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通用14篇)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4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在低年级儿童识字写字过程中,引导他们寻找办法识记和规范书写,会使他们对易出错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我在教学“入”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说:“这个‘入’字有两个同胞兄弟‘八’和‘人’,因为模样长得很像,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不能把它们分清楚,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考,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1:“入”字是撇低捺高连一起,“八”字是撇低捺高永分离,“人”字是撇哥哥拉着捺弟弟。
生2:我能用手做动作来区分。左手表示撇,右手表示捺,左手手指顶着右手心就是“入”,右手手指顶着左手心就是“人”,两只手分开手指相对斜在空中就是“八”。
这时我说:“我们边读顺口溜,边做手势表演记住“入”字,这不更好吗?”在我的提议下,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会了“入”字。
同学们练习写“楼”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把“楼”右下面的“女”写成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 ”,然后指着“ ”说:“这个女子真奇怪,总把屁股翘老高,别人胳膊长在肩膀上,她的却长在屁股上”。顿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那些没写规范的学生边笑边拿起笔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本文转载自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2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积极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善于在生活中体验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4个字,并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景色就要登高远望。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自我简介。你还想知道啥?
2、师:老师平时最喜欢背古诗了,你喜欢吗?你都知道哪些古诗?
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古诗。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会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一首古诗喜欢吗?
上课: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古诗题目是《登鹳雀楼》,下面老师要把诗题写到黑板上,你可要睁大眼睛看。板书: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看(指诗题)这就是诗的题目,下面的“唐”指唐朝,王之涣是诗人的名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齐读诗题。
图片出示诗人图片,这就是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有名的——《登鹳雀楼》。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岸边,传说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常在楼上休息,所以叫鹳雀楼。看到这座楼,你觉得它怎样?(高、大)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一)看书初识课文,学习生字。
1、看书44页。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她有4行,数一数每行有几个字?(5个)很多古诗都是这个样子的。谁会读这首诗?请你来读一读。
2、在这首诗中你都认识哪些字?学生汇报。
还有哪些字读起来有困难,把它圈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给同桌读一读。
学生读诗自学生字。
4、出示词语认读(带拼音)。(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5、出示会认字认读。“楼、白、尽、黄、河、入、流、千、里、更、层、目”(先给同桌读一读、小考官指学生读)
7、把生字宝贝送回诗中。出示标出生字的诗句。(齐读)
(二)指导节奏
1、同学们读的真带劲,老实也想读一读。听老师读,听我读的跟你读的有啥不一样?
师一句一句读,让学生指出每一句中的不同。(停顿、重音)
完整读全诗。
2、你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课间操
三、简单理解诗意
教学一、二句古诗。
1、看看45页图。你看到鹳雀楼了吗?把楼搬到黑板上。现在你就是诗人,看看图,读读诗,想一想:登上楼以后会看到啥?
2、学生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板画:山、太阳。
在诗中诗人是怎么说太阳的?“白日”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日”的意思。连起来说:站在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渐渐落山了。
3、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板画:黄河。出示黄河水的图片。
黄河流向了远方,诗人在诗中告诉了我们,黄河流到大海里去了。齐读“黄河入海流”
4、出示全景图片:看太阳渐渐落山了,黄河奔腾着向远方流去,景色多美呀!让我们美美的再读前两句诗。(指名朗读)
教学三、四句古诗。
1、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色,可是他要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学生可能会说:站高些、再上一层楼……)
2、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发出感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3、连读全诗。
四、指导写字
1、同学们读的真好。诗中还有4个会写字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出示“白、入、千、目” 认读
2、你认为在这4个字中哪个字最难记?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
学生交流记字办法:日+′=白 日+-=目 十+′=千 “入”跟“人”和“八”长的很像。
你能给它找个词语朋友吗?
3、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认识他们,还要会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写一写吧。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应注意哪些地方。
4、在这些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导“入”字,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自己练习。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五、小结
能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真高兴。这节课你高兴吗?你学到了啥?
五、作业:
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父亲母亲听。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呢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啥?(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啥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4
南京 金德蓉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呢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啥?(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啥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呢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啥?(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啥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6
安徽 赵远利
------------------------------------------------------------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积极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简介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办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啥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办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特级教师胡淑芳/评)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7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办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办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进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办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父亲母亲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啥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简介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也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么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办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也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不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办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小孩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8
(导入和初读环节完成后)
师:读诗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现在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啥?
(老师开始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边读,音乐想起,随着音乐老师整个上身以及伸展的双臂边随着画面缓缓下落,一遍结束也接着再这样进行了一遍。
师:小孩子,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啥?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在慢慢地落下去。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已经落到山那边去了。
师:说的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太阳就要没有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
生七嘴八舌说的:“尽”“尽”……
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就要没有了。
生:我还知道太阳是靠着山落下去的。
师:你真会开动脑筋,对呀,太阳是靠着山落下的,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师: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
生:是慢慢的。
师:它为啥落的这么慢?她还想干啥呢?
生:它还想看看美丽的景色。
生:它不舍得走。
生:它还想让自己的阳光多照照。
……
师:那你能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读出来吗?
生读。个别读,女生读,一起读。
师随机评价
(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啊!)
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到啥呢?
生:看到黄河流入大海。
师:你能来读读这一句吗?
生读(声音比较轻,比较慢)
师:哦,我看到了水在慢慢流。
生再读(还是这样轻轻的)
师:小孩子都还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么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
生:(大声)想!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播放录象:(黄河水汹涌奔腾,奔流不息的流动画面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
(学生看的很认真,伴随着汹涌的波涛不时发出惊讶声。)
师:看了录象,你还能象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
生一:黄河/ 入海流。(声音有力洪亮)
师:多有力啊!
生二读
师:水流的多急啊!
生三读
师:多么汹涌澎湃啊!
生四读
师:好有气势啊!
……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气势,完全投入了黄河的急流中。)
师:读着读着,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 )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汹涌。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大。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有气势。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壮观啊!
……
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象是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于是我更不想走了,我掂起脚,伸长了脖子,想看更美更多更远的景色,可是还是看不着,怎么办呢?小孩子能想个办法吗?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一:只要再爬上一层楼。
生二:只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就可以看到了。
师:小孩子真聪明,和诗人想的一样。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原来要想让自己的眼睛看的更远,那就只有再上一层楼。谁来登一登呢?
生(读)
师:恭喜你,你已经上去了。
生(读)
师:你也登上去了,祝贺你!
师:还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
(学生一起朗读,声音太响,于是老师提醒小孩子一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嗓子)
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登的那么高,都看到了哪些新的景色啊?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山那边的桥。
生:我还看到了更远的黄河。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山村,还有小孩子在玩。
生:我看到了渔民在捕鱼。
生:我看到了池塘。
生:我看到了天上的鸟。
……
师:一首小诗让我们看的那么远,那么多,喜欢吗?
(练习背诵)
……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9
佚名
教学目标 :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
认字
教学办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办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孩子都去旅行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么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呢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啥?(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啥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11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以下这篇王之涣、畅当《登鹳雀楼》对比阅读答案是由本站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王之涣、畅当《登鹳雀楼》对比阅读答案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时在山西永济县西南的一座三层小楼,常有鹳雀栖息。
②白日依山尽:夕阳傍着远山渐渐隐去。
③更上一层楼: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 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①畅当:(生卒年不详),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大历间进士,贞元初,为太常博士,仕终果州刺史。
②迥:(音窘)高远。
③世尘:人间。
④天势:天空。
⑤断山:指山间断峰。
1.王诗的特点是 。畅诗与王诗相同的表现手法和句式是 。
2.这两首诗都集中描写了鹳雀楼的的气势和作者登上鹳雀楼后远望的 胸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诗的哲学道理。
4.解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二句诗的含义。
《登鹳雀楼》参考答案
1.字与字,句与句互对。夸张和对偶。
2.高峻雄伟,博大。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登上这座高楼,可以看到广阔的天际覆盖着不限的平原,滔滔黄河一刻不停,直向那山间断峰奔流而去。
《同崔邠登鹳雀楼》阅读答案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①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 ①李益,唐代凉州人。凉州陷于吐蕃前,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作于这一时期。
14.对首联和颔联内容或手法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现实 历史 B.景色 情感 C.虚拟主机 时间 D.比拟 Lenovo
15.颈联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赏析。(4分)
16.结合作者身世,评析其“自伤”的情感。(3分)
《同崔邠登鹳雀楼》参考答案:
14.(2分)D
15.(4分)千年的慢与流逝的速对比、一日的短与难熬的长对比;(1分)千年与一日的对比,千年犹速与一日为长对比;(1分)突出心理感觉上的反差(或矛盾),(1分)表达了盛世遗恨和现实悲愁的伤感。(1分)
16.(3分)登楼所见,感慨汉、魏气象,已为陈迹;(1分)家乡沦落、辗转漂泊、征战思归;(1分)将个人的坎坷命运和国家的衰败动荡结合起来,丰富了“自伤”内涵。(1分)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12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办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办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办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啥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孩子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啥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啥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啥?请小孩子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啥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也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到——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啥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孩子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孩子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啥?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也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也写了啥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办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啥人,不管做啥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孩子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 登鹳雀楼
看
想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13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孩子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啥?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啥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啥?那太阳是怎么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也看到了啥?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呢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景色。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景色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婴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婴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父亲母亲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中生字教学例举 篇14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小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啥?(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么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啥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啥样子,他可能讲些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啥?
五、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办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推荐站内搜索:寒假日记300字、江苏自考报名系统、客户经理竞聘演讲稿、水浒传读后感600字、国庆节的日记、国庆节 日记、50字简短个人工作总结、考研准考证下载地址、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网首页、蚕宝宝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