起伏变化。体会诗人的内心,就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就是体会古诗的意境。三是朗读表现,在理解诗句、体会内心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现,每一句都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读出贾岛不同的内心,整体要读出贾岛情绪的起伏,这样的朗读会使课堂韵味十足、妙趣横生。

  二、以“隐”为诗眼,与隐者对话,感悟意境,体会隐者的高洁

  如果“寻”是贾岛的行为,那“隐”则是隐者的品行。全诗围绕着“隐”,每句诗中都有所呈现:第一句中的“松”,是高洁的象征,隐者爱松、如松,品行高洁,让人敬仰,可谓“隐于松”。第二句中的“药”,采药治病,正合古代读书人崇尚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济世救人的难解情结,可谓“隐于医”。第三句中的“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此“隐者”则名,可谓“隐于山”。第四句中的“云”,来去飘忽,踪影不定,隐者仙风道骨,可谓“隐于云”。这些意象手法的使用,无一不和“隐者”之“隐”相合。可见,贾岛寻访的可谓是一位品行高洁、医治百姓的亦仙亦人的世外高人。

  因而,“隐”可以当作是全诗的“诗眼”。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传统经验,便于深入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诗眼“隐”,提出对话探究的话题: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隐者是“隐”于何处,“隐者”是怎么样的人?对话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每句诗中分别抓住“松”、“药”、“山”、“云”字来探究体会。受知识面所限,学生可能认识不到,理解不准,那我们老师就得加以启发、点拨,如追问:诗人为啥写成“松下问童子”,而不是“树下或柳下问童子”呢?为啥是“言师采药去”,而不是“采花去”或“游玩去”呢?乃至于在对话过程中,老师可以顺便讲解“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这种看似无意识的拓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性储存积累。到此,再让学生来用感情朗读古诗,学生会有意突出这四个字,会读出童子回答时的自豪,会读出对隐者的赞美。

  三、以“师”为主题,与编者对话,认识单元,体会编者的意图

  这是教材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单元主题是“园丁之歌”,前两课《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都与主题相关,而这首古诗似乎与单元主题无关,教师、学生都会有这种疑惑。有了以上与隐者的深层对话,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编者的意图,这里是把隐者当成了老师,这是编者对古诗的一种创造性解读。

  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这一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难道隐者也能算老师,也值得歌颂?有了以上与隐者的对话,学生能很快认识到隐者当然能算老师,他是童子之师,是贾岛拜访之师,是我们敬重的品行高尚之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训练语言,激发情感,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隐者。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啥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啥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也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7

  (第八册)《寻隐者不遇》 

  在活动中实现由猜想认知的飞跃——

  熊琳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

  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

  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

  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孩子子,你父亲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父亲”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啥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啥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啥问题?

  生:“师”不是“父亲”。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

  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

  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啥变化?(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

  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

  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

  成。]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双河乡中心小学)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婴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婴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婴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啥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啥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婴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啥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婴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婴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9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啥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0

  初读古诗 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小孩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小孩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也亲亲这个的脸。小孩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小孩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气氛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小孩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小孩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小孩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么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小孩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小孩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也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小孩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啥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小孩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小孩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小孩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小孩们也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小孩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小孩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小孩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也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也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小孩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小孩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简介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也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简介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简介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小孩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小孩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啥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小孩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小孩向大家简介: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啥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呢,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父亲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小孩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怎样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小孩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小孩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啥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 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诗。

  (几乎全班小孩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小孩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小孩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小孩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小孩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小孩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啥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么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小孩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 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也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小孩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小孩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小孩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小孩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小孩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小孩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小孩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小孩)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小孩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小孩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么样?

  (小孩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啥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小孩,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小孩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小孩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气氛中,小孩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啥吗?(小孩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小孩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小孩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小孩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简介!

  (小孩们齐声说“好”!)

  师:我简介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小孩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小孩一见,急了,也是对他挤眼睛,也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到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小孩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简介好吗?”小孩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小孩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也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小孩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小孩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景色……”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小孩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小孩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小孩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小孩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小孩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小孩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小孩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小孩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小孩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小孩们,你有啥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办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 “我有!”“我们有!”

  课,在小孩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小孩不知会有多能干!”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1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啥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啥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也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啥?(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啥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啥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啥人,他们在干啥?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啥人在啥地方做啥?(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啥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也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也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分页标题#e#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推荐站内搜索:我作文800字、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吉林动画学院分数线、江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湖北自考查询、军训日志、笔试题库、自考专业查询、女生最吃香的十大专业、考试院网站、

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走近诗人走进“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381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