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办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虚拟主机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简介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也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也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小孩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蕴一样,除开“教学”这个表象,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给我们不少的启迪,这其中的“隐含信息”,就留给大家咀嚼吧。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2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办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虚拟主机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简介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也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也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小孩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蕴一样,除开“教学”这个表象,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给我们不少的启迪,这其中的“隐含信息”,就留给大家咀嚼吧。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3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 ⑴ 作者及作品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啥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啥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上一篇:《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下一篇:《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4
课前作业 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也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下面我就设计《醉翁亭记》课前作业 导学谈一点体会。
大家都知道,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呢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怎样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 ,课前作业 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课内课前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一是注意教学目标 上的认同性。每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进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为了既节省课时,也达到教学目标 ,我抓住了课前作业 设计这一关键。而课前作业 设计关键之关键是要掌握一个恰当的“度”,即作业 要让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实——让跳者都能摘到果实——让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让人人都走向成功。“果实”主要来源于教材,课前作业 的设计千万不能脱离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可用信息,来设计课前作业 。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的课前作业 导学,依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由易到难而设计。
第一题,是作者简介,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简介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料,并作横向联系,将其它学科以及课外了解的欧阳修的情况作综合。第二题是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办法。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学习文言文虚词很关键,初学文言文,要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虚词的习惯,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还要联系学过的课文,如《愚公移山》作业 中对“而”的朗读要求,作知识的迁移。此题的设计参考了课后练习一。第三题是给加点字注音,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文,那读准字音就是关键,所以设计了此题。要求注音的这些字,大部分是注释上有的,这就督促学生读注释,少数几个字是注释上没有的,但也可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这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四题是疏通文字障碍,对这些句子和加点的词都作了精心筛选。既要学生为完成这些作业 去认真读课文、读注释,也要让学生读了书后95%都能正确完成,还要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识解决相类似的问题,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如第3、4、7题中的“山、翼、酿泉”,通过这几个词的学习,能联系到“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等词,积累名词作状语的文言词汇。“然”的用法,要能从“翼然、杂然、颓然”联系到《桃花源记》中的多个“然”的用法。如果长期训练,学生必能积累许多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五题是在扫除了文字障碍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顺利完成,自然而然就导出了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这些课前作业 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题题相扣,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才会在学习课文中领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本文的主旨;只有在朗读中碰到了读不准音的字,不会解释的字词,才会去仔细读注释,查工具书;只有在疏通文章障碍后,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所以,第三、四题应是课前作业 中评改的重点。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二是注意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办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 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备至。但是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例如《醉翁亭记》课前作业 的设计以及课堂上的安排,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运用初中三年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让90%的学生课前作业 能达到及格,70%的学生达到优秀。课前作业 的设计,是要让学生从站摘果实到跳摘果实,而“果实”主要来自于教材中,要把它采摘下来,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需要教师导,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学习。所以课前作业 导学的“导”以及教学中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三是注意思维活动的深入性。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要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要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要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例如学《醉翁亭记》,不仅自已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进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从中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景办法。为了领会作者娱情山水来抒发政治理想的写法,我还设计了第二课时的课前作业 导学,使学生领会“醉翁之意不在酒”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乎“与民同乐”。享受“山水之乐”的人,不仅有太守、宾客,还有滁人,而滁人被置于最显著的位置,作者就是借此来抒发太守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第四是注意评价结果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于教学目标 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质量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的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努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所以对课前作业 的评改也就显得特别重要,课前作业 一定要在上新课时当堂批改,教师点评,学生互改或自改,评出等级,切忌拖延。
总之,要使学生积极积极的课内课前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前作业 导学的设计是一个关键,导学中的“度”的掌握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课前作业 导学必须要确定一个跳起来就能摘到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向上、尽力、超越的态度和志向;组织管理要多层次,要提供人人参与争当主角的机会;运筹时间要节省,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效益,实行快节奏,走快中求好之路。
附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课前作业 导学
一、收集欧阳修的有关资料,了解欧阳修。
二、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
2、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指出下边句子中的"而"字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林壑 琅琊 水声潺潺 饮少辄醉
林霏开 岩穴暝 晦明变化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颓然乎其间 树林阴翳
四、参看注解,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五、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的语句。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课前作业
一、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思考: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是否只是为琅琊山的美景而乐呢?享受"山水之乐"的有哪些人?写那些人的目的何在?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是啥?
2. 文中用了21个"也"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简介人名);(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二、背诵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 导学”设计的体会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5
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也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也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
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也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也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也)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
(给……命名)
⒊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线路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
2.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4.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啥: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啥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啥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啥特点?这样写有啥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么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啥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孩,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也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简介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简介亭的环境;后一层简介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怎样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说理文,谈对“与民同乐”的理解。字数:600字。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6
一 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办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么样紧密结合起来的,进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 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 ”。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 自读作业 。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简介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简介亭的环境;后一层简介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也)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
5.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 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啥?作者是怎样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啥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啥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气氛,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怎样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啥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 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7
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办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 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 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 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简介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啥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啥样的解说词呢?
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下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8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因参与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滁州知州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笔者在研读这篇课文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一、在句子的翻译上应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古文中的句子表达习惯与白话文常常不一样,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遗憾的是教材中的几个注释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一点,让读者总觉得别扭。
⑴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句不难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问题出在对第二句的“太守自谓也”翻译上,想必教材的编写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p132(人教版初语第五册,下同)注释④中翻译成: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笔者查阅了好几种教参,对此翻译莫不如此。
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翻译前言不答后语。因为原句问的是“名之者谁?”意思是说“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自然应回答是哪一个人才合乎情理。再者也只有回答是哪一个人才能与前一个句子的意思相连。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应译成: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也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整个句子应译成: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人是谁?是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
⑵风霜高洁……
乍一看这一句是个主谓词组,主语是“风霜”(而“风霜”也是一个并列式词语),谓语是“高洁”。仔细一想,就发现不对头了。因为“风”可以“高”却很难“洁”,“霜”能够“洁”也怎能“高”?根据常理,应是“风高霜洁”才是。这一点教材在p132注释14倒是注明了——“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为啥会这样理解,教材并没有注明。我想只要用事实常理来作依据,就不难理解。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一句众教参均大致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太守喝醉了。此句实际上与第一例是大同小异,都要回答出是哪个具体的人才合乎常理,否则就是答非所问。所以根据句意应译为: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个人,是喝醉了酒的太守。
二、注意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里出现得较多,也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修辞。在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p152是这样定义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并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例加以说明。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共有两处这样的修辞手法。
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遗憾的是笔者查阅的数种教参和学习辅导书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只字未提。(如:《最新初中语文教案与作业 设计初三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四轮全优学案初三语文上》,延边大学出版社。)它们统统把这一句译为: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显然这是多么地不合逻辑事理啊!试想:难道只有背东西的人才会在途中歌唱,行人才会在树下休息吗?事实情况是:那些背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走累了也会在树下休息;而那些爬山的人因为琅琊山景色优美,也会心情分外愉悦而在途中歌唱,他们爬累了也需要在树下休息啊!再对照一下“互文”的定义,就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互文”修辞格。只不过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休于树”,而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经出现的词“歌于途”罢了。如果把它补充完整应是“负者歌于途休于树,行者歌于途休于树”。据此应译成如下才合乎事理:至于背东西的人和行人,有的在途中歌唱,有的在树下休息。
⑵泉香而酒洌。
此句如根据原句顺序来理解,就是泉水香,美酒清澈。众所周知,水是无色无味的,哪来的香气呢?自然这里也是使用了“互文”修辞格,其上文省去了“洌”,下文省去了“香”,补充完整应是“泉酒香洌”(“而”表示并列,无实义)。再根据常理就不难译作:泉水清澈,美酒飘香。遗憾的是上面两例,教材均未提及。
三、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
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本文发表于2002年《语文教学之友》第10期
作者: e-mail: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9
教学目的
一、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布置课前作业 ,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 强化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简介,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 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 听范读
2、 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0
教学目标 :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提倡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进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也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也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 以后也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也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也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1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2、 写作背景
3、出处: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虚拟主机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苏教版九年级上《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要点: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2、 写作背景3、出处: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虚拟主机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2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时数:2课时
三 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 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啥?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么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啥?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啥?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也写啥?最后写啥?还是鸟瞰吗?为啥?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么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 和虚拟主机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啥?
明确:亭的来历
10.怎样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怎样理解?此句的作用是啥?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 第二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默读
2. 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啥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啥?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 第三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啥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么样?
4.本段写的啥?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 第四段释义讲解
1. 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 宴饮结束就要“归”
3. 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啥?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啥?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也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啥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 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 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啥?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 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 “……者……也”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3
醉 翁 亭 记 作者:欧阳修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也幽深也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也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2001/12/18醉 翁 亭 记 作者:欧阳修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2001/12/18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4
[疑难解析]
①啥叫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比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强化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也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怎样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为使这二个方面融为一体,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
③岳阳楼之美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离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庆历六年)写的,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也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如今范仲淹受友人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要想不为败笔,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也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也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也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接下来的一大段,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呢,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显出喜的情怀。
上两节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嗟夫!”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谓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作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然则何时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岳阳楼记》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见,从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的思想,带有很浓的忠君色彩,这是他阶级的局限,是其消极面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他也有忧民之情,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称道。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躬身实践。据《宋史》记载;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生中也着实为老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些都应该肯定。
④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你还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之一。他的《醉翁亭记》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现欧阳修谪居滁州的颓放情怀和纵酒山林的闲适情思,是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呢这丝毫也不能掩盖它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漪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至鉴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进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也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也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也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也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也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也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也“名之者谁”?暂接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达到首尾相照之效。
[学以致用]
一、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北通巫峡,南潇湘
(2)云归而岩穴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__________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
3.选出乙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成语: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景,乙描写了____________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啥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题考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1.考查的是对具体字词理解。极:到; 暝:昏暗
2.考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答案是比较容易填写的,唐贤今人诗赋。
3.题考查的有一定的难度,要从类似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的答案,这需要先理解诗意,才好解答,应选C。
4.比较常见。(1)外界景物好,自己的得而喜;(2)外界环境坏,自己的失而悲。
5.考成语知识,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特征具体描写。
7.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下文,体会骈体文音韵美。
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简析:这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这篇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情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鸢飞戾天,经纶世务都是指追名逐禄之人]。
前七句是总写胜景,启发下文。用的是骈句“风烟俱净,天同共色”,美景如在眼前。
从“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从“夹岸高山……有时见日”描绘了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极力突出一个“奇”字。文章不长,但是呢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有其较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之作。体现了骈文的音韵美。想一想,你能想象到富春江的雄奇秀丽幽静之美,你想到富春江去旅行和漂流吗?你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优秀小品文的传神美感了吗?
[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A.鱼 B.渔),溪( )(A.清 B.深 C.浅)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A.洌 B.冽 C.烈),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为(1)中填写正确字词。______________
2.从后面括号中选出正确的字词填在括号中。
3.通过欧阳修向你描述他的郊游生活,你能想象出你所参加的野营生活比他的郊游更有趣吗?
二、你听说过骈句吗?啥是散句呢?《岳阳楼记》中就有骈散结合的句法,你能找出来吗?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5
教学目的
一、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布置课前作业 ,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 强化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简介,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 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 听范读
2、 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篇16
难点例题解析
1.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啥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篇的“也”字,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简介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下面句子中的“也”分别属于哪一种?
a.庐陵欧阳修也。
[ ]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3.本文写景有下边几种方式,指出各自的起句、结句。
(1)自远而近,从________到________。
(2)从早到晚,从________到________。
(3)自春至冬,从________到________。
(4)由内而外,从________到________。
(5)山间夕照全景,从________到________。
4.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也用21个“也”字作句尾,其作用不尽相同,吟咏之中可以使人玩味无穷。
骈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散体,和骈体是相对而言的。
2.a肯定 b陈述 c感叹
3.(1)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答案如下:第一、三、四条说法都有道理,可以认为第三条是主要的。
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pgn0155.txt/pgn>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文言词语要掌握!)
[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阴
d.洁:清洁
2.对文段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意要清楚!)
[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 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季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季之景。
(2001年广州市中考试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d
“风霜高洁”中的“洁”是洁白的意思,而不是清洁的意思。
2.d
“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而不是秋季的景色。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怎么写初一、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准考证、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报名入口、歌颂祖国演讲稿、985 211最低录取成绩、一年有几次公务员考试、周记300字左右、自考通知单、河北高考查分、安徽成人考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