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说课设计(精选15篇)
《山行》说课设计 篇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怎样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办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既培养能力,也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办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啥,掌握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办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简介”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办法”上教学生“怎样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办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怎样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办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说课设计 篇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怎样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办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既培养能力,也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办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 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啥,掌握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办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简介”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办法”上教学生“怎样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办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怎样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办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说课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办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季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季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Lenovo。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也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比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也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天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季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季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 同桌互读、评读。
4. 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生”“斜”。
5. 齐读全诗。
6. 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季一来景色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故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季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也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9. 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 《山行》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也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烟”,一个“生”字会使人Lenovo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进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季象春季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季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么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4.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啥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季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Lenovo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也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季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季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啥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啥?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 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游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 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景色”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季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 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故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 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2. 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怎样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也有以草代指家乡、思乡,如:“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 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啥?是通过啥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Lenovo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 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啥不同吗?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季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季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季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篇 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山 行》 都写对秋季的独特感受。 热情赞美秋季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渔家傲》 都写乡愁。 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山行》说课设计 篇4
小学语文《山行》实录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季。因为冬季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
生:喜欢秋季,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季,因为夏季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
生:我喜欢春季,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呢,秋季,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季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季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季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办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季,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屏显画面)
同学们跟录音读。
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小学语文《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生: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天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天节。
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天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霜叶)
生;还写了、石径、云、人家。(板书: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生: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样的?
生:高而缓。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写出了山势的缓。“远”和 “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也写出山高。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
生:“停车”。坡度不大,可以乘车游山。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深”是形容词,“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位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运用了Lenovo,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飘浮的种种动态。“丰富的Lenovo”对学习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学们也运用Lenovo,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生:想到小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两三位同学说)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如:“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屏显)
师:这里有青山、有红枫、有流水,诗人坐在船上欣赏自然之景。
“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屏显)。
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也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季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季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季像春季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啥样的感情哪?
生:抒发了作者对秋季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能背过去了。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生背。
师:再找一同学背。
师:我们一齐来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快也好。小学语文《山行》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山、石径、云、人家、霜叶,表达了作者对秋季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样是秋季的美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也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哪?下面我们来看比较探究中的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师: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投影)找一学生读。
师:听朗读录音。
师:自由朗读这首词。
师: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词意。
老师讲析词意。
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有啥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秋季的景色,赞美秋季的,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季的热爱之情。
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借的景一样吗,抒的情相同吗?
生:不同。小学语文《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季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季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自己朗读这首词。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诵《采桑子·重阳》,体会这首词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定制ifanwen.com)地址 )
本文转载
《山行》说课设计 篇5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啥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啥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也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说课设计 篇6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季象春季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季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也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说课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办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简介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啥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说课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季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也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办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啥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怎样?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简介简介你是怎么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么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么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也是怎么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么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景色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啥?(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啥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啥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景色,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季。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春季?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季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简单地简介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怎样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强化。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啥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办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说课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季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办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啥?(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呢秋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天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季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天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Lenovo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进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啥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啥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山行》说课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办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简介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啥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说课设计 篇11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办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季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办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季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啥?(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呢秋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季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啥季节的诗,并让学生知道秋季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景色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简介”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办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办法”上教学生“怎样学”。好的学习办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办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办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办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也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么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啥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进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怎样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景色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么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办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季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啥?)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季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山行》说课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和《山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季的盎然生机。《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初步朗读,感知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季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秋季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季”,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季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季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季也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生字:赠、刘)
4、简介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也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啥办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读生字卡片
重点:①同音字“菊、橘”的区分,“菊”草字头,因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树是一种树。
②读准“残、君、橙”的读音。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读读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象?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季的美景,老师给大家看这两幅图。
你知道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秋季,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啥还要写呢?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这是怎么样的枝条?(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有毅力等等)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啥?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啥?
出示图片
4、苏轼看到的秋季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季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
5、引出诗句:看来秋季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对朋友说:“一年好 景 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季。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季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办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啥办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读题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啥?除了这首诗,还有啥?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呢秋季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季真美好。
六、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啥。
第二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行吗?现在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课件)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生自由朗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斜)
3、再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啥?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打个小问号。
4、交流,你读懂了啥?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的行石径斜生处晚红于坐爱)
5、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读诗,动笔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天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天节。)
(2)那么,在诗人笔下的深秋天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板书: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3、请看这副画,(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它把诗人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抓住“远、斜、白云生处”的理解,说出理由,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③下面同学们也运用Lenovo,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啥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啥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sx[s?qpmb@?ouor;w小学教案课件网(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c、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曾林尽染,叠翠流金)
d、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指名读)
e、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怎么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季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季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③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 配乐朗读
⑥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3、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配乐:《秋日的私语》)。
(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五、阅读在线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山行》说课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季的景色,体会枫叶传达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受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4、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中国诗文化的经典
学习过程:
一、引入
秋季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也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齐读《山行》。
二、初读感悟
a)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指名读。
c)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
生:美
生:快乐
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
生:于
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
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办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师:那是怎么样的枫叶?
生:红艳艳的枫叶
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
师:诗人是在啥季节啥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
生:秋季
生:傍晚
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
你的眼前看到了怎么样的山?怎么样的路?
生:高高的山
生:弯弯的小路
师: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小路的尽头是连着天的白云,此时,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到了啥?
生:像仙境,很美
生:静
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抬头看到了白云深处的
生:人家
师:有人家就有
生:炊烟
生:犬吠
生:孩子的嬉戏……
〔板书: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你们的《必背古诗》中“白云生处的”“生”就是“深”,请想一想,这两个sheng有啥区别?在这里用哪能个好呢?深与浅相对,生与死相对
生:从“生”我们看到了活力与生机(掌声)
师:这一静一动,让你感到了啥?
生:就像一池静静的湖水起了涟漪,美极了!
师:当“我”的目光由远及近时,“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马车,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啥吸引了“我”?
生:枫林
师:这里的坐怎么样解释?
生:因为
师:我惊奇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我看到这里,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这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这比二月的花还红还艳丽的红叶,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的仅仅是如火的红叶吗?在秋风瑟瑟中,“我”看到的是满目凄凉吗?
生:不是
师:听到的是秋的叹息吗?
生:不是
师:那是啥呢?
生:那红红的枫叶,是生机与希望
(秋日私语缓缓响起)师:是呀,那红红的枫叶,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枫林中燃烧,它传递着秋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高亢,那是勃勃的生机,是如春的希望呀!诗人杜牧一生不得志,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但他唉叹了吗?这傲霜的枫叶、这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枫叶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板书: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夕阳西下了,诗人还看得见寒山吗?还看得见弯弯曲曲的小径吗?还看得见白云吗?还看得见料袅袅炊烟吗?还看得清如血的红叶吗?(一一擦去)但(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枫叶)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当我们漫步枫林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当我们看到这如火的枫叶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秋季的赞歌吧:(全诗)
师:当我们看到如火的枫叶时,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杜牧,从此,你对杜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杜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叶不再陌生,因为它穿越时空,来到了这里,我们与杜牧一起散步,一起仰望白云深处那袅袅炊烟,一起去想像那人家的欢愉,不仅与杜牧一起惊叹那片层林尽染的枫林,更为在寒霜中傲立的红叶精神而惊叹!
《山行》说课设计 篇14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92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二
江北中心小学 乐碧云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办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办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虚拟主机,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 学生合作学习。
(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办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 & nbsp;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 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 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啥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也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季,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 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呢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2、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 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 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 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 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 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使学到的办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 汇报学习成果。
2、 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办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 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 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季有关的诗文。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定制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山行》说课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季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啥,想到了啥。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啥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季的景色,你有啥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季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季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季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季。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季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 “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推荐站内搜索:安徽自考科目、雨中即景的作文、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湖北专升本报名时间、2021高考试卷答案、童年读后感1000字、抄日记大全、六年级周记、国考试题、贵州高考成绩查询入口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