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精选13篇)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1
童真绘成五彩画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0),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及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创作甚丰。共写下十二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五十部诗集,二十余种戏剧,还有游记、书筒多卷。其最突出的是散文诗创作。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吉檀迦利》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了亚洲人种中获此殊荣的先河。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这部诗集是诗人对母爱与童真两大主题的热情赞颂的结晶。诗集出版于1886年,其时,诗人25岁,风华正茂。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第一个女儿也刚诞生,诗人初为人父,身心愉悦,且精力充沛,文思泉涌,事业上也如沐春风,频频有著作闪亮登场,真是春风得意写蹄疾,前程似锦悦人心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诗集出版后,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诗人也因之获得了“儿童诗人”的美誉。
诗歌以丰富的Lenovo和想象,讴歌了小孩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小孩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诗人让幻想张开神奇的翅膀,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母亲一起嬉戏、逗乐、享受人间母爱和童真的温馨。
诗歌开篇扣篇,一个“假如”翻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象。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母亲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母亲逗乐,“暗暗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写得多美啊,诗人对母子情深,母爱醉人,童真可人的温馨家庭的天伦之乐只粗描几笔,就似一幅凝重的油画清丽迷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深入一步,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妈妈迷人的风彩。诗人以一句新奇的想象,总领下文。想象自己“要梢梢的开放花瓣儿”,看妈妈工作。接着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通过妈妈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以及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劳作的倩影,极力烘托渲染和歌颂了妈妈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扑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在对两幅画面的描写中,诗人将行动、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得风趣生动,情趣盎然。妈妈沐浴后,“我”深情地为她送香;妈妈读书时,“我”就顽皮地为她投影;妈妈掌灯劳动时,我还要缠着她讲故事。诗人真会巧思善想,把母子情深,母爱厚重,童稚迷人,童真感人表现得酣幅淋漓,感人肺腑。
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妈妈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小孩,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啊!而一句“我不告诉你,母亲。”却把小孩的顽皮、淘气、天真、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金色花》真是一幅童真绘成的五彩图画啊!
深深思念满纸船
《纸船》是冰心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写于1923年8月27日,其时诗人23岁,她正乘船去美国留学,旅程漫漫,大海茫茫,眼看离祖国和亲人越来越远。诗人倍感孤独,但恋母爱国的感情却越发浓烈。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爱母爱国的诗篇。副标题“寄妈妈”语意双关,表达了对妈妈和祖国的深深思念和不限热爱之情。
诗歌开篇就饱含深情,“不肯妄弃”每一张纸,总“留着——留着”,为啥呢?那是要用来叠纸船抛下海,寄托对妈妈的思念啊!诗人运用反复修辞,反复咏叹,一股对妈妈的思念、热爱之情喷涌而出。第二节诗写思念的执著,诗人用特写极力描写纸船下海后的遭遇:“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但面对如此沉重的挫折与打击,诗人恋母爱国的深情不变,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真是真情可以感天,实意可以动人啊!诗的末尾一节画龙点睛,催人泪下。诗人假想“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撞入了妈妈的梦境,叫妈妈“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因为这是“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啊。至此,诗歌感情达到高潮。远在千里的女儿,用了她最朴素真诚的行动表达了爱国爱母的一片深情。读后,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真是深深思念满纸船,爱母爱国情意浓啊!
附原文:
金 色 花
[印度] 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也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母亲,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小孩,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呢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也成了你的小孩,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
“我不告诉你,母亲。”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选自《泰戈尔》文集)
纸 船
——寄 母 亲
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
妈妈,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
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归去。
(选自《冰心全集》第二卷)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办法】
1、读、说、悟、品。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 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爸爸在他11岁时去世。妈妈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也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啥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未选择的路》
1、教师引导: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也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Lenovo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么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虚拟主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啥重点也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3、佳句分析:
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⑴ 怎么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五、练习与思考
(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啥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啥?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啥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啥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课堂小结: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Lenovo,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怎样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教学建议】
1、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简介,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性的阅读。
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啥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3、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诵。
【重难点】
1、重点:
因文悟情,怎样面对困境以及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
2、难点:
《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熟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感受,老师最后总结点拨。
2、让学生积累精彩的语句,充实语言仓库。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怎样面对?
生自由抒发。
师要亲切地倾听生的抱怨。
二、诵读
1、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2、生练读。
3、生有感情读。
4、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5、生齐读。
三、赏析
1、语言:通俗易懂,“劝说的口吻”,也富有哲理。
(插入朗读)
2、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啥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3、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师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四、小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当堂背诵)
五、作业
仿写诗《假如……》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生读自写的诗《假如……》
师多肯定。
二、诵读
三、赏析
1、哲理诗,“象征手法”。
2、讨论“路”以及象征。
3、“未选择”的理解。
4、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与困惑,那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创新和进取。
5、诗句提醒:
久久伫立”“荒草萋萋,……显得更诱刃,更美丽。
四、小结
弗罗斯特,“象征”。
五、课外拓展
1、听配乐诗朗诵《致凯恩》、《海涛》。
2、抄写汪国真的《生活》(生活、遗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译得固然不错,但相对于两位诗人的盛名而言,学生对诗很可能不以为然。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消除学生的轻鄙心理,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文学名人竞猜
请根据老师所给条件,猜出此位文学名:
1、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他喜欢边散步边思考作诗,作完后喜欢反复吟诵。
3、他喜欢秋季写作。
4、他喜欢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
5、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6、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
7、他还善用各种文体进行创作,并都获得了成功。
8、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9、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0、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是──普希金。多媒体展示
“名家档案”,简介普希金。
二、自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插入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3、朗读:
多媒体播放乔榛、丁建华的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揣摩,自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诵。
三、教学《未选择的路》
1、过渡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也当怎样? 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路”包含了啥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啥人生哲理。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
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也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法”,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请同学们在网上、图书馆、书店查寻相关资料。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也体会到了些啥?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译诗,诗意直白,诗蕴也无动人处,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花在课文中的时间应短,花在外国诗歌荐读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应争取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步骤〗
课前先布置预习:
1、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喜爱的外国诗歌,课堂推荐给同学们。课中先欣赏名家荐读,再让学生课堂荐读。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见《普希金诗选》)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5
南京市永丰中学课堂教学备课教案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伏玲玲 备课日期 年 2月 18 日
课题 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教材 第 九(下) 册第 1单元第1 节/课第 1 课时总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过程、办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rar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6
教师:同学们,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分组结果已经知道了。我们中国队和巴西队分在了一组,你们说,假如中国战胜了巴西会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
男生甲:我会很高兴。
男生乙:会很长中国人的志气。
……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趣。刚才是老师用“假如”造句,接下来你们能不能用“假如”造几个句子?
(学生很快就造了几个句子)
教师:从同学们造的句子中,我看出了“假如”这个词的意思。它是表达人们内心一种愿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印度文豪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金色花》,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泰戈尔的愿望是啥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
(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教师:听完了老师的朗诵,你知道泰戈尔的愿望是啥了吗?诗歌因为韵律的关系,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动听。下面老师播放音乐,同学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在座位上大声地朗读,一起来体会诗歌的音律节奏美,了解它描写的内容。
(学生各自大声的朗读课文)
教师:读完了这首诗,大家知道泰戈尔的愿望是啥了吗?
学生:他要变成金色花让母亲闻花香。
教师:除此之外还要怎么样?
学生:和母亲开玩笑。把影子投在母亲读的书上。
教师:假如你就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像得到母亲当时脸上的表情吗?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
学生甲:一定很高兴。
学生乙:会很紧张,因为孩子子不见了。
学生丙:孩子子和母亲开玩笑,母亲感到很满足、很幸福。在找不到他时,也有点着急。
教师:你能感觉得到诗中母子感情是怎么样的吗?
学生:“他们感情很深,相处融洽,小孩很爱他母亲,因为他和母亲捉迷藏;而母亲也很疼小孩,小孩不见了她很着急。
教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儿童与母亲捉迷藏的过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童真、童趣的角度反映了天伦之乐。儿童的这种发自天性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欢乐。
教师:好了,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同学们先自已练读。
(学生各自练读。教师从举手的学生中挑选两名朗读,评点,提醒学生注意模仿诗中人物的语气、读出诗歌的感情,并课后背诵。)
教师:《金色花》这首诗是通过“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对母爱的赞美的。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我国著名诗人冰心的《纸船》,看看这首诗也是通过啥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纸船》)
教师:你看得出来这首诗是抒发啥情感的吗?
学生:作者离开了妈妈,非常想念她。
教师:作者是通过啥形象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学生:纸船。
教师:你认为在《纸船》中,那些句子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妈妈,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爱”是啥意思?“悲哀”也是啥意思?纸船为啥会含着泪叠?
学生:爱是对妈妈的思念,悲哀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母亲,也因为想母亲所以才含着泪叠纸船。
(教师小结,点出《纸船》的情感内涵)
教师:母爱是如此的无私和伟大,以至于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反复进行歌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名人是怎么样谈论这种伟大的情感的。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这两首诗都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忘了父爱,我提议大家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以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情和热爱!下课!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7
青岛三十三中 崔显升
【教学目标 】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母亲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小孩形象,表达了小孩对自己妈妈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妈妈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妈妈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啥就说啥,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啥把小孩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小孩可爱。
2、小孩为啥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母亲知道?
明确:因为小孩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母亲,为母亲做点事。
3、为啥母亲见了面,说“你这坏小孩”?
明确:不见了小孩,母亲心中着急;见了小孩,母亲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啥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妈妈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妈妈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进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8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母亲,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妈妈“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Lenovo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妈妈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妈妈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母亲,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妈妈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小孩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办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小孩?”母亲不见了小孩,多么着急,一旦见了,也惊也喜,自然嗔怪小孩。这句应读出母亲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母亲。”小孩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母亲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母亲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小孩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母亲三次嬉戏。为啥“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小孩沐浴着母爱。)他是怎么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啥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怎么样表现的?
② “我”为啥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也象征啥?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啥不愿让母亲知道?
④ “我”和母亲各是啥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啥?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妈妈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妈妈、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季,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妈妈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妈妈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Lenovo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办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妈妈的深情呼唤,是献给妈妈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小孩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妈妈不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啥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妈妈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啥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妈妈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妈妈哪里,为啥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Lenovo,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啥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妈妈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妈妈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妈妈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妈妈的强烈思念,对妈妈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办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也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妈妈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妈妈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妈妈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妈妈、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9
深圳市东湖中学 徐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妈妈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怎样表达对妈妈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妈妈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妈妈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母亲好》营造气氛、导入 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妈妈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母亲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小孩。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啥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怎样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小孩借用啥表达对妈妈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啥事?
好玩——“看着母亲工作”——为母亲做点事——回到母亲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母亲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啥来寄托对妈妈深切的爱?
2、 这位柔弱的女子对妈妈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妈妈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母亲,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母亲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作者邮箱: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办法步骤。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
与学生交流,导入 新课:
有没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经历?为啥离开?离开后想些啥?想家时怎么办?
思念亲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远离亲人、思念父母的时候,就把这种感情融化在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诗歌、散文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篇:《纸船 寄妈妈》。
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师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气氛。
附投影: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学途中所做。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妈妈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放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
请一位同学朗读,学生互评,再读。听录音,比较一下哪些地方读的比我们好。我们读得还不够好,是因为的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请同学们默读,品味揣摩语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注意精彩语句的朗读指导。
学生自己品读,便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完后给同学们描绘一下。
师总结欣赏诗歌的办法步骤(投影:诗歌欣赏的步骤: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2、品味揣摩,感受诗歌语言美 感悟诗歌意境美)
3、Lenovo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过渡: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是永恒的主题。父母无私的爱不仅会使子女不限思恋,而且也会赢得子女纯真的回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请同学们用学到的办法赏析这首诗,注意同学间的交流与帮助。
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都是描写、歌颂亲情的,它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在生活中,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请在课下阅读:(投影:推荐阅读: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其人其作》)
作业 :模仿《金色花》4、5段的写法,展开Lenovo和想象,写一段回报妈妈的话。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11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Lenovo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⑴ 音画情景。
⑵ 朗读领悟。
⑶ 诗歌欣赏。
⑷ 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妈妈,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妈妈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也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也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诗中的意象:
(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⑵ 诗人为啥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__”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⑶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啥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啥……?”“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⑴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怎样理解?
⑵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啥联系?怎么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⑴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⑵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2、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五、作业
1、仿照“为啥……,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简介,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中国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啥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呢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么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虚拟主机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妈妈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妈妈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家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也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啥修辞手法?有啥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有啥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家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也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Lenovo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Lenovo到_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啥?(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
⑴ 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⑵ 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⑶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⑷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⑸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⑹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家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不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家乡月夜的笛声、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家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12
【课题】
《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简介: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季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简介,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也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简介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⑴ 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啥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⑵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⑶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啥重点也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啥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Lenovo:
⑴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⑵ 结合《父亲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三、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教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怎样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首》赏析 篇13
课题: 《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3、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4、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3、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教学办法:
读、说、悟、品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国度是诗的国度,从古体诗到绝句、律诗,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今天,我们跳出中国诗歌的圈子,学习两首外国诗人的著名诗歌。
二、 检查预习、朗读评价:
1、请一位同学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请几位同学评价朗读。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请同学评价朗读。
评价的用意在于了解大多数学生预习的状况,通过朗读和评价,完成对于生字的掌握和诗歌情感的大体把握。
三、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资料,重点简介普希金和他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1816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兔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诗人对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希望他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也无法忘怀旧日友好十二月党人,写成《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1830年在彼尔金诺村创作四部小悲剧和《别尔金小说集》,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 “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最终完成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1831年2月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结婚, 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职。创作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反映布加乔大起义的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1837年2月在决斗中被法国流亡者丹特士杀害。
本诗恰恰写于流放期间
四、初步感知——讨论完成:你更喜欢哪首诗,为啥?
答案提示:两首诗歌都富于哲理,且是对人生之路的思索。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挫折,它的情绪显得积极昂扬,有面对读者娓娓而谈的亲切感,诗意直白易懂;而《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的选择,并流露出选择时的矛盾与无奈,这首诗则显得含蓄、深沉、忧郁迷离。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初步考察学生是否能读懂大意。他们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选择回答的内容。
五、引导完成理解和欣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读出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2、了解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期间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啥意思?
(2)怎么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
提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2)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利于把握人生。
(3)这应该是作者那时那地的处境,使他只能等待,事实上,他只要满怀希望地等待就是一种抗争。我们今天碰到困难,应该迎难而上,满怀信心地去征服困难。
3、了解本首诗歌的特点:
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齐声朗读一遍,感觉一下:它和一般的诗歌相比有啥不同?(例如《天上的街市》)
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啥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答案提示: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热情坦率,似乎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每一个人的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4、列举同样风格的诗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一首在语言上直白易懂,没有啥鲜明形象可言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很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样道理,也是诗中那种伟大无私的情怀和战斗追求的精神在感染读者,荡涤了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它以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打动读者。
推荐站内搜索:禁毒心得体会、山西特岗报名入口、历年考研英语分数线、感伤日志、小伙伴作文、成人教育考试网、我的老师作文450字、平安中国之守护者心得体会、水浒传 读后感、漫画老师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