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婴儿园的老师也需要不断看书学习,提升自己的,下面就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婴儿园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婴儿园读书笔记篇1:《怎样说小孩才会听,怎么听小孩才肯说》读后感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小孩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小孩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办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办法,但是呢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小孩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也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办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办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小孩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婴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怎样帮助小孩克服消极情绪对婴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婴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婴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小孩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小孩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小孩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小孩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小孩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婴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怎样让婴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小孩的感受。3、把小孩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小孩的愿望。
二、关于怎样夸奖小孩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婴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婴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怎样夸奖小孩提出以下办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小孩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小孩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婴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婴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啥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面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孩子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优点,今后可以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进而在以后学习、提升。
三、关于怎样用其他办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小孩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小孩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小孩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小孩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小孩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小孩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小孩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小孩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办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小孩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小孩的人格),让小孩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小孩下次行为的期望。4、提供选择:提供给小孩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小孩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小孩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婴儿该怎么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6、当小孩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婴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怎样做的建议、办法,并不能给我们有啥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 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婴儿园读书笔记篇2:宁鸣而生、不默而死——读《胡适的声音》有感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曾经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同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啥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现在阅读也有极强亲近感,很符合他提倡的白话文应该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种演讲内容,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同角色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可以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办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政府的同情和对运动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也花很多时间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责任、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怎样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怎样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婴儿园读书笔记篇3:清风明月自在寻觅——《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轻松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办法,教心态可以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办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进校俞洋
推荐站内搜索:考试成绩查询、我的大学读后感、苏州自学考试成绩查询、神秘岛读后感200字、江苏电大成绩查询、考研数学二国家线、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孔乙己读后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得体会、自考报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