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怎样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学习“边读边想,自读发现”的学习办法。
【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实现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理解、对词句的训练,教师不作一次讲解,不提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味,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略。
二、讲读课文
1、初读课文:
⑴ 轮读(学生评)
⑵ 开火车读(学生再评)
2、再读理解课文:
⑴ 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用“~~”划出;对你最有启发的句子用“——”标出,标完后练习读,多读几遍,看谁读得好。
(学生读自己划的句子)
⑵ 读后交流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再向全班交流,教师适时作点拨)其要点:
① 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词语:“云彩”“笔陡”“天上”“挂”理解天都峰的险、高;朗读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时读出畏惧心理。
②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中的两个“也”表明了“老爷爷”年龄太大,“我”年龄太小,让人不敢相信会爬上天都峰,但也可以从对方汲取力量,因此,“一起”“也”要读出彼此称赞的语气。
第二次对话:抓住词语:“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朗读时要体会“我”和老爷爷的激动心情,突出“勇气”“居然”。
⑶ 交流对你最有启发的句子:
指导要点:“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应该联系前面的“也”“一起”来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自由组合,可以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
4、表演读。(读后评)
三、词句练习
1、读下面词语:
云彩 似乎 发颤 白发苍苍 犹豫 奋力 终于 笑呵呵 居然 汲取
2、读、背上面词语所在的句子。
3、用上面的词语说一句、几句、到一段连贯的话。
四、总结谈话
略。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揭题,勾画心中的天都峰
1.师: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一起随着课文中的小姑娘去爬一爬天都峰,看看我们能有啥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 了天都峰脚下,站在天都峰脚下 ,我看到—(引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勾画心中的天都峰,点评交流
师:你们觉得这位小姑娘用语言描绘出了天都峰的啥特点?
生:(答)
师:一个挂字让你感觉到了啥?
生:(答)
师:为啥作者要在这儿写天都峰的高和险呢?
(小组讨论)
师小结: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和力量。
3.看书观察天都峰
师:你们看书上这幅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好,谁试着读一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天都峰比云彩高,而且笔陡笔陡,爬天都峰难呀,难于上青天,我站在天都峰脚下会想些啥呢?
生:(答)
师:是呀,很多游客都和这个小姑娘一样,抬头望着天都峰,害怕了,犹豫了。
师:能爬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呀!这个小姑娘有没有爬 上天都峰呢?她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是啥力量让她勇敢地爬上天都峰顶?我们来看课文。
二.深入读.议.理解我和爷爷爬上峰顶的过程
1.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最后,用笔把小姑娘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生自学)
2.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1.)生:读找出的句子。
(2.)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小姑娘在爬山的过程中还会有啥样的动作?
(3.)请用上“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 ),一会儿( ),”来说一说你想到的动作。
(4.)仿照这句话来说一句话。
(5.)就这样,,爬呀爬,小姑娘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老师看到有的小孩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 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7自然段。
3.想象说话:
师:那么老爷爷也是怎么样爬天都峰的呢?你好像看到了啥?听到了啥?
生:(说)
师:“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父亲,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大家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中有啥不一样吗?
生:没有“终于”二字。
师: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啥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7自然段,读完之后,同桌交流一下体会。
(学生谈体会)
师:那你能通过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三.启发想象,回顾前文,理解我和老爷爷是互相鼓舞,爬上天都峰的。
1.师:站在天都峰顶,我,老爷爷,父亲说了些啥?
(指名说→分角色读)
2.师:有啥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提问题)
3.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4.汇报,交流
(1)师:交流前,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小姑娘来到山脚下时,看到那高陡的天都峰,心里是啥感觉?是啥力量使她有勇气要爬上去?
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爷爷?
师: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那么老爷爷呢?看到“我”这样一位小姑娘也来爬天都峰,心里也是怎么想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
(2)出示对话,指导朗读,强调“也”字,从中体会到啥?
(3)师在爬山途中,当他们觉得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象一下,他们也会怎么互相鼓励呢?
(学生想象回答)
师:对,他们始终在互相鼓励。所以,他们要互相道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互相道谢的话。(男女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看,这一老一小谢得多真诚,所以父亲要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现在你明白父亲说的话的意思 了吗?父亲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父亲,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父亲的话)
四.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你从“父亲”所说的话中懂得了啥道理?
2.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怎样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简介给大家,让每个游客坚定爬天都峰的决心。
(学生说感受)
3.小结:听了你们的话,我想这些游客一定会像小姑娘一样不再犹豫,一定也会爬上天都峰的。愿我们班的小孩子也能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最终攀上科学的高峰!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父亲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怎样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么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啥用“爬”而不用“登”?
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播放天都峰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有啥特点?那么,课文也是怎样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也高也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啥好处?
b、陡: “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也高也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父亲,还有谁?那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孩子,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啥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啥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 “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么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啥意思?
b、课文是怎么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啥意思?为啥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么样?
a、“终于”是啥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么样的心情?
c、谁能再用“终于”造个句子?
(3)拓展,启发想象。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么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啥,做些啥,也会有哪些感觉?
4、学习8-10自然段。
(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a.分角色读。
b.讨论:“我”谢“老爷爷”啥?“老爷爷”也谢“我”啥?
c.“居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啥?
d.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懂得了啥?
(2)出示“父亲”的话,说说其中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1、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2、师总结:战胜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四)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父亲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父亲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父亲,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父亲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父亲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父亲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啥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也高也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啥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啥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啥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啥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孩子,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啥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啥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孩子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父亲,(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啥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啥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啥?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啥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啥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啥?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父亲为啥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呢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么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出啥?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 音节 │ 音序 │ 部首 │ 再查几画 │ 组两个词 │
├───┼───┼───┼───┼─────┼─────┤
│ │ │ │ │ │ │
│ 陡 │ │ │ │ │ │
├───┼───┼───┼───┼─────┼─────┤
│ 攀 │ │ │ │ │ │
├───┼───┼───┼───┼─────┼─────┤
│ 念 │ │ │ │ │ │
├───┼───┼───┼───┼─────┼─────┤
│ 勇 │ │ │ │ │ │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 暑假
发颤 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 )片 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父亲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父亲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是一篇阅读训练的好材料,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景点风貌,再现我和老爷爷对话,相互鼓励的过程,为学生搭建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平台。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过程与办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理解老爷爷和父亲说的话。
态度情感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怎样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学法上,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主题、读中感悟、读后扩展的办法。
首先使用多媒体学件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最后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向课外扩展。
结合教学设计,我的网页式课堂学件也紧扣整个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几大板块:资源宝库、阅读欣赏、难点解析、网络练兵和课外交流。这几大板块既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同时也是我的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理念体现。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悦、发展。
现在我就本课第二课时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景色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五彩池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碰到的第一个难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办法。因此,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资源宝库”。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点击浏览黄山景色区和天都峰。储蓄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啥,读懂了啥,还有啥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既读懂父亲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说,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我就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的池水是怎么样形成的。显然这个问题不光是读书就能够解决的。语文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担负的责任。因此,就需要动手操作,去查找资料,去和小伙伴探讨一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长应该发挥作用,总结、归纳大家的观点、意见,指派有谁来发言。这个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作为老师,我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难点解析:这个板块内容相当丰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预先从互联网上或其他途径收集来的资料:
互联网包罗万象,啥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呢语文课上学生碰到了难题如果都到互联网上去搜索,一来耽误时间,冲淡教学;二来恐怕学生还没有这个能力。这些预先准备的资料都是从众多资源中精选出来的,可以省却许多麻烦。
2、送给学生一部网络字典:
点击这个网址,输入自己想查询的字、词,按下回车,应有尽有,多么快捷。虽然手边有《新华字典》可以用,但是呢网上有更好的、更先进的,我们有啥理由不用呢?(可以当场演示察找一个词语)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思想:信息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你碰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借助网络解决你的难题。
3、链接网址:
如果老师提供的以上帮助使那些善于钻研的学生仍不能满足,那么还有第三个法宝。那就是链接网址。那么你可以点击这些网址,到更为专业的网站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当然,作为老师我也会提醒,这个锦囊最好是下课后自己再去打开,慢慢琢摩。
四、延伸拓展,自主实践
这个时候可以鼓励大家动手把你心中的天都峰画一画。可以画一画这里沿途的景色,可以画一画游览的顺序,老师提供给你一个小画板。同样有五彩的颜色,同样颜色可深可浅。你想怎么样表现都行,赶紧动手吧!让学生使用画板画出心中的天都峰。课后可以打印出来,做一个专题展览。学习的成果延伸到课外,多有意思!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可根据实际情况改换成填空题、选择题等)
五、课外交流
一篇好的课文,一堂好的语文课过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受益匪浅,都会回头来品味、思索。这里,我提供给学生另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论坛。这是一个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平台。课后,还有啥困惑没有解开,还有那些想法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说,还有那些好的想法没有跟老师、同学交流,甚至是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有啥说的不妥的地方,都可以在这里发表出来。这里没有批评,这里只有平等,只有交流。共同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不同的问题相互借鉴。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
以上是我就《爬天都峰》一课,结合语文课与信息技术整合说了些自己的设想和做法。想法不尽全面,设计也不尽科学。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同时,注进新鲜的血液,跟上时代的脉搏。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初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父亲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父亲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父亲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教学办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教学环节
拿到教材后,我仔细地阅读了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
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⑵能够通过网络收集图片,并对所选图片进行复制、粘贴。
3、情感目标:
⑴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⑵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怎样把教学目标与制作的网页结合在一起的呢?我把这堂课分成分成三个环节:
一、图片欣赏,分析题眼
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观看天都峰的简介,然后让他们交流,说说:你收集到啥资料?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到“爬山”说明是要手脚并用的。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演结合,培养能力
课文的分析,我主要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办法,……学生可根据这三步来学习,学生可定会问“汲取”是啥意思?于是我引导他们利用”金山词霸‘来理解。联系上下文照相关的句子,我为学生提供了bbs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把找到的句子,复制粘贴下来。通过公告板,学生之间可以阅读到自己的、别人的,教师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反馈情况,便于加以指导。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把自己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这样,交流面大大地扩大了。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我还提供了一个短篇,学生再次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图片欣赏中,鲫鱼背的照片解决了一个难点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
三、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老爷爷和小女孩的对话演一演,再次体会到他们身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让他们收集黄山的图片。拓宽知识面。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资源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
回顾自学生字词的办法步骤.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二, 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也高也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 谁能简介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简介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也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么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啥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啥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啥事 主要写谁爬天都峰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父亲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 (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 (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 "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强化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办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父亲,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进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父亲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啥意思 (吸取)
(2)父亲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父亲为啥说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五,课外拓展.
(1)开展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为话题的讨论会,可搜集一些典型事例交流.
(2)开展"黄山景色图片展"活动或出一期墙报,手抄报专刊.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啥要这样来做,这就迫使教师要认真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要认真去思考怎样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爬天都峰》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设计思路:
从内容上看,本课写怎样“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据课标、教材内容和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么样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啥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就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和学习思路。在刚进入课文的学习后,就用课件出示这两个研究问题。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办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教学办法确定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专题研究法”。这样一方面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虽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只有在“研究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设计理念:
1、 众所周知,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与创造虚拟主机,我把学生搜集发到“作业天地”的资料整理后做成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我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课件。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六张图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简介”、“第一次对话”、“勇攀天都峰”、“第二次对话”、“父亲说的话”。点击图文,我们可以看到超级链接而成的简介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这种框架式结构,便于根据学情灵活运用。
2、小学语文姓“小”名“语”,这种提法明确了小学语文必须以小学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性质为根基。在阅读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实际,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为了弄清“我”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到了老爷爷,心里也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着重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这一环节重在扶。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老爷爷是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课件出示类似的思考题,这一环节重在放。用“导、扶、放”的教学办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办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读”占阅读鳌头,教给学习办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着眼于读书的训练。读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即叶老说的“美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在读的过程、评价中,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和谐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勇攀天都峰。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么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画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一齐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听读、画读、赏读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学生必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启发合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设计了这样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到了小妹妹,心里也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虚拟主机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进而既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也锻炼了语言表达。
教法、学法
从读中理解,画中理解,演中体会,议中体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教师通过导、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
“情景教学法” ,激发兴趣,使其乐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办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中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怎样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父亲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炼资料,复习导入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强化课堂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通过查找、阅读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查到资料,还要进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也与语文学科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查找、阅读、整理资料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收集背景资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与天都峰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交流,说说:你收集到啥资料?上课伊始,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看简介天都峰的文字,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使学生懂得根据要求分类整理资料的办法。
二、读画演议,培养能力
1、整体把握。“请大家自由地投入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着重研究师生筛选出的两个问题,”这一设计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2、以线串珠。以两个“研究问题”为线,根据学生情况相机进行各个段落的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
3、“读”占鳌头。崔峦说过: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习课文基础,也是理解内容前提。“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力求让学生读而不厌,读得有成就感。
4、图文相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想、画、诵”的办法学习课文。学生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把课文中的描写天都峰高陡的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在预习本上,用最准确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接着学生作画,请两个同学板画。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最后小结齐读第2节。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也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气氛中,完成了字画转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学生体验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情趣。
4、角色表演。第一次对话或第二次对话采用表演的方式学习。通过演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进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内化活用文本语言,并受到感染,进而引起共鸣,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议论风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二个专题的学习,我主要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办法:理解重点词意;理解整个句意;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办法,再用“吐泡泡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怎么样理解‘真有意思’‘汲取’的意思?” “‘汲取’的力量是啥呢?‘我’和老爷爷是怎么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虚拟主机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一是在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如老爷爷是怎么样受小女孩的鼓舞爬上天都峰的,就是根据小女孩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展开的类比想象。二是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练说:“‘我’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假如你是老爷爷或者是小女孩,想一想,你怎么样劝导我爬天都峰?”诸如此类,不一一举例。
四、布置作业
说板书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 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办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设计本课板书时,我以学生板演的天都峰简笔画为背景,在山体上板书了“高”、“陡”两字以彰显天都峰的险峻。随着山势,在山脚、山腰和山顶由下到上分别板书了“(仰)望”、“奋力”、“终于” ,以体现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落,使文路、教路、学路融为一体。在金字塔形的山底下,用红色字体板书“汲取力量”四字,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总之板书力求体现师生双边活动,做到图文并,充分发挥板书应有的效用。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高与陡,读懂父亲的话语。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 进一步学习上网浏览、查询、筛选信息资料;能应用 word、powerpoint 制作读书卡片或者演示文稿。
2、过程和办法目标:
⑴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⑵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办法理解新词。
⑶ 通过上网、合作学习等活动方式办法,在读中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目标:
⑴ 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互相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共同进步的道理。
⑵ 上网浏览资料,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⑶ 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读懂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懂天都峰的高与陡以及课文中“我”与老爷爷有两次对话和最后父亲说话的话。
【教学难点】
1、字音:“并”“似”等。
2、字形:“颤”“勇”“攀”等字。
3、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要黄山天都峰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要理解它的高与陡,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知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个难点。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了解与相关的知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发人深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进行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引导理解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⑴ 自读课文,体会感受。
⑵ 小组研读,交流感受。
⑶ 集体交流,指导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理解重点语句。
重点指导读懂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句子 抓住“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在云彩上面”“我爬得上去吗?”体会 “我”天都峰的高。
抓住“石级上边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从天上挂下来的”体会天都峰的陡。进而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难,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最后父亲说的话引导结合上下文理解。
⑷ 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学习书写。
2、指导朗读,直抒胸臆。
3、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⑴ 广泛阅读,明确意向:
分别从“游黄山”和“榜样的力量”两个专题展开。
⑵ 深入阅读,收集信息。
⑶ 协同作业,各展所长。
⑷ 展示作业,引导反思。
【板书设计】
高 老爷爷
爬天都峰 汲取力量
陡 我(小姑娘)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 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父亲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也高也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父亲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父亲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办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到了老爷爷,心里也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么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进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强化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进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也正是体会父亲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到了小妹妹,心里也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虚拟主机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进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啥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呢,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父亲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啥能爬上天都峰呢,是啥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啥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也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啥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啥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啥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 “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也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到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也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也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也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么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啥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啥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么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么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啥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啥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啥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也是啥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啥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也高也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父亲,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啥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啥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啥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小孩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啥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啥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也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啥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啥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么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到了小妹妹,心里也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啥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小孩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啥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啥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也会给小妹妹鼓励,也会说:小妹妹,不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到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也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不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不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啥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么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啥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办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虚拟主机,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也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父亲为啥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啥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办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父亲对一老一小说的话,进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父亲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父亲,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怎样“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 “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么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啥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办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 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父亲的话的理解,进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也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锻炼了语言表达。
三、执教教师简介
罗德淇,女,24 岁,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1993年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工作以来,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潜心钻研,虚心求教,取得显著的成绩。 1995年参加成都市锦江区青年教师“四赛”活动,荣获一等奖。1996年参加成都市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荣获一等奖。1999年4月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1999年10月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曾先后荣获“良师益友”、“新苗奖”、“锦江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 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父亲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行景色区,每年夏季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行.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不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查字典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
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父亲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也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父亲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父亲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 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 突出了天都峰的啥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啊","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我"爬得上去吗 "——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 讲读课文3—5 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啥
比较: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呢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也体会到啥 (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 讲读6—7 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也高也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四讲读8—9 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呢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也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啥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啥要互相道谢 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啥都有"勇气"一词 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 如果没有勇气,他们也怎能爬上天都峰 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
"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 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啥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4.说说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你从中明白了啥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 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啥启发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呢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 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 题的练习.
八 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各写一句话.
附:板书: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精神.
2.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办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办法步骤.
例:教师问:"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办法步骤是啥 "
2.指名让学生回答.自学生字,词的步骤是: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5)填表:按表格中的要求分析生字.
让学生按上述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字是属于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如:假ji4,似sh@,都d&.
讲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正确读音的办法,作强化练习.
例:
天都峰 d& 暑假 sh( 似乎 s@
du# zh( sh@
还可以采用多音字组词的办法,让学生区别同一个字由于读音不同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相同.
例:
都 d&( ) 假 ji4( ) 似 s@( )
d#u ( ) ji3( ) sh@( )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教师可以采用填表的办法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强化训练.
如:按下面表格中的要求给生字分类.
3.讨论识记重点字的办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办法.
(1)查字典理解字义识记.
"暑"上下结构,上面是"日",下面是"者",查字典"暑"是热的意思."日"指太阳下面的,"者"字通常指人.人站在太阳下晒着当然就很热了.这样让学生通过理解字义,而进一步牢记生字.
(2)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办法识记生字.例如:
犹( ) 豫( ) 辫( )
优( ) 像( ) 瓣( )
乎( ) 于( )
呼( ) 干(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鼓"字为例,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是"鼓舞".这是一个重点词,课后练习4中明确要求用"鼓舞"一词造句.要会造句首先要理解词义.但学生对着个词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在弄清字义的基础上,理解词义."鼓"本身是乐器名,字典中有敲鼓的意思,有引申为发动使人振作起来的意思.这样学生从字面便可理解"鼓舞"一词的意思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鼓舞一词的句子.读后让学生将鼓舞一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并用自己的话口述这句话的意思,进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再例如:"居然"一词,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联系课文内容是老爷爷对"我"说:"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里为啥用"居然"一词呢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上文:"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个外貌的描写表明老爷爷的年纪很大了,本以为自己不可能登上天都峰,但在"我"的勇气鼓舞下,他竟然爬上了天都峰,这实属意外.因此文中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居然"一词.
教师用这种办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意思,进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四)指名读生字,词,强化练习.
(五)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识记情况.
(六)作业.
1.让学生用以字组词,以词带句的办法,联系书写强化记忆.
例:暑 暑假 暑假里,父亲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2.熟读课文,巩固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二)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办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 "教师用浅显的问话,激发学生的情趣.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耸的山峰.然后问:"谁爬过天都峰 "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在学生回答了教师的上述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例如:
(2)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谁爬天都峰
(3)他们爬上去了吗
(4)天都峰有多高
(5)他们为啥能爬上去
(6)天都峰是啥样儿的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啥事 主要是写谁爬天都峰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指名按指定段落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前的事 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中 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后
上述三个问题意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1~5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6~7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中;8~9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即结果.这样学生便对课文的篇章结构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质疑的问题展开教学.
(三)抓重点词语读句解疑.
在了解了文章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1.天都峰是啥样的
教师结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让学生从有关句子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天都峰特点的词.学生经过讨论,很快会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出"高"字,作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
2.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找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语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重点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的演示,进一步深入领会句子的意思,同时也把句子的意思通过形体动作表述出来,加深理解.
接着,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本段内容.让学生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天都峰高 从中体会"在云彩上面","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词句的意思.
3.朗读强化理解.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句中情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天都峰的高.这时,教师可用幻灯出示重点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让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形式朗读句子,加深理解.
4.小结边读边想的读书办法.
(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第2自然段的办法和步骤.让学生思考,是分几步学习,领会天都峰特点的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学法:
①找句中一个词概括天都峰的特点.
②说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③读文体会意境.
(3)简单概括为:一找;二说;三读.
(四)抓重点句理解内容.
依据上述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句,理解文章内容.
1.从哪儿看出天都峰陡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句,并用幻灯出示: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在这句话中"笔陡"是笔直而陡峭的意思,从哪儿看出来呢
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陡.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挂"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 教师这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条,让学生通过理解进行判断:
哪种线条最突出表现"挂"字 这时可让学生出示手中的反馈牌,表示赞成与否.并说明同意第二种线条的理由:①和③有坡度,是从侧面看石级,而第二种是从正面远看,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天梯,所以第二种最能突出"挂"字的含义.
(五)学习3,4,5自然段.
1.播放简介天都峰的录像.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啥 教师做引导谈话:"我们亲眼看到了天都峰.啊!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能爬上去吗 "教师用疑问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了解下一步学习的内容.
3.教师用两种语气将本段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各读一遍后,让学生判断,哪种语气能读出对话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可让学生出示反馈牌,以示回答,并陈述理由.接着,教师再用正确的语气读一遍,让学生思考文中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含着怎么样的感情
第1句:老爷爷说:"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
第2句:小妹妹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天都峰这么高,也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啥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明做朗读练习.
4.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1)小妹妹你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5.让学生口头回答填空,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句意.
6.填空练习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把句中敬佩的感情读出来.
(六)谈话导入,学习第5自然段.
结合开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讨论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由此导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1.幻灯出示句子练习.
(1)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这个练习,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结合人物的心理,把他们这一老一小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表示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想一想两句话中的"我"分别指谁 说啥样的话才恰当,等等.
例如:第1句话: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真该向你学习呀!或我们一起爬吧!
第2句话: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和您比赛,看谁先爬上天都峰!
这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带领学生引用课文内容,齐读课文: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那么,他们这一老一小到底是怎么爬的呢
2.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天都峰爬去.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2)学生填出"奋力"后,讨论啥是奋力 让学生知道奋力的本意是充分鼓起劲来,在课文中是指努力向上攀登.
(3)让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怎么努力向上攀登
(4)指名回答,并读原句.读后让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读得好 这段话该怎么样读
(5)让学生自读练习后指名读,检查学习效果.
(七)谈话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前一段内容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怎么爬)那么他们爬的结果怎么样呢 这时学生会按课文内容回答:"我和老爷爷,还有父亲,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并"在鲫鱼背前,父亲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1)老爷爷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2)小妹妹说:"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3.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啥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要理解这个"勇气"应让学生联系两个人的第一次对话.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是怎么也爬不上天都峰的.老爷爷话中有"居然"一词,意思是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原来没有想到的.但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也是情理中的事.因为老爷爷是在小妹妹的精神鼓舞下,决心攀登天都峰的,而且终于爬上了峰顶.所以他说:"要不是你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因此,他向"我"道谢.而"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到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的鼓舞,所以"我"也向老爷爷道谢.
经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加动作,以姿势助说话,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让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6.指名让学生登台表演.
(八)让学生齐读父亲说的话.
父亲的这番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中弄懂两个问题:
1."真有意思"指啥事有意思
2."汲取力量"这种力量指啥
理解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联系上文,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
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可采用选择判断的办法.首先出示两种答案:
(1)爬天都峰的力气.
(2)奋发向上的勇气.
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办法判断并说明理由.
3,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结合课后练习3,4两题,训练学生用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运用词语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词语,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或齐读,检查复习情况.
2.指名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终于 纪念 鼓舞
(二)训练学生说通说明一句话.
1.指名读第3题,让学生明确这题有几点要求.
①读句子;②用带点词说话.
2.指名读句子,找出带点词"比"和"一会儿……一会儿……".
3.弄清词义.
"比"在句中的意思是啥
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比"字在句中的意思是当"比较"讲,而且应带领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比"字在其他方面的意思,为拓宽学生造句的思路作铺垫.
"比"字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①比较;②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③两个数相比较,前项和后项的关系;④比方,模拟,做比喻;⑤靠近,挨着.
4.弄清词的性质:
(1)再指名读第1句话: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2)理解词的性质.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自己的爷爷作比较,说明面前这位老爷爷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里"比"是作为动词"比较"出现的.
(3)列出句式,这时候教师可针对原句列出句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通一句话.
例:谁(啥)比谁(啥)________.
小红的个子比我高.
(4)再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字义,发散思维,扩展思路练习说话.
例:他用手比着一个端枪的姿势瞄准我.
5.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1)指名读句子.
(2)弄清词的性质.
"一会儿……一会儿……"这组连接词语表示动作现象的变化,有先有后,但无主次之分.句中"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写出了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办法,克服种种困难的情景."攀着铁链"和"手脚并用"这些动作虽有先后,但无主次之分.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造句的素材,可采用填空办法提示练习.
例:我在家里一会儿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花丛中的蝴蝶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4)学生独立练习说话,让学生评议.
6.指名读第4题的题目要求:
(1)让学生读词语,并从中找出带点的词语.
(2)指名让学生解释"终于"这个词的词义.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终于"一词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父亲,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句话中"爬呀爬"说明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而"终于"是奋力向上攀登的结果,而且还能表现出作者经过努力之后爬上天都峰顶的快慰心情.通过分析这句话让学生明确用"终于"一词造句需具备前提条件.
(4)出示句式.
谁(在啥情况下)终于 怎么样 .
谁终于怎么样完成了啥(任务,工作).
(5)让学生练习说话.
7.小结用词造句的办法:
(1)弄清词义和性质.
(2)读原句悟用法.
(3)按照句式练说话.
8.练习用"纪念"一词造句.
(1)根据上述办法,让学生自觉通过查字典讲词义及性质.
(2)指名读原句,明确句式.
"纪念"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使用.
例:①谁 把啥 送给谁 做 纪念.
②为了纪念谁(啥日子)谁做啥.
(3)造句举例:
①小明要搬家了,他送给我一只鹦鹉做纪念.
②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我们在清明节那天去烈士陵园扫墓.
9.练习用"鼓舞"一词造句.
通过查字典学生明确"鼓舞"一词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造句中容易与"鼓励"一词混淆.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辨析近义词的办法,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词义造句."鼓舞"和"鼓励"是近义词,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鼓励"多用于用语言激励人上进发奋,而"鼓舞"则多用于精神,品格,思想等对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用选词填空练习的办法,引导学生明确使用范围.
鼓舞 鼓励
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时刻( )着我前进.
②母亲经常( )我,好好学习.
(2)让学生口头练习造句,同学评议.
10.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造句练习.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美丽的大自然对小孩来说,总是充满亲和力,他们总想投入其怀抱,去感受它的神奇力量。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出示语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老师将你们引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啥呢?
生自由边读,边看图感悟。
生交流后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
生2:天都峰真陡啊!
生3:天都峰真悬啊!
生4: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美啊!
……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生读法极多,各有千秋,天都峰似乎真在我们眼前了。
[教学反思]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结合图,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小孩?
生3:这么高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怎么爬得上去?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
师:是啊,“不爬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老爷爷怀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的小女孩让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师:那小孩子心里也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4:天啊,这么高的山,我一定爬不上了,老爷爷爬得上去吗?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猜一猜,他们都能爬上去吗?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片断三]
请两名学生配动作表演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师:听了两名同学的对话,讨论:“我”和老爷爷为啥互相道谢?
生1:老爷爷本来不敢爬,看到这么小的小孩敢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小孩子开始很害怕,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受到鼓舞才有勇气爬上天都峰顶的。
师:老爷爷和我本互不相识,能够互相学习,战胜困难,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情景吗?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情景说明]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这个单元,是想提示学生:生活是宽广的,我们不光是在学校和家里获得知识,在自然和社会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讲假日里,父亲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美丽的大自然对小孩来说,总是充满亲和力,他们总想投入其怀抱,去感受它的神奇力量。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出示语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老师将你们引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啥呢?
生自由边读,边看图感悟。
生交流后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
生2:天都峰真陡啊!
生3:天都峰真悬啊!
生4: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美啊!
……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生读法极多,各有千秋,天都峰似乎真在我们眼前了。
[教学反思]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结合图,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小孩?
生3:这么高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怎么爬得上去?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
师:是啊,“不爬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老爷爷怀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的小女孩让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师:那小孩子心里也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4:天啊,这么高的山,我一定爬不上了,老爷爷爬得上去吗?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猜一猜,他们都能爬上去吗?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虚拟主机。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片断三]
请两名学生配动作表演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师:听了两名同学的对话,讨论:“我”和老爷爷为啥互相道谢?
生1:老爷爷本来不敢爬,看到这么小的小孩敢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小孩子开始很害怕,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受到鼓舞才有勇气爬上天都峰顶的。
师:老爷爷和我本互不相识,能够互相学习,战胜困难,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情景吗?
生3:我遇到过,有一次我有一道难题不会做,真想放弃,我看到同桌在认真思考,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终于做出来了。
生4:有一次,我在田里帮忙做农活,天气真热,我干不下去了,母亲说:你看人家年纪那么老的人也在做事,我坚持下去了。
生5: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有个动作不会做,我看到别的同学在反复练习,我也在他的鼓舞下学会了。
……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一个人只要有勇气,相互学习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教学反思]
怎样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励,如从片断中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Lenovo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真正体会感悟和朗读紧密地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体验情感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与“情感”同时出现,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去,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样组织运用的。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达,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以达到善读善悟,让学生欢乐的沉醉于语文的海洋。
[专家点评]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峰》一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因此,徐教师将“体验情感”作为自己此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使学生较自然地将课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积极情感化为己有,并将在学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迹。
言为心声,教师抓住两次对话,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填补内心空白,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强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鸣,既丰满了角色形象,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互相鼓励,战胜困难”的情感体验,教师走出文本,走向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沉睡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这样,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生的情感也在激励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但是呢,案例片断一,学生在边读边看图的过程中,感悟天都峰高、陡、悬、奇、美的感受时,教师评价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了这么多的特点,但是呢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的思维展示,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学生的回答比较空洞,缺少说服力。(陈芝琼)
推荐站内搜索:河南特岗教师报名入口官网、吉林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历年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二三年级手抄报、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准考证、自考研究生、雷雨读后感、专科最吃香的十大专业、2013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研究生考试准考证入口、