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精选16篇)《挑山工》(精选16篇)《挑山工》(精选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挑山工》(精选16篇)

《挑山工》(精选16篇)

《挑山工》 篇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

  1.对的话的理解。

  2.怎么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板书课题)

  2.播放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啥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啥?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啥?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啥?(讲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是怎么样登山?(先讲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线路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线路”“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啥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进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线路,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走折尺线路带来啥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啥要这样详细地描写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啥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啥?

  2.交流。

  (1)虽然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呢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Lenovo。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几次相遇?分别在啥地方?在啥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啥意思?作者为啥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也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啥?(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是怎么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和游人有啥不一样?

  (3)为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啥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啥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啥?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啥?实际指啥?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5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挑山工》 篇2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Lenovo,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啥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看到挑山工在干啥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啥?b.“我”为啥会愉悦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啥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啥启示?“我”最需要的是啥?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评析]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  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也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也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挑山工》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的话的理解。

  2.怎么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板书课题)

  2.播放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啥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啥?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啥?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啥?(讲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是怎么样登山?(先讲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线路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线路”“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啥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进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线路,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走折尺线路带来啥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啥要这样详细地描写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啥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啥?

  2.交流。

  (1)虽然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呢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Lenovo。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几次相遇?分别在啥地方?在啥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啥意思?作者为啥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也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啥?(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是怎么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和游人有啥不一样?

  (3)为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啥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啥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啥?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啥?实际指啥?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5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挑山工》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的话的理解。

  2.怎么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板书课题)

  2.播放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啥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啥?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啥?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啥?(讲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是怎么样登山?(先讲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线路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线路”“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啥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进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线路,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走折尺线路带来啥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啥要这样详细地描写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啥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啥?

  2.交流。

  (1)虽然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呢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Lenovo。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几次相遇?分别在啥地方?在啥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啥意思?作者为啥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也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啥?(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是怎么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和游人有啥不一样?

  (3)为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啥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啥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啥?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啥?实际指啥?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5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挑山工》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哲理”、“腾云驾雾”等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作者从挑山工的话语中明白了啥道理。

  3、学习挑山工踏踏实实、攀登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懂得干啥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的往前走。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材说明: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线路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必有人快,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学习跳山工的顽强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前进。

  教学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时候,游人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向上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简介了挑山工的啥呢?

  二、在初读中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2、选择正确的读音。

  曲 、折、挑、解(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读准这些字的音,再找出这些字的其它音,读一读。)

  3、学生各自谈阅读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4、在初读中你了解了挑山工的哪些情况?请再读有关段落。

  (1)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为啥登山、所走线路、姿势等。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得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是身体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他们走的线路是折尺行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的右侧,就转过身子,扁担就换一下肩。”(登山的线路是折尺形的。)

  (2)从第2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从第3——6自然段中知道,挑山工为啥比我们走的快。(通过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了解到的。)

  (4)从第7自然段中知道,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图。

  (5)全班对话,交流学习情况。

  (6)理清脉络。

  三、细读课文,学生质疑。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

  (1)挑山工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引导学生画出折尺形线路图,并出示几幅学生画的线路图辨别对错,依据课文说明理由。

  (2)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为啥反而领先于游人?

  教师板书:生疑     挑山工并不慢

  过渡:这是个疑问,是个谜,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设计:

  27.挑山工

  负荷重

  挑山工  路程长   见

  挑山工          速度快

  一个劲儿朝前走   听

《挑山工》 篇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  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啥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啥。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啥?(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么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啥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线路是啥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啥?(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线路带来啥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啥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啥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啥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啥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啥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啥?(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啥?(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啥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啥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啥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啥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啥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啥?(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啥?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么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么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啥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啥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啥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啥?(包含。)“意味深长”是啥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啥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啥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啥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啥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啥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啥。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 篇7

  13 挑山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么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啥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么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啥?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啥?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啥?(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么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线路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线路”“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啥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进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线路,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线路带来啥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啥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啥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指啥?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呢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Lenovo。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啥地方?在啥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啥意思?作者为啥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也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啥?(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么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挑山工和游人有啥不一样?  

  (3)为啥“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1)略 (2)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3)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包蕴”“哲理”分别是啥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啥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啥?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啥?实际指啥? 

  3.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挑山工》 篇8

  教学目标 :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啥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办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进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么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景色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啥?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么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啥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么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简介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路线——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呢——。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啥?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么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啥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啥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 篇9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办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程序设计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小孩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小孩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啥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小孩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小孩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小孩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小孩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线路是-----折尺行线路。折尺形是怎么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小孩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啥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线路-----折尺行线路,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也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线路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也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 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生集体答议后展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啥?(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也是怎么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啥?(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板书相关内容: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啥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小孩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么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办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办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小孩们。

  挑山工

  板书:

  一个劲儿往前走登上极顶

  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获得成功

《挑山工》 篇10

  挑山工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 

  本课写“我”在登泰山时碰到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也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从挑山工的行动上悟出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啥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本文用一个词语“挑山工”作标题,表明本文以写人为主。“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文指往山上、山下为别人挑货物、行李的人。“挑山”不是“挑起山”,而是“在山上挑”。

  〔结构分析〕

  文章共7个自然段,先简介泰山的挑山工,提出一个疑问,再写“我”对挑山工的观察,解决疑问;最后写“我”的感悟。依这样的思路去划分,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在泰山上有许多的挑山工,他们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呢,奇怪的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一段是“设疑”。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证实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也通过与挑山工谈话,弄清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作者详细地记叙了他所观察的一个挑山工的形象,以及“我”与“他”的登山“比赛”,证实他登山的速度确实不慢。作者带着疑问去攀谈,了解到其中的奥秘,解开疑团。这一段是“解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的形象与话语中受到启发教育。这一段是“感悟”。

  〔语意理解〕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这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的地点。“随处”一词点明挑山工十分普通,并非有超凡体力与能力的超人。“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长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泰山览胜,留下精美诗篇与题刻。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泰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我国的五大名山,称“五岳”。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线路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这4句话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挑山工挑货登山时的主要特点。第1句描述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姿态,作者抓住两只胳膊的分工与动作,写出其协调的美;第2、3句描述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步行方向,作者用“折尺”作比,形象地写出曲折向上的特点,也细致地描写了在折尺路线上行走的特点;第4句科学地分析这样登山的优越性:方便、省力。

  “你在啥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这两句用比较法,写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行为态度与效果的差别,用游人衬托挑山工登山之“神”,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速度不慢。第1句列举了游人登山的不同兴致,但都以“游”和“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重负,不必着力赶路,可以尽情地观览、赏玩;再对比写挑山工,在游客“游”与“玩”中已经走到前边去了。前文写游客曾“从他们身边走过”,这里写他们也从游客身边追过,而且是游客玩兴正浓,毫无觉察情况下追过,这使游人惊诧不已,“认为他们像仙人,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饱览”,看个够。“题句”,游览时为留纪念而写的语句。“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仙人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腾,本文写挑山工原本落在游客身后,现在却突然赶到前边,于是“我”Lenovo到仙人腾云驾雾。作者借这个Lenovo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态之“隐”。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这是一位挑山工解释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共5句话。第1、2句把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走法作比较,游人很“随便”,挑山工却步步踩实,不能耽误。前者无时间限制,重玩乐;后者要把握时间,重坚持。两相比较,其本质差异就十分鲜明了。第3、4句解释走法不同的原因。“要那样”,这是一种假设,“那样”,指游客边走边玩的走法。“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指出这种走法的结果,即要拖很长时间,无法完成送货上山的任务,自然得不到“脚费”,另外,货担沉重,拖的时间越长,消耗体力越大。所以必须“一个劲儿往前走”,这是完成任务、达到成功的办法。这段话道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两个秘诀:步步踏实,持续前行。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这两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之后的感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或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解释“我”画的画所表现的内容。“我”为挑山工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悟出哲理,因此,产生画画儿的冲动,我画的画正是表现挑山工的形象———挑山工的精神。这幅画是“有感而作”,是对挑山工“认定目标,不怕重压,步步踏实,不断攀登”的精神的礼赞。第2句中的“它”,字面看指“画”,背后意思指挑山工的精神。“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表明让挑山工精神永远激励自己去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需要它”,是解释“一直挂”的原因,要干事业没有明确目标不行,没有踏实作风不行,没有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劲头不行,所以,应把挑山工精神学来做为前进动力。“我”“需要它”,别人也“需要它”,每一个干事业的人都需要它。

  〔写作特点〕

  1.抓关联点以事喻理。

  本文写“我”在登泰山时看到的挑山工的样子及登山的情形。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让读者了解挑山工,而在于通过这件事,说明人生的深刻哲理。开头,先展示对挑山工的不解,引出对挑山工的观察。中间详细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把哲理渗透于特点之中。最后点化挑山工登山体现的哲理的内涵。作者并非生拉硬扯地说理,这些道理是构建于挑山工“特点”与“哲理”之间内在联系上。例如,挑山工有明确任务,干事业要有明确目标;挑山工步步踩实,干事业要踏踏踏实实;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干事业要坚韧不拔,永不停歇。它们之间都有相似点,即关联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关联点实现借事喻理的。

  2.意味深长的结尾。

  结尾写作者画画儿、挂画,很有情味,也展现作者的理性思考。本意是说挑山工的精神应铭刻在心,永远成为前进动力,但作者却不直白地说这些话,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凝聚于一幅画中,这么写使文章含蓄、隽永、情意悠长,增加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啥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奋力攀登的精神。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板书课题,读题。了解挑山工的有关情况。

  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读后谈话。教师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这篇课文先写了啥?再写了啥?最后写了啥?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指名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②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指导读书办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A.理解“挑山工走折尺形线路”这一部分。

  先指明读有关句子,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变话为画,画出折尺形线路图,从挑山工走的线路中感受文字的内涵的力量。进而明确挑山工走折尺形线路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路程长,但他们走的速度并不慢。

  B.用课件出示挑山工说的话,指导学生仔细品味。

  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懂了啥,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和全班同学简介一下能读懂的内容。

  再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挑山工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挑山工的话。

  C.让学生画出描写挑山工和游人的句子后, 在读中悟,悟中读;再读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中的语句,发现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过程中的不同。从发现中引发疑问: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挑山工具有目标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精神。

  D.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画图呈现插图。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图上的内容,思考: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想一想,作者需要些啥呢?让学生品一品其中蕴涵的精神,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读书后再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⑷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①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记住“挑山工”朴素的形象,朴实的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几个与“挑山工”精神类似的例子。如龟兔赛跑,笨鸟先飞,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②启发学生谈话,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课文后,从挑山工的精神中所受到的启发:让这种精神鼓舞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本文中有很多好词,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此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积累。如: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心悦诚服等。

  ⑵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摘记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写字识字。

  ⑴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⑵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掌握音、形、意。

  ⑶生字归类指导。“月”字旁的字大多数和身体有关。引导学生给带偏旁“手”的字做动作,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字形、字义。

  ⑷指导书写,学生以学为主,老师着重指导“膝”字右半部掌握“一字无二捺”的书写规则。

  4.练习。

  用课件出示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意思。通过本题的训练,指导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多义字的办法。

《挑山工》 篇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到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办法,在我们班有90%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借助查字典的办法基本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个别同学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有一少部分同学能积极结合要学的课文内容来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去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办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啥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啥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简介。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啥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啥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啥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啥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么样登山的。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线路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啥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啥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啥?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啥?(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啥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点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边读边议,然后全班交流。(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师生交流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挑山工》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挑山工挑着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原因。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懂得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话里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教学办法:

  1、以读促思、以读促解。

  2、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泰山的景色。有啥感受?泰山虽然雄伟,但是呢我们游人要想登上泰山,只有一条陡直的山路。

  一、复习导入、引发质疑

  1、谈话激趣:同学们,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但是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来到泰山,更让他难以忘怀的并不是那雄浑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

  2、板书课题。

  3、谈谈对挑山工和作者的了解。

  4、对“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这句话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通过对重点句的质疑,既培 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知“不同”

  1、初读挑山工说的话,谈谈读懂了啥?

  2、学习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上山时负重不同。

  ①体会“沉甸甸”。(播放课件)

  ②指导朗读: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2)上山时线路不同。

  ①啥是折尺形线路。

  ②动笔在书上画一画折尺形线路图。

  ③体会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

  (3)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游人走走停停。

  3、引读: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走着折尺形的线路,不声不响地从我们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思、画”相结合的办法,感悟挑山工和游人的不一样,为下文“悟理”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挑山工到底要告诉我们啥理儿呢?请大家再读挑山工的话,说说感受到的理儿。(全班交流)

  2、理解“它”指的是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运用知识迁移的原则,不仅让学生理解挑山工朴素的话语,还要理解其文字背后的含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1、挑山工的精神只有作者需要吗?还有谁需要?

  2、教师总结,希望大家能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挑山工的精神内化并激励自己前行,以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挑山工》 篇13

  西苑小学 常京凤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收集有关资料。

  3.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8个新词。

  学习过程:

  一、读课题,你知道挑山工是做啥的吗?

  (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二、请你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请你自查:以下字音你读准了吗?

  拘束的“束”字读音:shù

  黝:在“黝黑”一词中读yǒu;但在黑黝黝一词中,就要读成:hēi yōu yōu ,意思是指皮肤黑得发亮。

  折尺形的“折”在这里读:zhé

  三、请你看课后生字: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

  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啥?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简介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啥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啥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挑山工》 篇14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啥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啥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啥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办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办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办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么样登山的?游人是怎么样登山的?结果怎么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么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啥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怎样分段?根据啥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么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啥?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啥特点?有啥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线路--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啥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啥?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么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也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啥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啥?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啥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挑山工》 篇15

  设计理念: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怎样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 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啥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怎样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好,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欣赏的一篇新的课文,大家知道了吗?(知道了)啥课文?(挑山工)都已经预习过了是吧?嗯,很好,把课题(幻灯片出示)齐读一遍。

  二、图揭重点,激活思维

  (师幻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Lenovo,初步感知挑山工的辛苦、不容易、令人敬佩)

  1、你知道挑山工是指啥样的人吗?有谁亲眼看到过挑山工吗?  好,老师这儿呢刚好有几张有关挑山工的照片儿,现在呢老师把它们拿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看完以后,你呢再结合课文的预习来说一说你对挑山工的初步的认识, 也就是“挑山工”是些啥样的人(他们是干啥的),可以吗?请看图。(幻灯放映8张照片)谁先来说?(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把各种货物挑到山顶,为游客服务的人。)(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2、刚才看的是照片儿,老师这儿呢,还有一幅挑山工的水墨画,(放映第11张幻灯片)大家也一起来看一下,看看画中画着啥?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3、再看图中的这条山道,看到这条山路你想到了啥?(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充满荆棘的山道,挑山工很辛苦,挑山工很不容易)

  三、学第七段

  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第七段)

  1、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谁还想读 ?

  2、大家来评一评,他们啥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 (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3、下面大家来试试,先自由读一读。(生自由读文)

  4、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四、学第一段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想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来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读均可)

  1、读完了,那么老师要来看看同学们对这段理解的怎样,来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练习。(幻灯片出示填空练习):

  幻灯片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幻灯片2: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线路是折尺形的.

  2、那你知道折尺形线路是怎么样的吗,谁能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幻灯片3: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路线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师评:看来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那么刚才在读课文时候,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一段的最后一句用了啥标点符号?(用了感叹号)为啥?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啥吗?(挑山工很艰辛,很辛苦!表达了作者对挑山工的敬佩!)

  4、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同学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也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不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那这也是怎么回事呢?文中的我心中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

  五、学第四段

  那么作者的这个疑问在课文的那一段写出来了 ?(课文第四段写了这个问题.)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师指名一组读。)

  六、学第五段

  课文哪儿也把这个谜揭开了?(第五段) 找出段中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语言去读一读,品一品。[重点段]

  1、生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挑山工说的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话?为啥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指名1,2位学生读、说)

  3、课文这一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他们登山的不同点?老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指名2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分两行分别板书游人/挑山工。其他学生写在草稿纸上。)

  4、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师生共同评议板书保留哪些重点词句,结果如下表)

  游  人:  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随便

  挑山工:  步步踩实  抓紧时间  坚持不懈 

  (脚踏实地)

  七、学第六段第一句

  大家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再来看看作者听了挑山工的话后表现怎样?把它读出来!(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1、有啥地方不懂的?讨论形式[相机理解:“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 “包蕴”(包含。) 、“意味深长”(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 “哲理”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2、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啥 ?“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是啥哲理(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做事及结合黑板的板书想,引导学生一起得出本文揭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啥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八、体验整合(回到第七段)

  1、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啥 ?(不仅仅指画,更是指挑山工的精神,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那种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登攀的精神。)

  2、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3、其实,不仅仅是这位作者需要这幅画。老师以及在坐的所有同学都需要这幅画。

  现在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现在最想说的激励自己的话),你会怎么写?(写在文中插图的边上)谁来读读自己写的话?

  如:  a、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b、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c、面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d、无论做啥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一定会有收获。(本文揭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4、大家写得真好!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并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工工整整地把自己刚才写的话重新抄在另外一张白纸上贴在自己的床头或书桌上,好吗?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挑山工

  游  人:  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随便

  挑山工:  步步踩实  抓紧时间   坚持不懈

  (脚踏实地)

《挑山工》 篇16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  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啥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啥。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啥?(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么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啥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线路是啥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啥?(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啥要走折尺形线路,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线路带来啥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啥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啥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啥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啥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啥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啥?(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啥?(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啥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啥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啥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啥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啥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啥?(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啥?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么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么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啥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啥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啥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啥?(包含。)“意味深长”是啥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啥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啥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啥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啥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啥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啥。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推荐站内搜索:中央美术学院成人高考、内蒙古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成人考试、2016国考报名入口历年考研数学国家线、三支一扶成绩查询、经典日志大全、东南大学自考专业、读后感范文、黑龙江高考答案、

《挑山工》(精选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挑山工》(精选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6736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