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

《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

《老王》教学反思 篇1

  初中语文老王教学反思篇一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

  同时,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而其中以人物为核心,情节以人物交往串联,环境则为人物做铺垫,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情语皆情语”,说的也是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一篇小说的分析中,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是关键,其他一些只是华丽的枝叶,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老王》这篇文章应该抓住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去分析,这是一个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是一场善良与善良相遇,却读来让人觉得悲伤的诗篇,因为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是很容易的,你读善恶冲突的小说,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与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两个善良的人交往却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才是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这闲话。”坐三轮车很平常,但一路上说闲话则是打破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车夫辛劳和苍凉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澜。

  老王的贫穷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说明:生计艰难,没有妻儿。但在作者问起老王的家时,一般我们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细节品味起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则老王心里其实否认那是家的,二则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个家。简单的一句话将老王内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来了。

  在老王将作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作者要把钱给老王,这个时候老王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啥要悄悄问我?一方面当时候处于文化大革命,作者的境遇确实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声说,说明老王也极力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他其实是一个善良而细心也有点天真的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作者的“笑着说有钱”得到侧面说明。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个高潮,作者的描写很细致。老王由于病重,说话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嗯”,一个“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最后干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鸡蛋是不要钱的,但老王却站这等我,这说明老王其实担心作者内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话是老王在送鸡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规律,送鸡蛋这天差不多属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时候向到的却是给作者送鸡蛋,这说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进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让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终于死了,而另一个善良的人作者却一直在愧疚之中,在这个愧疚了学生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实并没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鸡蛋的时候还还钱给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例如连死的时候也没有 出现,所以愧疚。这样其实会得到两种结论:前者说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异是很难做到平等的,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却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冲突。另一个结论就是作者虽然相对比较幸运,仍旧关心别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识。

  最后学生还对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怎么来的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老王为啥会跟作者关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像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已经很少去写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这些小人物进行如此的交往,这也许是当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和坚强不如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会地位相互错位的社会里,让两个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初中语文老王教学反思篇二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也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啥是善良,啥是尊重、啥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季》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季》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啥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老王》教学反思 篇2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

  同时,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而其中以人物为核心,情节以人物交往串联,环境则为人物做铺垫,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情语皆情语”,说的也是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一篇小说的分析中,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是关键,其他一些只是华丽的枝叶,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老王》这篇文章应该抓住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去分析,这是一个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是一场善良与善良相遇,却读来让人觉得悲伤的诗篇,因为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是很容易的,你读善恶冲突的小说,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与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两个善良的人交往却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才是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这闲话。”坐三轮车很平常,但一路上说闲话则是打破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车夫辛劳和苍凉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澜。

  老王的贫穷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说明:生计艰难,没有妻儿。但在作者问起老王的家时,一般我们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细节品味起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则老王心里其实否认那是家的,二则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个家。简单的一句话将老王内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来了。

  在老王将作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作者要把钱给老王,这个时候老王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啥要悄悄问我?一方面当时候处于文化大革命,作者的境遇确实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声说,说明老王也极力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他其实是一个善良而细心也有点天真的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作者的“笑着说有钱”得到侧面说明。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个高潮,作者的描写很细致。老王由于病重,说话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嗯”,一个“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最后干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鸡蛋是不要钱的,但老王却站这等我,这说明老王其实担心作者内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话是老王在送鸡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规律,送鸡蛋这天差不多属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时候向到的却是给作者送鸡蛋,这说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进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让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终于死了,而另一个善良的人作者却一直在愧疚之中,在这个愧疚了学生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实并没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鸡蛋的时候还还钱给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例如连死的时候也没有 出现,所以愧疚。这样其实会得到两种结论:前者说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异是很难做到平等的,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却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冲突。另一个结论就是作者虽然相对比较幸运,仍旧关心别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识。

  最后学生还对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怎么来的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老王为啥会跟作者关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像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已经很少去写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这些小人物进行如此的交往,这也许是当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和坚强不如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会地位相互错位的社会里,让两个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季》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季》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啥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老王》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一次语文教学能手的汇报课活动,在尚志中学听了曹山老师所做的《老王》一课的示范课。曹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有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顺畅地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难题。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参加此次活动受益非浅。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师却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他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么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办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老王》教学反思 篇4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啥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怎样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啥,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也为他做了啥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也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虚拟主机.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积极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啥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进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老王》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一次语文教学能手的汇报课活动,在尚志中学听了曹山老师所做的《老王》一课的示范课。曹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有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顺畅地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难题。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参加此次活动受益非浅。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师却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他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么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办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老王》教学反思 篇6

  八年级上册《老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课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老王》的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啥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教学设计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由以下几个环节:

  1、走近老王: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___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也是哪些细节?

  (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啥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啥?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啥?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学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没有去体会作者的帮助中蕴含对老王的情怀,因此学生谈及愧疚的情感的较少)

  4、关注“老王”:社会上还有好多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呢?

  以课堂观看教学设计,听课老师反映:教材的处理太平面,没有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基于这个建议,设计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1、朗读、感知: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帮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帮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啥还要产生愧疚之情呢?让学生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一种啥样的情感?

  讨论结果: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帮助的人,同情的对象。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帮助。而且帮助的基本是物质上。

  过渡:其实作者对老王的这些帮帮不管是出于怎样的情感,但都还没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临死来送香油和鸡蛋。

  2、研读讨论: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a、作者给了钱意味着啥,他为啥要惭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啥?

  讨论结果: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主题归结: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过渡:在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幸者的善良与纯朴,作为幸运者的作者因没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钱去侮辱它,这让作者深深地自责自已,并向我们读者提出思考。

  3、课外思索: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该做些啥呢?

  两个教学设计,对课文两种不同的诠释,但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这给了我很多的认识与思考,也许在这两个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主题的偏差。

  文本丰富的主题意向往往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虚拟主机。《老王》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怎样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设计第一教案时,笔者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透,读深,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课堂上,问学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会怎么做?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我问拿些钱、物之类的东西给乞丐,你觉得是关爱了吗?学生无言语。我意识到了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师自己在与文本对话时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没有仔细地去考虑“除了这点,我还得让学生自己有啥样的认识。”没有着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图。

  第二个教学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对不幸者既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多该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从这点上学生的认识比第一堂课更进了一层。然而因强调了作者的帮助只是物质上的帮助,尤其是品读“送香油和鸡蛋”的环节时,把作者的给钱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进而使学生对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作者产生了轻视。这在本文的价值取向上也是一个错误。因为作者杨绛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该是让人肃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师的引导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这样的引导也是有失偏颇。

  2、在主题带动下语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思想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位语言。当我上完这两堂课来看我的两个教学设计时,发现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只想着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琐碎的提问中竟没有让学生好好的从语言中体会,怪不得学生对作者反思中的自责,善良中的人道,关爱中的遗憾都无法真正的体悟。没有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个教学设计中, 学生其实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中感受到 “作者是出于一种怎样的情感去帮助老王”和“给钱意味着啥?”因为文章的语言是平淡、从容,典雅,是“微笑中含着眼泪”写下的,为了主题的分析而硬邦邦地从朴实的语言中去发现作者情感的锋芒,这其实是破坏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这样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个教学设计。

  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对《老王》这篇课文一层进一层的揣摩玩味而提炼出来的。这或多或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完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也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啥是善良,啥是尊重、啥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季》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季》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啥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推荐站内搜索:斑羚飞度读后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湖北高职高专分数线、我长大了》、滨州教育网成绩查询、重庆自考管理系统、湖北自考查询、四川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复兴之路 观后感、考研国家线2013、

《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老王》教学反思(通用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73113.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